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

时间:2019-05-12 18:5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

第一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

泰州市编委办创新方案一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

——完善我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

一、我市各类开发区现状

我市共有各类经济开发区21个,其中,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

21个开发区管委会中,副厅级的1个,正处级的1个,副处级的9个,正科级的10个。开发区管委会共设置内设机构92个。共核定各类编制1915名,实有在编人员1492人。各开发区内的人员管理,均为混岗使用。

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的配备,主要有两种:一是管委会主任兼党工委书记,均由副市长担任;二是管委会主任与党工委书记分设,副市长任管委会主任或专职管委会主任,党委一名常委兼任(或专任)党工委书记。

开发区内职能赋予有两种模式:一是经济建设与社会事务一体化管理,如泰州医药高新区、泰兴经济开发区;二是开发区内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职能切块剥离,如靖江经济开发区。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开发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尤其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机构编制等方面的问题,已对开发区的发展造成束缚,影响到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

(一)区内经济和社会事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出现明显弊端

开发区既履行着区内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的大量职能,同时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开发区内的农村社会事

1务管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区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一是大量的社会事务管理,影响了开发区经济发展主职能的发挥,不论是区机关还是所属乡镇(街道等),遇有中心工作,人员统一调度,难以保证负责招商引资和社会事务的人员专职其事。二是开发区的主职能是经济发展,为集中力量完成经济指标必然影响社会事务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三是各部门要求开发区像其他行政区一样,参加统一开展的各种活动、各种检查评比,导致管理服务职能延伸。

(二)区内经济管理权限不到位

由于开发区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开发区管委会究竟能拥有哪些审批权、多大的审批权限,只能由各地自行把握,我市早在2001年市委就下发了《关于扩大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权限的意见》(泰委„2001‟297号),但市有关部门权限均未下放到位,另外,开发区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权限都是通过委托的形式赋予的,容易造成权责不清。《开发区管理条例》赋予开发区管委会的权限,被有关部门的行政规章和红头文件所强调的纵向集中管理所分解,一些原本下放的职能权限也逐步被上收。

(三)区内现有人事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目前,我市经济开发区各类编制均未实行总量控制,而是根据发展情况适当调整。区内所有人员的人事管理采取身份管理的模式,未打破身份、编制性质界限。竞争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编制管理与人才引进的矛盾难以解决,目标考核难以落实到位,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创新方案

为增强开发区发展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

其发展提供必要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规范运行模式,确保经济发展主职能的发挥

目前,就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而言,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都充分授予其经济权限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这将导致:一是法律主体资格错位,一些权限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履行,二是开发区多数人员为从事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人员,其人员结构与社会管理需要不相符,致使开发区各项工作,特别是社会管理出现“真空”。因此,应规范其运行模式,实行经济运行(不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两分开。

县属省级经济开发区可借鉴江阴—靖江园区成功范例,园区成立了以江阴为主、靖江参加的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的投资、建设、管理和招商,靖江市政府在园区设办事处(办事处主任同时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正科级),负责园区范围内的社会事务和开发建设的协调工作。开发区内经济发展与社会事务的分开管理,有利于突出经济发展主职能的角色定位,同时保证区内社会事务管理的及时有效到位。

省辖市开发内缺少县级政府作为市政府与乡镇(街道)政府间的中间层次,市政府各工作部门不愿也不宜成为其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部门,可将开发区与临近的县级政府融合,其社会事务管理事项由县级政府直接管理,开发区只负责经济发展,待开发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达到县级政府规模时,可成立新区人民政府,如苏州虎丘区、常州新北区等。

(二)规范管理权限,赋予开发区管委会更多的经济管理权力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开发区作为特殊的经济区域,实

行特殊的管理模式,赋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给予重点扶持。按照“依法合规,能放则放”的原则,可以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将有关经济审批管理权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保证管委会代表政府在区内行使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开发区自主管理能力,提高运行效率。

