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四位一体”嘉兴南湖红色旅游景区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1:2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设“四位一体”嘉兴南湖红色旅游景区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设“四位一体”嘉兴南湖红色旅游景区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建设“四位一体”嘉兴南湖红色旅游景区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建设“四位一体”嘉兴南湖红色旅游景区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红色旅游景区应是同时兼备政治、经济、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独特的综合性景区,本文以嘉兴南湖的“四位一体”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为例,对四位一体红色旅游景区的概念、以及南湖南湖景区的自身特点和具体做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四位一体红色景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四位一体;红色景区;嘉兴南湖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胡振民曾提出:“发展红色旅游,应加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把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结合起来,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

红色旅游作为独特的旅游产品,怎样才能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实现红色景区自身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嘉兴南湖作为党的诞生地,在依托独特的政治优势较为有效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也开始注重利用南湖的红色教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感觉存在一些困惑。我们认为必须精心整合现有资源,促进红色旅游景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有机结合,确立“四位一体”的红色旅游发展方向。

一、四位一体红色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

1、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

自古爱国主义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如今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崭新的宣传形式,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对南湖而言,红色旅游就是指以中共在南湖召开“一大”会议而形成的一大会址和纪念船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一大历史事迹及老一辈中共革命志士对时代富于探索、勤于思考、勇于战斗的革命精神,和他们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2、红色旅游的经济功能。

红色景区内的许多遗址及其所承载的动人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红色旅游可以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嘉兴市凭借“党的诞生地”这一政治优势,在进一步对南湖宣传力度的同时,又加大了对南湖的开发建设力度,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投资24907.4万元,相继建成了一大批旅游配套设施,大幅度改善南湖旅游环境,从而使得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004年南湖景区接待国内外旅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收入1731万元。南湖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嘉兴城市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3、红色旅游的文化功能。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曾分析,“红色旅游如果是单纯的强调政治性,应该说是缺乏生命力的。因为红色旅游代表了中国某个历史特定时期的一段文化,它跟其他的历史文化有相同的性质。”

南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注意与本地特色文化的结合,力求避免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开发方式的简单化、程式化。主题纪念馆以及馆内陈列是发展红色旅游必不可少的载体与手段,但生硬的建筑与简单的平面式陈列,往往很难吸引游客,应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场景再现,增设党史知识问答等参与性项目,以提高游客兴致。二是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必然存在生命周期问题,我们在发展南湖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将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具有江南特色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上,融入到“合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保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

4、红色旅游的休闲功能。

南湖原位于嘉兴市城南,因此得名“南湖”。随着嘉兴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南湖逐渐演变为嘉兴市的“城中湖”,嘉兴市民把它称为嘉兴的城市 “客厅”。南湖相对其它红色景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变化决定了南湖景区的部分景点建设不仅要满足外地游客的旅游休闲要求,同时还要满足本地市民日常休闲的要求。

二、南湖打造“四位一体”红色景区的优势和做法

(一)、南湖打造“四位一体”红色景区的优势

浙江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嘉兴南湖作为浙江最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划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旅游线、100个红色经典景区中都有嘉兴南湖。相对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景区,嘉兴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优势和特色,具备了打造四位一体红色景区的基本条件:

1,嘉兴南湖作为党的诞生地,红船的起航地,是红色旅游的源头,在整个华东旅游线上享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把南湖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同时也给嘉兴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这几年,我市通过举办建党80周年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嘉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以来,我们抓住机遇,积极打造先进性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嘉兴南湖已经成为接受党史教育的首选之地,倍受中央、全省和各新闻媒体的关注。

2,跟其他红色景区不同的是,红船以及南湖革命纪念馆本就在南湖景区中,而南湖是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湖心岛上的烟雨楼又是中国八大名楼之一,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这更有利于把红色经典跟绿色及其他人文资源有机结合,便于对其作整体包装,也便于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3,纵观全国,其他红色景区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偏远山区,东部沿海地区红色资源相对较少。而嘉兴南湖位于长三角地区,坐落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上海、杭州、苏州三城市的中心,人口密集,经济基础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且南湖又坐落城市中心区域,“吃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要素都比较充分。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条件优越,有实力把景区打造成红色旅游的精品。

4,除了红色资源以外,嘉兴的绿色旅游资源以及其他旅游文化也相当深厚。嘉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河流交织,水渠纵横,独特的地貌幻变出“潮、湖、河、海”等多种水文化景观,风光旖旎,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

嘉兴历史悠久,地杰人灵,名人辈出,悠长的岁月里孕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嘉兴成了人文渊薮之地,特别是到了近代,王国维、徐志摩、沈曾植、李叔同等一大批名人灿若星辰,照亮整个嘉禾大地。绿色是生态,红色是人文,嘉兴的历史文化和红色经典交相辉映,使其更具魅力。

凭借南湖景区红色资源的唯一性、人文资源的丰富性、绿色文化的独特性、区位优势的显著性,我们在打造兼具“政治、经济、文化、休闲”等功能的“四位一体”的红色景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南湖打造“四位一体”红色景区的具体做法

1、丰富红色文化内容

第一,扩建南湖革命纪念馆。现有老馆建于1991年,随着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无论是馆舍设施还是展示内容和手段都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与国内其他纪念馆相比,基础条件明显落后。新馆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相当于在旧馆基础上扩大10倍,同时具备陈列展览、文物收藏、演示、学术报告教育、管理服务、广场和停车场等功能。第二,对南湖革命纪念馆现有陈列进行改版。以充分展示“党的一大史料”与“党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思想,努力实现“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一个历史的故事,给人以历史的美感,引发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的陈列目标,增设背景篇、人物篇、党章篇、学术篇、对照篇、支持篇等六大展区。

展厅内特别增设的誓言墙更是增强了与游客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好地体现出教育基地服务手段的个性化和人性化。改版后首展短短两个多月,这里留下了全国各地游客充满激情的誓言留言6000多条。

第三,“六个一”打造先进性教育大课堂。到革命红船起航之地“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重温一次入党宣誓,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革命红船”,增强了参观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第四,建设一批全新的红色景点:紧紧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契机,在扩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过程中,将当年“一大”代表在嘉兴的行踪如部分代表住宿的“鸳湖旅馆”、“一大”代表乘船进入南湖的狮子汇渡口等等场景重新再现,通过历史的再现给游客较为真实地感受历史,从而记住历史,也记住南湖,充分感受到南湖红色文化的内在魅力。2,挖掘绿色旅游资源

