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

时间:2019-05-12 15:0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

第一篇: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

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11/28/05

1支柱产业支持政策

一般的,我们把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中,对国家(或地区)工业产值增长贡献较大,产出或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称为支柱产业。支柱产业通常具有相对较大的产出规模,同时又能在某一经济增长阶段内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

支柱产业支持政策具有如下功能:第一,可以促进支柱产业的企业直接利用先进国家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式非均衡转换;第二,加快由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换;第三,增加支柱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延长产业本身的生命周期。

2衰退产业援助政策

衰退产业援助政策是为了在产业结构的转移过程中,防止和缓解产业间的过度竞争和行业中大面积亏损企业的存在,促进资源顺利地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优势部门快速成长。

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加速设备折旧(2)市场保护、援助(3)促进转产

(4)技术与经营支持(5)转岗培训。

3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幼小产业保护政策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和国内生产保护政策。

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是指政府采取限制有关产品进口或削弱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竞争力,并对本国相关产品出口给予优惠和补贴的措施,为本国幼小产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合适的环境。具体手段包括关税和各种非关税的壁垒(如进口限制、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国内生产扶持政策,是指为配合贸易保护政策,利用政府所拥有的权利,将资源向幼小产业倾斜,以迅速增强本国幼小产业的竞争能力和扩大其市场份额。具体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扶持(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特别折旧等)、金融扶持(专项贷款、利率优惠)、技术扶持和直接规制等。

公共物品的概念 11/28/05

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产品。如知识、国防、路灯等。对应的有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物品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这种物品,是否会减少他人使用该物品的能力。物品的排他性:一个人使用这种物品,是否阻止他人使用该物品。

倾销与反倾销的概念 11/28/05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的价格将其商品挤进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受到倾销商品损害的进口国为此采取的措施称之为反倾销。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议》规定反倾销措施成立的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确定倾销必须经过三个步骤:确定出口价格;确定正常价格;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格进行比较。

反倾销的措施包括价格承诺和征收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的数额可以等于倾销幅度,也可以低于倾销幅度,但不能大于倾销幅度。

第二篇:Abazfdy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目录如下: 第一部分产业组织 1.1 市场结构

1.1.1 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1.1.2 各类市场结构的行为特征和效果分析 1.1.2.1 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1.2.2 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1.2.3 垄断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1.2.4 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1.3 行业进入壁垒的概念和分类 1.1.4 行业退出壁垒的概念和分类 1.1.5 规模经济的概念及原因 1.1.5.1 规模经济的概念 1.1.5.2 规模经济的原因

1.1.6 范围经济的概念及原因 1.1.7 可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1.1.8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 1.1.9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1.9.1 博弈论

1.1.9.2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1.9.3 博弈的分类

1.1.10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 1.1.10.1 信息不对称的一般原理 1.1.10.2 逆向选择 1.1.10.3 道德风险•• 1.2 市场行为

1.2.1 倾销与反倾销的概念 1.2.1.1 什么是倾销与反倾销 1.2.1.2 倾销与反倾销的实质 1.2.1.3 倾销的经济学定义 1.2.1.4 倾销的法律定义 1.2.1.5 反倾销案例

1.2.2 企业并购的形式与动因 1.2.2.1 企业并购的形式

1.2.2.2 企业并购的动因

1.2.3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 1.2.3.1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益 1.2.3.2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成本 1.2.4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

1.2.5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1.3 市场绩效

1.3.1 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 1.3.2 1.3.3 1.3.4 1.3.5 帕累托效率的概念

市场失灵的概念和原因 外部性的概念 公共物品的概念

1.4 产业组织政策

1.4.1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手段 1.4.2 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 1.4.2.1 政府管制 1.4.2.2 放松管制 1.4.3 反垄断政策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 2.1 产业成长与演进 2.1.1 产业分类方法 2.1.1.1 两大部类分类法 2.1.1.2 计划体制分类法 2.1.1.3 三次产业分类法 2.1.1.4 资源集约分类法 2.1.2 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2.1.3 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2.2 产业关联

2.2.1 产业关联的方式

2.2.2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 2.2.2.1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 2.2.2.2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假设

2.2.3 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

2.2.4 产业关联效应系数的经济涵义和分析 2.2.4.1 直接消耗系数 2.2.4.2 完全消耗系数

2.2.5 产业波及效果的分析 2.2.5.1 产业波及效果以及分析工具 2.2.5.2 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 2.2.5.3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其他应 2.3 产业结构政策

2.3.1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及适用条件 2.3.1.1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2.3.1.2 主导产业选择的适用条件 2.3.2 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2.3.2.1 支柱产业支持政策 2.3.2.2 衰退产业援助政策 2.3.2.3 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2.3.2.4 产业技术政策 第三部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1 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3.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 3.1.1.1 经济增长的概念 3.1.1.2 经济发展的概念

3.1.2 工业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3.1.2.1 工业化的含义 3.1.2.2 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3.1.3 发展水平的度量 3.1.4 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 3.1.5 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 3.1.6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 3.1.7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 3.2 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

3.2.1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 3.2.1.1 进口替代战略

3.2.1.2 进口导向战略

3.2.2 比较利益和要素察赋的概念 3.2.2.1 比较利益的概念 3.2.2.2 要素察赋的概念 3.2.3 关税的作用

3.2.3.1 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3.2.3.2 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3.2.3.3 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 3.2.3.4 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3.2.4 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和消极影响 3.2.4.1 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 3.2.4.2 外商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 3.2.5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2.6 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3.2.6.1 加入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3.2.6.2 我们的产业发展对策

3.2.6.3 具体的对各产业发展影响分析 3.2.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3 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3.3.1 增长极理论 3.3.2 梯度转移理论 3.3.3 点轴开发模式

3.3.4 区域发展的基本一非基本原理 3.3.5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3.3.5.1 地理位置因素

3.3.5.2 自然因素

3.3.5.3 人口因素

3.3.5.4 社会经济因素 3.3.5.5 科学技术因素

3.3.6 区域分工的意义和形式 3.3.6.1 区域分工的意义 3.3.6.2 成本学说

3.3.6.3 要素察赋学说

3.3.7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内容 3.3.7.1 概念 3.3.7.2 目标 3.3.7.3 内容

3.4 循环经济

3.4.1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意义 3.4.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3.4.1.2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3.4.2 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

3.4.3 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3.4.4 循环经济的实践 第四部分城市经济与管理 4.1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4.1.1 城市经济规模的概念

4.1.1.1 聚集经济与城市经济规模

4.1.1.2 城市经济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4.1.1.3 城市经济适度规模、合理规模和最佳规模 4.1.2 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和作用 4.1.2.1 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 4.1.2.2 城市聚集经济的作用 4.1.3 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 4.1.3.1 城市化的内涵

4.1.3.2 城市化的动力

4.1.4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 4.1.4.1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4.1.4.2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4.1.5 城镇体系的形成、特征和类型 4.1.5.1 城镇体系的概念 4.1.5.2 城镇体系的形成 4.1.5.3 城镇体系的特征 4.1.5.4 城镇体系的类型 4.1.6 中心城市的类别与作用 4.1.6.1 中心城市的类别 4.1.6.2 中心城市的作用

4.2 城市经济管理问题

4.2.1 城市人口、就业与土地利用的基本问题 4.2.1.1 城市人口的概念

4.2.1.2 城市人口变化的原因 4.2.1.3 城市规模的概念

4.2.1.4 城市劳动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 4.2.1.5 城市劳动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4.2.1.6 城市就业增长的收益 4.2.1.7 城市就业增长的成本 4.2.1.8 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 4.2.1.9 土地利用分区制的内涵 4.2.1.10 土地利用分区的市场效应 4.2.2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4.2.3 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种类和作用 4.2.3.1 经济技术开发区

4.2.3.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2.3.3 保税区

4.2.3.4 边境经济合作区

4.2.4 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4.2.4.1 政府的基本职能

4.2.4.2 政府管理运行的职能

4.2.4.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方政府职能与作用 4.2.5 政府失效的含义与寻租问题 4.2.5.1 政府失效的含义 4.2.5.2 寻租问题

4.2.6 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4.3 城市财政与城市金融 4.3.1 城市财政的职能与作用 4.3.1.1 财政的涵义与特征 4.3.1.2 城市财政的职能 4.3.1.3 城市财政的作用 4.3.2 税收的经济效应 4.3.2.1 税收效应概述

4.3.2.2 4322税收对消费的效应 4.3.2.3 4323税收对企业生产的效应 4.3.2.4 4324税收对储蓄的效应

4.3.3 城市金融的种类及其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4.3.3.1 城市金融的种类

4.3.3.2 城市金融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4.3.4 城市金融市场的组成及其作用 4.3.4.1 城市金融市场的组成 4.3.4.2 城市金融市场的作用 4.4 上海城市经济

