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访信息网建设方案
为使**信访信息网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传递动态信息、宣传政策法规、交流典型经验、网上信访、提供资料下载等作用,我们将建立全县信访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方案如下:
一、时间进度安排:
1、6月份商定建设方案,联系网页制作公司。
2、7—8月份进行网页制作,并收集网站所需数据资
料。
3、9月份开始信息录入工作,10月底开始网站试运转。
二、网站整体要求:(以市信访局为模板)
1、主页栏目设置:
**信访信息网栏目设置如下:
【信访新闻】 图片新闻、热点话题、信访工作要闻、信访动态信息
【政务公开】 机构职能、内设处室、领导介绍、领导讲话、人事信息、工作规则、工作计划、信访统计、电子公告、领导活动
【领导接待】接访安排、带案下访、重点约访
【政策法规】信访法规、劳动保障、土地环保、城建规划、文教卫生、公安交通、工商质监、综合、法规导读、政策解读
【信访指南】信访人须知、信访工作流程、信访人遵守规则、维护信访秩序规定、表格下载
【网上信访】电子邮件、网上信访、信访查询、留言建议
【学习交流】理论研讨、信访工作交流、他山之石、案例分析
【专题专栏】创文明机关、信访工作先进事迹、树新形象 创新业绩、创学习型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服务导航】 投诉渠道指南、信访举报指南、法律诉讼指南、有关政策指南|
图片新闻
r 信访工作要闻
r 公 告 通 知
宁波信访信息网等联接
r 电 子 政 务
r 信 访 指 南
r 政务公开
r 领 导 接 待
r 学习交 流
r 政 策 法 规
r 机 构 设 置
r 案 例 分 析
r 资料下载
网站链接
2、各栏目设计要求:
(1)【信访新闻】 图片新闻、热点话题、信访工作要闻、信访动态信息
图片新闻、信访工作要闻在主页中的显示
每条信息在一个页面中显示,图片和文字可进行交叉排版,图片数量不限
(2)【电子政务】(链接到县政府机关协同办公系统登陆界面)
(3)【政务公开】(链接到政府信息公开网县信访局页面)
(4)【通知公告】自下而上滚动,后台可用打“√”的方式选择要显示的公告。
(5)【政策法规】信访法规、劳动保障、土地环保、城建规划、文教卫生、公安交通、工商质监、综合、法规导读、政策解读
(6)【资料下载】后台上传表格、文件,网页上可直接点击下载。
3、网站链接:友情链接栏和网页下方的图标链接。主页页脚显示点击率、在线人数、站点收藏等。
4、数据管理:分设普通信息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两级,普通信息管理员只能对自己发布的内容进行修该,系统管理员可以对所有栏目内容进行修改和删除等操作。数据库系统用ms-sql server 2000,各栏目相应数据库表格设计与旧版数据库系统中相关表格对接,以免改版前的录入信息丢失。
5、后台管理:后台用于对发布内容进行排版的工具栏设置要求基本与word中“常用”和“格式”两个工具栏一致(参照中国**港网站后台处理)。
信息格式要求:
(1)标题: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引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字体大小和格式分别设为,宋体小四号、宋体四号加粗、宋体小四号(供参考,可修改)。字数不作限制。
(2)正文:如有图片,则要求可与正文混合排版。
(3)其他:正文和标题之间显示发布日期和点击次数,在正文后空三排填明提供者,主页上各栏目块的标题链接处加上发布日期。
三、其他相关事项:
1、网页制作商:
2、经费预算:
3、网站服务器:
第二篇:房产信息网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网站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在政府的网络化建设中,可以用它来作为便民服务的工具和平台,可以用它来服务人民。政府网站作为政务公开的窗口,是老百姓了解政府有关政策和动态信息、实现与政府互动的最快捷渠道。通过网站公开信息,将与政务相关的各种法规制度、政策措施及时公之于众,实现资源沟通与共享,从而使政府行政行为有效地置于公众的监督下,这同我们日常工作中所推行的行政信息公开举措并无二致,都是依法行政的必要举措。
房产信息网的建设可以方便房管部门对数据的管理和采集,方便人们对相应政策和法规的查询,方便对房屋产权、楼盘、合同的了解。
在对房产信息网的建设过程中,通常分为以下几块;
一、市场动态、与房子地产市场相关的新闻
二、楼盘信息
展示楼盘的信息,具体到楼盘的幢、房屋、单元、户型,房屋的查封,抵押,租赁等问题
三、房源信息
各种一手房二手房的出租、出售的房源发布
四、政策法规
各项国家和政府出台文件和法规
五、阳光政务
各种办事指南和各部门的情况
六、咨询平台
各种对房产问题的提问
七、各种功能的实现
楼市的各种成交情况
各种计算,比如公积金、按揭贷款的计算
房产证的查询
购房合同的查询
预售许可证的查询
退房公示
房产证的遗失公告
各种文件和资源的下载。
第三篇:衡水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实施方案
衡水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按照市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决定和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衡水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实施意见》(衡政办〔2002〕6号)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重要意义
建设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设衡水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有利于在互联网上树立衡水形象,向世界宣传衡水,让世界更多地了解衡水,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投资,加快经济强市建设;有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社会、信息引导”的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推进廉政建设,拓宽人民群众联系政府和参政议政渠道,密切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增值,实现全社会共享;有利于带动信息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数字衡水”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的实施步骤
