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供水状况调研思考
为了合理解决水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问题,**开我省之先河,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起点,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区域供水实践。**自来水公司作为区域供水的实践主体,在十几年区域供水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也尝试性地对区域供水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
一、**实施区域供水的概况
1、实施
起源与背景
**的区域供水源起于“西水东调”。**东片地区为沙地平原,是百余年来江水和海潮相互作用形成的沉积沙地。这一区域内虽水量丰富,但水质差,含盐、碱量较高,味呈咸苦涩,令人难以下咽。80年代初期,当地人又以麻绳制作为主要的农副业收入,更是将大量的地表水变成了腐臭的烂麻水。80年代末期,印染业又成为该地区的新兴产业,当地人民由此而迅速致富,但它排放的大量化学污水,却使当地的河道和地下水质进一步恶化。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制约了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地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用水问题的呼声十分强烈。
1989年10月,**自来水公司第二水厂一期日供水6万吨工程建设投产。它在解决城区用水供需紧张矛盾的同时,也使**自来水公司首次有了日均4~5万吨的剩余供水能力,而且,如需求增加,再化少量投资即可再增加日供水6万吨的能力,这给以城市供水解决东片农村用水提供了可能。至此,**由城市向农村供水的基本条件已初步成熟。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将这项工程正式确立为“西水东调”工程,并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群众吃水难问题。省、**市领导对此也十分关心,省爱卫会将**市列为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市)”之一,使**有机会争取世界银行的无息和低息贷款,这为“西水东调”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证。
2、实践的起步与发展
1990年5月13日,“西水东调”首期工程正式启动,当年9月底,钱江农场成为**区域供水历史上第一个受益的农村地区。一期工程历时整整3年,共铺设dn300以上供水干管近30公里,供水范围涉及宁围、新街、赭山、南阳、光明等近十个乡镇、农场,受益面积60余平方公里,受益人口22万。
1993年和1996年,自来水公司又连接不断地实施了“西水东调”的二期和三期工程,2000年,又紧接着实施了南线工程,完成了东片地区管理的联网供水。至此,由城市向东片农村供水的范围已几乎辐射到了东片的所有镇乡。综合整个“西水东调”工程,铺设各类口径的供水主管道总共达120多公里,总投资8000多万元,惠及东片40多万人口,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有了“西水东调”的实践基础,**自来水公司又先后将供水范围向西北延伸至了城北、西兴等农村地区,并跨区域地实现了向滨江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供水。2001年,又开始着手实施南片供水工程,至2002年底,基本完成水厂至各镇的总管道埋设,由此,**的供水管网已覆盖**区内全部行政镇,率先在浙江省内实现了全区域供水,集中供水面积之广、供水干管之长,在全国也是十分少见的。
二、**区域供水实践的效果评价
1、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发展。
**长达十余年的区域供水工程,是**建设史上重彩浓墨的大手笔,它的实施,使**东部地区人民长期以来只能饮用苦咸水和污染水的历史划上句号,使南部山区人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状况得到了缓解,许多人家都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由于清洁水的使用,**一些区域内由污染水导致的肠道、肝炎等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率大为降低,较好地提高了人民的卫生和健康水平。同时,用水条件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工业产品结构和产品品质的提高,改善了投资环境,为**的招商引资和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2、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规模效益。
**境内虽然水系发达,但一方面分布上存在不平衡性,一些南部山区缺水情况不容乐观,干旱季节尤为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工业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许多地区已难以在就近找到合格的、足量的饮用水源。是区域供水,使**境内有限的饮用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和调配,为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共享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整个区域供水的源水都来自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界的闻堰小砾山取水口,不但水质较优,而且水量充沛,是实现全区域安全、足量供水的有力保障。
资源共享的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技术和管理上。**在未实现全区域供水前,好些镇都各自建有水厂,但由于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绝大多数都不能按标准工艺组织生产,只是简易地对源水进行一些净化处理,这既不符合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卫生和健康要求,水厂本身在营运过程中也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实现区域供水后,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都集中到了区域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区自来水公司,其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工艺、技术、管理以及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都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的发挥和体现,使优质资源得以共享。