4.4.1 上海市支柱产业概况

4.4.1.1 上海信息产业概况 4.4.1.2 4.4.1.3 4.4.1.4 4.4.1.5 上海金融产业概况 上海商贸产业概况t 上海汽车制造产业概况 上海成套设备产业概况

4.4.1.6 上海房地产业概况 4.4.2 上海市工业产业的特点 4.4.3 上海市工业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4.4.3.1 需要积极调整的工业产业 4.4.3.2 需要继续发展的重点产业 4.4.3.3 都市型产业

4.4.3.4 扶植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4.4.4 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 4.4.4.1 上海城市功能定位 4.4.4.2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

第一部分.产业组织 1.1市场结构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它反映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内容包括:(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已有的买方和卖方与正要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卖方、卖方之间的关系。市场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种结构决定了厂商的行为,故而又决定了产业绩效的好坏。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三个因素.1.1.1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根据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并参照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一般把市场分成四种基本类型。

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就是独家垄断。是指某企业是某产品的唯一供给者,不存在任何竞争对手。

3、垄断竞争市场

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垄断,即非完全竞争又非完全垄断的市场形态。

4、寡头垄断市场

只有少数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每家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家的产量及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市场、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

1.1.2各类市场结构的行为特征和效果分析 1.1.2.1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

(1)市场上有许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其买或卖的数量,在市场中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以致无法通过自己的买或卖行为影响市场价格。

(2)企业生产的产品品质均一,具有同质性。

(3)生产要素(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4)市场资讯完全,市场的信息是畅通的、准确的。市场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完备的

信息。

在现实中,完全符合上述特征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只有某些产品的市场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形态。

2.完全竞争的市场效果分析: 供求平衡,成本低,价格低。

1.1.2.2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1)厂商家数只有一家。

(2)产品独特,缺乏替代性。(3)市场资讯极端缺乏。

(4)其他厂商加入市场十分困难。

(5)垄断厂商价格的制定以获取最大超额利润为目标。

1.1.10.2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通常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接收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逆向选择”可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所以,叫“逆向选择”。

坏的产品驱逐好的产品,原因是在购买前的信息不对称。例如:A老年人的健康保险,越是不健康的越要买保险;B劳动力市场,只有劳动力本人更了解劳动力自己。

模糊、无效和虚假等低质量信息会导致“逆向选择”效应。假设降价所刺物增加的需求量都能得到供给。因为有很多低质量信息,一段时间之后,按平均信息质量开的价就会降低,这样好的信息就会退出市场,这样市场上就会充满低质量信息,消费者获得这样的信息显然是很吃亏的,一定时间过后,需求量不升反降。

逆向选择的解决方法是发送信息至双方信息对称。

1.1.10.3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简单地说,交易行为己经发生,一方不守约,而使得另一方受害。例如:汽车全险,制订免赔条款,使得投保人更加小心驾驶。下面是另一个例子:

在我国,国家是委托者,企业的厂长(经理)是代理人,双方存在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来说国家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企业经理人员追求的是诸如工资、升迁、休闲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企业经理人员具有信息优势,这样,就存在扭曲会计信息,追求自身利益的条件。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也存在道德风险,会计人员更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挪用公款、贪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1.3.5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按萨缪尔森的严格定义,是指这样一种物品,“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需要从其他人对它的消费中扣除”,换言之,一个人对它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纯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性:非竟争性(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向一个额外的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和非排他性(对这种商品的使用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或是耗费极大的)。由于排他基本是一个技术问题,并取决于可获得的技术,因此,纯公共物品的边界可能会发生变化。另外,有些物品本身不具竞争性,但可以人为地限制在某些消费者范围内消费,超过该范围,该物品便具有排他性,这类物品被称为俱乐部品;还有许多物品有公共物

品的成分,但不是纯公共物品:有些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在达到拥挤点之前的高速公路),有些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海洋中的鱼),这类物品被称作准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公共物品可能会由私人来供给,如无偿建图书馆、饥荒的救济、私人资助的医学研究等,要解释这类行为,可能会存在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利他主义模型,个人可能会出于一种道德责任感关心他人的福利,于是就有动机使其捐赠的资金达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那一点;另一方面,科斯考察了1610-1675年英国灯塔的供给,发现“三一塔”(英国灯塔当局)未建造任何灯塔,而私人建起的灯塔当时已有十座。灯塔的主人可以向船主收费,这种收费是船货和该船经过灯塔次数的函数。可能是由于存在这样的情况:一小部分人(如有些船主,其船货和船的价值相当大)从灯塔中的收益大大超过其成本,即使其他人不愿支付任何成本,他们也准备承担全部成本。然而,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性质,自利的个人有„嗒便车”的强烈动机。即使提供公共物品会使所有人的境况变好,如果受益者无法被强迫贡献其“公道的份额”,每个自利的个人就会希望由别人来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如果个人的贡献份额与其表现出的偏好正相关,由于无法实现排他性,个人就会给出虚假的信号,“假装从某种集体消费活动中获得比实际情况更小的利益”。因此,纯粹个人主义的机制不会产生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供给,整个社会处于帕累托无效状态。为纠正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只好由政府供给,并以税收的方式进行融资。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论文“社会支出的纯理论”中首次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帕累托供给条件进行了分析。该分析基于以下假设:存在两种物品可供最后消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生产可能性组合既定;消费者的偏好既定。如果一个充分控制经济的政府可以选择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则公共物品(与某种私人物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必须等于边际转换率。然而,该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性的:一方面现实中的政府受知识问题的约束不可能知道所有消费者的偏好及效用函数,另一方面,公共物品的提供可能具有不可分割性影响最优供给数量的提供。萨缪尔森关于公共物品最优供给的一般均衡模型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的标准。1.4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又称为“公共政策”(PublicPolicy),它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

1.4.1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手段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充分发挥竞争活力。这两个方面是实现产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通常情况下,规模经济和充分竞争之间是充满矛盾的,它们两者之间的冲突称为“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政策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也就是做好“度”的把握。拓展开来,广义地讲,产业组织政策的具体目标可以细化为6方面:企业应达到并有效利用规模经济,市场的供给主要应由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承担,企业应有较高的开工率;不应出现某些产业或企业长期获得超额利润或长期亏损的情况,从较长时期来看,各产业的资本利润率应是比较均等的;较快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革新活动有效且比较充分:不存在过多的销售费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较高,并具有多样性,以适应提高大众福利和消费水平的要求;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我国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中提出的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形成适合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组织结构。

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手段包括直接干预手段和间接干预手段。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手段主要有:第一,计划手段。计划手段是通过国家计划,贯彻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的手段。第二,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手段。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加速折旧、减免税收或增加税收等手段来影响产业的组织状况。第三,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有关产业组织的法律、法规来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实

现产业组织的优化。第四,组织手段。政府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是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组织保证。1.4.2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 1.4.2.1政府管制

在传统的经济学模型里,市场都是由两类经济单位即消费者和企业,在多种价格下进行的商品交换来定义的。随着经济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由于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物品的存在,市场在调节消费者和企业行为方面有时也无能为力,即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市场需要一种外部力量来纠正市场的无能,这也是管制的由来。自1930年大萧条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弊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法制、行政规章等多种手段对市场微观经济行为进行制约和干预。并且于7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一门专门的学乖卜政府管制经济学。可以说,政府管制己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不可缺少的经济职能。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对象主要是价格和进入。

由于经济学家们对政府官制的研究侧重点和立足点不同,因而对政府管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政府管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维斯卡西等学者认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经济实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种强制力。而卡恩指出,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政府管制是“对该种产业的结构及其经济绩效的主要方面的直接的政府规定,比如进入控制、价格决定、服务条件及质量的规定,以及在合理调价下服务所有客户时应尽的义务的规定”。丹尼尔?F?史普博则认为,政府管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千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当然,传播最广的管制定义应属于施蒂格勒在1971年提出的“作为一种法规,管制是产业所需要的并为其利益所设计和主要操作的”。在他看来,管制是国家“强制权力”的运用。因此,管制几乎能采取任何手段满足某产业的欲望,最极端就是增加他们的获利能力。施蒂格勒列举了四项为产业所需而国家提供的管制手段:直接的货币补贴、新进入的控制、对产业辅助产品的鼓励及代替产品生产的压抑以及价格的控制。

