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MT咨询: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点问题与解决思路
AMT咨询: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点问题与解决思路
作者:AMT咨询 关键词:煤炭企业 信息化建设
国内管理咨询公司AMT能源行业专家研究表明:中国煤炭行业由于行业发展不平衡,使得煤炭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十分落后,导致信息化建设停步不前。目前,大部分国内煤炭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基本停留在重复单项开发和单项应用水平上,整体管理水平还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的地步,成熟的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很难开展,总的来说,煤炭企业信息化中存在四大问题,需要采用相应对策加以改进和提高:
第一,煤炭企业管理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管理上缺少与信息化的融合贯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应用改造和创新性使用的过程。这里强调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使企业的各项管理与信息化相交融,实现信息技术和管理的再升华。但是,许多煤炭企业忽视了信息技术的管理和业务流程的创新,没有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变革,甚至沿用老一套传统的管理理念,僵化的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只是图有其表。
第二,没有进行协调统一的系统化建设。现在有的煤炭企业未从长远出发,缺乏系统的、结构性规划,急进功利为解决眼前问题上一套甚至几套系统;各部门单打独斗,这个部门上个软件,那个部门上个系统,各部门的系统兼容性不强,条块分割严重,不够协调统一,导致系统种类繁多并且兼容性差。
第三,未从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拿来主义严重。煤炭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其用料的数量、种类与产成品之间没有因果上的必然联系,却受到自然地质等外界因素的较大影响。许多企业对高科技的装备比较青睐,也容易被开发商所罗列的好处所迷惑,未能很好地从煤炭企业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或者购买适合自己单位的硬件装备;或者上马的许多系统、软件或者某些系统的许多功能难以用到或实现。在总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资金,却不实用,有的竟被最终弃置一边,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的浪费,实在可惜。
第四,人员素质较差,缺乏专业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煤炭企业信息技术人员不足,中层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应用技能较低。企业缺乏既懂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目前企业建立的信息化机构并不具有信息管理职能。信息化建设与每个员工息息相关,员工对信息知识掌握水平与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关系重大,如果员工对信
息化建设的意义理解不深,对信息化管理有抵触,信息化知识水平不高,那么实施信息化也有阻力。目前对整个煤炭企业来讲,员工信息化素养水平不容乐观。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煤炭企业加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提供企业竞争力,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对此AMT能源资源行业专家提出几点解决的建议:
第一,寻求外部专业合作伙伴的帮助
目前,如果仅靠煤炭企业自身的力量搞适合煤炭企业的研发,大多数煤炭企业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科研力量和资金均难以达到,仅靠IT 供应商也难以满足自身需求。最好的办法是依靠二者结合、或者二者与第三方管理咨询服务商三者结合,密切合作,在熟悉煤炭企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信息系统的合理需求,研发出适合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同时良好的合作伙伴对与日后系统的维护也可省心不少。
第二,整体规划,分步骤实施
根据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全面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信息化战略,用以指导企业一个时期内的信息化建设。为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信息化工作应由信息化管理部门统一策划。企业所属各单位、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都必须纳入企业的整体规划之中。
在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总体指导下,煤炭企业应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上到下、逐步推进。按照煤炭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及生产和管理过程信息集成化的层次,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第三,改革管理模式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身就是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再造,信息化只是提供了先进管理的一种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工具。然而这个平台只是为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如果缺少科学的决策,再好的信息系统也失去了意义。所以在管理上要与时俱进,加强企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破落后和僵化,使管理方式与先进的信息系统相适应。
第四,重视人才建设
一方面提高待遇和其它条件吸引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到煤炭企业中来;另,本土人才的培养,要引的来还要留的住。俗话说的好“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才才是信息化建设的“青山”。
第五,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信息化素养
狭义上,信息化素养即是体现在信息加工、信息获取、信息的处理利用以及信息创造诸环节中的基本能力。煤炭企业职工的信息化素养普遍偏低,企业在加强职工培养方面可采取
“送出去、请进来”的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方面是从现有的状况出发,将员工逐步送出去培养,或者定期请外面的专家学者到企业传授相关的理论及应用知识。另一种举措是从高等院校引进一些大中专毕业生,结合企业的需求加以培养,从而充实企业的信息化队伍。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战略,各企业只有依据自身的现实、系统地制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并通过完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管理的信息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由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跳跃式发展。
第二篇: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探讨
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探讨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些医院就开始研发并使用功能相对单一的收费管理系统。截至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虽然近些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开始转向医疗和管理的深度应用,但与电子商务、金融、税务等行业相比,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大部分三级医院和许多二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也很难明明白白消费,另一方面医疗流程复杂,医疗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医患矛盾非常突出,医院改革迫在眉间。
医疗行业是一个信息高度密集的行业,也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处理的行业,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促进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建设进程步履艰难。有管理体制和行业政策的因素,有应用软件厂商的因素,也有医院本身和医疗行为复杂性的因素。这里结合本人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围绕这些问题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和总结,以此引导医院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找到适合医院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1.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来自于医院的决策层 信息化建设之初,包括院长在内的所有人都想像着信息化建设的种种益处,而实际上由于多数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管理的投入。而且由于信息化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巨大冲击,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许多不可回避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绝大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往往是一件“叫好不叫座”的事情,实际效果远远不及预期。
