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
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
一、借代的定义及分类
(一)借代的定义
传统修辞学将借代辞格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逻辑思维将借代定义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邻近概念之间的临时替换。这种定义是建立在对借代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的认之上的,是对借代更为理性的定义。与传统定义相比,这个定义仍然包涵相关性、临时性、本体与借体的替换三个因素,而概念可以是名词概念、动词概念,也可以是形容词概念,以“概念”的替换代替“名称”的替换,弥补了传统定义容易让人误解为借代只是名词间替代的不足。
(二)借代的分类
从唐代崔融所论菁华体开始对借代理论进行研究起,到标志修辞学产生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至现当代修辞学的权威著作中都对借代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说传统分类中借代辞格大致可以分成十类。
第一,以部分代全体,即以事物的主要特征指代该事物。
《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本是剑把,这里用来指代整个剑。)第二,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芳菲,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第三,以人物生理上的特征或标志代人物。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黄发,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第四,以地名代事物。
唐白行简《李娃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以产明马著称,故以“大宛”代指骏马。)
第五,以专名代通名。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第六,以官名地名代人。
宋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李白曾任翰林学士,故有翰林之称;韩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这代称人名。)第七,以具体代抽象。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第八,以原料代成品。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金铁是做刑具的原料,这里代指刑具。“婴金铁”即用铁锁、铁圈套在脖子上,这叫钳刑。)
第九,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著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诀》、《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以“王叔和”代医书。)
第十,以实数代虚数。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三,表示多;三岁即多年,并非确数。)
二、借代的功用
借代的形式是概念的替换,通过替换概念,借代辞格的功用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个功用:第一,称说功能。借代就是换称,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可见,借代最基本的功能还是称说功能。不管表达者是出于何种目的,运用何种手段建构借代文本,它的基本形式还是改换称谓;第二,描写功能,一个辞格能够存在,说明它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借代辞格以换名的形式能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能引发解读者的联想,更深刻地体验本体事物的内在特征,这就是借代辞格的描写作用。当本体是具体事物的时候,借体往往是本体最明显的特征或标志,这种特征或标志往往就是表达者要表达的语义重点,也应该是接受者解读的重点,在这里将特征和标志代替事物的名称,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接受者以审美体验的同时,有利于接受者的解读。当本体是抽象事物,借体往往是有形可感的具体事物,这不但摆脱了表达者对抽象事物难以摹状的尴尬,同时将无形托以具体,让解读者对本体有了感性的认识,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
(一)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借代可以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易于接受者的解读。这多表现为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
(二)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
有时,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试图在表达信息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复杂概念简单化。多表现为以专名代通名,以实数代虚数。
(三)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重复
古诗忌讳同词重复,有时诗人为避免同词重复,多用借代。
(四)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
鲁迅《呐喊 头发的故事》: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代表了国家的尊严。“洋布”代外国的国旗,表达了作者对洋国旗的不屑。加上前面有“撅”、“斑驳陆离”的修饰,表达诙谐幽默,讽刺有利。)
(五)可以使音律和谐
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的要求,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这时,借代就是常用的手段。
第一,出于平仄的需要
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玉勒雕鞍”代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这一句平仄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玉勒雕鞍”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求,而“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除此是难以完成的。)
第二,出于对仗的需要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代“音乐”,为的是与下句“案牍”相对。如改用“音乐”则对仗不工了,因为“音乐”是抽象名词。)
第三,出于押韵的需要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朱户”代“富贵大户人家”;“尺素”代“书信”。因“户”、“素”与其前后的“露”、“去”、“苦”、“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属去声“七遇”部,“处、去”属去声“六御”部;“户、苦”属上声“七虞”部。“遇、御、虞”三部通押。)
三、借代辞格运作过程分析
