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的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的经验材料
**县是**农业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口超过10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党员在2100人左右,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区。2002年来,**县各级党组织把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较好地激发了外出务工党员的活力。主要做法是:
一、改
进管理方式,使外出务工党员流动不流失
**县各级党组织改变以往静态、封闭的管理模式,开辟三条新的管理渠道,把外出务工党员象风筝一样抓在了手里。一是建立驻外机构就地管。该县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在外出务工党员相对集中的长沙、武汉、深圳、昆明、新疆北屯等地设立了43个临时党支部(总支)和161个驻外党小组,直接管理**县籍务工党员900多人。二是联系当地组织协助管。根据部分省市**县籍务工党员零星分布的实际情况,该县以组织部名义发函或派人与党员务工地党组织联系,为本县务工党员落实就地参加组织生活的党支部,并实行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协助管理**县籍党员500多名。三是借助网络平台遥控管。2002年6月,该县组织部建成全省第一家党建网站――**县先锋网后,随即开设“基层党建”、“流动党员”、“电教园地”、“先锋论坛”等栏目,建成了可供外出务工党员随时随地学习的“网上党校”。2005年全县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后,及时公布了基层党支部的E-mail和支部委员的QQ号,为外出务工党员与家乡党组织定期或实时交流提供了方便。对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外出务工党员,流出地党支部就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党员在外活动的情况。与此同时,**县县乡两级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党员报告登记、定期汇报、目标管理、民主评议等八项制度,为驻外党员管理机构选派党建指导员,提供启动资金,赠送党报党刊或电教设备,把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工作逐步引入了规范化轨道。
二、强化跟踪教育,使外出务工党员离乡不离党
**县各级党组织坚持对外出务工党员进行全程跟踪教育,使他们象在家党员一样拥有较多的学习培训机会,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一是实施行前教育。该县紧紧抓住党员外出前办理务工证、计划生育证、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机会,有重点地开展党性党纪教育,提醒他们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张公庙、**阳等乡镇党委还配发了《党员外出务工手册》,传授一些务工常识,告知在外应尽的义务。二是加强在外教育。除要求外出务工党员参加流入地组织的学习培训外,对接受驻外机构直接管理的党员,该县还利用其工余或休假时间就地办班集训;对流向相对集中、当地为主管理的党员,托人带去或专人送去相关资料供其自学,或结合一年一次的走访慰问派人上门辅导;对流向比较分散、务工地点变化较快的党员,则通过邮寄学习资料、发送电子邮件、通知上网学习等方式进行远程函授教育。三是注重返乡教育。党员外出务工返乡后,该县根据其党性党风、发挥作用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乡镇为单位集中上党课,进行理论补训或技能强化训练。有的还通过个别走访、民主评议等形式,对外出返乡党员进行警醒谈话,帮助明确整改方向,教育他们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党的宗旨和党纪国法。
三、提供优质服务,使外出务工党员忘忧不忘本
**县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主动为外出务工党员提供优质服务,尽量减少他们在创业致富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和忧愁,从而自觉做到致富不忘本、富不忘家乡。一是为党员外出务工大开方便之门。该县对党员外出务工不是压,而是促,主动提供各类证照代办服务,免费提供劳务咨询,允许外出务工党员较多的村的干部带职外出。县人事局、劳动局大力推行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制度,为200多个符合条件的外出务工党员发放专业技术等级证,帮助他们找到了“金饭碗”。二是为党员在外创业竭尽组织之力。县人大、县政协、县政府驻外办事处积极协调外出务工党员与务工地的关系,帮助化解矛盾。县委组织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外出务工党员行前培训和返乡“充电”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尽可能减免相关费用。各乡镇信用社累计为外出务工党员协调短期贷款210多万元,组织联保贷款318万元,解决了他们创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去年,在外出务工党员的带动下,**县农村劳务输出1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4亿元,劳务输出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三是为各类流动党员提供咨询和援助。该县成立了**县党员援助中心,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并安排专人接待、专人值守,随时接受流动党员的政策、法律咨询,提供就业、维权等方面的援助。
加强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以来,**县外出务工党员队伍发生了可喜变化:一是主动联系组织的多了,长期杳无音信的少了。以前,**县外出务工党员习惯于“组织关
系口袋装,有了困难找老乡”,现在则是“安顿下来就找党,心中有话告诉党”,定期通过书信、短信、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形式与党组织联系沟通。二是凭借技术吃饭的多了,依靠苦力挣钱的少了。通过培训和自学,**县90以上的外出务工党员掌握了一门以上新型实用技术,熟悉电脑操作、机电维修、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接近二成,300多人被在外同乡推举为务
工组长,完全靠卖苦力挣钱的已不到10。三是服务家乡建设的多了,只顾个人致富的少了。近三年来,全县外出务工党员共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3300多条,捐物捐款76万余元,引进招商项目51个。**南乡中湖村外出务工党员王先军富了不忘家乡,返乡投资80万元办起塑料粒子厂,为20多个农户找到了增收路子。四是热心政治参与的多了,只图经济回报的少了。广大外出务工党员积极参与村内民主选举和重大决策,推荐优秀务工人员入党,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热情。2005年村党支部换届和今年村级民主监事会选举期间,全县500多名外出务工党员请假回乡参加了所在村的民主投票。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的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的经验材料。
