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论文
摘 要:金融供应链强调供应链的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整合与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提高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为目标,拟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以期为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金融供应链 风险管理
Abstract: As the new research area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focuses that cash flow should correspond with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Due to the goal,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guarding risk mechanism in financial supply chain.It is hoped that what the author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ll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inancial Supply Chain;Risk 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理,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
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的信任,供应链上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此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整合。这要求供应链企业加大对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加速交易处理过程、降低信息风险和成本,实现信息传递及沟通方式质的飞跃。
第二篇: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了降低我司经营风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建立我司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二、为实现我司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促进公司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和分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三、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一)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全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二)设置专门安全管理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与考核,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制定安全生产条例和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安全生产职责,和各级管理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四)建立完善的船舶管理制度,加强对船舶的管理,建立健全船舶技术档案,严格执行“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规定,定期对船舶进行各级维护,严格执行管理规定。
(五)建立完善的船员管理制度,加强对船员的安全和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船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对船员的安全和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船员对应急及突发时间的处理能力。
(六)完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及时掌握员工的动态,收集和反馈各种安全信息,并及时处理,消除安全隐患。
(七)制定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事故处理规定,保障安全事故处理及时、有序和高效地进行,有效地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八)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按照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使相关责任人得到教育,并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做好安全工作。(九)制定监督检查制度,对重点部位、人员进行重点检查,并及时纠正不安全因素,限期整改事故隐患。
(十)制定各种安全会议制度,及时认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和研究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总结安全管理经验,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第三篇:谈金融行业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谈金融行业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虽然我国参与全球化金融的步伐较为谨慎,一定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我国金融监管领域仍然存在较大风险。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对银行业的风险有了清醒的理解,虽然我国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创伤比较轻微,但也惊出了一身冷汗。随着WTO的加入和外资银行的涌入,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将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因此,在我国,进行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风险预警防控主要是指在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到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行业的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信息指示体系。目前我国金融行业面临的现状是金融立法滞后,监管立法缺失,许多现有法律法规缺乏科学性、实用性;金融监管机构臃肿重复、效率低下,监管过程政出多门、相互争权;地下钱庄、私募基金等非法机构对金融业威胁日益增大;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引发的金融风险等。金融业的不稳定将影响整个社会安定,因此,加强我国金融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问题。
为此,就如何加强金融行业的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立,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和晚上我国金融数据采集体系以及研究和开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
2、建立和健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3、加强国民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国民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自觉性。
