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法律实务
试析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法律实务肖金泉 杨荣旭
为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推进国有企业转机建制的步伐、有效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抵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我国借鉴了国外鼾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先后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有政策、管理体系、法律环境、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量的不良资产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主要风险来源。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称之为系统性风险,即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自有资本被大量侵蚀而形成的潜在巨大风险;一种称之为个别金融风险,即金融市场上由个别机构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结合作者参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项法律顾问工作的体会,本文对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及鼾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事务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目标和业务管理提出可资借鉴的建议。
一、不良资产管理中的“中国特色”
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对中国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但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设计具体的清理方案。中国目前不良资产管理工作有如下特点:
1.不良资产规模大
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相当庞大,按呆坏帐占GDP的比重衡量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工商银行的调查表明,国有企业贷款逾期呆滞率达21%以上,欠息率则达6.1%。1995年末,工商银行总行资产总额为310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863亿元,中长期贷款1858亿元,而贷款总额中的71%投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根据以上数据粗略计算,仅工商银行系统信贷资产中的呆滞资产就高达二千多亿元。
2.清理不良资产所需资金不足
所谓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其实际价值或潜在价值已明显低于帐面价值的资产。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真正破产。因此不良资产的实际损失最终需要由国家财政承担。但中国财政薄弱,国家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1%,相比之下,美国联邦政府税收(不算各州政府)为GDP的20%,香港16%,日本54%,韩国23%。
3.清理工作依托的债券市场不发达
中国只有一级债券市场,主要发行国库券,公司债市场很小;而世界发达国家在清理坏帐过程中,都要依托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进行坏帐包装、销售。这样能降低清理成本。中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
4.法律系统不完备
中国尚没有出台自己的《信托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已颁布的《证券法》、《公司法》、《担保法》等市场经济法规存在着法律冲突问题;而且其中一些条款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差;某些规定直接影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合法性。在清理银行不良资产的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审判、审判不执行、执行无结果”的情况。资产管理公司赖以“迅速界定债权债务关系、迅速清理坏帐”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
综上所述,相对于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可用资源明显短缺,这一现实,决定了不良资产管理工作在中国无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二、不良资产收购中的法律实务
限于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法规尚未出台,资产管理架内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不良资产的接收是一项政策性和法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把握政策性规定和有关指导原则,严格界定不良资产的接收范围、接收条件,以期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不良资产的接收在程序上以下三个方面:
1.资料审查 所审查的资料,是指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或资产所有权的有关法律文书,包括:◆一般贷款类资产
a.借款合同或协议类文书:包括借款合同、担保合同、证明担保或抵押权利存在的其它法律文书(如最高额保证、最高额抵押合同及相关证明、抵押物权凭证、抵押质押登记证明、质押物或其权利凭证等);
b.相关合法凭证:包括借款借据、放款单及其它相关会计凭证;
c.证明权利时效的有关法律文书:包括到期、逾期贷款及其相应保证的催收通知及回执,债务人无争议的银行对帐单或其它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等;
d.债务人和保证人加盖登记发证机关印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最新年检情况等。◆以物抵贷类资产
a.抵贷协议或法院判决书、调解书、仲裁书;
b.权属证明;
c.以物抵贷资产清单;
d.其它。
◆涉诉贷款及相应法律文件
包括起诉状、上诉状、撤诉申请书、财产保全申请书、支付令申请书以及破产还贷申请书、判决书、调解书和申请执行书、执行证明等相关法律文书。
此外还应包括贷款清分档案资料、贷款企业的贷款台帐及相关资料、借款人和担保人的基本情况资料、财务报表、贷款证明复印件、以物抵贷资产的评估报告及其它相关资料和文件等。
2.债务人资信调查及现场检查
这一部分的工作是对有关资料文件的实质性检查过程,对资产的接收及其处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核查工作应做到严格、认真、细致,并做好检查记录。
1)资信情况调查 对债务人的资信调查主要应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即:债务人的主体资格、组织形态、股本结构、分支机构情况等;债务人的历史经营情况、对债务的态度、是否有逃废债的倾向等;现实经营状况、主要经营业务、产品的市场情况、债务人的总体负债情况、对外担保情况、对外投资情况、以及债权情况等。
2)现场核查 现场核查要求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人员及法律顾问人员,要结合已有资料所示情况,对企业的住年、人员、资产实物状态、抵押或质押资产的存在状态及管理珊状等进行实物和资料对照核查。
3)涉诉类资产的核查 主要内容是与承办案件的人民法院具体办案人员联系,具体了解案件审理、执行的实际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上核查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如有可能要取得债务方负责人的签字确认。
3.资料分析及综合评估
所谓资料分析和综合评估就是要在资料审查和现场核查的基础上,对拟接收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分类,进而制订出接收方案和初步的处置意见。
分析和评估的主要思路为:
1)债务人如为暂时性经营困难,有一定的市场,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符合债转股条件的纳入债转股企业管理;需要进一步代贷支持的,帮助企业 改进管理,申请债务融资帮助。
2)债权资产为有效抵押或担保的,确定行权计划,包括自营、拍卖或出售等。
3)债务不下落不明或经营将持续恶化,难以起死回生的,要落实其财产情况,及时向人民法院诉讼,请求强制执行。对于有担保或抵压债权的,要确切弄清其实效期限,及时通过催收或诉讼确权以便终止或延长行权实效。债权接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债权资产的保全和相应的权力时效问题。
4.担保性条款和担保合同的审查
1)注意审查担保效率以及担保方式特定的生效条件,公司对不良资产的接收很大程度上是在政策指导的框相关关法律法规对各种担保的有效设定均有详细的、明确的规定,在诸多涉及担保是否有效的条件中,常常因为当事人在设立担保时没有认真考虑担保单位的资质能力、担保条款的设定不规范、不明确、担保设定程序不符合法律要求等造成担保效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国《担保法》对五种担保方式的生效条件有着不同的规定,以抵押为例,《担保法》规定以无地上定着物的土地使用权、城市房地产或者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林木、航空器、船舶、车辆、企业的设备和其它某些动产为抵押的,必须办理抵押登记,抵押合同自抵押登记之日起生效。
2)特殊情况房地产设定抵押应注意的问题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效力问题
