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认知和参与现状调查
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认知和参与现状调查
作者: 陈丽娜 陈文杰 / 时间: 2011年 5月号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持续增加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促进了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的关注点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及效率、政府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农信社是否要坚持合作制、农村小额信贷等等,关于农民和农信社的关系的研究很少。农民到底对农村信用社持何种看法,不同年龄人群对农信社的参与和认知如何,农信社在农村地区的竞争力如何,都是很少被研究者系统提及的。鉴于此,我们选取河南省一个乡镇信用社做了调查问卷并结合对当地农民的访谈,试图对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基于农民视角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了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张庄附近为调查地点,该镇拥有一家信用社——张庄信用社,该信用社辐射了张庄镇下的16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约有3万人口。据《中牟县志》记载,中牟居郑州西七十里,北滨黄河界阳武,西北界原武,东界开封,西南界新郑,西界郑州。由此可知,该信用社属于一家典型的中部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既不是特别发达的南方乡镇,也不是闭塞不通的西部或山区乡镇,因而具有一定典型性。
此地区农民基本上靠农业种植和打工来获得收入。一般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孩子的辍学率较高。很多孩子初中或高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如果家里有两三个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家里生活条件就会好很多。若家里有继续读书深造的学生,经济条件会差一些。
关于张庄周围农民对信用社了解及利用情况的调查数据概述
张庄信用社作为一家典型的农村信用社,自成立时就和其他信用社一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变革。然而,其在当地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农民对于该信用社的各项服务了解程度怎样,都是值得考虑的。只有在真正了解了这些情况的基础上,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的改革才能更有针对性,更加贴近农民,服务农民。因此,我们对张庄信用社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最大限度得到真实信息,调查中作者还对一些村民进行了轻松谈话式的访谈调查。此次调查是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6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60份,有效率达到100%。调查内容大致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着重了解年龄层的分布;第二,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会去信用社办理业务及其相关情况的调查;第三,了解被调查者对于信用社及其相关的认识;第四,了解被调查者应对资金短缺时的决策(是否贷款)及不愿贷款的理由。
被调查者具有年龄梯度。基于农村现状的考虑,被调查者的年龄梯度可以分为三个层:一般18~29岁的年轻人大部分结束学业出外打工,30~50岁的中年人是农民家庭的顶梁柱,51~70岁的老年人逐渐安定,长期留守家里。
是否会去信用社办理业务及其相关情况。当被问及是否会信用社办理业务时,60名被调查者中,表示会去信用社办理业务的有44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4%。其中,18~29岁的年轻人中,33%愿意去信用社办理业务。该比例在30~50岁的中年人中有93%,在51~70岁的老年人中也达到78%。中老年人去信用社办业务的比较多(占会去信用社办理业务总人数的89%),并且绝大部分人都是去信用社办存款业务,占办理业务总人数的98%,仅有1人表示会去信用社办理贷款业务。
年轻人和中年人去信用社办业务,80%以上是因为信用社离家较近,交通方便,不必专门跑到县城。老年人选择信用社,43%是由于离家近,另外8人则认为信用社是国家扶持的帮助农民的银行,占受访老年人的57%。问及具体情况,他们都还有社员的概念,对信用社的历史相对了解一些。10名不去信用社办理业务的年轻人中,有8名选择去县城的工商银行或者中国银行办理银行卡。4名不去信用社办理业务的老年人中,有3名是由于没有去金融机构存钱的习惯。可见,财不露富的观念在农村老年人中仍有一定市场。
农民对于信用社及其相关的认知情况。当问及信用社和工商银行的区别时,年轻人中有13个人都不知道,占受访年轻人的87%;中年人中有16个人表示不清楚,占受访中年人的60%;老年人中有13个人表示不知道,占受访老年人的72%。相对来说,中年人对于信用社和工商银行等的区别更加了解。
但关于信用社的业务上,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信用社的业务范围都了解不多。尤其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将近99%的人只知道信用社可以存、贷款,对于信用社的其他业务一无所知。他们平时去信用社基本上也只是存钱。73%的受访者不知道怎样成为信用社的社员,另有8人表示信用社和自己没关系,占受访者的13%。他们对于怎样成为信用社社员都不理解,更别提信用社社员的优惠政策了。
被调查者应对资金短缺时的决策(是否贷款)及不愿贷款的理由的情况。当缺乏资金需要用钱时,年轻人中14名选择向亲戚邻里借,占93%,只有1个人表示如果不急的话愿意自己攒钱。他们中的80%不去信用社贷款是因为不知道贷款手续。中年人中,78%会选择找亲戚邻里借,但也有2个人选择到信用社贷款。总体而言,农民在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更倾向于向亲戚借钱,而极少情况会去银行贷款。
在不去信用社贷款的中年人中,24%是因为信用社利息高,而向亲戚邻里借多是无息的,期限也长。68%认为手续麻烦,没有关系不好贷。老年人中,61%会选择向亲戚借,另外39%则愿意自己攒钱。不去信用社贷款的老年人中,超过半数是因为不知道贷款手续。可见贷款手续复杂麻烦以及贷款知识的不普及是造成农民不去贷款的两个重要原因。
调查分析
针对以上调查数据情况,我们有如下疑问和分析:
