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归本位教育
回归“本位”教育
邵 明 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有过彷徨,也有过收获,但我们更多的是在反思。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拓宽认识,提高成绩,发展能力呢?鲁迅先生在《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说过:“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我将之引申过来,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回归“本位”,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和实践: 1.强化知识“本位”
知识本位,即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唯书本论,课本上有什么我们就只讲授什么,应该既加强知识间纵向联系也要进行横向比较。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改动,为知识教学和学生的知识架构服务。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例6和例7,这两道例题中都包含有两个小题,但这两个小题在教学时总是感觉不是很流畅,于是我把其中的两个第一小题与两个第二小题重新进行了组合,并归结为被除数中有0的除法竖式和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占位两种类型,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对于课本上没有明确命名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命名,只要利于学生理解就可以。如:在四年级我们学习统计图时,有一种初始值与其他每格代表的数据不一样的统计图,学生在叙述起来总是觉得别扭,于是我把它称之为“压缩式统计图”,对于这一点我已经与人教社的丁国忠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也给予了认可。2.落实课堂“本位”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一节好的课堂不是热热闹闹,而是实实在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因此,我在确定教学密度时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并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这时就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正、补救措施,因材施教,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对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很重要,后面我还要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个小案例。3.突显学生“本位”
学生本位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法都离不开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智力水平等,是我课前、课中、课后都要考虑的,课前进行预设,课中进行实施交流,课后进行回顾反思。
另外,教学中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因,使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在每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我都要学生经历一个“报标、论标、修标、验标”的过程,让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最后的考核成功感。还有对于作业处理,我一直采用“老师我不会”这种方式,学生对于不会的作业只要写上这五个字,就算合格完成,这样老师可以获得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反馈。4.健全教师“本位”
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应该能有效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非常喜欢你的时候,一定会特别喜欢上你的课,当然,这个“亲”的缘由肯定不是靠表面上甜言蜜语“哄”得学生开心,也不是靠简单的小技巧、华丽花哨的表演吸引学生眼球,更不是天天挂在嘴上的“我都是为你好”,而是老师所具有的较高的专业素养。在我们小学数学界有许多名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条小学数学教学的阳光大道,如:素有南许北徐之称的许卫兵、徐长青老师提出了“简约数学教学”,华应龙老师提出了“容错教育”等,但我要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拿来主义”不可取,我们要学会“悟”,悟出这些名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对于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恰当运用、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潜心钻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羊肠小道”。5.合力教育“本位”
教育过程我的理解是无形在有形中游走。单纯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合理的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是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在工作中,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获得成功,我们常说的“人熟是一宝”就是这个道理。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个我真实的教育案例《一次善良的暴力教育》。(略)
以上是我自己对于“本位”教育的一些浅显理解与做法,有许多片面之言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同仁们谅解并给予指正,谢谢!
