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三动”工作法扎实推进党建功能区建设
扎兰屯市坚持“三动”工作法扎实推进党建功能区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呼伦贝尔市委提出的党建功能区建设目标任务,扎兰屯市坚持“三动”工作法,通过采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矩阵式推进,网格化融入的方式,形成了全面抓党建、全员抓党建、全程抓党建格局。
一、机制推动,提升党建工作的执行力。通过建立“123”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努力实现全面抓党建。一是落实一项责任。通过深入落实“一把手”抓党建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党组织书记为抓基层党建的第一责任人,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引导和督促他们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重视起来。二是实施两项制度。首先,实施《党建工作定期汇报制度》。通过采取季度、半年、年终汇报的形式,由基层党组织向党委、党委向组织部长、组织部长向常委会乃至全委会逐级进行专题汇报;其次,实施《党建工作函询(告)制度》。由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按照有关程序和办法,代表市委对驻扎单位的党建工作和全局性重要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以正式公文函件的形式邮寄驻扎单位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党组(党委),实现业务主管部门党组(党委)指导与地方党委的领导有机结合。三是采取三项措施。首先,实行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把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中,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
一。同时,在年度考核中,把基层党建工作单独列项,加大分值,强化考核。其次,实行党建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对抓党建
工作成绩突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拔使用;对抓党建工作成绩一般的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抓党建工作成绩较差的领导干部,进行人事调整。截止目前,共提拔使用18人,诫勉谈话16人,人事调整3人。第三,实行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机制。即:市四大班子成员每人负责联系一个嘎查村、一个社区、一个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个两新组织,要求每名市级领导干部每年要深入联系点不少于2次,负责指导党建工作,力争将每个联系点变成党建工作示范点。
二、加大宣传,扩大党建工作的感染力。通过采取“123”系列宣传措施,努力营造全员抓党建。一是树立一批典型。继续实施党建典型示范工程,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联络员等形式,在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和机关等领域培植典型59个,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品牌带动的作用。二是强化两个基地。首先,加强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将站点建设的设备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资金统一调配、设备统一采购、配置统一标准。自2006年以来,共投入70余万元购置站点建设所需的设备。其次,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从齐齐哈尔聘请专业网页制作人士,编制《扎兰屯党建网》,极时宣传我市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三是拓宽三种宣传渠道。首先,制作党建典型专题片。充分利用市电教中心的资源优势,将选树出的党建典型制作成专题片,通过电视台和远程教育播放站点,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截止目前,共制作出专题片59部,其中,制作的《四议顺民心,公开促和谐》和《希望的田野》分别在呼伦贝电视台和内蒙古电视台播放。其次,开展红
色短信征集活动。市委组织部通过各基层党委面向全体党员征集500余条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对学习、生活、工作有益的励志短信进行评比。评比结束后,将获奖的180多条短信通过手机短信平台为全体党员干部进行发送。第三,参加全国“五好党组织风彩大赛”和“推选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评比活动。推选城市综合执法局党委、蘑菇气党委和刘廷江、姜天佑等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参加人民网和共产党新闻网联合举办的“五好党组织风彩大赛”和“推选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评比活动。截止目前,城市综合执法局党委和刘廷江均排名全国前列。
三、活动促动,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努力打造全程抓党建。一是在农村实施“三级联创”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党建工作。首先,开展“三个一”学习活动。即:要求村干部每周进行一次党建知识集中学习,每月举办一期党建理论座谈,每年撰写一份党建工作调研报告。其次,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依托农牧学校和大连等市内外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培养。今年,共举办市内外培训班5期,培训人才达370多人次,培训率达100%。同时,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激励机制,对荣获国家级表彰的提任为乡镇副职领导或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荣获自治区表彰的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荣获呼伦贝尔市表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第三,完善村级干部管理机制。通过实行村干部档案电化管理、社区目标考核与个人绩效工资相挂钩、谈话提醒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强化村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二是