1.1.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 人们都说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而实际上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较长、投入巨大,短期效果不明显、又无显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医院来讲,很难将其作为一项重点来抓,院长更是不能深入其中。这导致了在医院信息化进程中,需要调整医疗流程时无法做到彻底,需要配合管理措施时执行不力,需要不同岗位不同科室之间配合时无法很好地协同工作。其实不是医院不重视,而是院长的重视不够,如果医院的院长能够像对待财务和人事那样亲自主管,并深入到信息化建设当中,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许多事情,离开院长是无法完成或难以完成的,必须引起医院和院长和足够重视。
2009年的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讲过一番话“信息化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在医院有多个领导决策的委员会,我唯一主动请缨的就是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而且我明确跟所有人讲,谁要是挡信息化项目,不是你挪位置就是我挪位置!”。如果哪位院长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医院信息化建设其实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1.2.院领导虽然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把握不够准确。在信息化建设之初,院长往往想像着,坐在办公室能够随时了解到实时的业务和经营信息、能够随时提取到决策方面的支持信息、能够分析预测出医疗业务走向,更希望信息化能够节省运营成本、高效利用医疗资源、简化患者的就医流程。所以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很清楚,而实际上由于院领导都是医学方面的专家,他们的精力往往更多地集中于医疗业务和行政管理上,很难对信息化建设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所以在进行决策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的把握难免出现一些偏差。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项目,需要医疗业务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的密切沟通来保障医疗过程有效的融合于信息化建设当中,更需要院领导的直接和深入参与来保障信息化能够配合和承载更多的管理手段。这就要求院领导对信息化的基本环节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误解和顾虑,保障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有效运用于主体医疗业务和医院的整体管理,下达及时、准确、有效的决策来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1.3.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 由于医院主体医疗业务的专业性强,又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导致了信息技术和医学的融合极其困难,再加上近些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和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以及医院管理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更多的在于过程。
在漫长的医院信息化进程中,各个阶段除了需要前期的大量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还必须保证相应的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有的时候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或医疗体制的改革,也需要相应的软、硬件升级成本。然而,由于政策因素、管理因素、认识因素和信息技术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绝大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预期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又很难见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所顾虑,很难保证足够的建设资金,更缺少了相应的跟进投入。
在发达国家,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5%~10%,而我国就是信息化建设搞的非常好的医院,也几乎没有超过年收入1%的。近年来,虽然卫生部要求医院按照总收入5%的比例投入信息化建设,但绝大多数医院仍然还是只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很少有哪家医院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跟进资金,这严重制约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源于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效益和医院管理软件的产品特性认识不够全面,必须加以纠正。
2.医院信息化建设缺少并承载有效的管理手段
信息化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科学、明晰的管理流程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然而在许多医院,由于管理职能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到管理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无法配合和承载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导致医院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与管理产生了隔离,使得大量的信息化数据资源得不到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信息化在有意或无意中变成了“技术和信息”的孤岛。
2.1.管理职能部门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参与不够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所有医院,恐怕都是出于加强管理需要的。而事实上,由于信息化建设被包括院领导在内的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信息科的事情,行使医疗、护理、质控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很好地深入其中,偶尔的参与也往往只是就事论事,缺少了管理方面的深入考虑。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上主要是由信息科和一线业务人员完成的,而信息科又缺少必要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业务管理职能,使得医院信息化不仅缺少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来保障其高效运行,也不能很好地去承载有效的管理手段,导致信息化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信息化建设所能起到的管理作用十分有限。比如: 在一些医院,总有人抱怨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效果差,而这些人主要来自行使管理的职能部门。事实上,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这些人往往认为信息化解决的只是一线业务问题,参与又明显不够。这导致了职能部门想要提取管理数据时没有办法从软件得到,想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施行某种管理手段时软件又无法承载。其实并不是软件的功能不完善,而是由于这些人对信息化建设的参与不够,而导致了其无法判断应用软件能否提供或承载管理上的需求,结果就造成了“以软件替代管理”的局面。
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配合行政管理手段,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或引导管理手段的实施。只有管理职能部门的有效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手段才能被有效利用,才能达到以管理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医疗水平和医院管理水平提高的效果。
医院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虽然是由人为因素所控制的,但是如果配合了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还是能对人为因素加以限制的。
2.3.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未能有效运用于主体医疗业务管理
医院最难于管理的,实际上就是占绝大多数的主体医务人员。在手工管理模式下,即便医院制定了再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总有一些人不会去严格执行,所以医疗行为是否规范完全取决于一线医务人员的人为因素,而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加以限制。但是在多数医院的信息化进程中,由于职能部门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意识较差,并且参与程度也不够,所以对医疗管理方面的需求很少,导致信息化技术手段未能很好起到规范医疗操作的作用,也使得信息化的数据资源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医疗业务管理。
医院信息化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常业务,合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还可有效纠正不规范的医疗操作,也可统计和分析医疗和其它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来进一步规范和实施对主体医疗业务的管理。