第二篇: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高一年级汪文国
寒假期间阅读了《释放教育正能量》,《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以及《无边大爱铸师魂》等文章。文章内容和我们的教育实践贴得太近,很多观点都是出自于对教育实践和教育原理的思考,让人读后反思良久。
1、教育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期待得到教师关注的内容:①关心学生的情绪,教师要敏感地发现学生的情绪。②关注学生的生活,只有关注学生生活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和灵气。③关注学生的交往,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一件需要占用额外时间的事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自然完成。
2、由于教育教学没有真正和现场的人联系起来,也就不能真正揭示其中的意义和道理,知识和道理只是空洞的壳;由于教育教学忽视了现场的人,现场的人对教育教学也自然难有感觉。(辩证的理解)
3、教育要将人性的丰富性和本质特性也作为根本目标。以前提出的“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指对人品性的教育在知识传授中“附带的”、“渗透的”、“零散的”,是针对学生群体的,而在知识教学中关注人性的丰富性和尊重人性的本质,是“系统的”考虑人的发展,是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
4、今后研究课堂需要从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一个是知识的理解,另一个是人的其他丰富性内涵的发展。
5、如果缺乏整体的思考,大家对学生的关注就会显得细碎而导致教师们难以把握,如果缺乏具体的维度和内涵,关注就会由于抽象而导致教师们难以落实。
6、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教师与所教学生的“特殊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所教学生独特的认识);二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7、普通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往往是考试评价和教材,而一位专业自主的老师会根据学科知识在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决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8、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并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有深刻理解的优秀教师归还专业自主权,给他们更多的教学探索的自由。
9、对人的理解和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更为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理解和敏感能够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富有人情味和丰富性,这种情感的丰富性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的品质,而且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是避免职业倦怠的有效办法)尤其对于学校来说,更应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面向“育人”尽快转型,所有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运行,都应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展开。诚如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所提倡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才会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第三篇: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感受颇深。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清楚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上获得了不少启示。下面就诗歌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在此新形势下,教师要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位。
一、教师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
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学生对诗歌的爱实际上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我初中时第一次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诗中的“断肠人”是如此的令我悲怜与同情,以至于这种情感在我内心深处不断激荡与振颤。这说明,诗之永恒就如爱之永恒,可以在顷刻间被感知,根本无须时间检验。真正的好诗是我们看一眼就知道永远也不可能把它忘掉的那种。因此,教师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力。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本身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诗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时,与其要求学生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还不如问学生究竟喜欢哪些诗句和意象。学生都是有一定审美敏感的人。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他们的审美敏感,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语言上。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宁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具体显现了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从审美的层面进入诗歌,感受诗歌
学生要感受诗歌的美离不开朗读。因为,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与声音不可分割,更与诗歌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音乐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诗歌教学与“语感”“语调”和“语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入人心的力量。其实,学习诗歌,学生一时不太懂也没有关系,教师只要多引导他们读,他们就自然会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让学生热爱诗歌。
语文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如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诗人的诗。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诗歌鉴赏理念进行更新,掌握更多的诗歌鉴赏新知识,才能教好诗歌。
总之,时下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耕耘,不断探索,让诗歌教学之树永远常青,并结出累累硕果。
第四篇:本色精神就是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
本色精神就是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彻底革除“四风”之弊。“四风”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我认为,根源就在官本位思想。现在,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只要当了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就可以“出有车、食有鱼”。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只要当了领导,他会自然而然觉得自己就是领导干部了,从此高人一等,与普通群众不一样了。长此以往,宗旨意识淡漠,四风滋长壮大。