为什么此地区整体农民对农信社“印象模糊”?大多数关于农信社的研究,很少专门提到农民和农信社的关系问题,即使有提到,也是简单化地认为农民参与不强,是由于农信社贷款难,所以二者之间产生了隔膜。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更深层次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农信社的发展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信社历经变革,逐渐成为独立利益团体,造成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合作化时期,农村信用社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带有明显的政府控制的痕迹。随着合作化的加快发展,农村信用社有的出现了强迫农民存款的情况,农民在政府的号召下被动存款,为国家储蓄。到人民公社时期,信用社的管理权频繁变更。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实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无论是交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还是收归国家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都沦为了政府的附属物,没有自己独立经营的权利。不仅如此,农民的利益在这个**的过程中也屡遭侵害。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信用社成为农行的基层机构,其贷款规则和工作作风同银行完全一样,离农民越来越远,自身也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到了合作制规范时期,信用社开始相对独立,自负盈亏。但这一时
期的农信社远离农民,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这个时候的情况是,不少信用社为了规避风险,贷款主要面向大户,而对贫困农户,它的主要作用是吸储,服务“三农”的功能近乎消失。
在调查谈话中,作者发现当地农村中,很多妇女都不知道有联保贷款的方法。他们很多人甚至认为,农村信用社跟他们没关系,那些乡镇企业和农村富户才跟农村信用社打交道。信用社主动关起大门,封闭自己,不向农户宣传自己,不设法积极改进服务,是农民对信用社了解程度低的原因之一。
其次,大多数农民经济实力有限,对金融持保守态度。在观念上,中国农民有一种对金融的根深蒂固的保守态度。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农民还没有真正富裕起来。被调查的张庄信用社地区的农村,属于典型的中部地区农村,大多数农民还是靠种植业来获得收入,家里有富余劳动力的出去打工。很少有人在家里搞养殖业或者其他副业。如果一个家庭有孩子读书或者有人生病,基本上这个家里经济条件就会被拖得差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金融更是谨慎,信用社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个存取款的地方。他们没有闲钱来从事高一层次的金融活动。当然,虽有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户,但囿于传统的保守的金钱观念,也较少有人去信用社求取生产性贷款。这种传统的理财观也束缚着人们去敲开信用社的大门。
为什么第二代农民工对农信社知之甚少?第二代农民工对农信社的淡漠更多的是因为打工潮的兴起引入了外部金融机构的竞争。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多早早辍学出外打工,他们对于城市的认同和接受要比第一代农民工强得多。调查中交谈得知,他们习惯了城市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多将自己的收入积蓄存放入银行卡。并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更广,服务好,银行卡转账也比较方便。对于农村的乡镇信用社,他们从来都不曾熟悉过,因此也更加淡漠。中老年人由于对信用社的历史还比较了解些,因此信用社对他们的吸引力要高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此外,第二代农民工多具有市民化的内在倾向,他们对于农村的事务本来就没有自己的父辈们关心。农信社最为农村中的一种常态的存在也没有引起他们的特别关注。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部贫困地区信用社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其自身改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并且显得陌生的问题。要想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信用社本身需要做出一些调整,这些调整更多的是面向农民、贴近农民需求的调整,而不仅仅是宏观上的形式调整。同时农民也要打破历史残余思想的限制,改变自身观念,多尝试,多实践,去探求更好的发展路子。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农村信用社要转变态度,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于农
针对农民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不了解和隔膜,农村信用社应该着力改变历史遗留印象,从以前的国家机关转变为农民的致富好帮手。具体措施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向辐射区域的农民宣传自己的业务和政策,向农民普及一般金融知识和理财知识。中国的农民是比较讲究信誉的,比较负责的。只要信用社的还款期限稍微长一点儿,很少有农民愿意赖账。并且,信用社采取“只进不出”的政策对于改善经营状况也收效甚微。金融需要流通,只有不断的流通,金融才会有生命力。金融必然会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信用社能够大胆承担一定风险,积极贷款给农民,增加业务量,对于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活力也大有裨益。总之,农村信用社应
该“放下身段”,多深入基层,向普通民众宣传自己,让更多农民了解到信用社的存、贷款程序及其他业务。
农村信用社应该扩大健全业务,吸引第二代农民工的参与
农村信用社目前最基本的个人业务是存款、贷款、个人储蓄、代理和汇款,还办理一些政府债券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出外打工,他们对城市里的国有商业银行有了更多的了解,国有商业银行以其完善的服务、广泛的业务范围吸引着更多人。要想吸引这第二代农民工,农村信用社在新形势下必须开拓、完善自己的业务,为农民着想,最大程度上方便农民。例如,农村信用社可以发放银行卡,方便出外打工的年轻人转账等。农信社还可以适时推出个人理财业务,拉近和农民的距离,抓住第二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只有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信用社才可能充满活力,健康发展。
农村信用社应该实行灵活政策
