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店头镇土地流转“转活”了土地富裕了农民
店头镇土地流转“转活”了土地富裕了农民
2011-06-03 来源:临沭县农业局 作者:李晓双阅读次数:57
“村里的3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出来,承包给企业和种养大户,我们在这里打工,一天能挣40多元。现在,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上班了。”在长青花卉基地“工作”的措庄村村民陈继学高兴地说。
临沭县店头镇现有居民4.9716万人,耕地6737.77公顷。多年来,这里农民主要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主,土地少收入不高减弱了群众的种地积极性,有的甚至把土地当成一种负担,对土地粗放经营。为此,店头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实现了流转土地农户双方利益的“双赢”。为了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几年前就制定了《店头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鼓励农村以集中流转形式进行开发利用,规范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该镇通过转包、租赁、季节性流转、转让等多种形式,搞活了土地经营,流转耕地面积近1.5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22.26%。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生产经营,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真正“转活”了土地,富裕了农民。
沂南县深入开展涉农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
2011-05-27 来源:沂南县农业局 作者:邵明朋阅读次数:128
为进一步畅通涉农信访渠道,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沂南县制订实施方案,从现在开始至年底,在全县开展涉农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
本次活动以健全完善群众工作“五项机制”建设为重点,以夯实涉农信访工作基础、规范涉农信访工作程序、维护涉农信访工作秩序、提高涉农信访工作效能为目标,按照全面规划、逐步推进、整体规范、突出重点的原则,努力推动全县各级涉农信访工作组织建设、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行为、接待场所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树立涉农信访工作部门的良好形象,发挥涉农信访工作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反映社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全县信访形势持续好转,为“活力实力魅力新沂南”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沂南县农业局扎实做好涉农信访
2011-05-05 来源:沂南县农业局 作者:邵明朋 李凤欣阅读次数:458
沂南县扎实做好涉农信访工作,确保涉农信访动态及时掌握,促进农村实稳定。一是实行涉农信访案件查处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市委、市政府涉农信访案件实行纪检监察、信访、农业联合办案制度和市交办信访案件“7天一督查,20天以内上报查处结果”的要求,确定建立涉农信访案件查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县农业局、县纪委监察局、县信访局、县财政局、县物价办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定期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研究涉农信访案件查处工作。对一般涉农信访案件采取联合通报、督办的形式解决,对重点案件采取组成联合工作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处理。
二是实行涉农信访案件来访及时接待制度。接访人员对每件来访要以急人所急,解人所难,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接待工作。除正常上班时间外,节假日安排专人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对来电、来信、来访等各种形式反映的涉农信访问题,认真进行逐项登记。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在做好记录的同时,向来电、来访人员作出合理解释,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接待原则,填写转办单移交各乡镇或县直有关部门处理。对反映的急事和重大问题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研究专门措施加以解决,并实行首问负责制,明确接访、登记、转办、调查处理、意见反馈等各环节的工作责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县”,有效预防了越级上访事件的出现。
三是实行涉农信访案件办结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将接待涉农信访情况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归类,提出建议,及时通报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减负办和沂南经济开发区,限期进行调查处理。同时,抄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抄送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重大问题随时向领导报告,努力争取领导对涉农信访案件的重视和支持,形成关心农民疾苦、稳定农村形势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实行涉农信访案件督办上报制度。对尚未查结的信访案件,接访人员要按照一般信访案件“7天一督查,20天以内上报查处结果”、“马上就办”信访案件在5天内上报结果的要求,及时督办信访案件查处情况。查处结果要与上访人见面,承办单位或工作组要把查处结果报所在乡镇减负办进行审核把关,加盖乡镇公章后及时按程序上报,严禁被查单位或调查工作组直接上报查处结果。对调查处理结果事实不清楚、处理不到位,调查处理走过场、敷衍了事的,将对承办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并发回重新调查处理。
沂水县开创“三资”管理新作法
2011-05-05 来源:沂水县农业局 作者:黄传博阅读次数:457