这种抵押应符合《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入和转让暂行条例》所规定的原则,但是这种抵押的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是受到限制的,限定的条件就是在“在依法拍卖房地产后,从拍卖所得到的款中缴纳相当于应缴纳的土地所有权出让金的数额后,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
●关于集体土地使用权设立的抵押的生效问题 这种抵押生效应符合两个要件:a.已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
b.已经被抵押土地的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书面同意。
●按份共有房地产设立抵押的范围和份额;
●有限产权房地产抵押时抵押人的实际出资比例;
●承租土地抵押时对“土地租赁协议”的审查及租金的交纳;
5.《债权转让协议》和《债权转股权协议》
债权人出让人(国有商业银行)与债权受让人(资产管理公司)及债务人、担保或抵押人之间签署《债权转让协议》是债权转移至资产管理公司的必经法律程序。但在实践中,债务人或担保人并不一定会主动的在“债权转让协议”上签字。依据合同法的规定,债权人和受让人的合议即令债权转让具备特定的法律效力,但债权人和受让人对债务人员负有通知的义务。确切地讲,担保人在转让协议上签字的法律效力仅限于对债权转让这一法律事实的确认,如需变更抵押权或延长抵押效力,则“债权转让协议”中应有新的条款洄以约定并根据需要办理登记或延展。
三、法律框架内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是资产管理公司存续期间的最终目标,但限于中国不良资产形成和存在的特殊性,可供选择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有一定的局限。
选择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是综合运用、经济、管理、法律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政策理解和执行的过程;轲供资产管理公司选择的资产处置方法基本上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畴。具体而言,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有:
1.债权出售
限于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局限性,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只能出售给其它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经营这种商业银行的债权。
为减少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权转让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当资产管理公司所管理的不良债权的债务人企业基本面转好时,资产管理公司也可能从有效管理的角度以适当的价格把特定的债权转让给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此时,需要在制度上保障银行购买不良债权潜在价值的实现,因为处于困境中的企业,一旦被扶植起来,就有可能选择新的主贷款人,这将损害特定金融债权人的利益。
2.资产出售和资产经营
资产出售是资产变现的直接方式,包括以市价变卖、拍卖和招标等。拍卖和招标一般需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资产经营是指资产管理公司基于资产的性质和自身的管理能力,对不良债权资产进行市场化运营,以资产运营的=收益兑现不良债权的做法,包括资产出租、实物资产投资等。
3.债权转股权
转股债权是一种阶段性持股措施,转股债权的逐步退出变现是其根本目的。转股债权的退出途径包括回购、资产重组、上市等。债转股的真正目的给负债企业一个机会,为转机建制赢得时间,以便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水平、提高融资能力,而不应该成为负债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的“便道”。资产管理公司转为债务企业的股东,必须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地位,促使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毕竟,转股债权的实现依赖于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如果企业的这种能力得不到改善,那么只能是不良债权沦为不良股权。然而资产管理公司这一特殊股东的权利实现,需要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界定和支持。转股债权的退出机制,决定了转股债权兼具股东和债权人的双重意义。既然债权人可以转为股东,那么这种意义上的股东也当然应该根据需要转变为债权人,即所谓的“股转债”。这种要求又和目前执行的公司法相抵触。
4.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资产的流动性,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产的增值和实现,但限于中国有资本市场的发育水平,该种方法的运用至少目前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现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思路有二个,第一是财政部对资产支撑证券提供担保,第二是发展资产证券化投资基金。房地产抵押贷款债权与基础设施贷款债权应该成为资产证券化的两个优先领域。
5.外资参与
转轨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时,无一例外地重视外资参与。我国国内社会游资规模很大,外资参与主要不是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是提供债务重组的技术和经验。但外资的参与尚需政策和立法的支持,如允许国内金融机构对外商收购不良资产提供贷款等。
四、资产管理公司应得到的特别法律支持
鉴于资于管理公司使命的特殊性,尤其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资产管理公司应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并拥有特殊的法律授权,但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法》却迟迟不能出台。总起来讲,我们认为资产管理公司至少应具有如下的法律授权:
1.与原债权银行签订转让协议,即可使贷款债权及其待处置的担保资产合法转移生效,无需债务人和担保人认可;而且资产公司所接收的不良债权不受一般法定时效的限制。
2.资产管理公司需要相对封闭地运行,包括:
1)相对封闭的股权结构;即行使破产企业、资不抵债企业的控股股东的权力,对企业具有实质意义上的约束和监督权力。
2)相对封闭的管理制度:具有完善的法人财产权利,董事会行使决策权。
3)相对封闭的司法程序:有必要成立特别法庭,通过国务院特批的条例或特别立法来处理不良债权,解决股权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来完成企业重组。
3.根据需要,资产管理公司可向债务人企业派驻专员,接管管理层,接管专员有权拟定企业重组方案或清盘方案。
4.有权核查债务人的帐目和制止恶意逃债行为。从法律体系的保障作用角度来看,应修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一些规定,如:
●《公司法》第137条关于公司发行新股“三年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这对
经营情况普遍不好的债务人企业是不可能的。
●《公司法》第147条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三年内不得转让”,这与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持股的原则相矛盾。
●现行法律严格界定了机构投资者的准入资格,如《企业债关券管理条例》第19规定等。应该允许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理。
●国家对养老金、保险金投资方向的限制应该放宽。
●《担保法》第61条关于“最高额抵押合同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的规定应该修改。
●关于上市公司债权股权的性质、发行价格、股票承销、批准程序等需要通过特别立法或条例做出规定或解释。
●关于债转股企业的登记设立问题,需要形成特殊的行政规定或司法解释。
小结
资管理公司业务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有:
◆资产管理公司法律地位不明确,配套法规不完善、规定不明确并存在法律冲突的问题。◆债转股限于政策性范围内,资产管理公司缺少自主性选择,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不良债权审核不够认真,准备不够充分,价值评估缺少客观依据。
◆资产管理公司缺少专业性管理人才,运营管理尚需进一步规范。
◆资产管理公司对中介机构作用重视不够,中介机构独立性不够,参与程度不深。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尤其是明确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和债转股企业股东权利法律地位和行使权利的方式。
■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管理的研究,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使资产管理公司达到专业投资银行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
■减少政策性干预重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资产评估和债券食用评估管理体系。
第二篇:小企业生物资产管理实务
小企业生物资产管理实务
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
字体:大 中 小
定义>>
第一节 生物资产概述
知识点1:生物资产概述
一、生物资产的概念及特征
生物资产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即活的)动物和植物。