我国学者余晖则给出了一个比较通俗的管制定义。他认为,管制是指政府的许多行政机 构,以治理市场失灵为己任,以法律为依据,以大里颁布法律、法规、规章、命令及制裁手段,对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的不完全是公正的市场行为进行直接的控制或干预。上述经济学家对管制所下的定义所揭示的种种管制形式,可以按照标准的市场模型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直接千预市场配皿机制的管制,如价格管制、产业管制和合同管制;第二,通过影响消费者决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的管制,如汽车尾气排放量限制及购买保险条件等;第三,通过千扰企业决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的管制,如产品特征的限制、企业投入、产出或生产技术的限制、进入限制、税收和补贴等。综合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管制即是政府通过政策措施或其他行为直接干预市场或间接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进而对市场进行制约。根据管制的依据和侧重点不同,管制可以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

由于政府管制采取了许多不同形式,如制定标准、发布禁令、许可、反托拉斯政策等,并以多种方式影响到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任何单一的一种理论要解释政府管制为何产生以及它的主要效果,都显得很不充分。也正因为如此,在西方的政府管制研究中,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应用了不同的理论进行分析。1.4.2.2放松管制

放松管制意味着放松或取消一些管制条款,例如把有关企业进入、定价和投资等方面的管制从许可制改为申报制,或者在某些行业取消大部分的经济性管制规章,但保留社会性管制规章。大致而言,放松管制主要是经济性管制,而为确保国民健康、安全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

社会性管制的放开与否则要慎重考虑。

放松经济性管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向受管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达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消费水平,使费率结构更加合理,以及促进技术创新等,其主要标准就是:

1、削减产业进入壁垒,使支配性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到50%以下,并使该产业中至少存在4-5个竞争者。而且,其他厂商的进入也比较容易,从而形成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2、不能造成供应瓶颈,即不能造成由于某种关键性产品的供应瓶颈而使其他厂商难以进入的局面。

3、如果不能实行有效竞争,则不宜过早放松管制。4,放松管制以后,必须加强反垄断措施,因为放松管制的结果往往会出现垄断现象,只有采取有效的反垄断措施,才能使得放松管制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从多国放松管制的经历可以看到,放松管制往往是原来的垄断厂商更能够凭借其原有的地位和市场势力,巩固和扩大其市场支配地位,获取垄断利益,所以,再放松管制之前,就应该设计好新的制度和竞争规则,使得放松管制后能够实现.有效竞争。

1.4.3反垄断政策

反垄断政策是最早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分为促进竞争并抑制垄断的政策和规范竞争的政策两类。

反垄断政策措施主要是从干预市场结构和干预企业行为两方面来进行的。1.政府干预市场结构的措施

由于导致市场垄断的最主要因素是卖方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障碍.因此,政府干预市场结构,抑制垄断弊病的相应措施是:(1)降低卖方集中度或制止集中度上升。

(2)降低进入障碍或制止其上升。(3)降低产品差别化程度。2.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措施

在国外,抑制垄断更常用的手段是干预市场行为.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内容包括:干预企业定价方式;干预企业非价格竞争的程度;反对压制竞争对手的行为等.具体说,其措施包括:(1)禁止妨碍正常交易的契约与合谋。

(2)禁止对不同销售对象实行价格歧视。(3)禁止签订排他胜交易协议。

(4)禁止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争夺市场,压制竞争对手。(5)禁止采取不公正的竞争方法以及欺诈性行为来垄断市场。(6)禁止企图垄断的联合等等。2.第二部分产业结构 2.1产业成长与演进 2.1.1产业分类方法

产业的分类,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社会经济组织进行分解、组合、归类。产业分类从不同的方面可有不同的分类法,有:两大部类分类法、计划体制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

2.1.1.1两大部类分类法

马克思:1)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2)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2.1.1.2计划体制分类法

过去计划体制下计算工农业生产部门,分为工业和农业部门。

2.1.1.3三次产业分类法

目前通行的分类法是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也与1971年联合国颁布的标准产业分类法

一致。该分类法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雪(ABFischer)在1935年发表的《物质进步的经济含义》中提出、英国经济学家考林?克拉克(CClark)在1940年发表的《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中以统计分析加以论证的,它主要以不同产业在一国产业发展过程中达到主导地位的先后顺序作为标准,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其他的经济部门归入第三产业,称为“服务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狩猎业,林业,渔业,即广义的农业,国际经济基础为统一标准规定的.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矿业,建筑业,公共事业(煤气,电力,自来水);

第三产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库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国防、政府、个人服务业等等。

人们在对各国产业进行国际比较时必须加以注意的是,虽然许多国家都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但是,各国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包括哪些具体业种,具体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比如,有的国家划分的第一产业仅包括广义的农业(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有的国家划分的第一产业除广义的农业之外,还包括采矿业;有的国家划分的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与建筑业,有的国家划分的第二产业除制造、建筑业之外,还包括采矿业。

2.1.1.4资源集约分类法

按照生产要素的集中度划分:

1、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占有突出比重(纺织,服务)。

2、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资本占有相对大的比重的产业一般的重工业,钢铁、汽车、机器制造。

3、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技术(科技)相对大的比重的产业如北大方正,科技一条街。

2.1.2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从产值的部门构成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上升,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升到缩小,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以致成为庞大的产业。从劳动力的部门构成看,劳动力人数在第一产业中就业比率下降,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比重不断上升。

从生产要素得角度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变成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2.1.3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决定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有:国内需求结构、国际分工结构、技术革新、人力资源、自然地理条件、政府的产业政策等等。

2.2产业关联 2.2.1产业关联的方式

所谓产业关联,就是在社会生产中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产业关联是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各种投人品和产出品可以是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的投入品或产出品: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可以是实物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也可以是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所谓产业关联度,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的程度。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产业关联度应作为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的一个基本准则。

产业间联系的纽带有:(1)产品,劳务联系:(2)生产技术联系;(3)价格联系;(4)劳动就业联

系;(5)投资联系。

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有:(1)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2)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3)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产业关联的方式可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前向关联是指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后向关联则是指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产业的关联又可分为纵向的关联和横向的关联,所谓纵向的关联是指与某一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密切相关的产业和部门:拿玉米产业化来说,与其纵向关联密切的产业包括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玉米的种植、系列加工、深层开发,产品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等。所谓横向关联,则是指与每一个纵向关联产业和部门有横向密切联系的产业和部门。仍以玉米产业为例,剖析与其横向关联较为密切的产业和部门,至少包括各种服务业、农业科技、农用机械制造业、玉米加工机械制造业,以及包装材料的制造、储藏设备的制造、运输机械的制造等等。当然,有时纵向关联和横向关联很难区分清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大,促进推动作用就大,所做出的贡献自然也就会大。反之,产业的关联度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作用和贡献自然就小。

2.2.2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 2.2.2.1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间投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法。在国外也称之为“部门联系平衡法”、“产业关联法”,而大部分国家称之为“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分析”或“投入产出技术”(一)投入产出方法的理论基础

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analysis)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分析”。列昂节夫始于1931年研究“投入产出分析,,主要用来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1968年联合国把它推荐为国民经济中的经济核算方法,现已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方向和数量,例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投入产出分析就应用于研究国民经济活动而言,它的主要内容实编制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构成一个模拟现实的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再生产的重要比例关系。至今,投入产出分析模式己经应用在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上。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十分重视,他们把经典的经济范畴投入产出分析应用扩展到环境问题中来,建立了一系列包括环境内容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共同体在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平衡问题中已研究和应用了这些模型。我国在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四川省内江地区环境经济问题研究以及天津市城市生态系统和综合防治的研究中都应用了投入产出分析。西方国家“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来自十九世纪下半叶数理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的“全部均衡论”和他使用的数学方程体系的简化。瓦尔拉认为,各种商品的价格是相互影响相联系的,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是这一种商品价格本身的函数,而且也是其它商品价格的函数。因此,任何商品的价格部必须同时和其它商品价格联系着决定。当市场上的一切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得它同这些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这时竞争的市场就形成了均衡状态,相应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而瓦尔拉认为这种价格

就是价值,这种均衡就是“全部均衡”。瓦尔拉用大型的联合方程组来论证这一理论,每一个方程代表一个企业或私人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水平以及供需数量平衡。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将瓦尔拉的模型予以简化,用部门代替企业或个人,方程数目大为减少,形成了“古典的全部均衡理论的简化”。

(二)静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与结构

根据不同的标准,投入产出表有不同的分类和种类。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比较广泛和成熟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简称为价值表,它是根据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建立的表。在价值表中,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若干部门,并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所以它比实物表包括的范围多而全。价值表横行反映各部门产品的分配运动过程,纵列反映各部门产品的价值运动过程,其简化形式见表2-1

表 2-1 简化的价值投入产出模型

分配去向投入资源 中间使用 最终产品 总产品 部门1 部门2 …部门N 小计 Yi Xi 物质消耗 部门1部门2...部门N小计 X11 X12 … X1n U1X21 X22 … X2n U2...Xn1 Xn2 … Xnn UnC1 C2 … Cn C Y1Y2...YnY X1X2...XnX

