第一篇: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特色专业建设
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特色专业建设
摘 要:在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的信息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蓬勃发展的空间,但特色文化的关键点在于富有创意的人才。梅州地处客家文化最终成型的粤东北山区,拥有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嘉应学院作为地方政府支持特色办学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具有人文艺术与理工学科均衡发展的教学资源,可以依托客家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挖掘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意亮点,结合美术、音乐、生物科技和地理科学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组建客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现高校科研教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文化创意企业的一体化对接,既能达到培养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优质人才的目标,又能使客家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地方特色高校;创新建设;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知识经济、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产物,兼具“文化”、“创意”和“产业”三方面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和个人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当代创意精神智慧的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使其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重要又紧迫。
2014年11月7-11日,“第二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在世界客都梅州市院士广场举行。为传承客家文化、打造客家文创平台而创立的“客家文博会”,涵盖“台湾文创产品展销,梅州客家文创产品展销,茶产品、茶业展销”三大板块,以“特色化、生活化、高端化、效益化”为亮点,凸显“创意客家?写意生活”的主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会组织、企业承办”方式,由梅州市委宣传部、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梅州市客家文化产业协会组织及其会员企业承办,参展商共有163家,总展位388个,展区面积10400平方米,有来自台湾、云南、福建、广西、广州、深圳及梅州本地文创精品参展。
根据活动主办方发布的信息,是次文创盛宴总参观人数高达36万人次,但总交易额却只有2650多万元,而且台湾馆成交额占了近两成(480万元),屈指一算参会人均消费金额不足80元。不言而喻,客家文博会是梅州发展客家文创产业的积极探索,也是梅州打造客家文创产业的新平台。但从成本和收益比较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所以,梅州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梅州市客家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曼红女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要邀请台湾高校师生设计客家主题元素的文创精品参展,“必要时会邀请他们来梅州实地采风获得更多创作灵感。”[2]主办单位也表示明年的客家文博会参展区域将会进一步扩大,“计划增设马来西亚馆、泰国馆、印尼馆、新加坡馆等海外馆”,以便让更多的文创精品走进梅州。
从表面上看,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但是,客家传统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如果过分强调客家元素的挖掘,又容易陷入自言自语的尴尬处境。作为一名外来的游客,来到梅州如果能够体验客家文化,又能带走具有文化创意的产品,处处感觉到创意城市的便捷和新意,那么可以说真正树立了世界客都的旅游品牌。
国家之所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国家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证。那么,担负着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院校在这种新形势下该如何调整学科设置,配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和科研方向呢?本文拟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切入,探讨地反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的路径,然后针对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及嘉应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嘉应学院走“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创新发展的方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
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3月17日,国务院进一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自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使文化产业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层面,到2011年“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再到近期发布的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鲜明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重要推手。[3]
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是4万多亿人民币,但是2013年的文化消费的实际规模只有1.6万亿左右,还有3万亿的空间没有发掘出来,文化消费空间广阔,已经被提到重要的地位上。[4]国务院决定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措施的终点在于政府加大创意、设计等版权的保护,引导创意类小微企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发展产业集聚的孵化基地,加强政府的采购力度,同时引导产业文化发展基金的投向。文化素材、创意的汇集与繁荣,势必带动创意相关产业的繁荣,主要体现为相关产业的品牌建立与价值提升,而最明显的是玩具、工艺品、家具、服装等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两个要素中,地方特色文化是基础,文化创意人才是核心,而且“只有在文化产业中创造了新的观念、内容和技术的人才是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5]。文化创意人才必须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如设计)为手段的‘专精人才’”[6]。地方特色办学的高校打的是文化特色牌,不仅要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更应该大力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而这显然需要完善地方特色的专业建设。
二、地方高校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
从地方高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大基本要素。[7]其中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是专业的灵魂;课程与课程体系是专门化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是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与桥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则分别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客体。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8]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可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入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概论和应用民俗学等;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投资学和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和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等。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可以包括文化资源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艺术基础、美学概论、世界文化简史、民俗学、广告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地理学、文博基础、影视产业概论、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文化旅游等。
三、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梅州作为“世界客都”,拥有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但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却远远不够。
其一,总量不足。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起步,但就业比例与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尚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二,结构不合理。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意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嘉应学院在客家文化创意方面缺乏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处于摸索阶段。