第一,转化性和自然增殖性。生物资产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生物转化性和自然增殖性。生物资产是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具有能够进行生物转化的能力。生物转化,是指导致生物资产质量或数量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化、生产和繁殖的过程。在生物转化的过程中,生物自身的价值往往又会增加。这种生物转化能力、自然增殖的特性是其他通常意义上的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所不具有的。
第二,阶段性。生物资产在生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繁育、成长、成熟、蜕化、消亡这几个阶段。
第三,周期性。生物资产的生物学年、生命周期与会计可能不一致,对其进行会计期间假设时必须考虑生命周期的特点。
第四,多样性。不同类型的生物资产生长、发育、繁殖规律和周期差异十分显著,例如动物和植物具有完全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畜禽通过养殖及自身生长由种苗变成成年畜禽,并可以不断进行繁殖成群;花苗通过培植由幼苗长成花卉等。
第五,双重资产特性。生物资产具有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双重特性,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第六,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性。生物资产在存续期间具有较大的风险,如农作物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是自然灾害如洪水、瘟疫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出危害较大,动物的疾病发生等使得生物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七,生物资产在存续期间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才能维持生物资产活体的存在,如果中断投入,将影响生物资产的生存及其收获品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生物资产的后续支出数额通常比较大。
二、生物资产的分类
小企业可以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生物资产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按生物学特性,生物资产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
2.按生长周期长短,生物资产可以分为一年生生物和多年生生物。
3.按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生物资产可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
三、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表失真
由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很多企业不能够实行电算化财务管理,很多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要求设置账户、核算公司经营情况。同时企业会计报表
必须真实反映自身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成果的财务状况,它是企业管理层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并作出科学决策的依据。但不少农业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财务部门依据领导意见等做假账,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2.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
一些农业企业,因为成本意识不强,对于可控制的成本没有认真对待,造成不必要的开支,从而使成本居高不下,企业逐年亏损,效益上不去。
3.会计监督力度不够,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人类无法预测和预防一些不利自然事项的发生,不能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因而无法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会计计量与记录的准确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作为土地承包者的农户与家庭农场,在自主经营模式下,完全可以自己占有、支配完成承包任务后剩余的部分,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失真对各承包户的利益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利益激励机制的缺乏进一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农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物资产的管理存在严重的缺失,而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生物资产的管理短期内很难有飞跃式发展。因此本专题着重从会计的角度讲解小企业生物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收获和处置。
第二节 生物资产会计
知识点2: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
一、消耗性生物资产
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农业小企业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属于小企业存货。
(一)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1.外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
外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
外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按应计入消耗性生物资产成本的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例8-1】某养猪场遵循市政府关于保障节日市场肉食品供应关系的指示精神,组织了一批育肥畜1 500头,以满足节日市场供应,支付对方总价款800 000元,其他各种相关费用50 000元。该养猪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养猪场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850 000
贷:银行存款
850 000
2.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
(1)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的成本,包括在收获前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
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应按收获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
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
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应按郁闭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自行繁殖的育肥畜的成本,包括出售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水产养殖的动物和植物的成本,包括在出售或入库前耗用的苗种、饲料、肥料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
自行繁殖的育肥畜、水产养殖的动植物,应按出售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应归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费用,按应分配的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贷记“生产成本”科目。
【例8-2】甲企业2010年3月使用一台拖拉机翻耕土地100公顷用于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其中60公顷种植玉米、40公顷种植小麦。该拖拉机原值为60 300元,预计净残值为300元,按照工作量法计提折旧,预计可以翻耕土地6 000公顷。甲企业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甲企业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应当计提的拖拉机折旧=(60 300-300)÷6 000×l00=1 000(元)
玉米应当分配的机械作业费=1 000÷(60+40)×60=600(元)
小麦应当分配的机械作业费=1 000÷(60+40)×40=400(元)
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玉米
600
——小麦
400
贷:累计折旧
l 000
3.产畜或役畜淘汰转为育肥畜
产畜或役畜淘汰转为育肥畜的,按转群时的账面价值,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例8-3】2010年4月,甲企业自行繁殖的50头种猪转为育肥猪,此批种猪的账面原价为500 000元,已经计提的折旧为230 000元。甲企业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甲企业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育肥猪
