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央行制定措施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央行制定措施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新华网北京2008年11月10日电(记者 王宇、姚均芳)中国人民银行在10日召开的行长办公会上提出,人民银行将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深入研究制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切实做好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央行提出,要切实按照“快、重、准、实”的要求,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些措施包括:
一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二是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力度,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
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
五是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现金预测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现金供应的前瞻性;畅通国库资金支付清算渠道,提高国库资金收支效率;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资金范围,实现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所需资金由国库直达最终收款人;积极推动国库直接办理各项社保资金收支业务,提高社保基金收缴和社会化发放效率,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二篇: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思考
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之思考
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 动物检疫 学号: 1208611029
姓名: 武鹏飞
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思考
【摘要】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国内经济增速放慢、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市场价格涨幅回落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既不同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不仅要强调经济增长,还要兼顾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要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着力提高政策前瞻性,根据形势变化及时、灵活适度调整政策操作;正确把握政策的着力点,保持货币供给的合理增长,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
【关键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经济增长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之总合。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供应总量合理增长。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凸显政府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首位。那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应如何正确理解其内涵呢?弄清这些问题,对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背景
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
2007年底,为减轻日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2008年二季度,国内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回调和潜在矛盾显性化,经济增速连续回落,企业经营发生困难;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外需减弱使我国出口面临新的压力。与此同时,工业品价格、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开始回落。2008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0%,涨幅连续6个月出现回落。在这背景下,中央政府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内经济增速放慢。货币政策调控对象是宏观经济,经济运行态势决定着货币政策走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源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2007年全国经济增长达到高峰,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过大,宏观经济政策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为主旨是正确和必要的。进入2008年二季度后,全国经济增速回落,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0.2万亿元,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10.5%,比上年同期回落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1.97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0741亿美元,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0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6.6亿美元。
虽然造成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削弱了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使其信贷投放更为审慎,准入条件更为严格,出现扎堆大客户、大项目、中长期贷款趋势,甚至出现慎贷、惜贷、拒贷现象,直接影响到市场资金的供给,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更加困难,融资成本迅速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经营利润减少,亏损面不断扩大。据有关机构对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的调查,有6成的中小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其中民营中小企业接近70%的资金需求由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集资来解决。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使企业利润下降,经营陷入困境,有的甚至破产倒闭。如浙江义乌昔日的明星企业“金乌集团”,因数亿元巨债面临“土崩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由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放宽贷款条件,释放更多的资金流动性,降低贷款利息,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获得更多的可贷资金,缓解其资金短缺和融资压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拉动投资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货币政策走向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三季度后突然恶化,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把全世界带到了经济危机的悬崖旁。尽管各国采取了较大力度的救市措施,希望以此阻止急剧恶化的经济走势,但其效果并不明显,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2008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7%,大大低于2007年5.0%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其中美国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2.0%降至1.4%,欧元区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2.6%降至1.2%,日本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2.1%降至0.5%;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更将大幅放缓至2.2%,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放缓至-0.7%、-0.5%和-0.2%,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放缓至5.1%[3]。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经济衰退风险持续加大的背景下,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等6家央行联合宣布降息50个基点。
此后,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如香港、韩国、印度等和一些海湾国家,也陆续加入降息行列。10月29日,美联储再次降息50个基点至1%。11月6日,英格兰银行下调基准利率150个基点至3%,欧央行同日也宣布降息50个基点,将存款便利利率、贷款便利利率和主要再融资利率分别降至2.75%、3.75%和3.25%。如今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济体系,这种融合使我们不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遭受到较大的冲击,出口增长明显放缓;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在世界资本市场普遍下跌、国内投资者积极性下降的双重背景下,呈现迅速下跌的走势;房地产市场剧烈震荡下行,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亏损加大。
由此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特别是这种负面影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还有加重的趋势,如不采取及时、果断的措施,将会有大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银行不良贷款率随之大幅提高,导致失业上升、居民收入下降、财富缩水,进一步威胁到经济和社会稳定。要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外部环境下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必须审时度势地将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毋庸置疑,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适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但会带动整体经济从下行通道中走出来,而且对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
