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本质
回归教育的本质
初一年级
王志伟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当代中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林格老师的教育理论专著《教育是没有用的》。书中的观点可谓独辟蹊径、精辟独到,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细致的、到位的评析。读完之后,对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林格老师认为:应变教育的“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以前,很多人把造成这种状况的的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林格老师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孩子就好比牛,当代教育的最大困境其实是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如果长期执著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而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林格老师在书中提出“高度尊重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协助拓展孩子的主动发展可能,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一位教育者,如果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而发生实现那些实现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如果只强调“灌输”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这种高级本能的蔑视,他们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书中林格老师认为: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因为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也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入手,分层次设置问题,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工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与指引:从感觉上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孩子学习的持久快感,学习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不付出努力和汗水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林格老师认为,如果老师的教育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有的知识传授都是徙劳无功的。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天才,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
在书中,林格老师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阐释。他说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同时,教师应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
如果说的话太多,但没有实际内容,取得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在工作中,我们要深入研究,要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受到重视。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不可抱着一颗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在教学工作中,教育者情绪化是很常见的事,但人的高明在于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在浮躁的社会中做优秀的教育者,更需要一份心境上的平静。以平静之心面对孩子,坚守教育的纯真,将一切教育的期待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以气养气。因为,在平静的背后,孩子的成长空间才能得以充分拓展。
林格老师认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和家长根本不敢“放”,也就是即使知道了“依靠孩子”的重要性,但由于被惯性思维的力量所控制,“放”而不下,结果导致虚伪的“依靠”。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这应当是现代教育变革的总纲领。现代教育中,必须承认这个重要性,并以此为孩子自主发展的线索,才能从教育的困局中解脱出来。
卢梭曾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这句话不敢说是真理,但它发人深省。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过多了呢?孩子们常常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为了教育者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做”当真不如“什么也不去做”!而在中国,多少教育者千方百计地尝使孩子成才,多少家长殚精竭虑,不辞劳苦,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爱好,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管教、指导孩子,但往往不但没有效果,甚至还不乏悲剧性的例证。但放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收获的比你期望的要多得多。而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放下自我”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要能做到真正的“无我”,把自我缩小到比尘埃还小,镶在孩子的眼睛里,而且孩子也不会感到不舒服。
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本书中林格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而“人”与“才”是两个概念,培养“人”和培养“才”的关系可以比喻成杯子和水。“水”是各种知识、才华和技术,而杯子是盛水的,杯子的大小,决定它最终能容纳多少水。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教育的核心是真爱,重要的是善良,善良是一种至爱,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特别是对于所谓的“差生”,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彰显他们的善良之美。那么他们就会从此建立“做好人”的信念,“自主化”就自然而然了。包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教育中,包容与谅解是一朵芳香的“玫瑰”,教育者有责任把这朵“玫瑰”传给孩子。同时,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离不开自信作基础。自信是人格的核心。培养自信的根本在于其自信的来源,如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些他之前不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或者完成了一个向