为了丰富红色旅游,必须在绿色上继续做好文章。嘉兴南湖在历史上是江南旅游胜地,本身就是绿色和人文结合的典范。继续挖掘绿色资源,使红绿两色相得益彰,才能既丰富旅游内容,又美化革命圣地。

南湖景区现占地面积22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为80公顷,根据景区统一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要求,以后将延伸原有景区,增加绿化面积,使湖面湖边绿地以及历史街区连成整体。整合后的南湖景区将会是嘉兴市级风景名胜公园,可供市民游览休憩之用。

3、展现南湖的历史人文内涵

充分展示南湖的历史人文内涵是南湖开发建设的重点。“一条运河贯穿古今,一个南湖承载历史”,南湖是嘉兴历史人文精华荟萃之地,相对于其他红色景点,南湖的红色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在某些方面上讲更是一个亮点。因此在安排游览线路时,围绕南湖红色主题,以南湖的历史文化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使游客在导游和讲解员的指点和讲解中同时领略到南湖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与开天辟地的革命历史。

4、发挥南湖休闲功能

整治南湖周边环境,体现亲民性,增加亲水性和通透性,具体做法主要是拆除沿湖一带原有绿篱与铁丝,向市民免费开放沿线景观,增加并放宽南湖的出入口,从而打开了南湖向城市敞开、向市民开放的新视窗,真正做到“还湖于民”。一方面承担外地游客观光休闲功能,另一方面满足市民户外游乐休憩的需要。

三、关于“建设四位一体红色景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1,发展红色旅游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红色”特质,保持文化内涵的真实性、思想性和严肃性。不能随意“小题大做”,甚至“无中生有”,不能歪曲历史,把一些所谓的野史和庸俗的东西强加进去。要围绕规划中所界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整合相关资源,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精心布置展陈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做到既见物、见景,又见思想、见精神,充分体现对历史的尊重,让其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伟大,感受到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从誓言墙上收集到成千上万篇铮铮誓词,充分说明参观南湖确实使游客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2,处理好发展红色旅游和文物保护的关系。具备红色资源的地方往往和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在一起,发展红色旅游又是以红色资源作为依托,因此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我们必须处理好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红色旅游开发要以保护文物资源为前提。文物具有原始性、单一性、不可再生性和历史承继性。革命纪念地遗迹、遗址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纪念价值,具有文物的特性。人们是出于对革命历史的缅怀和追忆,才到革命纪念地参观游览、重温历史,如果改变它原有的风格和环境风貌,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只有有效保护历史文化的遗存,长久保持革命遗址、遗迹本身及其周边的环境风貌,才有可能让历史文化的遗存更好并持久为红色旅游发展服务。

3,造红色景区也应以人为本,应更人性化,更贴近百姓,并且尽量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集中体现学习性。这种学习不宜搞成灌输式的“现场报告会”,而应以旅游为手段,营造出自我启发、自我教育的学习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还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当年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和今天新时代建设者求发展、求和平、求进步的奋斗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认识到“红色精神”对社会经济建设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发展“四位一体”的红色景区必须要注意对景区发展的科学定位和合理规划。根据《纲要》的精神,南湖景区着手完善南湖旅游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南湖发展的规划定位。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和谐共赢作为规划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加快南湖红色旅游发展步伐,始终把南湖作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利用南湖的湖光水色、楼台烟雨,发展绿色旅游,美化革命圣地的环境,进一步丰富南湖红色旅游活动的内容。同时结合景区的区位特点和自身不同的特色,有针对性地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做到“红、绿、古、俗”的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产生叠加效应,打造综合性旅游品牌。南湖更要以自己优越的区位优势加盟华东旅游线,同时以嘉兴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整合近现代的红色资源,不断充实和提升红色旅游的品牌内涵,使这一旅游品牌生生不息,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5,走红色旅游市场化、产业化道路。“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的时代性结合。中央对红色旅游开发的定位,是“经济工程”和“红色旅游产业化”,是产业就应该讲效益、讲利润,按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谋篇布局。因而,要使红色资源转化为市场的优势,关键在产品的打造:要有一个完整的构架作为载体,才可能实现产品化,使“政治品牌”向“市场品牌”成功转化。

6,不断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在完善旅游六要素的同时,加强对导游和解说员的培训工作。这是开展红色旅游的关键,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形象,更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不仅需要通晓当地的革命史,还要了解整个区域乃至全国的革命发展脉络。旅游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好红色旅游解说词并切实搞好培训。导游员、讲解员更要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南湖景区的导游讲解更要结合景区特色,以文化为主线贯穿起来。

7,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和跨区域性,其开发建设必须走区域合作之路,即实行资源共享、线路对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效益共赢。过去大多数旅行社所推的华东线主要是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现在嘉兴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借“红色旅游”之“东风”,成了华东线的重要节点。并计划成立旅游集散中心,实现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这对于把南湖真正打造成红色经典景区意义重大。

推动“四位一体”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对实现红色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现实意义,同时对“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所以,在实践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和困难,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和思考。

第二篇:税务局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实践与思考

税务局“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工作的开展,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管理评估、税务稽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融为一体,把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集中处理,解决税务部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不断推行“扁平型”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了税源管理,促进了税收分析,完善了税收工作。现将实践与思考汇报如下:

一、互动机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征管质量的持续提升。征管质量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税收收入。2009年我局完成增值税61.2万元,整体收入及增值税单项收入均创新高。

(二)提高了日常工作质量和效率。“四位一体”互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对各部门的提报和反馈事项进行统一研究部署,实现了业务工作的统筹安排。通过“四位一体”工作,实现了业务衔接互动和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任务,各查各的税、各做各的表、重复检查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负担进一步减轻,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改善了税收经济环境。通过查管互动、查评互动,进一步强化了行业税收监管,基本达到了同类型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税负公平,在化解基层一线税收管理人员的执法风险的同时,维护了地方经济发展秩序,促进了征纳关系和谐。

(四)提高了认识,加强了组织领导。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我局积极成立了由局长求军扎西挂帅的互动机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广泛宣传培训,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干部,都进一步明确了互动机制的科学原理和认真贯彻落实互动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充分认识到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做到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工作主动性大大增强。

(五)抓制度,建立了长效机制。我局积极建立和完善各项互动协作制度,制定《某县国税局税收“分析、评估、稽查、管理”互动机制实施办法》。为保证互动机制落到实处,使之成为长效机制,我局在工作中注重责任到人,严格责任追究。

