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19-05-12 14:3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态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态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第一篇:常态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常态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信息组芦斌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在中国的不断高速扩大,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发展,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已成为学校的教学常态。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提高教学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手段。

我们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环境多是安装了多媒体广播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室,也为我们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何能在日常教学中用好多媒体让它更有效地、更便捷的为教学服务,这是我们必须探索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新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既注重教师的导,又注重学生的学两方面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的教育理念带来教师职能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合理的应用多媒体于信息技术日常教学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1、多媒体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原则

1.1辅助性原则

多媒体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课件所无法取代的。

1.2适宜性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总之,要因需而用。多媒体的选择与使用要做到:

其一,依据教学目标。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例如:在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时,为了达到让学生了解“汉诺塔”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用放映速度可控的动画来模拟盘子的移动全过程,这让原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演示过程,在几十秒的时间内完成,而且演示过程方便

重复,这时动画的作用是其他媒体所不能取代的;又如:在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中,可以用视频短片形式将学生平时不曾经历过的有关信息安全事例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信息安全的意识。

其二,依据教学内容。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其三,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多媒体呈现时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

其四,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1.3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1.3.1 信息技术促进自主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1.3.2 多媒体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多媒体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多媒体的交互性为交流和反馈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创造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互动交流;此外,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在探究式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创造的教学环境应该是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1.3.3 多媒体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有效作用是开展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和任务,如用Word做的语文小报、用Excel做的统计报表、用窗口画板做的画图、用PowerPoint做的演示文稿、用Flash制作的动画、用VB设计的小游戏、用Frontpage制作的主页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表达出来,制作出电子作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是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合作学习理论

和建构主义理论。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建构和交流知识,主要以协作工作、参与多样学习和反思性思考为主。电子作品创作有助于激励学生协作学习,学会合作的技巧,明白团队工作的价值。电子作品创作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的需求。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切忌直接对学生进行灌输。

1.4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系统全面地掌握教学设计思想,科学的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认真地选择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理性的实施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作用。

2、在实施常态化多媒体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能把多媒体技术适时、适量地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媒体设计、资料收集及课件加工,因为现在现成的信息技术的课件极少,连半成品的课件都没有,这无疑降低了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积极性,所以探索最简便的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以快捷的方式进入日常教学中,提高多媒体的使用效率。

首先,要重视集体的力量,落实集体备课,如今网络技术为网络集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资源,群策群力,事半功倍;其次,要积极建立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其实更多的情况下,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无需每课必用课件,只要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适时无痕地展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意外惊喜,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更需要半成品“组装”的多媒体课件加工形式。因此,半成品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立,可以帮助教师节省许多收集资料及课件加工的时间。

其次,可以建立电子教档,把教师个人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教学结果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反思记录下来,与同行共享,促进多媒体教学的水平的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以来,其巨大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只有正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握原则,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之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之路

摘要:为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依据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探索、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自主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提升,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评价等方法,让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质疑、乐于解惑、衷于展示、长于互助,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 自主互助 合作学习教学评价

为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根据我市有关“轻负担、高质量”的文件精神和 “345”优质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多年来,我努力构建、探索、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自主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提升,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评价等方法,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同时,让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质疑、乐于解惑、衷于展示、长于互助,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和谐的、润泽的自主互助高效生态课堂。

一、放眼课堂,探索方法,在自主互助中求高效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技能较强学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做到“轻负担,高质量”,必须集中精力加强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效率研究,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实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教师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轻负担、高质量”,促进师生共成长。

(一)立足学生,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

从学生现有认知出发,每堂课伊始,我就创设一种将新知识点存在于其中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采用界面活泼,内容生动,并充分运用声音、图形、动画等形象直观的表现手段来呈现,引起学生注意,展现新知,明确目标。这样容易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愿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易于学生创新和发展。

如新知探索课中有关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构成这一类概念性质纯文本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不太感兴趣,我就运用实物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让学生上网搜索有关计算机的发展。当我讲到第一台计算机有我们这么三间房子那么大时,孩子们惊讶了,他们的兴趣点也被激发起来了。这样不断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立足合作,加强小组建设

新授课中,导入新知后,立即安排合作探究的目标任务,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要命脉,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突破重点、难点找准切入口,小组合作是关键。因此,在课堂建设中我把小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考虑到小组建设状况会直接影响生生交流、小组交流和小组汇报的质量,我依照学生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要素进行合理搭配,四人为一小组,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这样组合给合作学习创造先决条件,以好带差,各得其所,让学生彼此互通独立的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小组也得到共同提高。