市场价格涨幅回落。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物价走势,因而稳定物价始终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在市场价格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即使国内经济增速放慢、全球金融危机蔓延,货币政策也不可能转向。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国内CPI涨幅持续回落,通货膨胀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是货币政策由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的前提。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下跌态势,原油、铜、煤炭以及农产品等品种的期货价格大幅下挫。2008年9月末,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00.64美元,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跌到每桶97.47美元,分别比最高价回落30.4%和33.0%。12月5日,伦敦交易所布伦特原油价格降至每桶39.74美元,美国轻质原油价格降至每桶40.81美元。第三季度,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豆、小麦、玉米和稻米期货平均价格分别比上个季度下降4.7%、5.4%、7.3%和11.7%;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现货平均价格分别比上个季度下降5.0%和8.9%。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需求减少的影响,国内市场价格涨幅回落。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各月涨幅分别为6.3%、4.9%和4.6%;食品价格上涨11.5%,比上个季度回落8.3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6.5%,比上个季度回落3.3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1.4%,比上个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9%,比上个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各月分别上涨15.4%、15.3%和14.0%;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7%,比上个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各月分别上涨10.0%、10.1%和9.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3.8%,各月分别上涨24.8%、23.8%和22.9%。2008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0%,涨幅比上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6%,涨幅比上月回落2.5个百分点;CPI涨幅连续6个月回落,从8.7%的近年来最高点回落到4.0%;PPI涨幅从10.1%回落到6.6%。市场价格涨幅回落,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使通货膨胀预期下降,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管理部门有更多空间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信贷供应总量,保障流动性供给,从而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内需,提振经济。
二、正确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含义
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是货币政策性质及其调控方向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是有效提振内需、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重要举措,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明智之举,是防止经济大幅下滑、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力保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不同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同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虽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强调通过放松信贷管制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但两者的宽松程度是有差异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强调的是适度。同时,它们所面对的宏观经济态势也是不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在发生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时采用,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实施目的在于缩短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的时间,拉动经济复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则适用于经济显著减速或即将进入下降周期的经济环境,实施目的在于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遏制经济下滑,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要在宽松之前加上适度,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出现流动性枯竭状况,中央银行不必采取过激措施,而应审时度势,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如果调整过度,很可能会带来各种类型的潜在风险,这些潜在风险随着时间的推进,一旦遇到适宜的外在环境就会马上显现出来,如信用的过度扩张会制造资产泡沫,从而为金融安全埋下巨大隐患,因而货币政策变化不宜过频、过大;在当前全球经济普遍疲软的情况下,不宜高估货币政策对启动经济增长作用,并且中央银行放宽银行贷款的硬性限制,是否能有效增加整个社会的信贷可得性还取决于银行的借贷意愿,特别是随着经济的深度调整,银行必然会对贷款更加审慎,货币政策只有结合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尽管前一阶段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为货币政策的总量性调控预留了相当大的空间,但仍要坚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审慎微调,通过对流动性和投资需求实施调控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和市场的自我调整能力。由此可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我国现实的宏观经济态势是吻合的,它强调放松信贷规模不是全面放松,而是有保有压、有所选择,使放松信贷的力度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不是要求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而是更加注意风险管理,以免给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留下隐患。只有这样,才能步步为营,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达到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目的,它一般是在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时所采用。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论是在质的规定上还是在量的变化上,都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质的规定自不待言,量的变化更是如此。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用来衡量适度的公认、统一标准,但体现货币政策能量和实施程度的一些宏观金融变量指标,如贷款增量、贷款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总体水平,应明显高于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时期。宽松是要通过放松银根、增加投资、拉动消费,保证经济发展;适度是要根据经济形势作出的选择;适度宽松表明货币政策不是完全放松,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其主基调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调控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相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将不再是以控制供应、收缩信贷为基调,而是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尽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利率、汇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作用程度会有差别,但都会有所放松,以扩大信贷规模和降息为主基调的信贷政策与利率政策,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将承担着主要角色。如实行低利率政策,减轻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蓄,鼓励和扩大消费;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使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2008年11月11日,中央银行相关负责人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指出“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4]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中央银行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以达到达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目的。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它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紧密相关,是由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需要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把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四大目标。虽然四大目标相互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如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但中央银行会在它们之间寻求最大限度的平衡,使之最大限度地协调一致。
