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定稿)
浅谈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投资 银行 管理平台 经济效益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发展银行业为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新的生机,解决和缓和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提高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创新金融服务业务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给整个金融行业甚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因此,探讨新时期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的关系,进而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投资在银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但促使银行的业务服务创新逐渐跨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英特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银行,信息技术部门都被当做十分重要的部门之一。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现在的银行正逐渐走向虚拟,逐渐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软件、业务需求、系统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水平,将愈来愈影响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与信息技术投资相关的投入在我国银行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22.5%以上。银行信息技术部门也在不断地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以逐渐满足新时期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很多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也已经开始积极思考并制定适合本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与发展战略,力图为银行在今后的5~10年内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我国银行业加快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优先发展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方法与模式,技术部门将主按键从“后台”的角色转变“前台”角色,通过持续有效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投资方法,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将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向前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投资是银行发展的“肠动力”,在银行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技术安全观念尚待加强
对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安全来讲,首要的问题是观念以及意识的问题。目前的国有银行,管理层次多,管理半径大,使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信息沟通都受到严重制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结构改造促进银行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客户信息资源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系统提高效率控制风险,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但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却知之甚少。因此主要工作还是在口头上落实。在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上,由于其技术壁垒的原因,容易形成管理脱节的想象,缺乏联动性以及群众性。从管理层到员工,能否意识到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明白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投资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而依
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的安全手段的应用,缺乏对银行业务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
2.缺乏专门的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全行整体的信息战略规划,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信息技术规划制定时规范管理的缺乏。部分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由信息技术部门单独完成,业务部门较少或不参与,导致规划不够全面,并在完成后得不到有效实施以及应用。很多银行不但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机制,而且没有专属授权的机构,进而无法对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进行定期调整以及更新。由此,造成银行在制定银行重要业务安全系统(平台)规划时不敢放开手脚的进行规划与实施,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造成业务发展需要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的脱节。银行业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还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解决好一些相关问题,如技术安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人才使用和激励及人员培训问题等,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银行的新面貌。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相关措施
1.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架构
面对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银行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建立技术驱动的业务服务,降低功能冗余以及整合的复杂度,进而为银行提供一个更具效益以及可扩展的平台。例如,通过数据访问实时性提升,参与流程的独立性功能组件的数量减少。实现智能客户端访问。典型的智能客户端应用能够优化利用本地资源及其离线功能,并能通过优化的方式被部署以及更新在设备之上。进而为银行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设计、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及应用的新方式。架构中的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被组织成多个标准化的服务,并被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工作组件内,其中的服务接口采用通用访问机制来实现,并能够接收任何来源的请求,服务导向型架构可以帮助银行利用现有的数据以及接口服务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及功能分配。
2.投资项目的合理评定
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项目需要银行特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定。在制定信息技术投资项目时,银行在确定是否涉及银行重要业务的信息系统维护服务资源投资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投资范围。另外,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负责了解与信息技术投资决策相关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层应对信息技术投资将怎样支持金融机构的目标以及战略计划以及金融机构将如何管理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等进行评估。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投资风险对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以及资源的可用性与完整性、信息的机密性以及规则的一致性构成的威胁。
3.构建信息技术金融平台
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证券、保险、基金的一站式的柜台享受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聘请专业人员解决客户在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时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顺利地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服务以及经济信息,并向社会发布,进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以及资金的运动,以实现信息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四、结语
