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时间:2019-05-12 14:0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第一篇: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具体内涵则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即实行法治;通过实行法治,实现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个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一、历史沿革

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强大,依法治国主张与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进步观念开始广泛传播。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

而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到形成体系、制度也经过了一个过程。1996年2月8日,在中央第三次法制讲座的总结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同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一条基本方针,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9月,“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这也标志着依法治国理念已经从宪法的高度得到了确认。

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了不断的落实和推进。

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依法治国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社会文化共存亡同兴衰的社会现象,具有历史性。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性质的要求,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制度创新,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历史充分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才能实现国家各项民主事业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才能实现民主制度的科学化。历史充分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各项具体制度的法制化,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长远发展。

(二)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深化。坚持依法执政,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将坚持依法执政作为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举措,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发展,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政治保证。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体现的是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体现,更是党先进性的体现。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直接领导和控制着国家政权。因此,党能否坚持依法执政,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依法行使。只有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才能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运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证司法公正。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合理化的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只有依法治国,党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党要长期执政,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使党的执政方式不断创新,体现和代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先进的法治理念、法治原则,不断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有过历史性的倒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落实和推进,正是党对民主法制长期思索的结果,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党对执政方式不断探索的结果,更是历史的必然。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是共产党执政的制度载体,是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实现和保障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全局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就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实现依法治理。法律也即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社会

规范。同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整体性。依法治国是一个科学体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必须从中央到地方,从法治观念到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实现科学化、程序化。

(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完善法制,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社会基本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有滞后性,社会生活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只有适时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这就要求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要使法律得到遵守,受到信任,必须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如果没有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而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必须坚持加强法制宣传宣传和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在全民中树立守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含义就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设立,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职权,合理的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接受法律的监督,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

主体工程,依法行政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依法行政是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规范、公正执法;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努力建设服务型的法治政府;政府决策机制进一步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趋于健全,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行政权力依法行使,并且依法受到监督,这才意味着法制的真正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范,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总之,依法行政,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保障司法公正

在现代社会,法治的实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司法上。扎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与新时期的新情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这要求不断深入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基层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保证公正、廉洁执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障司法公正。

第二篇: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产业、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体系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过程。我们研究城市和城镇化战略,就是从城市和城镇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城市的形成和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首先,城市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用100年到300年的实践,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目前,全世界已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到城市。其次,城市是新技术创新的平台。机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都集中在城市。GDP的80%—90%是在城市产生的。再其次,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大门,城市的招商引资占了95%左右。城市一般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也可以分为顶级城市和低级城市。大城市即顶级城市,能赚取经济链条当中附加值最高、利益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利润。低线城市没有转移资产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外资就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的逐次递进,产业转移的规律也是这样。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城镇化就是社会发展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产业即工业和第三产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居住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靠工业化进程来支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流动、大搬迁、大转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西方的技术革命,一是中国的城镇化。2003年以来全国每年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目前,中国农村仍有4亿多剩余劳动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的农村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的城市中来。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向城市集中,不单纯是搞城市建设、建高楼大厦。当前,非洲有些国家城镇化率很高,但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贫民窟。印度的农村经济时代,以及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在首都新德里的外围,贫民窟几十年不变,并逐渐扩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在“五化”当中,城镇化是当前加速推进的一大战略。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具有四个特点:

一、城镇化的本质是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是统筹城乡、把农民就业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统一政策安排当中去。

二、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三、城镇化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运作,相互推动,同时进行,城镇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形成互动机制。

四、城镇化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过程,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城与乡、新城与老城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三)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有利于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经济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的城镇化要求再建100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大城市效率高、集约性强,节约资源和土地。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大城市发展,城市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有利于扩大就业,保持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生活要比农村生活更方便、舒适。城市为居民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为城市的发展,为农民的转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其次,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繁荣文化生活。城市要建设文化产业和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产业,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保健、休闲、旅游等领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以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政治角度看,有利于执政建设,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深化与实践,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环境的改善,使物质优越成为现实,环境改善和物质条件的优越又促进了社会稳定,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这是政治建设的应有之意。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几个村庄的人组成一个农村社区,有利于增进交流、转变思想,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农村社区人才聚集,容易选出好的致富带头人。同时,纳入物业管理,引入第三产业,有利于深化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城市必须坚持宜居

宜居是指适宜于人类生活和居住。城市建设不仅要适宜人们生活,还要适宜人们的创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指标,还要看城市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出行便利性、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已成为居民的普遍追求。