270 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230 0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种猪)500 000
(二)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后续支出
1.林木类生物资产补植
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达到郁闭后发生的管护费用
生物资产在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之前,经过培植或饲养,其价值能够继续增加,因此饲养、管护费用应资本化,计入生物资产成本;而生物资产在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为了维护或提高其使用效能,需要对其进行管护、饲养等,但此时的生物资产能够产出农产品,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所发生的这类后续支出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达到郁闭后发生的管护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8-4】甲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乙林班统一组织培植管护一片森林,2×10年
3月,发生森林管护费用共计40 000元,其中人员工资20 000元,尚未支付;使用库存肥料 000元;管护设备折旧4 000元。管护总面积为5 000公顷,其中作为用材林的杨树林共计4 000公顷,已郁闭的占75%,其余的尚未郁闭;作为水土保持林的马尾松共计1 000公顷,全部已郁闭。假定管护费用按照森林面积比例进行分配。甲公司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未郁闭杨树林应分配共同费用的比例=4 000×(1-75%)÷5 000=0.2
已郁闭杨树林应分配共同费用的比例=4 000×75%÷5 000=0.6
已郁闭马尾松应分配共同费用的比例=1 000÷5 000=0.2
未郁闭杨树林应分配的共同费用=40 000×0.2=8 000(元)
已郁闭杨树林应分配的共同费用=40 000×0.6=24 000(元)
已郁闭马尾松应分配的共同费用=40 000×0.2=8 000(元)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用材林(杨树)
000
管理费用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000
原材料
000
累计折旧
000
(三)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收获
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农产品后,其自身完全转为农产品而不复存在,如肉猪宰杀后的猪肉、收获后的蔬菜、用材林采伐后的木材等,企业应当在收获时点将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结转为农产品的成本。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为农产品时,应按其账面余额,借记“农产品”科目,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
对于不通过入库直接销售的鲜活产品等,不需要转入“农产品”等,销售时按实际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即可。
(四)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处置
出售消耗性生物资产,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
知识点3: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
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为生产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
(一)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1.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涉及按照税法规定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还应当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企业一笔款项一次性购入多项生物资产时,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应当按照各项生物资产的价款比例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生物资产的成本。
2.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1)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
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2)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应按构成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产畜和役畜的成本,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科目。
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按其账面余额,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例8-9】甲企业自2×10年开始自行营造100公顷橡胶树,当年发生种苗费189 000元,平整土地和定植所需的机械作业费55 500元,定植当年抚育使用库存肥料及农药250 500元、人员工资等450 000元。该橡胶树达到正常生产期为6年,从定植后至2016年共发生管护费用2 415 000元,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甲企业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甲企业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橡胶树)945 000
贷:原材料——种苗
189 000
——肥料及农药
250 500
应付职工薪酬
450 000
累计折旧
500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橡胶树)2 415 000
贷:银行存款
415 000
因此,该100公顷橡胶树的成本=189 000+55 500+250 500+450 000+2 415 000=3 360 000(元)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橡胶树)3 360 0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橡胶树)3 360 000
3.育肥畜转为产畜或役畜
育肥畜转为产畜或役畜,应按其账面余额,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1.折旧
成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因此,应当按期计提折旧,与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相配比。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是指在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年限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其中: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原价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
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小企业(农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按月计提折旧;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小企业按期(月)计提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生物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2.林木类生物资产补植
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等生产性采伐而补植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生产性生物资产发生的管护、饲养费用
生产性生物资产发生的管护、饲养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处置
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等原因处置生产性生物资产,应按照取得的出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处置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按其原价,贷记“生物性生物资产”,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等损失”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净收益”科目。
【例8-11】20×9年5月,甲企业5头奶牛成熟,开始产奶,奶牛账面余额为36 000元,2011年10月,将这5头牛作价25 000元出售。甲企业按照3年对奶牛计提折旧,甲企业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1)20×9年5月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0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000
(2)20×9年6月-2×11年10月
借:生产成本0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000