2.4.管理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信息化建设的早期,称医院管理的应用软件为“信息管理系统”,而随着信息化在医院应用程度的深入,又被称作是“管理信息系统”。几个字位置的变化,带来的其实就是突出管理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在多数医院,从院领导到职能部门,再至具体的使用部门的一些人,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意识,不是认为“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没有必要配合管理手段”,就是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与管理没有关系,按照业务流程完全可以一蹴而就”。结果造成信息化的技术不能很好配合和承载有效的管理手段,使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也导致了大量的信息化数据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而管理又是源于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和强化医院管理意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5.信息化建设缺少严格、规范和有效的管理保障 医院信息化建设既包含有技术的因素,也包含有管理的因素,还存在着很多人为的医疗因素,是一项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环节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其它环节的使用。
伴随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这种保障机制就是“与医疗流程相适应的应用软件操作规程”和”与医院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只有配合了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才能高效运用,反过来才能促进信息化承载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2.6.管理手段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工程和医学”的有机融合。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其实就是医疗过程的数字化,配合和承载管理手段的目的在于保障数字化的实现,所以管理手段在医院信息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个别医院,由于管理混乱导致业务流程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人为因素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对立的,管理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了信息化与实际业务偏离、信息化的数据逻辑关系混乱,实际上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管理虽然不能直接主导信息技术和医学、管理工程,但它可以促进三者的有机融合。管理因素决定了医院信息化的应用深度、使用广度和建设的成败。
3.医学的复杂性、特殊性和管理的不确定性,导致信息技术与医学、管理工程的融合极其困难。
信息化技术与医学的融合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这往往又是不被医院重视或忽视的一个环节。表现为要么就是“只安排信息科独挑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大梁”,要么就是“将信息科看成是一个被动的执行机构,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所有事情完全由业务人员来决定”,结果造成信息化的技术实现手段与医疗业务流程两张皮,不是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无法被有效利用,就是信息化的医疗流程还得辅助许多的手工操作过程才能完成。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范围极广、极具专业性的综合项目,需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需要掌握专业的信息化技术,需要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而承担医院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主要职能的信息管理人员又很难集这些专业知识于一身,所以寻求医学和管理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来支撑。需要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直接参与,需要医疗专业人员的直接参与,需要管理专业人员的直接参与,并且还需要他们之间密切配合和院长的亲自统领来保障贯彻和执行的有效性,离开任何一方都是无法搞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
4.缺少总体规划和建设原则与目标,导致医院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必须分阶段规划。尤其重要的是一定要根据医院的自身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做出科学判断,明确每个阶段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时间期限。
缺少了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还会带来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芝麻西瓜一起抓,应该深入下去的环节没有解决好,而解决了的又是一些表面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医院信息化还必须要有科学的建设原则,那就是“严格规范、抓住核心、突出重点、服务理念、注重挖掘、应用扩展”。
■严格规范:以医疗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为基础,以高水平的医院管理为前提,提供科学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抓住核心:以病人的医疗信息为核心,以财务信息为纽带,以决策支持信息为主导。
■突出重点:突出临床和管理两条主线,并做到两条主线在相互作用中能相互促进。
■服务理念:在信息化的数据流向中,要全面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注重挖掘:有效利用信息化的数据资源,深度挖掘用于决策支持的管理数据。以信息化促进管理,以管理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
■应用扩展:在应用软件的功能上,充分考虑信息化进程的延续。并能提供相应的接口,实现医保、农合、远程会诊等方面的数据交换。
6.信息主管部门缺少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
信息科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中枢,它承担着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和维护与管理的职能。而在绝大多数医院,由于信息科缺乏相应行政管理权限,导致其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职能受到了很大限制,使得信息化建设的许多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而反观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医院,信息科主任本身就是副院长或者兼任着院长助理的角色,也有的医院授予了信息科很大的行政管理权限。这样做的医院,信息化进程一般都比较顺利,建设的效果也很不错。
信息主管部门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中枢和纽带,如果缺少了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就无法有效行使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职能。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好坏与信息主管部门是否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限有着很大的关系。
7.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调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除了软硬件投入外,在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方面的费用也相当大,人员、硬件和软件的投资分配比例基本上是1:1:1。而在我国,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费用大部分都用在了硬件上,软件投入很少,而在人力资源和管理方面的投资则更少。这样的不均衡投资比例,使得信息化资源无法被有效利用,实际上不仅没有节省投资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浪费。
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是基础,软件投入是条件,人员投入是保障。这三方面的投入缺少了任何一个或者投入不均衡,都会对信息化建设产生严重的制约。
8.医院外部因素影响所产生的问题 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绝大部分是由医院自身引发的,但来自于医院外部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它们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影响也很大,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8.1.来自行业规范和政策导向的影响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是2002年修订的,已近十年之久。在这期间,无论医院管理体制还是医学、信息技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规范已经明显不适应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了。这要求医院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建设超前意识。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规定“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很明显,这是从“功能”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定义了什么是电子病历,而“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却是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的表现形式中又包含了医院信息系统生成的所有内容,显然将“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混为一谈了,这给实际实施电子病历系统带来理解上的困惑。