为促进学习小组达到真正的意义构建,我采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环节让小组内同学互助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更好的促进各小组的发展,当汇报完学习任务后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激励小组成员树立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真正达到各得其所,共同提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疑惑点,及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小组学生在教师的组

织引导下,合作互动,全身心参与。

(三)立足全体,分层教学促发展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由不知到已知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会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习方法的不同造成学习进度快慢不等,学习效果强弱不一。面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我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用不同的方法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在教案设计时我注意做到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做到步骤清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引导和学生操作紧密结合,做到个别指导,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从学生学习层次上来说,在自由创作时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梯度不同的训练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适时鼓励引导学生“跳一跳去摘苹果”,实现自我超越。

这样处理防止学生因畏难情绪而丧失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目的。时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立足发展,科学运用评价体系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要求: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因此,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重视学生实践,科学公正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多元方式,从技术性、艺术性等多个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实施多元化、发展性评价。展示评价作品,先在小组内展示,最后各组推出优秀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时要以欣赏的眼光去挖掘每个作品的优点,真诚地肯定作者的成绩。当学生在操作上有误时,则以启发式的口吻引导学生纠正。在这种平和、友好的气氛下,学生敢于尝试,大胆创新,让他们知道教师尊重、欣赏、信任他们。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等。运用这种切合学生个性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能评出优点也能评出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在评价中查缺补漏,在总结中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认知结构,易于学生创新和发展。

(五)立足兴趣,分层拓展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各类选修课程,给学生补充讲解绘画技巧,播放历年来获奖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同时激发灵感进行创作。同时还对高年级学生补充讲解Flash MX,Dream weaver MX等制作动画、网页的相关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电脑爱好者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让优者更优,分层提升。

二、课堂实践探索,落实自主互助高效课堂

(一)教学设计层层深入,严把课前备课关

1.分析教材,把握学情,确立目标。

一堂精彩的课堂,课前设计是关键。课前设计要注重研究教材,因材施教,把握学情,在了解全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创设一种将新知识点融合于一定情境中,确立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各个方面入手,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

2.教法、学法的指导。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结合本课要点,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评价”等方式组织教学,构建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变让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学法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根据学情适时进行引导和补充,并借助学习材料和网络,学生制作演示交流作品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3.教学媒体的应用。

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充分利用媒体和课件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演示作品,增强互动效应。

(二)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严把课堂学习质量关

以《图文并茂更精彩》一课为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揭示主题→自主互助,交流总结→自由创作,巩固提高→展示作品,评价总结。

1.创设情景,揭示主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创设情景,明确学习目标。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我从学生喜欢玩这个特点入手,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肯定会异口同声回答喜欢)那暑假快到了,你想去哪儿旅游?这儿有两张旅游公司的海报,哪张会更吸引你?(这时出示两张电子海报,一张只有文字,一张图文并茂。)让学生一起看课件并观察,初步感知图片在海报中的作用,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找不同而引出课题。这时我会适时引导学生“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旅游胜地,你们想不想制作一张这样图文并茂的海报来宣传我们的家乡?”这样用观察和谈话的方式引入,可以拉近跟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易于学生创新和发展。当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很自然的进入新课,于是提出第二个环节。

2.自主互助,交流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突破、强化重点,理清学习目标。

提出第一个任务,怎样插入图片,使文章图文并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插入图片的两种方法,让学生打开事先准备好的文章,我也给学生提供多种方法的学习资料,之后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如有的同学插入图片了,我会问你能不能将图片放到合适的位置?怎样将图片缩小一些?由此提出第二个任务:设置图片格式和调整图片大小及位置。引导学生先在小组中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讨论解决,或查资料共同解决。

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渐细化突破,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学生基本完成这个任务时,我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总结步骤。

我是这样设计的:小组推荐同学说一说你们的发现?谁愿意一边说着一边给同学们演示一下?谁能按步骤说一说你的发现?通过这三种询问方式引导学生汇报,说清方法,明确步骤。在汇报过程中,让学生尽情表达和演示,教师适时点评补充并演示总结步骤,然后通过质疑、解疑,进一步突破本课重点、难点。