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角度看,高校培养理念与定位还很模糊,地方企业与高校互动不够,政府的人才政策也还不够健全,而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尚未发挥作用。
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需要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梅州从创意客家到创意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基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内生需求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在克服实体经济欠发达之不足时,梅州不可丢弃生态和文化之优势,以文化产业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梅州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客都梅州的地方高校,嘉应学院应发挥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完善学科建设。嘉应学院应尽快把文化产业管理及创意学纳入学科建设范畴,形成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客家文化创意学科体系,待条件成熟后再整合资源设立客家文化创意学院。
其次,逐步改革课程建设。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客家民俗课程的开设,以地方民俗文化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再次,积极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的管理人员要具备三种教学、实践、科研能力,比如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专门为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设立工作室,就是此类培养人才模式的尝试,实践效果证明非常有助于地方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最后,嘉应学院就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力量而言,应该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主题化教学。鼓励教师多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与社会岗位的无缝衔接。
此外,梅州本土的文化企业可以参与到嘉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梅州市政府应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作用,由市文化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吸收本市各类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打造人才需求发布、培养模式指导、开展人才研究、培训师资力量、举办相关活动的权威机构和重要平台。梅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各层面的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和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有序流动。
为了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嘉应学院可以成立特色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时监控,其成员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咨询机构等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监控内容包括: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得以提高,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如何。对于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监控部门要加以分析,找出偏差出现的原因,如属于可控制的不利变化,要督促专业建设部门尽快加以纠正并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论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是学校调整专业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的过程,客家文化特色是嘉应学院生存、发展和提升的基石。通过设置与粤东北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文化创意特色专业,是嘉应学院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目前,梅州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文化旅游,对客家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嘉应学院作为地方高校,需要主动对接政府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需求,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时沟通,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来看,嘉应学院必须注重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如客家文化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等。在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明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开放渗透,注重学科建设与创新平台建设。嘉应学院作为地方政府支持特色办学的综合性高校,具有人文艺术与理工学科均衡发展的教学资源,可以依托客家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挖掘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意点,结合美术、音乐、生物科技和地理科学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现高校科研教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文化创意企业的一体化无缝对接,既能达到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能使文化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地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艺术教育.[J].2010(1):151.[2]郑炜梅.荟萃文创精品、感受文创魅力[N].梅州日报 2014.11.12
[3]郭洪钧.国务院提出国家层面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为“中国智造”冲出国门加把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3.26。
[4]孙博.我国潜在文化消费能力4万亿元 去年实际规模1.6万亿[EB/OL].新华网2014-02-24.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4/c_119472123.htm
[5]张燕、王晖、蔡娟娟.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传播.2009(4).[6]赵曙明、李程骅:.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管理学研究.2006(6).[7]汪晓村等.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6-80.[8]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36-38.基金项目:本文为嘉应学院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号JYJG2013109)、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2013年基地重大招标课题(项目号13KYZD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二篇: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摘 要: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阐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举措与成效,探索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专业建设背景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分类指导。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93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专业,2009年12月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2011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专业结合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明确“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基于机电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在专业建设上形成了自身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2.1 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借助2011年我校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契机,专业在建设中以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全面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广东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众多外向型中小制造企业发展对机电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立足广东制造业大省优势和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优势,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融合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继续保持专业传统特色与优势的前提下,以“大工程观”和“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注意将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整合到培养计划中,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逐步形成了“工程认知、工程基础技能实训、工程综合创新训练”为主线的培养链,构建了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共44周。