在社区实施“综合示范区”工程,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首先,实施社区分类管理。在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由市委组织部出台《扎兰屯市社区分类标准》,并按照千分制的考评形式,交由各街道组织实施考评。同时,将考评结果与社区干部工资相挂钩,提高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创建精品社区。在市里重点建设2个面积达2000㎡以上的办公用房的同时,要求各街道在巩固原有精品社区的基础上,到年底,再创建一个面积达300㎡以上,集办公、活动、卫生、医疗于一体的社区办公用房。第三,着力构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格局。在充分总结“5+1”共建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扎兰屯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章程》,要求各街道成立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合作共赢为目标,开展共建活动。三是在“两新”组织实施“党工共建”工程,通过开展集中推进月和百日攻坚活动,使“两新”党组织组建率明显提高。截止目前,新组建党支部31个,工会组织99个。同时,着重规范“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制定出台《扎兰屯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两新”组织的标识、场所、活动和工作进行规范。四是在机关领域实施“双结对”工程,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首先,开展“5+1”结对共建活动。将全市13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23个城市社区结成帮扶对子,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召开共建联席会等形式,为结对社区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截止目前,各共建单位为社区提供共建款物折合人民币达70余万元。其次,开展机关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每年市委运用“倒排查”的方式,确定一批后进村党组织,通过采取一对
一、多对一、一对多等方式,组织市直机关党组织与之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在加强班子建设的同时,建立以“地缘、趣缘、业缘”为依托的新型农村基层党支部,形成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城乡基层组织体系。
第二篇:党建功能区建设
党建功能区建设
“党建功能区”将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城市、农业、林业、牧业、综合“五位一体”的大格局中去定位去实践,整合各类党建资源,统筹推进组织、干部、人才等各项工作,党建工作的参与主体从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扩大到基层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这符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体要求。在推进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中,扎兰屯市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分类、强化功能”的思路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工作绩效考评工具,全面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法。通过大力整合、集约利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科学催生内生动力,充分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明显增强。
一、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背景
一是推进“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工作抓手不足。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都很明确。但在实践中,如何将各项工作落实到村这一级,市直涉农部门和乡镇手段单一,抓手不足,表现为“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不善于用引导、激励等综合方式去做工作。二是扎实有效转变村级组织工作职能刻不容缓。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广大村级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抓民生、保稳定、促和谐”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而许多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习惯于“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工作方式方法难以从旧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出现了建设新农村思路不清、定位不准、目标不明以及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等问题。三是村“两委”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急需完善。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整体财力限制,扎兰屯市村“两委”干部报酬标准低、差距小,队伍中普遍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消极现象,造成了人心不稳、干劲不足和后继乏人等问题;有的基层干部盲从认为“回天无术”,习惯当“传声筒”、“照葫芦画瓢”,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四是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缺乏动力。面对连续而紧张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一些基层组织特别是部分村干部持有厌倦情绪和畏难心理。个别村“两委”班子关系紧张,好事争着干、难事推着办、麻烦事都不管,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相互掣肘。一些党员干部党的意识不强,缺乏荣誉感和责任感,有的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扎兰屯市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唯有打破“粗放笼统型”村级管理方式,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才能提升村务绩效考核的可行性与可比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二、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主要内容、做法及特点