沂水县村数多、分布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不难度大、问题多。2010年该县农业局投资160余万元建立了县乡两级联网的“农村三资信息监管平台”,通过“监管平台”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核算和监管,开创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作法。
一是账务核算新形式。建立了新颖、高效的“三资”核算和监管系统,该系统设有“账务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和“资源管理”四大模块,利用这些模块除能够对常规账务进行核算和监管外,还能够对代管资金、村集体资产和资源进行核算和监管,既提高了账务核算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又能全面反映村集体财务管理情况。
二是民主公开新模式。将村民主理财过程的影像资料、村初审报告单、财务公开榜及公开时的影像资料等材料通过扫描或上传到“监管平台”,可对村集体民主决策、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活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了村集体财务真民主、实公开,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审计监督新方式。通过“监管平台”,县乡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能够实现对村集体账务的实时查询、实时监控、实时预警,对发现问题的村进行重点审计,这不仅保证了审计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时效性,又极大的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沂水县强化合作社财务会计管理工作
2011-05-05 来源:沂水县农业局 作者:黄传博阅读次数:
431为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提升合作社规范运转水平,沂水县采取四项措施,强化合作社财务会计管理工作。
一是编写业务参考资料。为帮助合作社财务会计人员搞好合作社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编写了《沂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账务处理实务》,对合作社账簿、单据的使用,记账凭证的编制,日常业务的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的填报,会计档案的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规范,为合作社会计人员每人提供一本实用的教材。二是积极开展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专家讲课等形式,培训县乡农经管理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及财务会计人员等3000余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务会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为做好财务会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注重现场规范和指导。今年计划对全县纳入示范社建设的200家合作社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目前已完成对姚店子镇前武家庄蔬菜专业合作社等80多家合作社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指导。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要求乡镇农经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合作社会计核算、报表填报、档案管理等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县农经管理人员对乡镇合作社财务管理指导和监管工作情况,以及纳入示范社建设的合作社财务会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凡指导和监管不力的乡镇,要限期整改,并扣该乡镇相应的考核分;对财务会计管理混乱的合作社,一律不予评为示范社,不给予任何资金、政策等扶持。
罗庄区互助资金试点破解农民借贷难题
2011-05-03 来源:罗庄区农业局 作者:韩绒绒阅读次数:426
今年以来,罗庄区新增加村民互助资金试点村5个,其中3个已经开始运营,截至目前,我区民资金互助试点村总数已达9个,会员600余户,互助资金总额达80余万元。
为了充分发挥互助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互助资金滚动增值、持续利用责任自担、独立核算、民主管理、互助合作的原则,罗庄区精心组织,规范运作,做到四个到位。一是项目审
核到位。互助资金主要作为农户发展经济对短期资金需求的借款来源,其发放的首要前提是必须有合适的、可靠的发展项目。基于此,互助社对申请借款的社员,逐户核对项目,了解项目准备情况,对于项目准备充分、扶持前景看好、诚信意识强的社员予以确认,真正做到资金用在点子上。二是借款额度控制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各类扶持项目按照投资额大小,规定了最大的借款额度。对苹果套袋、农药、化肥、畜牧业养殖等一般性生产项目,互助资金借款额度控制在5000元以内;对于特殊产业如大棚蔬菜、肉牛养殖等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借款控制在5000元以内,宜多则多,宜少则少,确保了资金的周转和安全,最大限度发挥了互助资金的扶持效应。三是程序运作到位。在借款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先由本人提出借款申请,互助社收到农户借款申请后,确定专人对该农户申请的扶持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实地考察,根据农户计划实施项目的可行性,确定是否对该农户发放借款。在借款办理过程中,借款人必须采取三户联保或个人担保,并张榜公布借款名单及金额,其他社员无异议后与农户签订借款合同和还款保证,经互助社主任签字后由财会人员向农户发放借款。最高不能超过5000元。四是监督管理到位,确保良性运行。区农业局组织人员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并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同时不定期协调组织纪检、审计、财政和街镇政府等部门参与的日常检查、监测、阶段性评估和定期评估工作,确保了互助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罗庄区农业局积极推进村两委换届选举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2011-04-22 来源:罗庄区农业局 作者:韩绒绒阅读次数:49