往已久的目标,那么自信的疏导和建立就会水到渠成。但如果一味干巴巴地对孩子强调自信,只能让孩子感觉紧张,或者盲目相信自己,不顾真实状况。对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的选择。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孩子如果不够自信,面对某一件事时,就会先自乱阵脚,而自信却能让人从容自如,让内心生出必胜的信念。
林格老师认为:在学习生活中要让自信成为习惯,形成了自信的信念之后,更需要学会在挫折中锤炼、巩固自己的自信心,否则自信将被扼杀。任何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有很多困境和阻挠,能不能克服这些成功路上的阻碍,就要看有没有自信,来引发内心顽强的毅力。如果真能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自然就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学习生活中,教育者角色要实现根本转变。长期以来,我们教育者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情操与美德。而我们要做“火柴”,“火柴”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并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当一个人充满乐趣地学习时,不论环境多么困难艰苦,他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同时,孩子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境界,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教育,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的一条捷径。教育者对自己过错的反思态度会极大地影响被教育者。而作为一线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低处,才能海纳百川。教师从事教育事业,首先要考虑如何掌握优秀的教学法,使孩子会学、爱学,学有所成。同时教育者关键要“沉得住气”,这是目前老师和家长特别欠缺的一种核心能力。在这个转型的时代,人心浮躁,人们最缺乏的就是恒心和耐心。如果你一个人能沉得住气,自然就会在浮躁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只有沉得住气,才能成为一名教育家。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就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当教育者把孩子的自觉唤醒后,他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在如何提高成绩方面,要有个性化教育的操作系统。形成一系列的阶梯,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风格学习,使其形成不同方式的学习风格,这样才能使孩子创造出自己的特色的个性化学习。
在本书中,林格老师认为回归教育的根本,引发孩子的主动性,唤醒孩子的自觉,是教育的基本保障。但是,如果只为了“引发”而“引发”,为了“唤醒”而“唤醒”,必然又让所有教育者开始崇拜具体的、貌似高超的教育技术,这显然偏离本书的初衷。只有根据个性养成不同的习惯和素质,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成绩优良、个性卓越的优秀学生。以上是我的读书笔记,不足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二篇:2013申论热点:回归语言教育本质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英语学习大多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英语考试陪伴着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是大学毕业也需要四级通过才能取得证书。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便是高考,当高考与英语挂钩,不少偏科的学生就止步于大学校门之外。然而,很多人在离开校园之后,很难有机会再用上英语。现在关于高考改革的话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近日,关于高考改革的报道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先是有媒体报道江苏酝酿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拟取消“小高考”加分,高考英语将不再计入总分。但随即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对此辟谣。然而,人们对于高考是否应当考英语的热议并没有停息。
不可否认,目前的英语教育目的不是在培养语言工具的使用,而是服从于学生应付高考的需要。不然,那么多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英语之后,为什么仍然无法熟练地利用英语听说读写,遑论以英语为背景思考问题? 英语本身是一种增强人与人、国与国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出国留学的学生会接触到英文原版教材。不掌握英文就无法上课,留洋归国的教师和外籍教授多会用英文授课,学生们要听得懂英文,看得懂课本才能上课,记笔记也是用英文。英语不是专门的课程,而是学生们学习的工具。
另外,掌握英语,有利于我们了解外国文化。在《听杨绛谈往事》一书中也有记述,在清华相识的杨绛与钱钟书,互相推荐英文书,通信用英文,钱钟书还用英文写小说、散文。英语除了是学生们学习的工具,更能让一些热爱文学的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感悟异国语言之美。
不幸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却很少有机会以英语为语言工具学习专业课程。在大学校园里,英语意味着考试,意味着四、六级证书。在教学训练服务于考试的教育范式主导下,学生们既无法把英语作为工具掌握,以英文为媒介了解其他国家的技术文明与思想精神,也难以深入阅读经典,完成量的积累和质的升华。因此,英语的教学和考试模式必须改革。
然而,呼吁高考改革,不等于取消英语考试和英语教学。类似于江苏“高考英语将不再计入总分”的传言,极容易被误读为“高考不考英语”,进而放大成“英语教育没有必要”。我们不能走向另外一个错误的极端。高考和教育改革,其重点应当是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形式的改革,应当让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的工具,而非参加考试的技能。
当英语成为考试升学的一项指标后,人们对于英语有了错误的理解。英语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应该学习并掌握,学习英语本身应该是快乐的。多年来,英语教育背负了太多的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指责。我们应该明白高考是保障公平合理的选拔考试,是一种合理的形式。然而考试的内容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革新。当然,我们在不断改进高考制度的时候,语言教学的改革也是必须的。
第三篇:高考作文应回归本质
高考作文应回归本质(转发共享,谢谢作者)
2011-06-08 08:01:00|
每年高考,语文作文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亦不例外。6月7日上午起,微博中就有很多网友发表对高考作文的评点。
根据各地的高考题目,笔者注意到,除新课标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外,今年作文的一大特点是,较少与时事紧密挂钩,不是政治题,也非科技题,而重在考察学生的基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这是对作文本质的一种回归。——此前有些作文,就会因与时事太紧密,学生对某个事件的相关背景不熟,而导致无法下笔,作文就不是作文,而成了时事政治考题了。《中国崛起的特点》更像政治题,是典型的主题先行。为什么要让考生一定要写中国崛起了呢?为何不允许考生说中国其实并没有真正崛起呢?没有崛起自以为崛起,可不可以作为“特点”呢?