(六)抓分析,有效指导工作。税收分析是税源管理的“眼睛”。为有效指导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紧紧抓住税收分析这一重要环节,认真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通过互动机制健全税收分析体系,完善共享数据发布制度。二是采取计统部门与综合管理科共同分析等方式,实现各部门之间优势互补。

(七)抓核查,确保工作实效。为让互动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核查中,积极获取工商、地税等部门的数据,为纳税评估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实施纳税评估,遵循资料收集、案头评估、约谈举证、实地查验、评估处理的基本程序,坚持案头评估与实地查验相结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查找原因。

(八)抓讲评,注重狠抓落实。为了将互动工作引向深入,我局对建立、运行互动机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总结,二、存在的问题:

(一)协调和统一有欠缺。一方面四位一体互动机制需要与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银行、统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对经济的分析就离不开这些部门经济数据的统计资料,由于这些信息不能共享,且部分信息统计时限及口径存在不一致,使税收分析部分指标失真。另一方面目前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的实施只是初步实现了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只关注四位一体互动机制下“我该干什么”,没有形成“其他部门需要我干什么”的理念。

(二)信息技术运用有待增强。一是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内的数据需要提炼、加工后,才能被税收分析所使用,数据分析监控报告滞后,使分析工作受到很大限制。二是纳税评估没分析系统运用力度不够,人机结合没有实现,大量评估数据人工计算费时耗力。

(三)联动机制的各个环节仍需完善。一是税收分析还停留在对税务部门内部现有数据的分析上,很少渗透到纳税人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的分析,对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则很少有深层次的分析和建议。且大多是事后分析,缺少事中及事前分析。二是纳税评估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广度及深度。评估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和部分评估人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评估对象的局限性和评估税种的单一性。三是税务稽查联动执行乏力。从现实的互动机制运行情况看,纳税评估显然成为了核心,相对于税务稽查几乎游离于机制之外。多数的评估案件在评估环节中就已化解,实际工作中为税务稽查提供的案源寥寥无几。四是税源监控不到位。一是处在管理一线的税收管理员更应首先发现纳税人纳税异常现象,而实际是分析环节、评估环节、数据监控环节发现了问题,然后才督促税收管理员去调查核实和整改。二是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不过硬,综合能力不强,造成税源管理的质量不高。

(四)缺少激励考核机制。一是税源管理本身没有较完善的考核办法,量

化的考核标准较少。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主观对比判断,无法准确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优劣,致使税源管理工作奖罚依据不明,影响了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二是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的运行缺少激励考核办法。

三、建议及对策:

四位一体互动机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各部门、各环节的方方面面,目前应注重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各环节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凝聚和释放出来,发挥部门优势和整体效能,切实提高执法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强化协调配合,保障互动工作顺畅运转。联动机制关键在“动”,特色在“联”,各部门之间只有真正“动”起来,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应针对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互动机制的相关制度,确保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可以被其他部门共享和应用。

(二)建立联动信息平台、确保信息共享。一是重点强化税收分析、预警监控、查询分析、数据发布、报表处理等功能,增加联动综合管理功能,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处理应用、数据提交整合发布的支撑点。二是加强四位一体互动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开展任务发布、结果反馈、提交管理建议、工作督查、情况通报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信息量,逐步将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税款申报和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纳入税收分析数据的范畴,并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行业经济信息。

(三)强化各环节职能,做实四位一体互动。一是发挥税收分析导向作用。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税收分析,及时发现反映税源发展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准确的线索和导向,提高管理效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信息量,逐步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税款申报和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纳入税收分析数据的范畴,通过国、地税间信息对比分析,直接带动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提高纳税评估管理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分行业、分税种纳税评估方案,规范评估流程,按照评估重点或疑点纳税人的生产规模、经营性质等情况,分别实施综合管理科评估和税收管理员监控评估的二级评估。对发现的一般问题,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并反馈综合管理科;对发现纳税人存在偷骗税违法嫌疑,需要立案查处的,移交稽查部门查处。坚持务实管理,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整顿规范,以阶段性“战役”推进税源互动管理。三是增强税务稽查的促进作用。坚持以稽查促分析、推评估、强管理的工作思路,使稽查成为强化税源管理的“助推器”。落实稽查与管理双向反馈制度和“一案双查、双报告”制度,由稽查部门通报当月案件查处情况,有针对性的以稽查建议书形式及时向征管单位反馈各项检查的基本情况、典型案例、存在的税收问题、税收征管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等多方面的稽查信息。以稽查建议为纽带,全面促进征管和稽查的信息互通、执法联动的运行机制。四是强化税源监控力度。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合理划分税源监控的职责和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监控。分解户管事项,进一步分析、充实、调整与四位一体互动机制运行要求相适应的岗位和职责,将税源监控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岗、分解到人。逐步实现主要依靠税收分析成果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对于税源监控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稽查环节,促进税收分析质量的提高,为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提供准确的目标和方向。

(四)健全与落实考核奖惩机制,有效调动各部门参与力度。推行联动管理税源的要切实落实考核奖惩办法。一是考核考评。将分析员的分析质量,税收管理员,评估人员,稽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量化、细化。定期发布通报,督促整改,让各部门清楚各自的工作绩效和所处地位,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二是责任追究。对在推进联动管理工作中控管不力、造成税收流失的,对联动环节中工作质量不高、反映问题不实、应反馈未反馈及反馈问题不落实的,工作质量较差的,按有关规定严格责任追究。

“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工作的开展,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管理评估、税务稽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融为一体,把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集中处理,解决税务部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不断推行“扁平型”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了税源管理,促进了税收分析,完善了税收工作。

四位一体”互动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以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又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根据省局和州局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工作,并强化了税源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篇:税务局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实践与思考

税务局“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工作的开展,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管理评估、税务稽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融为一体,把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集中处理,解决税务部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不断推行“扁平型”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了税源管理,促进了税收分析,完善了税收工作。现将实践与思考汇报如下:

一、互动机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二)提高了日常工作质量和效率。“四位一体”互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对各部门的提报和反馈事项进行统一研究部署,实现了业务工作的统筹安排。通过“四位一体”工作,实现了业务衔接互动和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任务,各查各的税、各做各的表、重复检查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负担进一步减轻,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改善了税收经济环境。通过查管互动、查评互动,进一步强化了行业税收监管,基本达到了同类型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税负公平,在化解基层一线税收管理人员的执法风险的同时,维护了地方经济发展秩序,促进了征纳关系和谐。

