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色精神就是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
本色精神就是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彻底革除“四风”之弊。“四风”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我认为,根源就在官本位思想。现在,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只要当了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就可以“出有车、食有鱼”。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只要当了领导,他会自然而然觉得自己就是领导干部了,从此高人一等,与普通群众不一样了。长此以往,宗旨意识淡漠,四风滋长壮大。
所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当然,要见效很难,这必须真正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必然涉及长期形成的一些习惯与作风。但无论多么难,只要下决心做,就未必不能做好。莒县建国前老党员群体“本色精神”为我们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提供了一面最好的镜子。在莒县这块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战争年代,为了建立新中国,这里先后有13341人加入党组织,抛头颅洒热血,百折不挠地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的强盛,他们拼命实干,争当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雁”——— 他们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卓绝历程中积淀与升华的优秀品质,凝结成了“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本色精神”。这些建国前老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强,他们把奉献当成责任,把操守当成生命,思想、境界、作风、精神不同于普通群众,集中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是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本色”精神是一种朴实的感情,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又是长期教育积淀的结果。
作为市政府办公室的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使党的本色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光大,值得认真思考,也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老党员“本色”精神要结合工作实际,注入时代内涵,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政治上坚定,来源于理论上清醒。信念是决定党员思想行为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广大党员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永不动摇的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把握,作为立身做人的准则来践行,作为指导和检验工作的标准来落实,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学要深。要有好的学习态度,要有认真求实、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不能应付差事,浅尝辄止,防止和克服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二是悟要透。要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三是信要真。防止和克服口是心非或言不由衷。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核心是“筑心”,要从理想信念教育抓起,净化党员的心灵,强化党员的精神支柱,保持思想上的纯洁。要把政治标准作为检验党员干部的首位标准,无论环境如何变,以党性、公性、原则性、纪律性和规范性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标准不能变、不能降。只有信念坚定,才能实践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探索更加有效的党员教育锻炼途径和形式。要把“倒逼磨练”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方式,要把党员干部放在基层一线、艰苦岗位进行培养锻炼,让党员干部忙起来、转起来,磨练意志,在艰苦的锻炼中体会党性之所在。“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心地即精神家园,老党员坚守党的信念,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每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境由心生,“境”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由此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要培养好党员干部的心地,如果党员心不在党,党就有危险,党员干部要把心思放到党的信念、党的事业上来,即使是在业余生活中也要把心思放在文化和精神上来,这关系到党员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和文化观。
(二)自觉遵守和严格维护党的纪律。毛泽东同志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这些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纪律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对于伟大理想实现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纪律和理想信念是相辅相成的,严格的纪律是在坚定的理想信念基础上形成的,又是对理想信念的一种维护。优秀党员能够保持一身“清气”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牢记党的纪律,严格自律。这就告诉我们党的纪律建设始终不能放松,使每名党员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各项纪律,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解决新时期党员干部的问题,就要让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上有个“怕”字,自觉敬畏法纪。新的形势下,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党的纪律,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是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保证,也是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严明党的纪律,让党的纪律成为悬于每名党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每名党员干部应设的红线、必守的制度,让纪律观念深入人心,自觉做到依法行事,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各项纪律,始终以坚强的党性守住底线,以慎思明辩的理性抵挡诱惑,以执着专注的意念经住考验。党组织在加强党员干部纪律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培养党员干部自我把握、自我警醒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即使无人监督也能坚守自己。党员干部要敢于把自己放在悬崖边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醒自己稍不留神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操守,党员干部只要清正廉明,便可心底坦然,说话办事底气就足,就会赢得群众拥护。弘扬党员本色精神要加强廉政纪律教育,培养出一批像建国前老党员那样保持一身“清气”的党员干部队伍,以自身的“清气”带动党员队伍的清正廉明和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不在于官有多大、权有多大,而在于贡献有多大。党员们为党工作、为党付出、为党奉献,所以一生都感觉幸福。在走访调研中,党员们说的最多的一名话就是:中国梦就是我的梦,为党奉献就是我的幸福。