“衡水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是衡水市国家机关在因特网上统一建立的网站群,包括中心网站和分站。中心网站是“衡水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由衡水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政府办公室承办,中文域名为“中国衡水”,英文域名为hengshui.gov.cn.分站是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网站,由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主办。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建设本着国务院、省政府指导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20字方针,依托市政府公用信息平台,实现全市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突出重点,分两步进行。第一步,2002年7月,完成中心网站和首批33个市直部门分站的运行,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完成中心网站和33个分站的软件开发,33个市直部门规划好自己的栏目。第二步,2002年10月,完成县市区和开发区分站的运行,其余市直部门要在2003年上半年完成公众信息网建设任务。
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建设方式
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是可供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各部门共用的网络服务平台。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各部门可以单独建设自己的二级网站,为节约投资,也可以采用主机托管方式或租用虚拟主机方式。市直部门中已有公益性网站的,要在中心网站指导下作进一步的调整、修改,链接加入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网络平台;目前没有网站的,由各建站单位选择一种建设方式,安排好建设资金,市政府统一建设。所有分站都应当明确相应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上网内容的收集、整理、审核、发布、更新和网站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
四、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建设要求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衡水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各自的网站,重点抓好信息服务、网上办事、便民服务等工作,集中力量办好主打栏目、精品栏目,以质取胜;按照“内外有别”和“效能信息”的原则开发本地区、本部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要按照统一安排,积极配合,加快实施,确保7月在衡水建专四十周年之际,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开通运行。
1、统一域名。市直部门公众信息网统一使用“衡水某某”网络实名和hs××(单位名称拼音缩写)。gov.cn英文域名。县市区和开发区公众信息网使用“xx公众信息网”中文域名和hs××(单位名称拼音缩写)。gov.cn英文域名。各单位域名注册费共800元(英文域名注册费300元,中文域名注册费500元),要于5月28日前送交市政府办公室,由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到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管理委员会登记注册。
2、统一标志。“衡水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将在中心网站和所有分站的主页上方显著位置放置衡水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的网站标志。
3、统一制作。为了确保政府信息网风格、标准、技术等内容的统一,由市政府办公室依托一家有实力的公司负责中心网站和所有分站的建设。同时,市政府办公室确定衡水移动公司负责中心网站和分站与互联网连接的通信线路,提供所需宽带,保证畅通,并给予优惠的价格政策,负责提供至所有网站网络中心的光纤。
4、统一主要栏目。所有建站部门在设计自己网站栏目内容时,根据实际情况,要包含以下14项内容:行政职能、机构设置、所属单位(包括下属单位及职能)、领导介绍(包括领导成员名单、简历和职务)、联系方式(包括电子信箱、工作电话及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审批事项、审批(办事)程序、审批(办事)时限、审批(办事)结果、政策、法规、规定、行政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招商引资项目、招投标项目、工作动态。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可参照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衡水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资源的通知》(衡政办〔2002〕12号)目录,开始着手进行上网信息的准备工作,并规划设计主要栏目。