所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当然,要见效很难,这必须真正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必然涉及长期形成的一些习惯与作风。但无论多么难,只要下决心做,就未必不能做好。莒县建国前老党员群体“本色精神”为我们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提供了一面最好的镜子。在莒县这块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战争年代,为了建立新中国,这里先后有13341人加入党组织,抛头颅洒热血,百折不挠地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的强盛,他们拼命实干,争当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雁”——— 他们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卓绝历程中积淀与升华的优秀品质,凝结成了“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本色精神”。这些建国前老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强,他们把奉献当成责任,把操守当成生命,思想、境界、作风、精神不同于普通群众,集中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是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本色”精神是一种朴实的感情,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又是长期教育积淀的结果。
作为市政府办公室的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使党的本色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光大,值得认真思考,也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老党员“本色”精神要结合工作实际,注入时代内涵,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政治上坚定,来源于理论上清醒。信念是决定党员思想行为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广大党员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永不动摇的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把握,作为立身做人的准则来践行,作为指导和检验工作的标准来落实,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学要深。要有好的学习态度,要有认真求实、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不能应付差事,浅尝辄止,防止和克服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二是悟要透。要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三是信要真。防止和克服口是心非或言不由衷。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核心是“筑心”,要从理想信念教育抓起,净化党员的心灵,强化党员的精神支柱,保持思想上的纯洁。要把政治标准作为检验党员干部的首位标准,无论环境如何变,以党性、公性、原则性、纪律性和规范性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标准不能变、不能降。只有信念坚定,才能实践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探索更加有效的党员教育锻炼途径和形式。要把“倒逼磨练”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方式,要把党员干部放在基层一线、艰苦岗位进行培养锻炼,让党员干部忙起来、转起来,磨练意志,在艰苦的锻炼中体会党性之所在。“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心地即精神家园,老党员坚守党的信念,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每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境由心生,“境”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由此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要培养好党员干部的心地,如果党员心不在党,党就有危险,党员干部要把心思放到党的信念、党的事业上来,即使是在业余生活中也要把心思放在文化和精神上来,这关系到党员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和文化观。
(二)自觉遵守和严格维护党的纪律。毛泽东同志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这些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纪律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对于伟大理想实现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纪律和理想信念是相辅相成的,严格的纪律是在坚定的理想信念基础上形成的,又是对理想信念的一种维护。优秀党员能够保持一身“清气”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牢记党的纪律,严格自律。这就告诉我们党的纪律建设始终不能放松,使每名党员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各项纪律,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解决新时期党员干部的问题,就要让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上有个“怕”字,自觉敬畏法纪。新的形势下,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党的纪律,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是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保证,也是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严明党的纪律,让党的纪律成为悬于每名党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每名党员干部应设的红线、必守的制度,让纪律观念深入人心,自觉做到依法行事,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各项纪律,始终以坚强的党性守住底线,以慎思明辩的理性抵挡诱惑,以执着专注的意念经住考验。党组织在加强党员干部纪律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培养党员干部自我把握、自我警醒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即使无人监督也能坚守自己。党员干部要敢于把自己放在悬崖边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醒自己稍不留神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操守,党员干部只要清正廉明,便可心底坦然,说话办事底气就足,就会赢得群众拥护。弘扬党员本色精神要加强廉政纪律教育,培养出一批像建国前老党员那样保持一身“清气”的党员干部队伍,以自身的“清气”带动党员队伍的清正廉明和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不在于官有多大、权有多大,而在于贡献有多大。党员们为党工作、为党付出、为党奉献,所以一生都感觉幸福。在走访调研中,党员们说的最多的一名话就是:中国梦就是我的梦,为党奉献就是我的幸福。
