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 大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时间:2019-05-12 14:3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注重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 大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注重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 大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一篇:注重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 大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注重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 大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点和重点。近年来学校按照国家和省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注重信息化实践建设,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广泛调研、标准引领,科学规划信息化建设工作

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见,扎实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工作,深入研究相关政策文件和建设标准,做好学校信息建设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

1.广泛调研,取长补短。调研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组赴湖南、上海、厦门、宁波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实地参观学习,邀请高等院校、IT行业信息化建设专家为我校信息化建设咨询指导。学校先后完成了《职业院校信息化应用服务的现状》、《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思考》等调研报告,向省教育厅提交了《关于我校赴湖南学习调研信息化教学空间的思考与建立“省级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议报告》。

2.深入学习,明晰方向。文件和标准是指导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纲领,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组织信息化工作组成员深入研究中央电化教育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参考指标》等标准性文件。

3.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学习文件的基础上,先后颁布

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指标》和《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等文件,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和以教务处、教科处、信息中心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确定以“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构建示范性网络学习空间”为建设目标,以“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强化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为建设原则,以“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和保障机制”为建设内容,以“政府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利益分享、实践建设与课题研究结合”为建设机制,计划投入2180万(其中企业投入1500万,学校自筹680万),用三年时间,建成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集教学、科研、生活、管理、服务、智能感知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育人为本、引领创新,积极探索信息化应用新模式

学校与江苏电信、江苏联通、江苏电教馆合作共建校园有线、无线、智能监控和传感网络建设。根据教学、科研、生活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向中国知网购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8个数据库,向超星购置24万册电子图书,目前本地镜像数字资源达到8T。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学校与86所学校共建共享56门核心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凤凰传媒有限公司、江苏地勘局、江苏煤炭局合作,共建共享地勘类5门专业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近年来,学校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1.立足师生,做好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窗口,是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学校依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注重师生个性化需求,建立了教务、学管、财务、资产、人事、实验实训、学习云等应用服务平台,全校师生依托相关软件获得电子备课、网络教学、网络学习、在线学习评估、远程实时授课、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文件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公文审批、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等服务。丰富的应用服务让师生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2.大胆尝试,探索学习空间应用。建立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学校建立“企业建设、运营空间,师生使用空间、选择服务”的机制,与江苏电教馆、江苏三源公司、南京五十五所联合组建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试点团队,对实验实训室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发人人通应用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本学期组织5个班级、25名老师、5名教学督导全面应用三源公司“人人通”平台和五十五所“云课堂”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符合职业教育信息化和职业教育规律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从目前试点的情况来看,学习空间的应用打破现有教育模式的时空界限,拓展学习途径,丰富学习资源,实现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互动与提升。

三、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不断强化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需要资金、组织、机制等多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1、强化领导,统筹规划,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多元合作,加大投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3、规范管理,建章立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突出应用,注重培训,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应用保障。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永无止境,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财务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也必将成为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或“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改组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注册资本金50亿元,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和20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中国电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并始终将信息化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之中。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电财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中国电财信息化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其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业务应用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一体化平台就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就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业务运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信息化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信息管控等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信息网络形成了公司光纤专线和备份链路的广域专网,规范和统一了网络出口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了公司总部、25家分支机构以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网络互连。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生产数据中心和测试培训中心,使得业务数据能进行充分共享和安全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完成了“两地三中心”数据级容灾。完成了数据交换系统的安装部署,实现与国网系统的数据级联。全面实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业务间流程协同作业,人力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门户级集成。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建设了企业门户,实现了分公司虚拟门户、即时通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了审计系统、办公系统、内部网站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单点登陆。

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技术策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应用大集中和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大集中。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生产系统,覆盖中国电财25家分支机构,涵盖了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三大应用,实现了公司业务“在线运营、在线管理、在线监控”的目标,全年通过系统处理集团资金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建设,构建企业集团到14家商业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通道,搭建了集团统一高效的“资金池”,有力支撑集团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与集团化运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积极推进ERP系统实施,在国网金融平台首家完成试点上线及单轨验收,顺利完成项目实施和人资、财务两个专业基础应用,实现SAP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应用集成,初步实现“人财一体化”和“业财一体化”。积极推进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批试点或推广应用单位。