1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罗庄区农业局紧密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制定了《罗庄区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认真开展了村两委换届前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既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直接关系到村级组织班子的平稳交接。区委组织部、农业局、财政局、民政局、监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罗庄区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区农业局组织各街镇经管站组成专门班子,按规定的审计对象、范围及内容开展专项审计工作,并结合日常审计监管情况,客观评价了村干部的任期内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及经济责任,对群众有反映的村进行了重点审计。内容涉及
农村财物、账目等各项指标,特别是抓住村级集体经济资金、资源、资产这个关键,看是否存在漏洞、缺项、不合理等现象,认真、细致、逐条逐项地予以检查、审核,为换届选举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区共需审计213个村(社区),其中,由区农业局组织人员审计的经济强村、重点村、难点村共22个,目前,审计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二篇:土地流转后农民怎么办
南风窗:土地流转后农民怎么办
作者:李北方 发布时间:2015-01-04 来源:南风窗 字体: 大 | 中 | 小
2014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动摇的前提下,提出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农地流转将要进入新的阶段,但在实践中如何回应这一重要改革议题的现实要求,则还须厘清。
土地流转后农民怎么办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意见》的出台接受记者采访说,《意见》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他的理由是,此前农地领域只有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置”,《意见》则提出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
“三权分置”早就在实践中长时间存在了,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持续了多长时间,农地的“三权分置”实践就已经存在了多长时间。道理很简单,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不会任由土地抛荒,所以必定会把土地在村社内部进行流转。
自发的土地流转在熟人间进行,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租金低,相当多的情况下是流转方拿了国家补贴之后就不再收取租金;二是流转期的约定灵活,打工不顺,可以随时回家把土地收回来接着种;三是原本种什么流转后还种什么,使用上没有重大变化。
这种土地流转是适应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的。中国的城市化率百分之四十几的统计数字,其统计口径是把2亿多农民工也算作城市人口计算出来的,但他们根本没完成进城的过程,劳动力再生产还严重依赖农村。
2008年危机到来之后,中国出现了一波农民工失业潮,数千万打工者被迫离开工厂。换到任何一个国家,这都将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在中国,问题化解于无形之中了。奥秘就在于特殊的土地制度,数千万从工厂失业的农民工不需要徘徊在街头,而是回家种地,等形势好了再出来。
这样的制度,我们不能说它是好的,但要说它是最不坏的,可以防止更糟糕的情况发生。
现在是改变这一制度构架的时候了吗?国家引导农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汇集,数年后农村经营格局必定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那时宏观经济再次波动(这是非常可能的),大批农民工失业,怎么办?
我们担心的是,土地流转之后,如果未来失业回家的农民工再无法拿回土地,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即便土地流转的租金可以支持他们不至于被饿死,那他们也将成为无所事事的人。
可见,《意见》所提出的目标是正确的,农村土地确实存在过于细碎,需要规模经营等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首先解决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真正落脚的问题。只有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退休了也无需回乡,失业了也可以就地安置,农村土地才可以放心地“有序流转”。
要让农民增收资本赚钱
从农业的角度,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从农民的角度看,土地流转是为了实现农民的财产权利。目的都是好的,但目的能否实现,就是另一回事了。
目前在实践中尝试的土地流转模式大体是这样的:龙头企业按一定的租金流转农民的土地,承诺给农民土地分红,农民也可以受雇企业成为农业工人。逻辑上,农民就有了地租和工资两份收入,比原本种地要赚钱多;农业资本在效率提高之后也可以实现赢利。但这可能吗?
农业劳动不同于办公室工作和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最大的特点是难以考核。农民把种地说成是“伺候庄稼”,既然是“伺候”,态度便是关键的,多弯一次腰,多流一滴汗,对产出都有影响,却没有办法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家庭经营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农民在这种体制下是不计劳动投入的。如果变成农业工人,激励就会再成问题,龙头企业要和当年的人民公社头疼同一件事:干好干坏一个样。
农业规模经营的优点仅在于人均产量要比家庭经营高,如果比亩产,规模经营是注定要输给小农经济的。要想真正发挥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对土地人口比的要求极高,比如在机械化的前提下,一个人管理数千甚至上万亩土地。然而这种经营模式在中国无法实现,因为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多地少,就此《意见》也明确提出,土地流转“既要注意提升土地规模经营,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
《意见》的这一要求无疑是对的,但在效率无法大幅提高(甚至还可能下降)的前提下,既让农民有更高收入,又让资本赚到钱,这并不容易。
农民:受益或受损?