(3)2×11年10月
借:银行存款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0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
000
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净收益
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处理的异同
相同点:初始确认、后续支出、收获、处置及盘亏的处理相同。
不同点: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生产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企业会计准则下,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减值,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第三篇:投资担保公司法律实务及风险控制
浅谈投资担保公司法律实务及风险控制
当前,国家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为中小企业担保的体系,信用担保公司也随着应运而生。信用担保公司是以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为基础,承担银行信贷调查与保证的企业,但也是高风险的行业。如何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担保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确保信用担保行业正常发展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信用担保企业防范与化解法律风险?律师在这一方面应如何作为?笔者就此类问题联系法律理论及平时的业务实际操作,提出几点看法。
一、担保公司目前业务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担保公司在开展业务中存在的担保风险主要就是担保主体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分为系统风险和随机性风险两类。系统风险是由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靠担保机构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而随机性风险是担保机构和担保业务自身的风险,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种风险,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对担保公司来说,最常见的随机性风险是企业的信用风险,也称代偿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无力或不愿意偿还而造成担保机构损失的风险。
二、担保公司防范代偿风险的几点措施。
就以上存在的风险担保公司必须采取措施积极主动避免风险产生,不能消极等风险产生再去做工作。担保公司如何主动防范此类风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再担保
再担保是对担保的担保,即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已承担的担保风险按照一定的比例再次进行担保或强制再担保,以分散和转移已担保的风险。再担保机制是担保体系中分散和转移己担保风险的重要保障方式。
2、建立反担保
对于借款人申请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都要求借款人提供反担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是指依照保证人与债务人事先的约定,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可以不经过诉讼或仲裁程序,就可以直接从债务人事先提供的反担保措施中获得履行或得到经济上的补偿,从而把信用风险的一部分分散给债务人,降低担保机构的风险系数。担保公司对于获得批准担保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或几种保证措施。反担保一般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一)以保证金形式提供反担保。保证金是指在委托保证合同生效后交给保证人,用于债务人的借款债务支付的资金。当债务人不履行主合同时,保证人无须征得债务人的同意即可直接将保证金划拨给债权人。保证金的多少一般由保证人与债务人协商确定,并在委托保证合同中确定。
(二)以质押形式提供反担保。企业以属于自己的动产或有价证券申请质押时,担保公司作为质物占管的质权人,负有保管质物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选择质物时,应严格遵循值高、体积小、易于保管的原则。由于我国金融系统信息共享程度极低,质权经常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威胁,故此质押过程中登记、保险、公证等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当企业的质押审查获通过时,担保公司出具“信用保证书”,企业凭此向金融机构融资。
(三)以保证形式提供反担保。保证反担保又称信用反担保,是指债务人向担保人提供第三人作为其信用保证人,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按照反担保合同的约定,由该第三方作为保证
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连带责任。从而把债务人到时可能不履行债务的信用风险分散出去,降低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
(四)以抵押形式提供反担保。抵押人将自己享有完整所有权的财产抵押给担保公司,作为自己到期不能履行的保证。法律规定抵押应当办理相应手续的,应当办理,否则不能对抗第三人。
3、规定合理的风险控制指标,主要包括:
(一)控制资金放大倍数。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一般是指担保总额与担保资产总额的比例。由于担保公司的资产仅是起担保作用,而不发生实际的资金流出,因此其一定的资产可以承担比自身资本数额更大的担保。担保机构的资金放大倍数是与担保风险成正比的,比例越大,可能产生的风险也就越大,同时收益也越多。把担保公司的资金放大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恰当的比例上,是担保公司防范风险的必要措施。代偿率是担保机构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代为清偿总额与该期间内在保债务余额之比。代偿率反映了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程度,代偿率越高,则在保债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虽然代偿的发生不完全决定于担保机构自身,但担保机构事先确定合理的代偿率,有利于风险的防范。一般代偿率控制在35%为宜。担保公司在实施担保业务操作中,当代偿率超过控制比例时,就应采取措施,慎重处理。
(二)控制担保费率。担保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时,收取一定数额的担保费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担保费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担保机构的收入,是担保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担保费比例定得过低,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担保机构的担保费比例定得过高,又势必增加中小企业的贷款负担,影响担保业的发展。因此,担保公司应当根据情况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担保费率。
三、担保公司业务中律师的法律实务。
1、关于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流程。律师为担保公司提供法律服务就必须清楚地了解担保公司的业务流程,了解其中产生哪些法律关系,以及法律关系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风险。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保证担保,其业务开展的流程是:①由债务人提供担保申请②进行资信评估与担保审核③在债权人与债务人签订合同时,由担保公司与债权人签订保证合同;需要时,担保公司与债务人签订反担保合同④按约定支付但保费⑤主合同履行不能,由担保公司按约定代偿⑥担保公司实施追偿.2、担保公司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关系。通过以上的业务流程可以看出,担保公司业务中存在以下的法律关系:①债务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关系②借款人与担保公司之间的委托担保关系③担保公司与借款人之间的保证关系④担保人与反担保人(借款人或其它)之间的反担保关系
3、在担保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律师所可以介入的法律实务体现在:
①针对具体业务的需要制定合同,包括:担保合同、委托担保合同、反担保合同、质押和抵押合同以及相关的协议书和法律文件
②制定业务操作流程表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③审查反担保措施的足值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
④参与业务谈判
⑤针对不同业务设计不同的反担保(组合)措施
⑥追偿案件的代理
⑦向担保公司业务人员讲授业务和法律知识,并指导业务实践。
我国的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从产生就具有“政策性”,国家也出台许多政策对担保企业给予支持,但就目前来看,担保公司承担了太多的风险。担保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自身懂得如何去避免和化解风险,更需要的是良好的外部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担保公司本身也要建立起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约束与管理机制,自身要不断的壮大。担保公司决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就不去做业务,善于经营风险,并从风险中获益,才是担保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秘诀。
