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常态课堂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常态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 作者:陈松贤]
一.立题背景:
21世纪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迅速地参与并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人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它以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提供了“实现人的发展的个性化”的可能性。我们应大胆地迎接网络时代,优化网络资源,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语文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常态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必须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方式。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常态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及实施方案。
我校是山丹县规模较大的初级中学,现代化设备先进。学校连续多年获县市综合评估一等奖,山丹县先进教科研单位等荣誉称号,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十二位课题组成员获市级荣誉称号的9人,其余4人为区级骨干,而且参与历届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较突出,在研究能力和时间上均有保证。另外,我校从2003年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2004年被评为“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并被列为全国教育“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验学校。关于“数码校园”的建设,我校主要从完善网站(http://)建设,打造信息平台着手,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上,我们吸取了认知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由教师教会,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只能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交流,因此它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让学生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建构主义同时认为个人的认知通过与社会(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才会变得更全面、更正确,并可分享他人的经验而变得更加丰富。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我们认为,在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达到最大程度的主动探索,完成“主动建构”,网络化学习适应新的课程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我们可以利用资源网的多种功能,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创设让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实现人机对话和生生合作交流,完成意义建构。我们认为建构主义为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代表了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
我们的课题着力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化资源并着力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以学校网络这依托,根据开发、利用、优化网络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具体目标为:
1、以学校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为依托,开发、利用、优化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基于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2、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学会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加工信息的信息能力。
3、探索网络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型常态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开发一批语文教学的优良课件,以补充校园网的资源库。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具在理论素养和探究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电教工作深入开展。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网络资源的特点及其在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网络与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探索并构建在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较为固定的操作模式。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优化网络资源。
网络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着教师,但如何有效的选择、开发、优化网络资源,使之具有教育教学功能,有效地参与课堂,是我们研究的内容之一。
1、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初中语文常态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包括(1)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2)学生如何运用主题网站资源,拓宽视野,提高素质;(3)教师如何利用主题网站资源,更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益。
2.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及创造能力。
(二)创设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影响学习效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适合学生个性的的学习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将探究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的语文常态课堂学习环境达到最优化的途径、方法。
(三)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网络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其丰富的资源,人机交互的特点,为学生的各种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促进了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我们探讨在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更有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基本原则、方法。
(四)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
我们将思索在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使自己从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资源信息的提供者,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朋友。
(五)探索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在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网络教学的兴趣,是课题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关注学生在开放的网络信息中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正确地网络伦理观。
(六)探索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的模式:
主题资源网站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有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富有特色的教学操作模式,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我们将着力研究在语文学科中可实现可操作的语文常态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
(七)探索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
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们将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评价为理论,注重对学生参与网络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评价。
其研究重点与难点为:
1.网络资源的开发与优化。
2.探索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3.探索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
4.探索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立研究制度。落实研究职责,分工到位,保证日常研究工作正常开展。学校领导重视课题的研究,重视课题研究中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
2、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课题组建立固定的学习机制。经常性组织专家讲座,学习理论文章,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信息,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3、加强研究中的合作与反思。加强实践探索,相互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完善,撰写经验总结。在合作的同时开展反思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途径。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手段:
