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重落实,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转型升级
注重落实,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转型升级
—— 中共xx县国家税务局总支部委员会“五好”基层党组织先进材料
近年来,中共xx县国家税务局党总支部委员会,在中共xx县委、县直机关党委和县局党组的领导和工作指导下,始终按照《党章》的要求,坚持“五落实,五推进”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党建工作,通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级党组织建设明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明显发挥,有力地推动各项税收工作的开展。
一、落实党建工作任务,推进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县局党总支每年均制定了党建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规划,对全年党建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明确了党建工作的奋斗目标,督促各党支部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认真落实好党建工作的有关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具体的税收业务工作中。每年党总支认真督促各支部抓好自身党建工作,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提高党员素质,把非党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中层干部。在党的基层体系建设中,xx县国税局党总支结合自身实际,在党员人数较多的局机关支部分别成立了5个党小组,明确每个党小组的负责人,负责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抓好党小组的日常学习活动的开展。党小组的成立和开展工作,丰富了党员学习的形式,更加贴近实际,使党员日常学习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落实领导责任,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坚持以党建工作作为先进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各 1
级领导班子始终按照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要求抓好自身建设。县局党组始终将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抓好县局班子的集中学习和个人分散学习,每季明确学习的内容,按时组织班子成员进行党组中习学习组开展理论统一集中学习,必要扩大到所有中层干部,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更好地指导各项税收工作的开展,通过把党的建设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增强了全县国税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推动了全县各项税收工作的向前发展,2007年在全县煤矿整合、大部分煤炭企业未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共组织各项税收收入共组织入库各项税收收入24321万元,比上年增收12227万元,增长101.10%,完成了各项税收工作任务,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获得2007年度全区国税系统目标管理一等奖。
三、落实党员培训教育,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总支把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必须体现先进性作为党员干部评先选优的一个标尺,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党员干部在非常时刻要站得出来,冲锋在前,通过加强党员平时教育,党员在税收工作的重要作用明显体现出来,在2008年春节抗雪凝灾害期间,全局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守在工作第一线,积极主动地解决停水、停电等实际困难,想方设法地保障各项税收工作运转。xx县国税局还注重培养和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加强对业务骨干的培养,动员其向党组织先靠拢,条件成熟时将其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培养,不断壮大党员队伍,2007年培养的4名预备党员已于今年3月份按期转正,2008年已吸收了3名入党积极分子。
四、落实党员义务,推进优化纳税服务。
结合党建工作的开展,为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纳税服务工作中,坚持以创建标准化办税服务厅和标准化农村分局作为优化纳税服务的载体和切入点,坚持将优化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深入推行全程办税服务制度,通过召开行业纳税人例会、纳税人恳谈会等形式,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与交流,积极构建和谐征纳关系,并深入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实地帮助纳税人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困难,积极主动地争取广大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创造良好的优化纳税服务环境。在县局办税服务大厅和各税务分局办税服务窗口,广泛推行“一窗多能”服务,即纳税人需要办理的涉税事项在一个窗口办结,避免纳税人多窗口往返的问题,为纳税人节约了办税时间,受到广大纳税人的好评。
五、落实党建帮扶活动,推进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做好党建扶贫工作,是xx县国税局党总支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县局党总支将党建工作延伸到全县广大乡村、学校,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到边远乡村体验生活,开展党建扶贫工作,同时开展税法宣传,普及税收知识,由于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县局党总
支和税务分局党支部还组织党员为农民抓生产、搞秋收,积极动员党员干部投身到贫困乡镇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把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同时,县局党总支还把党建工作与推动全县国税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在2007年积极支持配合县局编纂《税收与灯谜》一书,收集党员历年来创作的税收灯谜,鼓励党员创作税收谜语,为《税收与灯谜》的圆满完成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共xx县国家税务局总支部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九日
第二篇:持续打造智慧警务 不断推进转型升级
持续打造智慧警务 不断推进转型升级
2014年02月26日 09:1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大 中 小] [打印]
努力提升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
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婺城公安分局坚持“五化三治”主线,围绕“以信息化建设为驱动力,加快实现警务现代化,推进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总目标,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大局维稳坚强有力,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公信执法高效规范,管理服务深入人心,队伍建设亮点纷呈。分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连续第十年被确定为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质量优秀单位,以“一点通”警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智慧警务体系取得领先优势。