(二)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协调城乡关系、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城乡居民素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包括房屋建设,是高能耗的领域,占整个社会耗能、耗材的30%%。因此,不能随意拆迁,搞重复建设,必须一劳永逸,建设“百年住宅”,才能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功能不可能一次性完善,必须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可能,注重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为城市发展留出规划、留出空间。

(三)城市必须是基础设施完备和公共产品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如行道树、绿地等不创造直接效益,需要政府投资,发动企业和社会单位管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控城市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学校、托儿所、医疗、居住、办公、商业、银行等城市空间。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燃气、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市政管网,地下设施一步到位,各类管线具备一次性承载能力,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城市必须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首先是自然的、历史的,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特色。“城市就像打开一本书,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城市的抱负。”城市面貌的改善不仅是外在的,而是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和感

染力,展现了城市的精、气、神。城市文化体现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上。沂河、祊河、陷泥河就是临沂的特色和优势。其次,文化是建筑的。各类建筑标志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江苏邳州市展现的是楚汉文化,临沂新农村应该充分展现汉晋文化的风格和特色。再其次,文化是地域性的。文化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就是临沂的文化。展览馆、博物馆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没有展览馆、博物馆的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总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只追求外来的东西,城市的特色就会消失,形成千城一面的状况。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老建筑,保护好城市的文化,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并且世代相传。

(五)城市要向数字化管理发展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不仅包括市容市貌的管理,还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管理。城市管理不能只靠单一的政府部门,市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提高,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要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将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街道转移,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单元作用,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六)城市必须经营,走市场化道路

经营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经营,财政收入只是维护、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通过经营举债,使城市资产逐渐做大,使城市资本产生还债的能力。近年来,临沂市打破依靠财政搞建设的旧思维,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盘活城市存量资产,通过经营拓宽城市融资渠道,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对临沂的评估值是36亿元,2008年转变为一次性贷款60亿元投资城市建设。因此,必须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城市的各类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经营,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七)城市必须是开放、包容的城市不仅是市民的,也是农民的;城市是全国、全社会的。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无论贫富,无论国界,谁都能进入这个城市。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允许街上有乞丐。这只是管理问题,但不能拒之门外。人民对城市的要求是苛刻的,又是宽泛的。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各类人员的到来。

(八)城市必须是安全的城市应该让居民感到安全,居民应该对城市及居住区周边的治安状况、交通出行生活,对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政府的作为有安全感。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现代化程度高度依赖基础设施,水、电、路、燃气、通信、供热、网络等设施既造就了现代化文明,也造就了城市问题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城市政府应该增强城市安全意识,制定完善防灾与预警系统,积极应对突发性灾害,同时,为城市发展留出安全空地、预留用地、备用地,楼与楼之间要达到一定安全程度,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九)城市必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城市越向现代化发展,就应当让居民感到越方便、越舒适。当前,城市的农贸市场随意拆迁,老百姓买菜的地方越来越少,学校、幼儿园越来越少,班额越来越大,出行、停车、如厕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因此,必须对市场不能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展览馆、绿地、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等进行科学规划,再去搞其他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李作良/文

第三篇: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国商151 张一鸣 20***

在这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中,我们学习的第二个主题是“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结合在考研复习中对政治这门课更系统地复习,我认识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不但要关注外面的世界,也要心系中国广大农村。大学生群体是一群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人,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点工作。党和国家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对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进行提升,文化上建立乡风文明,经济上兴旺产业,生态上建立绿色文明,民生上使人民生活富裕,治理上更加有效。进行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一点,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的新起点。作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创新。我们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六千六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但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些问题非常突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60%,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即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也仍将有数量庞大的农民。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要依靠自己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所以乡村振兴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美好生活,关系到粮食安全这个国计民生的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避免乡村的衰退。

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市场配置的规律,在其他国家,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衰败。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解决这一矛盾,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解决城乡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的问题。

第二点,我们要坚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发挥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肯定不行。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工作要抓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我们的重点是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我们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我们要发展乡村文化,发掘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建立精神基础。也要加强教育,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让农业和乡村进行发展的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面对新时代。

这里有四个优先,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必须真正做到这“四个优先”,真正抓住大局,让乡村振兴成为现实。

对于乡村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和生活之本,同时农民是农业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

第三点,我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五大振兴”的乡村振兴要素建设: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人才支撑是关键之处,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让人才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让乡村振兴的活力竞相迸发、源泉充分涌流。

这次专题学习告诉我们,以“五大振兴”为行动纲领,总书记为我们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所有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让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这样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是做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教育工作。用各种优惠政策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我们在合适的时间也要投身其中。

最后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做好乡村环境问题的实质治理,完善农村生活设施,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重塑城乡关系。乡村重点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

