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市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工作报告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武汉市信息技术教育再创佳绩 ——武汉市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工作报告
2008年3月22日
各位领导、各位会员:
上午好!
武汉市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于1999年成立,至今已满9年,原名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现改名武汉市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这预示着我们工作的内涵更丰富了,责任更重了。去年7月,按市学会工作布置,开展了重新登记工作,我们召开了理事扩大会议,民主选举新一届的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和理事长。现在,我受武汉市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的委托,向大家做2008年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
第一部分工作总结
自99年,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研究会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区各信息技术教育教研单位的支持下,我们专业委员会依托现市教科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团结和组织武汉市各行业有志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和科研的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问题和中心任务,开展学术活动,研究信息技术教育领域里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发挥自身优势,面向学校、面向教师、面向实际,大力组织和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学术活动,做到了以学术活动来推动学会工作的发展,以学术活动来凝聚广大会员和教育工作者,以学术活动来展示学会的生命活力,充分发挥了学会学术功能的作用,为促进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繁荣信息技术教育科学,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为实现武汉市教育的信息化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多年来学会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一、立足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努力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1.与时俱进,努力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健康发展,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本研究会成立之初,正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之时,它改变了信息的社会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造成了信息的多元性、易得性和可选性,从而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理事会组织全体会员及全市信息技术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的文件精神,引领他们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围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展开一系列研讨评比活动。
2007年武汉市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上的发言第1页,共6页。
2000年~2007年,我市共举办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四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六届、优秀论文、优秀案例评比三届,共收作品200余件,评选作品数百件,并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百余件(次)。
2.积极推进教材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研究水平
2000年以来,我院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组织了省级《信息技术》教材、教参及教学光盘的编写工作,本会部分理事会成员和部分会员骨干教师参加了教材、教参及教学光盘的编写,占总编写人员的98%。教参编写人员占总编写人员的100%,七年来教材不断发展更新了五个版本。我们及时抓住这个优势资源,组织全市教师的教材教法培训,及时、透彻地传递新的课程理念,整体提升教师的教法研究、课程意识及课程研究水平。
2006年,以我市教师为主体的编写团队,又完成了武汉版《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教材,在顺利通过了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的基础上,又被选上全国中小学教材推荐目录。新教材的出版使我市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和科学,在全省和全国部分省市已广泛使用并获得好评。
另外,我们还编写了剑桥少儿信息通讯技术及认证培训教程《剑桥少儿ICT》学生教材和教师用书,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奥赛培训培训教材。
3.加强师资培训,传播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2003年至今,我们已经举办了两轮初中和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和相关的新教材培训班。在这期间,共计有100多人次主讲过全市信息技术公开(研究或展示)课和全市教材教法报告;每学期推出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累计不下100多节次。所以这一切,都是让教师们领会,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不是每一个具体的技术本身,而是要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培养一种素养。使学生知道,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干什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从而达成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此外,我学会还为兄弟城市培训师资,传播信息技术教育方法,为全省信息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积极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向纵深发展,构建数字化学习课堂
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无论是对教还是学都是有力的工具。学,不仅仅是指学习信息技术必修课,还要看在其它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之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已成为学会一项重要的工作。
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组织了专题研讨会。有的会员率先在自身的兼职学科中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涌现出一大批优质课和教学能手,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改实践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整合的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的先进行列。
就小学来看,近7年来,我市共有46人次参加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比,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大赛,其中获一等奖的就有20人次,在全国居于前列,其中市常青实验小学的《网上购书学问大》一课在获得全国信息技术推荐优质课一等奖的基础上,又被选拔到日本参加国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2004年,我市正式出版一本《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集》。