3、有利于促进**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供水的实践几乎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它在妥善解决用水问题的同时,也进一步壮大了供水企业自身,促进了我区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十几年的区域供水实践中,随着供水区域的不断延伸,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自1990年“西水东调”实施至今,**自来水公司几乎没有停止过自身的扩张性建设,先后实施了二水厂二期工程、应急工程、一水厂技改工程、三水厂一期工程、南片供水工程等多项水厂建设工程,日供水能力从1990年的12.5万吨增加到2002年底的55万吨,翻了两番,固定资产从4000多万4个多亿,有力地增强了企业实力。而且,在多年的区域供水实践中,制水工艺日趋先进,制供水技术日益成熟,管理不断完善,人才得到锻炼和显现,为区域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三、从实践积累到理论探索
1、规划建设
区域供水应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一旦确定实施,在初始阶段做好科学规划十分重要。根据**区域供水的实践经验,一个好的供水规划,不仅有利于指导工程实践,有序开展各区域的供水联网工作,更为直接的效益,就是可以降低实施和运行成本。在规划中,关键是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科学预测整个规划区域内的各个阶段的水量需求,以合理确定供水设施和管网的中、长期建设规模;二是要依据整个城镇体系的总体发展规划,以及交通、道路、工业园区等专项规划,合理安排不同区域的建设时间。区域供水规划起点一定要高,总体布局要全面到位。特别是总管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考虑长远、放大口径。**因为区域供水实践较早,各阶段之间缺乏系统衔接,规划不够超前,预测不够充分,好些管道才建成投运1、2年,就出现供水不足,造成了大量的后续投资,提高了运行和管理成本。同时,在局部和具体设计中,要尽可能地细致、周全,无论是管线的走向、管材的适用、管径的大小,还是排水阀、控制阀的设置、加压站的地理位置等,都务必具体、详实。实施中,要尽可能地严格按照规划操作,非集体讨论不得修改。要妥善保存好工程建设的各类原始资料,建立专项档案管理,及时补充、完善管网图纸,以利于实现高效管理。在镇一级的进村入户管网建设中,要特别注意设计和施工上的规范操作,严禁用材上的以次充好。**区一些早期建设的镇级管网,因片面追求投资的最低化,管道和施工质量都不能符合建设标准,已经不同程度地导致水质偏差、水损偏高的现象,农民怨言很多,好心办成了坏事。
2、资金运作。
资金是实施区域供水的基础保证。在投资中所占份额最大的是建设资金,一般包括前期的勘察、拆迁、赔偿费用和管材、设备、施工费。**由于是将区域供水作为一项政府工程来抓,因此水厂、中途加压站的建设主要通过财政补贴和企业自筹解决资金来源;管网建设则主要是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筹措资金,由受益乡镇负责前期拆迁、作物赔偿和施工安装等费用,政府负责管材及加压站的建设等费用,供水企业负责勘察、设计、安装等费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政府财政补贴较少,最多的是企业贷款、政府贴息。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是,随着供水区域的不断扩大,供水企业的资金负担将会越来越重,如果不能使整个区域供水的运行保持良性状态,或由政府出台政策加以扶持,很容易使供水企业因不堪资金负荷而步入恶性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将主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区域供水项目的建设融资应面向市场,寻求多元化投资渠道。
3、管理机制
**在区域供水中采用了分级管理,一管到底的模式,具体为在各镇设立水管站,水公司聘请人员对该区域内的供水实施管理,隶属和业务上相对独立。但随着区域供水范围的不断增大,原有的水管站管理模式已日益显现其职能不清、指挥不灵、业务不精、主动性差等弊端,难以适应区域供水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区域供水的管理中,广东东莞市的做法值得借鉴。东莞市区域供水的范围与**区相似,但他们在各镇设立的是营业公司,总公司与各镇营业公司之间是一种近乎于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关系,总公司管理范围只到各镇总表,表后完全由营业公司负责管理。这种模式大大简化了供水总公司的管理职能,较好地解决了因供水范围扩大、战线拉长带来的管理困难。同时,由于营业公司的实体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
4、计费制度
在**区域供水的实践中,农村水费是加价收取的,由物价部门核定并发文实施。目前,**农村地区用水价格在城区水价的基础上,每吨加价0.065元,主要用于补贴水管站的运转。此外,物价部门还核定部分管线长,投入大的镇可以收取每吨水0.10元的建设费,用于镇级管网的维护。在实际操作中,农村水费的核定和收取上存在较多矛盾。一方面,由于高额投入和无途管理造成的成本增加,使供水企业在农村用水特别是民用水上基本是亏本经营;另一方面,农村居民虽然用水量不多,但由于加价和漏损分摊等原因,实际水费往往高出核定水费较多,农民难以承受,不理解,拖欠水费现象时有发生,由此而影响区域供水的健康运作。区域供水中的农村水费问题,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探讨,而解决收费难问题,需要与管理机制相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关键的是要明白消费,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他们希望的只是有一个合理、明确的水价,不要包含水损等太多不确定加价因素。在每户住宅分开的广大农村,可以由水管直接计量到户,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
5、质量保证
这里所指的质量包括自来水的质和量。区域供水实施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农村广大地区对清洁饮用水的需求,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好了供水设施,农村老百姓却仍然喝不到水,或者供水企业有水送不出,那就完全有背初衷。要保证水量,就要不断完善供水网络,实现更大区域的联网供水,以切实提高供水的安全性;要保证用水,还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要运用地理定位检测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管网的检测,同时配置足够的抢修力量,一旦管网出现异常,可以及时进行抢修恢复,尽可能地减少停水;要保证水量,还应在一定范围内在规划设置二级加压站,以确保区域内的供水压力符合标准要求。此外,由于区域供水范围大,管网终端距离长,自来水中起消毒作用的余氯及容易在中途挥发殆尽,因此,供水企业一方面要积极改进生产工艺,确保远距离管网末梢水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二级加压站,实施二道加氯。在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末梢水质的检测,及时分析、处理和解决各类水质问题,让企业和百姓放心用水。