3.自由创作,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主要是自由发挥,提高能力。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一定到过很多地方,现在就请你发挥聪明才智,自己选择主题制作海报,一会儿比一比谁的作品最好,遇到问题可以求助同学,老师。这时我提供各种主题的文字、图片资料,并提示学生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信息,也可用自己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主题,放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发散学生思维,以此巩固、拓展、升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展示作品,评价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品评欣赏,评价激励,总结本节内容,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自评、互评、等多元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交流,既评出优点也评出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在评价中查缺补漏,在欣赏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引导学生课后结合生活实践继续学习。

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点意图,一是在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指导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和课堂的开放性,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主动学习。做到情景与任务驱动有机融合。总之,在这样的课堂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景;利用合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水到渠成使三维目标得到圆满的落实,让课堂得到意义构建,最终致力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成果展示

(一)学生方面

变“齐步走”为“优者先行”,让优者更优,这是学生方面最大的进步。研究重心由关注教师引导方式转变到关注学生学习方式上来。注重学法指导,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针对发现的问题,如小组合作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化的研究,学习兴趣高涨,学期测试均获得好成绩。

(二)教师方面

结合自己的自主互助高效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更新观念,为构建“自主互助高效”生态课堂模式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撑,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之路打开了更多的窗口。

潍坊日向友好学校 齐素梅

第三篇:27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性”更强调在常态课堂层面,初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实践研究。

一、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及意义

(一)常态课堂的涵义

常态课堂,是指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构筑的学习过程,是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表述的优质课、竞赛课、示范课、达标课、观摩课、比武课等课堂形态而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里所说的常态课,应该是我们的教师在自我学校、在自我班级,在与自我学生共同教与学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教学过程。

(二)有效性教学的涵义[1] 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结合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因此能否使学生有进步,有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

对化学学科而言,这个进步和发展具体体现如下四个层次:

1.学生获得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学生经历和体验了化学问题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学生获得了新的能力或已有的能力得到提升;

4.学生喜欢这堂课,喜欢老师,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善于合作交流,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究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而在最需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常态课堂教学中,往往还会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教师对于新教材和教法研究不够,课改理念的缺失

2.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的贫乏

3.教学实施中的有效引导和对学生学习关注的缺乏

正因为常态课离我们的学生最近,而常态课却又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和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常态课,只有我们的常态课教学达成了有效,才能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落实到最优化,推进新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探究学习盐酸的性质时,可展示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鸡蛋分别投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结果鸡蛋在盐酸中跳起了舞,同学们惊讶极了。通过一个小实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励他们寻求、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顿时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及时将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可以诱发和强化学生的内动力。

2.利用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构成物质的粒子内容时,教师把空气清新剂倾斜着放在讲台上,然后问:“现在大家闻到什么气味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那么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很容易得到“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着”这一结论。接着教师再提问:“你们看见香水粒子进入自己的鼻子吗?”学生回答:“看不见。”“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构成香水的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肉眼是看不见的。”这样在教学中不断的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对学习化学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接受,且记忆深刻。

3.利用矛盾冲突,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3] 例如,在学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讨论两杯一浓一淡的果汁,如何知道哪杯浓,哪杯淡?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判断。接着教师又可以展示两杯白糖水,问哪杯浓,哪杯淡?这时有同学小声问:“能尝尝吗?”教师回答说:“当然可以。”最后教师又拿出两杯化学药品溶液,问哪杯浓,哪杯淡?看和尝现在都已经不行了。每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互相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冲突到了极妙的境界,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运用分层次的教学原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4]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5]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何科学地对待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我们认为,应当重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开展分层递进课堂教学研究,针对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将不同层次学生分三大类,组成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小组,即异质分级分组。在这基础上,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践出发,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训练,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反馈,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个个有兴趣,人人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应有的发展。例如,在课堂讲授时,要考虑教材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各学习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讲课要有针对性,在恰当的时刻进行有层次的提问。一般可先由C组(学困生)来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铺垫性的问题,使其有较高的正确率以增强其学习信心,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可先由B组(中等生)回答,然后让A组(学优生)对其回答进行评论,最后教师小结和深化。

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可设计如下问题:

①实验室用什么物质制氧气?(C组学生回答)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另一C组学生回答)②从液态氧变为氧气又是什么变化?(由B组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B组学生回答,A组学生评论)教师然后小结并引入新课。

(三)加强新课程下的学法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

要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目的的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目的的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目的的观察。[6]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可见有目的的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