2005年,有几十所小学参与了中央电教馆和美国WORLD LINKS组织合作项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并已圆满结题,并参加了美国甲骨文教育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Chink.com”远程合作学习项目;首次申报成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规划专项课题和青年课题;武汉市“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研究开展正在进行中。
2007年5月“第十一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展示会”暨“第三届国际多媒体技术课堂应用交流会预选赛”在武汉市召开,把全市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热情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在初中学段,近5年来,我市有214位教师积极参加了市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教学课评比。有37位教师参加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教学课评比会五届,共获得13个全国一等奖、13个全国二等奖、11个全国三等奖,成绩位居全国前列。
在高中阶段,2005年7月5日,举办了武汉市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比赛。共有30位初、高中物理教师报名参加(其中高中组19人),高中组获得市级一等奖4名,市级二等奖6名,市级三等奖6名。2005年9月23日-25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无锡一中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比赛”(大赛主题是:互动课件在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了互动、共享、探究三个特征)。其中我市有9件作品参加了在无锡举办的全国决赛,共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4名、国家级二等奖2名、国家级三等奖3名。
2007年11月,成功举办了“2007年武汉市首届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优质
课评比”,参赛课合计16节,评出市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
三、组织武汉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各项能力竞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为配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会在市教育局和市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下,认真组织全市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普及活动和学生综合信息技能展示活动。活动的根本特征就是倡导“创新与实践”,重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中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活动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抵御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侵害。
这项活动的前三届经过区、市、全国层层选拔,有160余名学生入围全国奖,这些学生分别赴深圳、广州、郑州参加总决赛,我市教科院和全市60多所学校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80多信息技术教师荣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优秀辅导员”称号。
2005年圆满完成了第三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2个、二等奖42个、三等奖174个。
2006年7月,我圆满完成“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获得全国一等奖10个、二等奖19个、三等奖28个,同时武汉代表队也荣获了优秀组织奖。
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圆满完成“第五届武汉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其中获得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大奖2名,全国一等奖28名,全国二等奖82名,全国三等奖98名,并荣获优秀组织单位、优秀组织个人若干名。
近三年来,我们在“2005年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RCJ)大中华区选拔赛”,取得了青少年机器人舞蹈——中学组的亚军,并获得了代表中国参加2005年7月13日至7月19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JUNIOR的竞赛资格。
从1998至2007年,我市成功举办了八届武汉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参加规模逐年扩大,并从中选拔出大批优秀学生参加省级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我市学生都囊括省一等奖和大部分的二、三等奖,年年获得优秀组织奖。每年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比赛的学生也由我市学生囊括。
四、进一步深化课改理念,发挥学科特长,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2005年,有几十所小学参与了中央电教馆和美国WORLD LINKS组织合作项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并已圆满结题,并参加了美国甲骨文教育基金会合作研究
项目“Chink.com”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在市教科院的组织下,全市近17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北京参加了培训。武汉市的培训和研究活动效果得到中央电教馆领导及总课题组亚洲负责人LISA女士的充分肯定。
2006年,我们申报成功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规划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教并重”的教学策略研究》和青年课题《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策略的研究》,武汉市“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均以骨干教师为主组成研究团队,课题研究开展正在进行中。
五、着力学会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会成立之初,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还不足600人,首批会员有133人,几年来,学会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术研讨氛围,积极组织活动、开展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舞台,培养、锻炼、打造了一批青年骨干。近五年来,从他们中成长起来了市、区学科带头人,区级或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市区优秀青年教师;一批中、青年教师在省、市,及至全国的学科教学评比中获得较好成绩,并获得中、高级教师职称。正是这样一支年轻而又有活力的骨干教师队伍,用他们的青春谱写着武汉市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篇章。
以上成绩和我市信息技术教育良好局面的取得,是与我们学会所依托的武汉市教科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是与武汉市教育学会的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更与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密不可分的。我代表学会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部分未来工作展望
