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搭建服务三农平台1
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搭建创新服务"三农”平台——武安市上团城供销社基层组织创新工作纪实
2012年8月17日,本人跟随武安市供销社主任徐魁书等一行4人,驱车来到位于省道邯沙线40公里处,紧邻公里北侧的上团城供销社,昔日坐落在公路旁边,占地面积3亩的一排破旧门市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供销社原址,一排窗明几净、格外引人、一眼望不到边、拔地而起的崭新二层临街门市。坐北朝南新建的供销社大门两侧分别悬挂着带有供销社徽标的“武安市团城供销合作社”、“武安市农乐花椒专业合作社”两块标牌,这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基层供销社组织体制创新并承担2012年武安市民生工程任务,利用供销社原来旧址刚刚建成落地的新型团城供销合作社和团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一行人员步入中心,只见楼后的建筑工地机器轰鸣,建筑工人人头攒动,一派繁忙景象。此时,面带喜悦,明显一身忙碌的团城供销社主任李少恩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一阵寒暄后,他指着工地建设效果图和施工图纸,向我们详细讲解着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进展情况及规划。他说:“领导们前面看到的是南侧刚刚建成并交付使用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期工程,仅占工程总量的70%,东面及全部配套在建的工程计划在12月中旬前完工,届时一个崭新的、包揽众多服务项目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将全部交付使用”。之后,我们来到了供销社刚刚乔迁的崭新办公室,李主任如数家珍,讲述了供销社的全部工作情况。
团城供销社,在武安市供销社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省、邯郸市社有关基层供销社组织体制创新精神,对照团城供销社工作实际,以服务三农为办社宗旨,以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基层供销社组织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改进服务方式,逐步建成布局合理、产权明晰、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新型基层组织,努力成为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量为指导思想。以深入推进团城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实现基层供销合作社建立综合服务中心,领办、吸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努力实现“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成为经营种类繁多,服务内容广泛,带动能力较强的乡级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目标。扎实推进团城供销社的投资改革创建工作,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建立了连结农民群众、聚合当地资源,经营能力强,服务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中严格按照建设标准:1.农民主体。团城供销社成员中农民达到70%以上,理事会成员中农民成员占85%以上,。成员及理事会成员均达到规定比例。供销社主任李少恩、副主任王海东、刘海苏及其多数成员均为农民身份。2.组织规范。改革后的团城供销社,通过引入个人资金股权,实现了产权明晰、责权明确;供销社章程、制度健全,运作规范。3.带动能力强。做到了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达到60%以上。建立了良好的运营机制,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持续发展动力强势,在服务三农、助农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团城供销社领办的农乐花椒专业社带动覆盖面大,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二、利用供销社人才、网络、管理等优势,积极推动了本乡的产业化经营。供销社根据上团城乡所辖18个行政村,8500户农民,3.3万人口,3.4万亩耕地,基本都是旱作农业,农业收入薄弱,当地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农民种植花椒面积猛增,即将形成花椒产业的情况下,于2007年由供销社主任马存会引领8
户农民发起,把全乡258亩花椒作为帮扶服务基地,率先成立了农乐花椒专业合作社,从种植,管理、技术、收购、销售等多方面提供服务,较好地发挥了专业社的带动作用。2011年,专业社购销花椒5万斤,销售额达到了60多万元,助农增收近10万元。通过领办农乐花椒专业社,在实施“一社一品”富农工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在解决花椒种植,收购,销售,引领农民创市场,助农增收上发挥了大的作用。在武安市农民合作经济联合会的领导下,该专业社已经被武安市供销社系统产业化龙头企业——武安市绿洺源农副土特产公司吸纳为合作会员单位和花椒生产基地。
三、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巩固了供销社在农村市场流通的主导力量。团城供销社地处上团城一、二、三街村民聚集区,且属全乡消费市场集散地,可谓黄金地段。供销社利用区位优势,在武安市供销社和乡村两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350多万元,在供销社2000㎡产权面积上,建起了3000㎡的两层楼结构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占工程总量70%以上的一起工程已经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已经按合同约定于2012年12月中旬完工。工程全部投入使用后,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团城供销社区位中心集散优势,涵盖多种经营服务,公益性服务内容。集日用消费品、农资、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四大流通网络和餐饮住宿、农技咨询、农机具、家电修配、手机、宽带缴费、图书阅览、健身广场、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将成为团城乡的一大亮点。供销社服务“三农”的主渠道作用更加显现。
四、积极打造供销社在农村的全新经营服务网络,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近年来,团城供销社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全国总社“新网工程”建设,对所辖18个行政村33个门店,进行了全开架售货超市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以供销社组成的配送团队,并能融入到武安市供销社日用消费品、农资、食盐、鞭炮、等市级连锁配送网络中来。形成了新农村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工程,可谓村村有综合服务站、自选超市,多功能的便民店,目前该社自有网点33家,社会加盟连锁店90余家,90%以上为新型业态网点,70%以上为连锁配送网点,较好的提高了供销社在农村的市场占用率,构建起了连结城与乡,生产与消费的双向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2012年1—7月份,团城供销社连锁配送网络,连锁销售各种化肥450吨,玉米种子6万斤,日用消费品等总额达2650万元,实现经营毛利达19万元。
