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课堂回归德育本位[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3:1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思政课堂回归德育本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思政课堂回归德育本位》。

第一篇:让思政课堂回归德育本位

让思政课堂回归德育本位

——优秀德育课教师申报材料

***,1999年6月毕业于***大学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年任教于***一中,2003年9月调任***。任职以来,她一直奋斗于思想政治教学一线并承担班主任工作5年,初、高中毕业班教学9年。该同志在工作中求真务实,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方面,在紧扣课标和考纲的同时,能立足学情处理教学;班主任工作中,在不违背学校制度的同时,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引领学生发展;日常生活中,在不放松学习要求的前提下,能始终作为“知心人”理解关怀学生。13年来的踏实勤奋,她受到了领导持续的赞誉;13年来的朴实无华,她获得了同事普遍的敬重;13年来的无私奉献,她收藏了学生一生的记忆。

一、“想听课,找***”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规范行为、培养习惯、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是任何一个课堂教学都必须注重的德育内容。多年来,她不断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和风格。她在课堂上尤其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在新课学习过程中重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常采用合作学习、集体讨论等教学方式,在学生作业和巩固阶段,她坚决不闲着,走到学生中间注意学习细节,纠正学习状态。“想听课,找***”,这是同事和领导们对她艰苦努力的赞赏,也是对她教学个性的肯定。听评课、观议课活动是不断改进学校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想听课,找***”,不仅是因为她的课堂严谨而高效,也不仅因为是她的课堂活跃而有序,更是因为她的课堂充分展示了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魅力。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在于思维激辩的乐趣;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影响其一生的观念和方法。这正是思想政治的学科主旨所在、魅力所现!

她总是在别人不经意间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德育灵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人民,依靠群众、亲身实践、自我奋斗,这是贯穿思想政治课始终的德育主题。但因其抽象而高深,教学中很多人总觉得无从入手。而在她看来,只要把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深化在自己的意识中,则可时时为之。如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她就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出经济发展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结构调整要为社会和诣服务、生产要为消费服务,金钱要为人生幸福服务等。她总是能在别人看似神圣的时候轻松地实现了德育渗透。如在《政治生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教学中,她既能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学习理解“中国特色”,又能通过例子轻松幽默地使学生相信其合理性。她总是能在别人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中成功指导了德育转化。在《生活与哲学》“人生价值”的教学中,使学生信而行之是教学难点。多数老师是从知识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应度为目的进行教学的。但她看重的是德育转化,如何使学生的思想升华并转化为行动才是她思考并努力的方向。为此她设计并指导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地实现了课堂德育的实践嫁接。

因为她的孜孜探索,***的思想政治课堂科学而高效地回归到其德育本位上来,因为她的不懈努力,她获得了市级思想政治课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廉政教育进校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市高考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二、“有心事,找***”

学生发展是教师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师职业的终极价值所在。因此她始终坚持学校工作“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她广泛阅读了思想政治专业以外的心理、教育理论书籍,同时保持着对时代、时事发展的高度敏感和关注。“厚积”才能“薄发”。几乎所有她遇到的学生心理、情绪的困惑和倾诉,在这里都能得到圆满的慰藉和解决。“有心事,找***”,只是一位班主任对学生的戏语。但这却流露出了同事的信任,也体现了学生对她的心理依赖。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深刻理解学生“敏感多变、激情而易冲动、渴望成功却难以接受挫折”的青春期性格、心理特征,以平等、尊重、赏识的心态看待每一位同学,用理解和包容的行动期待他们失误后的成长。而学生也在感动、感激的心态中理解和接受着学校和社会。因此,她接手的班级总是行为转化最快的,也是学习动力最持久的,她带过的学生总是最“懂事”的。因此,从初中到高中,她5年的班主任经历中,连续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

“有心事,找***”这句话出现在她不做班班主任工作三年多以后,这是因为她还保持着班主任工作的习惯。她永远关注着学生的发展,总是在他们心里最需要的时候送上心灵的温暖。这是她的本色——作为一名教师的本色。而正因为如此,她获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学生评选她为“最喜欢的老师”“最受欢迎的老师”,而学生从她那里则收获了受益一生的“感激、理解、尊重、包容”等优秀品质。

她像一粒草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却深深植根于教育事业;她像一朵鲜花,永远绽放在学生心中却又任由风吹雨淋;她就是一个普通教师,一个把思想政治课堂带回其德育本位的教师,一个时时以育人为已任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让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

让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

摘要:在新形势下,小学思品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将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作为主要目标,小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衡量是否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课堂源于生活”的观念在新形势下已被植入人心,现阶段的小学思品教学对回归生活本位应得到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思品;回归;生活本位;策略