2013年,分局先后涌现出“全省公安机关枫桥式派出所”、“全省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城中派出所;“全市模范公安基层单位”——办证中心;全市公安机关“温暖警营”——法制大队等一大批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荣获省市级先进的单位集体。同时还有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浙江省“美丽警察”的城西派出所副所长童备,被评为“全市优秀人民警察”的刑侦大队民警徐兵,被评为全市公安机关“最美警察”的新狮派出所民警孙克营等众多先进个人。
区委书记陈晓也充分肯定分局取得的成绩,并分析婺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2014年的公安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紧紧围绕改革大局,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立足婺城实际,增强改革自觉,始终把服务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着重在优化服务、保障安全、维护秩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服务发展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处理好服务与管理、打击与防范、惩治与保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创新管理方式,健全保障措施,切实做到服务生态发展、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民生事业。
紧紧围绕民生权益,进一步增强维护稳定的能力。认真总结历年安保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巩固和提升现有维稳手段和措施,确保国家安全、政权巩固。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风险评估、联动调处机制,确保矛盾不上交、不转移、不激化、不扩大。准确把握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治安形势变化规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
紧紧围绕强身健体,进一步增强依法履职的能力。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继续深入开展“正风肃纪抓执行、攻坚克难促发展”活动,以严格的标准、严厉的措施、严肃的纪律坚决反对“四风”,大力治庸、治懒、治散、治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保持公安队伍良好形象。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坚持科学治警、民主治警、依法治警,大力弘扬婺城公安精神,着力打造忠诚可靠、素质优良、能打硬仗的战斗团队。
展望2014,当前婺城政治、经济、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分局队伍士气和活力明显提升,勤务运行更加务实,打防管控更加严密,保持了良性发展的势头,但是,影响社会稳定的诱发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因素还有很多,制约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矛盾、问题还有不少,必须保持清醒、积极应对。
通过认真的走访调研分析,分局党委明确了2014年公安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全市公安机关“五化三治”一体化的总要求,坚持“以信息化为驱动力,加快实现警务现代化,推动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总目标,深入践行群众路线,优化效能增长模式,为全面加快婺城“两富”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提出“保持三个优势,形成三个常态,打好三个翻身仗,确保三个前列”的工作目标,即:警务信息化、国保规范化、执法规范化。要取得全国领先优势,主要业务工作、机关联系基层、工作指导监督要常态推进,打好主要业务考核、队伍正规化考核、民警无违法违纪翻身仗,确保在全市公安工作综合考评、区委区政府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在前列。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全局上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切实肩负起护航发展、护卫民生的重任。
优化信息运作模式,进一步确立智慧警务领先优势。坚持以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基本任务,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置于首位,深入推进“一点通”警务管理系统、信息体系建设和隐蔽战线斗争,不断增强社会信息的感知度,提高对案事件的预知预警预防能力,牢牢抓住维稳主动权。
优化勤务运转模式,进一步激发所队工作活力。深入贯彻执行《省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派出所工作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三有三化”的勤务运行机制、所队常态联系指导机制和基层基础工作,实现派出所减负增效。
转变合成作战模式,进一步形成打防管控合力。坚持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将上级专项行动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落实全市公安机关加速合成作战、打防衔接、部门联动、网上网下“四个一体化”的工作部署,主动出击严打违法犯罪,整合资源提升打击破案增长点,严密防控增强治安管理威慑力,保持社会治安持续向好态势。
着力解决执法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执法质效。坚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以创建“全国执法示范单位”为驱动,不断强化争先意识、质量意识、公信意识,集全局之力、全警之智,健全规范执法工作机制,完善执法质效评定体系,坚决消除执法隐患、纠正执法顽疾、保证执法安全,巩固执法质量“领头羊”地位。
转变传统绩效评估模式,进一步激发民警积极性。把运用考核指挥棒与激发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优化重点工作考核、主要数据评估和工作结果点评的形式和内容,建立“考核+评估+点评”的绩效管理体系,准确服务领导决策,科学指导警务活动。
同时,分局党委还强调坚持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不放松,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的关键问题,强化“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用“激情、实力、责任、正义”的婺城公安精神统一全警思想和行动,为推动公安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毫不松懈地推进纪律作风建设。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的各项规定,认真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着力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冷硬横推现象,用行动取信于民。
持之以恒地推进信连心走访活动。拓展“警民信连心”系列活动,推动警民见面、牵手、连心、互信。不断改进服务群众、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强窗口建设,畅通沟通渠道,主动接受监督,使公安工作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
更加精细地加强队伍教育管理。牢固树立从严治警、平安从警是最大关爱和最大福利的理念,常态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加强重点人重点事管理,落实检查通报制度,保持抓队伍的韧劲。加强队伍素质建设,落实爱敬惠警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增强队伍内生活力。