对无法实现的双重目标的设定,各级政府恐怕是知道的。亏本的买卖不会有人做,那么推动流转的办法就变成了对各类“大户”予以补贴,这样一来,流转土地的“大户”有利润,政府则有了政绩。未来,土地流转恐怕还得靠这个模式支撑,《意见》明确说了,“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从流转了土地的农民角度看,短期内可能得到实惠,因为地租提高了;但是这个收益是否能够持续则要打一个问号,现实中已经发生不少农业企业亏本跑路的事了,企业都倒闭了,地租当然不会再付。如果土地的用途已经被改变,比如从种粮食的大田改为种蔬菜的温室,农民要把土地调整回熟悉的用途,就要投入资金,到头来是赚是亏,实在难说。
土地是不能移动的要素,这一特性在流转时体现得最明显。每户出资1万,1万户便能聚拢起1亿的资金,形成资金的规模效应;但每户出1亩耕地,1万户却未必能聚拢起1万亩可供规模经营,除非这1万亩土地恰好连成一片。出资者可以随时赎回资金,流转土地者却不能随时赎回土地。
《意见》明确提出,“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农村基层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更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将整村整组农户承包地集中对外招商经营。防止少数基层干部私相授受,谋取私利。”出于防止侵害农民利益的动机,这样的规定是好的,但是土地的特性又决定了,农地流转需要以土地所有者暨集体发挥主导性作用,因为一个村有一个“钉子户”,规模性的流转就无法实现。这是实践中要面临的难题。
土地流转对农民的意义,恐怕比不上对一些等待着从流转中获利的中间组织的意义大,土地流转电商平台大量涌现,土地流转信托等金融工具的开发,都是明证。如果农地流转的政策目标本身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全社会的安定出现冲突,那么,必定是要以后者为重的。
第三篇:农民农业与土地流转
农民农业与土地流转 朱启臻: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但是行政瞎指挥的现象并不罕见,崇尚大而洋的农业发展模式,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少数人追求政绩外,还有对现代农业理解的偏差,也有对耕地流转的认识误区,以至于提出了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致富的口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一些人误认为耕地可以成为获得收益的财产。于是热衷于促进流转,各种保护或实现农民财产收益的创新涌现出来了,一些地方还制定了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为了流转而流转的现象。自然,流转后的土地不改变用途难以维持运转,于是就有了非农化现象。
地租的本质问题
在封建土地关系下,耕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土地不仅为所有者提供基本需求保障,还可以租给他人,获得地租。最早人们视地租为“土地耕种者的收获除去成本之后的剩余”,后又认为地租是“农产品(000061)价格提高的结果”。在今天看来,从经济学意义上解释地租,似乎很多现象是难以解释的。
当今社会,耕地不再是个人发财的手段,而是一个国家实现农业安全的保证。我们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了基本农田,实行农地用途管制制度。因此,耕地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农业产品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可以任意由市场调节。国际上对农业安全有个定义:在一个国家内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买得起,也买得到足够的农产品。这个任何人,当然包括穷人,首先是穷人买得起。这就限制了农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特征。当农产品供小于求时,国家会动用一切手段,通过进口、不惜成本投入、限制消费等措施,保障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因此,农业生产者想通过农业获得暴利既不可能,也不被允许。任何一个国家,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不会放任自由,这是农业与其他产业最本质的区别。
土地与农民的关系
农民与耕地,或者农民与农业的关系,是目前最为复杂的认识领域。土地对农民来说有两层意义:一层含义是农民对耕地的义务与责任。即农民具有把耕地利用好、保护好,为国家生产出符合需要的农产品的义务与责任;因此,不允许荒芜和改变土地的用途,不使土地肥力下降,不破坏耕地。当然,更不允许制造粮食短缺,哄抬粮价。为了补偿农民因尽义务和责任而付出的成本或受到的损失,各国普遍的措施是给农民补贴。在农业公共产品性质下(当然也可以延伸为农地的公益性),没有政府补贴,农民是难以获得社会平均收入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传统经济学“剩余价值”与“提高价格”意义的地租。第二层含义是耕地对农民的意义。耕地对农民的意义不在于其财产意义,而是对农民生活的保障,这是比任何财产都重要而稳定的保障,是最基础的保障。也是为农民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或理解为稳定的就业途径。有了地,农民就有了基本生活来源。如果要给失地农民补偿,不是获得所谓类似地租的财产收入,而是要提供稳定就业、养老与生活保障,避免出现“有钱的穷人”。
农民与耕地的关系在错误认识指导下被人为隔离开了。一方面主张耕地的财产权,致使流转租金不断提高,使土地经营者经营农业难以为继,伤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要维持高地租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政府要付出巨大代价。另一方面,在现代农业的口号下,常常发生强迫农民流转耕地的现象,给农民地租作为补偿,致使农民处于无保障或保障不足状态。以上无论哪一种状态都是对农业、对农民不利的。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农地流转
要把农用地流转放在农业的公共产品视角下考虑,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首先,不要过分强调渲染耕地的财产权利,耕地对承包者来说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承包者对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义务并不能因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丧失,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目的不在于让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而在于充分利用土地,确保国家农业安全。也为农民留下一条返乡的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立土地的退出机制,那些已融入城市的耕地承包者,可把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一并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失去农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而放弃土地。农业经营者不应为流转土地付出额外的费用,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对于那些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获得收入的农户,还没有稳定非农收入,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条件的农户,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迫其流转出土地。
