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1

时间:2019-05-12 15:1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1》。

第一篇: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1

电子学生证关注儿童安全

校车安全、校园火灾、性侵儿童、留守儿童、地震、危楼、洪水......在这些伤害背后,是孩子们一双双无辜的眼睛,是一个个家庭希望的破碎,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良心拷问。面对高发的青少年安全事故,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应加大对儿童安全问题的关注力度,应给予孩子们更大的帮助,同时也向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发起倡议,鼓励大家共同努力。

秉承“守护安全,传递关爱”的理念,从2012年8月起,我司首个以儿童安全为主题的公益合作项目“关注儿童安全”在深圳西乡二小运行,针对各校、各师、各生和各家的特殊性,从最紧迫的安全问题开始着手,逐步建成适合各个学校的安全监控体系。

第二篇: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问卷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这是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目前情况的问卷调查,您的个人意见相当宝贵,请就你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实填写,此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你班上有留守儿童吗?()

A 有B没有

2、您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3、您每期去学生家里家访的次数多吗?()

A、经常去B、偶尔去C、从不去

4、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跟您联系频率如何?()

A、经常B、偶尔C、从不

5、留守儿童跟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兴趣及学习效能:()

A、留守大,留守高B、留守大,非留守高

C、留守小,留守高D、留守小,非留守高

6、您觉得社会上对这类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吗?()

A、很多B、很少C、没有

7、您觉得学校师资如何,对孩子关心程度如何?()

A、师资一般,关心多B、师资一般,关心少

C、师资小,关心多D、师资小,关心少

8、你是否担心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A、非常担心B、没怎么注意C、不担心

9、你认为留守儿童的什么最让人担心?()

A、心理健康B、人身安全C、生活状况

10、您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较好C、一般D、很不满意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江西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这个规模庞大的群体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怎么样?社会如何向他们伸出关爱之手?记者日前走近留守的孩子们。

1.“我想爸爸”

——在部分农村,“留守孩”的比例超过2/3,且持续增加。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的声音

屋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7岁的湘平正和表弟一起玩耍,外婆则在厨房准备晚饭。屋内的一面墙上贴满了湘平的奖状和一张全家福,“这是爸爸妈妈和我,还有舅舅、舅妈、表弟和外婆。”小湘平一一指点着。记者问:“爸爸妈妈去哪儿了?”小家伙脱口而出:“在浙江上班!”舅舅张军胜说,湘平的父母在浙江的工厂打工,每年回来几次,从两三岁起他就跟着外婆生活。舅舅家有个比他小几个月的表弟,两个小男孩是最好的伙伴。

小湘平长得乖巧可爱,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记者要看看他写的字,小湘平就坐下来一笔一画地写了起来,拿给记者看时发现半页纸上写满了“爸爸”。舅舅、舅妈以前也在外打工,由于身体不好回家搞起了养殖。“弟弟每天和爸爸妈妈睡,我和外婆睡。”小湘平在旁边小声嘟囔着。记者询问湘平父母在外打工的情况时,小湘平不时走过来可怜巴巴地说:“我想爸爸!”

66岁的杨爱芝大娘正顶着寒风接外孙女灵灵放学回家。今年8岁的灵灵是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二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灵灵跟着姥姥姥爷已经5年了。对灵灵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面的声音:“要听姥姥姥爷的话,好好学习,今年我们尽量抽时间回家看你„„”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会让灵灵高兴不已,可惜5年来,爸爸妈妈都没能“抽”出时间。

小洁今年4岁,正在上幼儿园中班。一提起爸爸妈妈,小洁就含着泪搂住奶奶。小洁的父母去广州打工有2年了。姑姑每次带着她通过网络与爸爸视频聊天时,小洁都喊着“爸爸你下来!”

而在记者询问一群正在玩耍的农家娃:“请父母在外打工的小朋友举手?”在场的孩子都举起了手臂,一旁的村主任无奈地笑着说:我都快成留守村长了!