8.2.来自医院管理体制的影响 在我国,虽然国家制定了很多的医疗规范、管理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存在着“有多少家医院,基本上就有多少种管理方式的差别”,这使得医院管理应用软件厂商很能遵循统一的开发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大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难度。
8.3.来自应用软件厂商的影响
由于医院管理应用软件厂商的技术人员很难掌握足够专业的医学知识,对医院管理和医疗流程理解也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应用软件流程复杂,人性化操作不足,可用于管理的数据提取深度不够,部分数字医疗行为不是严格符合相应的医疗行业规范等等,这些对医院信息化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要求医院与应用软件厂商密切配合。
8.4.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信息化的技术实现手段其实是在严格中参杂了一定的死板因素,有此事情本来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许多无法预知的困难,按照理想的做法很多时候是实现不了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要充分考虑是否与社会的大环境相吻合,过份理想化的做法不一定适合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9.总结
信息化是医院管理的手段,而管理又是无定式的,所以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因地区而异、因管理者而异、因时期而异、因政策而异的,也是因所采用信息技术不同和预期效果不同而异的,也是因医院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别的。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本人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医院信息化建设更多的在于过程,建设进程的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所不同,而且是随着管理和应用需求的变化而在相对静止中改变的。所以医院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解决的方式和方法也是伴随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前进而动态改变的,怎样更好地结合医院自身特点才是最最重要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从认识和使用的角度,从医院管理体制和行业规范的角度,从医院,使用者和应用软件厂商的角度,从信息技术、医学和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力求能够给医院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对医院信息化建设重要环节和关键环节有一个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以便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能够产生一些思考或引导,从而使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结合医院自身特点。
第三篇:AMT咨询:信息化建设助力政府构建平安和谐城市
AMT咨询:信息化建设助力政府构建平安和谐城市
作者: AMT咨询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十一五”期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五年间,全国共有22.2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因灾死亡失踪10.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8134.1万人次,倒塌房屋1794.9万间,农作物受灾21471.3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万亿元。上海是一个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随着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的安全隐患已逐步张显,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特别敏感,随时都会引起城市重大灾害,这不仅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也会严重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上海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大型城市,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构建一个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保障支撑体系是非常迫切的,这对提高上海的整体抗灾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并促进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政府响应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的一个重要举措,对国内其他城市和发展中国家类似城市的建设也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谨从民政防灾减灾的业务角度出发,对如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保障体系进行探讨,范围涉及对报灾、核灾、防灾、减灾等问题的处置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以及高新技术的使用。依据我国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监管规定,国内管理咨询公司AMT设计了一个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平台,它从灾害链全过程控制的角度出发,主要围绕“灾前防灾备灾、灾中应急处置、灾后评估重建”等环节,结合综合保障平台对灾害相关“人”、“财”、“物”三个方面进行信息管理。
政策背景
国务院和党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救灾工作,把救灾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2003年7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就提出“把加强灾害综合管理、提升防灾救灾的信息化水平纳入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战略中”。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温家宝强调“运用科技力量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建设,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体系”。2006 年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再次明确提出“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在应急保障中作出了“科技支撑”的规定。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
要求“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应急综合协调机制;建成覆盖各级政府和城乡社区的救灾应急预案系统;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灾情管理系统;建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完善救灾法律法规,打造救灾科技支撑平台,建立专兼结合的救灾应急队伍;全面提升救灾应急工作的整体水平”。《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将加强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上海防灾减灾信息化现状分析
根据对比国家各项应急救灾减灾的要求和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我们发现,上海在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仍然比较薄弱,许多基础工作有待加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灾减灾以面向部门为主,强调综合、集成与系统化不够,缺乏对防灾减灾的科技平台的建设;
2、对灾害系统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一些突发性的重大灾害,特别是灾害链的形成机理还不很清楚;
3、对灾害的监测、评估还缺乏统一标准,难以相互比较和分析;
4、单项灾种灾害的预测预报信息和通讯指挥系统各成体系,未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5、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资金投入不足。
针对上述分析中提到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尽快构建一个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综合保障支撑平台,使之最大程度发挥救灾减灾的工作职能,从而起到避险减灾作用。当发生重大灾害情况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应急通信保障,对灾情进行采集、分析和评估。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灾害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思路和解决方案