第三篇:桥东区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方案
桥东区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方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中抓好的重点工作)的通知》(冀发[2015]15号),根据河北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结合邢台市桥东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现有产业基础
当前,区委区政府明确了桥东区打造冀南地区强区名城、推动经济强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实现新突破的战略目标,全区要继续坚持以城市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因此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拓展产业空间、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是桥东区建设冀南地区强区名城的必然选择。
桥东区2015年1-8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6元,同比增长20.4%,2015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预计调整为1.9:21.8:76.3,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9%。但由于桥东区自然资源不够丰富,农业仍属于较低水平,工业化水平不高,特色产业对全区的经济带动作用还是不强,经济发展不够快速,全区产业基础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桥东区受辖区面积和耕地资源等因素限制,现代农业发展较慢,农业产业所占比重较少。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虽然一些企业开展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其生产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深加工产品。
(二)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受退市进郊政策影响,工业企业逐步萎缩,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工业产业内部结构水平较低。构成我区工业基础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中小企业的特点是:一方面资本需求小、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占大多数,另一方面,由于我区资金、人才、科技资源有限,工业难以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低,发展缓慢。
(三)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较突出。从我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房地产业和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比重超过五成,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此外,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与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自身优势和现有基础,狠抓关键环节,加快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竞争实力强、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质产品为主要标志,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创新主体。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技术密集与扩大劳动就业相兼顾,努力在统筹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工作
(一)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我区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链条,使特色经济产业化。
以我市与石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石药集团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为契机,吸引生物医药大项目落地,谋划建设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市委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里,特别提出要“实施健康邢台工程”,积极构建融医疗、卫生、养老、药品、保险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和服务体系。目前,我区有河北省眼科医药、邢台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国金药业等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和各类医药物流企业聚集。周边县区还有金银花、枸杞等药材种植基地,医药产业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石药集团是国内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在医药研发、生产、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若能引进石药集团,与之在展产业、技术和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集聚发展优势,必将加速我区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楼宇经济为平台,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金融业等产业。
1.现代物流业。桥东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辖区内的豫让桥市场、顺德市场是全市小商品批发聚集区,金太阳商贸城、汽车城、金信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具有现代物流模式的物流企业正在兴建之中,可发展交通枢纽型和商品集散地型物流产业聚集区。鼓励企业脱离外包物流业务,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大型标准化物流设施,推进物流中转效率。
2.旅游业。依托古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和邢东新区中上东片区建设规划,立足区位优势,促进旅游业向综合业态发展。将邢台市博物馆、大元文化旅游综合体、顺德府衙恢复工程等项目打造成我区旅游精品项目,同时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中央生态公园”和“城市绿肺”的战略构想,以及按照张古江书记提出的“一年起好步,两年出形象,三年成规模”的发展思路,建设以水系、湿地、林带等生态群落与休闲养生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使上东片区成为绿色产业新高地,桥东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我区休闲旅游和娱乐产业升级。
3.金融业。发挥金融市场主体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设网点、延伸服务。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改造升级传统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技术、服务、市场和机制,实现融资模式多元化。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整合生产要素,集成先进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构建质量效益型农业体系。