2012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我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修订,以工程应用为主线,将传统 “3.5+0.5”的培养模式改为“3+1”的培养模式,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三大平台课程体系,进一步改变过去专业教学内容划分过细,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模块(机械设计制造方向、数控技术方向、模具设计方向、机械电子方向等),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和内容,在内容上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和实训的比重,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深入企业调研,搜集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及相关建议,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制订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拿来就用”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学校要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企业能够“零对接”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为此,我们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多元化教师。一是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企业等地参加工程实践。这是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保障。二是充分利用我校与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建立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企业工程师的工程背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技攻关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项目研究增强教师自身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丰富教学的工程实践经验。
本专业现有教师13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2010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引进、优化、培养、提高”的原则,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中有3人被评为副教授,2人被评为讲师,3人攻取博士学位,引进博士1人;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人,1人被其他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 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科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得到不间断的系统实践训练。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发展为契机,投入130万元完善实验室建设;借助已立项的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投入100万元建设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集实验、实训、学生科技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与广西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东莞市润华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茂名重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4 大胆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教学发展的趋势已从重教向重学转变,我专业教师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积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包括信号的获取、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等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较强,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产生困惑,不知道所学知识在何处用得上,如何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用工程案例法,将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工程现场发生的事件作为素材,经过概括、整理、描述,最终形成可用于课堂交流或探讨的材料。如在裂解气压缩机振动故障诊断分析教学中,我们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旋转机械故障的各种形式,而对这些常见故障形式的判别可以通过所测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学生此时会考虑振动信号如何获取,包括选择什么类型的传感器,如何对测得的信号进行调理和处理等,思考的问题不断深入。如何对测得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其中包括什么是频谱图,如何获取频谱图,如何通过频谱图进行故障判断等一系列知识点。这样,通过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拉近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距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并尝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以特色专业网站为基础,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网上交流、答疑、互动环境和系统,逐步形成多专业、多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交叉互补的教育模式,逐步开展开放性网络学习与培训,为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创造条件。
2.5 以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素质拓展学分计划的实施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我专业认真做好素质拓展中科技与专业技能模块的规划工作,合理设置模块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内容设置上以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主要包括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与科技讲座,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种科技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促进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对于创新实践活动,我们鼓励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实践团队,充分利用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学校同时制定相应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和学生学分的计算办法。近两年,本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省级5项,获得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
2.6 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与教材建设是质量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我专业十分重视课程建设,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安排和专业建设情况,坚持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先建设条件较好的课程,从而带动其他课程的全面建设。目前,我专业已建设数字控制机床、计算机辅助制造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力争至少有一门课程具备冲击省级精品课程的实力。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教材建设方面,要求教师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鼓励教师编写特色教材。近几年,我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机械设计》《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结束语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我专业将特色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将专业建设成果很好地应用到创新人才培养中去,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待在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艳芬.CDIO模式下的信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9-41.[2] 施俊侠.基于“3+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的建设与成效[J].科技信息,2011(16):8-9.[3] 黄文勇.质量工程视野下的课程与教材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0(1):43-45.[4] 陈华.工科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与素质拓展[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36-40.[5] 李冰.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0(8):202-205.[6] 刘雁,郭福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65-67.