信息技术投资作为银行发展的动力,对推动我国银行业发展表现出愈来愈大的作用。以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系统为主的信息化发展有力地构建了信息技术投资与银行业发展的管理平台,提升了我国广大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在这种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形势下,银行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技术与管理上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逐渐完善。因此,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运行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实现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完美统一,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投资及其风险管理,2010年4月
[2] 郭宗宪:金融服务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2007年6月
[3] 刘冬云: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信息系统运行的新要求,中国教育,2009年3月
[4] 隆永红:银行电子化安全呼唤商用密码标准,信息与通信保密,2008年5月
[5] 张茂林:加入WTO后IT行业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影响,理论观察,2010年2月
第二篇:投资银行业及在中国的发展
浅析投资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
刘丽 金融0801 2008111064 摘要: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因此认识和理解投资银行业、加强投资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证券市场成熟,推动金融业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投资银行 存在的问题 解决对策
一、投资银行的定义
投资银行是指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由于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投资银行的界定也显得十分困难。投资银行是美国和欧洲大陆的称谓,英国称之为商人银行,在日本则指证券公司。
投资银行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现代金融业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行业。它区别于其他相关行业的显著特点是,其一,它属于金融服务业,这是区别一般性咨询、中介服务业的标志;其二,它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这是区别商业银行的标志;其三,它是智力密集型行业,这是区别其他专业性金融服务机构的标志。
二、投资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
(一)投资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是从满足证券发行与交易的需要不断发展起来的。从我国的实践看,投资银行业务最初是由商业银行来完成的,商业银行不仅是金融工具的主要发行者,也是掌管金融资产量最大的金融机构。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开放证券流通市场,原有商业银行的证券业务逐渐被分离出来,各地区先后成立了一大批证券公司,形成了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体系。在随后的十余年里,券商逐渐成为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主体,此外,还有一大批业务 范围较为宽泛的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公司、产权交易与经纪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在从事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
我国的投资银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全国性的,第二种是地区性的,第三种是民营性的。全国性的投资银行又分为两类:其一是以银行系统为背景的证券公司;其二是以国务院直属或国务院各部委为背景的信托投资公司。地区性的投资银行主要是省市两级的专业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第三类民营性的投资银行主要是一些投资管理公司、财务顾问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他们绝大多数是从过去为客户提供管理咨询和投资顾问业务发展起来的,并具有一定的资本实力,在企业并购、项目融资和金融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二)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投资银行发展较晚,公众认识偏浅,其功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中国的投资银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来说显得较晚。投资银行在我国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对投行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搞承销证券,就是为企业发行上市制作材料,对投资银行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我国投行的业务主要集中于—级市场上的证券承销和二级市场上的证券经纪,对现代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企业并购、资产管理、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等方面)所涉及的深度广度都远不及国际上一般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没有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融资、产业集中、企业重组并购等方面的作用。我国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投行资产规模偏小,竞争力偏低。我国投资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规模普遍很小、竞争力偏低等问题,而目前国际上各大投资银行趋向于通过重组、并购、合并等手段实现强强联合。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底,我国107家证券公司报表总净资本为2887亿元,其平均净资本仅为26亿元,与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资本规模平均为上百亿美元相差甚远。资本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削弱了其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投行的业务品种单一,层次浅,缺乏业务创新。我国券商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证券一、二级市场,大中型券商目前的收入来源可分为五部分:承销股票收入、2 股票经纪佣金收入、保证金利差收入、股票自营收入、其他收入。据调查,以利润100%计,第一、二、四项合计占60%,第三项占30%,即券商经营重点仍是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企业并购、理财咨询、基金管理等新型核心业务尚不足10%.这与西方现代投资银行的收入构成形成鲜明对比,以美林集团为例.占总收入比重(%)35占30总25收20入的15比10重50手续费 净利息和红利 自营交易 投资银行 资产管理 其它 占总收入比重(%)收入项目
图1 2003年一季度美林集团收入来源
由此表可知,美林集团收入来源多样,每一种业务都占到一定的比重,尤其是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而我国券商的业务依然集中于投资银行传统业务范围当中,虽然现在大多数大券商已开始设立投资银行部,从事现代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但是,中国投资银行业的业务范围总体上还是过于单
一、浅层次,这势必造成业务上的过分竞争,并转化成恶性竞争、低效率竞争。
3.投资银行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低与较小的资本和资产规模相一致的是我国的投资银行数量众多,而在美国和日本等资本市场发达、市场规模大的国家,基本上是前十名的证券公司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而我国截止2008年底,共有174家证券公司,市场存在低效率竞争,资源浪费严重,行业集中度较低,前十大券商利润占整个市场的46%,不及一半。
4.分业经营,导致了我国投行融资渠道偏窄,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一般都是负债经营,所以其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渠道。而投资银行需有银团作后盾,否则业务和功能将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这 3 虽然有利于防止和控制风险在银行间交叉传递和扩大,便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却客观上限制了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对开展正常的投资银行业务所需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从而抑制了我国投行的融资规模的扩大,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