工作思路:AMT设计的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平台从灾害链全过程控制的角度出发,主要围绕 “灾前防灾备灾、灾中应急处置、灾后评估重建”等环节,结合综合保障平台对灾害相关“人”、“财”、“物”三个方面进行信息管理。
总体目标:构建一个“灾前、灾中、灾后”一体化防灾减灾综合保障支撑平台,主要依据对报灾、核灾、防灾、减灾等问题的处置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以及高新技术的使用。这一平台的作用是,提升防灾救灾信息化水平,培育社区防灾减灾自救能力,服务周边地区提供科技支撑,力争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使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建设内容:3个综合应用系统、1个支撑平台和1个数据中心(简称“3+1+1”)。“3”是围绕“灾前、灾中、灾后”全生命周期来建设的灾前备灾管理及风险评估系统、灾中灾害应急处置系统、灾后评估重建系统;“1”是指灾害综合保障管理平台,包括对灾害相关的“人”、“财”、“物”的信息管理;“1”是防灾减灾数据灾备中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灾前备灾管理及风险评估系统、灾中灾害应急处理系统、灾后评估重建系统和防灾减灾数据灾备中心。
功能需求:主要围绕灾害发生的灾害链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业务流程,从备灾需要、灾中处置、灾后重建三方面,以及灾害保障、灾备中心建设五个内容来考虑业务功能需求。
1、灾前备灾管理及风险评估系统
灾害信息采集平台子系统:通过灾害信息员定期监测并将相应数据采集入库,构建灾害信息基础数据库。
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库子系统:利用该模型库对各终端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比对,判断灾害风险等级,供决策机构参考。
构建覆盖全市的社区风险地图子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社区区域人口分布(密度)等基础信息,全面了解全市各社区的主要灾害风险源、救援点分布、各社区应急预案建设情况。
社区灾害风险分析子系统:将通过采集平台采集到的监测数据与专业化的灾害风险分析模型相比对,判断是否产生异动,并将结果提供给决策系统来分析是否启动预警模式。
社区预案库、典型案例库子系统:建立统一管理口径的分类预案系统,实现应急预案的网络报备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
社区灾害培训教育子系统:考虑利用网络等远程的手段配合常规宣传平台,实现对社区居民灾害教育,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救灾物资储备库子系统:对于捐赠物资、中标的储备物资进行日常的登记、分类、查询、统计管理功能。
2、灾中灾害应急处置系统
灾情实时采集子系统:通过高科技手段对灾害现场发生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到的数据实时反馈到系统。
灾情分析子系统:对灾情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统计及量化的预估,为启动应急响应和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构成灾害应急管理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评估的全过程管理体制。
会商决策子系统:实现与各联动单位进行灾情会商决策。
应急指挥子系统:通过指挥平台及时掌握事故报警信息、查找可调度的救援资源,实现与联动单位协作,共享资源,从而提高对救援队伍、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车等的指挥效率。
救援管理子系统:救援管理应包括预案管理、队伍管理、专家管理和物资管理四部分的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实现对应急救援队伍和各种预案管理、预案调用和专家库、资源库的管理。
物资发放管理子系统:对灾区发放和运输救灾物品进行有效、精确的全程管理,并实时对物资发放情况作收集,反馈给各级职能部门。
联动单位信息共享子系统:与国家、市政府和其他联动部门进行资源、信息交互共享、会商决策等,从而形成协助处理灾害的应急联动机制。
3、灾后评估重建系统
灾情损失评估子系统:通过灾害信息员、当地职能部门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信息采集、入库,以及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输出功能。
灾情监测、信息反馈:通过联动的平台,将灾害信息传递给其他部门及相关联动单位,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信息。
应急救援征用补偿管理:对受灾后,紧急救援征用所需物资征调、使用、归还、补偿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管理。
4、灾害综合保障管理平台
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培训管理:对于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灾害信息员等救灾人员的人事信息、培训信息作日常的管理;同时对社区居民的各类减灾防灾知识培训、宣传情况管理。
救灾资金的使用管理:对各级各类的救灾资金投入、拨付整个流程进行系统监督,统筹管理,确认资金流向,确保专款专用,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捐赠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捐赠(如集体捐赠、个人捐赠、定向捐赠)方式,进行日常
管理(登记、分类、统计、公示(发布))。
技术装备管理:对技术装备的日常维护、运营状况进行管理,能及时掌握技术装备的使用、维护情况。
5、防灾减灾数据灾备中心
数据灾备:保证应用功能确保全天候、全时段的正常运行,数据、应用的冗余备份。
价值和收益
防灾减灾综合保障体系的建立,既可以根据灾害链的发展规律对灾前备灾和综合风险评估、灾中应急救助、灾后灾情评估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系统集成;又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灾害信息和风险评估信息,并在统一的平台上将各类灾害风险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整理,进而得到全面综合的灾害风险评估以及灾害应急响应措施。它通过各种传输手段将灾害风险评估、减灾辅助决策、应急救助等信息传递到可能或即将发生灾害的区域和单位,为政府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迅速指挥和统一部署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决策和通信指挥。
第四篇: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对我国煤炭企业自身的经营水平和发展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企业信息化发展成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然要求之一。围绕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与解决对策略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对我国煤炭企业自身的经营水平和发展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企业信息化发展成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然要求之一。围绕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与解决对策略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1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煤炭企业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的应用,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信息、决策、行为二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
1.2可以推动企业的业务流程重构和组织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进而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新搭建,使原有普遍应用的塔形结构改进为扁平化、动态化、信息化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计算机系统将能够完成大量中层监督和控制下属部门的职能,通畅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从而减少了组织的管理层次,实现了组织瘦身。同时,能够极大地调动组织执行层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各层次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1.3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随着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入渗透,将实现对企业价值链条的全程影响。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企业价值链条上的各环节进行优化,可以卓有成效的改善企业成本结构。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既能帮助企业准确、迅速捕获市场信息,准确产品定位,同时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从而形成成本优势;其次,煤炭企业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自动化生产系统,实现了矿井设计的快捷和生产的高效化,提高了企业市场反映能力,更能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第三,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生产过程融为一体,形成柔性制造系统。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则企业信息化实现了物资管理科学化并降低了煤矿生产所需物资库存量,必将使经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2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信息工作流程不规范?