4、加强对旅游的监管,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5、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预警复位机制。
6、加强金融领域里的国际合作,及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向。
有效的加强金融行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其重要性意义在于:
1、随时掌握金融动态,并有评估其风险。
2、及早发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可凭以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
3、为实地检查重点及检查频率提供考察,以境地监管成本,提供金融监管功效。
4、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切实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保障金融稳定,不仅仅是中央银行的监管目标,更是金融企业完善内控体系,提高金融管理水平的目标。
因此我国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行业预警防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保我国金融行业的安全,使我国有效的管理国内金融市场和参与到国际金融中去,使得我国经济安全稳定的发展。
第四篇: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
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
金融科技风险是指金融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和实现金融电子化过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时,由于计算机本身(和安全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完善性而导致的风险。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给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金融科技风险。据统计,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每年仅计算机犯罪给金融业造成的损失就达数百亿美元。我国近年来由各类金融科技风险造成的损失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金融科技风险已成为一项紧迫、艰巨、复杂和长期的任务。
一、金融科技风险分析从我国的现行情况来看,金融科技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银行计算机管理工作薄弱。以商业银行为例,大多数县支行只配备了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员,有的至今还没有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其次表现为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为一些不法分子实施计算机犯罪提供了可能。
2、环境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运行环境中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其次是计算机实体的物理环境不符合安全要求。仍以银行为例,目前省市地行计算机机房设置标准较好,物理环境的安全威胁不突出,而基层行各营业网点的计算机设备安装环境较差,安全威胁较大。
3、由于应用软件在研制过程中考虑不周或在编制程序时不够严密,出现应用系统在超级用户下运行、文件权限设置不正确、业务数据以明码形式存放、容错能力差等现象,导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账务错乱,数据信息被破坏,系统崩溃。
4、某些“黑客”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窃取银行用户密码,以合法身份联人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破坏活动。由于网络系统分散在各地,侵害行为的发生极不容易察觉,所以造成的危害将更加严重。
5、部分业务人员素质跟不上高速发展的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步伐,银行科技支援服务部门对网点服务响应不及时。
二、金融科技风险防范金融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防范金融科技风险:
1、增强安全意识。加大计算机安全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各级员工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认识。
2、提高安全保障水平。银行自身开发的软件要注意采取可靠的加密技术,比如采取比较先进的三级密钥管理体制(密钥、主密钥、交易密钥),确保计算机网络间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在柜台应用系统中,设计五级用户权限(操作员口令、复核员口令、业务主管口令、部门负责人口令、系统管理员口令),重要交易和操作实行分段分人控制,并且由系统硬性要求用户密码定期更换。
3、建立符合标准的硬件运行环境。对计算机硬件环境制定基本防护措施,化解各类金融科技风险,保障业务系统运行安全,促进金融业稳定发展。
第五篇:浅谈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
浅谈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
引 言:
企业中高收益行业几乎不可避免地与高风险绑定,近几年这种情况变得尤为明显,不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享受现代化市场经济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无不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会计风险在大趋势下尤为明显,会计行业面临的风险是多变的、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各大企业不应对会计风险望而却步,而是应该迎难而上,正确看待会计风险,合理统筹规划,将会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这是企业家们面对会计风险应有的态度。
一、盘点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几大风险
1.清算风险
银行业务纷繁复杂,尤其是在同城票据与银行内部系统的资金流动中存在极大的清算风险。这种清算风险在银行业务中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银行的内部资金流动与其他业务同样重要,需要做到严格把关,但很多银行并没有严格控制银行内部的相关资金流动业务,这种业务中涉及到大量的会计业务,不对同城票据严格把关,就使得会计风险增大。另外,由于很多商业银行对本行资金流动运作不合理,导致很多的资金问题产生,例如:不合理的资金占用、无法灵活地对资金进行调用、下层银行缺乏资金差额使运作不堪负荷等,这些资金的矛盾是银行自身运作问题,但很多银行却把它变成会计结算问题,使得银行支付能力大幅下降,甚至出现透支现象,使得上层银行也难以进行同期票据的合理清算,最终导致区域支付风险加剧。[1]
2.票据风险
如今银行与企业间进行业务流通时大量使用票据,与此同时,很多违法乱纪人员钻法律漏洞,不同程度地利用商业和银行汇票进行犯罪诈骗行为,这就使得银行与企业进行金融合作时不得不面临极大风险。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现在很多犯罪分子的手段十分高明,他们利用票据的漏洞,对其进行伪造,通过涂、挖、补、变等手段对票据上的信息随意更改,或违法开出空头票据进行诈骗行为;更有甚者私自刻印银行的印签从而对银行实施诈骗行为。这些利用票据法律漏洞进行犯罪行为的人难以避免,但是银行和企业可以从自身出发,建立合理健全的业务制度,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2)编造假账、盗用资金。现在很多银行的会计刑事案件与编造假账、盗用资金有关,这种情况已不是一次两次,在很多地区都多次发生。更有不法人员在银行内部通过会计账目漏洞利用会计人员进行做假账,从而肆意盗用国家资金;更有甚者直接在会计账单、报单上进行涂、挖、补、变等行为,将联行的资金盗走;还有利用空头账单等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盗用资金更是屡见不鲜。