第二篇:推进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经验材料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的重要批示和全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电视会议精神,**镇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一、传达指示精神,迅速安排部署。
要求全镇党组织及时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段敦厚同志的重要批示,并
以此为契机与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切实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抓出成效。
动员各党组织迅速组织力量,对流动党员进行一次全面细致地摸底,健全完善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台帐和信息库。由各党组织指派专人联系,分别用电话或邮寄等方式向每位党员传达了“批示”精神、告知了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部署、通报**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投资环境及相关政策,同时结合县委组织部统一部署的三项活动,重点加强与驻沪党支部和驻九成农场党支部的联系,确保当前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引向深入。
加强对流出党员创业发展的教育引导,开展以“激励和引导事业有成的流动党员把家乡更多的劳动力带出务工,把在外面赚到的资金、学到的技术和联系到的项目带回家乡”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带动”和当好家乡招商引资联络员、当好家乡建设的领航员、当好推介家乡的宣传员、当好家乡群众外出就业的引领员、当好商品流通的中介员、当好联系群众的服务员等“六员”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引导作用,激励更多的流出党员在外或回乡创业的热情。密丰村党支部流出党员金长青在上海火车站建立物流公司,自己富了但不忘家乡情,回乡创办拥有自主品牌的金鑫服装公司,解决就业岗位近百个,还带领本村30多名农民到上海发展,每个村民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龙王湖村流出党员王保虎抓住当前中央扶持三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大好时机,在九成农场承包上千亩耕田,还带动本村30多户从事优质稻生产,年收入均达到5万多元。还有许多外出的党员凭着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带领许许多多群众,艰苦创业,在致富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第三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沪皖联动、探索创新,东明社区(街道)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新理念,利用社区阳光驿站载体与安徽旌德县孙村乡“喜结联姻”,成为两地基础党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凝聚流动党员,构筑辐射营盘。2007年年底,安徽省旌德县党委、孙村乡党委领导班子一行千里迢迢来到东明社区阳光驿站宣布:依托社区阳光驿站,实现两地共建,成立上海流动党支部。而岁末年初,社区阳光驿站与驻沪党支部联手开展的“敬老谱新曲”活动则拉开了两地联动、合作共建的帷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农村党员纷纷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离土、离乡的农民兄弟中有许多曾经在当地入党的党员同志,又没有进行正常的组织接转关系,形成实际上的长时间离开党组织的现象。近年来,安徽省旌德县孙村乡外出来沪务工者达2200多人,其中有党员22人,他们中大多数几年甚至长达25年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进城后他们挣了钱,可在政治上缺少正常的组织生活,但内心上还是向往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地党委了解这一情况后,酝酿在上海成立流动党支部的决定。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用创新思维改进和加强流动党员工作的作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尝试,是加强党组织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建工作的新形式之一,构建了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这一做法得到了区委组织部的肯定。
东明社区党工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外来务工党员,在工作上、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给予关心我们为你们提供学习、活动的大舞台,让党员凝聚在党支部的周围。6月1日,设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的安徽旌德县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召开“家乡经济发展座谈会”,并举行“离乡离士不离党、募捐赈灾献爱心”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支部改选和交纳“特殊党费”。社区阳光驿站提供服务与支持,两地党组织一致认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们面对新情况,对党建新事物要倍加爱护。搞好两地共建流动党支部的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流动党支部,增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流动党员活动证》,就是让流动党员在流出地党组织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再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当地党组织生活。孙村乡共有22名党员在上海打工,分布在上海的各个区县,真正居住或工作在东明社区的不多。是让这22名党员各自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各区县基层党支部报到,凭证参加组织生活,还是打破区域界限,成立流动党支部?东明路街道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进行了研讨。座谈中,有党员反映,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所在单位党组织后,往往没有下文,组织生活还是不知道在哪里过。还有党员反映,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居民区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因为关心的事情不同,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既不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也不利于流动党员作用的发挥。