五、坚持基层供销社组织创新原则,重树供销社形象。即坚持实事求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供销社主办原则,通过供销社组建乡级农民联合会分会,农乐花椒专业合作社,乡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农民代表的任职和参与,进一步确立、捍卫了供销社在农村的主办地位,重新树立了供销社的新形象。尤其全乡18个行政村,在新农村、新民居建设中,供销社经营设施,流通网络的新变化,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与之相匹配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得到了乡村两级政府的好评和认可。所到之处,听到最多的赞许是,农民看着供销社的新体制、新网络、新变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今的供销社真实几日不见,就令人刮目相看啊”。
2012年8月21日
第二篇:抓好远程教育搭建发展平台
抓好远程教育搭建发展平台
推动XX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
我们XX镇位于XX市区东郊,总面积82.47平方公里,辖XX个行政村,4.3万人。目前,全镇已建成远程教育农村站点XX个,入户260户,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全力支持,为远程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们始终将远程教育工作摆在镇党委工作的突出位臵,紧紧围绕“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广大群众长期得实惠”这一目标,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强力推进。将远程教育纳入重点工作管理,实行目标考核。先后成立了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远程教育办公室、远程教育督导组,为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并加大经费投入,先后投资75万元建成“三厅一中心”,即:远程教育播放大厅、远程教育劳务信息服务大厅、远程教育文化产业展厅和镇远程教育信息服务中心,把远程教育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效果。
二、培育龙头,示范带动,全面发挥远程教育网络职能作用
自远程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始终把镇级服务中心建设及其功能发挥作为远程教育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来抓。一是完善硬件设施。镇上我们建成了“三厅一中心”,配备了电视、电脑、投影仪、机顶盒、档案柜等多媒体设备。二是增点扩面。在建好镇管 1
理中心和各村终端接收站点的同时,广泛宣传动员村两委干部、双强党员、致富能人、科技示范户,积极安装机顶盒,扩大了远程教育覆盖面。三是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我们吸收农技、畜牧、蔬菜、食用菌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做好信息的对内接收推广和对外宣传发布,有针对性地接受果、菜、牧、菌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四是抓好学习教育。我们紧紧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系统安排各站点每月学习计划,要求每个村都要根据各自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安排学习内容,让远程教育为各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三、健全机制,严格管理,确保远程教育站点高效运转
(一)健全队伍,严格管理。一是由组织委员牵头,从机关干部中抽调X名对远教业务精通的同志,分包全镇X个片,定期不定期到各村检查指导工作,帮助各村站点做好操作员培训、学习制度制订、设备调试收看等方面工作。二是配强操作员队伍,每个站点至少配备两名操作员,一是提倡让村两委中相对年轻的村干部兼任操作员,二是将XX名大学生村官明确为各村的操作员,统一经市远程教育办公室专门培训,发给操作员证,持证上岗。这样既可减轻农民负担,又能确保操作员队伍的长期稳定,为有效发挥远程教育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制度,规范运行。统一制定了《XX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规定》、《各站点操作人员工作职责》、《播放设备及场所管理制度》、《例会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制订下发了《镇远程教育奖惩制度》,明确包村干部为第一责任人,2大学生村官为具体责任人,采取“十天一通报、一月一考核”的办法,切实提高村级站点的点击率和使用率,连续几年,我镇远程教育点击率在三门峡各乡镇名列前茅。
(三)加强督导,整体推进。我们建立了三个层次的督导体系:一是镇三套班子成员分片督导。三套班子领导分片包村,经常深入站点,督促远程教育计划的落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将远程教育列入重点工作督查内容,实行逐月量化考评,对连续两个月未完成规定任务的,取消包村干部年终评先资格。三是管理中心专项督导。每月XX日组织召开各站点操作员例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排查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通过多层次的强化督导,齐抓共管,推动了远程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促进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XX镇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将远程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一是将远程教育与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知识的“洗礼”,全镇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氛围十分浓厚。车窑村是我镇蔬菜种植专业村,党员干部通过从远程网上学习沼气综合利用的科技知识,许多群众在自己的大棚菜里进行猪—沼—菜一体化的综合利用模式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养猪和种菜的生产效益。大中原村群众学用果树管理新技术,大胆实践,改造树型,提高了果品的数量和质量,建成了优质果树示范基地,吸引了众多的乡镇果农前来参观学习。特别是我镇的花卉生产,从宣传发动,到种苗引进、技术指导、包装销售,大部分都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实施。从20XX年开始,全镇
3已建花卉大棚80余座,占地120余亩,栽植非洲菊、玫瑰、剑兰等花卉70余万株,年产值达600余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6元。二是将远程教育与劳务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宣传劳动用工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劳务培训,发布用工信息,充分发挥乡镇劳务信息服务中心的平台和辐射带动作用。20XX年通过远程教育劳务信息平台,转移劳动力8700余人,劳务收入达1.3亿元。三是将远程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远程教育的平台,我们还成立了民间艺术协会,组织留守妇女学习剪纸、面塑、绢花等技术,已发展会员86人,带动农民300余人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开发与销售,剪纸、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品已走向全国、远销海外,其中 “千古雄关,道家之源”的一幅剪纸作品以6万元被河南一家五星级酒店收藏。全镇仅绢花厂就有六、七家,就业人员达200余人。
总之,通过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真切感受到它已成为了干部素质教育的示范工程,群众致富的活力工程,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经济发展的助推工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在规范管理、发挥作用、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全力推进远程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使远程教育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谢大家!