新创造价值 劳动报酬Vi社会纯收入Mi小计Ni V1 V2 … Vn VM1 M2 … Mn MN1 N2 …NN N

总产值Xi X1 X1 … X1 X

1主、宾栏的主要指标

主栏的主要指标有物质消耗和新创造价值两项;宾栏的主要指标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项。物质消耗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性的生产性物质消耗(如原材料、电力、饲料),生产管理的物质消耗、劳动保护的物质消耗、中小修理的物质消耗和停产大修理消耗等。新创造价值,即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它是各生产部门的净产值之和,它代表一定时期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物质财富。价值表的新创造价值,表示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情况。中间产品,即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对象被消耗了的产品,在总量上和物质消耗总量相等,但这里的中间产品由于包括初级产品而与通常涵义上的中间产品有所区别。最终产品,即一定时期内退出生产过程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它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在分配后的最终使用情况。

2表式构成

根据表2-1的横行方向的产品分配和纵列方向的价值形成两个特点,把表2-1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是表的基本部分。纵列与横行的部门数目及名称都相同,而且排列次序一致,组成方形的表格,元素Xo从纵列方向看,代表j部门消耗i部门的产品数量,而从横行方向看,Xij表示i部门分配给j部门的中间使用产品(i,j=1,2,…,n)。因此,第一象限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第二象限是第一象限在横行方向上的延伸,表示了本期内各生产部门从实物上和价值上对生产中的消耗进行补偿之后供给社会直接消费和积累等方面的产品部分的分配情况以及满足社会最终产品需求程度。Yi代表i生产部门提供社会的最终产品的数量(i=1,2,…,n);

第三象限包括了各部门劳动者为全社会创造的价值,其中Vi,Mj,Ni分别为j生产部门获得的劳动报酬,社会纯收入和新创造价值,JNj=Vj+Mj(j=1,2,…,n)。

第四象限反映了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以及国民经济系统中非生产领域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等的收入分配。它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十分复杂,一般不加以讨论。

此外,Xi表示i生产部门的总产品;相应的,Xj表示j生产部门的总产品价值,即总产值(i,j=1,2,…,n).3价值表的几个平衡关系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四个象限构成一下四个平衡关系:

(1)第一象限中的物质消耗之和等于中间产品之和,说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消耗必须以同数量的中间产品补偿,即

(2)第二象限的合计等于第三象限的合计,说明在不考虑进出口等因素下社会生产的国民收入与社会最终分配的国民收入相等,即

但由于国民收入需要再分配,所以每部门生产的国民收入和它最终分配的国民收入不一定相等。

(3)每一行的总计等于每一列的总计,说明在不考虑进出口时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和分配使用的产品在总量上相等,即(i,j=1,2,...,n)

(4)第一象限与第二象限合计之和等于第一象限与第三象限合计之和,说明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与使用量相等,即

2.2.2.2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假设

作为一般的投入产出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基本假设条件:

(1)假设每个生产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而且只由一种生产技术方式进行生产。在实际中,由于部门分类不能很细,因此很难符合这个假设。但相对来说,实物型要比价值型更接近于此假设。

(2)假设产出与投入为线性正比,直接消耗系数本身己经隐含着这个假设,对于产出与投入间成非线性、指数型关系都不能应用。

(3)假设直接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内不变。如果由于预测,则需要对变化可能性较大的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修订或调整。影响直接消耗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价格因素和技术因素,通过不变价格能部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而技术因素往往不可忽略和消除。

2.2.3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 按照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间需求是各生产部门间相互提供的产品而又不提供新增价值的部分,或者说是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中间需求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因此,这一部分横向各产业和纵向各产业的排列是相互对应的.横向的数据表示某一产业向包括本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提供其产出的中间产品的状况,也就是所有产业生产中所需该产业产品的情况,亦即中间需求情况。最终需求是指直接供消费者使用以满足其经济行为为最终目的,即消费者效用。最终需求反映各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最终产品那部分的去向。最终产品的去向,即最终需求,大致分为三部分的流向:一是消费部分,具体可分为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两部分,前者是指家庭消费的总和,后者是指公共福利,社会保障,政府等行政性支出的各种社会性消费;二是投资部分,是由固定资产更新与新增固定资产两部分构成,其中新增固定资产又可分为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2.2.4产业关联效应系数的经济涵义和分析

产业关联效应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2.2.4.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一般用aij(i,j=1,2,…,n)表示,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去除该产品(或产业)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用公式表示为:(i,j=1,2,…,n)活劳动的直接消耗系数aki为:

(j=1,2,…,n)显然,直接消耗系数为非负数,且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j=1,2,…,n), aij的数值大小说明i部门和J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程度,而 大小反映的是J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把aij表示成矩阵,则得到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aij)n×m2.2.4.2完全消耗系数

在生产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分别构成了直接消耗关系和间接消耗关系。完全消耗就是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这里的间接消耗是指某部门生产时,通过所有中间部门形成的对另一产品的直接消耗)之和。它反映了部门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全部技术经济联系,比直接消耗更能全面的揭示各部门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一般定义完全消耗系数bij表示生产单位j部门最终产品完全消耗i部门产品的数量,即直接消耗i部门产品和间接消耗i部门产品的数量之和。如果生产单位第j部门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产品的间接消耗可以通过第k部门的中间产品形成,那么bikakj表示了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时通过中间部门k实现的对i部门产品的间接消耗量,对几个中间部门累加,得到了 就是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产品的所有间接消耗。根据定义知:bij=aij+(i,j=1,2,…,n)用矩阵表示,上式写成 B=A+AB 通过数学变换得到: B=(I-A)-1-I 式中I为单位矩阵。

根据0<=aij<1的特点,存在t,使得Ak(k>t)可以忽略不计,则上式变换为: B=A+A2+…+At=A+

上式中的Ak的经济涵义就是第k次间接消耗系数矩阵。

2.2.5产业波及效果的分析

本节的产业波动效果分析是一种产业关联的动态分析,即在特定的产业联系状态下,某些产业的发展变化如何通过这种联系影响到其他产业。考试大纲中的“生产波及效果的分析”是不科学的提法,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正确的概念是“产业波及效果”。2.2.5.1产业波及效果以及分析工具

(一)产业波及效果、波及源及波及线路 1.产业波及效果

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向的产

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果。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就是分析某一些产业发展变化会导致其他产业部门怎样的变化与影响.这种变化与影响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表中某些数据的变化会引起其他数据的变化来反映。2产业波及源。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产业波及效果的波及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最终需求发生了变化.另一类是毛附加价值(折旧费+净产值)发生了变化。

3产业波及线路。某一或某些产业的变化,是按什么样的走向,将这一变化波及到各产业部门,这一走向就是产业波及线路.产业间的联系方式就是产业波及的线路。(二)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

对产业波及效果的分析:,主要使用三个基本工具,除了用实物型和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这一基本工具外,还要借助于以下两种基本工具。

1投入系数表.投入系数表是反映各个产业之间生产技术上的联系的一览表。这个表的着眼点是揭示投入产出表纵向的费用结构,即投入结构。投入结构是以中间产品的投入形式来反映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上的联系.投入系数aij又称生产技术系数,物质消耗系数其计算方法如前所述.当所有产业部门的aij求出后,便得到如下一张投入系数表。a11 a12 a13 … a1n a21 a22 a23 … a2n …

an1 an2 an3 … ann

2逆阵系数表。所谓逆阵,是指里昂惕夫矩阵(I-A)的逆阵(I-A)-1。逆阵系数表就是指具体的(I-A)-1的矩阵,即:(I-A)-1= A11 A12 A13 … A1n A21 A22 A23 … A2n …

An1 An2 An3 … Ann

逆阵系数表的系数就是(I-A)-1中的每个元素,逆阵系数表在这里是专门用来计算波及效果总量的系数表。逆阵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当某一产业部门的生产发生了一个单位变化时,导致各产业部门由此引起的直接和间接地使产出水平发生变化的总和。利用投入产出表,投入系数表和逆阵系数表这三个基本工具,进行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时应注意以下二个问题: 第一,投入系数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问题。投入产出表只是依据过去某一时期产业间生产技术联系的数据而得到的,它反映的是过去某一时期的产业间的联系,故由此计算出的投入系数也只反映过去那个时期产业间的投人状况。依据过去投入系数分析将来短期的产业波及效果,并不影响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度。对用于将来长期的产业波动效果分析,为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必须对现有的投入产出系数进行修正和预测,以保持其稳定性和有效性。

第二,波及效果的时滞现象。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是指某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动导致其他产业的变动并不立即反映在产出量的变化上.或者说,某产业最终需求变化引起其他产业产出量的变化有一个时间过程。