第四篇:投资担保公司法律实务及风险控制浅析概要
投资担保公司法律实务及风险控制浅析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国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为中小企业担保的体系,信用担保公司也随着应运而生。
信用担保公司是以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为基础,承担银行信贷调查与保证的企业,但也是高风险的行业。如何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担保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确保信用担保行业正常发展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信用担保企业防范与化解法律风险?律师在这一方面应如何作为?笔者就此类问题联系法律理论及平时的业务实际操作,提出几点看法。
一、担保公司目前业务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担保公司在开展业务中存在的担保风险主要就是担保主体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分为系统风险和随机性风险两类。系统风险是由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靠担保机构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而随机性风险是担保机构和担保业务自身的风险,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种风险,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对担保公司来说,最常见的随机性风险是企业的信用风险,也称代偿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无力或不愿意偿还而造成担保机构损失的风险。
二、担保公司防范代偿风险的几点措施。
就以上存在的风险担保公司必须采取措施积极主动避免风险产生,不能消极等风险产生再去做工作。担保公司如何主动防范此类风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再担保
再担保是对担保的担保,即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已承担的担保风险按照一定的比例再次进行担保或强制再担保,以分散和转移已担保的风险。再担保机制是担保体系中分散和转移己担保风险的重要保障方式。
2、建立反担保
对于借款人申请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都要求借款人提供反担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是指依照保证人与债务人事先的约定,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可以不经过诉讼或仲裁程序,就可以直接从债务人事先提供的反担保措施中获得履行或得到经济上的补偿,从而把信用风险的一部分分散给债务人,降低担保机构的风险系数。担保公司对于获得批准担保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或几种保证措施。反担保一般采用以下四种形式:(一以保证金形式提供反担保。保证金是指在委托保证合同生效后交给保证人,用于债务人的借款债务支付的资金。当债务人不履行主合同时,保证人无须征得债务人的同意即可直接将保证金划拨给债权人。保证金的多少一般由保证人与债务人协商确定,并在委托保证合同中确定。
(二以质押形式提供反担保。企业以属于自己的动产或有价证券申请质押时,担保公司作为质物占管的质权人,负有保管质物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选择质物时,应严格遵循值高、体积小、易于保管的原则。由于我国金融系统信息共享程度极低,质权经常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威胁,故此质押过程中登记、保险、公证等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当企业的质押审查获通过时,担保公司出具“信用保证书”,企业凭此向金融机构融资。
(三以保证形式提供反担保。保证反担保又称信用反担保,是指债务人向担保人提供第三人作为其信用保证人,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按照反担保合同的约定,由该第三方作为保证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连带责任。从而把债务人到时可能不履行债务的信用风险分散出去,降低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
(四以抵押形式提供反担保。抵押人将自己享有完整所有权的财产抵押给担保公司,作为自己到期不能履行的保证。法律规定抵押应当办理相应手续的,应当办理,否则不能对抗第三人。
3、规定合理的风险控制指标,主要包括:(一控制资金放大倍数。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一般是指担保总额与担保资产总额的比例。由于担保公司的资产仅是起担保作用,而不发生实际的资金流出,因此其一定的资产可以承担比自身资本数额更大的担保。担保机构的资金放大倍数是与担保风险成正比的,比例越大,可能产生的风险也就越大,同时收益也越多。把担保公司的资金放大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恰当的比例上,是担保公司防范风险的必要措施。代偿率是担保机构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代为清偿总额与该期间内在保债务余额之比。代偿率反映了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程度,代偿率越高,则在保债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虽然代偿的发生不完全决定于担保机构自身,但担保机构事先确定合理的代偿率,有利于风险的防范。一般代偿率控制在35%为宜。担保公司在实施担保业务操作中,当代偿率超过控制比例时,就应采取措施,慎重处理。
(二控制担保费率。担保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时,收取一定数额的担保费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担保费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担保机构的收入,是担保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担保费比例定得过低,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担保机构的担保费比例定得过高,又势必增加中小企业的贷款负担,影响担保业的发展。因此,担保公司应当根据情况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担保费率。
三、担保公司业务中律师的法律实务。
1、关于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流程。律师为担保公司提供法律服务就必须清楚地了解担保公司的业务流程,了解其中产生哪些法律关系,以及法律关系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风险。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保证担保,其业务开展的流程是:①由债务人提供担保申请②进行资信评估与担保审核③在债权人与债务人签订合同时,由担保公司与债权人签订保证合同;需要时,担保公司与债务人签订反担保合同④按约定支付但保费⑤主合同履行不能,由担保公司按约定代偿⑥担保公司实施追偿.2、担保公司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关系。通过以上的业务流程可以看出,担保公司业务中存在以下的法律关系:①债务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关系②借款人与担
保公司之间的委托担保关系③担保公司与借款人之间的保证关系④担保人与反担保人(借款人或其它之间的反担保关系
3、在担保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律师所可以介入的法律实务体现在: ①针对具体业务的需要制定合同,包括:担保合同、委托担保合同、反担保合同、质押和抵押合同以及相关的协议书和法律文件
②制定业务操作流程表和相关的规章制度。③审查反担保措施的足值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④参与业务谈判
⑤针对不同业务设计不同的反担保(组合措施 ⑥追偿案件的代理
⑦向担保公司业务人员讲授业务和法律知识,并指导业务实践。
我国的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从产生就具有“政策性”,国家也出台许多政策对担保企业给予支持,但就目前来看,担保公司承担了太多的风险。担保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自身懂得如何去避免和化解风险,更需要的是良好的外部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担保公司本身也要建立起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约束与管理机制,自身要不断的壮大。担保公司决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就不去做业务,善于经营风险,并从风险中获益,才是担保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秘诀。
第五篇: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实务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实务