从目前情况来看,保增长是第一要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管理等,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助力实现保增长大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目标发生的改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标仍然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只是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更加突出实现经济增长而已,并不否定其它目标的存在。货币政策之所以要提适度宽松,正是为了兼顾四大目标,它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尽管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除,其隐患仍然存在,故不能完全放松货币政策。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结构失衡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完全放松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相机抉择、灵活操作的货币政策更为科学和稳妥。
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币应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同时,处理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又要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强调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高度关注甚至警惕政策实施中的潜在风险,把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创造价格稳定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等多目标间的协调一致。
正如中央银行在2008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指出:国际上,为应对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经济体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注入的流动性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难免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但其波动程度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还取决于宏观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努力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当前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但要注意到可能带来未来的长期通货膨胀压力。
三、如何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实行低利率政策,减轻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蓄,鼓励和扩大消费;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使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其实,在今年年中货币政策已进行了灵活审慎的调整,9月份后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方法
人民银行将继续实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既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预期,也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政策操作,努力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周小川在报告中介绍了下一步七大金融宏观调控工作: 一是拟定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建立完善国际金融危机监测及应对工作机制。
加强对国际金融形势演变的监测,重视与其他主要央行的沟通。加强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密切关注国内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及时制定完善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努力避免和减少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二是继续改进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
结合国际收支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将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制定完善银行体系流动性支持应急预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优化信贷结构。
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根据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调整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同时将总量调整和结构优化相结合,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加大对“三农”、就业、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要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指导,确保贷款投向符合信贷政策要求。
四是结合地震灾后重建进展情况,制定金融支持政策。
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在坚持商业化运作和风险可控原则下,积极满足灾区信贷资金需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房重建贷款指导意见,通过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住房重建的有效贷款需求。继续通过支农再贷款增强灾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研究拓宽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兑付的政策扶持力度。
五是加强对房地产金融的监测,改进房地产金融服务。
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监测机制,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简化和规范住房贷款制度,理顺住房消费贷款政策。引导商业银行科学评估房地产业的风险,在完善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支持房地产业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促进房地产信贷市场平稳运行。
六是加强价格杠杆工具调控作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合理运用利率等价格型工具实施调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更多地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七是加强外汇管理,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我国金融体系。
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管理,完善针对不同流出流入渠道的管理措施,防范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对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加强对外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对外投资体系。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参 考 文 献。
1王琼,刘少华。稳健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区域协调性思考。武汉金融,2005,9。
2王曙光。更多信贷资金投向 “三农”急需政策护航。中国农村金融,2011,3。
3何广文。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的金融对策。中国金融,2011。
4赵进文。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三篇: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
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央行昨日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同时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下一阶段政策的表述是“合理运用„„”,而今年第一季度则更换为“灵活运用„„”。这一变化说明央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已经较去年第四季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既有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渐显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央行强调,综合增长潜力和动能等各方面因素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仍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突显,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继续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央行指出,要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着力降低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
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
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鼓励创新,丰富债券市场产品和层次。