企业的工作流程大多是自然形成的,本身没有考虑到计算机和数字化的需要,存在许多不适合计算机系统处理的地方,给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造成了困难;另一方而,同类企业之间的工作流程不一致,开发的系统难以推广,因而导致低水平重复开发。针对这种状况,有的人试图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对实际的工作流程进行“再造”;有的人希望直接购买国外的信息系统,并按照国外信息系统的要求调整自身的业务流程。实践已经反复证明,这些做法均不能解决问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要由管理者来推动,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违背了这个规律,企望通过一次信息系统开发,由计算机技术人员来解决技术、管理等所有方而的问题,这样的路是行不通的。?
2.2信息开发过程不规范?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涉及规划、立项、设计、开发、维护升级诸多环节,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信息化建设究竟应该怎样进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使得
信息化建设处于随意地私搭乱建的状态,从而导致出现各种问题。为此,要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并通过实际工作的检验,吸纳好的经验、做法,使标准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细化。这不仅是对信息系统开发进行管理的依据,也是使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的基础,否则,各种说法、各种经验铺天盖地,鱼目混珠,错误的不能排除,正确的不能吸纳,企业信息化建设就难以深入。?
2.3信息系统不规范?
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运行操作规程等,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单位各搞一套,导致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为此要制定信息系统的各种技术标准,作为协调信息系统建设的依据。?
2.4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
目前煤炭企业正在奋起直追,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煤炭基本建设速度减缓,煤炭企业任务量正在由巅峰转向下滑。竞争更趋于激烈化。所以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了煤炭企业的共识。?
2.5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信息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一般煤炭企业中,均无专设的信息管理机构,部分企业设立的计算机室也是挂在企业管理或技术部门,大多数企业设有通讯计算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担负整个企业的有线通讯的维护和相关的技术工作,而不是行使信息管理职能。专业计算机人员很少,MIS专业人员就更没有了。技术力量不足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一大制约囚素。?
2.6缺乏研发能力?
引进的信息技术,只有通过消化吸收和与企业管理融合以后,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况且,很多技术并不都是现成的,要获得实际技术能力,则需要把触角仲向企业外部,在充分理解和吸收信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煤炭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差的。
3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3.1以科学的态度确定总体思路?
信息化对煤炭企业来讲是一门新兴科学,对一个企业来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无适合本企业现成的经验,也无适合本企业现成的模式。如何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结合煤炭企业实际,结合企业发展与管理现状,因地制宜是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而项目立项前的充分调研与论证是必不可少的。应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建设以财务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的ERP系统,使产、供、销和人力资源各业务系统的真实数据实时反映到财务系统中,使财务系统的数据控制各业务系统的业务活动,达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调统一。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闭环控制,通过改造现行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整合企业资源,满足管理需求,约束人的行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3.2认真选好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信息主管)?
在实际工作中,业界通常把信息化建设称作为“一把手工程”,是因为对信息化建设只有“一把手”高度重视了,对信息化建设有明确要求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人力、资金才能很好落实。企业需要一名掌握公司业务、熟悉经营管理、尽职信息化建设的副职来担任CIO。CIO必须既能够组织有关部门和业务人员,探讨研究相关的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制度的调整,亲自组织工作人员和业务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共同研究各应用系统如何在业务处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有了一个这样的关键人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就能加快、作用明显加强。?
3.3管理从柔性到刚性?
一个企业走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往往是管理上太过宽松。对于每项工作流程、每一个岗位职责没有具体明确,同时在绩效考核、奖惩制度上落实不够,使之缺乏明确的工作节奏感,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企业效益受损等。为此,煤炭企业可以制定内部完整的管理规章和制度,针对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各个企业运作流程,明确了每个员工的责任,并规定了具体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办法。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良好的监控,新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随着信息化工作的进展,财务、销售等应用系统上线以后,堵塞了管理漏洞,管理制度得到很好的落实。例如,在销售管理上,公司规定一个最低售价,那么凡是低于此价格的产品销售,就打不出销售订单,任何数据都不会显示,因此产品就不可能出厂;同时,还可对购买方规定硬性的信用额度,超过信用额度限制时同样打不出销售订单等。随着企业发展,企业的管理模式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性化的色彩,但是在现阶段,与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刚性管理模式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的最有效手段。?