5.缺乏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投资银行的业务都足无形资产的创造过程,是典型的智慧密集型产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具有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由于我国的投资银行本身并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存在着投资银行不需要专业人才,只需要有关系、有客户即可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就导致了投资银行机构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学历层次高于一些行业,但仍缺少专业人才。可以胜任中国投资银行向前发展的高端人才风毛麟角,无法搭建出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基石。另外由于投资银行的发展比较晚,人才的储备量不足,并且经验不够,这些都会影响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三)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对策
投资银行是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产物,已经成为经济创新的典型代表,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面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讲,我们整个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受体制的制约,受环境的制约,还是存在着很多弊端,存在很多障碍。因此,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快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⒈通过业内重组,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超一流机构,建立合理的行业体系。在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运用兼并收购等市场化手段,对现有业内机构进行大规模的合并重组,让规模相对较大、资产质量好、经营能力强的机构去收购兼并其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机构,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并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和完善功能,使之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完善功能,拓展业务领域。大型综合类的投资银行机构要在以往功能的基础上加强、补充和完善公司兼并收购财务顾问、风险管理工具创设及交易、资产管理及投资信托、理财顾问等业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新的业务空间,避免与其他一般性机构在传统业务领域的低水平重复竞争。
3.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塑造有序的业内竞争环境。强化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制定完善严格而又富有灵活应变的法规制度,加大对业内机构的监管力度和对违规机构和事件的惩罚力度,从外部来规范业内机构的经营行为。同时通过建立严格的行业自律规则、组织业内人士专业培训、加强业内交流和加大对违规机构的 4 惩处等手段和方式,来规范和约束业内机构的经营行为,提高服务水准,以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4.增强金融创新能力,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发展的需要,确保持续发展。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了适时顺应和及时跟上客户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发展的需要,投资银行业内机构必须增强其金融创新能力,经常对其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善,以增进推动业务发展的能力。同时加强市场研究和产品创新,及时针对客户需求推出实用灵活、方便价低和风险较小的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只有具备了持久旺盛的创新能力,行业发展才会长盛不衰。
5.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鉴于投资银行业的特殊地位与功能,人才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它的发展状况。因此,应利用 “入世”的契机,站在战略的高度,大力培养具有企业管理经验并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精通财务金融实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应一方面通过聘请国外专家授课、实地参与国外同行在中国的业务流程等方式,在国内提供较多的培训机会;另一方面,更要重视从国内重点选择一批从业人员到国外投资银行实地实习,以培养出一批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银行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因素,其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公众的认识、融资渠道的限制、行业的人才以及政府力量的干涉等方面。我们在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认识到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建立健全高效的资本市场,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年鉴,1998 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2002 [2]李红兵.中国投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经济评论.2003 [3]王聪.美国投资银行核心业务演化及发展趋势.国际金融研究,2003 [4]贺显南.王园林 中外投资银行比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5]戴相龙.《迈向21世纪的中国金融业》,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第三篇:中国银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定价:两千元
第一章 国际银行业
1.1 国际银行业概况
1.2 美国
1.3 欧洲
1.4日本
1.5 香港
第二章 国内货币运行分析
2.1我国货币市场概况
2.1.1 我国货币供应量情况
2.1.2 国内货币市场的现状
2.1.3 国内货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2.1.4 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2.2 货币信贷状况分析
2.2.1 我国货币信贷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
2.2.2 货币信贷及金融市场运营形势
2.2.3 我国货币信贷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3 国内货币政策分析
2.3.1 我国货币政策回顾分析
2.3.2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困境
2.3.3 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对策
2.3.4 的金融及货币政策展望
第三章 国内银行业概况
3.1 中国银行的概念及分类
3.1.1 银行的概念
3.1.2 中国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3.2 中国银行业现状
3.2.1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3.2.2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3.2.3 中国银行业运行状况
3.2.4 我国银行业概览
3.2.5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3 银行业概况
3.3.1 银行发展现状
3.3.2 银行业发展回顾
3.3.3 银行业信息化投资建设增长
3.4 银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4.1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3.4.2 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3.4.3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策略
3.5 银行业改革与资产组合分析
3.5.1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回顾
3.5.2 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的三个环节
3.5.3 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措施
3.5.4 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结构调整的趋势
第四章 银行主要业务发展分析
4.1 负债业务
4.1.1银行负债业务
4.1.2 我国银行存的款现状与对策
4.1.3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将不断攀升
4.1.4 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数据分析
4.2 资产业务