第二篇:引进人才状况调研思考
在我们的组织工作中,不知道是由于人才缺乏还是难以发现人才,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有些民革组织不能按照中央或省级组织的布置如期换届的主要原因,竟是在这些组织中难以选出使各方面认可的主委人选。对付这样一个问题,有关的领导部门总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凝聚到最后一处,把希望寄托在最后一着,那就是在数十甚至上百的民革党员之外,寻找一个在当地有
一定社会影响和声望,基本符合民革党员的条件,各方面素质不错,又能被有关方面认可的人,以超常规的速度加入民革组织,然后一举成为一个组织的主要领导。这种前有先例,今有效者的做法,已被称之为引进人才。
老实讲,有关的领导部门视一个地方一个组织具体的真实的情况,经过慎重考虑而采取一定的超常规措施(包括引进人才这种措施),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必要的。就此而飞短流长地议论,大惊小怪地说三道四,绝不是真正关心我民革事业所持的态度。
同样老实讲,如果我民革所有的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相关的领导部门,都不在培养后备力量造就接班人上认真下功夫,目光短浅,得过且过,不注意吸收人才,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态度,一味效仿某些组织引进人才的做法,用这种近乎无奈的办法来对待我们严肃生动的民革事业,那么,我们的组织将会毫无前途可言,参政党所应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参政议政,为祖国统一做贡献将无从谈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所幸还能够安慰我们的是,一些引进人才的组织整体面貌在引人注目地好转,各项工作在有声有色地开展。这些新人以他们高尚品质、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交往及谦虚谨慎的态度、扎实有效的工作,在短短的时间里便赢得了广大党员的信赖和支持。他们以自己的实绩表明:他们无愧于“人才”二字。领导部门把他们引进民革组织是正确的。
但,欣喜之余,我们切切不能不注意另外一种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的现象:一些引进的新人,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在突然担任了以前连想也未曾想过的领导职务之后,不思谦虚上进,而是脱离群众、趾高气扬,不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而是主观武断、意气用事,实事求是之心全无,哗众取宠之意极盛,致使党员意见纷纷,组织的各项工作难以有效地进行。
诚然,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仅仅是一种客观表现而已。既不足以证明引进人才的措施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由此断言这种做法毫无价值。事实上,即使采取其它措施,以上两种情况也照样会出现。但是,撇开这些实际效果不论,就这种做法本身而言,难道不给人以一些启示,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一番吗?
古人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民革中央就培养后备干部作过三令五申的指示,这是很有远见的。遗憾的是,我们有些组织却始终没有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想,对于一个组织的一届领导,任期内的工作纵然千头万绪,但积极用心地吸收人才、全心全意地培养造就接班人,应是一项贯穿工作始终常抓不懈的大事。以主要领导为首的班子,应以对我们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取得当地统战部的支持和帮助,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尽可能良好的条件。对素质高的党外人士,要进行耐心诚恳的说服工作,把他们吸收进我们的组织;对有培养造就前途的现有党员,要精心培养,给以锻炼的机会。倘能如此,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连换届人选都挑选不出的尴尬局面。之所以到了这步境地,如果说我们的领导还不至于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他们没有培养后备干部的意识,至少可以说他们没有认真执行民革中央培养后备干部的文件精神。其结果只能是耽误人才。
古往今来,人们常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我们的组织是有千里马在,那么我们的领导善作伯乐吗?敢作伯乐吗?能作伯乐吗?伯乐能透过满身泥泞、骨瘦如柴的外表,一眼识出那匹千里良驹,我们的领导能吗?这需要能耐、需要素质、需要勇气、更需要胸怀。没有吸收培养人才是对事业不负责,有人才而没有发现或不敢发现则是一种更大的失职。不客气地讲,极个别的领导,尽管自己平平,但对别人却是另眼相看。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左看右看不顺眼。甚至在一些小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抓住不放,只见树叶,不见泰山。他们自以为是在为革命事业精心选人,“让他们成熟成熟吧”成了他们不负责任的借口。殊不知人无完人时,金无足赤日。无情的时间只能使我们的干部该得到锻炼进步的没有进步,该发挥作用的没的发挥作用。这不免使人想到《资治通鉴》上讲得故事:战国时卫慎公明知苟变是将才,但却因为他以前做官向老百姓收租子时,曾经白吃过人家两个鸡蛋,就不用他。“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万幸的是在谋士子思的劝说下,卫侯最后还是启用了能统五百乘兵马的苟变。虽说是个庸侯,但还没有庸到动不动摆出“吾意已决,不必多言”的架子来,还不至于顽固不化令人讨厌。
“朝庭有人好做官”。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
第三篇:关于我市区域经济合作的调研和思考
错位发展建立珠三角深惠经济圈
[内容提要]__和__是珠三角两个经贸关系紧密的重要海滨城市,建立深惠经济圈是珠三角总体发展需要和大趋势,两地合作的潜力非常大。文章提出:应以环大亚湾为重点,加强石化工业的分工和协作;以珠江东岸为依托,全面加强互补性产业的合作;以东江为纽带,治理环境,切实保护水资源。
[关键词
]__与__;区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
__、__是珠三角两个经贸关系紧密的重要海滨城市,深惠两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珠三角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珠三角的总体利益,有利于珠三角形成更紧密的区域经济。我们认为,深惠应以环大亚湾为重点,加强石化工业的分工和协作;以珠江东岸为依托,全面加强互补性产业的合作;以东江为纽带,治理环境切实保护水资源。从而建立‘‘深惠经济圈”。
一、实现“三大合作’’。建立深惠经济圈