2.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提高化学实验的技能技巧

实验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独立设计实验,上好实验设计方案讨论答辩课。在分组实验中,注意总结有独到见解和实验操作巧妙的学生的经验,用以启发提高其他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3.掌握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化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是学法指导的重要内容。进行化学科学方法的指导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化学理论建立(也就是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例--分析、处理和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应用。在学习化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沿着这样途径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二是化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初中化学教材中普遍应用的观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用比例定义化学量的方法,类比法,等效替换法,推理、概括等等。

三、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的探求

在经过将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后,摸索出几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应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需要。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及案例

(1)教学模式的构建

(2)应用案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一般常规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告诉学生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然后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为了突破难点,结合知识的发展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提出:实验室用哪一种碳酸盐和哪一种酸反应最适宜制备CO2,为什么?

假设:(1)稀盐酸和大理石(2)稀盐酸和碳酸钠(3)稀硫酸和大理石(4)浓盐酸和大理石,都能反应制取CO2吗?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表2:酸的选用(在大理石或石灰石中加酸)

能否产生CO2 是否混有杂质

反应快慢

稀盐酸

浓盐酸

稀硫酸

最好选用的酸是:()

表3:碳酸盐的选用(和稀盐酸反应)

能否产生CO2 反应快慢

大理石(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

最好选用的碳酸盐是:()

归纳总结,应用评价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讨论得出:(1)应该选用稀盐酸。因为浓盐酸反应后的CO2中混有HCl气体(学生将生成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不变浑浊,分析得出混有杂质)。而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一段时间,就自行停止,不适宜于制备CO2。(2)应该选用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因为从反应速度来看碳酸钠和粉末状的碳酸钙反应太快,收集CO2时难以控制,而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适中;从来源和价格因素考虑,也适宜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实验室制备CO2的反应原理为CaCO3+2HCl===CaCl2+H2O+ CO2↑ 在完成实验室制备CO2的教学任务后,可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设想:如果要制造一个泡沫灭火器,应该采用什么原理?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设计,制造出简易泡沫灭火器,并探究出泡沫灭火器的反理原理,Na2CO3+2HCl===2NaCl+ H2O+ CO2↑ 2.“发现----探索”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案例

(1)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适当点拨--参与讨论--评价结论

学生: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讨论总结--迁移应用

(2)应用案例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的教学片断

演示实验,引导启发

再现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虽然做过此实验,但在此时重点不是在铁的性质,而在于金属和盐的反应上。

发现问题,实验探究

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会提出“金属与盐溶液都能发生反应吗?如果不是,有怎样的规律呢?”等问题,然后教师提供基本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适当添加,以使结论更可靠)。通过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一般规律,并在教师的点拨下找到理论依据。

讨论总结,延伸拓展

在上面教学内容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可以再提供实验事实,如将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学生的好奇心又被挑起,此时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信息,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探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事物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

升华结论,迁移应用

如果学生能够接受,还可以继续深入,“将两种不同的金属放入同一种盐溶液中,结果又会如何呢?”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能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更好了)。

(二)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的思考

通过将近年的教学实验,不少老师对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开展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有效性教学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就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7]因此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一理念时,往往表现为就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例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计算。上课教师为了减缓坡度,先讲化学式意义、接着是化学式的计算、比例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意义、计算。一节课为了减缓坡度,设计了很多细小的环节。为了不无谓地浪费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他们决定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之上。”这一想法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样真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确定教学的起点吗?这样的教学,真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吗?

实际上,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决不等同于无难度或低难度的教学。减缓坡度,学生的学习是更轻松了,但思维上的挑战也相应减少了,思维的空间也相对缩小了。这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会扶植惰性,让学生害怕困难,逃避困难。另外,像这样减缓坡度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缺少了应有的碰撞,难以激起他们真正的探究热情,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学生课堂学习不主动,思维缺少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实效又能高到哪儿去?高的或许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但教学的实效并不取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能解决问题了。知识与技能,仅仅是三维目标中的一维。

2.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就是期待学生出错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复习课中,教师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原因是什么?”马上有学生举手,答出:“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了。”教师马上问:“还有不同意见吗?”结果接连几个学生都回答说了同样的答案。教师没有了办法,只好接着继续往下讲了。整节课无惊无喜,沉闷地上完了。