从各地的题目分析,全国卷2高考作文《诚信》是老题目,我在考前给你一考生随口说作文题目,就说到它,估计考生都会记得好多范文,但要写出特色、得高分不易。江苏作文《拒绝平庸》、浙江《我的时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话题很熟,但也难写好,一不小心就会得一个“平庸”的分数。江西卷《孟子三乐》,强调思辨,属于难写的题目。广东《回到原点》,和2009年的《常识》有得一比,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考验考生对“原点”的认识。而上海作文让考生议论“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题目融合了生活态度、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命题,如果这三者的关系能论述好,作文可以出彩。
总体看来,作文重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个好的趋势。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培养公民素养和人文素养。但还需注意两点。
其一,作文强调思辨,这会给阅卷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再以主题先行,观念先行来评价一篇作文。观点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论据是否详实、论证是否严密、充分之别,如果某个学生在作文中提出“另类”的观点,但却说理充分,阅卷者是不能轻易给判一个低的分数的,否则,就会扼杀思辨,让学生畏首畏尾,学生只会写出没有个性、特色的平庸文字。
其二,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出发,作文应尝试出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而不是所有学生都做一道作文题。比如,法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就按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学科划分,不同科类有各自的作文考题,而且为每科考生提供若干个题目以供选择。2008年法国高考理科作文题,有3个题目供选择,用4个小时写作,分别是“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具备的背景知识,选取一个题目来写。这样的出题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笔者设想,如果几个省的作文题目,放在一张卷子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这可能更好。或有人认为,这不利于评分标准统一,但如果阅卷者认真、细致,关注考生的说理过程与表达能力,是不会存在这一问题的。大学自主招生出不同的面试题,都可考察出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没有理由不能通过阅读作文,评价出学生的作文能力的。
毫无疑问,高考作文具有选拔功能,因此,考出考生的作文水平很重要,但是,任何考试选拔都应兼具育人功能,从这一角度看,出好作文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空间,将是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第四篇:回归教育本质唤醒学习初心
回归教育本质唤醒学习初心
摘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初心,是教育的本质,是一线教师上好每节课的关键,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讲起来愉悦,师生互动,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激发初心的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备课,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充分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老师还要用各种激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身价值,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关键词:学习初心;课堂共鸣;激发兴趣;师生互动;参与体验;认可激励;学科整合
作者简介:袁海雁(1971-),男,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物理教学与实验.学习初心,就是指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兴趣取向)和求知欲.保持孩子的初心,就是保持学生的学习初心,这点很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厌学,丧失学习初心,因此唤醒学生的学习初心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求知和思辨是人的天性,教育者要去关注这种天性,顺其每个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去启发、鼓励和加以方法上的开导,使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思辨力充分释放,让“学”成为一种自觉、主动以及独立的行为.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每天都通过课堂与学生交流,怎样的课才能更好发挥教育的作用,称之为一节好课呢?笔者认为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时感觉思路清晰,有条理,学习起来不会混乱.各个环节的过度要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还感到很轻松,不会有疲劳的感觉,学生是真正的学进去了.这样的课就算一节好课.从教近三十年,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一直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前行,努力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很多学生爱上了物理课.下面笔者谈一下在唤醒学生学习初心的几点做法.1课堂的共鸣始于教师激趣的导入
一节优秀物理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从调味艺术的角度去把握,寓趣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力求做到课伊始,味已生;课进行,味正浓;课结束,味犹存.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会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此时的教师一定要讲究切入的技巧,学会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情境之中.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乃是成功的一半”.而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让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便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更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但在导入的过程中还需遵守一定的原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要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导入必须以本堂授课内容为中心,时刻围绕这一中心,选择所用导入内容时,要看其是否与待授课内容是紧密关联且较为直观的.切忌喧宾夺主,片面扩大影响,对欲授课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资源即使再好也不去用.要点之一就是要新颖有趣,切忌枯燥乏味.在设计导语时,应在“趣”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要点之二则是要注重师生互动.只有互动性的导入,才会有学生的不断参与,所以环节之中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就要将每一个环节点的悬念设计如小实验,小谜语,小故事……