(四)提高了认识,加强了组织领导。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我局积极成立了由局长求军扎西挂帅的互动机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广泛宣传培训,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干部,都进一步明确了互动机制的科学原理和认真贯彻落实互动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充分认识到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做到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工作主动性大大增强。

(五)抓制度,建立了长效机制。我局积极建立和完善各项互动协作制度,制定《某县国税局税收“分析、评估、稽查、管理”互动机制实施办法》。为保证互动机制落到实处,使之成为长效机制,我局在工作中注重责任到人,严格责任追究。

(六)抓分析,有效指导工作。税收分析是税源管理的“眼睛”。为有效指导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紧紧抓住税收分析这一重要环节,认真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通过互动机制健全税收分析体系,完善共享数据发布制度。二是采取计统部门与综合管理科共同分析等方式,实现各部门之间优势互补。

(七)抓核查,确保工作实效。为让互动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核查中,积极获取工商、地税等部门的数据,为纳税评估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实施纳税评估,遵循资料收集、案头评估、约谈举证、实地查验、评估处理的基本程序,坚持案头评估与实地查验相结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查找原因。

(八)抓讲评,本文来源:文秘11

4http://www.xiexiebang.com注重狠抓落实。为了将互动工作引向深入,我局对建立、运行互动机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总结,二、存在的问题:

(一)协调和统一有欠缺。一方面四位一体互动机制需要与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银行、统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对经济的分析就离不开这些部门经济数据的统计资料,由于这些信息不能共享,且部分信息统计时限及口径存在不一致,使税收分析部分指标失真。另一方面目前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的实施只是初步实现了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只关注四位一体互动机制下“我该干什么”,没有形成“其他部门需要我干什么”的理念。

(二)信息技术运用有待增强。一是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内的数据需要提炼、加工后,才能被税收分析所使用,数据分析监控报告滞后,使分析工作受到很大限制。二是纳税评估没分析系统运用力度不够,人机结合没有实现,大量评估数据人工计算费时耗力。

(三)联动机制的各个环节仍需完善。一是税收分析还停留在对税务部门内部现有数据的分析上,很少渗透到纳税人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的分析,对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则很少有深层次的分析和建议。且大多是事后分析,缺少事中及事前分析。二是纳税评估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广度及深度。评估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和部分评估人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评估对象的局限性和评估税种的单一性。三是税务稽查联动执行乏力。从现实的互动机制运行情况看,纳税评估显然成为了核心,相对于税务稽查几乎游离于机制之外。多数的评估案件在评估环节中就已化解,实际工作中为税务稽查提供的案源寥寥无几。四是税源监控不到位。一是处在管理一线的税收管理员更应首先发现纳税人纳税异常现象,而实际是分析环节、评估环节、数据监控环节发现了问题,然后才督促税收管理员去调查核实和整改。二是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不过硬,综合能力不强,造成税源管理的质量不高。

三、建议及对策:

四位一体互动机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各部门、各环节的方方面面,目前应注重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各环节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凝聚和释放出来,发挥部门优势和整体效能,切实提高执法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强化协调配合,保障互动工作顺畅运转。联动机制关键在“动”,特色在“联”,各部门之间只有真正“动”起来,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应针对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互动机制的相关制度,确保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可以被其他部门共享和应用。

(二)建立联动信息平台、确保信息共享。一是重点强化税收分析、预警监控、查询分析、数据发布、报表处理等功能,增加联动综合管理功能,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处理应用、数据提交整合发布的支撑点。二是加强四位一体互动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开展任务发布、结果反馈、提交管理建议、工作督查、情况通报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信息量,逐步将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税款申报和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纳入税收分析数据的范畴,并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行业经济信息。

(三)强化各环节职能,做实四位一体互动

。一是发挥税收分析导向作用。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税收分析,及时发现反映税源发展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准确的线索和导向,提高管理效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信息量,逐步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税款申报和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纳入税收分析数据的范畴,通过国、地税间信息对比分析,直接带动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提高纳税评估管理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分行业、分税种纳税评估方案,规范评估流程,按照评估重点或疑点纳税人的生产规模、经营性质等情况,分别实施综合管理科评估和税收管理员监控评估的二级评估。对发现的一般问题,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并反馈综合管理科;对发现纳税人存在偷骗税违法嫌疑,需要立案查处的,移交稽查部门查处。坚持务实管理,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整顿规范,以阶段性“战役”推进税源互动管理。三是增强税务稽查的促进作用。坚持以稽查促分析、推评估、强管理的工作思路,使稽查成为强化税源管理的“助推器”。落实稽查与管理双向反馈制度和“一案双查、双报告”制度,由稽查部门通报当月案件查处情况,有针对性的以稽查建议书形式及时向征管单位反馈各项检查的基本情况、典型案例、存在的税收问题、税收征管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等多方面的稽查信息。以稽查建议为纽带,全面促进征管和稽查的信息互通、执法联动的运行机制。四是强化税源监控力度。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合理划分税源监控的职责和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监控。分解户管事项,进一步分析、充实、调整与四位一体互动机制运行要求相适应的岗位和职责,将税源监控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岗、分解到人。逐步实现主要依靠税收分析成果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对于税源监控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稽查环节,促进税收分析质量的提高,为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提供准确的目标和方向。

(四)健全与落实考核奖惩机制,有效调动各部门参与力度。推行联动管理税源的要切实落实考核奖惩办法。一是考核考评。将分析员的分析质量,税收管理员,评估人员,稽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量化、细化。定期发布通报,督促整改,让各部门清楚各自的工作绩效和所处地位,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二是责任追究。对在推进联动管理工作中控管不力、造成税收流失的,对联动环节中工作质量不高、反映问题不实、应反馈未反馈及反馈问题不落实的,工作质量较差的,按有关规定严格责任追究。

“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工作的开展,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管理评估、税务稽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融为一体,把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集中处理,解决税务部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不断推行“扁平型”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了税源管理,促进了税收分析,完善了税收工作。

四位一体”互动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以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又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根据省局和州局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工作,并强化了税源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四篇:“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卫生学校张民生