率先举手的小丰今年11岁,在韩坊中学读初一,父亲在广东一家制衣厂打工。从一岁多开始,小丰就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留在家中。“我去过广东,那里有好多小汽车,有特别高的楼,还有许许多多好吃好玩的。”一说起广东省东莞市,小丰就激动不已,但马上他的神情就黯淡下来。“爸爸说工厂要赶货,特别忙,我已经快一年没见到爸爸了!”每个月爸爸会给他打个电话,这是小丰最盼望的时刻。小丰懂事地说:“同爸爸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感觉到爸爸真的很辛苦,我以后要当一名勇敢的警察,让爸爸过上好日子„„”

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外打工、创业,在家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以小学为例,该校共有学生1100人,“留守孩”就有742人,占67.5%。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约占24%;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约占76%。据统计,常年有20多万人外出务工,全县“留守学生”达1.8万名,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30%。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会随之继续扩大。

2.“不如不生我”

——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孩”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厌学、性格孤僻、合作意识差

“妈妈,你好吗?我很想你!你在外辛苦地挣钱,虽然你不在家,但我的内心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我的成绩是优秀的,请你和爸爸放心!”11月17日中午,同学们都放学回家了,山东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学生小美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写日记。

小美说,爸爸和妈妈都在青岛打工,爸爸在渔港搬运船上的海货,妈妈跟着打零工。从记事起,她就与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只有12岁的她看上去比其他同学要懂事许多。

“我好想你们,你们不要太劳累,注意保重身体!”写着写着,小美的眼里泛起泪花。小美每天在学校里吃午饭,盒饭只需2元钱,小美却觉得很奢侈。“姥姥姥爷对我很好,总是尽可能让我吃好的喝好的,可还是跟爸爸妈妈不一样。”小美说,假如爸妈在家,她可以无忧无虑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对姥爷姥姥就不同。小美不忍心看着老人忙前忙后地照顾自己,因此,不管学习多紧张,小美都要尽可能挤出时间多干一些家务活。

但跟这些比起来,小美内心最难以忍受的就是随时都会袭上心来的孤独感。她特别珍惜与爸妈在青岛团聚的时间,每年暑假小美都会去青岛,可团聚过后的分离最难受。每次送她乘车,妈妈眼里都噙着泪水,爸爸则不顾男子汉的面子哭出声来。“爸爸当着我的面就哭过

两次了„„”说到这里小美已泣不成声。小美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家,妈妈不再漂泊,不再打工受苦。

“父母生下我又不管我,那还不如不生。”从上小学三年级的林林口中听到如此消极的回答,实在令人心痛。林林没满周岁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林林一直与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奶奶没文化,年纪大,在管教孙子上有心无力。久而久之,林林养成了任性的性格,极为叛逆。

“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留守儿童家庭中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由于体力、知识原因,大部分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只照顾生活,别的管不了”。据了解,在江西赣县,留守儿童厌学、弃学现象普遍,近一半孩子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还有一些孩子成了家中的负担被亲友“踢”来“踢”去,一会儿放到外公外婆家,一会儿赶到叔伯家,使孩子从小心理就不平衡,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吕绍清说,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比较普遍。“当然也有部分儿童的心理行为发生令人欣慰的积极变化,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更富有责任感等等。”

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解决“留守孩”问题的关键在城市,政府、学校、社会齐努力,给他们多一些关爱 留守儿童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许多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村,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环境,特别是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如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等,使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接受优质的教育。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许多劳务输出地已经行动起来,纷纷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灯。

建立了“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即熟知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多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沾化县为943名留守儿童建立了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在3年前就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除了建立专门档案,还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五个一”活动。为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留守儿童结交一个好朋友,每周打一次亲情电话,每月举办一次主题教育,每月读一本好书。沾化县各学校还建起“亲情驿站”,组织老师倾听留守孩子的心声,用真情解开一个个心结,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引导。组建了代理家长团,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校辅导员、任课教师、退休教师组成,帮助留守孩子走出孤独和忧郁。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唱歌的是江西赣县二中九年级的留守儿童小飞。这位大家眼里的顽皮小子,如今与班里同学组成了“樱花六人组”,他们的梦想是当网络歌手。给小飞带来蜕变的就是赣县的留守学生关爱工程。