第三篇:有关文化创意产业
有关文化创意产业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至此,文化产业跃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增加就业、建设两型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的文化创业产业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鼓励和支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级政府也通过加强规划指导提供政策优惠、优化管理协调等手段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各地加大扶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发展和专门人才成长的工作力度,加快筹划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力争打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由于各种原因,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加快起步,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缺乏更加优惠及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一些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缺乏当地特色,一些企业发展战略和功能不够科学,行业内普遍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量文化创意都面临着融资困境和障碍等等。
第四篇:文化创意产业
4072班
3114144007 康文航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简析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将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而创意却正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强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质量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创造性活力。通过研究创意产业园的的代表性模式,为中国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园设计作出指引
关键字: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园
模式
近代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总的来说处于迷茫期和引进期。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知识界就开始出现学习西方和尊崇西方文化的现象,甚至目前我国部分人还存在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这种对自身文化的信仰的缺失对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危险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急速发展,国力的逐步增强使得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输出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因此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并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我国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各学者们也开始学习西方经验,研究中国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力求使我国能尽快在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传统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概念,是区别于文化产业的新的产业形态,是对新业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出现的前提是制造业的充分发展和服务业的不断壮大,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的产业增长模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和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将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而创意却正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强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质量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创造性活力。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创意产业园的的代表性模式,为中国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园设计作出指引。
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创意经济研究权威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有四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创意,它必须是个人的、独创的、有意义和有用的。创意可以导致或增强一个有商业价值的商业产品产生,他把“创意产业”这个词限定在一个脑力工作占优势所产出的结果是知识产权的产业里。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哈特利以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试图以新知识经济中的新媒体技术发展为背景描述创意艺术、个人才能和文化工业,大规模在概念和实践层面的融合供新近才实现互动的公民——消费者所用。大卫.赫斯蒙德夫指出,文化产业通常指的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最直接相关的机构,主要指营利性公司,但是也包括国家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中国学者厉无畏、王慧敏所著《创意产业新论》为“创意产业”下的定义更为简明扼要:创意产业是以人的创造性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提出了一个十分明晰的定义,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2002 年,台湾地区经济建设委员会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挑战2008年重点发展计划”中的一项,并将其描述为 “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1]。
学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莫衷一是,综合各家观点,我比较认同的观点如下: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且文化创意产业高知识性、高附加性、强融合性特征。主要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体表现为广告、建筑、艺术设计、时装设计、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各个行业领域。
中国大陆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随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其总量规模稳步提升,而且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高科技企业为主的产业主体,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格局。2011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34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5%,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叶郎, 2012)。在各类新兴文化业态中,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动漫网游和数字印刷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超过50%。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新闻出版产业全年总产出超过1.5万亿元,新建国家级新闻出版产业基地5个;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国产网络游戏备案585款,同比增长超过200%。与此同时,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不断兴起,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以及与网络媒体相关的微电影、手机远线、云电视等新兴模式不断涌现,并正在发挥巨大的经济效应[2]。