3.结算风险
我国进行商业活动中的支付与结算业务时,大部分都要通过银行这个中间部分,而行使支付与结算行为的往往也是银行,由此看来,银行便是资金支付业务的信用方。而在清算过程中,会计部门几乎贯穿首尾,这样一来,会计部门的工作在银行内外部的资金流动业务中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同时银行在面临风险时,承担的会计风险大大增加。而且,通过对历年银行刑事案件的分析,会计部门的清算部门都有或大或小的责任。银行会计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账户的管理存在风险。银行是允许有营业执照的客户开立银行账户的,这种情况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他们往往伪造假的营业执照,再去开启个人账户,从而办理结算的相应凭证,而银行在辨别营业执照的真伪时又往往难以辨别其真伪,这使得银行在业务处理中不得不考虑这种风险。其次,银行存在对证明、印签、印章的管理风险。银行各项业务操作中几乎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着证明、印签、印章,这也是银行业务高效操作的保证,然而,这种实物性的证明操作经常面临着挪用、被盗的风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常常是印章等交接不明、管理不能独立,这使得不法分子不断觊觎,非法的银行业务就随即产生,资金的安全也无从保障。另外,银行存在对支付凭证的种种管理风险。付款人是通过支付结算凭证对出票人行驶支付业务的,银行若不对支付结算的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核,就将面临很大的资金流失风险,如今很多银行业务的刑事案件都与支付结算凭证有关。存在这种支付凭证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银行内部的支付凭证真伪的审核技术不够科学,如今相当一部分的银行对支付凭证进行审核时都是通过经验之谈进行目测,这样的方法不但使得业务办理效率低,而且使得不法分子通过对症下药的方式伪造虚假的支付凭证,其中就包括利用现代仿真技术对客户凭证印签进行翻拍伪造,让银行业务人员难以辨别凭证的真伪,为银行结算业务埋下风险隐患。还有一种风险的出现,既是银行工作人员自身的懈怠造成的。银行业务人员办理支付凭证审核时,应根据票据凭证的相关硬性规定严格把关,对其账号、有效期限、单位名称等进行严格的审核。在此过程中若稍有差池就有可能造成审核错误,可能引起商家合作双方的各项纠纷或让不法分子趁虚而入,造成刑事案件的发生。[2]
4.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风险大部分都是由于银行内部的会计工作制度不规范造成的,会计工作人员本应对业务凭证严格把关、仔细审核、多次重复审核,并且业务清帐后仍进行业务监督,才能将会计风险降低,但现实业务处理中很多会计人员并不是如此负责;工作岗位对会计工作人员同样也缺乏相关的培训和监督,导致工作人员疏忽怠职,使得内部控制风险增加。这里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凭证管理不仅是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更是工作单位整个部门要关注的重点。工作部门上下一体,共同监督和负责是保证不发生相关违法乱纪行为的关键。然而,如今很多金融行业的相关机构都不注重凭证管理和内部控制,导致凭证处理不能规范化,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管理资源配置差、工作人员疏忽怠职等现象严重,无形中为内部控制增加了风险;第二、银行业务相关手续的严格把关至关重要。现今这个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凭证业务操作时不负责任,并对凭证相关内容审核不够严谨,更不用说进行必要的复核任务;第三、内部控制制度先行,实施不力。有了合理科学的内控制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将每一条制度真正落实到位,然而,大部分的企业对这种管理制度实施得不够强力,使得工作人员将制度视而不见,这种情况同样造成了会计风险。5.技术风险
人为风险在会计风险中占主要部分,同样的,技术风险的存在也为会计业务留下隐患,而且技术风险一旦发展成为现实,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因此,相关工作单位务必要对正在使用的系统技术定期审核,不断维护和更新,保证其使用的可靠、安全、科学。现在很多工作单位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和相关技术维护人员的职责是不能达到同一水平,系统得不到正确合理的维护,安全性难以保障;技术开发人员和技术使用人员间的管理也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导致密码泄露、越级操作等现象时有发生。很多技术能力很强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里面的管理漏洞,对计算机程序、数据库进行盗取和篡改,使得企业猝不及防地受到打击。[3]
二、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规范化,执行严格化。对管理和制度执行应做到相互监督制约、业务办理多方控制,对凭证的管理应做到印签、证明分权管理;岗位工作人员要德才兼备,去除终身制,定期轮换,保证业务流通透明化,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方法;保证业务凭证得到复核,定期对业务凭证的价钱、领用情况、保存情况进行检查,严格执行监督任务;定期培训计算机业务人员,对其技术水平进行检查和提高,保证信息化操作的可靠性;如若发现内部有违法乱纪行为出现,绝不姑息养奸,一旦出现要严肃处理,保证工作岗位的清廉透明。
(2)重视制度规范和执行到位。银行会计工作单位的每个部门都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工作人员行为的合法、合理。不论对工作人员的职责、工作业务的规范,还是对行为规范的制约,应做到处处有制度,这是保证银行工作高效合法进行的基石。具体应做到两点:第一、银行工作要有领导意识,对领导的责任应严格明确地进行规定,并对下属工作的各项考核标准与银行的各部门领导人紧密联系,也同样作为他们的考核标准;第二、成立科学的会计管理监督体系,以考核评价小组的形式,对各个会计工作部门进行严格的审核与评价,敦促会计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制度要求,鼓励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会计竞争实力,通过绩效奖励、年终奖金的方式进行奖励。同样对具有合作精神、制度执行效力高的单位颁发先进单位奖,不仅对个人更对集体进行奖励和表扬,有利于工作人员增强工作积极性,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益;另外,对蔑视制度、违法乱纪行为同样要给予严格批评和惩罚,严格查办违法行为,绝不姑息。
(3)降低计算机系统风险。企业对计算机岗位工作人员同样要进行责任加强和技术培训,只有对其建立责任制,使其将个人技术业务与企业利益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和加强企业系统水平,降低系统风险。对内部计算机岗位的业务设计、系统管理、操作、信息保管、日常操作这几个相关业务进行岗位分离;对计算机操作中的相关技术要严格控制,杜绝无关人员随意控制计算机业务,加强权限管理,对计算机操作人员设置密码管理、人工审核;加强管理效力,将每个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密码、权限严格管理,防止丢失现象发生;对档案管理严格重视,从备份到加密,绝不忽视。[4]
三、总结
简而言之,会计工作在金融行业的角色是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角色,它的魅力不言而喻,风险亦让人闻之变色。如何将这种风险降低,平衡风险与收益间的天平,让会计工作在金融行业进行得更让人放心,这考验着会计管理人员的水平。不论是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还是思想道德建设都有严格要求。相信在世界经济化的坦途大道上,会计工作将越做越顺,在金融行业的天空绽放出别样的风采。本文来自乐博论文发表网,更多信息可点击进入乐博论文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