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专门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1999年,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相对应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华融、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每个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金均为100亿元人民币,每个资产管理公司下设若干办事处。自成立以来至2004年12月31日,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收购政策性不良贷款1.4万亿元,累计处置6570.60亿元,阶段性处置进度为53.96%,终极处置进度为51.17%,累计回收现金1370亿元,现金回收率为20.29%。笔者现就不良资产处置的有关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不良资产的定义
从我国立法实践看,对何谓“良性”资产、何谓“不良”资产划分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从总体上看,主要采用以风险、营利能力和变现能力为基础的方法对资产进行分类。对于权属明确、权利未受严重限制和侵害、具有营利能力和较强变现能力的资产作为优质资产,反之则为“不良资产”。我们曾经把不良资产比喻成冰棍,意思是说不良资产要尽早出手,否则拿在手里的时间越长就会像冰棍一样化得越多,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处置不良资产。当然,不良资产的处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资产本身的处置层面,笔者认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绝不仅仅是如何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最终消除不良资产的风险,必须消除产生不良资产的体制风险。
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案例
资产处置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对资产进行的价值变现和价值提升的活动。资产处置的范围按资产形态可划分为:股权类资产、债权类资产和实物类资产;资产处置方式按资产变现分为终极处置和阶段性处置。终极处置主要包括破产清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等方式,阶段性处置主要包括债转股、债务重组、诉讼及诉讼保全、以资抵债、资产置换、企业重组、实物资产再投资完善、实物资产出租、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
案例:某有限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案例
某有限公司(简称某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是隶属于某国有授权经营单位的中外合资工业企业,主要生产工业设备。该企业作为债务人对债权人拖欠金额为500万元。债权人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查封了该公司厂房及办公楼,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因该办公楼和生产车间无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迟迟无法处理。
该企业已停产多年,厂房处于闲置状态,房产未办两证和欠缴土地使用费一百余万元。债权人一致拟通过公开拍卖或寻找买主转让来处置其资产,有意购买者了解债务人的欠费问题和补办两证手续的复杂程度及难度,都放弃了购买意向。为解决上述问题,经办人员把目光聚焦到有经济实力和有办事能力的大户上。一个偶然的机会,经办人员获悉,某民营企业欲在债务人所在地投资建厂,需较大的厂房,现正在物色厂址。获知信息后,经办人员认为某公司的资产与民营企业的要求接近,且民营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如果能促成民营企业购买此办公楼及生产车间,两证的办理可能会取得政府支持,同时,现金回收效果也会很好。思路确定后,经办人员会同债权人立即行动,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与民营企业取得联系,但是,民营企业却只同意与某公司谈判,不同意债权人参与谈判,原因是债权人不是资产所有权人。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和律师又与民营企业经过几次接触洽谈,将债权人作为债权所有权拥有者的情况、资产已被法院查封的情况向民营企业做出说明,并取得法院的支持,解除民营企业购买房屋后办理产权手续的后顾之忧。经过努力,终于进入正式谈判程序。谈判的焦点是:
1、产权过户问题。由于该房产虽经法院查封,但产权所有人是某公司,同时,还缺少两证,若要顺利转让还需得到债务人、法院的配合,需要政府的支持,如果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产权过户;
2、转让价格问题。一是房产本身价格为多少;二是所欠土地使用费、水电费、采暖费、职工工资等费用怎么办;三是过户的一切税费由谁来承担(当时国家减免产权过户有关税费的文件还没有下发)。
3、付款与产权过户的时间问题。
4、购房款付给谁的问题。
关于产权过户问题,经办人员代表债权人承诺向政府汇报,以取得有关部门支持,积极协助民营企业过户,打消民营企业的顾虑。关于转让价格问题。经几次与民营企业谈判后,扣除各项欠费和过户费用,民营企业坚持最多付给债权人750万元,债权人坚持最低要900万元,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双方抓住了一个想买一个想卖的心里,最终各自做了让步,转让价格定为850万元。关于付款和过户时间问题,民营企业担心款付后过不了户,债权人担心过户后款到不了位,后经律师建议,采用了付款—过户—再付款的形式,这对双方都有了制约。关于款项付给谁的问题,为了保证款项早日到位,经办人员开始想让民营企业直接将款项付给债权人,但实际操作有问题,只能由民营企业付给债务人,债务人再付给债权人。为防止债务人挪用,三方约定在银行设立专项共管帐户,民营企业资金到位后,没有债权人同意不得划款,这样,通过多种法律方式的运用,顺利解决了涉及多项法律关系的不良资产处置。
三、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风险及解决对策
不良资产由于种类繁多、涉及法律关系复杂,在进行处置时存在巨***律风险。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由于工作疏忽或渎职,将法律上应当主张的权利予以放弃,或者由于资产处置方案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导致资产处置出现法律障碍或漏洞,而给国家造成新的国有资产损失。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客观上存在产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第一,不良资产处置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法律关系,如借贷法律关系、担保法律关系、票据法律关系、房地产法律关系等等,对这些复杂法律关系的任何不正确判断和疏忽闪失都可能构成一种法律风险。第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合同的有效无效依法只能是法院和仲裁机关认定,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权认定合同的有效或无效。也就是说,除法院和仲裁机关外,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包括律师、法律专家、当事人自己)对合同的有效、无效作出的分析和判断都只是咨询性的和参考性的。而另一方面,在实际资产处置工作中,我们大量的不良资产处置不是通过法院和仲裁机关进行的,而是通过相互协商(如债务重组、以资抵债等)进行的,这样资产处置本身就包含了产生法律风险的客观可能性。由此可见,在资产处置工作中,资产处置的法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律师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这项法律风险很大的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在确保资产处置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把这种法律风险降到最低。举例说明:就债权而言,一间企业可能拥有因买卖、借贷、联营、合作等而产生的多笔债权,其中许多债权实际上已经收不回来了,但是从法律角度来看,他仍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可依法向债务人主张全部债权,并且他的这种债权主张对资产处置工作的开展和资产回收率的高低有十分重大和直接的影响。如果在有合法抵押的情况下,尽管债务人可能已严重资不抵债,但由于债权人有抵押财产优先受偿权,因而可能取得较高的资产回收率。又如在协商处置的情况下,假设协议折扣清偿率不变,则债权额的高低对债权受偿额的多少有直接影响。由此可见,依法主张债权是处置不良债权的基础,并且它也以此为限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如果企业对依法享有的债权不予主张,那么就是失职。
根据笔者的经验,就不良资产处置中,应特别注意解决在债务追索和资产处置两个方面的法律风险:
(一)债务追索
债务追索是债权人依法享有的向债务人追索债务的权利,它具体又包括主债权、从债权和债权人的其它权利三个方面。
1、主债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债权人应当向债务人主张的权利。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来说,不良资产的主债权是比较清晰的。但也存在不明确的情况,如由于工作疏忽和对国家利息政策掌握不一致等方面的原因,债务人和债权人在债务本金和利息的计算上可能产生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依法正确主张债权本金和利息。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由于债务人合并、分立、重组等多方面的原因,债务人的法律主体可能发生了变化,如债务人被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撤消而未进行清算,对此,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将其主管部门或债务变更后的当事人作为偿债主体进行追索。此外,我们向主债务人主张债权应当注意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主张权利,否则,就会失去法律的保护。