(一)主要内容
围绕具体工作,设臵考评项目。根据农村工作实际,将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信访、生态村建设、村级事务管理、村级班子满意度测评和乡镇对村级组织下达的主要工作目标等九个方面,确定为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考评内容,并由组织、纪检、民政、信访、计生、农牧业等涉农部门和乡镇按照各自职能分别制定《考评标准》,确保分类管理考评办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依据工作内容,确定赋分标准。对九项考评内容,实行百分制。其中:基层组织建设20分,精神文明建设10分,综合治理、信访和计生工作各8分,生态村建设5分,村级事务管理10分,村“两委”班子满意度测评6分,乡镇对村级组织下达的重点工作目标25分。同时,设立加分项目10分,凡受市级以上表彰及有特色创新工作的,分别按表彰级别赋与不同的分值。考评分类时,按照考核内容满分100分、加分项目10分的标准,凡得分在90分以上的,列入一类村;70分以下的列入三类村;得分介于一类和三类之间的列入二类村。其中,计生、信访、综治三项工作实行“一票否决”,任何一项出现严重问题的,直接确定为三类村;民主测评中,对村级班子满意度得分低于70分的,整项测评不得分。按照分类结果,兑现干部报酬。为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实行“基本报酬+绩效报酬”的结构性工资制。其中:基本工资为7000元,绩效报酬按照分类结果设定。一类村“两委”正职绩效报酬为5000元(“一肩挑”的6000元),二类村“两委”正职绩效报酬为3000元(“一肩挑”的4000元),三类村“两委”正职绩效报酬为1000元(“一肩挑”的2000元),其他享受村干部报酬的“两委”成员按正职分类标准的80%发放。由此,村干部“两委”正职年报酬最高可达13000元,最低也能达到8000元,平均工资报酬10000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统一干部职数和报酬兑现方式。根据人口和土地面积,将建制村分为大村、中村、小村三种类型,并将“两委”班子职数分别核定为不超过7人、5人、4人(一肩挑的,减少1人)。在报酬兑现上,基本报酬部分以“一卡通”形式直接下拨给村干部本人,绩效报酬部分一次性下拨到乡镇,年底时由乡镇根据村级组织分类结果进行兑现落实。确立评定和动态管理机制。整个村级组织分类实施动态管理,不设比例限额,不搞“终身制”,每年年终按考核标准评定一次。明确各乡镇党委每年要对不同类别的村级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管理和引导,对一类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出新目标,努力把一类村级组织建成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坚定核心;对二类村进行规范,引导其向一类村标准看齐,尽快跨入先进行列;对三类村重点管理,集中力量抓整顿。
明确分类管理的主体和实施程序。乡镇是分类管理工作的主体,负责按各涉农部门制定的考评标准,对村级组织进行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导。年底前,乡镇对村级组织进行考评验收,确定初步分类结果,并上报市委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按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核查。如发现有弄虚作假的,直接将抽查村定为三类村,并对该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取消该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优资格。
健全分类管理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市委将乡镇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在考评分类过程中是否公平公正,是否考实评准,列为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各乡镇党委要对村级组织分类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间村级组织如有异议可向乡镇党委提出,各乡镇党委将亲自或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对村级组织提出的问题进行核实,并在10日内予以答复。在协调保障上,由市委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工作形势,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工作领导和指导。
(三)主要特点
坚持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明确了村级组织的工作目标。乡镇在确定赋分内容和分值时要上报市委审批备案,便于全市统一把握赋分标准,保证各乡镇赋分的均衡性。通过采用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分办法,对能以数量等体现工作效果的一律进行量化,对确实难以量化的则采取了民主测评等方式。同时,对创新性工作给予加分,进一步明确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方向。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形成了各有关部门抓村级组织建设的工作合力。通过整合、调动各个涉农部门,重新理顺各部门工作职能,建立了共同加强对村级组织的管理机制;对工作中出现的职能交叉部分交由主管部门单独管理,形成了各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分类管理标准、共同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共同进行考核验收、共同享有管理结果、共同研究村级组织工作的齐抓共管局面。同时,通过分类,乡镇对村级组织的指导更有针对性,管理上更有抓手,也使村级组织工作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公正性与公平性相结合,保证了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工作效果。一是明确乡镇要将各项评分内容、评分类别等都进行公开,接受广大村干部、党员群众的监督、评价。二是对乡镇党委这一实施主体实施责任追究,将村级组织分类管理考评能否“考实评准”纳入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加之全市使用统一评分标准,避免了乡镇打人情分、关系分。