(三)规范机构编制,确保开发区管理机构精干、高效

1.开发区的行政级别。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意见》(苏政发[2008]2号)文中明确,省级开发区管委会按不低于副处级设置。目前,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一般定为副厅,省级为副处,国家和省级的开发区机构级别已有规定,市级和县级开发区(园区)没有确定依据,一般由地方政府确定为正科,而有些市级和县级开发区,尤其是一些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其经济总量和发展后劲已超过省级开发区,建议充分利用行政资源,调动积极性,以职级待遇吸引开发区建设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省级开发区经济总量低、缺少发展活力的明确为副处外,其余都可以明确为正处级,市级、县级开发区(园区)经济总量超过省级的,可以明确为副处。

2.开发区人员编制。开发区应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编制不作为重要的行政资源配置,仅核定少量的行政编制用于配备领导干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以5年为一周期,每周期根据开发区运行情况核定总量(含行政编制总量和事业编制总量)。引进研究生(高级职称)以上人才时,则执行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按实增加编制的政策。

3.开发区人员管理。对开发区内所有人员的人事管理,均实行“五制”管理,即身份档案制、全员聘用制、岗位竞争制、以岗定

薪制、绩效考核制。区内人员原身份性质、编制性质、职务职级、职称、工资标准均作为档案保留。对人员实施岗位管理,一是有利于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配置好区内人才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实施工作目标考核,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充分体现以实绩论英雄的理念;三是有利于解决编制与人员使用的矛盾,特别是人才引进的矛盾,使开发区在用人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第二篇: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梁保华

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越能打开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希望江苏主动利用当前经济形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江苏新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

一、江苏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江苏已经经历过两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我省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苏南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增长动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处在第三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次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无论是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来分析,还是从江苏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倒逼转型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严重萎缩,外需不足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成很大冲击,依靠出口大幅度上升带动经济增长受到制约,国际需求减弱对出口形成的约束短期内很难改观,加快转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与以往相比,这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压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二是新的科技革命推动转型升级。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推动新的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如果说前两轮产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科技进步而“水到渠成”,现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和环境两个硬约束的倒逼,更具有“强制性”。这一轮新的科技革命,突出表现在新能源发展、生物技术进步、新材料开发和信息技术突破,必将引发一批高速度、长周期增长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也将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江苏主要是承接产业转移、扩大经济规模,产品、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有些领域比如新

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产业等,我们有一定基础,只要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形成与发达国家同发的优势,大大缩短差距,实现跨越发展。我们要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抢占先机,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资源。三是国内外环境变化有利于转型升级。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全球产业大调整大重组,不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出现软件、服务外包等加快转移的新趋势,进口资源、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成本明显降低,为我们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国务院颁布了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批准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等的支持力度,为我们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抓住并用好这些机遇,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更大进展,做到早转早得益、转得好多得益。

二、集中力量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点是调整结构、自主创新。要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即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建设“三个高地”,即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实现“三个提升”,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1.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接续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2006年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上,我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全省经济增长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要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引领。发展新的主导产业,一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二要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三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江苏发展的基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一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较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要围绕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新材料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之一,支撑着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江苏新材料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纳米材料、碳纤维、硅材料等已形成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三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生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医