目前,随着湖北省高中新课改的启动,武汉市中小信息技术教育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结合武汉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未来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各区要积极完善区级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建设,积极申报市、区两级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会员,逐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教研网络,建立好信息技术教师的精神家园。为此,会后我们将继续发展本年度市级信息技术专业委员新会员。
2. 我们要深入到各区,向区级学会领导、老师们学习,经常下校调研,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一起,调研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将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理念通过一系列活动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标中的各学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等都要进行宣讲和充分的说明,使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之前,对这些内容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
3. 以评优活动带发展,积极开展中小信息技术课程四优评比活动,如开展2008年4月将开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2008年9月至10月将开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优质课活动。以课题为引导,以活动为载体,加快武汉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
4. 加大培训力度,以中心教研组为圆点,辐射全市开展中小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到来为依托、为契机,推动全体中小学教师对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都要重新认识及提升。通过开展一系列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的培训,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使全市教师尽快的适应中小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从我们学会培养一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拔尖人才,将他们推荐到更高的平台去,以提升我们专业委员会的整体水平。
5.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研究,通过对其他兄弟城市的调研,资料收集,结合目前武汉市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进一步的调研,积极向市教育局相关部门柬言,推进中小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6. 在培养教师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我市信息技术教师的梯队建设做出贡献。
7. 加强优质数字化资源的交流与建设工作,促进我市区域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8. 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通过活动促动、通过课题研究带动等等多形式,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全面推进全市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为武汉市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会员同志们,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壮大,让我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武汉市信息技术教育再创佳绩。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会征文通知各位理事(常务理事)、理事学校、单位会员、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个人会员、有关中小学校: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整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拟定于2011年第四季度在杭州市召开“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会”。为保证会议的学术质量,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体现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会议面向全国征集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论文。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
支持单位:浙江省教研室
承办单位:杭州市教研室
二、会议内容
◇ 学术报告:介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动态、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
◇ 专题研讨: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教研员做专题报告,部分论文获奖作者介绍有关思路、方法和经验,会议代表发言讨论。
◇ 听课评课: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现场说课、讲课、评课,以及到当地2至3所学校听课、评课。
三、论文评审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将聘请专家组对会议征文进行筛选、评审,确定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并在大会上颁发获奖证书。
四、论文主题
1.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索与研究
6.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7.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8.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整合五、论文要求
1.观点明确,文字精炼,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数据准确、完整。论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并提供中文摘要(不超过120字)及关键词(不多于5个)。
2.格式要求:标题(黑体标准小二号),正文(宋体五号,单倍行距);作者姓名(宋体五号),工作单位及所在省市和邮编在括弧内(宋体小五号);图、表题号及图中曲线编号均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参考文献(宋体标准小五号),应包含作者姓名、刊名、年份、卷号、起始页码。
3.论文需提供电子稿,连同论文插图等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分别发送至:
chinaitedu@163.com和itedu@pep.com.cn。
4.来稿请注明详细通讯地址、单位、邮编、电话、E-mail。
征文截止日期:2011年9月30日
六、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58758208(林众)010-58758210(郭芳)
传真:010-58758200
网址:http://.cn/xxjs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1601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编辑室