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中国电财针对不同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在制定完成中国电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示范评审,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中国电财SG-ERP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思路。建立了符合ISO20000国际运维标准、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两级三线”信息运维体系,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金融行业特征和中国电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确定了“以统一管理为龙头,集中建设与优质服务为两翼”的信息化管理管控模式。遵循“立足财务公司特征、遵循国网相关要求、借鉴商业银行标准”的建设原则,按照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措施的“四定”工作方法,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按照“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着力解决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和重大问题,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人才组织和资金资源保障进行技术研究的构建。按照“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关键技术、发动业务部门、培养运维团队”的策略,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层次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银监会、财务公司协会等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国资委央企首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一套“安全稳定、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集团资金管理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财务公司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金融机构,中国电财具有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在金融行业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电财的业务运营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特征,业务主要围绕结算、信贷和中间业务开展,服务对象限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成员单位。同时作为集团的直属单位,在内部管理、组织人事、行政和审计等方面,要遵循和执行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电财通过公司总部、分公司和省级业务部三级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向电网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有力的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效益和资金管理效率。作为财务公司,中国电财要适应符合行业监管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支持,支持电网建设,成为连接集团和银行的纽带和桥梁。

面临内外部环境要求,在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中国电财按照国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要求,结合公司金融行业特征,提出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六大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明确了信息化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架构策略,自主建设应用系统;二是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司总部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支撑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并重,通过集中建设、分级服务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下的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中国电财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下,采取自主建设与达标贯标两条路线并行的技术策略,最终要建设一个既符合集团统一要求又有财务公司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回顾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支撑、协同、融合”三个阶段。

(一)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

以业务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为标志,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且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把握不足和配合不够,主要以信息部门为主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果。

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主要开展了业务运营系统的建设工作。业务运营系统(CPFBOS)是中国电财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内容,主要依据金融行业特征,借鉴先进金融企业成果,采取自主建设的方式,以满足公司业务需求。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建设四个平台,体现四个原则,实现三个在线”。四个平台即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系统的客户服务平台、进行统一业务管理的业务运营平台和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决策平台。2006年,中国电财自主建设了业务运营系统项目一期工程,信息化对业务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2007年,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部机构应用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从“应用大集中”到“当日日结”到“跨机构业务”的三大步跨越,以“数据大集中”为模式的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方面,2005年,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公司集中式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公司“互连互通、分级管理、统一出口、安全可靠”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业务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

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为指引,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工作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取得了一致、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从以支撑业务运营向整合业务渠道转变,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将公司信息化建设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一体化平台方面,公司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全面实现,企业门户投入试运行。在应用系统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业务运营系统,深入开展技术架构优化工作,搭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SOA系统架构,增强了对业务拓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等需求的支持能力;以需求管理办法为抓手,建立业务需求窗口期、业务需求评审会等工作机制,提升需求管理水平。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环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协同办公、企业门户、人力资源、审计管理、纪检监察等系统的上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对公司各类综合业务的全覆盖。在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化管控体系得到加强,监控中心三期完成,完成运维体系详细设计,建立了过渡期业务系统运维模式;信息安防体系、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评价研究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规范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在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通过信息化SG186示范单位测评并通过竣工验收。

(三)信息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

以企业信息架构管控为抓手,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电财信息化实现了重要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上线,但原有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缺乏统一企业架构约束,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跨机构的业务需求,容易出现“局部功能最优,整体效率下降”的情况,导致需求不稳定、系统功能重复开发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管理向架构管控与项目群管理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架构引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管控要求,有效融合公司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公司企业级流程架构设计。构建全面和完整的企业级架构蓝图,形成以统一企业架构为依据、以项目可研为前提、以项目储备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管控体系,抓住项目可研、概要设计与架构遵从测试“三个关键点”,确保信息化项目对整体架构的遵从,从全局高度实现对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管控。实现业务驱动。经过多年信息化实践,业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基础,具备了实现专业归口项目管理的条件。以业务为主导,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项目管理方式,发挥业务部门在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实现具体项目管理工作从信息部门主导向业务部门主导转变。确保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确保各信息化项目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运用架构管控手段,确保各项目推进方向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确保项目群各项目的协调发展,对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和协调,确保各信息化项目关键路径的有序衔接与高度协同,确保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的规范统一与高效集成。

三、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变革,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定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能确保信息化取得成效,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电财信息化始终坚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公司各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各阶段信息化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滚动修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信息系统风险,对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评价,公司将信息系统风险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统一管理;落实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要求,聘请国家安全权威认证机构对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安全评测认证。满足集团主管标准。深入开展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保持一致并达到先进行列;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达标贯标。