4.2.1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4.2.2 银行贷款的种类
4.2.3 中国银行业资产业务要创新
4.2.4 我国银行资产业务突破的三个方面
4.2.5 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
4.3 中间业务
4.3.1 中间业务的分类及定义
4.3.2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建议
4.3.3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4.3.4 国内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机遇
4.3.5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3.6 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障碍及趋势
第五章 其他热点业务分析
5.1 票据业务
5.1.1 票据业务的作用和种类
5.1.2 国内银行票据业务状况
5.1.3 国内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
5.1.4 国内银行发展票据业务的建议
5.2 网上银行业务
5.2.1 网上银行业务介绍
5.2.2 全球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5.2.3 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5.2.4 网上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3 银行卡业务
5.3.1 我国银行卡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3.2 银行信用卡业务状况分析
5.3.3 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策略
5.3.4 银行卡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5.3.5 我国持卡消费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5.4 国际业务
5.4.1 银行国际业务概述
5.4.2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模式
5.4.3 国际业务网上银行开发的分析
第六章 银行业竞争与挑战
6.1 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6.2 商业银行的挑战
6.2.1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五大挑战
6.2.2 国内银行的挑战和机遇及对策
6.2.3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潜力
6.2.4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6.3 城市银行业的挑战
6.3.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6.3.2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
6.3.3 城市商业银行的挑战与机遇及对策
6.3.4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第七章 银行不良资产分析
7.1 银行不良资产概况
7.2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
7.2.1 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7.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7.2.3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及其意义
7.2.4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7.3 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及管理分析
7.3.1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7.3.2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治理结构及风险分析
7.3.3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管理和风险控制
第八章 外资银行现状与竞争
8.1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现状分析
8.2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竞争分析
8.2.1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竞争策略
8.2.2 外资银行竞争对我国的影响
8.2.3 外资银行在我国业务竞争的发展趋势
8.3 外资银行竞争力及前景
8.3.1 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分析
8.3.2 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分析
8.3.3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及前景
8.3.4 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发展未来展望
第九章 国有商业银行分析
9.1 中国银行
9.2 中国农业银行业
9.3 中国工商银行
9.4 中国建设银行
第十章 股份制银行介绍
10.1 招商银行
10.2 深发展银行
10.3 中国民生银行
10.4 浦发银行
10.5 华夏银行
10.6 中信银行
第十一章 其他银行现状分析
11.2 农村信用社
11.3 邮政储蓄
第十二章 银行业投资、前景与趋势
12.1 银行业投资分析
12.2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12.2.1 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12.2.2 国际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12.2.3 欧盟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12.3 银行业发展趋势
12.3.1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
12.3.2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12.3.3 银行业的二元化趋势12.3.4 我国银行业的未来走势
第四篇: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报告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报告
编者按: 2015年年初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依然火爆,各大银行在国际化方面均加快了步伐。2015年3月23日,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子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清算业务,而不久前中国农业银行与丝路基金正式开展合作并办理了首笔业务,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成为丝路基金第一家境外合作银行。而在20天前,中国建设银行的伦敦子银行建行(伦敦)获得了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RQFII)资格成为首家在欧洲获得牌照的中资机构。2015年2月26日,中国银行为国际航空集团旗下的英国航空公司成功做成全球首笔离岸人民币飞机融资业务,总金额达27.5亿元,期限12年,用于英国航空公司购买两架空客A380型飞机。2月9日,中国银行悉尼分行的人民币清算中心正式启动。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引起了广泛关注,正吸引着英、德、法等西方国家的加入,显然中国金融的全球影响力正在提升。
伴随着企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一带一路”等多个国家全球战略的实施,在国际排名节节上升的中国商业银行在最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十年过去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不仅是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实行了国际化战略,而且一些中小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始了国际化探索。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127家分支机构,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美元。这些数字仍在上升之中。2014年,中国银行新设了8家海外机构,中国工商银行新设了9家机构。
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背景