我区北张家屯村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家家户户以种菜为生,依托上东片区规划和已建成的春田公社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围绕增加农业产品收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整体推进项目、园区、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延伸链条、培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围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第四篇:宁海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作
宁海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作
去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突出“保增促调”工作主题,“快重准实”抓落实,“齐心协力”聚合力,大力实施“服务企业推进年、重大项目推进年、城市建设推进年”工程,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今年我县突出“以发展为主题,以转型为主线”,实施“转型升级突破年、城市发展突破年、基层建设突破年”。从三个“推进年”到三个“突破年”,就是把主攻方向从“保增长”向“促转型”转变,把工作重点从“抓推进”向“求突破”迈进,着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今年第一季度,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有效突破”的征兆初步显现。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第一季度,我县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开工早、开局好、开门红”的良好局面,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工业经济加速优化升级。截止3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96.5亿元,同比增长54.3%;实现销售产值93.7亿元,同比增长53.9%;工业用电量为3297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3.8%。
从骨干企业来看,全县40家实力工程企业一季度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7.3亿元,同比增长74.6%。其中,实力20强企业产值同比增长84.7%,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表现突出,如东方日升完成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830.3%;得力集团完成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57.2%。潜力20佳企业产值同比增长42.8%,如沃特汽车、光明橡塑和永信汽车的产值增幅分别为113.8%、133.1%、130.9%,增长态势良好。
从出口情况来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7.6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实力20强、潜力20佳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80.9%,其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比例为38.4%,支撑作用明显。
从企业订单情况来看,不少企业的订单生产计划已安排至四五月份,部分企业更是已经全年排满,如建新赵氏集团全年安排工业产值8.2亿元,得力集团计划完成销售20个亿,同比增长20%以上,企业家信心指数不断回升,发展底气更足。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同比增长30.9%。我县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98.0%。大力实施“城市发展突破年”工程,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快,同比增长155.3%。工业技改投入进展顺利,全县投资上亿元重点技改项目12个,其中浙江巨成铜业总投资4亿元的铜带、铜线生产线项目已经开工,预计年内投产,其销售规模可达12亿元;得力集团总投资5亿元的个性化精品文具产业基地项目进展顺利。
(三)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9亿元,同比增长
9.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7亿元,增长8.2%。金融系统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58.01亿元,同比增长34.2%,贷款余额为334.27亿元,同比增长43.5%。
总体而言,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县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走出低谷,产能恢复良好,经济运行态势“稳中有升、好中求快。”但同时,也存在着工业投资不尽如人意、企业用工需求比较紧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节能减排压力重等不足和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深入研究解决。
二、我县推进经济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面对去年金融危机,我县在突出抓好“保增长”的同时,把转型升级作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举,力争早转型、早升级,主要突出了“五个升”:
(一)突出“产业升级”,从产业优化入手,着力发展转型升级的特色产业。坚持把发展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因素,立足我县“6+6”产业体系和产业特点,大力实施工业创业创新翻番工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推动我县特色产业向“高端化、循环型、抱团式”方向发展。“高端化”,就是加快改造提升模具、文具、灯具、汽配、五金机械、电子电器等6大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数控雕刻等6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提升,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提升,产权结构从单一制向多元化提升。“循环型”,就是坚持走“循环、低碳”的发展之路,着手编制《宁海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宁海县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大力加强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建设,依托国华电厂,不断构筑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该区块已经成功引进海螺水泥、北新建材等项目36个,总投资达230亿元。预计2009年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4.05%;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7.3%;剔除国华宁海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6.9%,顺利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抱团式”,就是借鉴我县文具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抱团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托各行业龙头产业和品牌优势,延伸产业链,推动模具、数控雕刻、灯具等产业加强协作联合,进一步做强做大。
