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学分析报告(盛平)

时间:2019-05-12 15:3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案例式教学分析报告(盛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案例式教学分析报告(盛平)》。

第一篇:案例式教学分析报告(盛平)

1、2、党员要积极配合党支书的工作,作为党支书在理解党员工作繁忙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与党组成员的思想交流,通过一些措施提高成员的积极性。要是党员们对党组工作有一个高度的认识,这是组织共同的工作和使命,没有明确的职责之分。党员没有在各方面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

支部的凝聚力,可能因为没有建立起党支部文化,由于党员相对较分散,平时也缺乏交流与沟通,因此整个支部凝聚力较涣散,各成员对于支部的认识不深,归属感不强,为此可以多开展有效的活动,号召广大积极分子和党员一起参加,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功利性地参加,当然这活动必须是党员们感兴趣的,如丰富有趣、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等,才能达到目的;对于党员的考核制度不够严格,应加强其相关部分的约束,规范广大同学的自我意识;对于各种活动开展的时间应规范起来,这主要是针对理论学习会及民主生活会,为了让大家都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参加、安排行程,从而大家都能及时地参加活动,这或多或少也增进党员之间交流,加强支部凝聚力;应加强对广大党员们的思想觉悟,毕竟“革命靠自觉”,只有自身思想得到提高,才会在实践上付诸行动,“理念是行动的向导”。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何时都应一如既往地保持高涨的积极性,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尽自己所能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加强党支部凝聚力建设。

第二篇:案例分析式家长会-家长会

案例分析式家长会

在学校的组织下,11月31日我班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因每天用短信、电话、QQ群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反馈比较及时。本次家长会并没预设长篇大论的讲解,而是针对开学以来班内学生存在的问题写了四份案例。开家长会时,让家长代读老师写的案例,这样既委婉展现了部分家长错误的教育行为,又能让其余家长引以为戒。

案例分析过后,举行了“优秀家长颁奖仪式”,此仪式重点表彰了学习进步的学生家长,因为我知道他们的付出要比成绩优异孩子的家长多得多。希望这次表彰能让因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有点对孩子失去信心的那几位家长重拾信心。希望在我们的一同努力下,让我们班的每棵“嫩芽”都能绽放出最美的花。

案例分析

一、请放开为孩子“包办”的手

案例:

1、放学回家队伍刚走出门前,孩子的奶奶就立即迎上来拿过孩子的书包。

2、红领巾掉下后,捡起来套在脖子上把两个角像麻花一样拧。

3、丢了文具不告诉老师,刚离开学校家长打电话来询问。

4、替孩子写难写的字或句子。

刘老师点评:

难道这些事情,我们的孩子学不会、做不了吗?这些做法,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锻炼和独立成长的机会。请放开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手吧,不要用爱的名义断送了孩子的幸福。

二、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矛盾

案例1:

临中午放学时,因逗闹A把B打哭了。同学们都在走廊排队,老师问清楚事情的经过后对两名学生进行了简短的批评教育。到了校门外,跟双方家长讲明了情况,A立刻哭了起来,A的妈妈搂着儿子的头说:“妈说没事的,别哭。”B的奶奶说:“奶说走吧。”刘老师无语,看着A妈妈还在搂着大宝贝儿子,默默的离开了。

刘老师点评:

孩子之间逗闹是正常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每次我都会批评两个人,让他们找自身的错误。

为什么孩子会哭?为什么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不哭?是妈妈比老师严厉吗?我想,应该是他终于看见了您这个“大靠山”,那是委屈的泪水。无论谁对谁错,毕竟您的孩子打了对方,最起码您应该询问一下对方的伤情。搂着自己的儿子,只能让他更加依赖您。孩子产生依赖后,在自己独立做事情时不会做得太好,包括考试。

案例2:

一天,淘气的A把B弄伤了,B家长找到了老师要求调整座位。

刘老师点评:

孩子是最单纯的,我们大人所说的“挨欺负”,也许在孩子的眼里,只是小哥们之间的逗闹,转眼间就忘记了。咱们班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坏心眼的,绝对不会去恶意伤人。低年级的孩子,不能轻易判定好与坏,因为他们在成长、在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调皮的耿睿认字多,好动的潘宇鹏爱举手,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张俊然爱劳动。与其让孩子远离同学,不如让他意识到对方的优点,再低下头来查看查看自己的缺点,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得多。当然,优点并不能掩盖缺点,有错误就要批评指正,相信您找我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改掉自身的坏毛病。

三、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

案例:

“坐井观天”分角色表演过后,获奖的A同学笑着对B同学说:“我得奖了,你没得。”在走廊,B同学踹A同学的腿,把A同学踹哭了。老师得知后询问B同学,他说踹A同学是因为A同学骂他。叫来两人对质后,B同学才说了实话,A并没有骂他,是因为他以为A的笑容是嘲笑,所以打了A。B同学在老师半节课的说服教育下,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刘老师点评:

