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破解家族化、派系化党支部的思索(共)
如何破解“家族化、派系化”党支部的思索目前,我街道个别村居党员队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活跃或是待开发的村居,由于受政治、经济方面利益的驱使,出现发展党员向本家族成员倾斜的现象,其实质是以发展党员之名,行政治、经济资源垄断之实,以达到个人利益的目的。
“家族化”,即村中的大多
数党员同属一个姓氏、家族,或者大多数党员之间存在亲戚、血缘关系;“派系化”,即村中由于居住环境、利益纠葛等原因形成几个派系,而大多数党员仅属于其中的一个派系。党员队伍“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党员发展工作不正规。少数村居党支部书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个人势力,维护家族亲朋的小集团利益,在发展新党员时,以亲疏关系决定发展对象,不考虑发展对象的个人素质和群众威信,从而使党员队伍成为清一色的“自己人”,或者让“自己人”在党员队伍中占绝对多数。二是党员教育管理不正常。由于少数村居党组织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导致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部分党员为了维护自己的不正当利益而抱成团伙,形成派系。村居党员队伍的“家族化”、“派系化”,严重地影响了该村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导致了该村党员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党员发展缓慢,党员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据调查个别村党员发展呈急剧下降趋势,上几年还出现6、7年没有发展一个党员的村居。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其中某一村党员平均年龄达56岁之高。造成这些原因的村党组织不发展党员,怕发展党员,重要原因就是怕“新党员”抢了自己的位子,疑虑重重,怕危及小集团利益。即便是发展党员,也往往只发展自己家族成员,非家族成员就会受到排斥。由于党员家族垄断,非利益集团的人选在党员大会上很难通过表决。有些村年青人入党申请书上交几年、甚至十几年也不见组织回音,极大地挫伤了年青人的积极性。严重的是某村20多个党员中有6个是有亲族关系的。这种党员发展“出必吾家”,以人论事,以人划届的现象,忽视和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群众不满,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极大地削弱了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二是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严重削弱。党一直以来,在人民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光辉形象,这是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苦的共同努力铸就的。但由于党员队伍存在的“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使得少数党员在工作、思想、作风等方面出现退坡,作风散漫,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根本没有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有的党员甚至连一名普通老百姓的素质都不如,更谈不上起模范带头作用了。这些都不同程度削弱了党在基层群众中的威信,使少数群众产生信任危机。三是党支部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个别村居党员的集体荣誉感弱化。一些村由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加上党的宣传阵地、载体作用不够突出,宣传教育工作内容形式结合也不紧密,造成部分群众对党的事业,党的工作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甚至少数党员对党的要求、党的知识一知半解,很少参与组织生活,游离在组织之外,有的甚至连党费都不交,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副其实的“下岗”党员。由于党组织生活贫乏单调,党员管理涣散,客观上弱化了部分村居党员的集体荣誉感,部分党员的言行也逐渐以普通群众的标准来自我衡量和认可,有的甚至连普通群众都不如。严重损害了党员形象。为了进一步加强发展党员机制建设,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真正把立场坚定、思想进步、文化素质高、群众可信度高的同志吸纳进党组织,针对某些村居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发展程序不规范、素质把关不严、长期未发展、家族化倾向严重等弊端,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的措施:
一、严把党员入口关。发展优秀党员,必须加大党员发展对象的考查把关力度,加强对党员发展工作的指导监督,不断扩大群众在党员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根据发展党员的现状,我街道积极探索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公推优选新机制,从源头上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一是采取公开报名,公推优选,动态管理等方式。要求有意愿加入党组织,并提交入党申请书一年以上的同志公开报名,再由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对报名对象进行分别推荐,党内党外推荐都较集中的同志方可纳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对经公推优选产生的入党积极分子街道予以建档,实行跟踪管理,并将街道党校作为对其进行教育管理的常设机构和责任单位,制定出具体的培训方案,每季度对入党积极分子集中教育培训一次。各村党支部也落实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教育培养,条件一旦成熟及时吸收其入党。二是街道党工委每年将各村居入党积极分子的空缺人数进行公示,要求各村居通过公推优选及时加以补充。对原先已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不定期进行考核,对那些表现较差,离入党条件差距较大的及时予以淘汰。对于3年内未被发展为党员的,其入党积极分子资格自动取消,需重新参加公推优选。三是对在本村因派性矛盾、支部家族化或其