发展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赣县县委书记李明生说,我们要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相联系,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给留守儿童送去温情关爱。

(注:文中留守儿童均为化名)

全国各地多种方式关爱留守儿童

安徽省有360多万名留守儿童。从今年开始,安徽省力争用3年的时间,在全省1308个乡镇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首批已建成400个。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
2010 年 12 月 02 日 08: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小】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 望。”这则流传在江西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 5000 多万。这个规模庞大的 群体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怎么样?社会如何向他们伸出关爱之手?记者日前走近留守的孩子们。1.“我想爸爸” 1.“我想爸爸” 我想爸爸 ——在部分农村,“留守孩”的比例超过 2/3,且持续增加。对许多留守儿童 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的声音 11 月的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保安 村,屋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岁的 7 湘平正和表弟一起玩耍,外婆则在厨 房准备晚饭。屋内的一面墙上贴满了 湘平的奖状和一张全家福,“这是爸 爸妈妈和我,还有舅舅、舅妈、表弟 和外婆。”小湘平一一指点着。记者 问:“爸爸妈妈去哪儿了?”小家伙 脱口而出:“在浙江上班!”舅舅张 军胜说,湘平的父母在浙江的工厂打 工,每年回来几次,从两三岁起他就 跟着外婆生活。舅舅家有个比他小几个月的表弟,两个小男孩是最好的伙伴。小湘平长得乖巧可爱,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记者要看看他写的字,小湘平就 坐下来一笔一画地写了起来,拿给记者看时发现半页纸上写满了“爸爸”。舅舅、舅妈以前也在外打工,由于身体不好回家搞起了养殖。“弟弟每天和爸爸妈妈睡,我和外婆睡。”小湘平在旁边小声嘟囔着。记者询问湘平父母在外打工的情况时,小湘平不时走过来可怜巴巴地说:“我想爸爸!” 初冬的鲁北沾化,寒意侵人。山东省沾化县田家村 66 岁的杨爱芝大娘正顶着寒 风接外孙女灵灵放学回家。今年 8 岁的灵灵是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二年级的学 生。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灵灵跟着姥姥姥爷已经 5 年了。对灵灵来说,爸爸

妈妈就是电话里面的声音:“要听姥姥姥爷的话,好好学习,今年我们尽量抽时间回 家看你……”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会让灵灵高兴不已,可惜 5 年来,爸爸妈妈都没 能“抽”出时间。山东沾化县东沙村的小洁今年 4 岁,正在上幼儿园中班。一提起爸爸妈妈,小 洁就含着泪搂住奶奶。小洁的父母去广州打工有 2 年了。姑姑每次带着她通过网络 与爸爸视频聊天时,小洁都喊着“爸爸你下来!” 而在江西省赣县韩坊乡大营村,记者询问一群正在玩耍的农家娃:“请父母在 外打工的小朋友举手?”在场的孩子都举起了手臂,一旁的村主任无奈地笑着说: 我都快成

留守村长了!率先举手的小丰今年 11 岁,在韩坊中学读初一,父亲在广东一家制衣厂打工。从一岁多开始,小丰就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留在家中。“我去过广东,那里有好多小 汽车,有特别高的楼,还有许许多多好吃好玩的。”一说起广东省东莞市,小丰就 激动不已,但马上他的神情就黯淡下来。“爸爸说工厂要赶货,特别忙,我已经快 一年没见到爸爸了!”每个月爸爸会给他打个电话,这是小丰最盼望的时刻。小丰 懂事地说:“同爸爸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感觉到爸爸真的很辛苦,我以后要当一名 勇敢的警察,让爸爸过上好日子……” 江西赣县韩坊乡是劳务输出大乡,乡长赖厚辉介绍说,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人在外打工、创业,在家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以韩坊中心小学为例,该校共有学 生 1100 人,“留守孩”就有 742 人,67.5%。占 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约占 24%; 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约占 76%。据统计,赣县常年有 20 多万人外出务工,全县“留 守学生”达 1.8 万名,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 30%。长期研究留守儿童的农业部农研中心副研究员吕绍清表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 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 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会随之继 续扩大。2.“不如不生我” 2.“不如不生我” 不如不生我 ——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孩”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厌学、性 格孤僻、合作意识差 “妈妈,你好吗?我很想你!你在外辛苦地挣钱,虽然你不在家,但我的内心 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我的成绩是优秀的,请你和爸爸放心!”11 月 17 日中午,同