三、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初步成效
2010年,扎兰屯市评出一类村18个、二类村56个,三类村52个,分别占全市村级组织总数126个的14.3%、44.4%、41.3%。农村基层组织“比学赶超”的氛围空前浓厚,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实现了从“独角戏”到“集体舞”转变,城乡基层党建大格局基本形成。原来,市直涉农部门在抓农村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文化工作、社会工作,以及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都有具体的职责和任务,但各自为战、缺乏合力。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后,党建工作摆脱了以往就党建抓党建的组织系统内部循环,党建工作的实施对象从组织内部转向基层群众,党建工作的成效从加强组织建设拓展到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政府效率、夯实基层基础。这种利用既分工协作、又相互依托的工作体系,全面整合了基层组织资源,团结凝聚了基层骨干力量,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市直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扎兰屯市村级组织分类管理考评办法(试行)》科学分配工作权限,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该管的必须要“管到位”,不该管的必须要“配合到位”,服务农村发展稳定不留死角、不出真空,真正形成了“上下协调到位、部门齐抓共管、工作统筹兼顾、全市协调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财力保障向农村基层倾斜,全年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新增460万元,预计总支出达1650万元;村级“两委”正职主动过问、参与计生工作,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农村普遍建立“两委”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拓宽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涉农信访量明显下降,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
(二)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实现了从“管得弱”到“抓得实”转变,找到了管理村级组织的金钥匙。之前,乡镇党委管理村级组织指挥不灵,指导乏力,部署工作想“抓”抓得不实,存在着“上有决策、下有对策”等应付问题。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以来,乡镇作为分类管理实施主体,充分行使约束权和控制权,在村级组织管理方面找到了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乡镇拥有25%的分类管理评价指标制定权和考核结果决定权,在执行层面普遍感到抓手更加有力,措施更加明确,一些反映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也正在形成。目前,各基层组织真抓实干,求好务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两个文明良性互动,开创了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截止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0万亩,同比增加246.6%;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0万亩,同比增加140.8%。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96个,平均每个乡镇(办事处)拥有26.4个,春禾丰粮食种植、钟氏生态土鸡养殖等新一批典型示范社快速涌现,先后培育出集体经济主导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体制机制创新型等7种特点鲜明的试点村,有力带动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转变,村级组织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两委”干部自觉相互配合,减少了内耗,增强了合力,班子更加团结。如该市洼堤镇边北村村主任,过去认为自已是被群众选举上来的,对自己有利的工作主动做,难点工作绕着走、躲着干,甚至给村书记工作出难题。分类管理后,其责任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配合书记开展工作。二是村级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分类管理的激励和引导下,村干部普遍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干部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赶超态势正在形成。据蘑菇气镇湾龙沟村党支部书记于文江介绍,过去组织集资修路,班子其他成员不管不问,热情不高,自已走访全村450户用了两个月时间;今年修路,同样的工作量,班子成员一起上手,三天就收完集资款。三是村级组织的创造力明显增强。实施分类管理将“两委”班子成员紧密联系,利益捆绑,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链条。通过实行加分政策,使村级“两委”干部主动参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通过各种渠道争跑项目,抓工作亮点、破工作难点的意识得到改变,一些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农业基础设施逐渐落地。四是村级组织的向心力明显增强。分类管理既将评定结果与经济报酬挂钩,又将争创结果与政治待遇挂钩,实现了干部责任与待遇、付出与保障的有机统一。按照“对荣获国家级表彰的,可提任乡镇副职领导或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荣获自治区表彰的,可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荣获呼伦贝尔市表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将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纳入副科级后备干部管理”的办法,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全国劳动模范、达斡尔乡满都村党总支书记刘庭江,自治区劳动模范、成吉思汗镇繁荣村党支部书记郭淑洁两名同志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这些政策,既增强了岗位吸引力,又激发了岗位内在活力,越来越多的村干部感到发展上有奔头,事业上有干头,工作上有劲头。近期,许多外出务工青年、复转军人、致富能手纷纷要求入党或竞选村干部,全市村级后备干部增加到672人,其中52人已充实到“两委”班子,同比分别增加31%和25%,创历史新高。