一直以来,我国不允许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浮动,但允许贷款利率浮动50%,总体上来说利率政策不够灵活。而利率政策在业务经营中非常重要。我国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不高,也造成了大量农民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中,导致本来就稀缺的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在这方面,国外的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存款方面,一些国家给予农村信用社在利率确定上更大的自主权,以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例如,日本的《临时利率调整法》规定,农协的利率可以比一般银行的利率高1厘,这就调动了农户在农协存款的积极性。在贷款方面,政府也可以加大对信用社的补贴,这样农村信用社就能够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从而打击农村的高利贷,满足农民的需求。
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编织等副业,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金融业的兴盛,离不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口袋里没有钱,何谈去信用社办理各种业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手里逐渐有了余钱,这一时期的信用社业务也有了发展。1987年3月,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而到2011年一季度,信用社存款比年初增加75亿元,增长7.8%,较1986年同期增加282.7亿元,增长37.4%。当前信用社各项存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由此可见经济大环境的发展与农民对信用社的参与的关系。因此,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多发展种植业以外的其他副业,只有让农民充分发挥他们的经营头脑,他们的思路才会活起来。只有其他收入多了,农民才敢想,才有可能去申请更多的生产性贷款,也才有可能有更多的存款,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处于调整和变革之中,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新形势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这客观上也给农信社带来了竞争压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农信社需要回顾反思自己的历史,做出一定调整,让更多的农民熟悉农信社并参与进来。为了担负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担,农村信用社还有很多路要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第二篇: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内容摘要: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三、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农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农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2005年12月11日,中办、国办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于是在寒假期间我对梨园村及周边两个临近村庄的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由此得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振兴新农村文化的一些建设性建议。
此处探讨的文化生活,指的是农村居民除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以外的其他活动,例如学习娱乐、风俗活动、人际交往等。由于种养面积和数量的狭小、农田耕作方式的现代或务工时间的灵活性,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八小时以外”的时间相对较多,因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较强劲。这种需求促使“其他活动”的产生和活跃。这些活动不仅显示了农民的文化需要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了解其现
状并予以分析应对,使之得以丰富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
近期,对全乡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和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令人担忧。
1、文化生活贫乏。通过对100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问卷调查,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电视和打牌(含扑克、麻将、字牌等)两种。其中,94.6%的被调查者表示,看电视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除了看电视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进农村,闲散无事的农民三五成群玩扑克、打麻将的情况随处可见,而且没有不“带彩”的,其带彩数额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输赢大部分在几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类、球类之类的活动开展得很少,玩电脑游戏和进行业余文艺创作的人更少,很多35岁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网是怎样一回事,家庭上网为空白。
2、“三难”问题突出。这里讲的“三难”问题是指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和看书难。从问卷统计和谈话了解的情况来看,93%的农民过去一年没有看过电影和戏剧演出,看过的也仅限于一两场,并且大多是到外村观看的,是条件好的人家办红白喜事请来的。政府虽然每年都开展“三下乡”活动,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一年有限的活动确实是杯水车薪。以前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电影和戏曲如今却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品。通过调查,八成以上的的农民因为在家门口看不到电影、戏剧和其他形式的文艺演出而对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此外,从调查情况来看,有70%的农民没有阅读习惯,不经常学习新的农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在其中有阅读习惯的人中,有55.6%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其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取农业科技知识,而年轻人阅读则是主要是为了娱乐。由于有图书室的村很少,其阅读的途径基本都是找亲戚朋友借阅的,自购的很少,本次调查对象的农民家中书籍(不含中小学教材、教辅读物)藏量最多的不超过20本,近九成农民不买书。