摘要:针对如何解决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行脱节”这一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难题,更加有效的开展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改变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德育理论教育、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德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校外教育“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社会培养出“知行统一”高素质的中职毕业生,真正实现学生与社会同步、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四位一体 当前,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与飞速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挑战,学生的“知行脱节”的问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达到“知行统一”,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针对以上问题,我校进行了基于大德育观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即德育理论教育、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德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校外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力求德育理论教育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为社会培养出“知行统一”高素质的中职毕业生,真正实现学生与社会同步、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

一、中职学生“知行脱节”现象的成因

(一)传统德育目标缺乏感召力

以往我们提出的德育目标概括性很强,“四有新人”、“共产主义接班人”。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怎样培养“四有新人”,具体有哪些步骤、如何进行操作等等都是不明确的未知数。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目标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更不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实际效用不大。因此德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实施,目标具体化,操作性强,才能提高德育效果。

(二)传统德育内容单调僵化 我国实施的是“大德育”,德育内容广泛,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等诸方面原因,“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德育的主旋律,因此我国的德育内容更多的是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却很少注重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当然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分不开的,在德育界,一直是“重大家、轻个人”,从而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与失衡。

(三)传统德育方法单一

以往德育着重停留在道德认知阶段,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更强调的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程度上,把德育课作为一门知识课程来传授,所采用的手段也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都懂得了“我应该如何去做?”而事实上有没有去做,谁也不知道!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中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性,很大程度是由于道德教育的失败所造成的,因为这种道德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四)传统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教育的成功有其特定的衡量标准,如数学这门学科,只要学生通过了学期考试的最低分数线,就可以认为“该学生的数学成绩合格了”。而德育,经过一学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该如何去评判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准呢?假设有两名学生:A学生的德育书面考试是满分;B同学考试得了六十分。从分数上看,德育工作在A身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事实也许是:A学生回家后,连地都懒得扫一下;而B同学一回家就知道帮妈妈洗碗,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认为德育在A身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吗?

二、“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就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模式,对此我校提出了“四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的架构,以提高德育的实效。其中要求德育理论教育转变思路,创新方法、提高实效,真正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努力做到“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德育实践教育要通过养成教育、体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德育校外教育要通过家庭、数字网络与社会德育的平台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以此实现“四位一体”、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德育合力。

(一)德育理论教育

德育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我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始终放在转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淡漠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为建立传授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重点、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德育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充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未来职业要求,探索知识呈现与生活体验的统一、课堂价值与学生成长的统一、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统一的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达到“得知于课堂,践行于生活,悟道于人生”,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

1.树立“知、行、德、能”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实践中我校德育教学始终坚持“行业引领,能力本位、情感体验,个性发展”的德育理论课教学总体思路。改变课程设置,在确保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人际沟通》和《医护生职业礼仪》纳入德育课堂教学计划,并编写了具有鲜明医药卫生职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医护生职业礼仪》。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之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实践中注意改变过去着力于知识的科学、系统、完整性而忽略知识应用的弊端,淡化知识的系统性与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在提供在学生提供走上未来岗位所必备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关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改革后的课程设置与调整后教学内容,更好的考虑到了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今后的自我发展及将从事的岗位需求,每门课程之间呈递进关系,体现较好的衔接性。

2.建立“思、动、活、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课程、年级、专业开展不同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活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运用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表演式学习和批判型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实践调查、参观考察、情景表演中学习、体会、感悟相关理论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拓展所学知识。

四是创立“教、学、做、考”相衔接的评价体系。德育课考核评价方法的特殊性是由德育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所决定的,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促成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践行良好道德行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结合各门德育课程的具体情况,德育课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点掌握几方面出发,形成了一套集“态度、知识、能力”为一体的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课堂评价体系,其中不同的课程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测评点,对学生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建立全面衡量学生的测评体系,旨在探索学生学习效果检验制度的改革,也期望建立一种教学绩效评价及教学质量标准的导向。当学生在学习之初便明确自己本门课程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并根据考核范围及方法、评分标准及要求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规则意识。

(二)德育课堂渗透

各门课程的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门课程中,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教师,让每门课程都成为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方式。积极开展教学中的课堂德育渗透,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者”的目标,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

1.教师树立“三观”是德育课堂渗透的前提 一是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即要明确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职业教育的目的决不是为了产生多少“高分生”,而是为服务现代化建设满足社会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此,每位教师都要明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决不仅仅是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科老师的责任,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所抱的态度和期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之间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态度,都会影响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给予学生适度的期待,对于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和个人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三是树立终身的学习观。“要给学生一缕阳光,教师要先成为一个太阳”。这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授课要求,如何在教会本门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政策理论、道德法规、美学心理、礼仪社交等涉及面广泛的综合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成为所授课程的“行家”,而且成为知晓各种德育知识的“杂家”。实现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事实上,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2.无痕渗透是课堂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

德育渗透,不是外加德育内容,而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对学生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中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德育渗透为手段,做到“教案中有踪迹,渗透中无痕迹”,努力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专业知识中蕴涵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渗透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

一是狠抓德育渗透的备课。课堂德育渗透应该是有序、渐进、系统的德育过程。结合课程特点,按照学校德育工作整体实施方案,在统筹各年级、各专业、各门课程德育渗透的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制定本门课程德育渗透方案,并将其体现在教师每堂课的教案之中,用以指导教学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了德育特色教案的展评活动,在激励与交流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和技巧,使课堂德育渗透向着渗透目标具体化,渗透内容生动化,渗透方法多样化,渗透切入点自然化的目标迈进。

二是努力提高教师开展课堂德育渗透的能力。做到“润物于无声”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内容,在全面把握课程主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内核,找到理论、技能知识点与德育知识的结合点,做到将德育渗透点和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机结合、自然过渡和融会贯通,使课堂的德育渗透了无痕迹,却效果显著。学校通过举办德育渗透研讨课、公开课,发挥推动探索和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将课堂德育渗透的实施与效果纳入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重要依据之一,强有力地保障了将德育渗透落实在教师的课堂行为中。

三是创造课堂德育渗透的条件。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下,努力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编写了内容覆盖理想信念、自信励志、敬业乐业、爱心诚信、行为养成、沟通合作和遵纪守法多方面的《德育渗透案例集》,为教师实施课堂德育渗透提供了素材。

(三)德育实践教育

德育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容易在主体心中产生共鸣,才能有感悟、体会、想法,感知到真善美,体会假恶丑,只有坚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才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只有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去活动,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锤炼思想,陶冶情操。中职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养成教育、体验教育两方面来进行。