2.2.5.2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

产业波及效果的现状分析,是指对现时的产业间波及效果进行分析,它基本上不涉及未来情况的预测分析。其实质是运用逆阵系数从投人产出表提供的数据中引申出有关系数,来认识产业波及现状的有关规律。

1.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任一产业的生产活动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必然影响和受影响于其它产业的生产活动。我们把一个产业影响其它产业的程度叫作影响力,把受其它产业影响的程度叫作感应度。如果将各个产业对所有产业的影响力和受所有产业的感应度的平均趋势作一个比较,掌握各个产业在这一方面的特性,显然对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根据方程X=(I-A)-1Y,我们可以根据列昂惕夫逆矩阵(I-A)-1来计算这两个系数。这个矩阵横行上的数值就是反映该产业受到其它产业影响程度即感应度系数的系列,它表明其它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而使该产业生产发生变化的程度。横向系数的平均值可看作该产业受其它产业影响的平均的程度。纵列上的数值反映的是该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即影响力系数系列,也就是该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而使其他产业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纵列系数的平均值是该产业对其他产业施加影响的平均程度。我们把列昂惕夫逆矩阵中某一产业的横行和纵列系数的平均值与全部产业横行和纵列系数的平均值相比,就可以计算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了。

如果用ei表示第i产业的感应度系数;ej为表示第j产业的影响力系数;n为产业数目;C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I-A)-1中的元素(i,j=1,2,…,n)。那么,上述等式也可以表示如下:

(i,j=1,2,…,n)(i,j=1,2,…,n)

根据计算结果,如果ei>1,则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如果ei=1,则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如果ei<1,则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同理,影响力也可以作类似的解释。

各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大都表现为感应度系数较高,而轻工业大都表现为影响力系数较高。

2.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与产业对最终需求的依赖度系数.我们不仅要了解最终需求总量的变化对各产业生产的影响程度,而且要进一步掌握最终需求各构成项目(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净出口)分别对各产业生产的影响程度,或称之为对各产业的生产诱发额。

根据方程X=(I-A)-1Y可以用矩阵(I-A)-1中某一行的数值、分别乘以按项目分类的最终需求列向量(投资列向量、消费列向量、净出口列向量),得到由每种最终需求项目所诱发的各产业的生产额,即最终需求诱发产值额。(i =1,2,…,n;s=1,2,3)式中,表示第i产业由S项最终需求所诱发的产值额; 表示(I-A)-1矩阵中的元素; 表示第i产业第S项最终需求额;S=1,2,3分别代表投资、消费、净出口三个最终需求项目。把第i产业的最终需求项目的诱发产值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项目的合计数,便可以得到各产业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系数。

式中,表示第i产业第S种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 表示各产业第S种最终需求的合计数。

把第i产业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产值额除以相应产业的总产值,就得到该产业对最终需

求的依赖度系数。

(i =1,2,…,n)式中,表示第i产业生产对第S种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系数;Xi为第i产业的总产值。和 指标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和作用。的作用在于认识各最终需求项目对诱发各个产业生产的作用的大小;其经济含义就是当某项最终需求的合计数(如各产业消费需求合计数)增加一单位时,某一产业由该项最终需求的变化能诱发多少单位的生产额。的作用在于认识各产业的生产对市场需求的依赖程度;其经济含义是指各产业的生产受

到了哪种最终需求多大的支持。由于使用了列昂惕夫逆矩阵(I-A)-1作为工具,因此,产业的最终需求依赖度不仅考虑了直接的而且还考虑了间接的最终需求对产业生产的影响。有了最终需求依赖度系数,我们就可以了解各个产业的生产是主要依赖消费还是投资、或是出口。据此,可把各个产业分类为“依赖消费型”产业、“依赖投资型”产业和“依赖出口型”产业等。

3.综合就业需要量系数和综合资本需要量系数

利用列昂惕夫逆矩阵还可以计算随着各产业生产的增长而最终需要投入的就业人数和资本额。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L2…Ln分别为1,2,…,n产业的综合就业系数;Cij为(I-A)-1中的元素;avl av2 … avn分别为1,2,…,n产业的就业系数:

综合就业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某产业进行一单位产值的生产,在本产业和其他产业也就是直接和间接地总共需要有多少人就业。

式中,K,K2…Kn分别为1,2,…,n产业的综合资本系数;Cij同上;ac1,ac2 … acn 分别为1,2,…,n产业的资本系数。

综合资本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某产业进行一单位产值的生产,在本产业和其他产业也就直接和间接地总共需要多少资本。列昂惕夫逆矩阵(I-A)-1是投入产出分析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前面已经多次用到它,在波及效果分析中,它还被运用于经济预测。下面介绍两种预测分析。

4.某产业生产变化的波及效果预测

国有经济各产业间有紧密的联系,一个产业生产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产业的一系列变化。预测某些产业发生变动以后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全面影响,是投入产出法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

假定国民经济中第k产业有较大的发展,因为某些重要工程的建设,第k产业的产量增加了△Xk。当△Xk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第k产业的产量就不再决定于其他产业的产量,它成为事先确定的变量,我们据此可以预测由△Xk所引起的其他产业生产的变化。

根据方程X=(I-A)-1Y可以推导出公式: =

式中,Cij为(I-A)-1矩阵中的元素,△Xl, △X2,…,△Xn,分别为各产业生产的增加量。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Xi,包括了△Xk对i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这对于分析某些重要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全部影响,是很有意义的。2.2.5.3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其他应用

波及效果分析的应用领域较广,这里主要阐述特定需求,特定产业的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价格的波及效果,波及效果分析在计划编制中的运用等问题。

(一)特定需求,特定产业的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这些最终需求和产业之所以冠以”特定”字样,是因为这类最终需求和产业的生产或扩大,同一般最终需求与产业的生产或扩大不同,其不同点在于前者产生的波及效果强烈,对其他产业的生产和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较大或重大影响。因此,要保持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搞好特定需求和特定产业的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1特定需求的波及效果预测分析

对某一大型投资项目的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并不复杂,其计算方法也较简单。一般地说,其预测分析过程是:首先,将该投资项目所需的最终产品按产业分类进行分解;其次,运用前述方法,将这些需求作为各产业的最终需求介的增加额,再用波及效果分析模型Z=(I-A)-1XiL,来分别计算各产业的生产诱发额ZiL这些生产诱发额便是该投资项目对各产业将要发生的影响,即该投资项目波及效果的预测数据。

2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

对特定产业的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实际上是解决应选择何种产业为主导产业,应扶植,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为战略产业的问题。这种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不仅包括了投资本身的波及效果,而且还包括在投产以后产生的波及效果,也就是原材料的消费造成的生产波及效果。一般地说,对待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分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这个国家没有这一产业,这时需要根据这一新兴产业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依据有关信息分解为投人各产业的产品,然后将它作为最终需求放到模型中进行计算,就可算出该产业的建立对原有各产业的波及效果。

第二,如果该国家有这一类产业或国家内某一地区有这类工厂,并且投人结构也是相同的,那么有一个简便的计算方法,即先从原有投入产出表的逆阵系数表(I-A)-1上求出一个 次逆阵系数。计算方法是用该产业的纵列各系数除以该产业横行和纵行交叉点的系数,其各商数值就是该产业生产1个单位时对各产业产生的波及效果.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任何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果系数。(二)价格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 1价格波及效果的含义

价格波及效果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某一产业或某些产业的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产业产品价格变化带来的全部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这就是该产业或该产业产品价格变化的波及效果。

第二,是指某一或某些产业的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等变动对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带来的全部影响。

首先,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等都是构成产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投入产出表的每一纵列看,某产业部门的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生产单位产品过程中直接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和单位产品的毛附加价值两部分组成,后者包括单位产品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人(即税金和产业利润)。

(三)波及效果分析在计划编制中的应用

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控制和计划指导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均可运用这种手段。而将波及效果分析应用于计划编制,有助于增强所编制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指导性。波及效果分析应用于计划编制的基本思路是,先预测出计划目标年份的最终需求量,然后依据投人产出模型和波及原理,计算出这些最终产品需求量对各产业部门生产的波及以及相应产出量的影响。这种从最终产品出发编制计划的简要过程是:第一,预测计划期内国民消费总需求;第二,依据计划期生产的增长情况确定积累总额:第三,确定计划期的直接消耗系数,对短期计划可参照使用报告期的直

接消耗系数,而对于中长期计划,则要使用RAS法等进行预测;第四,利用X=(I-A)-1计算计划期内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并与各产业部门实际生产的可能进行反复平衡;第五,选择一个比较理的计划。2.3产业结构政策

一、产业结构政策的涵义 所谓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

二、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内容

产业结构政策的宗旨是以技术进步来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尽管产业构政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产业调整政策和产业援助政策两基本类型。前者的目标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后者的目标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从具体内容看,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幼小产业保护政策,主导产业选择政策,支柱产业支持政策和衰退产业援助政策等。