他人为因素导致特殊优秀人员无法入党的,经街道党工委同意后,可向街道党组织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公推优选新机制能提高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源头上优化农村党员队伍;增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有效地完善和规范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形成正确的发展党员导向,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加大对
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力度,提高党员的威信,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党性观念和综合素质。作为党员必须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比如牵头建设公益事业,带头履行计划生育政策,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等。因此,各党支部要注重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可利用街道党校、各村居远程教育网点等载体,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广大农村党员,使农村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强化农村党员的宗旨观念,打好农村党员提高威信的基础。
三、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建立团结和谐、威信高的村班子,合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内生活,健全党员处理的有关制度,加大对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力度。一是村居党支部要重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重点引导党员群众把那些愿意为群众服务、有领导能力、有致富本领、有更高威信的农村党员推选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并利用压担子的形式加以培养,以防后继乏人。二是组织生活要不断完善。要经常性组织党员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充分利用村居党员活动室,通过召开党建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理论学习会等形式,增强党员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党员的团结,压下农村党员日趋家族化、派系化的势头,让农村党员时刻注意身份与普通群众不同,避免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变成落后群众的危险;三是要畅通党员队伍的“出口关”。街道严格村居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对村党支部每月开展的党员活动要求有场所、有记录、有一定时间,街道党工委不定期进行检查。规范每年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注重表彰一批党性观念强,致富、带富能力强、在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对少数履行义务不好,在党员中拉帮结派、损害群众利益、民主评议较差的党员采取专人帮教、领导谈心、群众监督的方式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对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工作,民主评议不合格的党员及时进行严肃处理。该清退的决不手软,坚决杜绝农村党员队伍的“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四、试行有关发展党员的制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村居党支部中试行发展党员工作“回避+干预”制度,规范村主要干部亲属入党工作,致力于从制度上杜绝党员队伍的家族化、派系化现象。明确规定村党支部、村委会主要干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回避对象主要是村主要干部的配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如有亲属要求入党,村主要干部必须主动向组织说明并进行回避,不得做入党介绍人,不得利用职权和工作关系影响发展党员过程。同时,实行街道党工委干预制度。村主要干部在任期间,一般不得发展其亲属入党,确需发展的,街道党工委要实行工作干预。干预包括考察、公示和审批三个方面。村主要干部亲属被确定为培养对象前,须报街道党工委审查,由街道党工委考察认定其是否具备培养条件,并实行全程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街道党工委在审批村主要干部亲属入党时,严格把关,执行标准,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于群众不认可的,予以“投票否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在摸索实践中调整思路,与时俱进,总结提高,持续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党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成为主流,并不断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二篇:破解乡村文化“空虚”化
乡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村落,在城镇化浪潮中,正在加速消失。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中国的村庄2000年时约有360万个,到2010年的十年间,减少到270万个,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减少300个。
3月26~30日,来自全国各地上百名乡村建设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官员,齐聚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缙云县河阳村,参加以“构建平衡互哺的城乡关系”为主题的首届河阳论坛暨2015批判传播学年会。与会代表们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只有美丽的外表,记得住乡愁更多源自其美丽的“内心”,特别是乡村文化和历史的记忆、传承与发扬。遗憾的是,当下中国很多乡村文化已经在混凝土和钢筋的裹挟中被严重边缘化。
在复兴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建设好乡村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毕竟,那里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