第三篇:社区搭建平台开展在职党员社区建设服务岗活动
让在职党员发挥光和热
――南街泰安社区搭建平台开展在职党员社区建设服务岗活动
在全区开展的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活动中,泰安社区党总支为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特长,在在职党员中开展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岗活动,使广大在职党员有了一个施展才华,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区做贡献的大舞台。
社区党总支在调查摸底的基
础上,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在在职党员中开展民情信息岗、治安巡逻岗、就业信息岗、扶贫帮困岗、法律服务岗、文化宣传岗、青少年教育岗、文明劝导岗、便民服务岗、绿化养护岗等10个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岗活动。社区党支部根据在职党员的一技之长和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定岗。
民情信息岗——在小区大门口设金点子信箱,集大家的智慧,为社区建设想办法、出主意,为社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出谋划策。社区党支部每周收集一次,进行归类,年底进行评选并进行表彰。
治安巡逻岗——要求全体党员关心社区治安状况,每逢节假日或重大事宜组织开展夜间巡逻,同时做好防火防盗宣传,维护一方平安。
就业信息岗——利用在职党员工作的优势,宣传政府的就业政策,在小区内设就业政策信息公布栏,每周发布一次就业信息,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扶贫帮困岗——在职党员,收入相对稳定,他们主动参与扶贫帮困岗,与辖区单位的南关学校的8名特困学生以及社区内的困难家庭、单亲儿童、空巢老人等结对帮困,定期和不定期地走访慰问,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法律服务岗——利用在职党员的法律特长设定了法律服务岗,定期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引导居民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做个懂法、守法的市民。
文化宣传岗——利用在宣传系统工作的在职党员,发挥他们的特长,支持和配合社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把社区内的好人好事汇编成小品、快板等节目利用节假日进行演出,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染人、教育人。同时开展“我为社区献一本好书”活动,让社区居民看到更多的好书,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营造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教育岗——由退休教师负责,安排好其他在职老师,配合社区做好假期青少年的校外辅导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科普知识、手工劳技等方面的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文明劝导岗——由社区退休党员组成,每周活动两次,劝导不文明行为,对小区内的环境卫生、绿化进行监督,宣传文明向上的行为规范,营造“人人争创文明城市,个个争做文明市民”的良好氛围。
便民服务岗——由医务工作者组成,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医疗服务和义务就诊活动,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规定活动一年不少于两次。
绿化养护岗——在泰安小区、安民小区、新世纪小区等4个小区设立7个党员绿化养护责任区,不定期进行绿化养护管理,使小区树常青、草常绿、花常开。对破坏绿化环境、损坏公共财物、乱扔垃圾的行为进行监督劝导,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思想理念。
目前,泰安社区社区党总支正按照计划,付诸实施。社区党总支向每一位在职党员发了《文明从脚下起步,共产党员做表率》的一封信和参加社区服务岗的实施办法,得到了广大在职党员的积极响应,他们放弃休息时间来到社区,根据各个服务岗的特点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他们的行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风采,用自己的辛劳支持社区建设,共同把社区建设得文明、和谐。
第四篇:搭建服务平台 做好法律服务
搭建服务平台 做好法律服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卧龙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群体日趋壮大,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群体的迅速扩展,各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和摩擦日益增多,随之出现的经济矛盾和各类纠纷也多了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卧龙区工商联与全区知名律师事务所、2家法律服务所及公证处和5个乡镇分会、3个行业商会结对成立了卧龙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法律服务中心。以独特的功能,便利的形式,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有力地推动卧龙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一、完善自身制度,保障法律服务
为保证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卧龙区工商联结合实际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经常与事务所律师共同研究探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有关法律需求,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法律支持;二是经常联络沟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收集整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对服务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具体的法律需求,及时向服务中心的有关负责同志通报;三是工商联主席和事务所律师能及时协调和解决会员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法律事务问题;四是积极为法律服务中心出谋献策,协调法律服务中心与其他法治单位的关系,改善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环境,使得法律服务中心更好的服务于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
二、立足本职岗位,认真解答咨询,努力为非公有制企业排忧解难