二是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是指信息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特别是数据大集中,集中了数据,也集中和放大力风险,所以在系统建设和安全运行发生冲突时,要确保安全第一;信息安全的关键在预防,要做好安全规划和有效的防范计划;做好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是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重要措施。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借鉴商业银行和同行成功经验,发挥专业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借鉴银行体系架购和系统设计思想;引入专业咨询机构,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引入毕博咨询,业务系统项目监理所引入IBM公司;在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前,走访中石油、中石化、华能等财务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遵循软件开发的一般规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验收-推广应用-评估-效益分析-持续优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引入高水平监理,实施项目质量和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安全测评和认证,提升系统品质和客户信任度;关键阶段组织集中攻坚,短期内度过问题井喷期等。三是信息化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是领导重视、业务配合、认识到位、方法科学、组织有序。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广泛的员工参与,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业务流程规范。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企业战略、业务和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模式决定信息系统的架构,只有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才能转变稳定系统需求、系统功能,信息化才能推动业务管理跨越式发展。推进管理变革。信息化推广应用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但实施变革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的动荡过程。特别是大型应用系统上线前,都应该进行主动的变革管理,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和优化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主动适应。

第三篇:关于如何提升基层信息化水平

关于如何提升基层信息化水平

促进工商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尤其是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现结合实际,就如何推进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基层工商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办公,谈几点具体看法:

一、当前基层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目前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已经转入提高综合监管效能方向来,由于目前工商系统的人员的年龄的老化,而新生力量比较薄弱,并且工商系统基层干部、职工的来源主要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工商系统的人员和军转干部,基层工商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程度不够,信息化应用人才缺乏。

一些基层干部职工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在信息化应用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上存在误区,信息化应用能力低。有的干部只能进行简单的浏览和查询,不会打字。有的干部打字不熟练,录入信息慢,工作效率低。软件应用主要依赖于个别信息化应用水平稍好的同志,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性不高,影响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和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2)信息应用层次低,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干部职工使用电脑打字、在网上浏览信息的多,进行网上办案、网上办公的人少。信息化应用处于传递文件、查看信息、发放执照等相对较低层次阶段,缺乏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信息的预测预警和服务决策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和利用。在业务软件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流程操作不够规范,数据录入不完整,不及时,甚至录入数据与实际业务数据不符,影响了工商数据的可靠性。

(3)信息工作平台不完善,软件推广尚需上下协作。省市局开发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虽然已经覆盖了全部工商系统的各项业务,但还在完善之中,各业务科室在推广应用软件过程中,对基层工商所的指导太少,特别是信息软件的使用培训不够系统,关键数据没有制定统一的执行规范,基层工商所对软件存在的问题总结上报的少,不能及时反馈省市局进一步改进,局机关科室与工商所之间信息沟通少,协作性还需要加强。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建议

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近年来,信息化建设一直被省市局列为一把手工程,我局局党委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硬件投入,还是软件推广,都对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局党委成员以身作则,带头应用业务

软件,特别是公文审阅,非涉密文件完全实现了网上传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基层所的部分负责人对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意识,信息化应用水平处于明显薄弱的状态。目前,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副分局长以上领导比例偏低,部分分局长只能收看公文通知,其它信息业务全部需要分局内其它人员进行操作。此外,工商系统业务软件开发时都是按照业务流程分权限操作,所以部分负责人将自己的帐号交由普通人员进行操作,核准权限的严肃性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成立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一把手工程深入到工商所。工商分局长应当以身作则,不但自己要自觉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带头应用业务软件,还要加强全分局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使全分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迅速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将信息化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切实让信息化带动全分局综合监管水平的提高。

(2)强化应用学习,提高应用能力。一是强化培训,以教带学。大力开展信息化练兵,把提高干部职工的信息化素质作为推进工商工作的重要环节抓,充分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举办信息化应用培训班,以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对接受能力弱、基础技能差的干部职工进行帮助,答疑解惑,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入门”,提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能力。二是结对帮扶,以“熟”带“生”。继续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让网络管理员成为微机操作的熟手,担任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小教官”,通过定人、定责、定措施的方式,让“熟手”与“新手”结对帮扶,互帮互学,并实行捆绑考核,充分调动干部职工互助互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了熟手乐教、生手乐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工商分局信息化应用技能的整体提高。三是丰富网上培训内容,做到有问必有答,有答必讲清,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在线学习活动,认真进行日常自学,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和习惯,切实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信息中心和业务软件推广应用责任科室应当加强对工商分局的巡回现场指导,针对各工商分局存在的实际问题,共同研讨解决方案,切实做到查漏补缺,督促提高。