(三)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党的精神是一种永恒的资源,我们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挫折到崛起,在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的挺起,靠得就是党的精神,这也是我们走向成功、夺取胜利的法宝。“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在农村我们之所以能从人群中一眼认出哪些是党员,哪些是群众,靠得就是精神风貌,他们用身心合一的硬朗与坚强、饱满的激情告诉我们什么是精神的力量。党的精神是党的文化核心,优秀党员本色精神是党的精神的一部分,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现在党员干部浮躁的多了,静下来的少了;追求物质的多了,追求精神的少了;有想法的多了,想干事的少了;琢磨人的多了,琢磨事的少了,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党风政风。要以精神力量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能光靠职务提拔来调动,单靠物质和职务的激励,没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永远也不会一直把革命热情调动起来。习近平同志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党员本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是一种弘扬正气、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不仅是全体党员干部所需要的,也是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所需要的。要用党员本色事迹和精神为榜样,凝聚力量、引领风尚、鼓舞斗志,加快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动力源泉,更好更强更有力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梦。
第二篇:回归本位教育
回归“本位”教育
邵 明 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有过彷徨,也有过收获,但我们更多的是在反思。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拓宽认识,提高成绩,发展能力呢?鲁迅先生在《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说过:“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我将之引申过来,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回归“本位”,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和实践: 1.强化知识“本位”
知识本位,即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唯书本论,课本上有什么我们就只讲授什么,应该既加强知识间纵向联系也要进行横向比较。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改动,为知识教学和学生的知识架构服务。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例6和例7,这两道例题中都包含有两个小题,但这两个小题在教学时总是感觉不是很流畅,于是我把其中的两个第一小题与两个第二小题重新进行了组合,并归结为被除数中有0的除法竖式和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占位两种类型,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对于课本上没有明确命名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命名,只要利于学生理解就可以。如:在四年级我们学习统计图时,有一种初始值与其他每格代表的数据不一样的统计图,学生在叙述起来总是觉得别扭,于是我把它称之为“压缩式统计图”,对于这一点我已经与人教社的丁国忠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也给予了认可。2.落实课堂“本位”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一节好的课堂不是热热闹闹,而是实实在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因此,我在确定教学密度时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并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这时就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正、补救措施,因材施教,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对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很重要,后面我还要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个小案例。3.突显学生“本位”
学生本位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法都离不开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智力水平等,是我课前、课中、课后都要考虑的,课前进行预设,课中进行实施交流,课后进行回顾反思。
另外,教学中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因,使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在每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我都要学生经历一个“报标、论标、修标、验标”的过程,让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最后的考核成功感。还有对于作业处理,我一直采用“老师我不会”这种方式,学生对于不会的作业只要写上这五个字,就算合格完成,这样老师可以获得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反馈。4.健全教师“本位”
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应该能有效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非常喜欢你的时候,一定会特别喜欢上你的课,当然,这个“亲”的缘由肯定不是靠表面上甜言蜜语“哄”得学生开心,也不是靠简单的小技巧、华丽花哨的表演吸引学生眼球,更不是天天挂在嘴上的“我都是为你好”,而是老师所具有的较高的专业素养。在我们小学数学界有许多名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条小学数学教学的阳光大道,如:素有南许北徐之称的许卫兵、徐长青老师提出了“简约数学教学”,华应龙老师提出了“容错教育”等,但我要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拿来主义”不可取,我们要学会“悟”,悟出这些名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对于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恰当运用、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潜心钻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羊肠小道”。5.合力教育“本位”
教育过程我的理解是无形在有形中游走。单纯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合理的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是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在工作中,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获得成功,我们常说的“人熟是一宝”就是这个道理。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个我真实的教育案例《一次善良的暴力教育》。(略)
以上是我自己对于“本位”教育的一些浅显理解与做法,有许多片面之言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同仁们谅解并给予指正,谢谢!