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当前,在学生的童年时期指导其正确地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是每个思品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然而,部分小学的思品课堂存在脱离实际的教学行为。因此,如何求真务实,实现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位回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时下值得探讨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研究众多的实践教学可以发现,小学思品教学实行生活本位化的理念,对学校的德育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认清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的重要内涵

小学思品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对其回归生活本位的正确认知。对此,教师必须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德育是为满足生活所需,它源自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从现阶段的小学思品课堂来看,其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再加上刻板的训练和规范内容,难免会让学生对正常思品教?W的实施产生一定的轻视和排斥心理。因此,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例如,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拟定一个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教师可拟定“扶不扶”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有一天早上,在上学路上,你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位摔倒的老奶奶,可马上就要迟到了,那么这时的你是置之不理,还是跑上前去搀扶?大家不妨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散思维,对事件展开自我认知,找准需求,发现阻碍需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交流意见,最后解决问题。

二、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在小学阶段,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受年龄层次的约束,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在学生成长发育初期,其始终保持着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浓厚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也很强。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尤其要注意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模范带头的榜样。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第一引导人。在实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环节,应特别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常常使用“打扰了”“谢谢”等礼貌用语,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种行为,并在之后的生活中加以模仿。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养成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科学研究显示,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和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得益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在生活中,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并不困难,他只需要把一件事情重复地进行下去,仅三个月不间断地努力,就足以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教师模范化的榜样形象,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实施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中,应当注意把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在成长初期就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明确道德底线,为其日后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个在时间中逐渐沉淀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思品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了如指掌的基础上,探究并结合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其思想品德进行合乎时宜的启迪和引导。思想品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整个教学过程要紧扣“生活”。所以,当教师对书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纵向发挥时,不仅要立足抽象的内容,还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进行针对性的实例诱导。这样既完善了课堂内容的丰富度,又促进学生将抽象内容进行自我的形象消化,使他们在轻松愉悦而生动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发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代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但终究脱离不了人性的道德根本。学校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顺应时代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现实教学中,将思品教学回归到生活本质,是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教师应主动发挥其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深化落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项鑫伟.浅谈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J].新课程(上旬),2015(6):154-155.[2]高荣秋.新课改下怎样上好小学品德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45-46.[3]李玲.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方法及策略[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1):67-68.

第三篇: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感受颇深。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清楚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上获得了不少启示。下面就诗歌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在此新形势下,教师要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位。

一、教师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

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学生对诗歌的爱实际上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我初中时第一次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诗中的“断肠人”是如此的令我悲怜与同情,以至于这种情感在我内心深处不断激荡与振颤。这说明,诗之永恒就如爱之永恒,可以在顷刻间被感知,根本无须时间检验。真正的好诗是我们看一眼就知道永远也不可能把它忘掉的那种。因此,教师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力。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本身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诗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时,与其要求学生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还不如问学生究竟喜欢哪些诗句和意象。学生都是有一定审美敏感的人。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他们的审美敏感,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语言上。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宁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具体显现了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从审美的层面进入诗歌,感受诗歌

学生要感受诗歌的美离不开朗读。因为,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与声音不可分割,更与诗歌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音乐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诗歌教学与“语感”“语调”和“语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入人心的力量。其实,学习诗歌,学生一时不太懂也没有关系,教师只要多引导他们读,他们就自然会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让学生热爱诗歌。

语文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如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诗人的诗。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诗歌鉴赏理念进行更新,掌握更多的诗歌鉴赏新知识,才能教好诗歌。

总之,时下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耕耘,不断探索,让诗歌教学之树永远常青,并结出累累硕果。

第四篇: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高一年级汪文国

寒假期间阅读了《释放教育正能量》,《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以及《无边大爱铸师魂》等文章。文章内容和我们的教育实践贴得太近,很多观点都是出自于对教育实践和教育原理的思考,让人读后反思良久。

1、教育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期待得到教师关注的内容:①关心学生的情绪,教师要敏感地发现学生的情绪。②关注学生的生活,只有关注学生生活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和灵气。③关注学生的交往,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一件需要占用额外时间的事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自然完成。

2、由于教育教学没有真正和现场的人联系起来,也就不能真正揭示其中的意义和道理,知识和道理只是空洞的壳;由于教育教学忽视了现场的人,现场的人对教育教学也自然难有感觉。(辩证的理解)

3、教育要将人性的丰富性和本质特性也作为根本目标。以前提出的“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指对人品性的教育在知识传授中“附带的”、“渗透的”、“零散的”,是针对学生群体的,而在知识教学中关注人性的丰富性和尊重人性的本质,是“系统的”考虑人的发展,是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

4、今后研究课堂需要从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一个是知识的理解,另一个是人的其他丰富性内涵的发展。