三、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性

1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极易在产构转换过程中造成大量的资源闲置与浪费,因而无法自动实现产业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要求政府以产业结构政策为手段,去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2产业结构政策集中体现着政府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干预能力与效率。所以,产业结构政策的优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经济的兴衰成败。

3在整个产业政策体系中,产业结构政策始终占有中心和主导地位。

2.3.1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及适用条件

2.3.1.1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有国情、生产率上升基准、关联度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过密环境基准。

2.3.1.2主导产业选择的适用条件

一个行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工业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

2,出口创汇稳定增长,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上升,行业外贸进出口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 3,就业人员占全国或地区就业人数的比重有所上升,同时在与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

4、行业关联度高,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

5,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

2.3.2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2.3.2.1支柱产业支持政策

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基础,没有真正的支柱产业就谈不上现代化的经济。支柱产业,是指经济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产业结构中,客观上处于支柱性地位,并处于前波后及的作用,能带动一大批产业运动发展的产业。

要成为支柱产业必须具备三大基本特征:一是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望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三是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3.2.2衰退产业援助政策

所谓衰退产业是指经历了幼小期,成长期,成熟期之后,进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衰退期的产业。其一般特征是:产品需求量和销售量大幅度下降,技术进步率下降且创新无望,而由另一新兴产业提供替代品却同时出现需求与销售额上升的趋势。衰退产业援助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1加速设备折旧;2市场保护,援助;3促进转产,大力进行产业

结构的调整;4技术与经营支持;5.转岗培训。

对于我国而言,衰退产业援助政策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纳入国家统一规划,研究制定优惠的财政、金融、税收和产业政策。衰退产业的援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针对各行业和各地区部署系统的战略,包括法律支持、体制改革、直接补贴、人力资源开发等多方面的援助。在产业政策的实施上应处理好主导产业的扶持与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关系。我国的产业政策一直是主导产业的扶植政策,而对衰退产业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应尽快扭转我国产业政策的缺陷,把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增长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与技术进步加快的急剧变动时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步入衰退行列,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应该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

2营造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微观机制。政府的援助措施毕竟是外因,而企业本身才是衰退产业调整与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内因。英、法衰退产业调整与老工业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不是政府单方面的功劳,其中企业起了主导性作用。因而,我国在衰退产业调整与老工业区经济转型上的当务之急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宏观宽松、微观有活力的经济转型机制。把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与传统产业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国有经济战略重组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重组的目的就是国有经济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而这些行业也基本上属于衰退产业。因此,国有经济应退出这些行业,所获收益(如债转股、国有股配售、资产转让等收入)应主要用于对衰退产业的援助上,对衰退较严重的一些主要产业如煤炭、纺织、化纤、钢铁等行业,应以援助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主,减少对企业的直接救济。同时,要大力发展机动灵活、制度上无所拘束的中小企业。

3注重使用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传统产业与区域的衰退问题。政府对衰退产业、衰退地区的支持、调整并不是说要限制和取缔市场机制的发挥,相反,英、法对衰退产业、衰退地区的调整援助都比较重视采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作用的发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来达到预期目的。这实际上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吸引投资的一种手段,它的效果也优于直接向衰退地区提供财政补贴或国家直接对衰退地区投资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因为直接的补贴容易使落后地区产生惰性,国家的大型企业往往难以与落后地区经济有机结合,带有一定的“嵌入”性质,所以对衰退地区经济的推动不十分明显。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所作出的投资选择就可能比较有效地利用衰退地区的资源,增强衰退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从而推动衰退地区经济的发展。

4加强再就业培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改善衰退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训失业人员,转变政府职能,为外来投资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及早出台对老工业区经济转型在土地等资源使用、外贸、工商管理、职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改善经济转型的大环境。经济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下岗职工的妥善安置问题,要广开就业门路,集中分散结合,利用原有设施,组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协调好资本援助与劳动援助的关系。既然衰退产业的淘汰和改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援助方式上,政府与其长期救济行将倒闭的企业,倒不如将宝贵的资金用于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技术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尽早促使企业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向新兴产业转移,减少对衰退产业援助和老工业区转型的机会成本。对有些产业可通过加大研究开发投入,进行产品创新来实现企业再生,而不是把有限的资金分配给每个企业,靠救济来养活企业,尤其对于零散型产业更要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上下游产业可组成共同体,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效率。

2.3.2.3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扶持幼小产业说”是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来的。其出发点是基于传统国际贸易往来中中先进国家与后起国家的不平等的现实,认为以比较生

产费用学说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维护先进国家的利益为基础的,其反映的也只是有关发达国家的经验,很难适用于后起国家。后起国家现实的选择是通过适当的保护措施,使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不致于因为外国产业一时的竞争优势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同时,政府还必须采取比贸易保护更为积极的措施,扶持和促进这些幼小产业的成长,使之在有限的时间内,具备与外国竞争者相抗衡的能力,甚至成为优势产业。后起国家的制造业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多数属于幼小产业。幼小产业能否迅速形成基本的国际竞争力,对后起国的经济发展极为关键。后起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般都采取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它使得后起国产业和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边界和竞争者扩大,后起国幼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进口品的增加又造成幼小产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壁垒,包括进口产品在技术和价格方面的优势。无论是培育幼小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还是形成幼小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扩张能力,不断增加市场份额,都离不开幼小产业在工厂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及产业规模经济方面取得进展。所以,后起国家幼小产业保护政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扶持手段,为企业自发追求规模经济行为的启动和持续提供有限的时间支持。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则写道:对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其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是不会在正常的企业竞争过程中流入制造业的,除非这样的制造业一开始就以相当的规模被建立起来,使之产生报酬递增,足以与其它国家的工业相竞争。……很明显,在某些环境下,一个国家通过干预自由放任的国际贸易以便建立起报酬递增的工业能够使自己富裕起来。以日本为代表的后起国的产业组织政策,包括扶植大企业,引导中小企业纳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大生产体制,‟实际上是积极地扶持幼小产业,增强其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战略的表现形式。

2.3.2.4产业技术政策

一、产业技术政策概述

(一)产业技术政策的起源: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与控制的政策的总和.它以产业技术为直接的政策对象,是保障产业技术适度和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产业技术政策的必要性

(1)由于技术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技术开发的成本与技术的社会收益之间存在不对称关系,个人收益率总是低于社会收益率,其外溢效益十分明显。此外,基础研究的回报率往往极低。因此,国家必须制定专利保护政策,风险投资促进政策,基础研究支持政策等。(2)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中作用越来越大,为了实现技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最优配置,防止技术创新的中断,国家就必须以适当的政策手段对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进行有效的指导,组织,扶植和协调。

二、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和手段

一般而言,产业技术政策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计划,包括制定各种具体的技术标准,技术发展规划,公布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限期淘汰的落后技术项目清单;二是技术进步促进政策,包括技术引进政策,技术扩散政策,技术开发扶植政策.技术引进政策是使后发国家通过直接引进别国的成熟技术赢得后发优势的重要手段。但仅有引进技术不足以摆脱技术落后状况的,必须在鼓励技术引进的同时,重视对引进技术消化,改造和提高,这是日本的基本经验。

三、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趋势

产业技术政策是适应经济发展对技术进步的要求而产生的,技术的进步又不断对产业政策提出新的要求.90年代以来,各国产业技术政策总体上出了三大趋势:一是政策的目标体系越来越丰富,完善;二是政策措施和手段来越具体,务实;三是突出了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

重要性。第三部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1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31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要面对的问题。近年来把“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己经在经济学界得到了基本共识。例如在1980年《新大英百科全书》就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分为两个词条。3111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基本来源。它不仅是总量上的增长,还表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相比,其涵义更为广泛和丰富,它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在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他认为,这个定义包含三个含义: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也就是说,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这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适合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技术进步才能发挥作用,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应该说,这个定义是对各国经济增长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体现了经济增长的实质。因此,这一定义已被经济学家广泛接受,并作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出发点。(二)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定义出发,库兹涅茨总结出了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人口以及资本形成的高增长率。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

第三,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例如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也是很迅速的,生产规模的变化,单个私人企业转向全国性或跨国公司等。

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表现在社会城市化和移风易俗上。

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经济发达国家要向其他国家争取市场和原料。第六,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人均产出水平有很大差距。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因此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来研究增长的源泉。总生产函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Y=A‧f(K,L)(Y-产量,K-资本,L-劳动,A-技术)由上式看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

1.资本

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一般指的是物质资本。2劳动

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分为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都是重要的。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人口的增加,二是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三是劳动时间的增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一个高质量的劳动力,可以等于若干质量低的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的不足,可以由质量的提高来弥补。3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3.1.1.2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不仅是指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简单的说,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经济发展的涵义包括: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地增长;