(三)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党的精神是一种永恒的资源,我们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挫折到崛起,在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的挺起,靠得就是党的精神,这也是我们走向成功、夺取胜利的法宝。“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在农村我们之所以能从人群中一眼认出哪些是党员,哪些是群众,靠得就是精神风貌,他们用身心合一的硬朗与坚强、饱满的激情告诉我们什么是精神的力量。党的精神是党的文化核心,优秀党员本色精神是党的精神的一部分,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现在党员干部浮躁的多了,静下来的少了;追求物质的多了,追求精神的少了;有想法的多了,想干事的少了;琢磨人的多了,琢磨事的少了,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党风政风。要以精神力量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能光靠职务提拔来调动,单靠物质和职务的激励,没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永远也不会一直把革命热情调动起来。习近平同志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党员本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是一种弘扬正气、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不仅是全体党员干部所需要的,也是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所需要的。要用党员本色事迹和精神为榜样,凝聚力量、引领风尚、鼓舞斗志,加快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动力源泉,更好更强更有力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梦。
第五篇:浅谈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职能本位回归的若干思考
浅谈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职能本位回归的若干思考
论文摘要 随着教育领域内的腐败日益加深,高校也成为了职务犯罪,贪腐行为的高发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纪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纪检工作要充分发挥“走基层,转职能,改作风”,将其作为纪检工作的保障。关于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职能本位回归本能的问题,不仅要以党的先进思想作为引领,还要充分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为根本,创新机制改革,灵活运用工作方式,落实工作效果为目标,保证高校纪检检查工作职能本位回归,推进反腐败工作不断发展。
论文关键词 高校纪检 反腐 工作职能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反腐工作,誓要将反腐工作进行到底。全国范围内,无论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进行了“打老虎”、“拍苍蝇”,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在做工作部署时,明确职责,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而且强调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要过硬,要廉洁。巡查组也多次深入高校进行调查,作为反腐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纪检机构和工作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能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高校反腐工作提上新的台阶,使纪检监察工作回归本能,是一项紧迫的研究任务。同时,要站在新的战略高度,看待和履行自身职责,本着不渎职、无愧党、新发展的内涵,得出新的研究结果,不仅服务于高校建设,也要服务于全社会。
一、切实理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能和意义
简单上讲,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就是要检查和监督高校的行政领导干部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不违法乱纪,做好本职工作。关于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能,我国有明确的条例和法律做出过规定,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检查学校党委和行政遵守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情况,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利进行监督,协助高校党委和行政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反腐倡廉工作。
根据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能,其实它是由高校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加强高校组织的监督工作,可以依据职能范围,对违法违纪的党组织和党员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分和处理,在权限范围内充分行使其监督、执法、问责的权力。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对高校的廉洁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尽管高校属于公共事业单位,但是其从事教学、行政、科研等多种行为,又有相对于其他机关单位较为复杂的机构组织构成,可以说高校中充斥着名利和权利,是一个极为容易滋生腐败的温床。如果不加以严格管理和监督,不仅不利于高校本身的发展建设,也会极大的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高校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道强有力的屏障,是遏制这些不良现象的有力武器。
二、现阶段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开展情况
我国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一直以保证教学,致力科研,服务社会的宗旨展开工作。首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增强监督意识,对涉及的各种利益行为都参与监督;其次,在不断工作实践的积累中,自身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制定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以制约各种权力,防患于未然。但是,随着我国在教育领域不断的加大投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且学校与社会各种事务紧密相连,情况不断复杂,使得很多事情可以隐蔽进行。再加上金钱名利的诱惑,使得很多人不惜铤而走险,腐化了自身思想道德,不但自己想方设法谋取利益,还相互勾结,以权压法,使高校的腐败问题治而不绝,一批又一批的人走进了腐败的大军。高校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纪检监察工作无法有效发挥
高校都是教育工作者,在成立的纪检监察部门里,工作人员基本都来自于其他部门,例如很多从事纪律管理、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与管理、教务工作的人组成了纪检监察队伍,不仅人员队伍不够专业化,而且也将工作性质混淆,把相近工作或类似工作看成纪检监察工作,这种现象的表现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存在概念不清晰的情况,错误的分配了工作内容。
另外,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被与其他教学工作者同等看待,在高校进行相关工作时,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多时候在现场行使监督权力时,还要兼顾从事其他工作,使监察工作在落实上不能专心,从始至终。这种情况不仅影响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落实,还会很大程度上放松警惕,规避掉错误和漏洞,使工作收效甚微。