学习中我了解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返乡,为乡村带去互联网思维。他们将文化创意引入农业生产,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林牧渔业和种植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发展“互联网+农业”。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不断改善供水、供电、信息的服务提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不但要关注外面的世界,也要心系中国广大农村。大学生群体是一群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人,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当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

第四篇:走依法治国之路教学设计

走依法治国之路

蔡学云

【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探究互动(问题再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收获平台——当堂检测 【学情预测】:

1学生在自学时总结“依法治国的涵义、意义?”可能不完整,不准确,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自学检测第2题有些学生可能不认真审题会出错,教师批阅后让优秀学生说理由。

2、突破重难点时,在知识拓展环节“依法治国的意义”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和相关事例讲解。

3、在当堂检测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题,学生总结不全,需教师教给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总结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处理,师生共同探讨,感悟知识。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今天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有电视、杂志、报纸、Internet等,他们个性张扬、好胜、自主、乐于探索、独立分析能力强,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近段时间内发生的社会热点案例,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本课的探讨和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2、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

3、能力目标: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

“依法治国”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八年级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今天,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为建设民主法制国家,党和国家提出了实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提高自身法治意识,依法律已,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教法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材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共中央政治局推进学习依法治国 导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历史故事导入】: 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 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1、请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本课的课题“走依法治国之路”)改为:

播放视频依法治国方阵:同学们,还记得国庆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吗?下面咱们先来重温一下依法治国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情形。(多媒体播放视频)依法治国方阵作为专门的主题,位列56个方阵之中,依法治国方阵,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式,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今天已经得到有效实施,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走依法治国之路。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依法治国方阵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依法治国方略导入本节课题。)

环节二:【问题再现】

(1)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3)依法治国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分别是什么?(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文化、社会秩序四个方面)

环节三:【知识拓展】依法治国的含义

1.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阅读后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或问题。

2.提问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回答课堂知识点(依法治国的含义、重要意义)

3.师生共同分析“依法治国”的含义。

(1)展示“依法治国”的相关背景资料: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2)学生齐读依法治国的含义。P83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3)分解“依法治国”:(幻灯片)

下面咱们来解读一下依法治国,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看那位学生记得多。(课件出示“解读依法治国”)

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主体——广大人民群众

客体——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依据——宪法和法律

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要求——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念、定义,方便学生的记忆,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层层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定义的掌握和理解。

图片材料(幻灯片)请思考:

田风山被判处无期徒刑,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用事实印证国家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环节四:【能力提升】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新闻在线 】

1、市场经济

(幻灯片)

案例一: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不久,安徽出现了许多“大头娃娃”。他们营养不良、头脸浮肿、四肢细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使用了劣质奶粉。其中,童小雪,在自己刚满周岁时,打赢了一场民事官司。被告马步才因涉嫌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已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作出了处罚。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违法的处罚力度

2、民主政治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胡锦涛讲到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案例二:考考你:我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谁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是如何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

你知道在农村村支书、村长是如何当选上的吗?你选会选什么样的人当选村支书。这是在行使什么权利?是谁赋予你的权利?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施行、《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印发《村民选举法》使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决策、管理、监督逐渐进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各地普遍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务公开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广大村民群众参与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

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共有村委会60.4万个,经依法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230多万人,95%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了直接选举。从由村民代表参加选举转变为村民直接投票选举.各地普遍建立了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的组织形式,竞职演讲、治村演说等形式普遍实行,竞争形式日益激烈。

据报载,安徽省某市某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某,因选举拉选票,干涉人大代表自主表达选举意志,受到严肃查处,并被选民和区人大常委会依法罢免其人大代表、副主任职务。

思考:各级领导的选举顺利依靠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文化领域

截止到2010年10月底,全国共对接入的178.5万个网站进行了全面排查,关闭涉黄网站6万多个,关闭未备案网站3000多个,共查处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案件2197起,行政案件1773起,查处相关涉案人员4965人。思考: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4、社会安定 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造成直接财产损失2.5亿元。议一议:中国政府对“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恐怖活动坚决依法予以打击 说明了什么?

小结:“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只有实施依法治国,才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社会文明进步,国家长治久安,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才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明天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结合时政热点分析问题解决难懂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安四个方面理解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走进生活】

我来参与: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身边有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和事?学了本课,你打算怎样做?