(一)以环大亚湾为重点,加强石化工业的分工和协作
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是__与__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契机。该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规划年生产乙烯80万吨,年产值17亿美元,每年实现利润2亿多美元。
按照行内专家的估计,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对下游产品产值白争带动非常大,将产生1:5o的拉动效应。此外,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不仅仅有巨大的本产业效应,还会产生带动房地产、商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效应。
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作为目前我国最大的合资项目,特别是有世界著名企业荷兰皇家壳悼集团的背景,该项目虽然落户在__,但面向的是全球。即在全球招聘人才、在全球采购原材料、在全球招投标项目、在全球销售产品。受部分化工产品易好范文 wenmi114.com燃易爆和运输条件的限制,中海壳牌石化项目虽然有“隔墙销售”的产品,但总的来说是面向全球。因此,__、__受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并不一定“近水楼台先得月”。
lI、__作为互补性非常强的两个城市,作为距离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最近的两个城市,应联手发展石化工34业,特别是精细化工业。
—是打破行政区划,建立跨区域的石化工业园。__与__可以将各自资金、土地的优势结合起来,在__大亚湾石化区与__龙岗交界处,合作建立石化工业园。二是进行产业链条的分工。石化工业是产业链条较
长的工业,包括上、中、下游产品,如果按1:5o的产业
链条效应,中、下游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为了避免重复建
设和产业同构,__和__可以各有侧重,相互配合。惠
州生产中游和下游产品,__生产下游和再下游产品;惠
州生产中海壳牌石化项目“隔墙销售”的产品,__生产
“隔墙销售”以外的产品。
三是石化服务领域的合作。中海壳牌石化项目除石
化主体的巨大投资外,还将带动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
业、商业、建材业、酒店业等等多产业的发展。因此,深
圳与__除石化工业的合作外,还可以围绕石化工业进行
相关产业的合作。
(二)以珠江东岸为依托,全面加强互补性产业的合作
深lIl1与__区域经济合作的潜力大,主要是两地产
业的互补性强。根据深II和__两地发展需要,并根据两
地优势互补的原则,以下方面可以加强合作:
1.旅游。__有良好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如西
湖、罗浮山、南昆山及优质的海滨沙滩、众多的海岛等;
__有经营旅游项目的经验和人才,有国内外知名旅游品
牌。深惠两方面资源的结合,可以使__的旅游创新有更
大的空间挥发,可以使__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
2.农副产品。__广阔的土地、良好的气候适合发
NO.122004南方经济NANFANGJINGJ
___
展农副产品;__具有经营农副产品的市场、品牌和人
才,如布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全国的影响大、知名度
高,已形成全国性市场网络。__和__可以共同建立农
副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利用__的品牌在__建立农副产
品交易中心,或将__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延伸到__。
3.外贸出口。__既有集团这样年产值近4430
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又有众多的一般加工贸易企业。深
圳猢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率先突破I(}00亿美元大
关,外贸企业多、人才集中。同时,__还有名列全球第4位的集装箱港口,有90多条海上国际航线,机场有1
1条国际航线,具有出口的便利条件。__的外贸企业可与
__的工业企业形成—体化,~jVJ,1.贸出口;1)~.gll港可与
__生产基地建立畅通、快捷、方便的货运通道,使__
港成为“__港”。
4.会展。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__非常重视会展
业,已成功举
办了两届“中国__国际数码节”。__是
会:展业发展较陕的堀疖,每年有几十个国际会展在ll举
行,其中“中国国际高勃教f产品交易会’’成为国内影响
较大的国际性会展。l~JJll和__可以统一规划会展业,将
深惠两地建成国内外知名的会展中心。
5.交通网络。随着深惠两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交通
流量
明显增大,但是,目前连接两地的交通网络存在较多
问题,如干线公路布局不完善、公路密度不高、技术水平
总体较低、部分干线公路交通拥挤、缺乏铁路和城市轨道
交通等等。为配合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建设,可建设__稔
山至汤Il自沙沿海公路,建设__港至涮il盐田港铁路,建设城际轨道交通。
(三)以东江为纽带,治理环境切实保沪水资源
彰lI与__在水资源方面有共同的利益。__水资
源十分丰富,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__、涮lI、东
莞、香港等地的主要水源;__与__共享大亚湾。因
此,__的水资源保护是珠三角共同的责任。涮Il淡水资
劫稀奇缺、淡水需求量不断增大,水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
但是,东江及支流污染严重,水位逐年下降,__水资源
现状令人担忧。作为东江上中游城市,__放弃了一些有
污染的工业项目,并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水污染,__为
保护东江水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关系到几个城市的东江水资源保护,不能长期由__一地承担。
两地政府应协调有关政策,严禁在水资源保护区进
行工业开发,对河流两岸污染严重的化工、皮革等工厂坚
决搬、芷缔。并着手建立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区,切实维
护生态平衡和安全。
二、建立深惠经济圈是珠三角总体发展需要和大趋
势
NO.122004南方经济NANFANGJINGJ
(一)建立深惠经济圈,有利于使珠三角成为世界制
造中心
首先,两地装备制造业合作前景广阔。深惠两地都
叠一步发鐾备制造业的强烈欲望。深9II的j盘业结f勾显
得比较“轻”,涮lI要想继续领先珠三角各城市,必然要
实现工业的‘锺度重型化’。__也有发展重工业的设想,并已走在__前面。__要成为汽车生产基地,分得汽车
生产这杯羹,必然要加强与__的合作。
其次,两地IT制造业联手,有利于构建珠三角东部
电子底息产业龙头。目前,珠三角东部地区电子工业在生
产、销售、出口、效益等各项指标上已占全省的80%以