A同学和B同学曾经是同桌,也是一对好朋友。在A同学成绩还很差的时候,B同学经常嘲笑他,而A同学总是一言不发,他默默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现在,习惯了炫耀的B同学,容忍不了A的一点点进步,把开心当成了嘲笑,选择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B同学的小肚鸡肠会不会引领他走向犯罪的深渊呢?孩子的身上承载着父母教育的影子,我们除了看重学习外,还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

四、做孩子的榜样

案例:

1、时常会有脏话传入耳中。

2、挨批评后,投向老师不服气的眼神。

3、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

刘老师点评: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您的情绪、做事方法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天把爸妈挂在嘴边,难道不累吗?现在的社会,不需要粗鲁和野蛮,需要的是聪明的头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一个有成就的人,那么就请您为了自己孩子改掉坏习惯吧。

第三篇:平均分教学案例

“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分一分。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为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打基础的的一节课,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虽然“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接触过“平均分”的概念。因此,在设计教案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分东西的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平均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用学具操作理解“平均分”。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学生齐读“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开学了,学校给小朋友们分班级,老师给小朋友们分座位,在学校吃饭的时候,老师给小朋友们分菜等等。那么,在这个“分”字里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2、教学例1 看,小天使也来到我们的课堂里,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课件)噢!原来是星星呀!一共有几个星星?如果把这6个星星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请小朋友们用小棒代替星星,自己分分看。(教师巡视,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1)

︱ ︱︱︱︱︱

(2)

︱︱ ︱︱︱︱

(3 ︱︱︱ ︱︱︱

小朋友们分得真不错,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

以上这么多的分法,你发现哪些分法比较公平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的时候,再让学生数数这些分法的每一份的个数,以强调认识每份都是几个的过程。

为什么其它分法就不公平呢?(因为其它分法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是呀,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边说边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学生把定义说两遍)

现在,再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分法,你们知道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了吗?

3、完成“课堂活动”第一题

把8根小棒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生分组操作,师组织小组汇报交流。

小结:要判断一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只要看是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学习例2。

(出示课件)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平均每份有几支? 下面请小朋友们用12根小棒分分看,抽学生在展示台上分,分完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小结:一次每盒放1支,4次分完;一次每盒放2支,2次分完;每盒放4支,1次就分完了。

谈话:很好,接下来,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4份,可以怎样分?平均每份有几支?学生分组操作,汇报交流。(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课件演示的时候师再复述一遍,最后学生再说一遍。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谈话:好,小棒游戏就先玩到这,把小棒放在一边。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问题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一下。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

(五)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开心吗?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平均分,板书课题:认识平均分)什么是平均分呢?(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了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收获可真多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事例,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的。比如:我们二(4)班48人,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12人;如果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8人;如果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16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遇到过哪些“平均分”的事例呢?(学生说一说)请小朋友们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课后再去找找生活中关于“平均分”的事例,讲给父母或同伴听,好吗? 板书设计:

平均分

︱ ︱︱︱︱︱

︱︱ ︱︱︱︱

⑶ ︱︱︱ ︱︱︱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三、[分析与反思]

我这堂课所教学的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的预设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并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使学生感悟到了平均分的特点;而让学生分星星的活动,则让学生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分小棒这一个练习这是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最后的操作让学生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接下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处理的思考以及课堂教学的把握上存在的不足。

新课伊始,从汉字“分”入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平均分的含义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呢?我想到了概念教学的好帮手——操作。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在教学时,为了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我让学生事先准备了一些小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探索出平均分策略的多样化和平均分的方法,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第四篇:平均分教学案例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建平县博爱学校 国元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课本10~11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为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打基础的一节课,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虽然“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因此,在设计教案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分东西的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平均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用学具操作理解“平均分”。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糖果、果冻等,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性,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同学们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把糖果全部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一组6块、二组8块、三组9块)生:各小组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分得都很好,请各组同学都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每人分得几块糖果? 生:汇报结果

2、观察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组每人三块糖 生:第二组每人四块糖

生:第三组一个人四块糖、一个人五块糖

师: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师:请同学们给分的同样多的分法取个名字。生:平均分 3.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笔,在本子上抄写(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并读一读,记一记。生:抄写并检查。

师:同学们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以上这么多的分法,你发现哪些分法比较公平呢?

【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的时候,再让学生数数这些分法的每一份的个数,以强调认识每份都是几个的过程。】 师: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变成平均分呢?