如果由流出地党组织、孙村乡党委出面,成立驻沪流动党支部,凭借地缘关系、乡情观念、共同利益,就更能够凝聚党员,便于形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东明路街道及时向新区组织部汇报了这些想法,经组织处同意在东明路街道试点,以党建联建的方式,成立了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该支部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挂牌,对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二是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发挥流动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需要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居住特点,区别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流动党支部22名党员,从年龄上看,既有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大学生,也有五十来岁的曾在老家当过村支书的老党员;从职业上看,大部分在上海打工、做生意,有搞设计的、有舞龙的、有做保姆的;从生活目标上看,二三十岁的以谋生为主,三四十岁的争取有新发展,四五十岁的趋向生活安定。支部成立前,很多党员到了上海,逐渐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员老吴,过去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南汇打工,住在当地一个村党支部家里好几年,他说:“从来没有人问他,组织生活在哪里过!” 党员们内心迫切希望能够就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根据党员的这些特点,党支部确定了职责定位和组织活动方式。党支部的职责,突出“巩固组织、凝聚党员、联系群众、提升素质、建设家园”20个字。巩固组织,突出一个“联”字,在党委层面实行“联建”,即流动党支部在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和乡党委联建管理下开展工作;支部层面实行“联动”,即流动党支部与阳光驿站(两新总支)联动,日常事务寻求阳光驿站的支持。凝聚党员,突出一个“需”字,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党员、不同发展阶段党员的需求,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管理和服务,如3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谋生,就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4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发展,就为他们提供项目信息;5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交流,就与他们经常性沟通,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联系群众,突出一个“情”字,即在支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教育他们诚信做人、守法务工,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流动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务工人员之家。提升素质,突出一个“能”字,即依托党组织提供的资源,对流动党员进行个人谋生职业技能培训、融入上海的社交技能培训和联系群众的服务技能培训,并整合党员中的能人资源,进行互帮互学。建设家园,突出一个“促”字,即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家乡的新家园的建设多做贡献;同时,党支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家乡发展出主意、引项目、招资金、找渠道,促进家乡发展。
三是建立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现两地党组织无缝对接。孙村乡党委作为流出地党组织负责支部班子配备、支部制度建设、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党费的收缴等,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作为流入地党组织负责指导党支部开展好“三会一课”、党员的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提供支部活动场地、学习资料和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支部党员提高素质、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等。同时,逐步探索把流动党支部纳入东明社区党组织的考核、评比和表彰。流动党支部负责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协助将条件适合的流动党员编入当地党组织。通过党委层面“联建”,实现了流出地与流入地有效衔接,使流动党员党支部既有“娘家”,也有“婆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流动党员党支部近期通过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在就业、居住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等,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有效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第四篇:县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县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离乡离土不离党跟着党旗闯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呈多角度、高频率、宽领域的大流动,在这支庞大了流动大军中,有成千上万的党员,他们构成了流动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县不断顺应流动党员流向、流量、流速的新变化,努力探索流
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确保流动党员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作用好发挥,为他乡繁荣当先锋,为家乡崛起作贡献。
一、组织重视到位,确保流动不流失
——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达16万人,其中流动党员1476人。党员走千里,组织一线牵,该县县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这个特殊的群体,始终把流动党员党组织作为“窗口”来抓,不断创新方式,多措并举,确保充分发挥流动党组织的作用。一是异地安“家”。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争创组建”四种形式,在流入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为流动党员在异地安“家”。先后成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服务站86个,其中流动党员党支部71个、党总支7个、党委1个、服务站8个,党组织覆盖面达80以上,全县网络形成了“领导小组—党委(管理站)—党总支—党支部”的流动党员管理网络体系。与此同时,认真落实流动党员党组织“三有”目标要求,从流动党员中选拔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且有党务工作经验的同志任党组织负责人,确保“有人负责”;依托驻外机构、流动党员或本县能人创办的经济实体、流动党员居住的社区落实活动地点,确保“有点活动”;采取县党费拨一点,乡镇财政或企业拿一点,有关方面支持一点的办法,分级分块地解决活动经费,确保“有钱运转”。