上,涮lI已经形成强大的电子产业市场和IT制造业基地,连续成功举办四届高交会,推出中xbCNk板,建立投资风
险机制。__有大批企业集团,正在打造“数码石化名
城’’,深惠两地的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合作,有利于强
化两咆在全国IT制造业中自勺地位。
(二)毫牌石化项目给深惠带来进一步合作的双
赢机遇。
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不仅奠定了__百年发展格局,而目还为周边地区尤其是__提供了发展重化工业的平
台。涮II与__海陆相连,尤其是深il龙岗区,正处在该
项目的杨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白勺=『理优势。但是,目前
1)~.gll的发展空间有限,特区内已无成片的土地可供重化工
业项目落户。中海壳牌石化项目落户近邻__后,显然有
助于__改善工业结构,促进__竞争力的提升。
__在实施“石化名城”战略中,遇到百年难求的机遇,同时也遇到资金、人才、技术等高高的门槛。而深
圳具有资金优势,也有从事精细化工的技术和人才。深惠
两地合作,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三)深惠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地合作的重
要前提
珠三角城市群重整,要打破过去的“以邻为壑,防
范对手”的心理,建立“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思
路。深惠两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各自的优势都很突
出。相对来说,__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有:
1.资源优势。__水资源丰富,广东省三大水系之
一的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供给深II、香港等地的主
要水源。同时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全市陆地面积占珠三
角地区的I/4,是深il的5倍。海域辽阔,拥有海域面积
45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
洋大市之·。__旅游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东重
镇”和“岭南名郡”之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集
湖、海、山、泉、瀑布之大全。有足以与杭州媲美的__
西湖,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罗浮山,有“北回归线上的3
5___
绿洲”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昆山,海滨旅游胜地大亚湾等。
2.大项目优势。__发展和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如
1、德赛、华阳、LG四家企业集团入选广东工业企业
5O强。去年,1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成为广
东最大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总投资达
43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再加
上敝资160亿元的中海1200万吨炼油项目,总投资为
36亿元的华德石化160万立方储油罐项目,总投资达8
5亿元的大亚湾石化项目,共同构成了大亚湾石化区基地。
3.交通优势。__市已形成由深水港、航空港、高
速公路、铁路、内河航运以及发达通信系统构成的立体交
通和通信网络。__港已成为国家一级口岸,年吞吐量近
千万吨;两条高速公路从__过境,还有两条高速公路正
在建设中;京
九、广梅汕、惠澳铁路在__形成枢纽。
相对来说,__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
—是大贼市优势。如果从城市的经济规模看,__
是—个大城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发展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__市GDP仅次于广
州,名列第二,居于第一梯队,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4位。__将在二十年之后建成为国际化城市,成为国际化的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
市、美丽海滨旅游城市和高品位的文化一生态城市。
到时Il将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是资金、人才和制度创新优势。__资金、人才
优势明显。2OO4年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
余额6059.24亿元,显示了较强的资金实力。同时,__的企业也有很强的投资意愿。
三是产业优势。__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为惠
州的基础工业提供物流、研发、金融管理等生产性服务
业。__市紧邻深}¨
1、东莞和广州,但距离广州市153公
里,几乎是__距__的2倍,与广州的高速公路也才开
通,使得广州的产业转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较少辐射到惠
州,__目前重点承接来自深=}lil、东莞的产业转移。
相比下,__的劣势也十分明显,如工业轻型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相对较少等,严重制约了__的发
展。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__的优势恰恰是__的弱
势;__的优势恰恰又是深州的弱势。__土地资源、淡
水资源丰富,而深Il最紧缺的就是土地和水资源;__人
才相对缺乏,特别是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缺
乏,而__企业引进人才就相对要容易,仅2OO3年上半
年就引进博士10O多人。因此,深惠两地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两地目前经济合作的错位发展,在差异中找互补,在互补中寻合作,深惠两地合作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果。
(四)深惠两地民间资本早已相互渗透
深惠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__原名宝安县,在成立特区前是__自q一部分。成睁区后,深9Il才从惠
州划出,__不仅为__输送了大量干部,而且还为特区
建设提供大量物资支持。同时,两地山水相连、交通便
利,有着共同的客家文化背景。特别是近几年来,两地民
间资本互相渗透。近两年仅__新墟镇就从汤怊J进了数
亿元资金,正在新墟建厂房的香港上市企业恒昌涂料厂就
是刚从深Il迁出的,预计投资过亿元。
在商业方面,__人人乐、华润万佳、丽日等3家
大型零售商先后在__开办大型连锁商场。由于其经营模
式先进、服务到位、管理完善、品种齐全,迅速获得__