生:给申鹏再加一块糖。生:从赵品越那里拿走一块糖。师: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把赵品越那里的其中的一块糖从中间分开,一人一半。【有的同学有疑问,这里点拨一下,只要有东西,就可以继续分,把一块糖分成两半,是今后学习小数或分数的范畴,以后再进一步研究】 师:我们每组之间是不是平均分?为了公平我们来把全班的糖果平均分一分。生:讨论分法

生:给每人三块糖的再加两块。从每人五块的组拿走两块。每人四块糖的组拿走一块。

师:在同学们手中的糖总数不增不减,怎样平均分?

生:从每人五块糖的组那里,每人拿出一块,给每人三块糖的组的同学,这样就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15个果冻,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生:讨论分配方案。生: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师: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谁来汇报一下。生:学生汇报分法。

师: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师:再把15个果冻平均分成3分,每名同学带着自己分得的果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打开课本,看课本上的例

2、要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放在5个盘子里。可以怎样分?和我们刚才分果冻有什么异同点? 生:相同点是要分的东西都是15个,平均分成5份,不同点是物品不同。

师:你会分了吗?

师::把10个小西红柿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小西红柿?

生:独立完成,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每份4瓶。师:除了平均分成3份外,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4份,每份3瓶。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平均分成6份,每份2瓶。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分成2份,每份6瓶。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12份,每份1瓶。师:那可不可以 把12瓶矿泉水平分成1份呢? 生:可以。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练习三第2题。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 师:请你说一说哪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 生: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师:第一种分法为什么不符合题义呢? 生:第一种分法是分成了四份,但不是平均分。师:你有办法让它改成平均分吗?

生:从第三个盘中拿出一块糖,放到第二个盘中。师:第三种分法符合题义吗?为什么?

生:不符合题义,第三种分法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四份。师: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生:从每份中拿出两块糖,再分出两份。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比赛,快速抢答。

(1)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

(2)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生: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4只小熊。生: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3个,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2个。

师:同学们掌握得都很好,我们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平均分的例子,你能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吗?

生: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东西,都给我们分一样的,也就是平均分。生:我们班分的学习小组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师:这节课学习了“平均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生:我学会了“平均分”和怎样“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五、课后作业:练习

三、3、4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下学期,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例

1、例2。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很好的学习和掌握“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同不们分糖果入手,让学生通过交流,引出平均分。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水到渠成的引出“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理解了“平均分”后,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说一说、分一分糖果的过程,从中自主发现。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中,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12瓶矿泉水,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有多少种分法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平均分、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有些措手不及。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篇: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双林庆同小学 王新英

【案例背景】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所以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关于“平均分”的经验和能力进行前测,发现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按群分的经验和能力,只是孩子理解的平均分并不是真正数学意义上的平均分,根据调查,大部分孩子所认为的平均分都有以下特点:

1、认为平均分只能分成2份;

2、认为单数不能进行平均分;

3、认为1个物体不能进行平均分。同时对于具体如何分、如何得到这个结果仍然是模糊不清。为了突破孩子们这种平均分认识上的局限,我试教了多次,每次上完一堂试教课我都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这里我想借助《平均分》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片段,谈一谈我的体会和思考。【案例片段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把喜羊羊和美羊羊也请到了我们班,现在老师想把这8颗草莓分给两只小羊,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分呢?

这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同学们的发言也正如我课前调查的一样,都选择了4个4个地分。

师:咦,老师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大家都选择喜羊羊4颗、美羊羊4颗这种分法呢?

生:因为这样分公平。

师:是呀,这样分两只小羊分得的草莓个数就同样多了。

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公正。其实,像这种公平的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分”,今天这节课陈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平均分”。【反思一】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本堂课借助学生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场景导入本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按群分的经验和能力,当问及“如果要将这8颗草莓分给两只小羊,你会怎么分?”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分给喜羊羊4颗、美羊羊4颗”这种分法。所以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课堂,更是对学生的起点进行一个测试,了解学生关于“平均分”知识的真实起点,进而导入本课。

【案例片段二】动手操作(第一步):将6个苹果分一分

1、(1)师:老师这里有6个苹果,你能把它们平均分吗?

师:老师请你用圆片代替苹果试着将它们平均分,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想到的分法多。

(2)反馈交流

(3)小结:看来平均分不仅可以分成2份,分3份、6份都可以是平均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师:是的,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2、解决单数平均分。

师:刚才6个苹果是双数我们可以进行平均分,现在老师增加3个苹果,变成几个?(9个)是的,那你知道像9这样的单数可以平均分吗? 【反思二】

第一步的导入环节,学生已基本了解什么是平均分,但此时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平均分只能分成2份”这一观点上,所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第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分6个小圆片,初步尝试平均分。在学生摆一摆的过程中,我下去巡视,不出所料,学生多数将6个小圆片分成了2堆,每堆3个,只有2个同学将6个苹果分成了3堆,每堆是2个,而平均分成6份的一个都没有。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这一部分的反馈环节分成3个层次展开,首先是让第一个学生自己上来分,分好后由自己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分法,然后让大家来判断平均分;第二个学生上来分好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自己来介绍,因为有前一个学生的介绍作铺垫,学生很容易便能看出分的方法,所以在第二个学生分好后,我直接把判断的权利交由其他同学;由于刚开始多数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仅限于平均分成两份,在第二个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展示出来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平均分还可以分成三份,此时想到“还可以平均分成6份”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第三个学生,我仅让他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然后由我来帮他分好,再由其他学生进行判断,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