邮编:100081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11年5月6日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行动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行动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目前,虽然在信息网络环境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实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化集约程度及共享程度较低,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师资培训的数量及质量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督导管理评估运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表面上看,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还不高,待以时日可能会得以改观。但从问题的深层看,缺少基于实践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是目前这些困境的关键原因之一。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实践取向的研究策略,强调行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的结合,并以行动性研究为主。我们认为,这一研究设想将会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指导思想
1.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依据现代教育理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围绕教育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和总结教育改革、凸显我省信息技术教育特点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以教育部确立的《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为指南,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务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为原则,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实现区域化整体推进。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时效性为立足点,以课题研究入手,为各基层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建立教育科研课题和实施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基本方向和基本思路。
三、研究目标
1.认真落实教育部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提出的要求,提高我省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教师信息素养、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整体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2.探讨如何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和推动新课程改革,如何用已有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成功经验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解决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研究内容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侧重应用性与实证性研究。具体内容详见《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指南。
五、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行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一方面,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本课题的行动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专家——教师合作方式。具体课题应该根据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综合选择适合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并正确应用有关研究方法。
六、组织管理
(一)管理方式
本课题采用总课题负责制和子课题负责制。
总课题组负责制订总课题研究方案,把握总课题研究方向,负责审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并通过课题研究网站对子课题实施动态的、过程性的指导、评估、检查;组织专家组对子课题进行中期、结题的检查验收工作;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研讨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
子课题组负责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落实科研经费等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自觉组织课题评估和自查,接受总课题组的指导、管理和检查验收。
希望各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指导。
(二)申报程序
实验学校按照本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申请,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总课题组则根据需要和条件最后确定课题立项名单,下达课题研究任务书。
七、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课题的选题、论证、申报
课题申报单位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于2006年12月20日之前上报课题申请书,同时发电子申请表参加预审(E-mail发送至sunys1990@163.com)。
2.课题立项
总课题组将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电子材料进行评审、筛选,同时将评审意见反馈给申报单位。凡是符合立项条件的申报单位必须根据专家反馈意见修改课题实施方案,并递交正式书面申请表(加盖上级主管部门公章,一式三份)。总课题组审核后发布课题立项名单并下达课题研究任务书。
3.指导、组织课题组开题
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通过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如新课程培训、科研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等)、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成果评比、召开科研课题专题报告会等活动,结合课题内容与课程改革的实际,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撰写完成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2月)
本课题自课题任务书下达之日算起,研究时间定为2年。
1.总课题组督促、指导子课题组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按照总课题组要求制作课题研究网页,总课题组将通过专题课题研究网站进行管理。
2.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课题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评选一批优秀研究成果。
3.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进行课题中期阶段性总结并撰写中期研究报告,组织召开课
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推广中期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1.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子课题组应向总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课题实施过程的详细资料,如人员工作量表、课题研究计划、研究工作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2.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采取自评或他评结合的方式对课题进行自评,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工作并向总课题组提出结题申请。