第三篇: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感受颇深。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清楚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上获得了不少启示。下面就诗歌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在此新形势下,教师要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位。
一、教师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
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学生对诗歌的爱实际上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我初中时第一次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诗中的“断肠人”是如此的令我悲怜与同情,以至于这种情感在我内心深处不断激荡与振颤。这说明,诗之永恒就如爱之永恒,可以在顷刻间被感知,根本无须时间检验。真正的好诗是我们看一眼就知道永远也不可能把它忘掉的那种。因此,教师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力。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本身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诗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时,与其要求学生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还不如问学生究竟喜欢哪些诗句和意象。学生都是有一定审美敏感的人。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他们的审美敏感,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语言上。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宁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具体显现了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从审美的层面进入诗歌,感受诗歌
学生要感受诗歌的美离不开朗读。因为,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与声音不可分割,更与诗歌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音乐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诗歌教学与“语感”“语调”和“语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入人心的力量。其实,学习诗歌,学生一时不太懂也没有关系,教师只要多引导他们读,他们就自然会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让学生热爱诗歌。
语文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如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诗人的诗。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诗歌鉴赏理念进行更新,掌握更多的诗歌鉴赏新知识,才能教好诗歌。
总之,时下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耕耘,不断探索,让诗歌教学之树永远常青,并结出累累硕果。
第四篇:回归本色语文
回归本色语文
驻市三小马艳菲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成为道成为肉身的语文。
——薛瑞萍
这是薛老师的豪言壮语,也是她从教多年来的切身体会。薛老师的底气来自她的海读。上了师范的她不甘心做一个教师,于是就以“诗人梦”做了替代。在别的同学懈怠时,她借、买、抄、写,夜以继日地读,常常一人空室,高诵《过秦论》、《长恨歌》、《琵琶行》、《叶甫盖尼﹒奥涅金》、《吉檀迦利》……这应该是她真正厚积底气的最初阶段、重要阶段。而难能可贵的,她将读书的习惯保持到了工作后。她读书有一些习惯,一是喜欢发声读,二是好书至少读两遍,三是觉得最好的必须要写了读书笔记。而她读的往往是真正的经典,在她看来,“除却经典不是书”,经典意味着文化的根,是精神不竭的源泉。她不仅自己读书,而且带着孩子们读书。从一年级开始,她基本不让孩子们带书面作业回家,孩子们每天要做的是完成一首童谣或者童诗的背诵。她在课堂上讲故事给孩子们听,用“白色朗读”把一个个经典的图画书,一个个经典读给孩子们听。每周有两节读书课,学生汇报读书心得和交流日记,是为“手不释卷”。一年级要求孩子们“每天一句”,二年级开始一周三篇日记,是为“间隔有所记”。母语是可亲的,母语学习是简单的。快乐地诵着诗意满满的句子,读着兴趣盎然的儿童文学名著,写着虽然稚嫩却出乎性灵的句子,薛
老师的学生何其幸福!只有这样一个充分感受过母语温暖的教师才能把学生带到母语温暖的怀抱。
要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自己先做一个语文人,要培养读书的种子,自己先做读书人。这是薛老师告诉我们的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语文教师自己不能听说读写,又怎么能教孩子听说读写呢?语文教师应该力求锤炼自己的语言、文学素养,然后才是教育素养、教学方法。
让我们一起回家,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
让我们跟着薛老师,跟着孩子一起:
日有所诵。诵唐诗,诵童诗。诵在时间的流里,诵在四季的风中。手不释卷。
间有所记。
第五篇:本色精神
如何传承本色精神
徐军
以学习弘扬建国前老党员“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本色精神为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本色—百名建国前老党员事迹报告》、观看老党员本色精神专题片、到党性教育基地接受现场教育等方式,组织深入学习领会老党员本色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重点组织开展“五查”:查党性观念是否坚强,对党的事业是否忠诚;查宗旨意识是否牢固,能否把群众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查工作能否尽职尽责、敢于担当,推动发展本领是否不断提升;查生活情趣是否健康,精神追求是否高尚,能否严守党的各项纪律;查能否把本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教育身边党员群众,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专题讨论,进一步增强党性觉悟、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激发干事热情、增加创业活力,为五莲发展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本色精神令人感动、值得弘扬。我们党员干部要对照这面好镜子,认真检查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补精神之“钙”、除“四风”之害、祛行为之垢,始终坚守精神家园、筑牢党性灵魂,始终牢记宗旨、增加地气底气,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一道艰苦创业、同甘共苦,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信任,成为党员队伍中永葆“本色”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思想缺钙,染上了“软骨病”。莒县建国前老党员,自从选择了党,就把自己的全部交给了党,不论环境怎样险恶,不论时代怎样变化,始终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心,始终对党忠诚老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是精神之“钙”发挥作用。学习老党员本色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信念;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
当前,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党员在宗旨问题上随之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甚至错误做法。学习本色精神,就是要学会老党员正确对待权力,时刻牢记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不遗余力,力求人民满意;就是要学习他们对群众的真挚朴素感情,解决好对群众的感情问题,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地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各种切身利益问题,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学习本色精神就是要学会勇于担当,增强勇于担当的勇气,提高勇于担当的能力,拥有敢于担当的底气,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就是要学会爱岗敬业,从自己的岗位做起,像
老党员那样,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有着“像夏天一样火热”的激情,无论党把自己“拧”在哪里,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那样,坚守岗位、发挥作用;就是要学会带头实干,在工作中自觉挑最艰苦的担子,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