市民的认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华润、民润等超市,金
海马家具、国美电器城、铭可达电器商场等专卖店也已立
足__。__零售企业入驻__,带动了__零售业的调
整升级,形成了零售业缸互竞争、共同繁荣的局面。
在旅游业方面,__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要将__
打造为滨海生态丽城、文化旅游名城,成为粤港澳地区旅
游度假胜地,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
__旅游项目计划投资总额铝.4亿元,目前已投入约8
亿元,其中,来自__的旅游投资资金占了相当部分。
三、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强力推动更紧密深惠经
济圈的形成市场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引导,同时,现代
市场经济也需要“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目前深惠区域
经济合作,企业行为多于政府行为,民间合作多于政府合作。在深惠自发行为日趋突出时,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引
导,有意识地引导形成深惠经济圈。但是遗憾的是,两地
区域经济合作还存在种种问题和障碍。一是两地都有“老
大”思想,__曾管辖过__,是__的“老上级”,而
__目前经济实力较强,容易以老大自居;二是两地政府
合作意识不够强,都把眼光放在外面,导致重外轻内、舍
近求远;三是两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难求互惠互利的平衡
点。
(一)形成政府引导、民间为主体的合作机制
两地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全局视角,全方位开展合作,并充分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民间合作的意愿。
第一,两地政府可以仿照粤港、深港及长江三角洲
城市合作模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常设合作机构,定期召开协商会议。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两地合作论坛,经
常进行信息沟通,形成信息交流平台。两地政府的各个部
门也可以设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具体协调解决规划、产
业、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两地政府应联手治理市场秩(下转第55页)
NO.122004南方经济NANFANGJINGJ
___
从表4中可以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与香港、新加坡相比,广州市休闲市场份额
较低。
2.广州市商务客源市场相对较高。
3.新加坡市场表现出多样性,其他类的旅游市场份
额较高。其中:修学市场占到1%,中转站市场占到
11%;香港的其他类市场中中转站市场占到9%。
根据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个城
市的客源市场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原因在于
不同城市的定位不同。而城市发展状况是影响各细分
市场特点的重要因素。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自身特
色定位的前提下更多地体现在客源市场结构的相似性
上,是城市整体实力的提高。
因此,可以初步推论,广州市现在仍然是一个以
商务旅游为主要市场特色的旅游城市,但是广州已经
表现出某些大都市的旅游市场的特征,随着广州城市
化进程的加速,广州大都市的客源市场特点越来越表
现出与其他大都市更多的相似性。现有的大都市客源
市场特点就是广州明天的市场特点。
四、讨论和结论
本文在分析大都市特点与市场需求特征的基础
上,初步形成对大都市的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框架,并把广州市的客源市场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客源市场
进行了细分与对比,希望能够借助有效的对比得出广
州市旅游市场的特点。经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广州
(上接第36页)序,如打击跨区域的生猪非法屠宰和
贩卖,跨区域的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目前由于两地
没有联手行动,往往是一地打击,违法分子就藏匿另
一地。同时,由于两地市场容量、市场价格的差异,地下工厂往往是在这一边生产,在另一边出售。
第三,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两地媒体、中介机
构、民间团体等机构的联系,加强相互问的宣传推
介,引导企业合作、投资。
第四,加强教育合作,共享两地教育资源,扩大
__大学、__职业技术学院、__信息职业技术学
院等高校在__的招生名额,为两地经济发展培养人
才。
(二)错位发展,合理布局,做好两地产业发展
规划
两地产业的过“轻”问题已经引起两地政府的高
度重视,并着手解决。__近几年正在借中海壳牌石
化项目着重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链,同时,在已有i~il'-J
NO.122004南方经济NANFANGOINGO
市正处在国际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客源市场的特点受
到城市自身定位的影响;而广州市进一步的城市化的进程将会影响到广州市客源市场的特点,使其客源市
场结构更趋向于大都市的客源市场。本文所选择的研
究方式,只是提供了一条对大都市客源市场进行分析
认识的思路,具体是否实用,结论是否正确,还有待
于到实践中去检验。
参考文献:
[1]Lew,A.andB.McKercher,2002,TripDestina—
tions,GatewaysandItineraries:TheExampleofHongKong
[J].TourismManagement.23(6):609621.
[2]~nith,S.,1989,TourismAnalysis:口Handbook
[M].London:Iangman,41.
[3]鲍勃·麦克尔彻,2004,吸引看不见的旅游市场——
澳大利亚奥尔伯里一沃尔加的探亲访友型旅游.见:H.Lynn
andH.Winstion主编,周长春等译,2004,国际旅游规划案
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724.
[4]查尔斯·R.戈尔德耐、J.R.布伦特·里奇、罗伯特
·w.麦金托什著,贾秀海译,2003,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
理、方法与实践(第八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
社,569.
[5]丁健、李林芳,2003,广州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
游时间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4(1):
32—36.
[6]范能船、朱海森,2002,城市旅游学[M].上海:
百家出版社:168.