(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业务软件推广应用责任制,相关科室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加强与基层工商分局的沟通与协作,对每个软件的推广使用,上级业务科室都要工商分局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操作规范,真正将“谁登记、谁录入,谁巡查、谁录入,谁年检、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谁作为、谁录入”和“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完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机制;强化基层负责人对信息的分析研判能力,建立以

信息化指导监管的应用机制,做到监管有的放矢和效果反馈,切实把信息转化为战斗力;建立软件推广应用的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明确信息中心、业务科室和工商分局的责任,不定期的对软件推广应用情况进行通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上报,以便上级局进行软件修改。对信息化应用程度高、工作突出的单位及时通报表彰,对成绩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推广工作中的新亮点、新突破,加快信息化整体推进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商基层信息化建设朝着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稳步推进,使新时期工商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以信息化带动工商系统的整体效能的提升。(角斜分局卢晓兵)

第四篇:以智慧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以智慧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编者按: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并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从而促进教育公平。”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概括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因此,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革命性影响作用,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智慧教育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智慧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手段,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人物简介:周洪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记者:尊敬的周洪宇教授,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论述一下信息技术是怎样与教育深度融合的。

周洪宇:教育是接触信息技术最早的重要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经过了漫长的探索,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整个教育体系如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等发生深刻变革。这正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所在。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只有“深度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

《规划》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观念,并认为这才是实现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全面融合成为发展主题,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记者:在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的意义在哪里?

周洪宇: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公平与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也是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上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按照常规途径解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依托互联网、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我们必须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人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将促进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将促进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带来了教育体系中教与学的“双重革命”,需要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际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生存”风暴风靡全球,信息技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放平台,在任何自我能支配的时间、任何能上网的地点,以任何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创新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对学习者的服务能力,并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及日益加快的网络速度和联网性能,真正可以实现内容革命和学习革命,新的“We all learn”学习时代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学习主体由在校学生向全体国民扩展,学习阶段由在校期间向人的一生延伸,再辅以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机制,就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渠道,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您认为我国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如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周洪宇:“十二五”期间,我国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战略抓手,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但相对而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够。一是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根据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还未产生实质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大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应用阶段,部分教师仅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形式,缺乏对有效融合的教法、学法的深入钻研,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收效还不明显。二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教育部规划的5大类20个子系统只是完成了学籍管理系统、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一期等少部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其他诸多系统的建设仍然处在部署阶段,还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建设,更谈不上运用。三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已经基本跨过了起步阶段,迈入了应用整合的门槛,但是,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重硬件轻软件、重资源轻应用、重建设轻维护等问题仍然存在。

智慧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上明确提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影响世界发展的前景。智慧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战略手段,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记者:既然您提到了智慧教育,请您就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来谈谈您的想法。

周洪宇:首先,智慧教育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进一步巩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领先地位。1996-2010年,美国颁布了《帮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等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实现教育技术的飞跃;2010年5月,欧盟正式发布了“数字化议程”五年计划,推动宽带网络全覆盖、教育培训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加快了智慧教育建设的步伐,印度出台《信息技术行动计划(1998-2008)》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支持ICT开展;巴西制定《E―brazil发展战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其次,智慧教育成为各省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抓手。自2010年国家以来,全国多省(市)提出要建设“教育强省(市)”,智慧教育成为建设教育强省(市)的战略抓手。上海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度应用,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江苏在加速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为率先建成教育强省服务;广东明确教育信息发展目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湖北、安徽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正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最后,智慧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智慧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以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因此,以智慧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纲要》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助力我国基本实现教育化的重要引擎。

记者:既然智慧教育如此重要,那我们在实施智慧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周洪宇:当前,智慧教育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各省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抓手,成为助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建议进一步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应用能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进智慧教育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在线教育。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编制“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标准”“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标准”。二是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探索“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级统筹、多方投入、分级推进”的原则,以服务换投入,广泛调动地方、企业、社会深度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建立基础设施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学校购买、公司运维”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服务的机制和模式。推进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电教人员开展跨校服务。制定运维经费标准,构建运维经费保障机制。