1.通过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一是强化行为规范。根据职业要求明确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为日后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实践中学校制定《学生校园一日行为规范》,从仪容仪表、一言一行到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做出明确要求,使学生能够学有标准,做有内容。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行为训练、行为矫正、检查评比和文明礼仪展示、表彰等活动,使我校学生精神面貌,文明礼仪行为均有了可喜的进步。

二是自我养成教育。学校组织编写了《学会做人的阶梯——好习惯是你人生的财富》一书,作为学生自学德育教材,要求学生要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行为养成意识,努力加强文明行为养成。三是德育达标考核。学校规定学生在每学年末以逐一面试、实际操作演示的形式接受文明礼仪、思想品德、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达标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德育综合考评成绩。严格把关,以考核促进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以考核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确保德育达标考核工作的持续开展,学校通过德育考评师的培训和资格考试,不仅为学生德育达标考核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对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通过体验教育,实现全面受益。

一是开展主题教育,围绕中心,体现层次。实践中根据学校德育整体实施方案,围绕中心任务,按照年级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如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讲文明、讲礼仪、弃陋习、建和谐”等一系列主题教育,通过文明礼仪风采大赛、校园“微笑天使”评选、主题班会设计大赛和奥运形象大使桑兰进校园等形式新颖的活动使主题教育有声有色。为规范主题教育,学校组织编写了《学会做人的阶梯——学生德育主题活动方案》一书,为师生提供开展主题教育提供帮助与指导。

二是开展素质教育课,强化体验,提高素质。学校开设了各类社团和活动课40余个,如舞蹈、手工编织、空竹、花样踢毽、花样跳绳、轮滑、书法、绘画、中国茶艺、插花艺术、历史知识与评书赏析、话剧欣赏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对学生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和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有效教育,激发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素质教育活动中不断感受、不断领悟、不断内化、不断提升,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是开展劳动实践课,体验劳动,增强意识。学校从实际出发,每周安排全体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对教室、实验室及环境的安全与卫生进行责任区划分,责任到班,落实到人;利用教学楼翻修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建设等,使同学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体验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劳动实践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劳动能力,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优良的校园环境,需要师生共建,学生不应仅仅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享用者,还应该是美好校园的建设者与维护者。

四是开展岗位实践活动,体验岗位,了解社会。每逢寒暑假专业学科组织学生到本专业相关岗位进行岗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岗位的责任和社会的要求。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对行业和岗位的认知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敬业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了努力成才愿望。

五是开展竞赛活动,体验竞争,感受成功。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各种文体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展现才华的舞台,激发了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才干,感悟到是非荣辱,体验出自身的价值与成长的快乐。

(四)德育校外教育

道德教育因其自身具有的长期性、实践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校外德育的依赖性,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从家庭、网络和社会三个方面开展德育校外教育。1.校外家庭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家庭教育相接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家校合作机制。以家长委员会、校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专业学科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问题学生家长会等不同层次,采取家长辅导学校、家长信、家校协议书、现场会、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家访和网络等形式凝聚教育力量,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此外,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建立“学生家校联系手册”与“德育家庭考评制度”,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参与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德育综合表现,利用“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与学生家长商讨和改进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取得学校和家庭道德工作的一致性。2.校外网络德育。

21世纪是网络支撑的世纪。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应该趋利弊害,建设学校网络德育平台,使网络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以各种形式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之中,将网络为我所用,发挥出网络育人的功效。一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二是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队伍。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网络德育平台。不仅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反映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且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建立电子刊物和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利用班级论坛;班级QQ群;教师博客;网络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形成师生、生生良性互动平台,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引导,强化育人效果。3.校外社会教育

社会是开展德育工作,检验德育效果的大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倡导、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与社会公益机构或相关社区取得联系,以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为载体,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通过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同学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爱、学会奉献,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通过近年来“四位一体”德育模式在我校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德育工作取成了显著成效,学生整体素质得以不断提高,毕业生整体质量明显上升,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第五篇:“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在人文学科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学方式所采取的“教”与“学”的双向模式日益显示出被动性的一面,而“研”与“读”的积极参与和辅助则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鉴于哲学学科理论性、基础性和思辨性等特点,所以其专业的人才培养就需要在“教”与“学”的同时不断强化“研”与“读”培养环节的训练,特别是以经典原著选读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本文以内蒙古大学哲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哲学专业;原著选读;读书会

一、“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在本科哲学专业教改中运用和效果

以往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大学教学实践重点在于“教”,这样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容易产生“怠学”、“厌学”甚至“逃学”的负效果。现在科技手段使得信息获取分外方便,但是学生对传统知识文本的咀嚼和消化能力却在下降,甚至出现“上大学不读书,全靠下载PPT”的乱象。PPT教学有其简明、清晰的优点,但是也有其不完全连续和思维断点的弱点。所以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活力,引领学生面向经典原著,就需要在“教”的同时加强“学习”、“研究”和“阅读”等环节的训练,这对于哲学以及人学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内蒙古大学哲学专业设立于1971年,并在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2009―2013年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围绕“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对哲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

教改期间,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学术委员会经过调研考察和反复讨论,修订出新的本科哲学专业教学大纲,并把“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改理念贯彻其中。新的教学大纲的基本架构是史、论、著、专题四大板块的结合,具体就是指哲学史――哲学原理――哲学原著――哲学专题相统一。一般而言,这四大板块的教学实践有其内在规律。从时间上来讲,哲学史与哲学原理是专业主干课最集中的部分,主要在大一大二讲授;而哲学原著和哲学专题多是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在大三大四讲授。但是以往教学实践的基本态势是“教”与“学”的方式贯穿始终,老师读讲义,学生记笔记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后来更新为老师PPT,学生存信息。这样的教学手段比较被动,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新的教学计划中要求实践“研”与“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哲学原著和哲学专题这两大板块更要加大“研”与“读”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逐步丰富过去传统的“教”与“学”的双重模式,就加大“研”与“读”教学方式的贯穿。哲学学院在本科哲学专业教学改革中探索了“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变了过去“教”为全部的培养方式,就是以“读”为轴心,“教”、“学”、“研”、“读”四种培养环节相辅相成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教”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科学的授课方式,将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于一系列学习条件,聆听、阅读和领会教师的授课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内在部分。“研”就是为了深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而去探求和追问专业知识的结构、规律、体系以及理论空白点,并由此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推进对理论问题的深度解决;“读”就是通过对本专业的教材以及与专业有关的经典文本的阅读,来直面原典、理解原典、分析原典,并从中发现文本差异或理论问题,最终在深入理解原典的基础上返本开新地做出理论新探索。“教―学―研―读”既是四种教学实践手段、教学要素也是四个教学环节。下面具体分析“教―学―研―读”在哲学专业四大板块课程体系中的运用和效果。