四、通过“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思考
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初步成效表明,这种创新做法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对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激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极为重要。同时,也为今后加强和改进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党领导农村牧区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思想发动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基础。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实质上是对基层干部权力和义务的一次再分配。从基层干部个体角度上看,通过限定职责、明确目标、统一考核、群众监督等措施,对其所拥有的权力进行了约束,并将其责与利紧密衔接。在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顾虑。从农牧民群众这个角度上看,是民主权利的扩大。在实施过程中,既需要群众参与,同时还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行使民主权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只有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达到上级部门扎实抓,基层干部主动干,党员群众积极评,才能保证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考实评准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级组织考评体系,有助于准确、客观地评价村级组织的工作实绩,增强基层干部的进取意识。在全面把握村级组织工作实际的前提下,科学确定实绩指标,合理设定测评要素,灵活评定分类位次,成为分类管理工作的核心。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实现奖惩分明,考用结合,切实发挥激励导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只有坚持做到考实评准,才能不断创造科学民主的考评环境,提高考评工作的公信度。
(三)公平公正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根本。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重在规范,坚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规范的标准就是考评过程公平公正,分类结果公开透明。因此,只有通过完善考核体系,健全考核制度,严格考核程序,明确规范了乡镇考核人员和被考核主体的言行,才能在推进过程中戒除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拉关系、要好处、走后门”现象,进而减少人情因素。同时,只有坚决避免在被考核群体中发生“弄虚造假、骗取政绩”等行为,把整个考评过程和分类结果完全放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运行,才能保证考评工作严肃认真,分类结果真实有效。
(四)齐抓共管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保障。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考评内容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纪检、组织、宣传、综治、民政、信访、计生、环保、农牧业等多个部门,按照各自管辖权限,进行科学合理分解,落实到具体考评指标上。乡镇党委、政府作为村级组织的直接领导、指导和支持、服务者,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的落实主体。只有在党建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和指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责任清晰明了,才能真正发挥“齐抓共管”的积极作用,达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落实的目的。
(五)完善创新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命脉。将村级组织进行分类管理,与过去的统一组织管理模式相比,是一种方法途径上的改进,因而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村级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先进性作用发挥是否到位,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是否得到促进,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的目的所在。在运行过程中,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地健全制度,完善内容,创新方法,才能不断赋予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新内容,才能推动其向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迈进。以科学划分“党建功能区”模式推进党建重点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也没有现成的路子可循,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破解路径。总体来看,目前在扎兰屯市这样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建制村较多的地区,以“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法推动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是科学的。这一创新探索既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又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既规范了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责、权、利,又使农民群众的民主自治权得到进一步扩大;既创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又使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胆尝试,充实完善,围绕党建功能区建设“推进重点、破解难点、彰显亮点”三大工作目标促进“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推动这一做法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第三篇:扎实推进作风建设“三要”