乡村文化“空虚”化
论坛首日正赶上河阳村朱氏宗祠举办三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各地宗亲代表数千人纷至沓来,包括三十六行队、十八狐狸队、推车队在内的踩街队伍,沿街串巷进行表演,当地村民大摆“状元宴”,大街小巷布满餐桌,盛情款待八方来客。
传统祭祖文化在河阳村完好地延续,并不代表在其他各地乡村也存留完好。常年从事乡土建筑调研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李秋香告诉本刊记者,不少刻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都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几乎无人在里面活动,有的祠堂甚至变成了牛、羊等家畜待的地方。
不仅如此,乡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村落,在城镇化浪潮中,正在加速消失。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中国的村庄2000年时约有360万个,到2010年的十年间,减少到270万个,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减少300个。
经过历史多次洗劫,还残留在乡间原野的传统文化余脉正在衰落。很多传统的风俗、礼仪、表演艺术正在面临失传危机。
不过,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广覆盖,农村人可选择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如看电视、听广播、看书读报、上网、打牌、跳广场舞等。
但是,本刊记者在农村调研发现,有些文化设施并不受农民“待见”,背离了文化惠民的政策初衷。缙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局局长沈挺峰对本刊记者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应该是让有需求的农民,均等享受文化服务,而不是设施全覆盖,平均化。农家书屋在一些大的自然村还是有效果,可是对一些小村,同时也是山村的地方,出外打工的人多,我们把桌子、凳子、书架、书都送过去了,结果没人看,所以它们就常年关着门,里面也落满灰尘。”
此类情况并不独见,本刊记者调研中还听到一个故事,在一个送电影下乡的放映现场,只有一个老人,放映员说:“大爷你也回家吧,很冷啊。”老大爷说:“我回家了就没人给你锁门了。”
浙江财经大学博士洪艳以浙江省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文化礼堂”为对象,研究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洪艳在调研中发现,文化礼堂虽然改善了村庄的文化生态,为村民的文娱活动提供了公共空间,但是村民的参与情况和活动室的开放情况却不容乐观。有些礼堂只在领导检查时才开放,村民也认为文化礼堂跟自己关系不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农村群众更愿意去宗教场所参加规律性、仪式性、平民性的活动。
清华大学博士沙垚告诉本刊记者,他在陕西农村调研时惊讶地发现,现在农民有钱买智能手机了,可是一些乡村的中老年男性居然用它看黄片,而且还毫不避讳地说:“可以定期去镇上的网吧更新,一个片子一块钱。”
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是政府外部的文化供给与村庄内部承接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可是在今天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经出现断层。而政府送给基层的有些公共文化服务正在遭受“水土不服”,农民“不买账”,乡村文化建设在实际意义上面临“空虚”化。
村庄“空心化”的连锁反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农业先是服务工业化,后是服务城镇化,乡村发展的动力耗尽,形成农村对城市的依附关系,以及人口和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
春节期间,本刊记者在陕西眉县一农村看到,60岁的郭姓老农一个人守着新建不久的三层楼房,里面的家具已经蒙了一层灰,气派的房子里总感觉冷飕飕的。他告诉记者:“女儿出嫁了,儿子和儿媳都在市里上班,孩子他妈也跟过去照顾孙子了,要等到除夕夜才能一起回来。”
其实,春节一过,农村里很多两三层的楼房里,就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被冠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之名,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去城市务工了。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张孝德对本刊记者说,城镇化过程中,因撤点并校、拆村进城、公共投资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乡村“空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5.47%,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
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乡村文化建设陷入乏人组织、乏人创造、乏人保护、乏人传承、乏人享用的困境。
“很多风俗、仪式、手艺活、表演绝活,只有村里的中老年人懂,会弄,缺乏接班的,一旦他们离世,这些民间的文化也就跟着入土了。”河北永年小西堡村的李大爷无奈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很多乡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重新受到重视,境况显著改善。可是,一些被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如何避免过度行政化与商业化的干扰,值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霞,以她调研的甘肃西和乞巧节(传承了千余年历史,被誉为“七夕节”民间风俗的活化石)为例,告诉记者,2008年西和乞巧节申遗成功后,过度的行政参与和城市商业化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使乞巧节自身的精神传承和文化认同出现了偏离和异化。本是以民众为主体,自发、自愿、自主庆祝的节日,被政府与媒体主导的“晚会”式庆典喧宾夺主。
