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整合结构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附件二
《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整合结构模式的研究》
开题报告
顺义区牛山第二中学
2003年3月
《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结构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课堂。很多学校已经建成了校园网,如何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恰当的结合在一起,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我校在区教育信息中心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结构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具体研究计划如下:
一、课题提出背景与意义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成为可能、成为必然。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重新形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是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在此意义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势必成为最佳途径。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地、孤立地拼凑或叠加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例如,多媒体技术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出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使“天涯若比邻”不再是梦想,有助于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等等。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
二、学校现状
1.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班子对这项研究十分重视,专门组织课题组成员开了分析会,并且专门给课题组拨了6台电脑,开通Internet网。尽学校最大可能给予经济支持。
2.硬件设备
我校现有586网络机房一个,多媒体语言教室一个,多功能教室一个,建立了600多张光盘及500多小时的音像电子馆,校园网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调试之后即可开通使用。
3.师资队伍
我校能够使用计算机课件上课的教师比较多,能制作课件的教师有三、四位,他们所使用的工具软件主要有《几何画板》、Flash、及Powerporint演示文稿。电教组曾对教师进行过简单培训。目前电教组正在对各学科中的骨干教师Flash的应用培训。教师们对网络知识了解的不多,网络教学还存在很大问题,需要今后研究中学习解决。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热情较高,对计算机辅助教学
有一定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提高师生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
2、探索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和知识建构,力求使学生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
4、探索适应新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5、拓展、完善我校计算机网络,努力建设能适应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络;
四、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1.建构建构主义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形成,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本课题首先要从理论上,探索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持下的教学设计理论;探索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3.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4.探索整合的途径和模式。
五、课题研究方法
以“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进行研究,即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应用课例研究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加强理论学习
(1)学习《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和《北京电化教育》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听取专家报告,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同行们研究的现状。
(2)从网上搜集一些资料,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另外,搜集一些教学资料,如课件、案例等为教学研究服务。
(3)学习一些现代教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一些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提高老师的现代教学意识和科研意识,开创教学新局面。
2.做课实验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周至少用一次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每月组织老师进行一次研究汇报。汇报个人的研究情况,课堂实施情况,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办法,下个阶段的研究设想。举办校级研究课、公开课、评优课活动,推动实验研究。
3.总结经验
在做课的基础上,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经验,寻找不足,逐步积累上升到理论,最终形成模式。
4.验证实施
将实验得到的经验、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修改,进而将其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多次的实验、总结、在实验,形成教学模式。
5.推广实施
在研究的后期阶段,在取得了一定经验之后,在所有学科中推广实施,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全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以论文、课堂实录、课件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在研究的最后结题阶段,以数学、语文、英语为主,兼顾其它学科的原则,进行资料的整理、归纳、总结,撰写论文。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
2、通过在相关学科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
4、探索适应新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5、拓展、完善我校计算机网络,建成能适应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
6、典型课例录像、课件、论文。
挑选有价值的课件、论文、课堂实录进行总结表彰。
八、课题组成员
组长:罗辉
成员:纪月波、周素洁、刘茜、周建英、赵一鸣、屈红红、赵艳兵
九、课题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罗辉
课题论证:罗辉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罗辉执笔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罗辉、纪月波、刘茜、周建英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题于2006年9月正式开题。现将课题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在会上,侯靖方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陈至立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有许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选择本课题研究,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会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动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自立创新、自主发展的能力;(2)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不断地认识;(3)关于学生思维、认识辨证规律的理论。强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的一般思维过程。强调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特点。
2、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为培养21世纪开拓式的新型人才,强调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3、系统的科学理论。
4、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并能熟练地把它应用于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途径和模式。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建符合我们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4、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5、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6、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7、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模式是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进行多种控制,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习目标,但不排斥教师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主导教学的职责,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2、个别性和协作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者因个性差异,自主学习会产生能力的差异,而协作学习,能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群体活动,各个个体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他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3、实效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
4、激励性原则
要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上下功夫,并通过肯定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六、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讨论法;
4、社会调查法;
5、社会访谈;
6、实验法;
7、文献法等等。
七、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实施研究为期一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至2006年5月 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数据,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科研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组织对子课题成员的培训指导。
(二)实施阶段: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 1、2006年5月至2006年6月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2、2006年6月至2006年7月 理论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3、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 教学实验 4、2007年3月至2006年4月 分析调整
(三)总结阶段:2007年4月——2007年5月 1、2007年4月至2007年5月 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组织鉴定
八、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实验研究报告、论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优秀教学课件、学生电子报、专题学习网站等形式。
九、课题研究组织
本课题由昌黎县新集镇小寨完全小学课题组负责 课题主持人:李剑飞
课题组成员:姜自伟、高建成、杜小松、张静、赵春梅、魏云红、姜明玲、常明雪、白勇、杜永洁
十、课题研究经费
课题组负责一切实验研究费用。
十一、小结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四要素-----信息技术、学生、教师、教材的动态运做,形成新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目前小学普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将知识信息转化为学生易接收的信息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加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有效帮助教师实现教师角色的互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历史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历史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学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课题,于2011年3月由学校研究决定实施,结合我们历史教研组实际,确定开展《历史有效性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我代表本课题小组作开题报告,请大家研究讨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
1、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走出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的第一步,也经过了“两转”、“三合”的外在形式探索阶段,现在我们改革的步伐又迈入了如何扎扎实实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新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通过初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探索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历年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但就目前情况看,由于教学策略不当,新课程教学无效和抵效仍然存在,就此提出此课程研究。