哲学史板块主要包括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技术思想史、伦理思想史等,其中前三史为哲学专业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课程内容,正所谓“治学先治史”。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为主,老师根据讲义说明哲学史上的哲学派别、哲学家、哲学思想及其影响等。学生则以平时记、考前背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中,老师要求学生在记忆性学习的同时要借阅一些哲学史中所涉及的原著原典,先要进行一个大致了解和泛读,并去研究和思考不同思想派别,同一思想派别中的不同人物的思想之间的同与异到底何在,思考哲学史上的不同哲学思想为何发展路径会大不相同。这样就提前运用上了“阅读”和“研究”的教学手段。例如讲西方哲学史中的柏拉图哲学就要引导学生找找英文版、希腊文版、中文版等不同版本的《理想国》,查查“理念”这个概念的源流,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再如讲中国哲学史中的墨家哲学思想就要让学生思考墨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显学,为何后来逐渐式微?“教―学―研―读”四种方式的交互运用,就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繁为简,主动思考和把握哲学史中的核心脉络。哲学原理板块主要包括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美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宗教学原理、科技哲学等等。哲学原理是明晰概念的内涵外延,讲求理论分析和推演,进行逻辑思维,学习归纳、分析和推理的。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记忆的方式,几乎是与原理课程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这个在公共课的马克思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样最终使得讲道理的哲学课变成了不讲道理的说教课。按照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提法,哲学是“有理”和“讲理”的统一,是“以理服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所以学哲学必须要阅读、思考和研判。哲学原理板块中的课程也要实现“教―学―研―读”四个环节的互动,体现论辩特色和问题意识。例如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就不是简单地从生活中举例说明,而是要回溯性地阅读哲学史,研读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对于这两个范畴的经典表述和论述,研读、对比、交锋、思考后,最终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在何种场域中定位和区别这些范畴的,要分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综合什么,其理由又何在。哲学原著板块主要包括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科技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以往原著选读课程也主要靠老师讲,说明原著的背景、主要思想、段落主旨等。而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则彻底扭转传统学习模式,实现老师导读、学生自主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原著选读课程中“教”只是指导性的,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本身,“学”和“研”也是围绕“读”来展开和推进。学生只有直面原著本身,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最终才能读懂哲学原著,从而深化对哲学史和哲学原理的理解。原著选读课程还要培养学生立足文本的专业规范性,哲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心灵鸡汤,也不是信口雌黄的野狐禅,而是字字有出处、句句讲道理的规范性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的一砖一瓦就是各种古典原著和经典文本。哲学专题板块包括本体论研究、认识论研究、现象学研究、佛教哲学研究、周易研究、现象学研究、系统哲学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研究等课程。哲学专题课程主要在6、7、8三学期开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哲学史和哲学原理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的一类课程。哲学专题类课程也体现“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教”是辅助性的,而“学”和“读”也围绕“研”展开,是带着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和思考某一流派或某一阶段的哲学命题。专题研究以及研究性阅读也为学生日后深造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坚持推进“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1)这一教学理念的推行有力地扭转了以往教而不学,教而不读,教而不研的单一教学方式,扭转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而是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思考钻研的新常态。(2)“教―学―研―读四位一体”还引导哲学专业本科生积极申请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以前哲学专业本科生申请项目勉强搞一些社会问题,最后的结果是不伦不类,后来引导学生立足学科优势,在哲学专题本身中寻求内涵式创新而不是外延式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突出表现是提高了学生原著阅读能力和哲学问题意识,这些优势很好地体现在研究生考试中,近三年哲学专业升研率保持在50%。(4)“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获得了学校和自治区高等教育系统的认可,近五年连续获评6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2个提升计划教学团队,获得1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哲学专业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专业。

二、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围绕专业教学展开,首先彰显为“教”和“学”两个层面。“教”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科学的授课方式,将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而“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于一系列学习条件,聆听、阅读和领会教师的授课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内在部分。“教”与“学”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学生理解和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但是这里暗含着两种方向进路,即“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着力点在前者,要让学生背诵、记忆、做习题、做实验等等,但是这种教育方向往往也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逆反情绪,在他们看来学习不是快乐的,甚至是痛苦的。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不断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的原因,最后破除成见,达致问题的本质。这样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求未知世界和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而在这里就需要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和思考人类优秀知识成果,从而返本开新地完成转识成智。这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义,显然这里需要有“阅读”和“研究”这两个环节的参与。高等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本体,以“教”与“学”为两翼而展开的。但是更为细部地考量,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中,“教”与“学”的两翼还包含“研”与“读”等环节。因为现代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要求除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外越来越多地赋予高校引领科学前沿的使命,这也是目前国际国内高校重科研的时代背景。同时,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挂钩也促使高校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搞教学,而是要实现教学与科研互补共生。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和“读”又该如何界定?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和阅读?其实,人才培养中的“研”和“读”不是泛化的研究和阅读,而是围绕教学大纲展开,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推进的。所谓的“研”就是为了深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而去探求和追问专业知识的结构、规律、体系以及理论空白点,并由此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推进对理论问题的深度解决。可以说,“研”是一种更深刻的“学”,而这个“学”就不是靠简单的背诵记忆能够完成的,而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样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甚至围绕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或者拓展新知识。在本科教学实践中,“研”可以作为田野调查来实地研究,但是更多的是通过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研究形式来完成的。与理工科依靠实验手段来推进教学研究不同,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专业,其“研”主要是要从对传统的经典文本的阅读展开的,这也是教学实践中“读”的环节。所谓“读”就是通过对本专业的教材以及与专业有关的经典文本的阅读,来直面原典、理解原典、分析原典,并从中发现文本差异或理论问题,最终在深入理解原典的基础上返本开新地做出理论新探索。“教”与“学”是一个网状的知识系统结构,重在对知识谱系的整体而全面地把握。而“研”与“读”是点状的深入钩沉和知识创新的破土,重在全面整体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寻找到某个突破点,然后完成知识创新。其中“读”的环节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对教材和本专业经典原著的阅读,学生才有可能深入专业学习的内部而主动攫取知识的富矿。阅读首先是阅读教材或者教师讲义,这本是传统大学学习的很重要一个环节,但是现在大学生对这个环节却很漠然。只有阅读教材才能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形成一个规范的知识谱系。其次,要阅读与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只有对相关经典原著的阅读才能深化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当然,这里的经典阅读又分为泛读和精读两种,这个问题在后面继续讨论。