3.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拉动企业自上而下的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因此要求企业必须有既懂企业管理、又懂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信息化和企业发展的对称性。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只专业的、不断提高的、既精通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要采用多种形式针对企业内部各类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除讲座、授课等形式之外,需注重在信息化建设的工程实践中进行培训。学习国内外、行业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的发展以及能够给系统带来新的特色,扩大知识面,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3.5整合信息孤岛,逐步转向电子商务?
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主要完成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自动化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营销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并对电子商务进行了探索。下一步应结合市场与自身发展的特点,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从煤炭生产自动化控制,进入到企业全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使用阶段。应从企业内部管理入手,从最基本的生产加工环节入手实现信息化,逐层实现职能环节的信息化,实现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有效蔡合,避免“信息孤岛”对企业经营发展造成的危害。通过信息化管理,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市场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与国际运营水平的接轨。?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煤炭工业化,将我国煤炭工业化提高到广泛采用信息智能工具的水准上来,用信息技术武装煤炭工业,提高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煤炭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一项重要而有深远意义的任务与使命。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问题与解决思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问题与解决思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是一项不断探索的系统工程,我区新农合工作经过2005年的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及时查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下面我想就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提出来供大家参考,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关于新农合的各项政策,采取各种不
同的有效模式服务于农民朋友。
一、新农合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关于及时调整报销比率的问题。根据2005年上半年新农合基金报销支付偏低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使新农合基金充分发挥作用,我区农合办于2005年8月份对报销支付标准及时进行了调整:每次住院期间的各项检查费用,最高补偿从原有的150元增加到250元,不足500元的按实数的50%报销;住院床位费由每天每床16元增加到每天每床23元,再加上施行了新的医保系统导致可报销药品范围的扩大,使得农民受益率明显提高:调整前后农民在各级医院住院的平均每次报销金额分别由镇级、区级、区外的837元、811元、926元,提高到1178元、997元、1208元,平均提高31.4%。而对于8月份前已报销过的2883人进行了二次补偿,补偿金额达76万元。
(二)关于网络系统的管理问题。区农合办在为各管理中心配备电脑建立信息网络基础上为四个镇的农合办配备了网络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利用区政府政务内网平台将我区新农合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覆盖四镇农合办,改变过去镇农合办实时信息管理盲区现象,使得各镇农合办能通过信息系统实时掌握其管理中心对参合农民住院登记、医药费报销及审核情况,对发挥和落实镇农合办管理职能,强化新农合报支工作的审核及监督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系统网络的管理上我们认为需注意以下问题:1.各管理中心的网络管理人员能力要强,各新农合专职人员要熟悉电脑的基本操作知识;2.新农合软件开发公司的售后服务一定要及时到位。因为在新农合的操作过程中随时可能会遇到问题,软件公司人员应该随叫随到,不能影响日常工作;3.由于我区新农合网络采用V安全网关技术,使医院HIS与新农合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既能互联,又能保障医院HIS和新农合系统的网络安全,所以下属各医院要做好网络维护工作,其间就出现过医院因暂时欠缴通信公司的网络管理费而不能上网的情况。
(三)关于报销清单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归纳如下1.关于医院资格审核问题:区农合办规定只有在广州市范围内政府机构主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可以报销,而在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则不可报销。如不清楚医院性质可在网上查寻或询问区农合办。2.关于疾病报销种类的审核问题:需特别注意骨折、头颅外伤、皮肤擦伤、手指损伤等外伤性疾病是否为车祸、工伤所致,是否有第二方负责。3.因为政策规定只有住院才可以报销,所以有些病人为了能够报销而采取挂床位的方式(此时有床位费但费用较正常少),这种情况不能报销。4.如果没有正式打印发票、费用清单则不能报销。
(四)关于报销补偿款的发放问题。我们区暂时采用医院资金垫付的模式发放补偿款:医院预先支付报销款给农民,区财政局每月核算后从农合基金专帐中下拨付资金到医院。各村联络员从医院领取报销款也有两种模式:一是各管理中心的专管员从医院财务科统一领取款项发放给联络员;另一种方法是联络员各自凭核对过的报支单到医院财务科领取报销款。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各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五)关于有些单据报销比率偏低的问题。在报销审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单据实际报销比例严重偏低,明显偏离正常范围。经过我们详细分析发现主要是不能报销的一次性耗材所占比率偏大或者检查费用过高,见下表:
关于几张报支清单中“总报比率”偏低的说明
姓名
黄永威
何英海
谭样欢
医院名称
广医附二
省人民医院
南方医院
住院金额
48940.元
36788.元
141316.元
可报金额
7807.元
5655.元
22370.元
实报金额
1677.元
1211.元
3118.元
总报比率
3.43%
3.29%
2.2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住院费用较大而实际报销金额较低,没有很好的起到“保大病”和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新农合宗旨。所以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使用一次性耗材以提高报销比率。
(六)关于数据录入错误的问题。区农合办在审核录入清单时发现有数张单据出现错误,经分析有两张