拥有美好初衷的惠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为何在农村遭受“冷遇”?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赵月枝告诉本刊记者,政府的文化下乡活动背后有个共同的“城市中心主义”问题,没有处理好城乡关系。比如每年浩浩荡荡的送书下乡活动,真的是每个乡村都需要吗?青年人都进城务工了,剩下的老人、妇女、小孩,有多少人去读农业科技的书?至于电影下乡,刚上院线的片子太贵,送下去的又大多是农民看过的老片子,是都市文化的“残羹剩饭”。这种居高临下的福利主义思想,只把农民当作城市文化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参与性。
探寻多主体共建
沙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他在田野调查中最大的发现是,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时代,农民们一直在坚韧不拔地寻找乡村文化的出路,只是他们的声音被由知识精英、政府和市场精英所垄断的话语所掩盖,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农民的表达,误以为他们是“失去主体性”的沉默的大多数。
以陕西皮影戏为例,1980年代以来,皮影戏遭遇了衰落危机。但皮影艺人却在妥协中找到了一条适应时代的生存之道。一方面,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皮影戏表演者,以惊人的毅力坚守着,奔赴全球各地演出;同时,他们创造性地将雕刻与演出分离,让雕刻产品进入国内外收藏、礼品、家居市场,用皮影雕刻产业的可观收入补助皮影演出业,带动演出艺人。
赵月枝告诉本刊记者,现在全国各地流行的农民春晚,表明农民正在创造自己的文化,他们不仅借鉴了央视创造的春晚形式,而且在上面表达农民自己的生活内容。
“农民春晚大联欢已经成为目前最受村民欢迎、参与热情最高的文化活动。”缙云县文化馆副馆长楼焕亮介绍,“缙云县253个行政村目前有126个在举办乡村春晚。农民平时打工在外多,春节期间难得一聚,谁有才艺谁就可以上台表演,比较有草根文化特色。”
赵月枝认为,建设乡村文化首先要对当下的“城市中心主义”视角进行纠偏,真正从“三农”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性,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性。
雷霞提醒,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政府行政力量的参与功不可没,但是要谨防“保护性”破坏。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的“难兼容”问题,沈挺峰对本刊记者说,基层干部要注重分类管理,通过每年的年终评估,对群众反馈良好的文化服务给予加倍奖励和补贴,而对群众反应冷淡的服务则可以暂时搁置。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在站博士后林玮认为,针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衰落问题,可以审慎启动商业资本力量,利用资本的自发流动性,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避免有开发利用可能性的文化遗产消逝或博物馆化,从而带动文化在城市和乡村的流通、竞合与互生。为了避免资本的逐利性可能对缺乏现实生活土壤的乡村文化以毁灭性冲击,必须确立文化引导资本,而非资本控制文化的路径。基本思路是:在乡村中以经营性文化产业养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公益性文化事业支持经营性文化产业。
河北张家口市金融工作办公室王东宾提出,破除乡村文化的“空虚”化,首先必须打破现阶段的城乡依附关系,恢复乡村社会的自主性空间,吸引人才回流。不过,政府十多年推动广播电视、电信、金融服务、公路、客车等“村村通”工程以来,所有“村村通”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借助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今日农村已经涌现出大量的“淘宝村”、“淘宝镇”,生动再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勃勃生机,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才也开始回流,城乡之间的鸿沟有望弥合,乡村文化建设的美好未来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篇:如何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改变农村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政府从中尝到甜头,争先恐后发展起乡村旅游。但全国许多地方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时,缺乏创新,照搬其他地区旅游项目,发展思路与理念大同小异,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个性和特色。本文以《重庆梨博园旅游总体规划》为例,对同质化竞争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进行经验总结,对乡村旅游的项目创新进行探讨。
独具魅力的梨文化主题博览园
梨博园位于永川区海拔600米的黄瓜山上,黄瓜山近几年正在重点打造中华梨村景区。项目地位于中华梨村北部,其规划用地903亩。有箭竹湖、斧头山、梨树等资源。项目地面积不大、海拔不高、资源不丰、文化不深,如何在这样一片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做成一个出色、出彩的规划成为摆在每个项目组成员面前的难题。如何在众多乡村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如何对项目地进行定位?如何既能让甲方满意、政府满意,又能让当地居民受益?这几个问题能否找到答案,也成了我们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
通过对项目地资源的梳理,文化内涵的挖掘,项目组认为,梨文化是旅游区的核心文化,需要进行深入挖掘,要将梨文化的内涵做足、做够、做精。把梨文化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并将文化内涵延伸,涉及爱情文化、养生文化、乡村文化、戏曲文化。
确定文化主线后,使得规划脉络更清晰,但仅有文化还不够,还必须将这种文化进行物化,通过一定的硬件载体和软件载体展现出来。在梨文化主题的开发上,项目组确定从时间、空间、文化维度进行三维立体开发。
通过对文化内涵的解析,立足于资源分布现状和开发建设条件,将旅游区空间布局确定为 “一心五区”。一心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五区分别为知书达“梨”——梨文化体验区、梨园春色——梨园观赏区、诗“梨”人家——农业观光体验区、杏雨梨云——休闲养生区、万“梨”长征——时尚运动区。
在“一心五区”的空间布局上,项目组策划了一系列与梨相关的旅游项目,并将旅游区定位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梨文化主题博览园。