3、个人信仰缺失。100名被调查村民中只有7人信仰共产主义,3人信鬼神,90%的人什么都不信,其中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信仰理由不明。这充分说明,当前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确引导。调查中未发现教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充分说明,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平的显著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过在调查中我们感觉到,农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定期进行一些电影、戏曲、图书、歌舞等文艺演出下乡活动,希望村里定期组织科技培训。
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采取更为有利的措施,更新的发展思路,创新内容与形式,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组建村级文化骨干队伍。目前全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不过是一个空壳机构,人员未专用,设施场地缺乏,开展活动无经费。在巩固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在每个村委会设立一个文化骨干的岗位,经自愿报名、民主推荐、才艺展示、组织考核等程序,在当地农民中选拔一名有知识、有责任心的文化骨干上岗,让其负责全村文化事宜。对村文化骨干可以由区、乡两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年终时进行考核,群众满意的续聘,对不合格者解聘。
2、积极开展“送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不断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使“送文化”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二是政府设立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免费送电影、送戏、送图书到农村及开展大型文艺进村(社区)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是对各级专业剧团的下乡演出给予演出场次的补助,同时鼓励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和自娱自乐活动。四是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各级艺术团体到农村演出,按照剧团演出场次及相应演出成本,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在保证演职员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保证让广大农民多看戏,看好戏。五是积极贯彻实施省“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定期免费为农民放电影,对下乡放电影进行补贴。文化单位可加强与科技单位的协作,在每部文艺片前放映农业科技宣传片,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又可以集中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3、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农村流传多年的传统文化形式亟待保护和抢救。比如,我乡原有农民磨漆画艺人60多人,现在能坚持的只有2人;扎故事人员过去有几个班子20余人,现在只有4、5人。对于这些日益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抢救,比如,采用经济补助和奖励的方式,鼓励艺人培养传承人等,确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经过我们的实践与调研,我深深的认识到: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更要
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村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我相信通过我的调研与实践可以进一步的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篇:对奥运会认知情况调查
徐海学院学生对2008年奥运会认知情况
调查报告
2004英语Z—1班
卞丽娜
郭元元
王景景
徐海学院学生对2008年奥运会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2008奥运会日程的临近,各项准备工作在有序进行中,而作为普通学生,对北京奥运会的了解和关注情况到底怎么样? 为了了解这一情况我们做了以下调查报告。
一、学生对奥运会的了解和关注
(一)是否知道奥运会何时召开
2008年奥运会将于2008年8月8日晚8点开幕。2008奥运会举办时间应该是最基本的奥运常识,对该问题的调查可以最直观地判断学生对奥运的关注和了解程度。
知道奥运会召开时间的同学有一半以上,占66.7%,这说明徐海学院有大多数同学关注奥运,其余部分不确定者和不知道者分别占18.3%和15%,仍有一部分同学对2008北京奥运了解甚少。
(二)对奥运会主题口号的了解
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发布仪式上,北京奥组委宣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One dream)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英文主题口号,并对这个主题口号进行了解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奥运主题口号是奥运会主办方宣传的焦点之一,该知晓率可以更深层次地反映学生对奥运的了解。
了解奥运会主题口号的同学占53.3%,大约一半的同学对奥运口号概念模糊或根本不知晓,数据分别为26.7%和20%。针对这一统计可以表明徐海学院的学生对奥运会的细节并不是特别专注。
北京奥组委认为这个主题口号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天人合 2 一”、“和为贵”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想与追求。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这个主题口号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主题口号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