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学习,了解现代教学技术参与教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特别注重对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动态,收集文献资源,不断充实本课题的研究。
2、实验探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收集相关数据,对照实验班,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形成科学合理的语文常态课堂教学模式。
3、调查分析法。在实验中了解学生在教学出现的新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采取对策,完善课题研究。
七.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整体性,要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心的协调等方面综合考虑,突出以信息化教学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智育,还要重视发挥德育、美育、诚信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自主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主体网站资源给予创造性的指导,在研究的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多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自由地发散性活动。
3.因材施教原则
课题研究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到学生个性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做到普及与提高结合,让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信息化原则
信息是外界事物对大脑的刺激,研究时充分借助Internet和手提电脑的科技优势,结合对方向有用信息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最终达到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
八、课题实施计划:
(一)组织实施
1、准备阶段:(2010.5~2010.7)
制定课题计划,落实课题组成员,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着手开展研究。
2、实施阶段:(2010.8~2011.10)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实验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实验等探索课题目标的实施、形成操作的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定期开展汇报活动。
阶段性实验内容:
(一)、(2010.8——2010.10)在整体研究初中语文北师大版第二册常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研究记叙文和语文综合活动的专题研究。
(二)、(2010.10——2010.12)在整体研究初中语文北师大版第三册常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研究说明文和语文综合活动的专题研究。
(三)、(2011.2——2011.7)在整体研究初中语文北师大版第四册常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研究议论文和散文的专题研究。
(四)、(2011.9——2011.12)在整体研究初中语文北师大版第五册常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研究文言文和小说戏剧的专题研究。
3、总结阶段:(2011.1~2011.12)
通过文献、实验等研究,形成较为固定的操作模式,撰写课题总结报告,邀请上级部门对课题进行总结鉴定,并推广研究成果。
(二)保障体系
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语文常态课堂教学研究是一项超前性、综合性、特殊性的科研课题,周期长、难度大、任务重、关系到学生素质乃至于语文教学效果的问题,由此采取一系列组织手段和措施保障这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1.组织和制度保障,我们成立了实验的领导小组、课题组两个小组,将信息化教育的实验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全校上下人人关心和支持实验工作,自觉地把教育实验和日常的常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将实验纳入其内,并作为网管中心重要项目单独立项。我校电教管理体系:教科室→课件中心电脑组全面进行课件培训、制作、管理。
2.硬件和资料保障
我校为省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已成功建成校园网、资源库、宽带上网线路,共有200多个信息点,24个多媒体教室,颇具规模的资料库。
3.研究人员保障:
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全部为校甚至是市的教学骨干,有充分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超前的教育观念和负责的教学科研态度。具体为:
朱惠兰校长带领学校教科研骨干先后申报并参与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试验》、《综合实践活动》、省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并已顺利结题;国家级课题《创新写作行动策略研究》、省级课题《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市级课题《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正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经过五年的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学校师资优势和校园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技术优势,让学生充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形成主动获取知识能力,进一步提炼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特色,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并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主要课题研究成效如下:学校方面:教学与科研形成合力,实现科研为学校教学服务的目的;为教师搭建舞台,实现全校科研能力的提升。老师方面:规范的课题组活动,实现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开展教师沙龙等活动及时为老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为教师撰写论文提供了相当的素材积累,教师教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极迅速的提高。学生方面:学生初步具备了立标自学的能力,具有了较强的反馈矫正意识,具备了较强的矫正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中硕果累累。
学校教师具有强烈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陈松贤、张志忠等教师曾获山丹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一、二等奖;陈松贤、张志忠等荣获山丹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创新课三等奖;周文萍、肖国武、杨艳霞被中语会评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称号;陈松贤曾荣获山丹县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山丹县市教学能手等称号。
九、课题的组织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朱惠兰
课题负责人: 陈松贤
课题组成员: 陈松贤张志忠王克忠任光华周文萍
刘莉陈鸿英赵兴盛王建宏保继霞
课题分工:
陈松贤(课题申报、研究进度安排、阶段性总结、成果汇总)
王克忠、陈松贤、任光华(课题进度与阶段性任务的督促与布置、成果汇总)陈鸿英、周文萍、保继霞(资料整理与搜集、成果汇总)
张志忠、周文萍、赵兴盛(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相关技术培训与指导)陈松贤、王建宏、张志忠、周文萍(语文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常态课堂教学)
十.预期成果:
1.撰写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
2.开出一系列观摩课,总结一批成功案例。
3.为建立校园网学科教学资源库提供一系列优良课件、图片、文字等资源。
4.形成《初中语文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常态课堂教学研究》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新课改则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经验与知识的整合,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使文本为教学对话提供话题及创设情景。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树立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还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初中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 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自己截取了同名电视散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动感十足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深沉的情感震荡,这样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教学情境。其 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四、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