学们都放学回家了,山东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学生小美坐在自己的座位 上写日记。小美说,爸爸和妈妈都在青岛打工,爸爸在渔港搬运船上的海货,妈妈跟着打 零工。从记事起,她就与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只有 12 岁的她看上去比其他同学要 懂事许多。“我好想你们,你们不要太劳累,注意保重身体!”写着写着,小美的眼里泛 起泪花。小美每天在学校里吃午饭,盒饭只需 2 元钱,小美却觉得很奢侈。“姥姥 姥爷对我很好,总是尽可能让我吃好的喝好的,可还是跟爸爸妈妈不一样。”小美 说,假如爸妈在家,她可以无忧无虑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对姥爷姥姥就不同。小美不忍心看着老人忙前忙后地照顾自己,因此,不管学习多紧张,小美都要尽可 能挤出时间多干一些家务活。但跟这些比起来,小美内心最难以忍受的就是随时都会袭上心来的孤独感。

她 特别珍惜与爸妈在青岛团聚的时间,每年暑假小美都会去青岛,可团聚过后的分离 最难受。每次送她乘车,妈妈眼里都噙着泪水,爸爸则不顾男子汉的面子哭出声来。“爸爸当着我的面就哭过两次了……”说到这里小美已泣不成声。小美说,她最大 的心愿就是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家,妈妈不再漂泊,不再打工受苦。“父母生下我又不管我,那还不如不生。”从上小学三年级的林林口中听到如 此消极的回答,实在令人心痛。林林没满周岁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林林一直与奶奶 相依为命。由于奶奶没文化,年纪大,在管教孙子上有心无力。久而久之,林林养 成了任性的性格,极为叛逆。山东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教师张金霞说,“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 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 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 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 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留守儿童家庭中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由于体力、知识原因,大部分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只照顾生 活,别的管不了”。据了解,在江西赣县,留守儿童厌学、弃学现象普遍,近一半 孩子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还有一些孩子成了家中的负担被亲友“踢”来“踢” 去,一会儿放到外公外婆家,一会儿赶到叔伯家,使孩子从小心理就不平衡,认为 自己是“多余的人”。

吕绍清说,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 临挑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吕绍清说,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 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 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 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比较普遍。“当然也有部分儿童的心理行为发生令 人欣慰的积极变化,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更富有责任感等 等。” 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解决“留守孩”问题的关键在城市,政府、学校、社会齐努力,给他们多 一些关爱 留守儿童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

社会问题。吕绍清分析说,农村留守儿童的产 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 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 遇,使许多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 村,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环 境,特别是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 本之策。吕绍清表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 共同努力。要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 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如定期 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等,使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接受优质的教育。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许多劳务输出地已经行动起来,纷纷启动留守儿童 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灯。在山东省沾化县,建立了“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即熟知留守儿童的基 本情况,多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沾化县为 943 名留守儿 童建立了个人档案和联系卡。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校长王东方说,学校在 3 年 前就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除了建立专门档案,还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五个一”活 动。为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留守儿童结交一个好朋友,每周打一

次亲情电话,每月举办一次主题教育,每月读一本好书。沾化县各学校还建起 “亲情驿站”,组织老师倾听留守孩子的心声,用真情解开一个个心结,有针对性 地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引导。组建了代理家长团,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校辅导 员、任课教师、退休教师组成,帮助留守孩子走出孤独和忧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唱歌的是江西赣县二中九年级的留守儿童小飞。这位大家眼里的顽皮小子,如今与班里同学组成了“樱花六人组”,他们的梦想是 当网络歌手。给小飞带来蜕变的就是赣县的留守学生关爱工程。早在 2004 年,赣县就积极筹措资金建立“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项基金,创办了“留守学生”托管中心。赣县沙地镇中心小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王金莲 14 年来先后义务收留留守儿童 326 名,在生活上给予关照、精神上给予关怀、学习上 给予帮助,把满腔热情和涓涓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赣县阳埠乡派出所民警 许小春带着 4 名女大学生在