六大策略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可谓遍地开花,乡村旅游规划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规划项目创新性不够,项目雷同,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通用,发展思路与理念近似,区域旅游形象、目标、定位、产品同化,失去了个性和特色。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新形势下的乡村旅游规划如何创新,笔者通过对梨博园的总体规划,以及以往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与读者交流探讨。
1、沟通是前提
良好的沟通能提高效率,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沟通又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方面是指既要在前期打标阶段多与甲方沟通,又要在中标后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与甲方多交流,贯穿于整个规划的始终。纵向方面是指既要与甲方、业主多探讨,又要向旅游局、规划局、环保局、建设局等各个部门多汇报,涉及旅游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
2、资源是基础
任何旅游规划都不能脱离资源现状进行天马行空的乱编,必须立足当地资源基础,实事求是,在充分挖掘、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价值最大化,将资源转化为产品。而乡村旅游景区更多的属于资源依托型景区,因此更不能脱离资源谈规划,要将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味发挥到极致。
3、文化是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景区是缺乏生命力的。对文化的梳理和挖掘在众多的乡村旅游规划中显得尤为缺失,因此导致众多的乡村旅游景区千篇一律,雷同性十分严重,大多数游客去就是“爬爬山、赏赏花、尝尝果、吃吃饭”,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景区变得苍白,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4、创新是关键
创新是多方面的,涉及规划的方方面面,既要有理念的创新,又有要产品和项目的创新,大到一个项目的案名、形象定位、分区,小到一个标识系统、景观小品,都需要创新。尤其是在项目的设置上,更要有超前性和创新性,才能满足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游客需求。乡村旅游规划的创新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乡村生态景观为基底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的生态体验农业项目,也可以打造一种情趣化的乡村生态环境,也可以营造一种创意性的度假生活方式。
5、落地是标准
落地性、可操作性对旅游规划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落地性成为了检验旅游规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参与不同规划项目的过程中,笔者都深深感觉到,几乎所有的甲方都把落地摆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一个旅游规划再有创新性,再能打动领导者的心,如果最终不能落地,这个规划也是失败的。
6、多元是趋势
多元化包括旅游产品和产业互动两方面的内容。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适应旅游发展的趋势了,必须根据不同的旅游市场,设置不同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此外,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因此,旅游规划还必须突破单一的旅游产业,形成泛旅游产业整合,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乡村旅游规划更应如此,既要关注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也要关注与之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规划经验,从乡村旅游的含义、发展趋势,到乡村旅游规划策划、全国布局以及乡村旅游扶贫政策都有深刻见解,拥有多项乡村旅游规划案例,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
第四篇:破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个化
着力破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个化”问题
2017-04-01 09:31:38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6年23期
朱超满
摘要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是全面研究部署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重大原则、重要举措和重点任务的重要会议。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四个化”问题,我们要自觉对照,着力破解,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个化
一、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个化”问题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广大国有企业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总书记指出的“四个化”问题,在不同企业有不同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领导人员认为企业是经济组织,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认为抓党建难见成效,不如抓业务容易出业绩,对党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一些领导干部对党建工作不上心、不热心,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活动、不作为,党建工作处于“谈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