尽管中国银行业开办国际业务由来已久,但银行的海外发展一直进展缓慢,为什么直到近十年来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才取得迅速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在近十年来的加速发展,我们在国际投资领域的专家拉格曼(Rugman,1981)提出的国家特定优势与企业特定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最近10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不论从银行规模、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资产质量以及盈利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从而更加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中国银行业改革促进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的大幅提升。经历了1990年代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补充2 700亿元的资本金、剥离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等一系列改革后,在2001年入世之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仍然较多,于是从2003年底开始,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革。通过注资、财务重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上市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中资银行增加了资本,降低了风险,管理状况与盈利能力也得到了改善与提升。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从2003年开始改革,独立的监管部门引入了一系列审慎监管办法,使银行监管更加符合国际标准。
银行业的开放也促进了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外资银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银行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后,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2006年底,有分别来自于22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77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13年底,已经有51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42家外资法人机构、92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87家代表处。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在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向中资银行构成了压力,也促使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学习,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与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的技术合作促进竞争力提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似乎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规定动作。尽管对外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至今依然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对改进我国银行公司治理和提升银行竞争能力方面的作用。中资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一般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战略合作协议往往包含了对于中资银行曾不太擅长的一些领域,如信用卡、财富管理、辛迪加贷款等业务,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管理层面(参见表1)。
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外汇储备越来越多,2005年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与此相适应,中国也积极推进了企业“走出去”战略。2005年中国对外投资122亿美元,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是1 208亿美元,是2005年的近10倍。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留学、移民等人数也持续增多。出于追随客户的商业考虑,中国银行业需要设立更多的境外机构,以便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全面、更及时的服务。
人民币国际化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巨大商机。2009年7月1日开始试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跨境贸易、跨境投资、跨境贷款以及人民币资金回流方面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需要银行国际化为之服务,而人民币国际化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业务发展空间。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非常迅速。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2013年人民币的场外交易外汇成交量已达1200亿美元(日平均值),占全球外汇市场的成交量的2%,在所有外汇中排名第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也实现了从每季度1亿元到1.53万亿元的巨大飞跃(见图1)。人民币国际支付全球市场份额和排名从2011年末的0.29%和第17位,攀升至2014年10月的1.59%和第7位。海外人民币使用的意愿也不断提升,中国银行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调查显示,已有41%的境外企业与中国大陆以外的第三方之间发生过人民币跨境收付。
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是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第一,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海外人民币回投国内金融市场,为国内商业银行拓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吸收国际先进投资经验和增强金融市场盈利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二,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促进国内银行海外分行或代理行人民币贷款通道实现境内企业的海外直投,从而利于海外分支机构拓展业务、扩大客户群、壮大实力,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第三,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企业“走出去”相互促进,由于中资企业“走出去”会产生对国际结算业务和跨境财富业务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首先,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一方面带来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更多的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承担起当地清算行的角色,或者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比如作为债券的承销行),增加了银行的利润空间,也提升了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大幅度降低汇率风险,以及及时应对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动的风险;再次,人民币结算与投资业务的巨大需求也必然会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进程。当然,中资银行人民币融资的优势以及发放人民币贷款的优势也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运用人民币资金的能力得以提高。
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机会
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监管方面的考虑,对中资银行的进入并不实行对等的政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工行和建行就向美国政府申请设立分支机构,迟迟没有取得批准。这并不完全是出于银行监管上的考虑,还有重要的政治因素。招商银行属于业绩不错的银行,2007年才获得纽约分行的申请批准,这是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中的成果之一。显然其中限制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与银行资质并无太大关系。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申请则到了2008年才获得批准。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一些国际上的大银行普遍陷入资本不足和流动性短缺而不得不向政府求助的局面,不得不实施信用紧缩政策和收缩政策,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中国银行业与发达国家银行业形成了截然对比。这场金融危机也成了中资银行扩张的一个重要机会。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这些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出于需要依靠中国帮助走出危机的考虑,发达国家对中资银行的进入开始持正常态度。中资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进入变得更为容易。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全球银行业格局,更改变了人们认为西方主流银行安全、可靠的印象,使各国认识到中国银行业的实力和能力,从而使中资银行在全球新兴经济体和世界金融中心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此外,金融危机之后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客户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2007年以前中资银行的纽约分行可能主要服务于中资的中小客户,但2007年后一些本土企业也开始选择与中资银行合作,也提升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层次。