(二)工作方式缺乏变化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形式通常缺乏创新,不能抓住重点。很多时候,监察工作就是简单地到现场监督检查,之后总结审核。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工作量大时,监督工作不能很好落实或者效果反馈差,使得监察工作流于形式,也就不能从现场发现问题。而审核工作往往很难在汇报的材料上找出瑕疵,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使得工作没有突破性的成绩。作为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思考工作方法的问题,了解常规工作的实质,积极采取灵活多变的监察手段和机制,避免被动,要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自身队伍综合素质低
在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很多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都不够高,对职位定位不准确,缺乏职能认识。同时又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和法律、审计工作知识,导致了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时很难发现问题。还有的工作人员由于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在工作中打“感情牌”不能尽职尽责,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会助纣为虐,使得监察工作困难重重。
三、关于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职能本位回归路径的讨论
面对高校纪检监察工作所处的境地,如何能让其真正回归本能成了能否有效看展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在新形势下,也要与时俱进,首先要对本位职能重新进行清晰准确的认识,以党的先进思想作为思想指导,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回归本源,切实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一)明确职能,落实工作
纪检监察工作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理清监督与被监督的角色位置,充分理解被赋予的监督、执纪、问责权力。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必须要回归本职,做到监督管理专一,组织纪律严明,对待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平等对待,全面监督,重复检查。在工作的同时,要站住角色立场,分清工作内容,始终保持客观存在,履行程序,划清权限,认真执行,做好监督工作。抓住问题主旨,在履行职责上充分发挥问责权限,不拘泥于形式,能够揪出主要矛盾和问题,抛开不必要的包袱,深入透彻的完成本职工作。
(二)善于抓重点,找关键
高校纪检监察部门首先要充分了解学校内部工作,不仅能够清楚学校主要的工作范围,还要全面的深入局部工作,充分参与。在纪检监察工作开展中,要善于从事情的整体进行把握,找重点,找关键环节,既能有效的实施工作,又能以逸待劳,使工作效果事半功倍。在对待复杂和繁多的工作中,要善于理清头绪,抓住主线,合理分配人力,能够集中精力。遵循“快、准、稳”的工作原则,守住自己的职责边界,充分的参与事件,又不干扰事件,回归职能本位,对职能部门实现监督的再监督。
(三)创新工作方法,灵活多变开展工作
传统的监督方法经过实践检验,不能很好地将工作落实,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新形势下,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要主动创新,改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模式,能够利用有限的精力取得更多的实际效果。从老旧的“点对点”的监督工作方法,向重点突破,术业专攻转变;从定期定点检查向灵活多变的方式转变,要丢掉一劳永逸的思想,能够做到重复检查,多角度审查,多方位监督。在工作中还要注重“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将纪检监察工作做到灵活、务实、有效。
四、不断完善自身队伍建设
(一)健全机构设置
目前,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存在很多乱像,力量薄弱、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整、机构名称不统一、相关制度制定不完善等,都成了高校纪检监察机构有效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重大阻碍。按照《中国共产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党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而根据调查,有很多学校甚至都没有设置纪委机构,相关工作由其他部门代理执行,严重暴露了高校在纪检监察工作的滞后,也反映了前文提到的工作职能定位不清晰,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从机制体制上的发展不健全,也不难窥伺纪检监察相关管理制度落后,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差等问题。所以,完善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能够行之有效的健全高校机构建设,统一纪检监察部门设立的制度。
(二)提高人员工作素养
我国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普遍存在不够专业,自身工作经验少,工作能力有局限性,更加缺乏全面型人才。没有兵的将军怎么能打仗,所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培养也是一项重点工作。要针对性的招聘专业人员,有系统性的培训多面手,有方向性的训练工作人员的相关专业技能。另外,要注重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保证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办案时能够秉公处理,本着执政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将纪检监察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高校纪检监察机构的自律建设
作为纪检机构,不仅要充分落实对职能部门的监督,还要实现高度的自律工作。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先保证自己是一个可以秉公办事的组织,才能保证所做的工作都是公正的、正确的。
在加强自律建设方面,首先要有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管理制度也是组织机构能否健康运作的体现,管理制度不仅是制约工具,更是工作的执行原则和准则,这也保证了工作是按制度办事,而不是个人意愿。
另外,对纪检机构也要实行监督。纪检监督部门在实施监督工作的同时,也要接受来自他人的监督,一个健康的体系就是能够形成相互制约,既避免了权大于法的弊端,又充分达成了工作目的,提高了纪检监督意识。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在十八大的工作部署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多方面的探讨,高校纪检监察工作急需回归本位职能,在高校的反腐违纪工作中树立起一道坚固的城墙。然而,现阶段的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关乎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全局。唯有提升思想认识,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强化工作力度和执法效果,在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高校纪检监察工作才能把职能回归本位,正风肃纪,守护高校,净化它的美丽土壤。
参考文献
[1]刘勇 编 数字电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马淑华 编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7 [3]嗨茶网 编 news.hicha.com菊花茶的制茶技术及应用科学出版社 2015 [4]杨子文 编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5]王法能 编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