扎实推进作风建设“三要”
作风问题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推进作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扎实推进作风建设要坚持从领导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党中央作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加强作风建设,必须从上往下抓,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主要领导作为本地、本单位作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自己带头,而且要抓好领导班子,同时还要抓好所在地方和单位、抓好身边人,切实履行起抓整个队伍作风建设的职责。
扎实推进作风建设要从小事做起。“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涉及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做。小事事关形象,广大人民群众往往是从小事中来看我们党、看我们的干部。细节决定成败,对干部个人而言,没有小事的累积,也就成不了大事;忽视小事,就有可能败坏大事。扎实推进作风建设要自觉从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防微杜渐,才能真正形成过硬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扎实推进作风建设要从现在做起。目前,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已成风尚。但也有人认为作风问题积重难返,大环境如此,个人不能改变什么;也有个别人抱着做做样子、避避风头、应付检查的心态。因而思想不够重视、行动不够自觉。加强作风建设,必须从现在做起,不能有丝毫犹豫和徘徊观望,应当立说立行,切实把作风建设抓紧、抓实,抓出实效。
第四篇:太原市政协关于推进八大功能区建设
太原市政协关于推进八大功能区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视察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部署,市政协将组织百名政协委员,由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各县、(市)区政协配合,开展推进太原八大功能区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视察调研活动。视察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遵循城市化的基本规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扩容提质的客观要求,围绕我市特色城镇化战略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一体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县、(市)区政协组织的整体优势,高层次谋划太原城乡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八大功能区建言献策,做出贡献。
二、视察内容
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定位,突出特色,一体发展的八大功能区建设目标,依据各区的功能特点,重点视察以下具有共性或个性的内容:
(一)规划。各功能区按照目标定位,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二)重点工程。各区实施重点项目支撑功能区建设的落实和进展。
(三)城中村改造。各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的方法和经验。
(四)大太原经济圈建设。汾东新区助推大太原经济圈建设情况。
(五)西山运行机制。西山地区综合整治运行机制及政策制定应用情况。
(六)区域特点。按照各功能区区域特点进行的建设发展情况。
三、组织分工
(一)王志强副主席牵头总负责。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组织视察,市政协办公厅和各专委会协调服务。
1、各视察组负责人及任务分工:
一组党派负责人:张友君
任务:清徐汾河高效观光农业区。民革负责,法制委协调服
务。
二组党派负责人:傅建荣(袁 实)
任务:阳曲新型工业承接区。民盟负责,经
科委协调服务。
三组党派负责人:薛维梁
任务:汾东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区。民建负责,民宗委协
调服务。
四组党派负责人:张 政(姬和平)。
任务:西山创意文化旅游区。民进负责,研
究室协调服务。
五组党派负责人:王爱萍
任务:北部不锈钢生态工业区。农工负责,学文委协调服务。
六组党派负责人:张文旺
任务:娄烦生态旅游经济区。九三负责,港澳台委协调服务。七组工商联负责人:陈远新
任务:城东民营现代物流区。工商联负责,提案委协调服务。
八组负责人:王志强
任务:古交新型煤化工及以工补农示范区。农村
委负责。
2、每个视察组安排委员15名,其中民主党派、工商联界别10名,中共界别5名,可聘请部分非委员专家参加。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界别委员由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选定,中共界别委员由政协各专委会选定。
3、视察所用车辆、会议室、部分赴县(市)视察组的食宿安排等事宜,由市政协办公厅负责协调。
4、视察活动组织和文字材料事宜由市政协农村委负责协调。
(二)各县、(市)区政协负责组织本地区政协委员围绕功能区建设进行就地视察。
(三)市政协组织市级各民主党派主委、工商联主席、各县、(市)区政协主席组成考察组,赴重庆、成都两个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考察。
8个市政协委员视察组、10个县、(市)区政协委员视察组及市政协赴外考察组都要写出书面视察(考察)报告。
四、时间安排
视察从7月上旬开始,至9月上旬完成。
7月1日起在市政协网站集中登载《市委九届四次会议决议》和申维辰书记、张兵生市长关于八大功能区建设的讲话及有关资料供委员学习,并向委员印发书面材料。
7月10日
上午9:00,在市政协五楼会议室召开视察启动动员大会。
1、薛维梁副主席主持;
2、市规划局郭治明局长汇报八大功能区建设规划情况;
3、王志强副主席介绍视察方案;
4、姬和平主席作动员讲话。袁实副主席、市各民主党派主委、市工商联主席、各县、(市)区政协主席和全体视察人员参加。
7月11日至8月10日
各组根据情况安排委员学习准备并开展实地视察。8月11日至8月20日