二是典型激励。七一期间,县委对——驻广东中山市流动党总支以及县驻沪流动党委党员彭育龙进行了隆重表彰,各基层党(工)委也大力表彰了一批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流动党组织和党员,共表彰流动党员15名,流动党组织8个。特别是驻常州流动党支部不仅被评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还受到了中央组织部的表彰,支部书记陈周宇也当选为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今天,安庆市委、——县委又专程前来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这一切,让广大流动党员和党组织深受鼓舞。三是民主参政。“七一”前夕,县委紧紧抓住召开县党代会和选举出席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的契机,明确要求在推选这两类党代表时,流动党员必须占一定比例。推选过程中,各基层党(工)委主动与流动党员联系,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结果有10名流动党员当选为县党代表。四是服务关爱。全县各级党组织把开展关注关爱流动党员家庭生产生活作为增强凝聚力、加强血肉联系的一项重要举措,组织党员干部捐款捐物,深入流动党员家庭进行慰问;群发短信,向全国各地的——流动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这种实实在在的关心,让广大流动党员深受感动,他们纷纷表示将更加安心地在外创业,积极支持他乡经济发展。
二、教育管理到位,确保离土不离党
党员流动到哪里,教育管理就跟到哪里。按照“业余、小型、灵活、务实”的原则,常联系,少集中,多活动,一是行前施教。紧抓党员外出前的空隙,利用办理暂住证、就业证、计生证、党员活动证、接转组织关系以及党员向党支部报告等时机,对其进行党风、党纪、遵纪守法等教育,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要求他们服从所在地流动党员党支部的管理,努力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合法经营,文明经商,永葆先进;要求流动党组织做到“四个一”,即每个支委至少一个月以书信、电话等方式联系一次党员,每个支部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党员学习,党委、管理站或总支至少每半年开展一次活动,党组织负责人每半年、汇报一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二是定点施教。流动党组织既是流动党员温馨的家,更是温馨的课堂。该县3个驻常州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坚持在下雨天和节假日安排集中学习,其中,北浴乡支部还定期聘请常州市委党校教授给党员作讲座。近三年来,该支部组织党员学习40多次,学习时间达140多个小时。不少有条件的流动党组织专门配备了微机,开通了“流动党员之家”专题网站,搭建了网络化教育管理平台,从而为支部和党员打开了了解信息、交流信息、宣传信息的新视窗。三是跟踪施教。党员外出期间,家乡基层党委及党支部定期邮寄党课教材及有关学习资料给流动党员,并督促他们自学,教育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县、乡、村三级联动“寄学”,使他们远在他乡照常坚持了学习。四是返乡施教。紧抓流动党员集中返回的春播、双抢、秋收及春节等时机,组织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法律、现代科学技术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知识的教育,有效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和带动效应。党员返回时,所在党组织及时派人与其谈心或开展座谈活动,详细了解他们外出期间的表现,向他们通报家乡建设和发展情况,听取他们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佐坝乡正月初三就召开了有60多名返乡流动党员参加的座谈会,会后,还组织他们参观了县“凤还巢”企业和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流动党员回乡创业的热情。
三、作用发挥到位,确保“两地”当先锋
党员流动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根据流动党员
特点,深入开展了以“为家乡崛起作贡献,为他乡繁荣当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双为”主题实践活动,搭建了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
(一)情系桑梓,为家乡崛起作贡献。为引导和激发流动党员为家乡建设出智出力,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一是“双结双促”活动。通过结对登记、教育培训、示范引导、互联互帮等措施开展以“党员与务工能人结对、把务工能人培养成党员,务工能人与农民工结对,把农民工培养成务工能人,促进输出地、输入地经济繁荣,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内容的“双结双培双促”活动。活动中,有1198名流动党员与1780务工能人结对,1780名务工能人结对帮扶了4285名农民工,在务工能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84名,发展党员73名。二是“四个一”帮带活动。引导流动党员每年为家乡献一条发展良策,带一户贫困户外出务工经商,引进一个项目(一批资金或人才),至少联系帮扶一名群众。驻合肥流动党支部书记朱根祥一次就搜集提供了200个建筑用工信息,带出一大批乡亲到合肥务工;驻广东中山流动党总支书记罗志达积极与家乡党组织联系,并配合县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和项目推介会,半年时间就提供招商信息25条,联系12家企业到家乡投资,达成投资意向2个。驻常州流动党支部结合实际,开展“一帮一扶”活动,每个党员帮助1名——在常州的后进青年,扶持1名——在常州务工的贫困户。失足青年吴泽流就是在该支部的帮助下,学会了多种技术,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三是回乡创业活动。外出务工的党员,多数年富力强,积累了一定资金,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为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在上海、常州创业有成的陈周宇,投资160万元在家乡成立——大山农林开发公司,建起8个反季节水果试验基地,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北浴乡马厂村青年党员朱劲松在外出务工期间,掌握了生产矿泉水的一整套技术,投资80万元,回乡兴办了“罗汉山泉”纯水厂,产品在县城供不应求;投资规模分别达500、600万元的维鹰隆制衣有限公司和华恒轻工有限公司,都是由流动党员党组织引进的。据统计,近年来,由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引进或回乡兴办的企业项目达44个,投资3560万元,有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四是“双联双带”承诺活动。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共管”新形势下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县委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双为”主题活动,自今年8月始,将“双联双带”承诺活动作为新形势下流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载体,在全县流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中全面推开。