五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当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发展迅速,与传统金融互相补充和融合,有利于促进竞争、发展普惠金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创新过程中也存在监管套利、增大市场流动性风险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加强行业自律,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六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央行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对外公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的主要内容。不出所料,此次会议与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天津调研时的口径保持高度一致。
例会提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
例会强调,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例会还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保持适度流动性
随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新年致辞中说,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着力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前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述有所差异,本次会议将下一阶段流动性管理工作的内容定调为“保持适度流动性”,而此前的表述为“加强流动性总闸门的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就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市场人士对此解读称,考虑到2013年流动性紧张事件,以及美国退出QE政策可能对中国产生的溢出效应,更重要的是,2014年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等综合因素,2014年保持适度流动性更有利于货币政策效率的实现、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
目前来看,尽管2013年初设定的M2增速目标为13%,但从实际执行出发,预计2013年全年M2增速将在14%左右。
社科院此前发布报告预计,2014年的货币供应量M2将保持在14%的水平,与2013年持平。但也有分析人士预期,2014年的M2可能仍与2013年13%的目标持平。看似只相差一个百分点,实则代表了货币政策未来松与紧的取向。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称,为体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预计2014年M2增速仍将保持在13%。同时,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仍会是货币市场的特征。
另外,随着美联储超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我国央行也可能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4年要“保持调控定力,坚持底线思维”,提出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而这也成为央行2014年推进金融改革的主要原则。
当前,金融领域正在推进的改革内容有很多,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重点和难点。
从放开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到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下限及放开上限至110%,政策的每一步推进都与当时的实体经济需求和总体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
--刘良勇 徐涛涛
第四篇:央行定调2014年货币政策
央行定调2014年货币政策
17日召开的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会议给市场指明了今年货币政策的明确思路——货币信贷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稳”主要体现为“总量稳定”,“进”主要体现为“结构优化”。
具体来说,要加强和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流动性,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要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以及信贷政策支持的其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则是坚持改革创新。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货币政策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根据需要创新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第五篇: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 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 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二、具体描述
(一)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通常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央行的比例存放,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外在央行任意比例存放的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式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krC1rdrcre
缺点:作用猛烈,不宜经常使用,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以来与其他国家相比偏高,降息与降准的区别
降准,意在通过释放更多的资金供给,调节供需间的平衡,从而降低利率,最终促使资金需求的上升,而这些资金需求,使用的增长,相继促进经济的发展。
央行降准是为了释放银行业的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多一些,降息是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增加市场资金量,但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其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但不一定代表货币流通量就会因此增加。降息主要有两个作用:
1、通过降低央行存款回报,让钱进入银行之外的市场,提高交易活跃度;
2、可以降低贷款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降准有利于商业银行,银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受益:
第一、银行可以释放这笔资金,把资金用于投资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如贷款或债券,获得贷款收益,增加银行净利润。
第二、通过降准与货币乘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银行盈利。
降准对股市、楼市、银行均是好消息,但是,从资金流动性特点分析,资金会首先涌入金融银行,冲进股市,资金流动性特点决定了最后才可能会到达实体经济,对于银行,降准最大利好在于可贷款规模。
央行降准是为了释放银行业的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多一些,降息是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增加市场资金量,但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其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降息就是银行利率调整,银行降息时,储户把资金存入银行的收益减少,降息会促储户把资金从银行取出消费,存款变为投资或消费。
降息分为两种,第一,降低存款利率。第二,降低贷款利率。利率也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一般来说是指短期利率。
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主要是鼓励企业投资,也有利于个人按揭贷款,比如每月按揭贷款利率降低了,还款人每月还款数量相应减少了,减轻贷款人还款压力。
所以简单的来讲,降准是投放流通货币,降息是鼓励投资。
降息对资本市场影响是积极的。降息会给股票市场带来更多资金,有利于股价上涨。降息推动企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降息减少企业财务费用,促使个人贷款者按揭贷款,鼓励消费者
(二)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再贴现政策的调整不仅可以影响到市场中货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再贴现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局限:
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者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其次,增加对中央银行的压力。如商业银行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这就增加了对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削弱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再次,再贴现率高低有一定限度,而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这也使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即使影响利率水平,也必须具备两个假定条件:一是中央银行能随时准备按其规定的再贴现率自由地提供贷款,以此来调整对商业银行的放款量;二是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利润,愿意从中央银行借款。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利率,而利差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和放款管理费用时,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借款然后再放出去: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不足以弥补上述费用时,商业银行就从市场上收回放款,并偿还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才能支配市场利率。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相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的效果更难于控制,而且由于再贴现利率不能经常变动,所以缺乏一定的弹性。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政策是缺乏弹性的,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三)公开市场操作: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种。