(三)对奥运吉祥物的了解
贝贝化身为鱼儿在无边的大海中游弋,晶晶扮作憨态可亲的熊猫在茂密的森林中玩耍,迎迎犹如藏羚羊在广阔的草原上奔跑,妮妮似轻盈的京燕欢快地在天空中低唱。他们簇拥在象征着古奥林匹亚赫拉神庙的奥林匹克圣火――欢欢身旁,用他们各自的名字组成了谐音“北京欢迎您”的铿锵话语,向全世界小朋友、他们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家长发出了邀请。通过学生对化身为奥运形象代表的五个奥运吉祥物的了解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奥运的关注程度。
大部分同学对奥运吉祥物的组成都很了解占73.8%,极少数同学不知道奥运吉祥物的组成占3.3%,这说明奥运会对吉祥物的宣传工作做的很充足,生活中可随处看到吉祥物的图样,同学们在不经意间便把奥运吉祥物记在了脑海中。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娃娃们带着北京的盛情,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邀请各国人民共聚北京,欢庆2008奥运盛典。
(四)对奥运五环的理解
奥林匹克旗和五环的含义,不仅象征五大洲的团结,而且强调所有参赛运动员应以公正、坦诚的运动员精神在比赛场上相见。了解学生对奥运五环的了解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奥运会的关注程度。
知道其意义的同学占60.6%,不知道的占9.8%。大部分同学对奥运五环还是有所了解的。奥林匹克五环,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从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最初的解释是五种颜色代表各国国旗的颜色,后来又将5个不同颜色的圆环解释为五大洲的象 3 征。
二、学生对奥运会的理解和爱好
(一)喜欢的奥运活动
调查设计了五项奥运活动:到现场观看比赛、获得纪念品、参加志愿活动、参加公益活动、与奥运冠军互动。了解学生对奥运活动的喜好情况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自己对奥运会的理解与喜好。
从对徐海学院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有55%的同学愿意亲临奥运现场为中国奥运健儿加油助阵,另一方面有45%学生愿意做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一部分微薄之力。
(二)对奥运精神的了解
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奥运会是短暂的,但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永恒的;赛场上的胜负是暂时的,但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永远的。对于奥运精神的正确理解是能否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重要前提,了解学生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可以了解学生对开展奥运会意义的更进一步理解。
我校大学生其中42.6%理解奥运精神,44.3%的学生大概理解,这可以说明我校学生对奥运精神的认知度比较高,对奥运精神都有着一定的了解。
(三)对申奥主题的了解
奥运主题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绿色奥运包括物质绿色和意识绿色两个方面,狭义绿色奥运属于广义绿色奥运中物质绿色层面;物质绿色和意识绿色的考虑应当是全方位的。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表达了人民对我们共同的家园发自内心的珍爱。科技奥运顾名思义就是用当今世界上最现代、科技含量最高的手段和力量举办2008北京奥运。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古老的中国,曾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的中国人民,不仅与全世界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也在各个领域推动世界科技的进步。科技奥运将反映科技最新进展,集成全国科技创新成果,推出一届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及其在人民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展示高新技术成果和创新实力的窗口。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而这个人指的是社会主体,以人为本就是以社会的主体为本。而什么是主体?公民是主体。4 人文奥运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技艺,是北京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它依托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展示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掘与发展。即将迎来奥运圣火的北京,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灿烂的历史构成了它最鲜明的城市特征,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使古城熠熠生辉。奥运的主题是我国开展奥运会的方向及目标,对该问题的调查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对奥运的理解。
在对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 三大主题的理解中,对绿色奥运的理解占了52.5%,科技奥运占了39.3%,人文奥运则最少8.2%。这个结果是我们所预料之中的事情,对于绿色奥运大家都应该知道注意环保,树立首都北京的新形象,迎接国际体育友人的到来。正>有人说,举办奥运会,是北京,也是中国的一次展示。2008年奥运会即将来临,北京却获得了一个令人不快的称号:污染之都。在奥运会上,实际上我们被检验的不仅是设施,不仅是大赛的组织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应当是绿色的内涵。对于科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发展的首要动力。对于科技奥运我们则了解的相对不多,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京要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必须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奥运会,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奥运史上科技水平最高的一届奥运会。科技和奥运,是人类文明的两颗璀璨的明珠。科技和奥运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都北京巧妙结合,这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必然产物。对于人文奥运的理解的确很抽象,所以很少有同学能深层次的了解它的内涵。