二是工作责任不落实。一些单位存在党建工作要求和工作力度逐级递减现象,党建工作责任向基层压力传导不够。一些单位履行“两个责任”有所欠缺,黨员干部“一岗双责”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三是制度机制不完善。一些单位党建工作没有融进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党组织研究讨论重大问题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的前置程序执行不到位。一些单位党的组织功能被弱化,党组织设置没有做到全覆盖,党组织机构过于精简,党务工作人员配备偏少。一些单位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流于形式,组织活动质量不高,对党员日常管理监督不到位。四是党务干部难选拔。一些单位党务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党务岗位缺乏吸引力,党务干部上升空间和交流空间受到限制,党务人员难以安心工作。一些单位党务干部薪酬待遇低于同级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人员,党务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岗位往往安排一些不好安置或临近退休的干部,业务干部不愿流向党群系统,青年员工不愿从事党务工作。
五是业绩考核不到位。一些单位没有做到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认为党建工作是软任务、虚指标,甚至担心抓多了影响生产经营。一些单位党建工作考核指标模糊,工作业绩缺乏科学考量,考核程序千篇一律,存在走过场、送人情等现象。
六是改革创新缺动力。一些单位党组织面对改革开放深化、经济新常态,以及企业改革重组、提质增效所处的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干部员工状况等变化适应不足,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存在思想障碍,习惯用旧思维对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一些基层党组织依靠“上级抓”、忽视“自身建”的问题较为突出,依赖思想严重,发挥自身作用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
二、从严从实破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个化”问题
一是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总书记在全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国有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力量,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深刻理解,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充分认识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按照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党的建设的各项部署,系统思考、全面谋划,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二是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顶层设计。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坚持“四个同步”“四个对接”,做到企业改革重组与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实现党的建设和经济工作的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和工作对接。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把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工作职能、工作方式等党建工作要求等纳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的职责权限和企业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明确党委(党组)会研究讨论重大问题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的前置程序,使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和具体化。
三是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责任落实是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从全局高度谋划党建工作,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着眼于建立完善党组织建设责任体系,强化党委管党建、书记抓党建的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上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的责任,形成抓基层党建的明确思路和有效办法,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检查落实。加强党建工作考核,把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考核内容,坚持述职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干部看党建。要科学运用党建工作考核结果,避免出现为考核而考核、干部奖惩与考核结果“两张皮”情况。坚持有责必问、失责必究,对抓党建不力的要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四是切实抓好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中央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凸显“抓书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要创新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机制,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把书记岗位作为干部培养使用的重要环节,符合条件的单位应推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配备专职党委副书记。开展好党组织书记特别是新任职书记的培训,全面推进党组织书记轮训工作。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选好配足党务干部队伍,党务干部编制应不少于同级部门的平均数,薪酬不低于同级部门、同级岗位的平均水平,使党务工作者有作为有地位、有干劲有奔头。