自卧龙区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以来,能经常积极主动地为非公企业解难答疑。就国家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法律服务中心深刻意识到这三部法律颁布必将对民营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于是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法律宣传的力度。一是举办了法律知识讲座培训会。由卧龙区各行业商会负责人、工商联会员单位约有100多人参加了这次培训会,法律服务中心的律师重点就劳动法规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风险规避进行了详细阐明的讲解。在培训会现场还一一回答了民营企业家们的法律疑问,会上还向参会人员发放《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宣传单页共200多套。二是及时走访会员企业和行业商会,上门宣传法律知识,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自2008年底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我国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大批中小企业倒闭,我区的民营企业也受到深刻影响。针对这个新情况,工商联和法律服务中心积极行动起来,在配合机关深入企业进行专题调研的同时,走访了20多家会员企业和行业商会,如我们走访了丰园禽业、宛蒲建材、南方木业和温州商会等单位,上门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帮助企业坚定信心,并向他们发放了法律宣传资料100多份,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发生的违法裁员的现象。三是法律服务中心先后协调会员企业之间、会员企业与非会员企业之间、会员企业与其他单位、个人之间处理涉及合作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类问题73起,帮助会员企业协调外部关系、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部分困难和问题。
三、提高学习,不断探索工商联法律服务的新途径
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很突出,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来充实。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着力抓好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谐型的服务机构,把作风建设作为提高工作水平的突破口来抓,加强法律服务中心同会员单位的紧密联系。针对会员的逐年增多,纠纷的不断出现,求助于工商联法律服务的会员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法律服务中心应进行提前介入,引导企业和会员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法律风险。同时做好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工作,对带有普遍性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和存在问题,用法律手段给予呼吁和力争,并有重点性的突破。并积极通过法律服务中心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尽可能采取调解等多种方式解决法律纠纷问题,不要只考虑怎样打官司,而是要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卧龙区法律服务中心坚持为全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依靠法律和社会的力量,及时有效地为非公企业提供规范化和专业化服务,及时有效地保护非公经济的合法权益。引导、教育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正确处理由经济行为产生的各种关系,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降低进行经济行为的法律风险,积极促进卧龙经济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卧龙区工商联 2010-3-12
第五篇: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通道 ——樟树市刘公庙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调查与思考
杨林峰刘峰杨艳平
刘公庙镇地处江西省樟树市西北部,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67个村小组,全镇人口18910人,其中农业人口17010人。近年来,该镇以便民办事为出发点,以提升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积极探索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路径,努力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通道,全面推行便民服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主要做法
该镇通过“123”工作法,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新机制。
“1”,即完善一个平台,打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验田”。一是强化硬件建设,完善为民服务设施。在硬件上做到“十有”,即: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有明显的中心标牌、有群众熟知的热线电话、有办公电脑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有固定或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有办公经费、有群众办事座椅、有明显的窗口指示牌和事项办理公示牌、有窗口办事指南、有公示栏。二是合理设置岗位,落实“一站式”便民措施。按照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把各站所中工作相似、业务相近的职能部门合并归类,把便民服务中心精简为信访接待、综治与法律咨询、农业科技、土地服务、1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残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8个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受理、窗口运作、统一收费、限时办结。三是精心选调人员,建强为民服务队伍。对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人员,该镇严格把关,择优调配,挑选了一批作风正派、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干部到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对工作人员就《行政许可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等进行岗前培训。实行挂牌服务,动态考核,优胜劣汰,同时发现人才,培养后备干部。四是完善各项制度,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值班制度,每周由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带班,每个窗口保证两名工作人员按AB岗轮流值班;建立便民服务考核机制,把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纳入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表彰、干部评先选优、确定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公开设置意见箱和监督电话,设立岗位监督栏、岗位监督牌、意见簿等,对工作人员实行编号挂牌上岗,定期不定期对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2”,即畅通两条渠道,架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一是在畅通便民服务渠道上突出“三个做到”,即:只要符合办证条件,立即可以办理完毕,做到“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农民群众关心的粮食生产政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流通、新品种推广、政策法规等问题,在便民服务中心有专业人员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释;专门设立一个信访接待室和诉求室,每天安排一名镇领导坐班,负责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服务中心,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民意畅通。二是在畅通监督管理渠道上突出“两个发挥”,即:加强对考勤、值日、项目运作、管理考核、评先创优等日常工作