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同时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转移手段和认知思维模式,语义学家在研究语义转移时,常常提及借代,认为借代是语义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语境:借代修辞的约束机制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之源,没有语境,修辞无从谈起,“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语境又是一切修辞活动的规约,主体表达者在建构文本时,要考虑语境,接受者解读文本时也要考虑语境,最终修辞效果的好坏,也是由文本对语境的切体程度决定的。
根据语境学的原理,语境可以分为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语言内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修辞语言本身的属性;语言外环境包括言语交际的目的、方式、文化背景、心理特点等语言外部因素。语境对于修辞的重要性已是众所周知,下面看一下,借代文本的辨认对语境的依赖。
不同的辞格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辞格本身具有自足性,有形式上的标志,如比喻格中的明喻、暗喻、回环、顶真等辞格,它们的建构和解读受语境的制约很少。还有一些辞格由于本身没有明显的标志,而且临时性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制约,离开语境,这些辞格很难独立存在。借代就属于后者,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二)联想:借代运作的心理机制
修辞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不但受社会心理的制约,也受交际双方心理状态的影响。
因此,研究借代辞格要考察其心理基础。由一个概念而联系到临近的另一个概念,在心理学上叫联想。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一现象时,我们就会在这一对象的刺激下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新的认识和体悟,这种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联想是人类认识事物,储存事物,提取记忆的方式,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上,按传统的分类方式,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四大类。其中“关系联想”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无论是主体对文本的建构,还是受体的解读,都是基于此种联想的。
关系联想是指反映事物之间的种与属,部分与整体,主体与宾体,原因与结果等关系的联想。按联想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联想又分为四类:反映事物种与属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叫做“种属联想”;反映事物主体与宾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联想,叫“主宾联想”或“主从联想”;反映事物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联想,叫“偏全联想”;反映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联想,叫“因果联想”。
(三)借代文本的辨认对文内语境的依赖
文本建构完成,只意味着这个交际活动刚刚开始,要想一次修辞实践实现其价值,必须要经过接收者的辨认和解读。一般说来,接收者对辞格的辨认并不困难,很多辞格在文本表现形式上有很强的标志性,如明喻的标志“像”,暗喻的标志“是”,引用的标志是引号等等。借代辞格有时候也用引号将代体引起来,说明这个词在这里用的并不是它的本义,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且多用在近现代作品中。
当然,对修辞文本的辨认,主要依靠的是修辞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经过长期的积累,这些经验在我们脑中沉淀,形成对各种修辞模式的影象,这些影象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时候,我们是觉察不到的,但是,当我们再次遇到类似的文本时,这些影象会被自动激活,大脑将其归到最为相近的影象中,再作出有意识的判断,得出确切的结论,到底属于何种修辞文本。但是,对修辞经验和审美经验并不丰富的初学者而言,以形式逻辑是否混乱来判断借代修辞文本,无疑是辨认借代修辞的一把钥匙。
(四)借代文本解读过程阐释
借代文本的建构,以逻辑上的不合理造成了语境与语义的冲突,而借代文本的解读正是利用联想对这种冲突的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审美经验和冲突化解的快慰。
联想是借代文本解读的钥匙,接受者联想语境以和表达者相逆的方向展开联想,排除表达者设置的障碍,领会借代文本表达的信息。
修辞信息包括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两部分,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交叠,共同构成修辞信息的整体。读者对辞格的解读实质上就是对这两部分信息的获取过程。由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审美习惯、对接受对象的认识程度等的差异,造成了同一文本的解读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不外乎三种类型,下面以一首词为例,看借代文本解读的这三种情况:
宋周邦彦《倒犯•新月》:霁景对霜蟾乍升,素烟如扫。……驻马望素魄,印遥碧,金枢
少。
第一,信息等值。所谓信息等值,是指表达者提供的修辞信息,经由接受者的认知和审美活动的准确把握,不但语义信息得到破译,相应的审美信息也被品味和体验,读者在明白所指的同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审美享受。当然,由于一个修辞活动从表达到接受,要经历不同主体的两次主观介入,不同主体的文化经验、审美习惯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等值是近似的、模糊的。在借代文本解读中,由于表达者和接受者对本体和借体认识程度相似,对两者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达成共识,这就可以使两个不同主体的联想能在近似的轨道上发生作用,这样,接受者在解读过程中,不但可以破译语义信息,同时可以获取相应的审美信息,大致感受到表达者在表达时的情感状态。
第二,信息增值。信息增值是指由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经验丰富,对接受对象的认识深刻,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但轻易破解语义信息,而且以借代文本为联想唤起点,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了比表达者的预期值还要大的审美享受。应该指出的是,借代审美信息的接受增值是伴随着接受者的审美联想而发生的,此时的审美联想超越了借代文本本身给予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审美经验,展开了与之相关的更为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审美享受。