其次,农民土地财产权主要表现在土地转变用途过程中,而不是流转过程。当土地转变用途,农民在没有获得其他就业机会时失去土地,应该获得足够的财产权保障,这种财产权益本质上是对失地农民就业、生活、养老、医疗等保障的补偿。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片面强调耕地流转获利的观点会导致: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以为农民可以获得眼前的财产收益就理直气壮地制造失地农民,农民获得的收益难以弥补失去耕地而带来的损失,由此失去了承包地的发展权及其可持续的保障,为社会安全留下隐患;伤害了农业经营者,致使他们付出过高的农业生产成本,以至于挫伤了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伤害了国家的农业安全,是规模经营非农化以及流转后荒芜与闲置的重要原因。为此,对无人耕种的土地采用政府购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方式,由农业经营者无偿使用土地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第三,通过流转形成家庭农场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在众多的土地流转方式中,流转给自己的亲戚、朋友、邻里等,成本最低。这种流转是自然发生,自发形成,自愿流转的,因此,比政府主导的高速度、大规模土地流转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研究表明,流转给农民,进而形成家庭农场最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规模是适度的规模经营,有助于激发家庭农场对科技等的需求,便于构建可持续农业的制度保证。家庭农场经营成本低,是对农业贡献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政府通过扶持、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应该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流转出土地农民应该获得适当补偿,但应该是政府对农民保护耕地的补偿。但是,这样的收入不是地租性质的收益,流转耕地不是为土地流转的承让者提供发财的工具,而是由承让者继续履行农业安全的义务。因此,不该由土地流转的承让者负担流转成本。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第四篇:小茴店镇土地流转工作情况汇报
规范土地有序流转 促进农业集约经营
小茴店镇土地流转工作情况汇报
(2009年12月10日)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对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 工作部署,我镇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对土地流转进行了有益探索,率先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对农村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民间交易土地进行梳理归类,提供供需信息,引导服务,规范管理。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5.5万亩,其中旱地4.5万亩,水田1万亩;其中,100-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有96户,流转土地15220亩,占总流转面积的33.41%; 500-1000亩集中连片的有13户,流转土地6120亩,占总流转面积的13.43%;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64人,其中:承包土地300亩以上的11人,承包土地500以上的10人,200亩以下的43人。
一是依靠干部参与鼓动土地流转。为推进试验区建设,我镇大力鼓励干部领办创办合作社,鼓动农民参与,带动经济发展。干部参与合作社达6人,流转耕地3000余亩,村干部参与创办经济合作组织人数达23人,成立合作社26个,流转耕地7500亩,其中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10人,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13人,二是依靠合作组织推动土地流转。我镇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规模经营,全镇先后已成立了种植、养殖、农机专业合作
社、土地信用、金融等26家专业合作社,其中,种植业5个,养殖业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9个,目前,发挥作用的2个,金融业1个、土地信用合作组织3个。土地信用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811亩。
三是依靠致富能人带动土地流转。我镇立足农业面积大、流出劳动力多的工作实际,大力宣传种植大户,致富能人承包耕地、林地和水面的典型经验,积极引导农村种植大户,致富能人多转包土地,多发展特色种植或养殖业,走特色农业之路。全镇现有像王子文、陈卫民、马文平、周俊宏等种植农田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农户达60 多户,集中种植在500亩以上的农户达20多户,还有像 余耀文、吕照吾、姚伟等特色养殖户,这些种粮大户、致富能人带动着全镇农业的特色发展。
四是依靠流转中心驱动土地流转。我镇党委、政府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后,以中心为龙头,以流转信息为龙身,以土地为龙尾,搭建平台使想流转土地的农民找到了土地流转的地方,也使想承包土地的种植大户找到了去处。为发挥土地最佳效益,该镇注入资金100万元存入土地银行,由土地银行将刘孙庄村1760亩土地以每亩4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到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储存土地银行,尔后再由土地银行以每亩400元承租给种粮大户耕种。截止目前,我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集中连片流转500亩以上土地1760亩,已全部承租给种粮大户集约经营。通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既有效遏制了农村土地撂荒,又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了机械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五篇:九龙镇土地流转调研材料
九龙镇土地流转调研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你们到九龙检查指导土地流转工作,2012年,我镇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采取合作社承包、农户自发流转等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强化引导,示范带动,促进了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下面我就我镇如何开展此项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我镇土地流转的现状