学生只有在时时的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集中注意力,相互交流中收获成就感,进而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2学生听得懂源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
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用什么方法才能激发兴趣,怎样讲解才能让学生容易听懂利于理解,至少要让想学习的同学能够听懂,在备课时要提前预测到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要做好应变的准备.比如我在备九年级综合复习课《教室里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及原理》一课时,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通过饮水机的饮水桶可以观察到放大的像.学生的观察只是表面的肤浅现象.这时拿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粉笔,学生可能就要提出问题:通过饮水桶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像呢?它跟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的像一样吗?借助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进一步引申发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迁移,把可能的图像画在黑板上,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测,并说出猜测的依据.再用课前准备的烧杯来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交流其中的原因,由学生代表来做分析汇报.为达到直观效果,还设计在黑板上将成像原理图画出来.通过一系列的预设活动,学生就能轻松地所学知识运用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所学习的每一节内容在课本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前后章节都有密切联系,掌握本节内容在前后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在备课时要有大局观,比如说这节课对所学的内容在必要时要进行适当的拓展,拓展引申到什么程度,教师的心中是一定要有数的.很多情况下这就是为今后的学习或是讲某一个问题做好一个铺垫埋下一个伏笔.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3学生乐于学源于在参与和体验中提升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你的科目大致有三点:一是学生对学科感兴趣;二是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三是学生轻松学会.在学习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最佳方法,从获取信息的角度看,人获取的信息70%来源于视觉,20%来源于听觉,10%来源于其它感官,大量实验证明: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一遍.物理是一?T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脱离了实验学习物理没有任何的意义.因而,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实验更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认为准备实验很麻烦,学生做实验很耽误时间,实验课堂又很乱不好控制,在黑板上画画图,讲解会节约时间,而且效率高.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长期以往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很差.能看明白,能说明白,就是做不明白.再好的课件也不能替代物理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图省事在黑板上讲实验,纸上谈兵,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做实验.在教学中能做学生实验的不做演示实验,不能做学生实验的一定要想办法做演示实验,同时还利用身边的材料为课堂服务.例如:在设计《矿泉水瓶蕴含的物理知识》一课时,以矿泉水瓶为媒介作为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挖掘矿泉水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并用矿泉水瓶设计有关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理,以此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了全方面的深入复习.由于设计精巧,又利用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被点燃了,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对物理的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听课的老师都说: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矿泉水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轻松的就完成了一节综合型的复习课,达到了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良好效果.由于条件有限,农村学校实验器材和教具不是简陋就是缺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些实验器材来辅助学习,这种使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器材制作的教具可以让学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愿望和探索热情.学生制作的万花筒、前驱电动车、潜望镜都有所创新,把潜望镜的镜筒变成伸缩式,将学生的制作作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参与制作的学生内心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更要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带给学生更多充满生命活力和生命情怀的学习过程.4学生的自信心源于教师的认可和激励