第三,信息减值。在接受修辞学中,表达者的意图部分落空或者完全不能被理解,叫信息减值。信息减值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接受者不能破解语义信息,就更谈不上领会审美信息了;另一种是由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在借代解读中,接受者对本体事物认识不够,对构成借代的联系没有认识,这个文本就无法被解读。如果接受者对这一联系只有肤浅的认识,仅够完成解读语义信息,不能根据审美经验展开联想,不能获得审美享受,表达者的部分用意也就落空了。
成功的借代文本解读,不但可以破译文本信息,同时可以在联想的过程中体验审美的快慰,享受化解语义冲突的成就感。
四、借代辞格运用的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借代是本体与借体之间的替换,这种替换的前提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有两者存在了这种相关性,联想机制才能沟通本体与借体。这种相关性可以使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或者是因果上的,种属上的等等。它不是物理世界的普遍的联系,而是经过人类认识的结果,是心理层次上的相关。这种相关性要被用于借代修辞,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一个借代文本要经过读者的解读,如果读者经过思考仍不能发现借体与本体的相关性,破译修辞信息,那么这次修次活动就是失败的。当然,有些相关性可能涉及专门的领域或者只在一个团体内被认同,利用这种相关性建构借代文本时,要在上下文中作出说明,让读者在解读是有理可循。
(二)显著性原则
单纯就是本体与借体的关系而言,为了实现单纯的称说功能,与本体关系最为密切的事
物最容易成为借体。也就是说,在一个概念域里,里本体概念越近,越可能成为借体。但是多数借体文本的运用不只是单纯点的换名那么简单,表达着总是或多或少的想要这个文本起到描写作用,在这个因素的参与下,显著性原则就发货作用了。表达着将最为显著的特征作为借体,呈现在解读者的面前,使本体事物更富有形象性,也能让解读者更深刻的体会本体事物的特征。
(三)切境性原则
借代辞格的运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有时是对事物的褒扬,有时会起到讽刺的效果。因此,借代的运用要注意适合题旨的环境。
结 论
借代是汉语修辞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古人对借代的研究成果散见于诗话、文论中,缺乏系统的论述。现代的研究则重在微观,为此从宏观上研究借代辞格的分类、功用和运用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总的来说借代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借体是本体的一部分;二是借体不是本体的一部分,但有着固有联系的;三是借体是建立在一定民族文化层次上的。借代词的功用具体地表现为可以使用语言具体形象、简洁精练。富于变化、幽默诙谐等,可以总括为称说功能和描写功能。相关性、显著性和切境性是借代辞格运用的三个原则。
第二篇:辞格练习
辞格练习1
Identify the figure of speech used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choose from metonymy, synecdoche, antonomasia and allusion)
1.This newspaper – and probably the whole country – will wait its time and see how the new faces perform before judging them.2.Mr.Adam, how can a nation of only two million souls stand up to an empire of ten million?
3.The moon was above, cold and beautiful, and the music reminded Soapy of those days when his life contained such things as mothers and roses and clean thoughts and collars.4.It was not only writers, you know, it was a thoroughly representative gathering – science, politics, business, art, the world.5.Friendship never forgets.6.He always keeps a good table, and one gets plenty to eat and drink in his house.7.Who holds the purse rules the house.8.All that sleepless night I replayed the moment those black gloves came up to the car window.9.When I stay in Rwanda, when I came across the hungry mouths, big or small, I felt sympathetic and helpless as well.10.I have an opinion of you, sir, to which it is not so easy to give the mouth.11.Then the surgeon cut me open and took out the appendix and stitched me up again.12.Mark Twain honed and experimented with his new writing muscle, but he had to leave the city for a while because of some of scathing columns he wrote.13.The accused woman knew that she would have to bite the bullet until the new evidence in the case could prove her innocence.14.You have been used as a cat’s paw by that woman;she only wants you to help her get into local society.15.It was reported that Italy was beaten by unknowns from North Korea.16.But in spite of himself, he became deeply interested in this Polish girl with the intense gray eyes and delicate features, who was as keen on test tubes as himself.17.But, as it is clear from the city’s guide – book, Chester still has many survivals of it past, both in the form of picturesque traditions and equally picturesque bricks and stones.18.He(fish)desperately takes the death.19.The bright death quivered at the victim’s throat.20.Most Alzheimer’s disease isn’t hereditary: the key risk factor is age, not family history.21.Wherefore feed, and clothe, and save,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Those ungrateful drones who would,Drain your sweat – nay, drink your blood?