五是不断加强企业党建工作资源整合。党建工作要讲投入、讲产出,既要扩大增量,也要盘活存量,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为加强党建工作提供保障。中央强调党的建设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高度重视,各单位要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经费的保障力度,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企业全面预算,建立单位适当投入、各方全力支持、党费适当补充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企业党建人财物配备到位。要充分认识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发挥网络平台、手机等在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教育培训、工作交流以及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六是不断改革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根据形势任务、工作条件、干部员工队伍状况等变化,深入思考新形势下改革创新企业党建工作的工作理念、制度机制、方式方法。要强化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意识,把促进生产经营作为党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生产经营来创新工作载体、搭建工作平台,做到两手抓、两手硬。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创新“三会一课”内容和形式,提升组织生活的活力、吸引力,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实落地。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形成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良好氛围。
破解国企党建“四个化”问题
发布日期:2017-06-29
■城建公司将党建工作写入章程后,提高了党员学习积极性。
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这“四个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国企党建的“老大难”。今年,禅城区率先在全市推行党建写入国有企业公司章程工作,明确党组织在公司发挥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区公资办党工委下属国有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企业19家。目前,城建公司、佛盈汇建公司新章程已修订完成并在工商部门备案,高新公司新章程正在进行工商登记变更,轨道公司章程已修改完毕并获董事会通过。这一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国有企业章程中增加党建的相关规定,意义非比寻常。国企章程中为何要增加这些规定,增加哪些具体内容,这些规定将产生什么影响?昨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明确党组织的法定地位
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然而,有的国有企业只抓生产经营,忽视、淡化党建工作,导致出现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四个化”问题。
佛山市禅城区城市设施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下称“城建公司”)是全市第一家把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的国企。城建公司党委副书记邵勇告诉记者,今年3月初,城建公司章程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商)备案,正式完成了章程变更登记。新章程共增加2大章9条,明确了党组织的机构设置,党委、纪委的职责以及党组织在公司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从而在法律上、组织上、制度上为公司全面从严治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几项内容规定了国企党组织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邵勇表示,过去,国企章程对党建工作规定较为笼统,党组织的法定地位不明确,职能规定不具体,影响了国企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尤其是没有设置独立的党务工作部门以及配备专职党务人员,导致出现党建活动和党员教育开展得不够专业化和规范化等问题。
为此,有了公司章程的指引后,城建公司专门设立了党委办公室,配备了四名党务工作人员,这让公司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提供极大便利。
进章程不能停留在纸上 党建工作纳入章程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而应渗透到国企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使党建真正融入企业中心工作。
作为公司内部的“宪法”,章程规定毕竟较为概括,为保证党建进章程工作落到实处,城建公司制定了更为详细、更具操作性的细化文件,保证公司章程中党建的有关规定能落到实处。
今年,城建公司党委先后制定了《关于开展谈话提醒构建抓早抓小工作机制的工作计划》《禅城区城建公司2017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方案》等。“目前,公司党委还在酝酿制定《城建公司党委2017年党组织和队伍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将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党建工作进行量化,并与各个党支部、党员的绩效挂钩。”邵勇说,正是通过这些细化的规则,让章程中的党建规定落地落实。
发挥服务型党组织作用
巩固国企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更要发挥党组织引领服务群众的作用,将主业发展与参与社区治理、履行社会责任有机融合起来。
按国际标准翻新的升级版体育中心网球场春节后亮相;焕然一新的金马剧院于日前完成升级改造,成为佛山人畅享艺术盛宴的公共文化空间;2.0版嘉惠粮油店面世,为市民带来放心粮油和便捷的支付服务„„今年以来,禅城区公资办党工委下属国有企业党组织实施了金马剧院及市体育中心的升级改造等一批民生项目,切实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
此外,为解决市民关注的痛点难点问题,今年,城建公司党委决定把整治张槎村头村内涌黑臭问题作为开展“双联系”活动的共建项目。邵勇说,目前,村头村内涌截污整治工程已经动工,“村头村内涌黑臭问题,村民投诉已久,借‘双联系’活动开展的契机,要彻底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来源:珠江时报)