5、如果缺乏整体的思考,大家对学生的关注就会显得细碎而导致教师们难以把握,如果缺乏具体的维度和内涵,关注就会由于抽象而导致教师们难以落实。

6、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教师与所教学生的“特殊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所教学生独特的认识);二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7、普通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往往是考试评价和教材,而一位专业自主的老师会根据学科知识在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决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8、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并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有深刻理解的优秀教师归还专业自主权,给他们更多的教学探索的自由。

9、对人的理解和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更为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理解和敏感能够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富有人情味和丰富性,这种情感的丰富性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的品质,而且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是避免职业倦怠的有效办法)尤其对于学校来说,更应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面向“育人”尽快转型,所有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运行,都应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展开。诚如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所提倡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才会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第五篇:如何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1日 15 版)

编者按

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政课无心听„„如何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北京物资学院思政部结合实际,努力探索整体改革,摸索出“一二三四”教学新模式,使思政课变成一门大学生喜欢的课,乐于花时间的课,值得关注和探讨。

“一二三四”,让学生动起来

“一二三四”教学新模式是:一个转变,即由“以教为主”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校施教、因课施教、因师施教、因生施教”,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特点和课程特点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两个衔接,即高中与大学课程的衔接,思政课课程之间的衔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存在与高中文综知识的重合,也存在各课程之间重合的内容,鉴于此,北京物资学院思政部召开高中文综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研讨会,厘清高中与大学课程的重合点,大胆取舍。各课程之间重合内容通过教研室研讨,划清讲授界限,避免重复。

三位一体,即专题化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专题化教学,每门课程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基本理论点,形成相互关联的专题,构成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深化教材重点、难点等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学科研究最新成果,深入回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网络教学,建成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实践教学,分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课内实践教学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体验式、访谈式、参观访问、辩论等形式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进行,并整合学校已有社会实践基地,开拓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四个环节,即课前学生准备、课上教师精讲、课后实践中运用、期末学习成果化,做到精心设置、翻转课堂。课前学生准备,每位教师在授课前提供授课提纲、学习资料、讨论问题等,大学生查阅资料、精心准备,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教师精讲,每位教师每次课讲授一个专题,做到“精讲”“管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课后实践中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及中国化成果,分析社会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结合学校物流特色,指导学生钻研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物资流通补给,做高水平、特色性论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指导学生制作电子报,调研北京郊区居民选举、就业、社保等情况,掌握第一手数据,撰写调研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开展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研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举行道德法律小品大赛,实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期末学习成果化,把大学生读书笔记、调研报告、特色论文等成果进行展演、展示,择其优秀出版发行。(李邢西、郭继武、高书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并以所学的知识原理为工具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向老师“拿来”的过程中自己要有所“生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摸索总结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方法。

问题设置法。“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以探索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作为教学起点的问题,必须具有“导学”功能。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我们借助问题“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入手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发表各自对问题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呈现出师生互动的热烈局面。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投入到学习的殿堂中来。

参与式教学。对于近代现代历史中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其实都有一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挑选出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绍研究,采取让学生课前在分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在课堂进行PPT交流展示(记入小组组员平时学习成绩),然后,由教师做分析评论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方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参与到制定学习计划,发现提出问题,查找整理资料,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来。

此外,我们还运用了诸如“指导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还原历史事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家乡去寻找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人和事”“开展近现代历史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刘建宁、田湘红、崔志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阅读经典文献是精神上的享受 如何从抽象的理论还原到生动的现实?如何从生动的现实提炼出人生的智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读书,无疑是一条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内容丰富,课内教学学时又非常有限,因此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花时间进行阅读,撰写读书报告的方法加以补充强化。实践证明,以师生共同参与为舞台,以大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以改进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阅读原著教学方式效果良好。

一般在开学之初,我们就列出参考阅读书目,精选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印发给学生,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内容概述,重点和难点解读,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等几个方面辅导学生研读。要求学生从中选取一篇进行精读,写一篇学习原著的读书报告。教师进行读书报告写作提示及指导,并进行读书报告点评。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让学生把自己选取精读的文章基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做成PPT介绍给其他的同学,其他同学可就某个问题进行提问,大家共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讲课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既理解原理,又训练独立学习研究以及写作的能力,读书报告也可以让学生交流各自切身的读书与学习感受。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阅读原著与教师的引导讨论,学生们找到了当今“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我不禁窃喜:什么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世界观等,这不都是中学学过的吗?现在学这门课不就是一个小儿科吗?可在后来的学习中,我渐渐发现,要学好、弄懂这门课,或者说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并非易事。”一位学生这样说。

通过原著导读的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在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几位伟人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们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自己的思想和心得,让我们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其思想博大精深,文字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引经据典,论证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几位伟人对他们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刘景燕、宋洪云、李兰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RSD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