秦智宇 随着新课标改革在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进程不断推进,初中物理课程在其教育方法、研究方向和学习策略上都做了一些新的改革。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科教学能够满足当前我国教育形式的需要,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下各教育界普遍追求的教学目的。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为主,探讨其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旨在使其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1.物理课堂有效性的含义 从教育学的意义上说,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学生们能够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而获得一定的知识,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下,能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这种教学的有效性就具体地表现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课本上的基础内容,并具备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的技能。从长远的角度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物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最基本的准则,不仅要使学生充分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和原理,也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2.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想要达到有效性,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案的规划,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物理科学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对教学要有一种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提高当下我国初中生的物理教学有效性,首先,过去的课堂授课方式单一而枯燥,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提升,反而会逐渐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以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打破以往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初中物理学的学科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再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了解物理的意义。2.2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总结学生当前对物理学习的总体情况,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问题设计出有利于促进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情却并不了解。初中物理实际上是一门偏重基础知识的学科,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参照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安排教学内容。2.3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片面追赶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教学训练和练习,在制定教学计划上常常不客观。这样的教学在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从长远看,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吸收所学习的知识,甚至还没记住第一个内容就开始了第二个内容的学习,最后会导致什么都学得不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必要的。3.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 初中生在刚开始接触物理这一学科的时候。难免会在一些知识点上遇到困难,在思维逻辑方面还存达不到完全吸收物理学知识原理的层次。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物理科学知识和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要的内容。3.1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思维 教学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们从生活实践进入物理世界中,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也会加深。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所拥有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研究,在有阳光的地方放置一个凸透镜,下面放一张纸,然后调节凸透镜与阳光的距离,使焦点集中在纸上,不久之后会发现,纸张开始燃烧。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对课本中所提到的知识进行了验证,物理科学得到了初中生的肯定,教学有效性自然会得到提升。3.2扩展教学内容和方法 初中物理课程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门学科,学生在青春期阶段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学生主动、自觉地高效学习,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勇于创新,首先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物理学中热现象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做实验,提出问题“水在沸腾的情况下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让学生们通过实践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教师实验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激发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们在丰富多样的教学中体会到物理的奥妙,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在面临新课改的新要求、新规划面前,必须要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研究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从根本上人事物理学科的概念和内涵,并且对教师的教学法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中笔者仅就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作出简要的探讨,更深刻的内容还需要教育者继续摸索和研究。(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兴中英文学校)
第四篇:“互联网 ”背景下音乐教学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研究
【摘要】互联网走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音乐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被层出不穷的新模式替代,教学的时空关系重新定位。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力求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为国家培养大量音乐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学,教学模式,慕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41-02
“互联网+”这一词被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2015年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互联网+”中,很多成为了加数,教育就是其中一个加数。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形成资源共享。音乐教学也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何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引导音乐教学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的优势
手机客户端、微信和慕课等走进课堂,形成的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在互联网模式下的音乐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的闲散时间去学习,除了课堂上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也可以随时向指导教师咨询,与指导教师互动交流。随时随地的教学指导增加了音乐教学的灵活性。互联网、手机与微信平台交流可以最大限度获取最新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量,随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上资源的开放性,链接手机和电脑就可以学习。同时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也不受师资力量限制,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爱好寻找自己的学习资源,特别方便那些没有进入高校的学习者学习。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学习的平台让学校系统教育、教室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随时随地的教育模式。网络课程设置能够根据学生个性需要,学生查询自己所需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学习,最大限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和手机APP客户端,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获取大量的音乐资源,开阔了视野。传统教学都在教师和学生框架大纲内进行,所有的知识都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知识的传播。互联网、微信和手机平台打破原有狭隘的纲目限制,让学生接触到音乐的最新知识和动态,甚至可以快速获取国内外的信息资料,让自己知识始终处于最前沿。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音乐学习者通过“互联网+”获得学习资源,立足于最前沿先进的知识和学习理念,不会被落后的思想束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习思维方式,更多的是推动了音乐教学的发展。