“教”、“学”、“研”、“读”四个环节构成了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中“教”是外在手段、“学”是内在动力、“研”是升华方式、“读”是立足之垫脚石。只有将“教”、“学”、“研”、“读”四个环节相得益彰地发挥出来,大学生才能从被动灌输走向自主学习,并且是立足于经典文本的专业性研究性学习。当然,“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学习方式还有一个值域问题,其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人文学科专业,特别是适合于哲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实践。从古希腊的“阿加德米学园”以及“吕克昂学院”算起,经过中世纪学科化以及近现代大学教育的专业化,哲学学科及哲学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系统专业的知识部门,形成了规范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同样哲学史也是哲学,而哲学史又是以历代哲学家的哲学著述为支撑的,这些都是“理性知识的珍宝”[2]。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也留下了大量经典著作,而这些著作又成为下一代研习哲学的必要资料,因为只有依靠经典文本不断凝练出来的概念、范畴才能深化哲学思维,并依此规范化的哲学术语和思想才能搭建新的哲学体系,而不是随意创见的野狐禅。所以立足哲学经典原著的文本是专业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对哲学专业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出逻辑分析能力强,理论素养高,具有批判性、反思性思维特质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在高校人文学科专业教学中教、学、研、读四者并重,构成人才培养的统一体模式。其中教、学、研、读既是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四个要素也是动态架构中的四个环节。“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是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教学为轴心本质是以教师为主体,重在知识信息的传递;而研读是以学生为主体,重在知识的理解、内化。以阅读为轴心的学习模式最终要实现的就是转识成智,将历史沉淀的知识材料经过消化理解,转变成自由的智识体系,这个智识体系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还是一种实践智慧,未来能够积极有效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释世界的最终目标是改造世界。

三、“经典原著读书会”的补充和新探索

哲学专业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相类似,都普遍具有理论性强特点,重点在于理解和记忆学科历史演变、人物思想观点等,并对原典文本进行返本开新式的阐发。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围绕“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还探索了“经典原著读书会”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经典原著读书会”就是在日常教学之余,老师带领学生围绕某一类或某一部哲学经典原著进行深入地研读、讨论、分析和读书笔记总结。2010―2013学年,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了系列“回归经典”读书会具体有:“《小逻辑》读书会”、“《逻辑研究》读书会”、“《圣经》读书会”、“《四书集注》读书会”、“《周易注疏》读书会”、“现象学读书会”、“爱智之旅读书会”等等。读书会采取的是圆桌会议,遵循的基本精神是“回归文本,自由争论”。“回归文本”是让参与者能够集中目标面对经典,并对多种原文和译本进行比较性分析,在阅读中参与者要与文本、与原创者进行对话并诠释之。“自由争论”是阅读者之间对于文本和问题的理解要求同存异,自由争论,在争论中谋求共识,但不因为共识而遮蔽个人见解。这种自由争论其实也是回归到苏格拉底意义上的“精神助产士”,通过文献导师的不断分析和引导,直至突破定论推论出新的结论。读书会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在阅读中接近大师,体会真知,很好地了解了哲学原典,学习立论、反驳、分析、综合、概括,训练了严谨的学术规范,打下了扎实的学科基础。读书会以及原著选读课程最终是要训练学生立足文本的专业规范性,因为哲学不是夸夸其谈的心灵鸡汤,也不是信口雌黄的野狐禅,而是字字有出处、句句要讲理的规范性学科体系。

“经典原著读书会”开展数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哲学学院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性意见:(1)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如每个读书会每学期研读讨论不低于16学时,并按1学分计算工作量。(2)修订了“经典原著读书会”教学方案,并遵循一套申请、开展、总结成果等相关程序和步骤(3)为保证读书会质量,规定了参与人数规模限制、研读时间、读书笔记等细则,以保证人数少、阅读精、思考深的读书会效果。例如“《周易注疏》读书会”在每一卦经传注疏的研读后都要写读卦小结,渐而小有规模。

四、“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实是一种回归式的创新,是在回归哲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重新挖掘其阅读的有效性,使之产生阅读的力量。“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完成了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这一点很重要。本科生还处在打基础阶段,所以以“阅读”经典原著为轴心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夯实基础,完成专业训练。破除不读书、不读专业书、不读经典原著的迷障,学生们正是在阅读原典中完成专业训练,在阅读原典中培育学术旨趣,在阅读原典中转识成智,在阅读原典中变化气质。

当然,“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也并不是只能局限于哲学专业一隅,而是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都有借鉴意义。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不是简单的经验主义和感觉主义的产物,而是都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学科积累过程,有着自成一体的学科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就是靠浩繁的经典作家的经典原著所构建。那么进入这一学科,也必须是在立足前人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去创造新内容,终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大海。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6).[2] 景剑峰,赵东海.原著选读课程在哲学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效果[J].教学与研究,2013(6).[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本文受到内蒙古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哲学专业建设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陈立民]

下载关于建设“四位一体”嘉兴南湖红色旅游景区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设“四位一体”嘉兴南湖红色旅游景区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是煤矿最小的工作单位,相当于人体活动组织最基本的细胞,如何调动起每个细胞的潜力,提高每个单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这是所有企业现在乃至将来共同要研究......

    班集体建设实践与思考

    在新课程和先进教育理论思想的引领下,在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的启发下,在各校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中,我们在班集体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这样一些理念:1、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包......

    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

    加强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分析了项目部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介绍了团队建设的过程和操作方法,提出了项目施工管理中几种常见冲突的处理方法,以建设迎合公......

    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 朱金全 导语: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对“教研组”一定不陌生,可以说有了学校,有了学科教学便有了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学校提......

    师德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师德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淮南五中 汪昌池 决定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一名教师素质的两大要素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学校管理工作......

    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乡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学习型乡村建设最重要也是着重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与思考

    泉州开发区加强外来从业人员子女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泉州开发区党工委党务工作部 (2010年4月15日) 泉州开发区建区14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等社会各项事业也得......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党性 改进作风问题的研究干部的作风端正不端正,关系十分重大,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真正贯彻落实,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不断取得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