每当走进教室学生起立向??好时,都会发自内心的真诚地反馈问候.教师的眼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窗口,同时环视班级所有同学的眼睛,用面带微笑和期许的眼神来满足学生的内心渴望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认可.每当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就会沉静在思考之中,都会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也许会耽误一些时间,可是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就会有质疑的生成,有了疑问便会有了互动的交流与反馈,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学生的眼睛都是放光的,课堂效率能不提高吗?由此可见,课堂效率的高低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认可程度的高度.认可程度高,学生的内在动力被激发,他们几十个学生的思维将会远远地超过老师,如果能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集中在一节课中呈现,就可想而知学生的收获将以一当十,还是以一当百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每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时,教师都会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寻找到每一个值得认可的优点来强化和扩大影响,小到一个切入点,一个举手的勇气,一个响亮的声音,大到一个思维的方式,一个创新的思路,一个合成的方法等等.只要是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你再看教学所呈现的情况: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高涨了,学习的空气浓郁了,它一定胜于教师一个人的千叮咛,万嘱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是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的公正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这也是一个艺术,不要怕学生说错,只要学生敢说,不管对错都要鼓励,说错了更需要鼓励,要尊重学生,让学生说完,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更有利于其他学生的学习.一节课不仅让程度好的学生听明白,听懂,更要格外关心顾及中下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为此,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理解问题.如作业在对完答案后,让学生交流并提出问题,很多优秀的学生就会大声说没问题,不用讲,好学生经常说的这句话根本没有代表性,它只会大大的打击中下等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这时中下等学生往往表现的是默不作声,怕自己因不会而提出问题遭到优秀生的讽刺和嘲笑.教师要坚决站在中下等学生这一边,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表现出有足够的耐心和诚心去帮助他们.经常教育程度好的学生做人要谦虚,更要懂得互帮互助,让优等生来给其他学生讲题.在尊重和理解中,孩子们慢慢学会学习,充满自信,敢于质疑,乐于思考,这才是教师想要的课堂.5学生的收获更源于教师间的合作与严谨
任何科学都不是独立的,教师要想上好课,就要与其他不同学科教师多交流,了解学生现阶段所具备的其它学科知识,以及会对本学科的学习带来的影响.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说:在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就应该先了解化学课中是否学习过天平的使用,学习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学生学过天平的使用,这节物理课应该怎么上,如果没学过天平的使用,这节物理课又应该怎么上.教师都应该提前做好思想准备.现在提倡学科整合学科渗透,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不能只考虑本学科的教学.如在学习反射定律时,涉及入射角与反射角的问题.以往数学教师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告诉学生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也等于反射角.笔者都会很耐心的告诉数学老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是正确的,但绝对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在这里都是赋有特定的物理含义.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事例:如我们常说儿子长得像父亲,就不能说父亲像儿子,因为先有父亲后有儿子,父亲的长相影响儿子的长相,所以只能说儿子像父亲.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数学老师都能正确讲解这一问题,为以后物理课的学习形成正确的铺垫.再如研究:R=U/I中的R与U和I的关系,学生经常会出现R与U成正比,R与I成反比的认识.这样错误的理解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造成思维上的混乱.为此,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抓住要点,挖掘隐含条件,抓住不变量,寻找等量关系,让学生养成边审题边作图的好习惯,这样可以变抽象为形象直观,形成正确的认识.总之,学生千差万别,教学因人而异.用平静的积极心态,去接纳那些无法改变的;拿出勇气和力量,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而是生活”,让大家共同分享教育带给的那份幸福和快乐!
第五篇:“双减”“双增”让教育回归本质
“双减”“双增”让教育回归本质
今年,“双减”和“双增”可谓是教育领域的两件大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争议。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更是教育的一种改革,更是为了学生的未来着想。这两项政策到底好不好,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只有学生真正步入社会才会明白。
继“双减”政策实施后,教育部发文,为了缓解中小学儿童健康成长,在实行“双减”的同时,推动“双增”政策。双增,旨在增加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增加孩子体育美育方面的课外活动。实行“双增”政策也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保护儿童的健康,让儿童健康成长。
对“双增”政策,有持反对意见,也有拍手叫好的。其实,任何一种政策的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利有弊,都需要时间来证明。其中,有位网友表示很支持:“增加体育,音乐,舞蹈,美术,或折纸活动,便于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从“双增”和“双减”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希望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让孩子增加课外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同时,有可以短暂的让大脑得到休息,一举双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