2、从债权。它具体又主要包括保证债权、抵押债权、质押债权三种,其中抵押债权和质押债权在债务追索中的法律性质相近。
所谓保证债权,是指设定了保证担保,债权人可依法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一种债权。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保证人应当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限内依约承担保证责任。否则,就构成违约,就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据此:
(一)我们应当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限内向保证人及时主张权利,否则,就会失去保证合同效力,就不能依法追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二)债权人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限内向保证人及时主张权利,否则,就会失去诉讼时效,就会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三)对保证合同无效的保证人,也可依法追索其相应的赔偿责任。此外,在对保证人的债务追索过程中,也要注意债权主体和债权金额的确定问题。
所谓抵押(质押)债权,是指在债权上设立了抵押或质押担保的债权。一般来说,提供债权抵押或质押的是债务人自己,有时候也有第三人提供抵押品或质押品的情况。在债务人提供抵押品或质押品的情况下,虽然债务人本身已经承担了偿还债务的义务,但由于债权人(抵押权人或质押权人)对抵押财产或质押财产有依法处分权和优先受偿权,因而抵押权或质押权的有效与否,对最大限度的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尽量减少国有不良资产损失,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收回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其他依法应当承担债务的责任人。如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股东或投资人应当在其出资或约定出资的额度范围内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因而在股东或投资人出资不实或出资后抽逃出资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依法向股东或投资人追索相应的连带责任。又如承担验资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其验资的注册资本的真实性负责,在资产处置工作,若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虚假出资或验资不实,可依法追究其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资产处置方案
资产处置方案是在债务追索的基础上制定的资产处置具体措施。目的在于对不良债权进行依法处置,以最大化的收回资产。笔者认为,在制定资产处置方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资产处置方案采取的资产方式必须是国家法律规定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一般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措施主要有:债务重组、以物抵债、债权转让或出售、拍卖、招标、租赁、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诉讼、破产清算等。可以说,凡依法可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资产公司都可以采取。但在采取某种具体资产处置方式时,应当注意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否则就是违法,就会影响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资产处置有关协议、程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一是进行资产处置必须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二是所签订的协议内容必须符合《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符合国家关于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关法律、政策、制度规定。就债权转让的程序而言,根据我国《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对“通知”的形式未作明确规定,对是否要以债务人确实收到为要件,有关方面(包括司法部门)对此理解不一致。某些公司、企业的债权,涉及的金额往往较大且债务人数较多,如果要求每笔债权的转移均以债务人确认为要件,实践操作的可行性较小,特别是还存在有些债务人为了逃废债务,故意不签收通知的情形,因此,建议通过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的方式,合理防止债务人以没收到债权转移通知为由,拒绝向受让人履行债务,以逃废债务,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四、关于引进外资和国内民间资本处置不良资产
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指出,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外,取消对其他企业的股比限制;鼓励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促进利用外资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置,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不仅将拓宽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渠道,同时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将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主要有:
(一)直接向民营资本、外商出售股权、债权、实物资产。包括由外商组建外商独资企业,利用外资参与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具体出售方式可以采取单项资产或批量资产协议转让、招标、拍卖等。
(二)以所拥有的企业股权、实物资产作价出资,与民营资本、外商组建合资企业。
(三)以资产组合出资与民营资本、外商投资组建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主要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重组和处置。双方按投资比例分享资产处置收益。
(四)以资产组合与外商发起设立境内外投资基金。
(五)资产证券化。以适宜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为担保支持在境内对国内外投资者或在境外对国外投资者发行证券。
(六)分包、托管。主要将资产组合分包、托管给民营企业或境外机构,利用其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进行处置。上述外商包括境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跨国企业、中介机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等,也包括境内外商投资企业。
五、笔者在资产处置中的有关经验
笔者于2005年开始在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长沙办事处参与不良资产的审查、调查和处置工作,为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出具了1000多件法律意见书,为该办事处顺利整体打包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还为该公司控股的“天一科技”的债权置换股权及上市公司“岳阳恒立”(2005年中被暂停市)的企业重组出具了法律意见书,为挽救该两上市公司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6年,笔者代理该办事处与湖南张家界铝业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一案,通过诉讼,法院完全支持了我方的诉讼请求(抵押担保有效,办事处享有抵押物的优先受偿权),最后通过拍卖被执行人湖南张家界铝业有限公司的所有财产,的价款2100万元,在扣除有关费用后与中国工商银行慈利县支行按比例分享,获得执行款320余万元,而该办事处对该项目的入帐价值只有100多万元。笔者想说的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可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全国有资产,资产管理公司都会欢迎。在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是,一是凡是没有担保的资产,资产管理公司的入帐价值都比较低,对这类资产适合购买,或者进行全风险代理,营利几率较大;二是诉讼执行终结和破产终结的资产,资产公司的入帐价值几乎为零,对这类资产,如果有关系能够收回部分,也可以购买或进行全风险代理;三是因诉讼时效丧失而被判决驳回等之类情形的资产,如果通过审查可以翻案则也可以操作。另外,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资产之前都必须对资产进行评估,在拍卖资产时要公开选择拍卖机构,在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的选择、评估费用和拍卖费用的支付等方面都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