(责编:冰)
子汽车音响、普利斯通轮胎等汽车产业的基础上,正
在商谈引进汽车发动机项目;__近期也想寻求发展
精细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对即将形成的新的产业结
构,两地政府应特别强调规划先行,有意识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使两地
在发展中共赢。
一是根据产业互补原则,统一安排两地的产业布
局,如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
二是根据产业合作原则,统一安排产业链条上的分工和协作,如上、中、下游产品生产的分工;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工;生产与销售的分工等等。
三是根据产业升级原则,超前规划两地产业的未
来发展和布局,从而在较长战略期内保持两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课题组成员:汪开国、袁晓江、许英鹏、中勇、丘战、王治洪、杨小平)
(责编:翔)
第四篇: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状况调研思考
退如何面对新形势下退休干部出现的新情况,全面做好退休干部工作,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重要战略。退休干部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培养,是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功臣,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对于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对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社会主义“三个文
明”建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状况
我办现有退休干部632人,年龄最大的89岁,年龄最小的45岁(病退),平均年龄69岁。其中退休干部党员571人,党员总数占退休干部总数的90.3%。副局级以上的干部81人;处级退休干部319人;科级及科级以下的退休干部232人。十多年来,我办对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成立了退休干部管理处,现为干部一处、二处,七个退休干部党支部,健全退休干部管理网络,建立了退休干部管理工作制度,不断形成了组织管理和退休干部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组织退休干部开展了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广大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了保障。
二、充分认识加强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加强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退休干部自身建设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退休干部也需要再学习、再提高。退休管理服务组织是退休干部交流思想、沟通情况的桥梁,也是退休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有效方式。加强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有利于退休干部继续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有利于加强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退休干部队伍,使他们心情愉悦,身体健康,更加积极支持在职干部的工作,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对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定期研究分析退休干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经常探索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新形势下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水平。切实提高对做好退休干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是党和国家干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退休干部管理工作,对于保证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十多年来,我办认真贯彻上级有关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在落实退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组织广大退休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加强思想工作 健全体制 突出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重点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具体明确有关职能处室的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形成分工明确、齐抓共管、衔接有效的工作机制。
1、学习制度。坚持政治学习制度,要定期组织退休干部参加形势报告会、工作汇报会,为退休干部订阅报刊杂志,加强对退休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退休干部的组织观念和党性修养,退休干部有意见和要求应通过正常渠道向组织反映,理解组织上的困难,不向组织提超出政策规定范围又不合实际的过高要求,进一步增强退休干部的法制意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级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要及时向退休干部传达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团拜会,经常听取他们对和谐社会和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交流思想,加强沟通情况,关心和支持在职干部的工作,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常新,理想永存,通过学习及时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引导退休干部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使其更加自觉地关心、支持和参与改革,支持在职干部的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要定期给退休干部上党课、作形势报告、通报重要工作情况等,充分发挥退休干部的积极作用,使他们保持健康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
2、会议制度。每年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有关问题,掌握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帮助解决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对退休干部的学习、活动、教育、慰问等内容做出具体安排。
3、进一步落实退休干部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要高度重视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明确一名干部联络员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形成分工明确、齐抓共管、衔接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老干部管理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研究解决退休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办法,为办领导当好参谋。
4、加强与退休干部的联系制度
。办领导和负责退休支部工作联络员,可采取情况通报、征求意见、座谈会、茶话会及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退休干部的联系和思想沟通,及时听取退休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增进相互间的理解。要关心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和健康,特别是当退休干部本人或家庭遇到特殊困难时应及时了解,视情解决。要经常深入到退休干部中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退休干部生活中的具体问
题。及时总结、分析研究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切实推进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5、组织生活制度。在进一步落实政治待遇的同时要落实好生活待遇,建立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制度,了解和掌握退休干部中的特殊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退休干部组织生活的落实,重视坚持定期开展组织活动,做好退休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对部分高龄、多病、行动不变的“空巢”退休干部,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其与组织的联系。根据退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身体状况,从实际出发,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加强相互联系,健康向上的各类兴趣小组的活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陶冶退休干部的情操,组织开展茶话会、联欢会、棋类和书画摄影比赛等活动。有条件时可以组织退休干部参观学习。我办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认真解决退休干部的实际困难并改善他们的生活福利待遇,切实关心退休干部的身体,认真安排70岁以上高龄的退休干部体检。在解决退休干部生活待遇时,做到政策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认真落实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照顾好退休干部的生活,使退休干部在政治上有人关心,组织上有人管理,生活上有人照顾,实际困难有人过问,具体工作有人负责。
四、充分发挥退休干部余热作用
要把发挥退休干部余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退休干部参加有关会议,发挥退休干部智力、经验的优势作用。
1、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都要选出代表参加会议,充分听取退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选派身体健康、政治素质高的退休干部参加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发挥退休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政策公开”、“经济公开”、“管理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挥退休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和支持他们为组织建设献计献策。退休干部比在职人员更加深入地接触到基层群众,了解群众疾苦,他们及时向组织反映情况,并踊跃参加组织的各类活动和会议,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本单位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化解矛盾,正确决策,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培养树立服务典型,激发退休干部积极性。要大力宣传表彰退休干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勉励退休干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不同的退休干部群体中,对有一定社会影响、取得一定社会成果的退休人才给予认可和表彰,从中树立和扶持一批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的典型,利用书集、画册、刊物、**工业老干网等,宣传他们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先进事迹,营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良好舆论氛围,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不断辐射和影响其他退休干部,使广大退休干部认清学习方向,放下思想包袱,选准服务的目标,积极投身到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来。同时,要在“七一”、“十一”、“老年节”等重大节日组织精神文化活动,深入宣传退休干部工作和老干部政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鼓励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加强退休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形势教育,使退休干部思想上不断与时俱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到社会中来。
五、退休干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主要表现:有少数同志对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高,疏于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有的政治待遇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年龄差别大,身体状况不同、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不同,这些因素给开展活动都将带来较大影响,难以统一组织活动,对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等等。再则,由于没有健康休养和外出参观的经费,也没有办法组织活动。为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道德风范,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自觉性和政治责任感。
建议:按照鄂发[1993]23号文件规定,厅局级退休干部公用经费每人每年500元,特殊经费100元,小计600元。处(县)级退休干部活动经费每人每年200元,科级及其以下退休干部活动经费每人每年150元。此规定至今已15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物价也在不断上涨,已不适应退休干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退休干部的公用经费、特殊经费、活动经费应作适当调整提高。