(四)实现了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互联网+”背景下的慕课、微信平台等把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汇集到网络上,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可以获取到相关的知识。传统模式下,很多教学名师都只在各个重点院校讲课,即使偶尔出现,受众者也是有限。“互联网+”背景给了教学名师更广阔的舞台,都实现了资源的网络化,让很多音乐学习者都享受到名师授课的待遇,优秀资源实现了全社会的共享。
二、“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一)互联网资源管理不到位。网络上的庞大资源为音乐教育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却也因为网络资源管理不到位而出现问题。网络上的音乐资源分布比较杂乱而零散,学习者要费很大精力去搜集和整理资料,缺乏专业系统的资源管理,会浪费很多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很多学习者如果没有线下的专业指导,不知道怎么去选择学习资源。同时海量的音乐教学资源,也是良莠不齐,一些运营商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质量和水平不到位的音乐也在网上传播,没有专业者组织和管理,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缺乏面对面交流。科技进步,让音乐教育有了深刻的变革。传统教学师生在同一个空间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也可以面对面交流,因材施教是传统教学的特色。“互联网+”教育形式下,教师通过微信等客户端指导,有时候会出现滞后,不能及时对学生学习的偏差进行纠正。人与手机屏幕或者电脑屏幕上沟通,是没有办法跟现实中面对面沟通相比的。“互联网+”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完全依赖学生的主动和自觉性,没有教师的监督,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网络音乐声音失真。目前手机、电脑普及,但是也是有质量区别,不同的手机质量和电脑音箱,导致的音乐传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不同于原始的声音,会出现音乐声音失真现象。教师在慕课、手机客户端进行教学时,并不是所有的设备、技术和网络环境都能达到专业水平,会影响音乐声音效果,学生在最初的时候是采取模仿的手段去学习,由于失真的声音会给学生误导。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人愿意去演唱会现场,而不是简单的在线倾听音乐的原因。网络教学会因为录音师和录音设备等原因出现偏差。
三、“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问题的对策
在“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育带来很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解决。
(一)整合?W络资源。为了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网络教育,发挥网络带来的优势,必须进行网上教学资源整合。统一建立音乐教育系统,让各种音乐网络资源在严格把关情况下加入进来,节约学生的搜索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应该利用互联网优势,对于学习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统一进行管理。
(二)加强网上学习交流的互动。互联网资源在学习上可以让时间与空间分离,不受限制,同时也会减少互动反馈。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可以加强在线交流,这就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同时在线,能够及时进行交流和反馈。建立在线空间讲堂,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同时出现在同一虚拟空间中,针对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解决了由于地域限制,难遇见名师指导的问题,更多人能够实现网络“面对面”的教学。
(三)提高音乐音质效果。受到录制人和设备条件限制,网络音乐的音质与现实的音乐效果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实现网络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各位音乐教师上传网路学习资源资料的时候,尽量在录制时候,找专业人士和专业设备,毕竟音乐在网络传播广泛,受众群体数量庞大。同时在网络教学资源投入上,相关部门要给一定的政策支持,才能更录制出好的音乐。录制教师也要给予充分重视,加强录音技术学习,平达到音乐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音乐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重大发展,电脑、微信,手机APP改善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有机会在触手可得的平台上获取自己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音乐教学模式会与时俱进地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哲.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云亮等.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3]韩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传统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00-101.[4]单莺歌.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音乐时空.2015(19).[5]陈茴茴.音乐教育如何搭“互联网+”这班车?[N].音乐周报,2016(9).
第五篇: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初探
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初
探
摘要: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教师能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教师自身特长等情况来设计课堂导入,而且导入方法要因势利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堂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更应该遍寻良法,以博得满堂彩的效果。因此,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定是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导入若能生动有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眼睛里就会散发出攫取知识的光,也会刺激教师讲课的激情。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厌恶空洞的说教,喜欢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从故事、趣事、轶事、典故等方面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精心选取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小故事作为开场,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他在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悬念式导入法
悬念可以使人萌发出期待心理,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欲知其详”的渴望。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
于漪教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导入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是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来引入教学,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回顾旧知,也会找到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如某教师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已》,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四、“目标式”导入法
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某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文章,如教学《藤野先生》这一经典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人物描写、性格塑造、主题及难懂词句几个重点作为每节课的目标,在上课之初先明确告诉学生,让他们在学习时有针对性。目标展示法醒目、直截了当,是一种很实用的导入方法。
五、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它的教学效果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的,但学生对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已心生厌倦,如何创新呢?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笔者先用幻灯片播放几幅图文结合的美丽的关东大地的图片,然后将图片切换成满目疮痍、尸骨遍野的景象,并在这些图片上标注拍摄照片日期,随即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发他们思考,“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关东大地变成了这幅模样?”要求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简要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背景。在前后迥然不同的两个系列的照片对比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接下来他们对于文中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就更易于理解了。
六、知识导入法
学习课文前,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对联、俗语进行导入,可使学生重视课文的学习,且能逐渐积累一些语文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篇佳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接着,教师可以用“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杜牧读到的是闲情;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那么,我们就一起来鉴赏何其芳的《秋天》,看看在他的诗歌中描摹了什么样的秋景,抒发了怎样的深情。”这样的导语拉开课堂帷幕,前后两个知识点的链接在知识导入法的“润滑剂”下自然过渡,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