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
在我国,以中行和工行为首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走在国际化道路前列,其经营路径均为先占领亚洲市场,后突破欧美市场,再完善海外整体布局,最后协调海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四步走”发展路线。中行行长陈四清认为应该“积极推进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步伐,强化与国外银行业在人民币支付清算、资金拆放、报价做市等方面的业务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资本输出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银行服务”。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则认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应当采取购建并举、管理先行、本地化经营以及立足本土四大策略”。当然,不同的银行有着不同的扩张战略且路径各有不同。
由于中行最早开始国际化经营,也是目前中资银行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基本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因此其海外营业收入、海外利润所占份额相对较高。但是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中行的海外经营成果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国内的营业收入及利润相对可观,因此中行开始调整其发展重心,更多地注重国内业务和“走出去”企业的海外业务需求,其海外扩张的策略也变为:填补空白市场,发展空白业务,以及使分支机构融入当地市场。为填补空白市场,中行在俄罗斯和巴西设立了子公司,在阿曼、加纳、秘鲁、阿联酋等国设立中国业务柜台,不断扩大和填补全球服务网,并且注重强化总分行、海内外、部门间的穿透合作,增强集团联动协同。相应地,中行的发展战略总体要求也从“立足本土,海内外一体化发展”转变为把中国银行建设成“在全球化进程中优势领先的银行”。前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离职前这么评价过去十年中行在国际化方面的表现:中国银行“充分发挥了国际化、多元化优势,积极服务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工行作为规模最大的银行,在国际化布局上十分积极,非常强势。经过过去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搭建起全球化的布局,其推进自身国际化进程的策略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海外扩张,成为当地主流银行。因此,借鉴桑坦德银行和汇丰银行的经验,工行近年来进行了十几次海外并购,使其海外扩张战略得以迅速推进。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认为,工商银行在20年的国际化过程中,始终坚定贯彻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紧扣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不同时期的战略机遇,稳步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正是由于坚持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匹配的国际化战略,工商银行的海外扩张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果。而目前工行国际化建设的重点则是继续稳步推进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加强对“走出去”企业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支持,着力推动海外机构的内生发展,并且加强内外联动、外外联动的能力。
在2006年以前,建行的国际化进程远远落后于中行与工行。但2006年建行的一次战略调整――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向批发与零售业务并重转变;全面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向传统与新兴业务并重转变;努力改进盈利模式,向利差与非利差并重转变;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向多功能银行转变;加快拓展海外业务,向国际化银行转变――使得建行的海外扩张开始加速。在“巩固亚洲市场,扩大欧洲市场,在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寻求突破”这样的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建行的海外布局提速,综合化经营格局日臻完备,海外业务快速发展。尽管目前建行的海外机构和海外资产仍少于工行和中行,但是无论从地理分布还是人均利润来说,建行海外扩张的每一步都是以高于同行的水平在扎实推进。另外,建行于2014年8月完成的对巴西工商银行(Banco Industrial & Commercial S.A.)的收购,也使得建行实现了在每个大陆均拥有分支机构的布局。
交通银行从恢复成立之初就将国际化发展作为自己的特色,其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纽约分行――也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1993年又在东京设立代表处,因此交行的国际化起步相对较早。交行的战略定位为: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公众持股银行集团(“两化一行”战略),因此为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交行专门成立了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其目前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则是希望把握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依托日趋完备的全球化结算体系,大力强化境内外两个市场之间的联动,抓好跨境人民币和离岸等重点业务,使得海外业务贡献度可以持续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境外行全面风险管理,使得海外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
而作为五大行中最晚完成重组上市的农行是五大行中国际化发展最缓慢、国际化程度最低的银行,其现阶段的发展策略也是希望借助企业“走出去”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来加强其跨境金融服务建设,稳步推进海外市场的地理布局,提高境内外机构的联动能力,加速贸易融资业务以及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随着成为中国第三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后,农行正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衔接,势头不可小觑。
近几年来,更多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始了国际化。目前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都已经具有海外分支机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CMB)。虽然招商银行1987年才成立,但是却被大家认为是一直保持良好业绩的银行的代表,也是第一家开启离岸业务的银行。由于其海外机构建设仍处于开始阶段,因此目前海外扩张的策略为稳步拓展海外市场,重点拓展港澳地区、新兴市场国家和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在城商行中,富滇银行借助地理上的优势于2010年在老挝设立了代表处,成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后成立了老挝合资银行。北京银行借助于其外资战略投资者荷兰银行的便利在荷兰开设了代表处。
海外扩张的区位选择
在一个银行考虑如何进行海外布局的时候,通常应该综合考虑地理距离远近、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当地制度安排与文化背景等因素,我们可以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政治距离与制度距离来分析。地理距离很容易理解,相对短的距离可以降低沟通和管理的成本,而且地理距离近的国家通常也具有相对紧密的经济关系,比如日本银行在亚洲的分支机构多,而欧洲银行在欧洲的分支机构多。经济距离则是指经济关系的远近。经济距离与地理距离是紧密联系的,而通常经济距离是决定一个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最重要的原因。一些学者认为跟随客户的策略、贸易投资关系是决定银行国际化布局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而一些学者则认为以GDP代表的市场机会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政治距离指两个经济体的政治关系。因为一个银行是否入驻一个国家或地区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涉及政治考虑。如果与该国的政治关系较为紧张,银行的海外经营风险也相应加大。制度距离则是指两个经济体间的文化、制度、法规、语言等之间的差距。由于银行提供的是服务是无形的,因此沟通是银行运营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量研究和实践都表明银行的海外扩张更容易发生在制度距离小的国家。因此,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一般优先选择存在紧密联系的市场或者主要金融中心作为主要扩张区域。