3.总课题组将组织专家组对子课题进行终结性测评和验收。组织召开结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颁发课题结题证书。
八、预期主要成果
出版、发表一批科研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总结一批成功案例,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与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主题网站等。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筹措
子课题组所需研究经费原则上由课题承担单位自筹解决,或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研究费用。总课题组负责解决重点培训、研讨、交流及重要的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活动所需经费并适当收取子课题管理的成本费用。
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
2006年10月
第四篇:基础理论教育学会工作报告
基础理论教育学会工作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会员:
双峰县基础理论教育学会在县民政局、教育局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大力支持下,全体会员团结一心,突出工作重点,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践行“五个教育”理念,立足“聚焦课堂,减负增效”,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14年被湖南省教育学会评为先进单位。现在,我代表双峰县基础理论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服务学校,深入挖潜,全力助推我县教学质量新跨越。
1.深入高中学校听课调研,了解高三复习备考情况。为了解全县各高中学校高三教学现状,更好地指导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我们每年组织高中教研员深入全县各高中学校听课调研,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研讨交流。并及时将了解到的高三教学情况向全县高中学校通报,督促各学校切实解决平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组织高中学校参加省、市教育学会举办的高考、学考备考研讨活动,多方搜集整理高考、学考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精心组织考试,及时分析考试情况。每届高三我们教育学会一般组织三至四次摸底或模拟考试,每次考试结束后都按要求收集、整理各校考试数据,形成质量评估分析报告,为各校摸清底子、找准路子、想出法子提供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意见,充分发挥了教育学会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的研判指导作用。
4.深入各乡镇学校听课调研,组织初中九个会考学科复习备考研讨会,传达市教育局的中考政策,根据我县的实际,提出学科复习意见,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复习策略,解决总复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双峰中考持续跨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聚焦课堂,减负增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近年来,县教育局顺应形势的变化,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围绕“聚焦课堂,减负增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县基础理论教育学会组织全体会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县课堂教学改革。
1.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由于高考的压力,有些高中学校搞课改顾虑重重,总担心课改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高考升学率。为推动全县高中学校的课改工作,我们有目的地选择双峰一中作为全县课改样板建设学校,作为省级市范学校的双峰一中在传统教学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面对兄弟学校的追赶,自我加压,寻求新的突破,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经过不断打磨、不断改造、不断完善,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问题导引”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考学考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双峰一中课改取得可喜成绩的基础上,教育学会顺势而为,配合双峰一中举办课改开放周活动,协助接待县外兄弟单位的教师。组织县内高中学校及各乡镇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参加观摩,借他山之石,扩大影响,为全县课改的顺利推进营造好环境和氛围。
2.义务教育阶段培养课改典型,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积极指导课改样板校建设。近年来,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我们先后确定了九所县级课改样板建设学校,其中义务教育阶段8所。我们集中精力对这几所课改样板建设学校进行了重点调研、指导,每个月深入这些学校听课调研一次,了解情况,找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此举赢得学校及一线老师的高度好评。
(2)培养课改实践者及领头人。一个学校的课改工作开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及业务骨干的思想观念、专业水平和素质的高低,为了顺利推进全县课堂教学改革,我会先后组织了课改样板建设学校的校长赴天津、河南、河北,以及省内一些课改先进学校学习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和课改经验,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改变了观念,提升了大家驾驭课改的能力。
我会每一年举办一两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课改培训班,为课改培养业务骨干。这是我们教研与培训相结合的一种创新,通过培训,使教师观念有转变,操作有方法,课改更有效。选聘名师讲座或授课,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以典型引路的方式,将“减负、增效、提质”的思想逐步渗透到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中去,力求做到人人能上研究课、示范课,培训班内容丰富,实在、实用。影响大,效果好。
(3)引导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我会分别在全县的课改样板建设学校举行课改研讨会,组织其他课改样板建设学校的相关人员参加,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围绕“聚焦课堂,减负增效”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每一年都举办部分学科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促进教师间分享教育智慧,交流教学体会,推介先进经验,实现共同成长。
3.组织优秀教师编写电子学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学案贯彻新课程理念,对指导广大青年教师把握教材,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引导全体教师理解课改理念,把握课改必备元素,掌握熟悉课改的基本流程和路径,切实保证课改的实效起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4.旗帜鲜明地抓课堂教学常规。在近年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浪潮中,有些学校忽视了教学常规的落实。课堂上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理性的思考;追求形式的喧嚣,而怱视知识点的落实。在下校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广大教师严守常规教学的底线,落实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育局的统一指导下,我们就常规教学、考试评价及课堂教学改革出台了三个实施方案,规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