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国家命名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达 350 个,产业总规模达 10750 亿元。目前在中国初步形成的六大创意产业集群中,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规模最大,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室内装饰、广告策划和动漫产业;其次是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广告、影视、会展、动漫、印刷等产业;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发展文艺演出、广播影视、会展、古玩交易等产业。其他3个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其中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中心,重点发展网络软件、动漫游戏;中部产业集群以长沙、武汉为中心,重点发展影视、广播、动漫、设计等;以昆明为中心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规模尚较小[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经验不足和盲目跟风现象,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近年来各省市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到重要议程,各类产业园快速兴起,解决创意园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契合性是政府制定发展决策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纵观我国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中国台湾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方面借鉴意义,因此我将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加以介绍。
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
台湾地区在2002年5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范畴:(l)文化艺术核心产业;(2)应用艺术(在另外的文件中有时使用设计产业);(3)创意支援与周边创意产业“;2003年3月,文建会经过内部讨论,发表初步规划的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分别为: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工艺、设计产业、出版、电视与广播、电影、广告、文化展演设施、休闲软件“;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第二次委员会议,列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范畴的主要类别为: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工艺、设计产业、出版、电视与广播、电影、广告、文化展演设施、数字休闲娱乐;第三次委员会议中,“经济部”又加上了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或者三类不同类别的混合
第一类:闲置空间的重新利用: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创意文化园区是新兴的空间课题, 它被赋予一个任务:希望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完善的空间规划和有效率的行政协助,将文化创意产业从培育、创意研发等做起,期望提升文化厂商的发展机会,推广文化产品、形成文化网络,从而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台湾地区期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未来成为:信息网络平台、创意交流的平台、国际交流的平台。台湾地区创意文化园区的四种形态:
1.创作型创意文化园区:以各种领域专业或者业余的创作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园区主要定位于自主性文艺群体与相关支持机构的培育基地、创意文化知识教育和学习场所等“
2.消费型创意园区:以文化消费者、到访观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不仅是创作者与消费者进行接触与交流的平台,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消费者的接触点“
3.复合型创意文化园区是结合创作型园区与消费型园区两者的功能,兼具创作性与消费性,强调实验,培植和商业的综合发展,创意园区多属于此类型
4.产业发展专区:以某个特定的产业为依托,结合创作型与消费型园区的特性,同时兼具创作与文化消费空间,比如莺歌陶瓷、新竹玻璃等[3]
第二类: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经营:从传统艺术到文化创意产业
以传统的艺术门类表现新的内容,或者是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成为传统文化产业创新经营的重要模式,“台湾地区的布袋戏”其创新的经营方式是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此类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不断创新的经营模式密切相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演形式创新:黄俊雄家族创造了金光布袋戏;(2)内容创新:霹雳布袋戏生旦净末丑等分类模糊了,剧情增添了趣味及悬疑等观赏性(3)现代营销手法的运用:设立电视台、创霹雳会月刊、印制偶像的户恤、月历、笔记本、马克杯等(4)挖掘文化内涵,反映社会现实。忠实的反映社会现状及社会心理“,摆脱传统“印象式”的表演手法[3]
第三类:没落夕阳产业的创意升级:传统产业的新内涵
没落夕阳产业的创意升级,一是利用没落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的文化创意事业;二是在传统产业中注入文化和创意的因素,增加其附加价值,实行品牌化经营。宜兰县的白米村木屐为主题的文化观光产业兼具创意升级的双重特征。如图所示:
作为日本传统意义上的木屐是典型的“没落产业”,通过创意增加木屐美感、转换木屐功能甚至跳脱木屐意象给予木屐新的“生命”,使“木屐文化”再生。因此可以说“没落产业”似乎并不一定是“死亡象征”,作为当地传统的特色文化依旧可以通过“创意”产生新的活力,其中关键在于我们仔细梳理当地文化特色,向其注入文化和创意的因素,增加其附加价值,实行品牌化经营[3]。
对我国其他地区文化创意园设计的指导意义
围绕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已有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集聚区的资源,加快推进具有国际化程度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示范区建设,健全创意产业链,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必须结合各地区自身特点建立与之相符合的创意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带动区域协同产业发展的目的。
大陆区域创意园模式可以参考台湾模式,对于闲置空间的重新利用,适用于大多数地区创意园发展,除了规划区域具有闲置空间外,创意园的定位要考察园区建设的基础性条件,园区定位决定创意园的性质是创作型创意文化园区或者消费型创意园区或者复合型创意文化园区,产业发展专区在大多数情况下需以某个特定的产业为依托,例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西部影城原为银川市西北郊区荒野,有两座古代城堡遗址,利用原有古堡原型建立的影视城,保持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浑、苍凉、悲壮、残阳、衰败景象,突出了西北地区荒凉感、黄土味及原始化、民间化的审美内涵,让电影艺术家在这一片西部风光中尽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已经拍摄了多部获国际国内大奖的《牧马人》、《红高粱》、《大话西游》、《逆水寒》、《大敦煌》、《乔家大院》等数百部影视剧,西部影城保留和复制了在此处拍摄过的著名电影电视场景140多处,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展厅、个性化海报厅以及利用原场景、道具、服装为游客制作MTV、影视短片、模仿秀等,影视基地摆脱了单一的服务型定位,以电影拍摄产业为依托,借影视发展出旅游、餐饮、购物、陶艺、骑射及游客制作电影等多元化服务。
部分省市拥有特色传统文化,因此创意园建设可以围绕特有文化,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对于当地群众具有深刻影响力,比较容易得到大家认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区域特殊性、特定性,对于域外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通过特色文化作为对外发展窗口能够更好拉动当地其他产业。当然,建立此种类型创意园首先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文化影响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做深入研究,例如中国北方地区相声,中国的相声艺术源于华北地区,流行于京津冀地区,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而受到群众欢迎,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的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2005年,凭借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艺术,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相声在新的时代依旧存在吸引力和巨大影响,依托相声文化可以建立“相声文化创意园”,设立相声艺术中心、相声社、相声家人偶制作中心、相声演员服装造型设计中心等等。
当然,某些地区具有特色文化产业,但是在新的时代已经逐渐失去光泽而沦为夕阳产业,例如陕西可以基于皮影艺术发展创意园,传统意义上的皮影是一种表演道具,皮影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纵皮影人物,一边用流行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现在的陕西已经开始探索通过艺术创新使皮影艺术以其他形式重新焕发活力,例如现在的皮影已经有相框制作形式、礼品盒形式了,皮影不在是简简单单的表演道具,它突破原有功能成为艺术欣赏品或者收藏品了,当然,在我看来,陕西皮影文化还有很多创新点可以挖掘,未来陕西建立文化创意园可以以此为基石,建立专门的皮影艺术馆、皮影雕刻中心、皮影表演指导培训中心、皮影戏电影等等。综而言之,我国建立文化创意园有丰富的特色文化做支撑,但是文化创意园的设计建立必须因地制宜、因文化制宜,不能盲从。台湾地区在创意园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国大陆地区可以向其学习,结合自身文化进行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创意园区,从而拉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自强 张树武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2012年第1期:第117-119页
[2] 张蔷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进 展:2013年第8期:第1230-1231页