最近我们学校打算开展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你为该项活动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开展“我来参与”学生以活动的方式,直接落实法治活动,直观了解依法治国的实施。

【颗粒归仓】本节课,我学习了„„ 知道了„„

在以后生活中,我将做到„„ 【当堂检测】

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B)

A、坚持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C、人民当家作主D、共同富裕

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D)

A、中国共产党B、我国公民C、司法部门D、人民群众

3据新华社沈阳电: 4月25日,辽宁省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南勇受贿案,公诉机关指控:1998年至2009年,被告人南勇利用担任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主任等职务上的便利,承诺为俱乐部和他人谋取利益,先后收受多家足球俱乐部和个人的人民币和手表、加油卡等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489962元。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南勇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2、谈谈对上述材料观点重要意义的认识。

板书设计:

走依法治国之路

1、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涵义)

2、法治则国兴: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篇:走依法治国之路(说课稿)

《走依法治国之路》说课稿

金庄中学 杨志义

各位评委领导: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走依法治国之路》。对于本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懂得走依法治国之路的重要性。本课内容是上一节课《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与前面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是学好后一节课《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监督》的思想基础,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依法治国是管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方略的涵义,懂得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在国家生活中究竟发挥着哪些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全面正确地理解依法治国的意义,这其中懂得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则是重点中的难点。

因为:

1、只有认识到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公民才能自觉自愿地守法,才能为下一节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奠定思想基础,所以说是重点。

2、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社会稳定、民主政治4个方面,这4方面尤其民主政治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对民主政治认识模糊,在此基础上,课本单独有一段指出依法治国是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那更是理论性强而且高度抽象,但课本没做任何的解释。这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所以是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为了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教学中选择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为教学创设一定的生动活泼的情境、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注重从基本事实中导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多媒体辅助教学,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说学法:

1)比较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呈现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逐步由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2)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分析、讨论、探索,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今后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让学生欣赏歌曲《家和万事兴》,以歌曲导入新课。

教师:正如歌中所唱的: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你希望自己的祖国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教师:相信每一个爱国的人都希望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愿望的实现要靠党的正确领导,要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也要靠依法治国作为保障。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为什么要依法治国?由此导入课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新课自然顺畅导入。另外,我在学生欣赏完歌曲后设计的问题:你希望自己的祖国是什么样的,也为讲好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做好了铺垫。

(二)讲授新课环节:

1、关于依法治国的含义。这一部分内容采取的是自主探究法。先把依法治国这一抽象的概念,分解成领导者、主体、客体、依据、目的、要求几个部分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总结归纳得出依法治国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探究。但这一部分内容不能让学生简单地背诵,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所以采用了先分解,再总结归纳的方法。

2、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法治在民主政治方面的作用。通过学习前面的章节,学生已经知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一步,我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下列问题,并做到问题的设计层层推进:我们国家的权力属于谁?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能不能人人都去执掌政权?那又怎样实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呢?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而且可以使思想产生冲突。

第二步,我在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图片讲解,指出首先选出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并授权公职人员去处理国家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事务后,又提出一问:如何保证公职人员在行使行使权力时能符合人民的利益而不是滥用职权呢?

52岁的刘希银是丰台区长辛店镇辛庄村的村民,在今年2月25日长辛店镇选举一名人大代表前,刘希银以10元钱一张的价格拉选票。7月8日,丰台检察院以涉嫌犯破坏选举罪对刘希银提起公诉。

贿选、暴力选举等将被严厉打击

要求:对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的,对以暴力、威胁、欺骗等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对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的,对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进行压制、报复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的,要依照选举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处理。

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取消城乡差别,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城乡选举首次“同票同权”。

第三步,在交流后我指出,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愿望、要求去做事情,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得接受人民监督,从而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现实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紧密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做到问题的设计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或者说就像给学生搭建一个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听取两院工作报告,是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确实是人民当家作主,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

(2)法治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首先是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剪辑后的近期食品安全问题视频,随后提出问题启发同学们思考:“面对这种不讲诚信,昧了良心的生产者经营者,如果仅靠舆论监督、道德谴责行不行?那你会怎么做?”很自然引到法律途径。

第二步是联系抢盐**,用法律小博士谈法的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法律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在经济活动中,全国那么多的商品生产者、销售者、还有13亿多的消费者,离开了法律、没了规矩行不行?为什么?