5、时间安排。5月30日前,独立建站、建设虚拟网站、主机托管的单位分别将1.5万元建设费(包括网站设计和制作费、系统开发费、数据库开发费)、3万元建设费(包括一年1G空间使用费、网站设计和制作费、系统开发费、数据库开发费)和2.5万元建设费(包括主机托管费、网站设计和制作费、系统开发费、数据库开发费)送交市政府办公室。所有建站单位要于6月10日前将本单位公众信息网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网站栏目、功能)报市政府办公室审定。同时,市直33个建站部门要按照上述第4条所列内容,于6月8日前完成信息资源的整理和录入工作。
五、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的组织保障
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在衡水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进行。为保证7月在衡水建专四十周年之际开通运行,由市政府办公室成立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工作,市政府办公室对政府公众信息网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进行监督管理,依靠部门提供信息资源,依靠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一位领导,指定专门的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保证资金投入,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加快建设。
第四篇:昆明市农业信息网建设情况汇报专题
昆明市农业信息网建设情况汇报
昆明市农业局
二OO九年六月五日
一、基本情况
“昆明农业信息网”自2009年1月新版正式启用以来,共采集和发布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综合信息等各类农业信息697条,网站访问量近2万次。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实行信息报送责任制。为进一步做好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昆明市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特点,制定《昆明市农业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具体明确各县(市)区、各单位的信息考核目标任务,实行领导负责制,确定一名农业信息员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及报送,并对信息报送的内容、时限和格式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是完善栏目建设。为确保“昆明农业信息网”在信息服务方面具体地方性、明确性和主导性,昆明市在省厅统一平台、统一布局的基础上,按照昆明市的农业工作重点、产业发展和资源优势,共开设5大类62小类栏目,其中还针对农民关心、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以增强信息的服务性。
三、存在问题
一是整体布局不足。由于目前“昆明农业信息网”实行建管分离的方式,给网站维护造成一定难度,特别是对网站的整体布局、美工设计、功能深化等方面的要求无法及时得以实施和展现。
二是网站运行不稳定。从“昆明农业信息网”半年运行状况来看,普遍反映网站访问速度慢、信息发布时提示错误较多。
三是信息标准不完备。目前,“昆明农业信息网”的信息采集主要是按文本格式采编,这给价格行情、供求信息等以数值格式为主体的大量数据采集带来很大弊端,无法进行后期的数值分析。
四是后台功能不足。由于后台采用统一模板,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个性功能设计的缺失。而且,部分操作设置不尽合理,增加不必要的操作流程,如审核后的修改完全可以设置在“已审列表”中实现,不必经过人为的分类
选择过程。
四、今后工作
1、加强信息采集和分析。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建立长效的信息采集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服务性。同时,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在完善采集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使“昆明农业信息网”真正成为信息广泛、分析可依、服务可靠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2、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平台。进一步对“昆明农业信息网”、“三电合一”应用项目的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平台、语音咨询、远程培训互通的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应用平台,提高信息应用的融通融合。
第五篇:浅谈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
关键词:文化信息网 资源共享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从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后对文化信息网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发布,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
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4结束语
文化信息网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积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必将成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的一个主平台,为传播中华文化,共享人类资源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