第五篇:关于私营企业党组织“家族化”问题对策措施
××县在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高度重视家族管理模式的私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积极创新工作措施,坚持从严组建、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根本上防止和消除少数私营企业党组织“家族化”问题。
一、严格组织审批,从源头上防范党组织“家族化”问题
在私营企业提出建立党组织的申请后,上级党组织坚持深入调查、严格审
查、慎重批复,防止新组建的党组织出现“家族化”问题。首先,审查企业管理模式。上级党组织对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资产构成方式、企业经营模式进行审查,凡是表现出“家族化”倾向的企业从严把关。其次,审查党员情况。对具有“家族化”倾向的企业,在审查党章规定的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基础上,还认真调查党员之间的血缘和亲缘关系。与业主有三代以内的直系血亲、旁系或姻亲关系的党员占党员半数的企业,一般不批准单独建立支部,按照地域就近和行业相近的原则,联合建立支部,党员人数特别少的暂时将党员的组织关系挂靠在相应的村和社区党组织。再次,审查党组织班子组成人选。批准建立党组织的私营企业,在确定党组织的组成人选时,私营企业主的家族成员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内,超过比例的不予批复。家族党员比例较高的企业一般不由业主担任党组织的书记,否则不予批复。
二、选派党员骨干,从工作上淡化党组织“家族化”问题
对于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具有一定“家族化”倾向的私营企业,坚持从上级党组织选派党建工作骨干,支持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力求淡化甚至消除“家族化”影响。一是选派党支部书记。全县先后从乡镇机关和社区、村党组织选派8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党员到企业任任专职或兼职党组织书记,加强企业党组织的政治组织领导,在党组织重大决策、发展党员、开展组织活动等方面严格把关,促进企业党组织健康成长。二是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坚持向每一家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尤其对有“家族化”倾向的企业更为重视。在选派对象上更加重视政治素质和党建工作经验,在工作指导上更加注重党务工作的政治性和原则性,在问题处理上更加注重党建工作指导员的调查研究和工作建议。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既有利于加强工作指导,又有利于加强工作监督,保证企业党建工作政治方向。三是选派政治理论辅导员。从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等部门精选党建工作骨干作为政治理论辅导员,与企业党组织结对,定期到企业宣讲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帮助党员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摒弃一切不适应和不符合企业及其党组织发展的思想观念。
三、大力发展党员,从组织上消除党组织“家族化”问题
针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比较缓慢的问题,制定了《××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争取用五年时间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达到比较合理的数量和比例结构,坚决从组织上消除“家族化”问题。一是突出发展党员重点。在坚持发展党员基本原则的同时,优先发展企业党员,优先发展企业一线和从事科技工作的员工,对提出申请的业主从严把关,全面考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自身形象,特别注意了解其遵章守纪和执行政策的情况,适当延长考察期,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二是加强发展党员力度。每一家非公企业都要求制订培养发展计划、明确具体措施,凡是没有对象或结构不合理或措施不得力的,上级党组织派人具体指导帮助。县委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免费培训,企业充分保证参训的时间。坚持发展党员审查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保证发展质量。对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企业,上级党组织实行台帐管理,必要时对党组织负责人实行组织处理。近三年来,全县发展非公企业党员312名,党组织融入新鲜血液,有效地降低了党组织中“家族”党员的比重。三是大胆启用年轻党员。进一步加强对新发展的年轻党员的教育管理,并适时调整到党组织班子中来,实现领导班子成分多样化,降低“家族”党员的影响力。
四、加强党性教育,从思想上杜绝党组织“家族化”问题
从思想上消除业主和党员的“家族化”观念,放弃企业管理家族化模式,走现代企业管理之路,是杜绝私营企业党组织“家族化”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抓好科学理论武装。举办私营企业党员业主培训班、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工商联会员培训班等,邀请领导、知名专家、成功企业家授课,实行课堂教学与参观学习相结合,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私营企业党组织的管理人员思想上植根。私营企业党组织也通过月“学习日”、“三会一课”等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二是开展主题实践
活动。在企业内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广泛开展引导党员爱岗敬业的“党员示范岗”、“党员模范班组”等岗位闪光活动,引导党员为企业发展出力的“我为企业进一言”等献计献策活动,引导党员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增强党员的政治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体现先进性。三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建立体现私营企业党组织特点的党组织决策议事制度、发展党
员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党组织活动制度等,确立民主集中制的主体地位,规范党组织的各项工作,防止党组织为少数人所把控,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