RSD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概论课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R(Revolution)是指在教学内容上的“革命”。针对思政课内容相对枯燥,体例单一的弊端,概论课教师以“一元三线”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元”是指就课程的“理论主线”而言,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主线,历史地再现中国共产党艰难探索的历程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所谓“三线”,是就课程的“内容主线”而言。其操作规约是:在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中国与世界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的路径”,这三大单元之间,即彼此衔接又彼此影响,是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通过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做到即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真正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S(Specialization)主要反映在教学过程的“专题化”运作上,根据《概论课》“亦旧亦新”“亦同亦异”“亦易亦难”的特点,采取专题化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教材的一章一节,而是以宏观与微观交织,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作专题讲座。

D(Diversification)是指呈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形式。结合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特点,遵循求知与求职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如“问卷式调研法”“时代感较强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教育法”等。并把各种教学方法作为方法链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教学手段的群集优势,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RSD教学模式强调针对性、实效性、有用性,强调学生的学以致用、学用统一。首先,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增加很多项目,如课前十分钟的信息发布环节,针对热点问题的课堂辩论,“一答到底”的知识竞赛,制作以“身边的感动于道德的缺失”为主题的电子报,对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进行相关的调研活动等,这些课堂实践活动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方式灵活多样,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很好地让学生动了起来。(张震环、冯凡彦、高亚春、陈丽莉、樊秋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用戏剧将中国梦理想“化”为学生内在信念 随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版的发行,作为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十八大精神正式进入教材。如何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成为了本课程教学需要完成的首要问题,也是如何使十八大精神从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为主旨的思想成果与实践指南,尽快转化为其内在信念与行为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教研室根据新版教材,将“十八大精神”融会贯通到不同章节,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践行与培育,如何加深对爱国与民族复兴关系的理解,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必要的充实。

在实践教学环节,首先精选有效模式,紧贴时代教材。自2005年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历经六次修订,每次修订,都是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也是推进其成果大众化的过程。为了适应这一特殊性质,多年来,我们尝试采取多达20多种实践教学方式,组成横向和纵向的自助菜单,以期达到更大教学实效。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教研室以实现中国复兴伟大梦想、坚定中国梦理想信念为导向,结合本校艺术资源,与多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大奖的团委合作,精选戏剧展演方式,构建了多方合作实践平台,以大一年级每个班为实践单位,凝练十八大精神,推出“中国梦青春梦”戏剧大赛,并将其中精品,以课程章节为线索顺序展开,从“我的大学”适应大学新生活,到“桑格花般的生命”对理想的赞美;从“爱国青年”的理性爱国,到“井警镜”对人生观的反省;从“法制进行时”强调法律观念,到“钱包、女人与树坑”和“父亲”对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塑造,这是本课程的基本结构,也是贯穿展演始终的主线,在体现情德法关系的“王子与公主”剧目中得到统一。所有这些戏剧作品在12月为纪念“12·9”运动进行展演。这样,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果,在对其中国化道路的历史回顾与缅怀中,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次推进。

实践课堂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将理论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并落实于行动中。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形成,是有其科学规律的,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接受检验的过程。而戏剧展演的方式,通过将实际生活中的事迹总结凝练,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再现。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模拟的过程中,将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内化为内在的信念。

这样,台上台下,剧内剧外,围绕着怎样理解中国梦与自己、与青春梦的关系,构建出一个育人育己多维互动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成长为民族复兴中坚力量,提供了较为扎实的人生体验与思考空间,从而将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所需要具备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深刻地烙印在最广泛、也最具未来成长可能的学生脑海之中,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成为驱动他们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内在信念。(陶琳、李淑文、张怡)

下载让思政课堂回归德育本位[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思政课堂回归德育本位[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归本位教育(合集5篇)

    回归“本位”教育 邵 明 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有过彷徨,也有过收获,但我们更多的是在反思。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拓宽认识,提高成绩,发展能力呢?鲁迅先生在《坟·我们现在怎样做......

    让国学回归课堂

    让国学回归课堂 国学的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让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宋金华百里洲小学电话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

    让课堂回归本真(精选合集)

    让课堂回归本真 摘要:现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授课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也五花八门,但我们在享受听课愉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过多的华而不实的元素,对此,可从传统教学中吸取经验和优点,和......

    让国学回归课堂范文

    让国学回归课堂 摘要: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回归课堂,对弘扬民族文化,展现精髓至关重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合理完善课堂教......

    让德育回归生活-德育(大全五篇)

    让德育回归生活今天,有幸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武昌区解放桥小学校长孙民题为《创新德育视野下的生命安全教育》,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小......

    让德育回归课堂(课程育德研讨会简报)

    让德育回归课堂——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研讨会简报 2010年10月23日,美丽山城艳阳高照,丹桂飘香,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研讨会在巴蜀中学本部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重庆市教育......

    注重体验让德育回归生活

    注重体验让德育回归生活罗田县落梅河中学我校近几年来,一直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原则,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致力于实现学生在个人修养上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