根据活动要求,流动党组织、流动党员既与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密切联系,又与务工能人密切联系,从而在“两地”党组织之间,在务工能人与党组织之间架起了虹桥,牵设了纽带,特别是为“两地”党组织的“有机衔接”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广大流动党员既着眼于把家乡富余的劳动力带出去务工致富,又着眼于把在外地掌握的信息、学到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和联系的项目带回家乡创业发展,以此为平台,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到目前为止,已有75个流动党组织、1386名流动党员参与了承诺活动,承诺事项分别达210、3015项。活动中,驻常州流动党员党支部邀请苏、浙、粤三省十几位知名企业家到——,参加招商项目推介会,达成了数项合作意向;驻广东中山流动党总支积极与家乡党组织联系,正在引荐企业家援助家乡陈汉乡的公路建设。这种联系和沟通,有效激发了广大流动党员的能动性,他们正在成为树立——良好形象的宣传员、劳务输出的信息员、推介农产品的联络员、联系来料加工的经纪员、引荐投资和项目的招商员、帮扶困难群众及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工作的服务员。
(二)立足本职,为他乡繁荣当先锋。为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建功立业,叫响党员称号,我们结合流动党员的工作实际,在流入地组织他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活动。一是“岗位建功”活动。在福建晋江创业的流动党员沈曦,面临特大台风的袭击,沉着冷静,组织党员护卫队、抢险队,同狂风暴雨整整战斗了12小时,直至顺利转移公司的全部原料。老板和当地人都说:“——人真是好样的。”担任福建泉州泉昱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的青年党员高燕,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为企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泉州市十佳外来青年”、“泉州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和福建省第二届“优秀外来务工青年”,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树起了一面流动的旗帜。她的丈夫许洁也积极向企业建言献策,为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作出了很大贡献。二是“创先争优”活动。佐坝乡驻福建流动党支部书记陶延松得知一家服装厂老板借生意不好,扣发家乡3名务工人员的工资,自掏路费去石狮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据理力争,老板不得不将扣发的工资如数付清。二郎镇驻深圳流动党支部书记金红祥热心接待、资助老乡在深圳创业发展,刘坡村女青年周婵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上门求助,他当即拿出5万元。在他的全力资助下,周婵娟现已拥有资产500万元。初到深圳的金凯明在金红祥的指导下,另辟蹊径,从经营入手,销售电子产品,事业得到顺利发展,现在金凯明的电子城已遍布全国。流动党支部书记罗志达在打工之余坚持自学法律,获得了大专文凭,如今罗志达和他领导的同乡会在为当地农民工维护权益、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他所在支部设立的党员发展部、经济发展部、外联部、维权部、宣传部等部门开展的活动很有特色,在广州当地享有一定知名度,受到了《中国灯饰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和关注。
几年来,该县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由于流动党员党组织的派出性和对流出地的依赖性,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和教育管理方式的遥控性,使该县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仍有一些不足。今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一盘棋”形势下的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需要输出地与流入地共同承担起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融流出地党组织对党员的跟踪教育与流入地党组织对党员的直接教育为一体,推进农村流动党员在“两地”有序流动、顺利融入,使流动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永葆先进性,都能充分发挥“两为”作用。
《县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县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第五篇:乡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总结
****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镇党委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1、建立组织,构筑流而不散的组织机构。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条)、居住地(块)之间“谁有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由谁负责”的原则,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臵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一是建立基层组织。根据流动党员队伍的特点,争取上级党组织支持,建立健全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的三级管理网络。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知、工作相联、便于活动的原则,在党员相对固定集中的地方成立党支部;在相对集中地区有流动党员3人以上成立临时党支部。二是实行专人管理。流动党员的各基层党支部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人一挂钩。流动党员到达外地以后,必须及时地向原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电话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收缴党费等。通过健全各级组织,从而使得外出流动党员“离
乡不离党”,符合条件、表现突出的预备党员能按期转正“入党”。
2、规范管理,构建离乡不离党的管理机制。为加强流动党