(四)是否会亲临奥运会
了解学生是否会亲临2008年奥运这一情况,无疑能很直观的体现学生对奥运会喜欢的程度了。在我校60位大学生的了解中有16.7%的同学愿意亲临比赛现场参加奥运会,有71.7%的学生不会特意但有机会就去,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同学若有机会都会选择亲临奥运会的现场,感受比赛现场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为我国的奥运健儿们呐喊助威。
三、学生对奥运会给我国带来商机的感知
(一)了解奥运情况的途径
了解学生接触奥运信息的渠道,可以更有效地看出学生了解奥运的情况。其中电视、广播所占比例最高占到了78.3%,其次是互联网50%,报刊、杂志36.7%,社会宣传活动16.7,亲友、同学及其它仅为1.3%,1.7%。学生能了解奥运情况机会比较大的还是电视、广播与互联网。
(二)奥运会给我国带来七大商机
奥运会给主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始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根据近几届奥运会主办国相关研究机构的报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乔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而2000年悉尼奥运会更是对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的经济有一个12年周期的影响,使新南威尔斯州的生产总值在12年内增加了63亿美元。2008年,轮到中国北京了„„
1、体育产业
这一项学生选择比例最高,达到了70%,大多数学生认为奥运会给我国的体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效益。有关人士认为,体育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能增加就业机会,也可以刺激和拉动内需,从而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体育、休闲活动成为都市新时尚。有资料表明,北京奥运会所需的各种体育器材、设备用品等物资的总价值将达到1.7亿元。
2、餐饮业
这一项学生选择比例仅次于体育产业,占到了68.3%,接近体育产业。,无疑申奥成功为餐饮业、食品饮料业带来了无限商机。申奥成功使北京乃至中国成为更多的国际酒店和餐饮品牌持有者的向往之地,国外一些休闲型、商务型餐饮集团正在与有关方面接触。
3、零售业、奥运彩票
这两项都为48.3%,近半。零售业可能赚大钱也可能遭淘汰。去年北京零售额为1443亿元,2008年的零售额将超过2800亿元,每年的增长速度是10%。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将为北京零售业提供巨大商机。北京零售业是各行业中对奥运反应最快的一个。在7月13日的前几天,不少商场就借此机会开展了优惠促销活动,刮起了北京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夏季商品打折风,并延续至今。京城消费 6 者从中各有所获。但是打折促销都是小打小闹,1300亿元的市场份额要想抢到手并不容易。
有报道说,为奥运筹资的彩票一定会利用现在的体育彩票管理、发行网络,而不另设;每年为奥运会筹集10亿元资金的额度是国家财政部特批的。但是,该笔资金究竟怎么筹措,是发行一种新的奥运特种体育彩票?还是扩大体育彩票的发行量 ?
4、环保产业
这一项稍低于零售业和奥运彩票,占到了38.3%。北京奥运将是“绿色奥运”。2001年~2008年,北京要投入500亿元人民币用于环境建设。据悉,北京市在2007年前将完成20项治理环境的重大工程,城市垃圾将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对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煤污染等各类污染的治理力度将继续加大。但是汽车尾气治理,环保配件的生产就有至少一个亿的商机在里面。再有,企业用的空气过滤品、滤水器以及各种环保防护产品,这里面的商机肯定不止500亿。
5、房地产、教育
这两项所占比例最低,只有8.3%,奥运商机并不只存于未来的奥运村周边地区,从统计数字来看,北京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长28.2%;1-5月商品房竣工146.8万平方米,5月新开工的商品房面积就达80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为705万平方米。新开工的商品房面积远远多于竣工面积。对于买房作为投资的人士来讲,随着奥运申办成功,更多房地产新项目上市,产品间的竞争将会越发激烈,选择余地多了,但由于前期土地价格被人为地大幅哄炒抬升,购房人所获得的成品房的升值空间将相对减小。从长远来看,经济上去了购房能力就会提高,指望房价下降并不现实。不过房地产价格短时期内飙升也不太可能。
2008北京奥运会将北京与世界的距离拉近,将中国置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为了与世界接轨,为了不被全球化的洪流淹没,我们需要有国际意识,需要用先进文化思想武装自己,需要用诚信取信于世界,需要有良好的公德行为。这为我国的教育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机遇。
四、结论
奥运会试图通过体育运动与教育、文化的结合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 7 社会的和平、团结和进步。这种思想不仅为奥林匹克运动确立了高尚的目标,也赋予了它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奥林匹克运动以罕见的健与力,给人们以生命的刺激和美的享受;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以公平竞争的原则教育人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团队合作精神提倡人们的集体主义;以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全世界青年周期性的同场竞技昭示着:五大洲的人们皆为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2008年的奥运会,不仅是关注奥运会本身,更多的是奥运给我们带来的许多知识。
参考文献: [ 1 ] 熊斗寅.科技奥运浅议[ J ].体育与科学, 2001, 4: 907-22(6).[ 9 ] 袁懋栓.人文奥运的思想渊源及影响[ J ].北京市社 会科学院, 2004, 6.[ 10 ] 王彤,白永正.北京实践“人文奥运”的思想[ J ].体 育文化导刊, 2003, 10.[ 11 ] 白永正.论《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文 精神[ J ].体育文化导专刊, 2004, 2.[ 12 ] 何长领.奥运商机在中国[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1.附: 徐海学院学生对2008年奥运会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
1、您知道我国申奥成功的时间吗?