22.Champagne used to be drunk only by the very rich, but now a lot of people occasionally drink it
23.If donkey brags at you, don’t brag at him.24.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25.Homer sometimes nods.26.She has come to realize that life is not a bed of roses.27.The invention of machinery had brought into the world a new era – the industrial Age.Money had become king.28.The gentleman in me made me stand up to go away, but the journalist in me made me stand still.29.Beauty and the Beast was what people used to call them when Helen and her husband went out walking together.30.His waterloo was a woman.31.It is unfair that historians always attribute the fall of kingdoms to Helen of Troy.32.The crafty enemy was ready to launch a new attack while outwardly holding out the olive branch.33.The criminal was bound in irons, but made good his escape.34.Had he chosen painting instead of politics, he would have been a great master with the brush.35.On seeing him, the miserable creature fell upon his shoulder, sobbing and crying, and pointing to the fountain, where some women were stooping over the motionless bundle and moving gently about it.36.Bell, book and candle shall not drive me back.37.He is an enemy worth your steel;there is no cowardice in him.38.The rather arresting spectacle of little old Japan adrift amid beige concrete skyscrapers is the very symbol of the incessant struggle between the kimono and the miniskirt.39.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40.With all the red tape I ran into a city hall, it took me three months to get my business license.41.“Judas!Traitor!” I ejaculated, “you are a hypocrite, too, are you? A deliberate deceiver.”
42.In the present instance, it was sickness and poverty together that she came to visit.“Einstein is my admiration,” the little girl said.43.There was no harm in Sam, but he was always merry and liked a bit of skirt.44.This man is a very able lawyer, but the bench has not yet admitted him into practice.45.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a liking for cotton.46.The camp, the pulpit and the law,For rich men’s sons are free.1.The indefatigable bell now sounded for the fourth time.2.His supervisor was probably already pacing up and down with a dismissal speech rehearsed.3.Tom closed the car window and sat back in his seat, in hostile silence.His uncle cleared his throat and said: “Well, I hope we get on reasonable well.”
4.An expensive failure can be made into an asset if you’ve learnt from it, but Monsanto still has some learning to do.5.There was going to be a contest in the arena that night and the whole town wa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bloody fights of the gladiators.6.I was surprised to find him living in such drab and cheerless surrounding.7.The clerk made a paralytic attempt to stand at attention.8.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9.He tossed himself about on a sleepless bed in pain all night long.10.The anguished dignity she brought to that part made it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her career.11.John Henderson was driving home late last night from an exhausting business trip.12.I doffed my hat, stood a respectful distance from the desk, looked as unbookish as possible.13.At the end of the corridor we entered an automatic lift;the girl maintained a silent hostility and avoided looking at me.14.He made a dignified entrance into the room.15.These twin discoveries were a fitting reward for more than 800 lonely hours of patient patrolling of the skies over six years.辞格练习2
I.Identify the figure(s)of speech used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choose from all the figures that we have covered so far)
1.He thinks he’s a Don Juan, but none of the girls like him.thinker ceased to think.(Engels)
3.The glory of the Lord wi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Martin Luther King, Jr.)5.I spoke to them in hesitant French.6.She borrowed his wheel for a spin out to town.7.Laziness travels so slowly that poverty soon overtakes him.(Benjamin Franklin)
8.I expect a treaty, a full-fledged treaty on medium-range missile.9.The scent of the rose rang like a bell through the garden.10.Scepter and Crown
Must tumble down,And in the dust be equal made
With the poor crooked Scythe and Spade.(James Shirley)
11.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proverb)
12.They had to bear the pitiless wind at night.13.His voice sounded like a thunder in the hall.14.The door banged after her.15.He ate another bowl.16.The patient lay all night on his sleepless pillow.17.Religion is thus treated like lear.18.His witty remarks kept the table highly amused.19.We received another smiling year.20.The thirsty soil drank in the rain.II.Put in the missing word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hints.1.When industry in at the window, poverty of the door.(personification)
2.We are creating a nation once again vibrant, robust and alive.But there are many)you can change the orbit of the moon.(simile))in the harbor.(synecdoche)
6.He was such an awful teacher that whenever he recognized a spark of genius you could be sure he’7.Sharp words may occasionally be spoken by unguarded or ignorant).(Edward John Phelps).(synecdoche)
9.They prolonged the clasp for the photographer, exchanging(transferred epithet)
10.“I was brought up rich.”