在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之后,为了突破学生的定向思维“只有双数可以平均分”,在6个苹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苹果,由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3份”和“每1个一份,可以分成9份”这两种分法,从而解决“不仅双数可以平均分,单数也能平均分”这一难点。

【案例片段三】动手操作(第二步):将12根棒棒糖平均分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都很棒,羊村的4只小羊表现得也都特别好,慢羊羊村长买了许多棒棒糖想平均分给这4只小羊,你能帮他平均分吗?出示一捆棒棒糖,学生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根。这下把学生难住了:不知道有多少根棒棒糖,该怎样平均分呢?部分学生拼命地想数出有多少根棒棒糖,也有部分皱着眉头,面露难色。看到这一情形,我马上问学生:有什么困难吗?学生迫切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们看不清楚有多少根棒棒糖。这时,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是呀,当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根棒棒糖时,我们可以先怎么分呢?然后让学生在明确教师要求的情况下和同桌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

1、同桌合作讨论后交流。

师:哪一对小伙伴想到了好的办法? 生:1根1根分。

师: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吗?第一根分给——暖羊羊,第二根分给懒羊羊„„ 第五根分给谁?

师:这种分法谁听明白了?

师:刚才我们是在不知道数量的情况下,先确定分给4只小羊,然后一根一根地分。

这时有一个学生很快地举起了小手,他说,“老师,那如果有很多很多的棒棒糖,我们要是一根一根地分,就太麻烦了吧!”这一学生的提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教材资源,所以,在对这位学生敢于提问进行表扬肯定后,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如果有很多棒棒糖,要平均分给4只小羊,我们该怎样分?学生随即想到了可以先每只小羊分2根,多下来的再一根一根分。

师:刚才我们是在不知道有多少根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根一根地分,现在如果老师告诉你,一共有12根棒棒糖,你会怎么去平均分呢? 生:我们可以先想好每只小羊分几根,然后分一分。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是的,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两种分法都可以进行平均分,你们想不想动手分一分?(想!)

师:老师呀把和棒棒糖相同根数的小棒捆成一捆放在了小朋友们的信封里,请你用小棒代替棒棒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平均分。

2、生动手摆一摆后交流。【反思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所以在掌握平均分的分法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场景,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同桌之间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找到不同的分法,并从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的摆一摆等活动,主要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对前面找到的方法进行验证,储存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学习。与此同时,课堂上学生的意外提问给了我惊喜,也给了我许多思考。比如在“了解平均分的分法”这一环节,学生提到“多麻烦!”时,我没有将这位学生忽略,而是借助这位高层次的同学进一步探索平均分的分法。“一个一个地分”只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这种方法给孩子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多麻烦哪!”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地强调这种方法,2个2个或者3个3个地分在不知道总数而数量又很多的情况下就比1个1个地分快得多。本堂课我非常庆幸没有死板地按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一步一步走,而是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地作出回应,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得到满足,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数学课。

下载案例式教学分析报告(盛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案例式教学分析报告(盛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植入式营销案例分析[★]

    植入式营销案例分析 一植入式营销的理解 含义一 植入式营销植入式营销包括八大模块:1经验 2方法 3技术 4人才 5渠道 6资源7理念 8流程。植入营销核心八大模块进一步的理解是:......

    主题式教学案例

    走进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主题式教学案例 城关镇刘湾小学 王宝珍 童诗文本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童诗教学是学生最好的思维发展的捷径;童诗创作是......

    词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词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词汇教学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根据拼读的规律,掌握单词的发音,正确拼读单词,并理解单词的含义,了解单词的语法性质,能在日常生活会话中正确运用单词,做到语音......

    书院式公寓管理模式案例分析

    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内涵建设 逐步推进书院式管理模式——基于学生社区管理中心工作案例的视角一、案例情况: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截止2011年12月,入住新校区的在校生达到2000......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田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物体......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案例

    《认识平均分》 —疑难概念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

    姚盛平同志事迹材料

    姚盛平同志工作事迹姚盛平,男,1963年10月生,高中文化,现任崇安协警大队副大队长。姚盛平同志是2000年公开招录的第一批协警员,至今在交通协警的岗位上工作整整十一个年头,在十一年......

    盛平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教师师德师风自查报告平山乡初级中学盛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材的神圣职责,他们的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