2、居民生活环境包括社会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3、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金、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

4、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居民之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级;

6、社会事业、环境和生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

7、文化发展、观点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不适应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陋习、陈旧观念能够得以及时、彻底的废除和更新,新的变化、新的价值观念能够迅速地成长、发育起来;

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白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及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反应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等。

3.1.2工业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3.1.2.1工业化的含义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实质是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中日益相对较少地使用劳动而更多地使用资本。狭义的工业化定义认为,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如AKBagchi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著名发展经济学家WALewis,HChenery, SKuznets等人也都持相同或类似的观点。广义的工业化定义,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在其哈佛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后来又将工业化定义修改完善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张先生一再强调其工业化定义可以反映产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的主要变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这与一般只强调工业自身现代化的工业化定义明显不同。

3.1.2.2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工业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一、生产技术的突出变化,具体表现为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二、各个层次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相对下降或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上升;

三、生产组织的变化;

四、经济制度和文化的相应变化。3.1.3发展水平的度量 度量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人均GDP,劳动就业和失业、贫困监测、城市化、社会保障等。3.1.4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致力于研究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如何被经济系统内生地决定,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将“知识”或“技术”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指出新知识生产的正的外部性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阻止物质资本投资中出现的报酬递减现象。据此理论,在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过程中,谁能在知识的生产和使用上取得优势,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第一,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个人效用最大化,其基本思想和方法均来自于Ramsey(1928)所建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思想,而内生增长理论只不过是把这种思想更加精致化而已。例如,修正效用函数的形式、修改其约束条件。

第二,内生增长理论的重大理论突破都来自于对总量生产函数及其假设的修正。如Romer(1986)引入了投资的外在性,因而使具有递增收益的生产函数具有可能性,并存在竞争性均衡解。Romer(1987)通过将资本与技术均视为一种中间产品,以中间产品的种数来表示技术的进步,因而巧妙地避开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无法与规模报酬递增及边际报酬不变自洽的矛盾,而且也避开了因直接处理递增报酬生产函数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Lucas(1988)通过将资本分解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并引入人力资本生产部门与人力资本的外在性,解决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需要巨大的人均资本差异方能解释国家之间的产出水平差异的问题。第三,内生增长理论的经济增长内生机制思想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AllynYoung(1928)。内生增长理论的许多模型只能被视为是对AllynYoung思想的形式化。在其已成经典的论文中,AllynYoung提出了经济内生演进思想,他认为,不仅分工水平由市场容量决定(这是ASmith的经典思想),而且,市场容量同样由分工水平决定。同时,他还认为,经济中可能存在收益递增,收益递增来自于生产迁回方式的加强,初始投入要素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生产链条的延长。事实上,Romer(1987)开创性地提出以中间产品种类来表示技术进步,并由此解决了收益递增与平衡增长路径稳定性之间的问题,正是将Young的这种思想加以模型化。3.1.5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包括“现代的”与„传统的”的两个部门,现代部门依靠自身的高额利润和资本积累,从传统部门获得劳动剩余并取得不断发展。现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在市场经济调节下,不断通过对传统农业部门的影响,促使传统部门向现代化部门转化,最终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我国的二元经济体制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它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两个方面,其中二元经济结构处于主导地位。“二元社会结构”是由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的,由于户籍制度把我国的十几亿人口分为“农业,和,‟4卜农业”两大类别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二元结构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也不断拉大: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下降的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使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现实需求。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与供给有关的产业结构的发展。

第三篇:Hjuyhd城市人口(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循环经济 11/28/05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意义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资源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1资源——产品——污染排放;2先污染后治理(生产过程末端治理);3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

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包括:资源开采者、处理者、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 循环经济的三大(3R)原则:减量化 Reduce(输入)、再利用Reuse(过程)、再循环/资源化Recycle(输出)循环经济的意义在于:

1、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2、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3、是我国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

4、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

(二)、产业(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 将产业系统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看待,将其纳入到生物圈之中,围绕着各个物种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代谢活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都有其恰到好处的构造和运作方式。即把产业生产看作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某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可以成为其他产业链环中的投入原料或“营养物”。

(三)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我国循环经济是基于物质资源消耗流程的资源核算方法为评价方法,形成了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物最终处置降低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排放的循环过程中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二是反映消费环节中主要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等;三是反映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行情况;四是反映主要能源、原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情况。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物质流法、IPAT方程、环境价值计量及绿色核算、生命周期分析、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等方法

(四)、循环经济的实践

循环经济的实践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重要的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流动。另一种循环经济实践的分类是:企业、工业园区、城市、区域

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集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全国试点已达14个。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产品和

清洁的生产过程。

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在工业集中地区,把上游的废料作为下游的原料,并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建设生态工业园。

园区应按照下述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

1.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消耗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等)。

2.生态工业特征指标:如有无成熟的生态工业链;重复利用指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原材料重复利用率、能源重复利用率等);柔性特征指标(产品种类、原材料的可替代性等);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如信息网络系统、废物处理共享设施等)。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绩效指标(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气产生量、万元GDP有毒有害废物产生总量);生态建设指标(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等)。

4.绿色管理指标:如政策法规制度指标(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等);管理与意识指标(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生态工业培训等)。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从不同范围、不同区域构建循环型社会(生态省、市)。示范区应按照下述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

1.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消耗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等)。

2.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建设有若干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型社区。主要有三类指标:一是资源生产率,用来综合表示产业和人民生活中有效利用资源情况(资源生产率=GDP/天然资源投入量(也称直接物质投入量))。二是循环利用率,表示投入到经济社会的物质总量中循环利用量所占的比率,包括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原材料重复利用率、能源重复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废电器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金属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率等。三是最终处理量,表示城市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最终处置量。三类指标中,前两类应尽量高,后两类应尽量低。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绩效指标(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气产生量、万元GDP有毒有害废物产生总量);生态建设指标(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等)。

4.绿色管理指标:如政策法规制度指标(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实施等);管理与意识指标(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循环经济的社会认知率、信息系统建设等)。

城市人口、就业、与土地利用的基本问题 11/28/05

1城市人口及规模变化的原因:(1)经济因素(2)文化因素(3)政策因素

城市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

供给影响因素:(1)人口特征(2)劳动力素质(3)劳动参与度(4)制度因素 需求影响因素:(1)最终产品价格(2)生产投资量(3)其他要素价格(4)生产技术水平3 城市就业增长的收益与成本: 收益:(1)增加收入(2)社会稳定(3)产品和服务多样化(4)降低了公共产品的平均成本。成本:(1)通勤成本上涨(2)污染和交通拥挤等城市病(3)城市管理成本上升 4 城市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1)当前利息率水平(2)土地的存量水平(3)土地的需求水平(4)土地的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分区制的内涵和市场效应

土地利用分区制(Land-Use Zoning)是一种城市规划措施,它是指市政当局根据城市中各类活动的特点,以及这些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影响程度,在空间上规定这些活动的特定范围,以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即对城市的每一块土地都明确指定了所允许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对土地进行掠夺性使用(把消极性外部因素强加给邻近居民的使用方式)和平衡土地收益支出关系。

土地利用分区制的市场效应:1在土地使用中引入政府管理机制,可以促进城市土地整体的资源配置;2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进行的合理分区,有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3有助于保障土地开发的可持续性,弥补市场选择的短期化不良后果。

第四篇:上海城市经济(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

上海城市经济 11/28/05

(一)、上海市支柱产业概况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计算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

2汽车制造业(以轿车为主,同时生产大、中、轻型客车、载货汽车等);

3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三资企业成为新的生力军,三大重点企业上海石化、上海高桥石化和上海华谊集团);

4精品钢材制造业(汽车、轮船使用的中厚钢板、冷轧薄板、镀锌板等薄钢板);

5成套设备制造业(利税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汽车整车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居成套设备制造业行业产值前三位);

6生物医药制造业(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二)、上海市工业产业的特点

1、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

2、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

3、工业生产的行业集聚效应增强,重点发展行业在全市工业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4、工业生产适应市场能力提高,适销对路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

5、区县工业多元驱动效应不断增强,工业园区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6、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全面发展。

(三)上海市工业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上海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经济的构成从国有经济成份占绝对主导地位,转变为在国有资本控制力加强的前提下,各类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工业增长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支撑转变为由主导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支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都市型产业联动;工业发展范围从上海地区、长江三角洲扩展到全国和国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1上海工业产业调整和优化的原则:(1)前瞻性地安排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2)客观认识上海的地方优势,坚持创新和特色原则;(3)从中国全局发展出发,坚持成为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中坚和带头者的原则。

2上海工业产业调整和优化的目标:(1)调整转移一些产业(2)继续发展重点产业(3)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4)扶植与培养的新产业