我镇共有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农业人口4.2万人,耕地面积4.05万亩。人均0.96亩。目前全镇已实现农村土地流转8320亩,土地流转率达20.5%。其中,转包1560亩,占18.7%;租赁5620亩,占67.5%;转让365亩,占4.3%;其它流转形式775亩,占9.3%。流转入合作社面积3549亩,流转入种植大户面积1540亩;500亩以上的地块 1宗合计2332亩。100-500亩的流转大户11户1540亩。分析我镇土地流转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流转方式看,主要以租赁、转包为主,占流转土地总量的86.3%,以转让、互换及其它形式为辅,占流转土地总量的13.7%。二是从流转地域看,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叶寨、西刘、居委会等沿阜临路村(居),或者像五坑、庙前及姬庙等地处偏远、外出打工较多的行政村。三是从流转主体看,土地正由农户间流转
向农户与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流转,目前全镇流入专业合作社的土地面积3915亩,占流转面积的47.1%。五是土地流转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我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土地流转正从农民自发流转向有组织规模化流转转变。
三、土地流转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组织,建立服务网络。镇政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土地流转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办公室设在农经站,负责规范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构建完整的流转信息网络,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台账,监督土地流转合同的履行。
二是制定方案。三是多种形式,加快流转速度。在流转形式上,有的是村组负责从群众手中统一租来土地,然后通过竞价的方式,承包给有实力的企业经营;有的是采取农民自发流转、合作社承包的形式,将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一。四是规范程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指导农户和业主签订流转合同,监督土地流转的履行;镇成立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调解仲裁乡村难以调解的土地流转纠纷,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四、土地流转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2012年我镇新增土地流转面积呈现“政府引导、集中连片、程序规范”等特点。今年
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500亩,其中连片500亩以上的1100亩是由种粮大户葛浩新在叶寨新签的出租合同。100亩以上的主要有刘竹园村、庙前村签订流转面积211亩,用于种植杭白菊;临泉半截楼西瓜协会与九龙居委会签订流转面积103亩,用于发展大棚优质西瓜。还有西刘村与芦荟加工公司合作的钢构大棚种植50多亩芦荟。
二是解决了矛盾。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
三是加了农民收入。流转出土地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 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而且能从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
五、当前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方面部分镇村干部重视不够。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和流入方自由协商,与镇村无关,对之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另一方面农民观念陈旧,顾虑多,风险意识差。在现行的政策下,农民进行无代价生产经营的同时,还可享受国家的惠民补贴,导致农民固守家园、温饱即满思想比较浓厚,怕土地流转出去,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愿流转。
2、种养大户偏少,流转愿望带动作用有限。农村缺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有带
动作用的带头人少。也有的承包人受资金、技术等限制,扩大经营规模贷款难,现代的生产技术掌握不多,制度机制管理、科学管理也跟不上,限制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流转程序不完善。土地流转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流转程序,多为口头协议,统一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少,缺乏科学管理。二是流转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土地流转档案,土地流转发生纠纷处理难度大,缺乏法律保障。三是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不规范。表现在面积不实、土地流转期限超期、承包费没有考虑物价变化因素等方面。
4、财政金融机构扶持力度不够。我区虽然制定了奖励措施,但是奖补力度还是相对较少,种植大户发展传统农业利润空间有限,发展特种种养业和设施农业,单位土地投入较大。又由于农村土地及地上附着物不能抵押贷款,资金短缺限制了流转规模的扩大。
五、措施和建议
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疑虑、推进土地流转。
二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平台。我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已经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下一步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储备一批土地资源,利用网络
统一发布土地供求信息,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全镇统一政策、统一调控、统一监管。
三是以粮食产量为基础,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目前,我镇土地流转大都是以现金形式确定流转价格,由于土地流转期限较长,物价上涨较快,农民利益不同程度受到损害,也为土地规模经营者埋下纠纷隐患。建议土地流转主体双方根据土地质量合理确定粮食产量,以粮食产量作为土地流转价格。经营者每年按市场价折算现金支付租金,既降低了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又解除了业主的后顾之忧。租金经承包方与受让方协商确定,或通过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组织招投标确定土地流转价格。
四是加大金融机构扶持力度。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等要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相结合,保障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种植大户在水电费用等方面应有一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金融机构要把规模经营户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解决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镇土地流转的大致情况,汇报完毕,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九龙镇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