员教育和管理,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变“有组织无活动”为“有组织有活动”。一是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先后制订出台《发展党员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出具体规定。二是强化教育,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小组作用,以流动党校、网络教育等为裁体,积极开展“三结合”学习实践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鼓励个人自学,广览党员政策法规,广学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现场学习与网上学习相结合。组织观看电影《张思德》、电教片《任长霞》等,身临现场接受教育。传递学习资料,开展学习讨论,交流学习心得;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相结合。凡是党内重大文件、重要决定、重要会议精神等,发挥党小组作用,尽早组织流动党员学习讨论。一般性学习教育则采用发放、邮寄学习材料等形式进行。三是加强联系,跟踪管理。把流动党员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在办理人事关系代理登记的同时,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联系渠道、工作状况,并建立党员联络信息卡,及时掌握流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3、发挥优势,激发流动党员创业致富的热情。流动党员大
多在外闯荡,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创业。有的是厂长、经理,有的是技术骨干,信息量非常大。党支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经常为党员们提供交流机会,变“有活动无效果”为“有
活动有效果”。让大家互相熟悉、互相交流、互相帮助。鼓励他们创业致富。
二、存在的问题
1、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导致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2、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流动,难以管理。
3、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作用。
三、下步工作打算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积极创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流动党员管理的个性化,着眼于破解“四难”,落实“四创新”,形成“四化”的良好局面。
1、着眼于破解“组织运作难”,创新组织设臵,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成份复杂、流动松散这一实际情况,我们从健全组织着手,建立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管理体系,变“有党员无组织”为“有党员有组织”。一是按地域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在外出流动党员人数较多,职业相对稳定,且有相对稳定活动区域的地点建立管理站;在外出流动党员人数少、外出时间短、流动相对较快的地方,建立临时管理站。管理站的设立,使每个地域的流动党员就近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家”。二是管理站内推选联络人。每个管理站中工作相对比较稳定,组织协调、活动能力较强的党员被确定为联络人,对流动党员进行直接管理。通过这种“划整为零”的方法,使流动党员管理有了最基层的组织,结构更趋科学,管理起来更加简便。
2、着眼于破解“管理到位难”,创新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流动党员的频繁变动,往往使党支部对其现实表现及履行党员义务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对他们的监督管理不够到位。针对这一情况,要进一步创新相关制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一是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党总支为中心,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二是健全管理制度,构建流动党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党员外出流动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学习活动制度、党员发展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使用制度,以及党总支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制度等,使流动党员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对流动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
上,从业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单位已建立起党组织的,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单位的党组织。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实行“持证”管理。四是开展“三常”活动。即“常回家看看”。每一位流动党员心中都要装有人才中心这个“家”,常回家看看,为党支部出谋划策,争光添彩。“常说说心里话”。每一位流动党员每半年向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学习、工作情况,说说心里话,真正把党支部变成自己的“贴心人”。“常通通电话”。单位变了、地方换了、号码改了、取得成绩或犯了错误等,都要经常与党支部保持最紧密、最稳定的联系。同时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着眼于破解“活动开展难”,创新活动举措,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创新活动方式,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主要是通过精心策划组织活动。要从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以往简单的以开会传达、文件学习为主的单一活动模式,按照“时间短、内容精、方式活、效率高”的思路,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使流动党员“每次活动都能带点收获回去”。如每个季度布臵组织生活会的专题内容和提纲,提出活动要求,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组织活动。对不能及时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要通过寄信函、发资料等形式,保证流动党员能定期过党的组织生活。
4、着眼于破解“作用发挥难”,创新考核机制,促进党员创业活力化。当前,一些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除了其自身的因素外,缺乏有效的党员考核激励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建立流动党员考核机制,制定流动党员考核办法,从德、能、勤、绩、廉等几个方面对流动党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比先进的重要参考。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鉴机关部门党员干部“双争双评”的做法,开展优秀流动党小组、流动党员评比表彰活动;在“优秀共产党员”、“党员积极分子”评比表彰活动中,给予流动党员一定名额;要积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优秀流动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流动党员创新创业的热情。要坚持服务为本,急流动党员之所需、谋流动党员之所求,开展以“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