黄沙小学办起了“留守孩托管班”,32 名“留守孩” 为 带去家的温暖…… 发展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赣县县委书记李明生说,我们要把解决 留守儿童问题与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不断改善民生 相联系,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给留守儿童送去温情关爱。(注:文中留守儿童均为化名)全国各地多种方式关爱留守儿童(链接)全国各地多种方式关爱留守儿童(链接)河南省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也是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河南省 14 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近300 万人。近年来,河南省实施“留守儿童关爱 工程”,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开办寄宿制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安徽省有 360 多万名留守儿童。从今年开始,安徽省力争用 3 年的时间,在全 省 1308 个乡镇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首批已建成 400 个。甘肃省财政投入 2000 万元,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百分之百覆盖行动”,在全省 每个乡镇建一所留守儿童之家。


第五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演池乡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高速的经济增长带动着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种状况已经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地步。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已经呈现出来。为更好掌握留守儿童动态,更好的关爱他们,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村的密切配合下,对全乡14个村的“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调查。现结合此次调查,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据统计,全乡共有留守儿童85人,男孩40人,女孩45人,其中由祖父母照料的60人,占70.6%,寄养在亲戚家的1人,占1.2%,孤儿1名人,占1.2%,单亲照顾的23人,占27%。经过调查发现,家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呈现明显的薄弱环节。导致孩子个性心理健康发育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2、“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1-4岁的40人,占47.05%,5-8岁的15人,占17.65%,9-13岁的21人,占24.71%,13岁以上的9人,占10.59%。从统计上来的情况看,其中学龄前儿童未上学的有33人,上幼儿园的有16人,上小学的有25人,上中学的有11人。

3、“留守儿童”上学情况,我乡现有小学6所,幼儿园1所,在本乡上学走读的有17人,在本乡以为的学校上学的有18人,由于我乡从2011年开始逐步举办集中办学,大部分孩子将都住校,这对“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有益。

4、监护人监护能力方面:监护人有监护能力,有一定的辅导学习能力,但只限于学前或小学一二年级,大部分的祖父母表示,现在的课本变化很大,倾向于孩子的能力培养,综合训练,一到三年级就辅导不了了。加之监护人大多数为祖父母,占66%,监护人年龄大,在教育和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监护人真实的监护能力令人担忧。

二、对我乡“留守儿童”问题现状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儿童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对稍高一点年级的孩子学习给予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孩子,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不便对儿童进行严加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有归属感。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回家探亲时间大多较短,只有节假期间,一般不会督促孩子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管束,只能通过监护人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因而造成许多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这就造成了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校方的单方面教育和监管,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无法和常年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及时联系,再加之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他们往往不重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从而导致学校教育无法协调。

3、社会方面。由于父母的失控、祖辈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在交通安全方面存在很大隐患。同时,当今的许多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的极大的吸引力,很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

三、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建议

1、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2、加强“留守儿童”寄宿管理。争取让尽可能多的留守子女寄宿,老师对他们在进行严加管理,学习上多督促,生活上多照顾,感情上多沟通,并培养他们自立能力,引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有家务。

3、发挥各方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父母亲属进行家庭监护、基层党政组织进行关注管理、学校教职员工进行帮助,群众团体进行社会呵护。社会各方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附:演池乡留守儿童统计表

2011年8月15日

下载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定稿)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留下了众多的孩子在农村留守。如今这些留守孩子却面临着严重问题,他们的处......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分析我在河北师大国培401教室听了杨会芹老师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一课,对我的影响很大,下面谈一下我的一些观点: 一, 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大规模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

    河南工业大学电信0904xxx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

    留守儿童现状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问题分析(合集五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引言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成功经验

    关于“关爱留守儿童”成功经验的几点做法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服务人群多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现在,光靠种地收入,难以养家活口,于是青壮年农民大多离开农村走入城市去打工,有的是父......

    当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代留守儿童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宁化二中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在当代中国,当社会改革不断地推动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同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活动方式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