各视察组、各县、(市)区政协拿出视察报告报市政协农村委。
8月20日至9月1日
市政协赴外考察组拿出学习考察报告。
市政协农村委根据各视察组情况,拿出总体视察情况报告,连同各分组视察报告、各县、(市)区政协视察报告、市政协赴外学习考察报告共20个报告,报主席会议审议,提交市政协常委会审议。在各视察组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于9
月上中旬召开与市党、政主要领导高层协商议政会。
五、视察方式
视察采用听取汇报、座谈讨论、走访调研、实地察看和填写建议表的方式进行。
六、视察要求
(一)各视察组要结合各功能区情况制定本组的详细视察方案。
(二)各组要按照视察内容给委员进行任务分工,参加活动的委员都应带着问题下去,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要积极参与“我为功能区发展进一言,百名委员百条建议征集活动”,每个委员都要提出一条有价值的建议。要结合视察情况认真撰写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
(三)各视察组及市政协各专委会要共同做好与县、(市)区党政部门和政协组织的协调合作,同心协力搞好视察。
(四)所有参加视察活动人员,都要佩戴委员证或视察证,要严格遵守视察纪律。
(五)宣传报道由市政协研究室负责,视察启动仪式及各组视察活动要进行宣传报道;各视察组及市政协研究室要与新闻媒体做好衔接工作,高层议政会报道按有关要求进行。
(六)各县、(市)区政协要在组织本地区政协委员视察的同时,做好与市政协各视察组的协调配合工作。
市政协农村工作委员会
二00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2012坚持四点一线,扎实推进工商所规范化建设
坚持“四点一线”,扎实推进工商所规范化建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2009年以来,我所严格按照上级局关于加强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集思广益,突出重点,坚持“四点一线”,扎实推进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个职责任务明确、组织机构优化、基本设施配套完善、干部素质明显提高、监管机制科学高效的“服务型综合监管所”初具雏形。
一、神泉工商所概况
(一)辖区情况。神泉工商所辖区包括神泉镇和前詹镇,辖区面积121平方公里,人口约14.8万人,现辖42个行政村。现有市场主体:1575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分支65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55户、外资企业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7户、个体户1362户。风险行业63户;重点行业11户。
(二)人员情况。所班子一正两副,全所共10人。全所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 7人,其中大专 4人,本科 3人。党员8人。
二、基层规范化建设主要做法
(一)把握一个基本点: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合力推进新局面。所班子高度重视规范化建设工作,把规范化建设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迅速成立以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基层工商所规范化建设工作的落实,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推进规范化建设中,县局领导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和帮助,局长陈填希带领党组成员、有关股室负责人多次亲临现场,就规范化建设中的细节提出指导意见,切实解决规范化建设中碰到的问题,为工商所规范化建设指明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规范化建设的热情。为了促进规范化建设顺利开展,县局各业务股经常性深入我所,指导规范我所的各项业务,在各业务股室的指导和帮助,切实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形成合力推进规范化建设。
(二)瞄准一个切入点:统一外观标识,凸显形象上新视觉。
1、引入VI理念。按照省、市局的统一部署,我所在规范化建设中引入VI理念(视觉识别理念),规范工商所外观形象,对办公楼主体形象“工商行政管理”牌匾、衔牌、户外指示牌、楼层指示牌、门牌、台牌、桌牌、会议室形象背景墙、车辆等外观标识制作的色调按总局的标识规定执行,以形成标准化、统一化的视觉识别系统,展现工商的个性和独特风貌,不仅提高了队伍对工商事业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表达和传递工商服务文化的内在理念信息。规范上墙资料,将工商所条例、网格化监管示意图、工作人员情况、执法办案、消费维权、廉政风险点防范流程图等重新规范上墙,树立整洁规范的办公形象。
2、加大硬件投入。我所在县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共投入资
金16.9万元完善规范化建设,其中:投入6.2万元对办公楼的大门、台阶、围墙栏、板顶修漏、内墙壁全面进行了修造和粉饰,修缮一新;投入5.5万元制作统一外观标识和党廉文化栏;投入1.1万元修整和喷漆执法车辆;加大硬件投入,投入4.1万元改造网络线路和配备档案柜、办公桌、液晶电脑、手提电脑、投影仪、照相机、打印复印扫描传真一体机等办公设备,统一订制下发内部文件资料盒,使办公场所装修规范、匾牌统一、工作生活设施齐全,全面提升了基层工商所规范化建设水平,使我所办公环境焕然一新,秩序井然,成效斐然。
(三)集中一个着力点:规范内务管理,实现管理上新突破。
1、规范设置内部机构和岗位职责。结合工商所的实际,按照网格化监管模式的需要,整合人力资源。将工商所内部调整设置为综合管理组和监管执法组两大组,将工商所人员统一划分为内勤管理员、监管执法员、法制员三类岗位。
2、规范工作人员行政行为。要求工作人员按照《工商所业务工作指引》规定的业务工作任务、内容、标准要求和工作流程开展工作,熟悉本岗位工作,做到不错不漏,熟练运用。
3、规范环境卫生管理。制定了工商所《内务安全管理制度》,把工商所安全保卫和内外部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休息室实行准军化管理,室内个人物品摆放整齐划一;建立定期清扫制度,实行每天下班前半小时搞好办公室卫生,周末小扫除,月末大扫除,保持窗明几净,环境整洁,办公用具摆放整齐。
4、规范完善制度建设。重新收集、整理、修订、补充、制定符合我所实际的市场巡查、行政执法、廉政建设、内部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形成《神泉工商所制度汇编》,以制度规范内部管理,以制度深化规范化建设的成效。
(四)抓住一个关键点:加强队伍建设,实现素质上新提高。