其次,要加强智慧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创新公共教育平台建设模式,以县域以上为单位走集约化与集成化建设道路,停止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平台开发,学校只是作为县域信息技术服务的一个用户。一是建设基础教育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通过企业竞争提供的方式,采取购买教材同时购买配套资源,或购买教材并配套包年免费使用资源的办法,从政策安排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二是建设特色明显的职业教育资源库。探索“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科研院所参与”的资源建设模式,分期分批建设视频与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同步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专业特色资源库,形成良性的生成性资源管理和共享机制。三是促进优质高教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本科高校组建“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师范生培养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开展基于网络的合作,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再次,要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应用能力。一是切实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汇聚、形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二是针对教师能力水平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设置分层级的立体式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重视学用结合,开展以教学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师培训。三是组织教科研队伍、专家、名师等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活动创新作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开展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鼓励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地区和部分优质学校,大胆创新,形成可示范、可复制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要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加快推进大规模在线教育。创新教育信息技术研发模式,培养一支教育专家、技术专家和教学专家组成的三结合信息技术研发队伍。一是建设一批国家认定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国际交流。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对外推广我国优质课程。引进国外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优质在线教育课程。三是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推动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

(编辑:王晓明)

第五篇:以信息化提升“三化”建设水平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努力为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兵团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按照兵团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兵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紧密联系实际,迅速掀起大学习、大讨论的热潮,把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将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动力、促进工作的具体行动、创造业绩的坚强保证,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一、切实增强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兵团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在兵团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兵团信息化工作系统的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中央支持新疆及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面把握中央支持新疆及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和相互关系,找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与加快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明确信息化工作在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信息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兵团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工作效率,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去思考和做好信息化工作,用足用好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兵团党委部署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全力提升信息化带动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

在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进程中,信息化作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突破时空局限,不断开创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新局面,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兵团“三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围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社区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城镇化。

围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信息技术在兵团工业、服务业等各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今后一个时期。兵团将继续加大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氯碱化工、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及煤化工等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带动兵团发展工业,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效率、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大中型企业研发和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带动企业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周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传统农业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精准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09年年底,全兵团高新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机采棉面积超过174万亩。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扩大滴灌自动控制高效节水灌溉规模,促进精量播种机、变量施肥机、采棉机等智能化农机具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精确性,走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之路,率先建成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涉农信息资源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建立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提供农业咨询服务。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推广团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职工“一卡通”,实现团场与职工的信息共享。实施自动节水滴灌和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园区。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信息化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解放思想作为引领信息化工作的推动,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就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广泛开展一系列覆盖全兵团以及与地方相协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今后一个时期,兵团将继续提升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整合网络资源,建立兵团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兵团与师、市和团场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部门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促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兵团和各师、各部门政务网站的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公众参与功能。推动中小学校园网改造升级,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网络化教育。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建立专业性的、行业性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公共信息基础数据库,培育发展数字内容服务。着力完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推动远程会诊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全兵团的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信息系统。构建城市综合管理公众服务体系。推广应用社会治安监控系统,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推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管控的预警机制、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兵团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管控预警平台,强化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务的预警和处理能力。加快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

四、努力促进信息化工作取得新成效

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并服从服务于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个目标,把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的所学所思具体运用到信息化工作中,使之经受实践检验,让信息化工作成果惠及兵团职工群众。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保证。要不断加强学习、加深思考,努力提高对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分析研判,认真研究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一步开阔眼界和胸襟,看清差距,立足兵团优势,积极探索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推动工作。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是核心。要把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和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于提高信息化工作始终,在转变观念中深化认识,在深入调研中明确思路。重点把握新形势下加快兵团“三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领会“三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落实信息化带动“三化”的思路、目标和措施,着手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终形成符合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要求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注重实效是关键。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爱岗敬业、提高能力。要有效率观念和成本意识,把功夫多花在深入调研、摸清情况、解决突出问题上。要把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同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同制定兵团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对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查找出的问题和差距统筹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力求各项活动见实效,信息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下载注重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 大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注重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 大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全面提升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

    关于加快“智慧矿山”建设 全面提升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鲁政发„2010‟114号)及等有关文件精神......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_全面提升监狱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全面提升场所管理水平 十堰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孙学明 2012年六月,司法部在湖北省襄阳市召开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应用座谈会,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强调,当前及......

    着眼应用大力推进工商信息化建设(5篇模版)

    都安县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水平已成为衡量政府公共服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建设网上政府、信息化政府也随之成为新一轮公共行政......

    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目前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政府管理领域,许多国家都在......

    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汇报材料

    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汇报材料2010年是我院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2010年,我院以新办公楼启用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信息化应用,在上级技术......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5篇]

    一、信息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1.信息化档案管理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各种新兴场景的出现,也对档案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

    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进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党的十八大以后,信......

    关于提高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派出所信息化建设 应用水平的几点思考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且严密的系统工程,该建设的不断推进带动了公安工作警务理念、警务模式、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的深刻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