综上所述,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精神,切实做好我办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使退休干部“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力求克服退休干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退轻管”的现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规定的服务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完善退休干部管理体制,明确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责任制,适当调整退休干部的公用经费、特殊经费、活动经费,确保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各项制度的落实。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退休干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努力开创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结合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科技局最近组织相关人员,对市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科技局作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门,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示范引领、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培训提高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十大基地建
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示范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市委、政府确定的农业十大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转变传统科技推广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的同时,建设8个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涉及水稻、设施蔬菜、高酸萍果、奶牛养殖、设施园艺等,重点在产品结构调整和种养技术上进行示范,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一是增强示范功能。坚持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上下功夫。一方面,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调整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采取基地+企业+乡镇+农户或基地+协会(合作社)+科研院所+农户的方式,高起点建设,实行订单种植,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如,在马莲渠乡陈木闸村建设的500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协调塞外香公司与乡镇、农民签订6元/公斤订单种植合同,使水稻种植效益提高一倍多;引进山东寿光星博蔬菜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在金积镇田桥村建设绿色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保护价收购的全程服务,带动设施蔬菜向绿色方向发展。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示范基地。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乡、村(协会、企业)搭台唱戏、科技立项支持、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如,针对板桥乡高酸萍果种植面积大,品种杂、管理粗放的实际,建设绿色高酸萍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高位嫁接、后续管理上进行示范,提高苹果产量、品质和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除郭桥、古城以外,其他乡镇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要求,在优质粮食、设施瓜菜、设施园艺、高酸苹果、奶牛养殖等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的组装配套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促使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服务体系形式多样
坚持从典型带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发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体系,与农牧局形成了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夯实科技推广网络。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建设科技“110”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服务队伍,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去年以来,“110”共为农户提供电话咨询1600多次,现场技术服务1223次,发布各类涉农信息2100多条。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培育示范典型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利通区科技特派员已发展到86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3个。共引进新品种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2项,培育科技示范户4500人,培训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近万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15个,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吸引农户参加的最少户数达30多,最多达470多,不仅有效地示范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也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效益。二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高的实际,帮助和支持企业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农副产品系列产品研发的投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先后以科技项目扶持、牵线搭桥联合院所的方式,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技术中心5家,今年再培育5家农字号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在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绿色奶产品开发、绿色设施蔬菜种植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和对外交流。坚持把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作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重点来抓,促使6家企业和外省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万胜生物公司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谷氨酸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转化率、产酸率、提收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国家农业园区管委会 引进宁夏农科院等区内外25名专家驻点服务,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等15个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科技项目,为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设施农业、优质粮食、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利用科技
信息网平台,每年发布本地科技动态信息150余条、科学普及小常识近100条,在与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建宁夏网络科技环境工程项目中,结合利通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清真牛羊肉产业数据资料35篇,向社会广泛推介,得到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认可,被评为2008年全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一等奖。在市区98个行政村建立了三网合一的信息服务站,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三年内,将各服务站的信息员过渡为信息科技特派员。今年选择20个示范点,发展30名信息科技特派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技物结合、自我发展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村级信息服务站的作用。
(三)培训体系逐步健全。总体看,利通区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还是比较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实际相比,其科技素质和生产方式还不完全适应,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时季节,因材施教,逐步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素质。一 是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驻点服务和指导。从2007年开始,针对设施农业、高酸苹果等产业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从区内外引进技术人才32名,其中市区从山东寿光聘请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5个乡(镇、区)驻点服务,共解决农户技术方面问题 100多 项,培训农民67场次、2400多人。二 是集中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种养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集中开展培训。去年,先后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周等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44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今年,按照政府要求,对全市培训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科技局将根据设施蔬菜、设施园艺、高酸萍果、有机水稻、富硒水稻、精品果等产业发展需要,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中培训,培养本地乡土人才,共培训2200人次。三是通过科技特派员进行实地培训。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利用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地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2008 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开展培训380期,培训农民近1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虽然科技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一是人才资源比较短缺。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农业推广体系中公益性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紧缺、技术支撑能力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今年科技三项费由去年的150万增加到200万,但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农产品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如,利通区粮食加工企业10几家,但像塞外香这类具有超前发展意识的企业几乎没有。四是科特派创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创业基地项目规模不大,筹资能力不强,亮点不多,特别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比例还不适应科技创业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通过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整合公共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支持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其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技推广部门,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力量。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创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加强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支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基地,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支持对尚未进入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实验,尽快形成组装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健全三个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农业良种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园区、部分协会为基地,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蔬菜、园艺、水稻等新品种,研究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万胜、沙漠王子、夏进、红果、娃哈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和其他生物制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抓好动植物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健全防疫与农产品安全信息网络,提高对重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的检测预警、应急控制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和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提高绿色(有机)产品比重,修订和完善技术规程,形成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以科技特派员创业为补充,以农业科技园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种养大户为载体,示范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引领农业、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和法定标准。二是鼓励农产品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以奖励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区内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科技服务领域,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