截至2013年年底,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已经覆盖到了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51个经济体以及除南极洲外的各个大洲。对于目前走在国际化前列的6家中资银行来说,其境外机构覆盖率最高区域的均为港澳台及亚洲其他国家,其次为欧洲,再次为南北美洲,非洲的覆盖率最低,大洋洲的情况视各家银行情况有所不同,但覆盖国家也只有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见表2)。因此,目前各家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南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的海外分支机构建设相对欠缺。甚至在非洲只有中行、工行与建行拥有分支机构,不过,中行在非洲的海外机构建设相对领先,已经在赞比亚拥有一家子银行,在南非有一家分行,以及在肯尼亚和安哥拉设立了代表处。而在美洲大陆,除了工行与中行,其他银行的海外机构覆盖国家仍局限于美国与加拿大。如果不考虑永隆银行,目前招行的海外机构仅覆盖了香港、新加坡、美国与伦敦4个国家及地区。中资银行的网点布局有着如下特点:
香港发挥着特殊作用。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香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香港既是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因此香港一般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第一站,也常常是内地非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站。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中资银行在香港仍然有不少优势,如发行港钞和人民币清算方面。至2014年年底,有17家中资银行(含国开行)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不少银行在港有多种金融机构。香港分支机构对银行海外业务贡献占很大的比重,以2013年的数字为例,中国银行在香港的网点数占到全部海外网点数的81.9%,资产数占到了全部海外网点的62.5%,中国工商银行这两个数分别是31.6%和48.3%(参见表3)。中资银行在香港的分支机构发挥着诸多作用:除了服务于香港企业和居民之外,还服务于内地企业和居民,更重要的是服务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当然,为向内地员工特别是需要派往海外工作的人员提供培训等。尽管随着中资银行不断在更多的海外国家或地区扩张,香港的地位日渐减弱,但其作用依旧不可忽视。
亚洲特别是东亚是重点。中国身处亚洲,与东盟以及日韩的经济联系较多,从地理和文化上都比较接近,在亚洲的布局比较集中。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在亚洲49个国家,中国内地银行在22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参见表4)。
金融中心全覆盖。由于全球金融中心具有产业集聚效应、很强的辐射效应和很高的品牌效应,银行都将入驻全球金融中心作为国际化的目标。近年来,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都盯上了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商机,鼓励中资银行进入。因此,在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都有中国的银行分支机构,在不同的金融中心有着独特的定位,同时,在同一金融中心可能有多家中资银行进入;此外,即使同一机构在同一金融中心可能有不同机构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非洲和拉美是努力的方向。总体而言,在非洲和拉美地区,中资银行的进入仍然有限,与正在发展的对外投资关系似乎并不相称。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如果从对外投资的角度来看,各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资银行的覆盖率也并非完全一致:比如,在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率高达60.4%,然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覆盖率只有8.3%,因此可能是南美洲同中国的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以及经济合作关系弱所造成的;再比如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率也高达85.7%,而其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覆盖率只有6.7%,可能是当地经济相对落后使然(参见表4)。
随着中国经济开始下行,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快,国内业务利润增长的减速和信用风险的回升,为了分散风险和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中资银行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大型银行的战略选择。从2013和2014年的情况来看,国际化战略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根据刚刚公布的年报,2014年末,中国银行海外资产较年初增长18.11%,海外资产在集团中的占比达到27.41%,比年初上升1.65个百分点;海外机构利润总额增长29.91%,利润总额对集团的贡献度达到22.98%,比上年上升3.60个百分点,这两项都高于整个银行集团的增长。中国工商银行最新公布的业绩表明,2014年,工商银行境外机构实现净利润折合人民币151亿元,同比增长35.6%,拉动集团利润增长1.4个百分点;同时,海外机构的不良率很低,境外及其他不良贷款率仅为0.41%(见图2a、2b、2c)。
对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的衡量,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1年提出了一个跨国公司国际化指数(即对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率、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率、海外当地员工数占总员工数比率三者赋予相同的重要性,然后取平均数)。根据2013年数据计算的结果,中行为17.6,工行为5.3,交行为4.8,建行为2.2,农行为1.3。这也印证了我们对各家银行国际化程度的判断。
当然,对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不能仅从短期来看,也不能仅从海外机构的直接贡献度来看,还需要从长期视角,从对产品创新能力提升、银行品牌、市场影响力以及整个业务发展的角度综合来看。
前景展望
诚然,中国银行业的全球扩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银行的整体支持能力和对实体经济以及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大大提升,但相比全球大银行而言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不同银行之间也面临不平衡的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海外机构仍存有空白之处;第二,海外机构的贡献度仍然不高;第三,海外机构的整合仍未到位。第四,产品还比较单一。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面临如下矛盾:
国内发展和海外扩张的矛盾。由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当其他国家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增长下行之时,中国经济却逆势上扬,这种快速的发展,可能使一些银行面临着国内发展和海外扩张的权衡,可能一些银行出于业绩的压力而将精力放在国内市场。这最终是取决于银行的战略定位,海外业务的战略定位以及每一个网点的战略定位,定位不清和游离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
国家战略和商业利益的矛盾。中国银行业机构特别是大型银行都是国有银行机构,服务于国家战略是银行的应有之义,而且从长期和全局来看,服务国家战略并不意味着牺牲商业利益,就像履行社会责任不一定以商业利益为代价一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商业银行有其自身的利益,为了国家战略就得让出一部分商业利益。比如,事实上,在双边关系发展中存在政热经冷的情况,存在对方经济体经济总量偏低的情况,但从国家利益出发,商业银行应当有相应的商业存在或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商业利益。当然,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偿,事实上类似补偿也一直都有,如人民币清算银行的地位就是某种程度的补偿。问题的关键是这笔账如何来算。