1、规范学习培训,促业务技能提升。一是实行“周学习、月小结”制度,即每周一组织全所干部职工共同学习新的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精神,每月月底召开小结会,总结本月的工作经验,解决存在问题,共同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全所人员参加市、县局组织的业务培训,积极备战岗位认证考试,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完善培训方式,坚持以赛代训,去年抽调干部职工参加市、县局举行的“读书演讲比赛”和“加快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础知识竞赛,有效地提高了全所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三是加强考核,以绩效考核为重点,在县局组织考核的基础上,我所组织对网格行政执法、巡查监管、消费维权实施全面的量化考核,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促使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规范监督检查,促科学监管到位。为提升监管效能、改革监管方式,实现科学监管的理念,按照管辖区域和机构设置现状,我所全面推行网格化监管,把辖区划分为神泉、沃角、前詹三个网格,由监管执法一组、二组、三组负责。以实现网格监管责任区内市场经营秩序良好、举报申诉及时调查处理、经济户口管理完善规范为工作目标,制订《神泉工商所网格化监管责任制》、《神泉工商所网格化管理责任人职责》、《市场食品质量巡查监管制度》等巡查监管制度,进一步加强巡查监管力度,完善各类台帐;按要求填写《市场主体登记事项监督检查表》,及时将检查结果录入业务系统,切实规范日常监督检查工作。采取科学分类、实地核对、档案更新等措施,加强对数据的管理、规范,推行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及数据维护,确保网格内的监管对象、书式资料、录入数据“三统一”。
3、规范执法办案,促依法行政落实。我所严格按照上级各项执法办案要求,秉承依法、严谨、公正的理念开展执法办案工作,从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入手,以“两人以上,亮证着装;证据确凿,合理裁量;集体评审,案件入网。”为重要内容,规范执法主体,完善执法程序,将依法行政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办案行为。出台《神泉工商所行政执法案件集体讨论制度》,进一步完善立案审批、明确案件主办人、大要案件集体讨论等关键环节,有效防范执法办案风险,增强执法办案的统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大胆探索、积极推广行政指导工作,加强我所的柔性执法,适时灵活地采取符合法律政策要求的引导、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引导企业守法经营,督促企业积极纠正不规范经营行为,增强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协调解决市场监管中
各种矛盾,努力构建和谐工商。
4、规范档案管理,促业务工作完善。为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有力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完善到位,我所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的管理、归档、查询等内容做出了具体要求。专门设置档案室,配备了空调、灭火器等防潮、防火、防鼠、防虫等相应设备;购置档案柜,统一档案盒和档案袋的样式,将党风廉政资料、专项整治资料、会议记录等进行统一管理。加强业务档案管理,以网格为单位,按一户一档建档立卷,落实专人将网格内经济户口监管卡、年检验照表、市场主体监督检查情况等资料整理、归档,建立完善、规范的档案管理机制,促进工商职能到位。
(五)统揽一条主线:强化廉政建设,实现作风上新转变。
1、搭建廉政监督平台,营造廉政文化气氛。一是以认真开展机关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和纪律教育学习月为契机,组织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严格落实责任,所长与三位副所长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二是结合“五上”要求,在办公楼通道统一悬挂廉政警句牌匾和廉政文化宣传栏,设置廉政文化电脑桌面和屏保,切实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自律氛围;认真排查廉政风险点,制作悬挂廉政风险点防范牌匾,时刻提醒干部职工自醒自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在工商所咨询服务大厅公开工作人员信息、设置意见箱、监督举报箱,公布监督投诉电话,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配备兼职纪检监察员,落实兼职纪检监察员做好工作日记,切实加强内部监督。
2、开展述职述廉工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我所积极开展执法人员向市场主体、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活动,不断总结深化,积极创新方式,把“双述”会开成工商职能推介会、工商法规宣讲会、党的宗旨教育会,为服务对象搭建了解工商、监督工商和支持工商的平台。近三年共征求意见和建议6条,制定整改措施12条,述职述廉活动群众测评满意率均达到98.8%以上,切实将我所的工作置于广大经营户和社会监督之下,促进我所各项业务公开化、阳光化。
三、基层规范化建设取得成效
(一)工商形象进一步提升。通过规范化建设,改善了办公条件,实现了办公环境设施完备化、办公现代化、环境舒适化;完善了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建立了办事提速、服务高效的监管执法机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地方党委的一致好评。
(二)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通过规范化建设,基层队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作风建设显著提升,激发了队伍干事创业的精神,使我所干部队伍人心齐、士气高、干劲足、风气正,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监管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通过规范化建设,推行科学有效的网格化监管模式,整合执法资源,提高了执法效能,延伸了
监管领域,消除了监管死角,监管服务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在市局、县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下,我所的规范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信息化水平不高、制度执行力还需进一步加强、队伍整体素质未能真正适应规范化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努力当好全县规范化建设的标兵。
神泉工商所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