2、意义
(二)本课题的必要性
1、它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其中的关键又是学生。教师只有唇膏粉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它是完善课堂教学,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需要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面积虽小,却能包容知识的海洋。如何在这特定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崇高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课堂教学,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突显出来,才能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学。
3、它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为一所乡村中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如何真正转变教与学的模式,如何真正前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各学科教学,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智力与效益。
学习进步与发展;有效率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产出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想吻合。
2、有效的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3、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是指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
4、它对学校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性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局工作重点和局长讲话精神,以扎实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有效”,促进新课改内涵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虾发展为核心;以课题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改革深化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本着“面向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的研究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个人探索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单科推进与各科并进相结合,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找到适合我校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方法,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它情调学生是学习活动和可代替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和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新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它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挂念,一是分子教学主要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它强调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方式变革。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以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提出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论和最优的教与学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其核心的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青筋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直到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他课堂教学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它认为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示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6、现代教学论。它把教学看作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只要失控。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师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本课题将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开展有效教学策略日研究。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展开。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点探讨他课堂中学生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诊断并分析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生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2、开展教师教的策略研究
(1)开展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
(2)开展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包括探讨历史学科有效教学方式,研究课程整合的方法,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化,重建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实施,灵活处理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进许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探讨课堂提问的策略、练习策略,如何人既关注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土和有效应用等。
(3)开展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探讨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构建历史学科有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3、开展学生学的策略研究
我们提出兴趣激发策略,以他学生学生积极性;情景创设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学习;培养问题意识策略,他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1)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促进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探究、合作、倾听等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探讨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中运用的突进、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观摩、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论文等。)
1、文献法。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开指导课堂实践,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教师自身也要综合运用各种路径,及时了解最新课程教改的相关成果,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习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的行为。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实验教师和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有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选取不同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分现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分层次进行细心的整理、对比、分析,在总结个安眠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4、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个改进教学策略。
5、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献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6、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为课题服务。通过学习、实验、总结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形成经验论文。
四、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三学年,以每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共实施六个周期,每个周期按以下步骤开展活动。
由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深入课堂,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状况,重点找出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对本教研组各位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带共性的若干问题,然后做好以下三件事:
(1)梳理影响课堂效率的若干因素,形成简单的书面材料,提交教科处备案。
(2)组织本组教师逐一讨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改进方法。
(3)确定本期重点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实践课题,并制定活动的详细方案
五、课题的研究人员构成和专长
我组有教师七名,其中地理教师二名,思品三名,历史教师三名。市级教学能手一名。市、县级优优质课三人。他们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教改中。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纳性。
六、研究的现有基础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科研课题的大背景下,在省级课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和市级课题的基础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七、预期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名称及形式。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0.4——2010.5)制定试验计划方案,组织学习,交流研讨,外出考察。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0.6——2011.9)
1.成立课改相应组织机构。2.搞好各班学习小组建设。3.构建有效课堂新型教学模式。4 按年级抓好课改的落实。5 写好各阶段总结。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1.10——2011.1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1.举行课改汇报课。2.收集教学案例。3.教学论文。4.教学反思集。5.总结有效课堂新型模式经验。6.撰写结题报告。
八、结合我校实际,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不断完善深化本成果。形成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普遍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我校教育科研能力。
九、经费估算
学校划拨。
龙须门中学李忠良
2011年3月
第四篇:历史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历史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学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课题,于2011年3月由学校研究决定实施,结合我们历史教研组实际,确定开展《历史有效性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我代表本课题小组作开题报告,请大家研究讨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走出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的第一步,也经过了“两转”、“三合”的外在形式探索阶段,现在我们改革的步伐又迈入了如何扎扎实实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新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通过初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探索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历年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但就目前情况看,由于教学策略不当,新课程教学无效和抵效仍然存在,就此提出此课程研究。
2、意义
(1)、它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其中的关键又是学生。教师只有唇膏粉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它是完善课堂教学,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需要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面积虽小,却能包容知识的海洋。如何在这特定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崇高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课堂教学,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突显出来,才能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学。
(3)、它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为一所乡村中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如何真正转变教与学的模式,如何真正前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各学科教学,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智力与效益。