2方面的监督管理,并将便民服务工作纳入民主测评和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便民服务中心自身的内部监督管理作用;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定期向服务对象征求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工作成效,切实解决以往办事不公开等问题,发挥群众对便民服务中心的外部监督作用。“3”,即寻求三个结合,开拓创建乡镇“三民”好班子的“示范地”。一是与规范基层干部行政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制度化运行这个平台,严格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承诺制、责任制、定期约谈制、内部快速协调制等四项制度和值班日记、公开办事、优质服务、督查考核、廉政建设等五项管理制度,促进他们始终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服务质量。二是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克服以往办事推诿、拖拉、效率低的现象,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出击,积极转变职能,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亲民“一线连通”,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便民“一张卡片”,把工作人员的分管业务内容和联系电话制作成“便民服务卡”,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把服务送到家中;爱民“一支队伍”,成立专门服务队伍,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扶贫解困等各种服务;利民“一份记录”,进村入户,掌握民情,针对群众实际情况,提供就业岗位、致富信息等服务。三是与转变干部作风相结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群众监督制度,切实约束干部行为,转变干部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高素质服务中心干部队伍。
二、主要成效
便民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坚持“便民、公开、依法、高效、无偿”的原则,为群众办理证照、核报补贴、资源交易等各项服务3600余件,受理政策咨询260余人次,调处林业、民事纠纷52起,共受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9例,印发各种宣传资料500余份,调解民事纠纷32起,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事故6例,避免了群众越级上访8起,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630余件,做到了服务效果“零投诉”。
一是方便了群众办事。便民服务卡将驻点干部及村(居)干部的姓名、职务、职责、联系号码等信息公开方便了群众,并通过一站式服务,使群众办事省时又省力。
二是优化了发展环境。规范的办事程序,优质的服务承诺,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促进了工作协调,有效解决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经济发展软环境,有力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成效。
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服务承诺、限期办结等制度,做到“急事先办、难事尽办、特事特办”,有效化解了群众因该办的事情没办或未及时办理而产生的积怨,避免了“小事久拖积大患”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维护了稳定。
四是规范了干部行为。便民服务中心,将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岗位职责公布于众,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实施阳光运作,避免了暗箱违规操作,不仅增强了镇干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意识,还防止了“吃拿卡要”现象,从源头上推进了治腐工作。
五是密切了干群关系。对群众前来办事和反映问题做到“一
4张笑脸、一杯热水、一颗热心、一句问候”,通过干部“零距离”服务,加强了干群之间的感情沟通,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发生,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
三、几点启示
通过几年的努力,该镇便民服务中心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之一: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出发点是做好宣传工作。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注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重点向群众宣传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改变群众认为中心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看法。
启示之二: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着力点在加强中心队伍建设。乡(镇、街道)工作人员一般都有包村任务,乡(镇、街道)中心工作又较多,中心工作人员经常进村或承担其它工作,造成人员不能坚守岗位,工作时断时续。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宗旨意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才能充分发挥中心的服务作用。
启示之三: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关键点在延伸基层服务触角。搞好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是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平台向村组的延伸,是农村基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窗口,整合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监事会、廉政监督员队伍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工作队伍等资源,重点监督村级公共权力的运行,接受群众对基层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以最快的方式、最优质的服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启示之四: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根本点在提供严格的制度保障。一套好的机制可以坏人无法犯错误,一套不好的机制同样可以使好人犯错误。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必须配套以一套好的运行机制。该镇镇便民服务中心实施“四制度”及取得的成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借鉴。
作者系中共樟树市委办公室干部 邮编:33120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