“Yeah,” I said.“”(parody)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的运用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类综合大专业院所开设的一门课学科,其性质不仅理论性强,运用性也比较强。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其运用性,不仅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客观实践,也侧重具体生活的实际应用,是多层次,多方向性的。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
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J].高等教育.2007年6月
[3] 段轩如.写作学教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
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
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
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第四篇:浅谈汉语言文学的运用
浅谈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类综合大专业院所开设的一门课学科,其性质不仅理论性强,运用性也比较强。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其运用性,不仅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客观实践,也侧重具体生活的实际应用,是多层次,多方向性的。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
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
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
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J].高等教育.2007年6月
[3] 段轩如.写作学教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第五篇:借代及其练习
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借代手法,既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又可以避免用词的重复,使文章语言富于变化和有幽默感。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十分广泛,在解读时,要注意领略诗词运用此手法的妙处。下面列举几种古诗词中常见的借代手法加以分析,所用例句均出自(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5)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天仙子》)..
(6)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苏轼《水龙吟》)..(7)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姜夔《鬲溪梅令》).用“绿”代指树叶,用“红”代指花。
初高中课本。
1.以特征、标志代本体(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这里代指富贵人家。
(2)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朱户”即朱门,代指富贵人家。(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旌旗”,旗帜,这里代指军队。(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雕栏玉砌”,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这里代指故国的宫殿。(5)玉勒雕鞍....游冶处
(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玉制的马衔,精雕的马鞍;代指华贵的车马及乘坐的人。(6)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杨炯《从军行》)
“凤阙”,汉武帝曾在长安建造凤阙,凤阙成了长安的标志,这里代指长安。(7)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钟鼓馔玉”,鸣钟鼓,食精美的食物。代指富贵利禄。(8)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晚秋》)“南冠”:戴着楚冠的楚国俘虏。后代指囚徒或战俘。(9)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姜夔《鬲溪梅令》)
“玉钿”:用珠玉制成的花朵状的女子首饰。这里代指落梅。(10)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美人。
2.以颜色代本体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8)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翠”:绿色,代指绿草。(9)是处红.衰翠.
减,苒苒物华休。
(柳永《八声甘州》)(10)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黄”,指代黄狗;“苍”,指代苍鹰。
3.以部分代整体(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忆江南》)
“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船。(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4.以具体代抽象(1)故人具鸡黍..„„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鸡黍”是鸡肉和黄米饭,代指丰盛的饭菜;“桑麻”桑树和麻,代指农家生活。(2)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陈毅《梅岭三章》)
“烽烟”是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代指战争。(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烽火”代指战争。
5.以工具代本体(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刘禹锡《陋室铭》)“丝竹”是乐器的两种,这里代指音乐。(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4)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称为“尺素”,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5))牙璋..
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杨炯《从军行》)1
“牙璋”,古代出兵用的兵符,由两块合成,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帅手中,相嵌合处呈牙状。
3.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这里借指将帅。
6.以专名代本体(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高适《燕歌行》)(2)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杜甫《兵车行》)(3)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长恨歌》)“汉家”、“汉将”、“汉皇”中的“汉”都是代指唐。(4)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周邦彦《苏幕遮》)
“吴门”:原指春秋吴都阊门,这里泛指家乡。“长安”:汉唐时都城,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开封)。(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吴钩”:古代吴国所制弯形宝刀,后泛指刀剑。7.以人名代本体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杜康”是酒的发明者,这里代指酒。(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婵娟”就是嫦娥,代指月亮
8.以结果代原因(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是指人瘦了,是“人憔悴”的结果。(2)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松了金钏”是指人消瘦,是“恨”的结果。
(王实甫《西厢记》)
借代练习
1.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3分)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A.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C.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D.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B.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C.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选出对所用修辞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项()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拟人)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比喻、夸张)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借代)
D.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对仗、夸张)
6.对下列词句中加横线词语,所含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凤池:借代,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C.留恋处,兰舟催发
兰舟:借代。兰舟是木兰木做的船,对船的美称,这里代指舟子。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清秋节:借代,用凄清的秋代指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