第三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市场经济中有利有弊,为了能得到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种种弊端,必须用法律来引导、规范、制约和保障,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进行,可以说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第一步播放食品安全相关视频短片,为的是有效地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第三步,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理性认识的提升。

(3)法治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市场经济过渡到文化建设后,我首先展示学校为教育学生远离网吧召开的部分学生、家长会图片,可是只靠学校教育,收效甚微,不过近两年,就很难再查到上网吧的未成年学生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学生说网吧老板不让进,我就接着问,网吧老板为什么不让学生进?是不是所有的网吧老板都良心发现?在学生短暂的讨论后,我在多媒体上展示从网上截取的我市文化局整治网吧的新闻报道,案例三: 从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底,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我市积极响应,以校园为重点,一查周边有无黑网吧等不良娱乐场所,除了坚决取缔“黑网吧”和非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外,还将对多家网吧形成监控,一旦发现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就将予以重罚,接待8个以上未成年人的,还将被吊销许可证。二对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物进行公开销毁。此项行动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防止不良文化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学生对法律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之所以选择这个案例是因为它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尤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学生自己有切身体会,最能说明问题;随后补充了一个依法打击色情表演网站的新闻报道视频,使学生对法治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4)法治在保持社会治安方面的作用。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重庆黑恶势力用暴力侵犯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事件的图片。创设这一情境后,我设计了一道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与选择,去体会法律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然后结合警察抓罪犯的图片从理论上提升,结合前面学过的法律有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国家强制力,所以决定了依靠法律是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补充介绍了在维护社会治安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刑法,尤其是治安处罚法。设计意图: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比较、去选择,远胜于教师的说教。警察抓罪犯的图片,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这一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近,学生容易理解,加上后面民主政治教学难度大,时间紧,所以没有再展开讲。

(5)在讲完法律在保持社会治安方面的作用的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我在这里引用了古时候鲁国国王实行人治的案例。然后提出问题:你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将人治与法治进行对比、分析,启发学生思考:哪个更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哪个更文明进步?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我在做小结时联系前面的已有知识,给学生进行理论提升,今天我们国家的法律确立了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它的制定、修改有严格的程序,它不因政府的更迭、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随意改变。依法治国这无疑是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进步,是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现代社会的标志。难点突破此时水到渠成,学生已认同并信服了依法治国这一治

国方略。接着进一步给学生指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给学生指出这是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给学生指出这是精神文明),还表现在能否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给学生指出这是政治文明),这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

设计意图:本节课前面用来创设情境的材料,我尽可能采用新颖的材料、社会时政热点,只是为了让学生将中国古代人治与现代的法治进行对比,我在这里引用了古时候鲁国国王实行人治的案例,用这个案例来引导学生将人治与法治进行对比、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感悟。课本中没有提及这“三个文明”,但我既依据教材,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小结升华:新授部分到这里基本结束,接下来是谈收获,让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盘点,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个完整的认识,然后是走进生活,对学生导之以行。

(四)走进生活:请你参与

1.结合参考资料,请谈谈你看待上述行为?

(友情提示:可以从行为的本质、危害两个角度回答)

2.生活万花筒

搜集我们身边的事例,说说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类似的行为。

3.出谋划策

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请积极探寻制裁这一行为的好办法,(1)国家应

(2)青少年应

设计意图: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检测反馈 巩固提升

最后课堂寄语

与学生共勉。法令兴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懂得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贡献我们的力量,共享国泰民安和谐盛世。

最后在寄语中结束本课。最终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导之以行,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五、说收获与反思:

本节课我紧密围绕“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从初三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认真进行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也能够关注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注意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大量采用情境教学法,努力创设“三贴近”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思想冲突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感悟和体验,并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有一定层次梯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发主体参与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比较分析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法,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同研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我们金庄中学政治教研组全体老师的真诚帮助,是成功执教本课的重要原因。大家对我帮助的同时,让我感受到做好教学的有效积累对一个政治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发现了有价值的材料乃至精辟的语句,都要及时记录和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问题情境,才能在课堂小结和点评时有“画龙点睛”之笔。

下载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走依法治国之路教案大全

    走依法治国之路 设计者:刘顺国 审核者:刘顺国 研讨者:范新磊 朱新颖 学习目标: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深刻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治理国家的基......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5篇模版)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 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是我们党领导反腐败斗争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反腐的路径选择。反对腐败、建设廉洁......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形 势 与 政 策班级: 姓名:学号:一、习近平在庆祝中国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历史的长河奔涌浩荡,惟奋楫者先;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惟改革者强......

    走依法治国之路教学设计(大全5篇)

    走依法治国之路教学设计 李艳芳 【学情预测】:(添加) 1学生在自学“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2、突破重难点时,在知识拓展环节“依法治国是进一步......

    走依法治国之路学案(共5篇)

    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项目一走依法治国之路 【教师寄语】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

    《走依法治国之路》教学设计5篇

    《走依法治国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二......

    中国特色法治之路的五大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制定的大政方针,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光明讲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演讲人:黄进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 时间:2014年11月2日 黄进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7日 16 版) 黄进 1958年12月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