显然,教师没想到学生会直接说对答案,更没想到大家会都跟着说这个答案。他后来真地是在期待着学生出错,好让他抓到教学的契机与资源,让教学成效更突出。但偏偏事与愿违。事实上,类似地状况时有发生。公开课后,不是经常有教师说,我一直在希望,要是有学生出现这个错误就好了„„也有教师说,要是真出现这种错误才好呢?正好拿它来提个醒„„

课堂资源的生成,有时确实能让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有些资源的生成,是教师可以预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去期待学生出错。期待学生出错生成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观念是不健康的。[8] 3.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就是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这样的提法,几乎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都能听到,似乎这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时尚。在一节“根据化学式计算”的课中,就曾见到过这样的状况,上课教师不断问学生,“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结果学生和老师合起来,大约说出了八种求物质质量的方法。然后,老师简单地说了句,“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计算,随后进行练习。

听后,不禁想问,真的是八种方法吗?比如,“根据整体的质量求部分的质量”与“关系式法”,它们在本质上就有很一致的地方,等等。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没有进行归类整理,沟通这些“方法”间的内在联系。致使学生的思维也是含混不清的。这样的教学,能是有效的吗?特别是后来用“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来草草收场,更让人感到前面的探究流于形势,无太大实效。

第四篇:初中音乐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高关初级中学音乐校本教研总结

—初中音乐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音体美教研组:杨思霞、何世霞、马 晶、王继祖

2014年7月2日

高关初级中学音乐校本教研总结

——初中音乐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一、初中音乐课堂的现状

本学期,我校音乐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全组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标,努力创新教学,创新学习、创新管理。人们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因此,本学期我们音乐教研组主要从创新思路、注重实效、科学管理入手,大力加强具有本教研组特色的管理建设,努力加强了本教研组教学教研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常规性、连续性、针对性、特色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设。以此来不断促进教研组内每位教师的成长,全面、高效地提高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我校的艺术教育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实现了音乐教学、教研活动的新突破,使我校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重点开花。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意义

现今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趣味性下降的现象。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缺失并不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趣味性缺失了,学生课上的学习气氛就会下降;学生学习的气氛下降了,教师课上教学及组织课堂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下降最终就会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与提高自然而然也就成了“空头支票”。所以解决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2 趣味性缺失这一问题有很大的现意义。

三、预期目标

1、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2、制定各年级音乐教学进度。

3、教师撰写并上交音乐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

四、根据音乐课堂的现状2014年3月我们 制定教研方案,与相关教师进行教研方法及技术交流。

2014年3月理论交流,学习纲要艺术领域音乐活动的目标。

2014年4月集体讨论,设计教研专题。

2014年5月针对该研究专题拟定自己要研究的课题,然后对调查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2014年6月进行实际的音乐理论交流。

2014年7月具体操作程序及方法。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趣味性缺失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在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上述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趣味性缺失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及解决对策通过研究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家庭的教育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针对家庭方面的教育问题,应该在家庭里形成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这一观念,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物质、精神等的支持,让他们感觉到命运掌握自己的手 3 里,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2、学校的教育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针对造成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趣味性缺失原因之一的学校因素,应给予措施及时改变。国家应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并深入的做好每一个细节。学校应认识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而不是分数高而能力低的片面性人才。音乐教育不仅单纯传授技能,还包括欣赏等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上应该增加教育设施及教师力量的投入,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设施在提高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基础上达到更好传授音乐技能和培养全方位能力的目的。

3、教师的自身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现在的音乐教师上课大部分是歌唱技能的传授,要求学生能够把所要歌唱技巧的形体结构做到准确无误。(1)不被重视

中学音乐教师往往是学校教师中人数较少的群体,在学校教学中大多是被弱视的。由于应试教育传统教学对小学科的认识偏见,小学科教师的工作成绩没有被认真的关心以及进行评价,并且像音乐这样的小学科一快到大型考试(其中、期末、升学等)就会很早的被考试科目所取代,不仅如此,有的学校在临近考试期间甚至会让音乐能小学科的教师为主科教师批改作业,这样主科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课上给学生做进一步 4 的辅导,从而极大的减低了小学科教师对待课 堂的积极性。(2)教育教研活动压力