单据属异地重复录入,其余属同单重复录入,均为专管员操作失误所致。为了预防此类情况的发生,我们认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专管员需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朋友服务的意识;2.进一步完善操作系统软件,对于同单重复录入者在操作界面上予以提示;3.要求专管员严格按照《白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补偿报销
情况登记表》进行报销登记工作;4.清单录入完毕后要以村为单位及时归档;5.区农合办将继续加大审核监管力度,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七)关于宣传发动的问题。我们认为宣传工作重在平时,而不是仅限于年底的筹资发动阶段,要让农民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觉到新农合的存在,经常以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例去宣传、教育大家,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我们制定了以下宣传发动计划1.区农合办将制作的两副宣传栏报,分别在四个中心镇及各村宣传栏巡回展出;2.利用宣传参合人员的典型事例为契机,请区广播电视局积极宣传报道,并在《白云大地》或编辑专题片中播放。3.区农合办拟于近期开展一次全区性的“白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调查”活动,一方面了解农民对新农合的看法和我们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4.利用各医院开展的计划免疫、慢性病防治等保健宣传活动发动之际积极派发新农合宣传资料扩大宣传面。5.利用已制作好的新农合宣传动画片(VCD版)不定期的在各镇广播电视站播放,加强宣传效果。
(八)关于逐年提高报销比率的问题。2006年区农合办依据“以收定支、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的原则,经过科学测算,推出多项措施,力推新农合工作的开展。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在不提高农民缴费标准的情况下,区、镇两级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标准在2005年每人每年20元的基础上增加10元;2.将筹集到的农合基金最大限度的用在农民身上:除将区中医院、区红会医院按镇级医院报销比例开放给全区的参合农民外,2006年还将提高镇、区两级医院的报销补助比例,在住院总费用除去自费部分后镇级医院报销从原来的50提高到60,区级医院从原来的30提高到40,封顶线由原来的5000元提高到8000元;3.2005年参合农民中没有住院报销过的人员,2006年继续参加合作医疗者在区、镇级医院住院可在规定的报销比例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即区级医院为45,镇级为65,这样做一方面让农民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中能够真正感受到实惠,另一方面也可保证筹集资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九)关于满意度调查的问题。此次活动主要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于辖区内年龄在10周岁以上的参合农民进行一次满意度调查,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我区农民对实施一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满意程度,并可充分征求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更好的方法去服务于农民。在这次调查活动中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调查表的设计原则力求项目少而精;要求用词简洁,而且通俗易懂;要求要有针对性,避免双重提问甚至多重提问;尽量选用能用客观指标描述得问提,避免主观得问题;避免诱导性和强制性提问;敏感问题一般放在调查表的最后。2.对于调查员的培训重点应该是使学员掌握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预期结果、可能的偏倚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3.在调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漏项和不合理的调查记录,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践表明,在全部调查结束后再集中纠正错误使不可行的。4.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应剔除不符合要求的调查表,在数据的录入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所建数据库等同于原始记录。
(十)关于跨报销的问题。对于跨住院医药费的报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此人是否连续参合,二是由于新的报销比率有所不同,所以不能简单的归纳用其中一个比率来计算,三是涉及到封顶线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分打印费用清单,分别报销。如确有难度分打印清单的则将其清单及有关审核资料送区农合办集中处理。
(十一)关于新参合人员的登记录入问题。参合农民的登记及其数据的准确录入是新农合信息化网络管理的基础,也是新一年新农合管理工作的良好开端。因此,区农合办为确保参合人员登记录入工作的“高效、准确”和有条不紊的进行,特别制定了《白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6年参合人员登记数据录入工作方案》,采取“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工作方法,10月在人和镇凤和村先行登记和录入试点及数据测试工作,经论证和测试无误后,11月份在全区铺开。我们将上一参合人员的本底资料以村为单位全部打印出来,继续参合人员只需缴费后打勾即可,退合的则不做标识,另外打印一份《白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参合人员登记表》主要填写拆户、串户、新增等人员的参合资料,特别要注意低保户、外嫁女等特殊人群的登记工作。
(十二)关于公示制度的落实情况。公示制度是确保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发展和农合基金运作安全不可缺少的新农合工作程序和制度,区农合办将各镇、村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情况公示资料在白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站上定期公告,各镇农合办加强与村委的联系,将经区农合办核准的参合农民住院报销资料发至各村每月张榜公示。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有些农民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生病住院的情况,不愿张贴公示,所以我们应该做好耐心解释工作,确保公示资料要与村民见面,起到监督、核查作用。
二、我们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农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取得区委、区政府及卫生局领导的支持是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新农合工作需取得下属各医疗单位的积极配合,并要保持同各镇、村领导的良好关系。
(三)在医疗证编码的设计上最好能区分到社或队。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规范报销资料的登记工作。
(五)因为实际上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都是由经济社社长或队长完成的,所以在每年的筹资宣传动员大会上最好能宣传到社长一级。
(六)搞好新农合工作必须建立一套比较稳定的管理队伍,各管理中心专管员应公开招聘并加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