A、知道 B、不确定 C、不知道 A、66.7% B、18.3% C、15% 8
2、您知道申奥成功的地点吗?
A、知道 B、不确定 C、不知道 A、66.7% B、16.7% C、16.7% 3、2008年奥运会何时召开?
A、知道 B、不确定 C、不知道 A、58.3% B、25% C、16.7% 4、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是什么?
A、知道 B、不确定 C、不知道 A、53.3% B、26.7% C、20%
5、您比较了解下列2008年北京申奥的主题的哪一项? A、绿色奥运 B、人文奥运 C、科技奥运 A、52.5% B、39.3% C、8.2%
6、奥运吉祥物有哪些动物组成?
A、知道 B、不确定 C、不知道 A、73.8% B、22.9% C、3.3%
7、奥运五环所代表的意义您知道吗?
A、知道 B、不确定 C、不知道 A、60.6% B、29.5% C、9.8%
8、您理解奥运精神吗?
A、理解 B、大概理解 C、不清楚 A、42.6% B、44.3% C、13.1%
9、您喜欢什么样的奥运活动?(最多选2个)
A、到现场观看比赛B、获得纪念品C、参加志愿活动D、参加公益活动 E、与奥运冠军互动
A、55%
B、26.7%
C、45%
D、31.7%
E、16.7% 10、2008奥运会您会亲临北京,体验奥运激情吗? A、会
B、不会
C、不会特意但有机会就去 A、16.7%
B、8.3%
C、71.7%
11、您从哪些途径了解2008年奥运情况?(最多选2个)A、电视、广播 B、报刊、杂志 C、互联网 D、社会宣传活动 E、亲友、同学F、其它
A、78.3% B、36.7% C、50% D、16.7% E、1.3% F、1.7%
12、您认为2008年奥运会将给我国哪些产业带来商机?(最多选3个)A、环保产业
B、零售业
C、餐饮业
D、体育产业
E、奥运彩票
F、房地产
G、教育
A、38.3%
B、48.3%
C、68.3%
D、70%
E、48.3%
F、8.3%
G、8.3%
第五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前言
一、调查的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现在的农村,基本已经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正在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而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调查的目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学习,更要关心自己的国家!而在中国,农民约占人口总数的56%,(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007年10月22日表示,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业和农村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统计工作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大群体,因此,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也变得举足轻重。为此,我利用暑假回家的时间,对我家附近几个村庄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可以看成是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基本代表农民生活现状的整体状况时间:2011年6月17号至2011年6月30号地点: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新庄镇张集村,王楼村,徐庄村,陈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张集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分析,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查访来进行。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摘要: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总的来讲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农民,精神文化,进步
近几年,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加强农民的“精神家园”建设,镇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焕发出勃勃生机。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内容、形式及阵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人们学历普遍提高,但是素质并未提高。
这一代的农村年轻人比起上一代似乎素质要差多了。。跟城市人的差距更大了。尤其是一些进了城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衣着时髦了,发型讲究了,可是素质远远不如原来的农村人了。
现在农村的风气的确变坏了,女孩子 娇生惯养,跟城市女孩是一样的娇惯,可是性情却是越来越骄纵泼辣,骂人是张口就来。男孩则变得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不愿意下地干活。最糟糕的是对父母的孝道都抛弃了,他说他们那里现在村里的风气就是比着虐待遗弃老人,把年迈的父母赶出门成了时尚,谁家里如果没有把家里的老人赶出门去,大家就会鄙视他。过去的农村孩子吃穿的比不上城里孩子,见识和教育都比不上城里孩子,可他们在素质方面却并不落后,反而更有着城市孩子没有的优势。
现在的农村孩子吃得好了,衣着讲究了时髦了,见识开广了,有很多上大学了进城了,当上农民企业家了,可是他们的素质却远不如从前了。。中国农村人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二、农民得到精神文化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是趋向于自娱自乐。
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时间上,“电视文化”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看电视相比,农民看露天电影、看地方戏剧、看文娱节目实况表演等文化活动形式都明显匮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也比较少,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除了家中婚嫁时,才会聚在一起。
三、农民以讹传讹现象严重,信服力低。
这个现象或许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由于农村人比较看重宗族关系,一件事情的传播,会关联到几个大家族,很可能会引来家族的纷争。
四、赌博现象较重。
农闲时,没事情做,就会三三两两的聚集虽然玩的都是小的,但是性质不好,而且有一些人比较赖皮,输了会不认帐,就会挑起事端。
五、迷信风气盛行
遇到困难或者是疾病会认为是有邪气入体,要让神灵帮忙祛除,并以重金酬谢,屡试不爽。