学习进步与发展;有效率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产出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想吻合。
(4)、它对学校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性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局工作重点和局长讲话精神,以扎实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有效”,促进新课改内涵发展为目
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虾发展为核心;以课题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改革深化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本着“面向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的研究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个人探索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单科推进与各科并进相结合,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找到适合我校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方法,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它情调学生是学习活动和可代替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和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新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它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挂念,一是分子教学主要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它强调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方式变革。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以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提出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论和最优的教与学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其核心的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青筋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直到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他课堂教学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它认为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示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6、现代教学论。它把教学看作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只要失控。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师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本课题将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开展有效教学策略日研究。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展开。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点探讨他课堂中学生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诊断并分析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生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2、开展教师教的策略研究
(1)开展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
(2)开展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包括探讨历史学科有效教学方式,研究课程整合的方法,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化,重建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实施,灵活处理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进许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探讨课堂提问的策略、练习策略,如何人既关注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土和有效应用等。
(3)开展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探讨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构建历史学科有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3、开展学生学的策略研究
我们提出兴趣激发策略,以他学生学生积极性;情景创设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学习;培养问题意识策略,他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1)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促进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探究、合作、倾听等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探讨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中运用的突进、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观摩、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论文等。)
1、文献法。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开指导课堂实践,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教师自身也要综合运用各种路径,及时了解最新课程教改的相关成果,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习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的行为。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实验教师和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有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选取不同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分现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分层次进行细心的整理、对比、分析,在总结个安眠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4、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个改进教学策略。
5、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献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6、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为课题服务。通过学习、实验、总结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形成经验论文。
四、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三学年,以每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共实施六个周期,每个周期按以下步骤开展活动。
由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深入课堂,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状况,重点找出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对本教研组各位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带共性的若干问题,然后做好以下三件事:
(1)梳理影响课堂效率的若干因素,形成简单的书面材料,提交教科处备案。
(2)组织本组教师逐一讨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改进方法。
(3)确定本期重点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实践课题,并制定活动的详细方案
五、课题的研究人员构成和专长
我组有教师七名,其中地理教师二名,思品三名,历史教师三名。市级教学能手一名。市、县级优优质课三人。他们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教改中。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纳性。
六、研究的现有基础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科研课题的大背景下,在省级课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和市级课题的基础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七、预期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名称及形式。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0.4——2010.5)制定试验计划方案,组织学习,交流研讨,外出考察。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0.6——2011.9)
1.成立课改相应组织机构。2.搞好各班学习小组建设。3.构建有效课堂新型教学模式。4 按年级抓好课改的落实。5 写好各阶段总结。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1.10——2011.1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1.举行课改汇报课。2.收集教学案例。3.教学论文。4.教学反思集。5.总结有效课堂新型模式经验。6.撰写结题报告。
八、结合我校实际,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不断完善深化本成果。形成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普遍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我校教育科研能力。
九、经费估算
学校划拨。
龙须门中学李忠良
2011年3月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开题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会
一、立项通知: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下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二、课题背景介绍
1998 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同年12 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报告,汇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的理念、进展情况,获得有关领导的认可。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由
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全国性的“课程整合热”。课程整合与校校通、信息技术必修课、网络教育一样,成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和焦点。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实验,力图从自身实际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去。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也开展了不少相应的课题研究。
国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媒体的应用”等研究很多,对浩如烟海的网络教育资源在农村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应用与开发,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办法,因为网络资源的应用涉及到网络硬件建设,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水平,学校的内外环境等等因素,教师在应用网络资源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被动性,有时甚至存在不科学性、盲目性等问题,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问题上更是盲目随意,真像是在“冲浪”一样,无法驾驶手中的鼠标!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准备对本课题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三、介绍课题方案
由田日昌校长介绍课题方案。
四、宣布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本课题研究从2012年4月开始,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行系统的研究,1.2012年3月下旬召开课题开题会,总课题组安排实验工作及研究任务,并布置签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协议书。
2.2012年4月,实验点校根据总课题组的课题实验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
际,组建课题组,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明确研究任务,填写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协议书,上报总课题组。
3.2012年4月—2013年3月进行第一阶段实验。在此阶段,总课题组要调研、了解情况,进行指导。2013年4月份,各实验点校上报第一阶段实验总结报告,总课题组组织召开阶段成果汇报会,总结经验,积累资料,评选阶段优秀成果,推广典型,准备和布置下一阶段实验任务。
4.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总结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实验。各实验点校分别对承担的子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信息技术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2014年3月各实验点校上报第二阶段实验总结报告,课题组组织评选阶段优秀成果。
5.2014年4月—2014年6月,各实验点校提交最终实验研究报告、论文等实验成果。课题组组织专家评价、验收;同时撰写最终课题研究报告,编辑出版论文集;向规划办上报实验成果,申请验收、鉴定。
五、前期研究小结
(前期调查报告、总结分析、课题相关研究调查)
六、课题咨询:
课题组、顾问组、教师互动,探讨与课题有关的一些问题。
七、开题总结:(邀请顾问组领导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