以学习成绩为目的是现在的初中教学模式的现实,而学校又迫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检查和活动,所以中学不得不开设音乐课这样的小科目。能够很容易的看出对于音乐教学,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认真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而是应该如何应对好上级的各种音乐教学检查和各种活动。这就造成了教师放松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工作,反而积极加强对上级教育教研活动的参与。导致评价音乐教师的工作成绩的标准只有活动搞上去了。(3)教学模式一概而就

音乐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信息技术、音乐、游戏、人文情境等,在本质上提高学生音乐课堂上的趣味性。

4、学生的自身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1)学生不同的兴趣选择

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是很广泛的,每一期都有新课程要求的四个领域的不同教学内容,面向的是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不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兴趣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课程学生喜欢,有的课程则不喜欢。从而也导致了音乐课堂纪律上总是有一些学生表现好有一些学生表现 5 坏,使得教师不好维持。(2)学生的观念落后

社会、家庭和学校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社会要文凭、家庭要排名、学校要升学率,都导致了学生认为只要把语数外学好就行了,其他不用考试的课程马马乎乎就行了。由于这种学习观念的一直存在,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课堂的学习纪律好坏。由于观念问题,学生经常作业不做或不交,即便是做了也是马马乎乎应付了事,并且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也不集中。(3)课业负担过重

学生在观念上形成了语数外的主课观念,使得音乐这样的副课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主课,经常会发现在音乐课堂上做其他作业的现象,或者是音乐练习快速的应付完事,然后马上去做语数外这样的主课作业。时间久了,学生慢慢的都朝这个方向靠拢来了,单靠音乐教师一人节节课的激发兴趣,引导学习就显得太苍白了。

五、总之

音乐课是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课程,它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它符合青少年发展的要求,所以音乐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时期,针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趣味性缺失的现象,教师及教育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研究得出一定的认识:对音乐教育并非只是表 6 面的不重视,这种不重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一种认识,不仅是学校,包括家长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音乐课不重要,只有考试能够考到的语数外等主科才是重要的,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提倡实施素质教育,改变学校以及家长等人的观念,让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但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不容易,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需要不断的研究及发展,增强学生自身对音乐的好感,激发他们的音乐求知欲望,课堂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创新能里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这样音乐教育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高关初级中学 2014年7月2日

第五篇:关注常态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关注常态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摘要】常态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真实写照,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常态课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常态教学体现的是一个教师正常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前,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事先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在满足学生对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再进行认真有效地教学活动,从而真正让学生得到发展的课堂。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的位置,信息技术教学正不断兴起,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优质高效的课堂,让高效课堂平实化、常态化,本人根据自身实践,反思、总结得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常态化的一些策略。

一、课前准备——构建高效常态课的前提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殆。作为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很重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课前准备不仅仅是教学软硬件的准备,而是包括以下几点:

1.备好课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将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各学段的训练重点和要求,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深度地解读教材,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老师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熟知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每个单元的内容,更要掌握其重点、难点。简单地说,只有教师潜心地解读教材,用心地与文本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堂的真实交流。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3.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接手一个新班,都要对本班级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包括学生组成情况,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习惯、水平,新旧知识的掌握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保证高效性,教师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由浅入深,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

二、课堂教学——构建高效常态课的关键

古人云:“凡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凡天下大事做于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获得什么,都在课堂。课堂上既要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要有学生“主体性”的体现,真正做到高效率的课堂。

1.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在突破知识的难点、重点时,教师应探索针对学生实际的特别方法。对待不同学生的指导,有时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关键是教学方法是否对某些学生有特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才能帮助绝大多数学生愉快、高效地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参与其中引导、指导,与学生互动起来。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师生的关系融洽能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充满关爱的微笑、耐心细致的帮助、真心实意的鼓励,都会为他们驱除心中的阴霾,融化心中的坚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形成和谐、高效的教与学环境。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灵活地利用课堂评价好比“春雨”“润物”,能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统一,可以使学生重拾自信。比如在课前设计好“作品评价内容”,在作品展示、评价阶段,让学生围绕“作品评价内容”讲解制作的过程(即自评),看完所有展示作品之后,其他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即互评:作品好在什么方面?哪张还不足,若再加以„„的修改,效果会更好。)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使评价更加具体化、有针对性,而不是空泛地给予“这个作品做得不错”、“做得挺好”这样的评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及时表扬