(三)项目带动,全面跟进,着力打造双峰教育新名片
自2007年9月开始,我县与香港梁伟明先生合作开展了“阅读·梦飞翔”阅读项目学校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我会承担此项建设的培训、指导、督查、评估和考核等工作,努力将这一德泽桑梓的好事做好做实,全力打造双峰教育这一张新的名片。
1.学会举办阅读项目学校的校长统筹老师图书管理员的通识培训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让学校校长与老师了解“阅读·梦飞翔”的操作流程和具体考核细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其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会与基金合作举办阅读项目学校统筹教师提高培训班,()通过理论培训及现场观摩研讨,着力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寻找具体的解决办法和途径,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近年来,我会多次举行“阅读·梦飞翔”项目学校统筹老师经验交流会。努力探索如何将“阅读·梦飞翔”实验成果迁移到课堂教学中去,把阅读与课改有机融合,有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我会组织部分教研员和一线的优秀阅读教育种子老师对阅读项目学校每年都进行统一的评估、考核,每次评估结束后都要写出评估报告,并根据评估考核的结果,每年都要组织、召开全县阅读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有力推进了全县阅读工作的均衡良性发展。
(四)潜心学习,尽心履职,合力培育学会工作新亮点
基础理论教育学会是一个群众组织,是一个学术服务机构,学会会员没有真本事、真功夫,是无法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指导教育教学的,为此,我们组织会员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1.努力学习,不断充实提升自己,教研工作常做常新,教研员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学习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要求教研员会员坚持业务学习,人人参与,勤于学习,勤于反思,积极撰写教研教改论文,不断提高教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履职能力,我们要求每一位教研员会每一年要写两篇以上文章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多措并举,力促教研员的成长。
2.努力办好《双峰教育》。我会承担《双峰教育》的组稿、编辑、发行工作,借助这一平台,宣传双峰教师的先进典型,传递正能量,推介广大教师在一线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有效地指导教师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配合“三考”的复习备考,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提升双峰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大力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1)早在2011年9月,针对当前教育公平的社会热点以及我县农村小学点多面广的现实,县教研室向省教科院规划办申报课题《乡镇中心小学合作发展,缩小教育质量差距的实践研究》获得立项,并被确定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该课题主要由教研室里会员进行研究,经过三年的积极有效的研究,于2014年11月经省教科院专家评审通过,被认定为良好,顺利结题。该课题获得娄底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组织全县中小学校积极申报省市规划课题。2015、2016年我县课题申报获得历史性的突破,立项数居全市第一。
(3)认真指导省、市级课题研究。我会分管课题工作的同志经常深入课题项目单位,指导课题学校积极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
4.组织学科竞赛,促进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近五年来我们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活动,初中(从2015年起停赛,只统计2013、2014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共获国家级奖励82人次,市级168人次;在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05人次,省级奖励230人次,市级奖励320人次。这有力地促进了拔尖学生脱颖而出。特别是2017年全国生物竞赛,我县成绩斐然,双峰一中王宇新同学获国家级一等奖,这是双峰一中近年来在全国奥赛中首次获得一等奖,贺伟等七位同学获国家级二等奖,全市前十名中,双峰一中占8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机构不健全,学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基础理论教育学会是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但近年来,学会的组织机构并不健全,学会的工作虚化,过度依赖行政,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有效地发挥学会在教育科研、科普、学术交流、咨询工作等方面的作用。
2.经费支撑缺乏有效保障,制约了学会的健康发展
基础理论教育学会活动的开展,由于没有有效的经费支撑保障机制,开展活动捉襟见肘,使学会一些日常活动的开展都难以为继。
三、今后学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践行“五个教育”理念,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围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这个主题,积极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科普,学术交流、咨询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多管齐下,想方设法提高全体会员履职的责任心和履职能力,充分发挥群众性教育学术团体的积极作用。
2.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有效载体,力促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身素养的提高。
3.充分发挥学会的研究、咨询、指导的功能,围绕“聚焦课堂,减负增效”,构建优质高效课堂,通过改革的办法,实现双峰教育教学质量在高位运行上有新的突破。
4.对接新高考,研究新高考中一些带共性的问题,为我县顺利实施新一轮高考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
5.切实做好学会的教育教学研究,质量检测评估,课题申报,奥赛等常规工作。
6.积极发挥学会面广、人多的优势,凝心聚力,把阅读工作和教研教改工作有机融合,把阅读教育真正打造成双峰教育的新亮点,成为双峰的又一张教育名片。
7.积极主动做好“三考”复习备考工作,为双峰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发挥教育学会应有的作用。
8.集思广益,办好《双峰教育》,不断扩大影响,发挥其在学会工作中引领、推介、学习的作用。
各位会员,本届理事会已届满,新一届理事会即将组成,让我们在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的期待中,努力发挥群众性学术团体的积极作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育论文: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他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
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二、教学改革的措施
(1)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3)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
(4)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
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5)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主权,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