(四)、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

上海城市功能定位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大都市,需要形成和发挥“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将上海市从工商业中心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过程中,以服务型经济为主,更好地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服务,并始终把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利益。上海应该成为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流各要素积聚并得到最好配置,从而辐射出最大服务作用的经济中心城市。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1加速推进金融国际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入信息技术业推进金融业发展;2 形成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自由贸易区;3 重视港口建设,提高港口的总体吞吐量。

第五篇:不同类型委托书的和格式

委托书,是指委托他人代表自己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委托人在行使权力时需出具委托人的法律文书。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不同类型委托书的范文和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委托书格式

一、标题写明:委托书

二、委托书内容包括:

(1)委托人的姓名或委托单位名称及其相关情况。

(2)被委托人的姓名或委托单位名称及其相关情况。

(3)具体委托事项、委托范围:

委托人委托上列受委托人在委托人与xx(单位、个人)的xx业务中,作为委托人的合法代理人,全权代表xxx办理相关事项,并对委托人在办理上述事项过程中所签署的有关文件,我均予以认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上述各项内容,需书写(复印)在同一页纸内。

(5)如《委托书》由二张纸及其以上构成的,属无效委托,不予认可。

三、委托书最后应有委托人、被委托人签字落款及日期。

诉讼代理委托书范本

委托人:________有限公司

受托人: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

关于________________一案。现授权委托受托人________为该案一审诉讼一般代理人。

代理期限至一审终结日止。

代理权限为代为参加庭审、辩论;代为陈述事实,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代为调解、和解;代收法律文书。

委托人:________有限公司

____年____月____日

过户授权委托书

委托人:_________

委托人法人:_________

委托人法人身份证号:_________

受托人:_________受托人身份证号:_________

我司委托上述受托人,前往办理电力供电表过户予,管理有限公司。特此授权。

权限范围:根据合同公正、真实、合法的必要条件,特别授权受托人依据我司的要求,签置过户(更名)文件,作为我司履行合同所做的承诺。

(委托人签字或盖章)

______年__月__日

受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租房授权委托书

甲方(委托方):

乙方(受托方):

甲方因人在外地,特将房屋委托乙方代为出租及管理。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明确甲方房屋租赁授权委托的具体事项如下:

一、乙方有义务对甲方的委托房屋及相关的资信严格保密。

二、房屋信息

1、甲方房屋(以下简称该房屋)坐落于_____;共_____层第_____层。

2、房龄:_____年;房间数量:_____;卫生间数量:_____;总建筑面积:_____平米;房屋朝向:_____;装修情况:_____;房屋用途:_____。

三、委托权限

1、该房屋的出租和日常管理;

2、该房屋的相关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四、经甲乙双方签字确认后,该委托授权书即生效。

委托方(甲方):_____ 受托方(乙方):_____

身份证号:_____ 身份证号:_____

房产证号:_____

电话:_____ 电话:_____

___年___月___日 ___年___月___日

上市公司授权委托书

委托单位: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

受委托人:姓名: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职称:________

姓名: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___

现委托上列受委托人在我单位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________________纠纷一案中,作为我方诉讼代理人。

代理人____________的代理权限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代理人____________的代理权限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单位:_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签名)

____年____月____日

购房委托书范本

委托人:________,姓别: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现住: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

受托人:________,姓别: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现住: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

委托人与受托人系________关系,兹委托受托人________为我的合法代理人,就本人名下房产,全权代表我办理以下列事项:

一、全权办理位于:___________,(房地产权证:__________号,建筑面积:________平方米,建筑结构:混合,设计用途:住宅)的转让、租赁、赠与、投资、抵押相关处置事宜,以下事项受托人均有权全权代表委托人办理:

1、全权代表委托人出售上述房地产、签订买卖合同、缴纳相关税费、调阅档案、更正登记、办理房地产权转移、领取和提交文件资料等各项相关事宜;

2、全权代表委托人以上述房产向房地产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办理抵押借款,包括但不限于签订经纪合同、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担保合同、办理抵押登记等;

3、全权代表委托人房地产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领取房地产权证、他项权证及注销他项权手续、签订注销抵押登记,办理借款的各项借款手续上签字、在金融部门的借款借据上签字、领取金融部门担保借款;

4、全权代表委托人办理上述房产的出租、赠与、离婚过户,签署所涉全部法律文件。

二、委托人在委托期间,在上述委托权限范围内所签署的一切有关文件,我均予以承认,由此在法律上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均由委托人享有和承担。

三、委托人保证所提供材料、证件均真实、有效,如有虚假或其他欺诈行为,委托人愿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四、委托期限:自委托成立起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五、受托人有转委托权。

委托人(签章):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公司授权委托书

致:_________________公司

我单位现委托(姓名)作为我单位合法委托代理人,授权其代表我单位进行_____________设计工作。该委托代理人的授权范围为:代表我单位与你们进行磋商、签署文件和处理______________活动有关的事务。在整个__________过程中,该代理人的一切行为,均代表本单位,与本单位的行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单位将承担该代理人行为的全部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代理人无权转换代理权。特此委托。

代理人姓名:性别:

年龄:职务:

身份证号码:

(代理人签字样本)

日期:年月日

竞标申请人(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附: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业务授权委托书

XX公司:

兹委托***同志(身份证号码:**********)负责我公司产品的销售和结算工作,请将我公司货款转入以下开户行帐号内,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责任和法律后果由我公司承担,与贵公司无关。

若有变动,我公司将以书面形式通知贵公司,如果我公司未及时通知贵公司,所造成的一切经济责任和法律后果由我公司承担!

特此申明!

授权有限期:200*年**月**日-200*年**月**日

户名:(电脑打印,不可手写)

帐号:(电脑打印,不可手写)

开户行:(电脑打印,不可手写)XX银行XX支行

公司名称:

法人代表签字:(亲笔签/私章)

20**年**月**日

二手房交易授权委托书

委托人: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联系电话:。委托人: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联系电话:。受托人: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托原因、事项、权限:

委托人______是位于上海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房屋的所有权人(产权证号为:_________________),是产权共有___人。现我们同意出售上述房产。由于原因,不能亲自办理该房产的买卖及相关手续,故委托__________为我们的合法代理人,全权代表我们办理如下事项:

1、在符合依法出售(购买)的前提下,代为办理此房的买卖交易手续;代为签署以上房屋的买卖合同;

2、代为到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及资金监管机构办理此房产权转移、过户等相关事宜;

3、代为办理与出售(购买)此房相关的物业管理费、水电、燃气、暖气、公共维修基金等物业交割手续;

4、协助买卖相对方办理银行贷款相关手续并签署相关文件;

5、代为收取(支付)相关售房款和购房定金;

受托人在上述委托范围内所进行的一切行为和所签署的一切文件我们均予以承认,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委托期限:自20__年__月__日至20__年__月__日止。

代理人无转委托权。

委托人:委托人:

______年__月__日

下载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育专业课资料(本站推荐)

    体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 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在实......

    7个不同类型先进事迹材料

    毕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 ——郑德荣同志事迹简介 郑德荣,男,汉族,吉林延吉人,1926年1月出生,1952年11月参加工作,195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荣誉教授、......

    不同类型船舶图片及介绍

    船舶种类入门 散货船 散装运输谷物、煤、矿砂、盐、水泥等大宗干散货物的船舶,都可以称为干散货船,或简称散货船。因为干散货船的货种单一,不需要包装成捆、成包、成箱的装载运......

    【原创】两篇不同类型人的自我介绍

    【原创】实干型大学毕业自我介绍我名叫XXX,毕业于浙江大学,连续4个学期获得一二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或院优秀学生干部、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这次的笔试成绩是总分210.5,总排......

    会议系统不同类型大集合5篇

    会议系统不同类型大集合概述:一个现代化会议系统中包含了多个专业子系统,音视频设备、视频设备、通信设备、集中控制设备、展示设备等等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多媒体会议......

    不同类型策划活动方案(定稿)

    价格策划--企业如何使产品的价格或价格体系能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态的市场开发活动所进行的谋划。企业制定价格的目标一般包括4种:维持企业生存 两种情况:一是从企业长远......

    5种不同类型开业庆典流程[合集]

    近几年来,商家或企业非常注重在开张之前举办一场开业庆典活动,邀请合作伙伴,政府领导,供应商,媒体伙伴等来共同参与开业庆典活动;开业庆典也已经不再只是放放鞭炮,走走形式;慢慢,开业......

    天大专业课资料机械

    实验综合能力 一、1、电阻应变式测力计与压电式测力计原理(5分) 2、切削力来源(5分) 3、影响切削力因素(5分) 二、实验求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试举例说明如何求,说明实验原理,仪器,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