本土人才和文化融合的矛盾。海外机构在当地的生存发展需要当地的人才,因此,人才本土化是银行国际化的一般策略。但是如何将当地人才融入本行的文化当中仍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中国工商银行采取的邀请海外机构当地雇员回中国培训的作法当然不错,但可能不够。同样地,银行派出人才也面临一个如何尽快适应当地监管、法律和商业环境的问题,这对人才的挑选和激励机制都提出了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之路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不少机会。从挑战方面来看,随着欧美一些主要银行元气的恢复,中国银行业的全球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下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自身扩张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从全球政治格局来看,全球仍处于某些人所谓的新冷战阶段,地缘政治的冲突使得世界并不太平。从全球经济格局来看,全球油价的低迷、经济增长的乏力、汇率的波动,使银行海外业务的风险在增加。从机会方面来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建立、中非合作、中拉合作等一系列有重点、全方位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为中国银行业走出了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国企业筹资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的需求,中国居民投资多元化的需求也在大量增加,全球经济和政治不平衡的所带来的风险,正为中国银行业提出了扩展业务需求的机会;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中国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好的投资市场,中国银行业仍然大有可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以人民币为计值货币的金融产品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有这些都考验着中国银行家们的智慧。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第五篇:《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2012)》内容提要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2012)》内容提要
中国银行业协会7月3日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2012)》。报告显示,201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努力把握经济金融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持续科学稳健发展,有效传导货币政策,促进信贷增长回归常态,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同时,继续优化业务结构,深入推进战略转型,在信贷结构调整、中间业务发展、国际化发展、综合化经营、促进金融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报告称,在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也可能继续放缓,预计2012年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并适时适度微调。受此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2012年中国银行业可能出现生息资产增速继续有所放缓、净息差见顶回落、不良资产小幅反弹、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下降的趋势,经营业绩增幅可能显著降低,总体呈现温和增长的特点。经营环境更加复杂 银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2012年,欧债危机仍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虽然大幅度恶化的可能性较小,但短期经济好转的可能性不大。报告分析,全球经济增速,2012年下行风险较大,预计可能放缓至
2.6%至3%。受欧美债务危机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仍将延续,“三驾马车”两降一升,虽然消费仍能保持平稳增长,但由于外需下降,将会抑制总需求的增长。
报告发布会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外经济增速略有放缓可能会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增速,未来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经济下行导致信贷需求下降,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速放缓,国内投资增速、消费尚未完全启动,国内信贷需求增速很可能趋于下行,银行业未来利润增长很可能稳中趋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全面、快速放松的可能性较小,国内的流动性状况仍将偏紧,银行存款拓展形势更加严峻;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房地产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信用风险可能会有所显现。不过,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持续,消费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银行业可把握机遇,推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服务领域的金融创新,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关联银行业的资产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期;此外,利率市场化仍需一段时间才能最终完成,银行业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转变业务发展模式,提高可持续增长和跨周期经营的能力。信贷规模略有宽松 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尽管经济增长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但2012年以来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在物价总体可控情况下,报告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同时操作上朝着合理增强流动性并促使市场利率下降的方向继续微调,从而有利于银行信贷规模扩大,但净息差趋于收窄。报告分析,一方面,准备金率适度下调有助于银行提高信贷投放能力,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另一方面,监管机构继续通过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进行调整优化,鼓励银行适度加快信贷投放步伐,并通过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银行加大对特定领域的信贷支持。预计2012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万亿~8.5万亿元,较2011年有所增加。
不过,受准备金率适度下调的影响,加之经济下行背景下信贷需求放缓,信贷供求关系
缓解,预计银行业实际执行贷款利率有所下降,进而导致净息差逐步回落,再加之6月8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也将导致净息差明显收窄。与此同时,银行业还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而针对国内宏观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欧美金融危机,将使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有所上升的情况,报告指出,银行业需要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增加拨备等表内外风险管理,同时进行债权行信息沟通和协调,做好资产重组风险定价的各项工作。报告判断,监管部门将会在保障房建设的风险控制以及平台贷款清理规范方面,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控增量风险。
尽管监管部门实行了适度灵活的监管政策,推迟了资本充足率、拨贷比和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执行日期,从而缓解了商业银行达标的部分压力,但报告同时指出,在新监管环境下,银行业应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充足渠道,顺应杠杆率监管规则调整经营策略,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努力满足拨备要求,通过战略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
资产增速较为平稳 盈利增速回落并温和增长
经营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势必对银行业业绩带来影响。报告预计,2012年银行业盈利增速或将明显下滑。
报告分析,受银行信贷总体需求放缓、贷款新规继续深入实施、境外资金流入放缓、存款增长形势依然严峻等因素影响,银行业生息资产增速可能略有放缓,但仍是拉动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与此同时,经济增速下行使得信贷需求有所放缓,从而使信贷供需矛盾有所放缓,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有所下降,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净息差逐步见顶回落,对银行盈利增长贡献度有所降低。报告预计,2012年银行业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拉动作用将从2011年的17.1%下降到2012年的15%左右。
而由于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和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回落以及信贷供求环境和中间业务收费环境的变化,手续费收入对银行业盈利增长贡献有所下降。预计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将从2011年的39%下降至20%左右,手续费收入对银行净利润增长的贡献也将从去年的2.46%降低至2012年的0.60%左右。
不过,报告亦称,我国银行业盈利增长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适应,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预计2012年全年银行业的资产增速较为平稳,不良贷款余额或将微幅上升,但资产质量不会显著恶化,盈利增速回落并温和增长,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