(二)突出“投入升温”,从项目建设入手,着力增强转型升级的发展后劲。坚持把主攻大项目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第一抓手,谋划生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集中精力开展重大项目攻坚行动。今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我县举行了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这8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个亿,涵盖了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等各个领域。特别是金融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浙江巨成铜业等项目的实施开工,将对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快城市优化升级,今年计划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50亿元,拆迁50万平方米,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三)突出“园区升格”,从构筑平台入手,着力建设转型升级的产业平台。坚持把构筑大平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载体,进一步理顺了经济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将开发区管委会明确为副县级单位,由专职副县级领导具体负责园区开发工作,有效加强对全县工业平台开发、建设、招商等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二区八园”的发展格局。重点推进环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以宁东创新工业园建设为切入,加快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前期规划论证等各项工作,加紧推进下洋涂、双盘三山涂等
滩涂围垦工程,进一步夯实加快开发的基础。对于环三门湾区域开发,我县已经组建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目标是要打造形成“北有杭州湾、南有三门湾”的格局,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战略后备空间。
(四)突出“创新升华”,从自主创新入手,着力增强转型升级的内生活力。坚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去年,我县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提升战略,建成宁波首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家,新获国家授权专利1168项,组织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5项,新能源、高档模具和精品文具基地被列为市第一批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技术改造提升投入,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化工、数控机床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巩固深化与“十校五院”科技战略合作关系,联合进行技术攻关,重点引进深圳清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宁海分中心、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宁海技术转移中心、哈工大宁海技术转移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转化基地。依托潘天寿设计艺术大奖赛,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等发展,扶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
(五)突出“企业升档”,从龙头企业入手,着力培育转型升级的领军企业。坚持把培育大企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根据企业的规模、竞争力和成长性,我县评选出工业企业综合实力20强、最具潜力20佳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强分层指导,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制度和长效服务机制,通过政策扶持、信贷支持、要素调度等措施,积极鼓励重点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坚持内外并举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赢取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主动权。加快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外贸企业转型,不断优化出口企业主体结构和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各类大型节庆活动和各地重点展会,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地“宁波周”等活动,大力拓展内销市场,增加市场份额。同时,大力培育“宁海人经济”,努力把“宁海人经济”转化为“宁海经济”。宁海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很多,模具、实木家具等产业已经在全国各地闯出了一方天地,其中也不乏国内知名企业。我县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工程,充分依托同乡会、商会等组织,把宁海籍企业家团结起来,引导外出闯市场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投资兴办项目。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实施“三个年”工程,即深入实施“转型升级突破年”、“城市发展突破年”、“基层建设突破年”工程。在“转型升级突破年”中,以深化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在“城市发展突破年”中,加快推进新世纪现代商务区、城市中心区、物流园区等六大重点功能区块建设,推动城市形象改造提升,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县、省级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宁波南部宜居宜业生态型现代化中等城市。在“基层建设突破年”中,明确以村级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推广“票决制”、“五议决策法”等村级民主管理机制,开展行政村撤并后的融合工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推动农村基层各项事业突破发展。
(二)认真实施“五个大”战略,即“发展大产业、主攻大项目、构筑大平台、推进大招商、培育大企业”,这是我县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所在和重点举措。在发展大产业中,以“6+6”产业体系培育提升为核心,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在主攻大项目中,开展好重大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加快推进环三门湾区域实质性开发步伐。在构筑大平台中,强力突破宁东创新工业园重点区块,加快汽车零部件、精品文具、高档模具、数控雕刻等产业基地建设。在推进大招商中,注重引进一批符合我县主导产业培育需要的集聚型、配套型、成长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在培育大企业中,坚持“抓大、扶小”两手抓,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外出企业返乡工程,加强企业现代管理,推进企业上市,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三)切实强化“五方面”保障,即强化领导保障、政策保障、要素保障、服务保障、氛围保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制订完善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各类政策措施,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用工等各种制约要素,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营造“凝心聚力抓发展、齐心协力促转型”的浓厚氛围,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第五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