[3] 张旭 台湾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10月:第23-29页
第五篇:文化创意产业调研
借文博之鉴念文化真经
全力助推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参加第十届深圳文博会感想
5月15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第十届文博会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到文博会、洛可可设计公司、华侨城等地实地观摩学习,对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文化创意的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发展信心和决心,感受颇深。
一、印象文博---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举办的重要意义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际门户,已发展为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文博会。深圳文博会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文化产业综合性会展,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文博会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吸纳了全国各个领域的文化,也促成了许多新型的文化理念。此次文博会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针,突出展示创意设计、新闻出版、影视动漫、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艺术、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工艺美术等重点文化产业领域和代表行业水平的文化企业、产品和项目,以及文化出口品牌企业、产品和项目,突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盛会的优势,将更多专业领域的优质会展资源注入文博会,引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打造“我国文化产业走上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
经过十年的经营,文博会已然从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作为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的重要平台,文博会促进和拉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基层宣传工作者有义务挖掘地区文化创意潜力,作为有
着丰富文化底蕴和氛围的大石窝镇更具文化发展优势。
二、学习文博---全面分析大石窝镇文化创意资源
大石窝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汉白玉文化、经文化蕴育陶冶了大石窝人“石乡精神”的传承,“石作文化村落”2006年入围首批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石一寺”是大石窝快速发展的金名片。南河村、水头村两个北京最美的乡村分距大石窝南北,带动了全镇24个村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崭新变化,石材开发、现代农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四大主导产业强势推进,经文化、石文化、生态文化蓬勃发展。
(一)云居寺“经”文化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经刊刻始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的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这里即将开建的国际石经文化园,集文化传播、教育、旅游、养生、休闲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手段,全景展示云居寺石经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文化园内将建国际佛学研修培训中心,吸引全球信众到此交流心得、探赜索隐。
(二)汉白玉“石”文化
房山是汉白玉的故乡。因其品质之高,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1998年国家建材局石材质量监测中心和中国石材工业协会评定出83种新特石材,房山区大石窝镇高庄汉白玉被评为M1101号,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一号”。大石窝石材加工、雕刻的历史悠久,大石窝镇的汉
白玉和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闻名海内外,产品不仅在故宫、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世纪坛等一批重大建筑上都有应用而且还被喻为“京郊走出国门第一镇”。日本北海道中国公园、加拿大枫华园、新加坡国家森林公园、埃及中国公园、德国柏林德月园、美国的纽约唐人街等石材工程均由大石窝镇的石材企业进行加工安装。2004年8月份大石窝镇石雕产业建设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成为国家级特色小城镇,石刻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之中。2007年底大石窝镇石作文化村落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大石窝文化艺术底蕴效应,着力做强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举办石雕创意大赛、书画雕刻大赛、石雕作品洽谈拍卖会等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文化资源,提高石雕产品的文化创意价值,创造出最佳的经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生态文化
近年来,大石窝镇大力发展南部现代农业区和以有机蔬菜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带。积极实施农业区域经济开发,北部林果采摘基地有菱枣、核桃、柿子、皇御鸭梨和御塘米基地,西部和南部为绿色农业产业基地,而且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南河村有机蔬菜基地成为全市第一家,产销两旺。南河村是全镇设施农业的龙头村,在全村大面积推广绿色蔬菜种植,“南河牌”蔬菜获得了有机蔬菜认证,成为了房山区唯一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大石窝镇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南河模式”,不断加大发展绿色产业力度,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收,镇域南部形成了以南河村为带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南河村先后获得“首都文明村”、“市级五好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在2006年“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
三、深思文博---用先进经验助力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通过对文博的所见所闻,结合大石窝镇地域发展实际,深刻思考,认真梳理,对于推进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如下建议:
(一)提高镇党委、政府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
一是加快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设立镇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尽快出台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如制定《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大石窝镇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二是建立创意产业专项基金,对于起步阶段的产业园,在技术研发、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源整合、税收减免等环节上,给予财政政策扶持。三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成立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对已经建立的创意产业启动创意产品实行登记备案,有效地保护创意设计人的权利。四是建立创意产业发展的统计评估体系,制定《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为各类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清晰实用的指导和客观依据。
(二)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活力。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开发机制。文化产业是一项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开发也需要各方面的联合和配合。因此政府要按照管办公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管理系统向管理社会四个方向转变。要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理顺国有文化资产的产权关系。要按照公益性单位与经营性单位相分离的原则,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的关系。对可以进入市场的行业应逐步取消政府的财政投入,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扶持一些难以市场化的行业和部门,保护大石窝镇的文化资源。
(三)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要充分挖掘大石窝悠久的石雕文化艺术底蕴和内涵,加大汉白玉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力度,加工出游客便于携带的、精致的石雕旅游纪念品。二是要赋予石雕作品书画艺术等文化内涵。政府要继续搭
台,通过举办石雕创意大赛、书画雕刻大赛、石雕作品洽谈拍卖会等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文化资源,提高石雕产品的文化创意价值,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景是无限广阔的,只要我们抓住时机、善于创造,大石窝镇的文化创意产业一定会成为经济文化发展新的增长点。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生命力的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