六、农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但是这对于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难以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于是就出现了迷信的行为,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途径
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内容,2、继承发扬传统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国家可以加强农村就业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亦可以适当减少赌博等行为的发生。
二、当前我市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天天守台电视机”的单
一、低水平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渴望自身素质提高,需求“知识武装”
农民普遍感到知识贫乏,多数农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渴望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农民渴望多学知识的动力比较足,农民需要的知识是多元的,但对“实用技能”和“党和国家政策”的需求较为集中。
同时,农民也提出了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
(二)农民渴望致富能力增强,需求“专业技能”
调查中,农民感慨:“现在要致富,比较难,不管干什么都必须有技术。自己创业需要技术,外出打工也需要技术,没有技术将一事无成”。有许多农民听到镇里有技能培训班,都积极报名参加,唯恐错过学习机会。
(三)农民渴望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完善,需求“资金投入”
文化场所完善、文化设施齐全,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硬件。走访发现,凡是文化场所面积较大、文化设施齐全的村庄,文化活动自然开展得也比较好。如,被调查的陈庄村、徐庄村、等,村文化大院中丰富的文体活动设施为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调查发现,农民对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设施的要求非常迫切,纷纷建议“多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多建图书馆和阅览室”,调查中,大多数农民认为,他们想娱乐,但 “缺乏活动场所”和合适的活动项目。
(四)农民渴望文化政策扶持引导,需求“文化自办”
目前农民文化的供给渠道主要有三种: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走访中,有很多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喜欢看戏、舞龙、舞狮、划旱船、民间艺人表演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于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贴近农民生活,农民不但欢迎,而且参与的热情很高。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有广阔的前景,如果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文化自办”将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条重要渠道。
(五)农民渴望公共文化服务强化,需求“文化下乡”
由于受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不能独立地开展文化活动,他们迫切需要外来文化。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市农村文化供给的主要渠道,深受农民欢迎。
(六)农民渴望文化队伍发展壮大,需求“文化带头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非常希望自己村里有文化队伍,一听到村里的锣鼓响起,就感觉特别高兴。走访中发现,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村庄,大都有一支比较活跃的、有组织的“民间文化队伍”,特别是有一批“文化带头人”;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的好的镇,都有一支懂文化的文化专管员队伍。缺少
了文化队伍和文化带头人,即使有再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农村文化也难以发展。目前活跃在我市20多个村庄的农民演出队伍,在市、镇、村三级的扶持引导下,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村文化队伍的中坚力量。
调查总结:通过调查我发现农村虽然有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在国家的帮助下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会得到改善的,并且会越来越符合人们心中的祈愿,而且在党的教育下,不良风气会渐渐的被抵制,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三农论坛;)
问卷调查
1您对自身现有知识的认识()
a很不够用b不太够用c基本够用d完全够用
2促使您学习知识的最主要原因()
a提高自身素质b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c学习过程令人愉快d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有兴趣
3您觉得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a实用技能b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c科普知识
d体育锻炼与e保健知识f人文知识 4您盼望的送文化下乡的内容(多项选择)a地方戏剧演出 b歌舞演出c电影放映 d图书上门e文艺辅导培训
5您更喜欢哪种文化娱乐活动()
a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
b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
c能够亲身参与的体育健身、棋牌麻将等活动d上网聊天、打游戏类 其他
6您最希望通过哪种方式继续学习深造()
a电视教育b短期学习班c远程网络教育d听讲座报告 e函授教育f其他
7您对丰富休闲文化生活的建议和要求(多项选择)a多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b多建图书馆和阅览室c看到高质量的书籍、电影、电视、戏剧d举办音乐会、文艺晚会、舞会
e举办球类、棋类比赛 举办文艺、技能讲座f其他
8您农村的文化怎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