和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好地创新作品。

三、课内学练——构建高效常态课的保证

1.课内确保有练评。有些课堂教学,在一阶段时间以后的评估结果、实际效果却不一定能令人满意,所授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及时训练、评估,是出现此类情况的关键原因。有些内容学生当堂课上好像掌握了,时间不久又会迅速遗忘,必须经常巩固和练评。为确保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和方法,能让学生牢牢地正确掌握,课堂教学中必须及时训练、评估、反馈和巩固,根据评估的情况反馈,有时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安排,确保每一个知识点和方法的教学落到实处,不能指望在后面的复习时再去回顾。

2.学练过程有归纳。许多学生每章每节的内容好象掌握的不错,但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较多的遗忘,这本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看起来已掌握的内容,由于没有及时地归纳和整理,很快就有了陌生感或仅仅是似曾相识,在考试时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实际上许多学生的学习,只会跟着老师走,自己不注意及时地整理和归纳。因此说,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地进行知识和方法的总结和归纳,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归纳和总结,让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地、有条理地存入学生自己知识体系的“仓库”,使之能牢固掌握、举一反三。

四、教学语言——构建高效常态课的催化剂

1.语言要用词准确规范,要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方式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通俗易懂,要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如在Photoshop图层的教学中,借助课前自制的教具我这样解释图层:可以将图层理解为透明胶片,可将图像中的不同内容画在不同的透明胶片上,最终将这些透明胶片叠放在一起就形成一张完整的图像。再通过我的现场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图层的概念了。

2.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心情,从而走进高效的学习氛围之中。比如我在《海底总动员——画笔工具和橡皮擦工具》一课的教学中,当学过了画笔工具的使用方法后,有少部分学生还沉浸在画笔工具的深层次探索中,为了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新的探究学习里,我没有采用简单的“停止操作”命令,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气说:“同学们,小鱼儿在岸上急得快喘不上气

了,让我们快来帮助小鱼儿回到海底吧。”话一出口,大家都开心地笑了,继而开始了橡皮擦工具的探究学习。

五、课后反思——构建高效常态课的正能量

事实证明,经常在课堂教学以后反思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能够很快地提高。在教学的同时,养成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的习惯,一段时间后,就会在某些知识领域和方法上有独特地见解,就有可能成为教有所长的学者和专家。反思让人避免重复失误,反思使人进步,经常反思必有收获。

1.不因反思而反思,做到有感而发

反思要服务于课堂,成为常态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必须要做到有感而发,有人可能会问,胸中无物,感从何发呀?对,要做到有感而发,心中必然有物,要使心中有物,课堂是关键。因此,反思要做到有感而发,首先,要认真上课,教师只有认真对待平常的每节课,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细节,才能在课后正视并找出这节课的成败得失。其次,了解学生需求,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毫无收获,那这节课定是失败的。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将他们的意见融合到教学中。

2.反思要有深度,做到科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种随意性的反思往往主观性过强,反复纠结同一个问题,忽视了教学中的其它问题,教师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很难再有所进步。反思是课堂问题的反映,教师在认识问题、总结经验的同时,还需让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所以,教师在写反思时应具备科学的方法。可以分别从目标达成度(教学环节的达成度,课堂任务的完成度),学生评价,教师教态、教学语言等方面着手进行课后反思。

常态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回归,也是课堂教学本色的显现。关注常态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新课标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在常态课堂中落到实处,满足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需求。让常态课呈现出魅力与精彩,是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下载常态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态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5篇模版)

    浅谈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中小学美术课堂的现状 作者:赵洪志 (一)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严重缺失的具体体现 自从99年国家开始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中小学都开始......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5篇)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趣味化美术教学是教育者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活动来促进儿童全......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交流材料)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交流材料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探求。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学......

    朗读课堂化 阅读常态化霍芝芝

    朗读课堂化 阅读常态化 ——中专语文课堂朗读与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潞安职业中专 霍芝芝 摘要:针对现在语文课堂的功利性,为还原语文课堂该有的朗朗读书声,本文阐述了在语文课堂......

    常态化实施方案

    巩留县国土资源局“民族团结一家亲” 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和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

    初中语文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常态课堂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常态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陈松贤]一.立题背景: 21世纪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讲授法,先是教师朗诵课文,然后带领学生读课文,教给学生生字词,讲授课文段......

    多媒体辅助高中英语教学研究

    多媒体辅助高中英语教学研究 邮编:400037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36号 学校名称: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 作者:蔡佳颖(重庆市中学英语市级骨干教师) 1 多媒体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