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一言以蔽之,逆回购就是央行主动借钱给银行;正回购则是央行把钱从银行那里抽走。央行今年迄今额逆回购,7天用的频率最高,但是14天的规模最大。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Central Bank Bill)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3年),其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以及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品种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银行票据,它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发行对象为商业银行等一级交易商。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是投放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可以视为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一项货币政策创新。其优势在于,在短期国债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商业银行进行短期流动性管理,增强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有效性
优点: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灵活性,中央银行可以用它进行经常的、连续的、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迅速调转方向的操作都是完全可行的
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
缺点: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
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背景:为应对近年来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加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短期资金缺口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 年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备借贷便利,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国内经济低迷,2014年初M2向下突破政府预设目标,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SLO特点:
SLO操作期限短,多为7天以内的回购,现在我们所说的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业务为7天,14天和28天期的,并没有7天以内的品种。
SLO的操作时点具有灵活性,通常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SLO的操作对象仅为符合特定条件的一级交易商,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具有系统重要性、资产状况良好、政策传导能力强的部分金融机构,包括五大行、国开行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2016年1月29日增加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和恒丰银行为SLO交易商。SLO的操作结果披露具有滞后性,操作数量与利率价格一般在1个月后披露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历次《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公告》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SLO操作的方向都是投放流动性的。从实际操作来看,可以认为SLO是一种超短期的逆回购。
SLF SLF设立于2013年初,期限比短期流动性调节长,最长为3个月,以1-3个月期操作为主
特点: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并以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作为抵押。
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央行根据当时流动性情况、货币政策目标和引导市场利率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SLF利率。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常备借贷便利的操作主要解决节假日等影响资金面波动较大的问题;另外,对比全面降准的政策,后者因其投放大量长期限资金,将使得资金流入融资平台、产能过剩领域,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SLF和逆回购以及SLO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银行掌握主动权,可以主动通过SLF向央行借钱,而不是逆回购和SLO必须等到央行发公告招标了,银行才能被动接招。
MLF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工具,于2014年9月设立,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期借贷便利期限为3或6个月,其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MLF可多次展期,由于传统工具的运用可能使银行出现负债端和资产端的期限错配,因而将资金投放中长期动力不大,但MLF的展期性可以有效把利率往中长期传导
PSL 央行于2014年4月给予国开行三年期1万亿元PSL,用于棚改专项贷款,开创PSL的先河,实际操作中,国家开发银行获得抵押补充贷款时的抵押物为棚改项目贷款,期限为3年,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还款来源是国开行未来在银行间债市发行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特点:期限相对较长,一般为3年以上,可以为长期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PSL由央行主动发起,央行根据政策导向将资金投向特定领域
PSL要求银行提供抵押,相比再贷款PSL可以避免信用风险问题,同时建立起新的政策利率基准,逐步完善价格调控框架
PSL主要针对的是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需要以政策性项目作为支持
年末资金流动性紧张问题
现金使用量M0超预期增加是导致春节前资金紧张的原因,春节前居民提现以备春节使用,企业年末支付工人工资及奖金,企业和居民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需求增加
年末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冲量、叠加MPA考核等因素,将使得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较为旺盛、供给有限。临近年末,一些季节性因素开始对资金面产生影响。从银行的角度讲,他们面临“贷存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等指标的考核,银行需要通过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增加存款总量。冲量存款,是指银行信贷员在月末或者年末临时向储户拉存款,以应付监管层对存款要求的检查,据了解,为了吸引储户做冲量存款,银行会给储户一定比例的返利;银行冲量:当月底、季度或年底,银行的存款业务并未完成的时候,临时找钱冲一下账,为了完成存款业务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说法;
央行货币政策趋势
2月17日,央行发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了2016年4季度的货币政策的总体运行情况,并且指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基调。央行2016年第四季度报告为后期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包括明确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突出强调防控金融风险、提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
央行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是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保持适度流动性。在年初普降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补充长期流动性缺口的基础上,更多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灵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同时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开展中期流动性常态化操作。
二是推动调控框架逐步转型。一方面继续强化价格型调控传导机制,探索构建利率走廊机制,另一方面也注意在一定区间内保持利率弹性,与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变化相匹配,发挥价格调节和引到功能。连续在7天逆回购利率进行操作,释放政策幸好,并适度增加14天和28天期逆回购品种,引导和优化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结构。
三是进一步完善适应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省纪委宏观审慎评估(MPA),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扩大至全国范围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因城政策”原则对房地产信贷市场实施调控,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四是促进信贷机构优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好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窗口指导等的作用,创设扶贫再贷款,将民营银行纳入支小再贷款的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三农和棚改等国民经济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坚定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疏通传导渠道。央行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首次采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表述方式,一改以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同时,关于流动性的提法同样由“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变为“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都与之前的执行报告有着明显的变化,这验证了央行政策流动性拐点,2015年、2016年上半年货币市场过度宽松的局面将不会继续出现,定调2017年货币政策收紧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