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给新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要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四是节能环保。节能环保跨行业、跨领域发展,是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节能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近年来,我省软件和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呈现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要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物联网。互联网加物联网形成“智慧地球”,是当前世界性的热门课题。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革命,这一技术将发展成为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无锡微纳传感网发展已经捷足先登,有了很好的基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推动物联网产业大发展。围绕上述六大新兴产业,要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江苏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江苏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造业大多还处于中低端环节,另一个是服务业比重偏低。近几年,全省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2008年达到38.5%,但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大幅度提高三个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一是围绕制造业升级,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既对现代服务业提出多样化、专业化的市场需求,也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细化深化专业分工,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服务业企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二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领域不断拓展。适应这些新变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对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等,市场空间大,就业潜力大,但发展还很不充分,要加强引导,加快发展。三是面向人民群众***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我省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和文化市场,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江苏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旅游业与会展、商务服务等结合起来,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江苏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3.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江苏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要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抓好“三个一批”:围绕重点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组织联合攻关,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点,力争在太阳能、风电设备、智能电网、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以技术领先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并不少,但缺乏像华为、中兴这样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双百”工程,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使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建设,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使各类科技园区成为科技人员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的基地。4.进一步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核心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主要路径是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从整体上提升集约发展水平,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大而全不行,小而全更不行,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形成拳头。有特色才能形成品牌,才能提高竞争力。要以大项目、大企业为支撑,加快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在全省形成电子信息、微电子、电工电气、智能电网、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新光源、特种船舶、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二是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秀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企业集聚,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低成本扩张,支持企业提高技术研发和营销服务能力,培育更多像沙钢、苏宁、尚德这样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三是继续推动“三集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

住向社区集中,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益。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集约发展要走在前列,加快向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课题,涉及面广,既包含产业优化升级,也包括开放型经济提升、城乡发展转型、基础设施先行等,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产业转型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市场主导、企业主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实现新发展。

三、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转型升级,人才和智力支撑是根本。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占领制高点。发达的经济要靠高素质人才支撑,基础是教育。我省人力资源丰富,但高层次人才紧缺,与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不相适应。江苏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必须实现教育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跨越,为高水平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提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作为办学的主要任务和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要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几年全省各级都增加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但是与经济建设投入相比,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投入仍然显得不足。智力投资更具前瞻性、长远性作用,效益更大。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重点支持,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推动

创新型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既是当务之急,又关系到江苏的长远发展。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增长质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发展后劲更足,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

(本文是作者2009年8月在江苏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的讲话)

第三篇:大力推进绿色转型

大力推进绿色转型

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十大战略”之一。有效实施这一战略,要重点解决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前者侧重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后者侧重要解决的是路径、举措和方法问题。

绿色低碳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污染性气体排放增多,环境污染严重,是导致全球气候异常这一关乎人类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年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规定,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为此,全球必须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量迅速降至2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205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当前,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和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力图倡导和追求绿色经济复苏。如欧盟、德国、瑞典、日本等地区和国家正在制定绿色转型的愿景和路径,采取绿色复苏计划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低碳转型、绿色出行领域,要求将可持续性贯穿到运行的各个层面,同时推出了大量新的监管和市场化政策、措施以及教育活动,大力推动绿色复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全球产业链正面临绿色重构。太阳能、风能以及储能技术的成本持续、快速下降,使得能源技术系统正加速淘汰传统化石燃料,进而转向更清洁、更安全、更便宜的可再生能源。传统的资源、能源、污染密集型增长模式,正在向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有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在能源、制造业、农业和土地利用、建筑、服务、交通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减少15%的全球碳排放。可见,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硬约束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

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基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被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既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同时也表明了我国为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

任务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纳入全省小康社会目标,全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以来,PM、PM

分别下降34.6%、32.5%;SO2下降73.5%,CO下降50%,NO2下降21.1%(2020年与2015相比),重污染天数下降60%。地表水COD、氨氮、总磷分别下降15%、65%、45%,劣Ⅴ类水质国控断面动态清零。国土绿化提质增量,沿黄生态廊道初具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当前,我省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能源结构偏煤。2020年煤炭消费占比为67.6%,高出全国约10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我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占比上升了将近8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突出问题越来越明显,加剧了降碳压力。“十四五”期间,国家要求我省煤炭消费实物量削减10%、约2000万吨,到2025年要下降到60%以下,预计到2030年进一步下降到50%以下。从排查情况看,我省各地上报“十四五”拟建“两高”项目128个,需新增能源超过3000万吨标准煤,占国家分配我省能源消费增量140%以上。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偏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是反映降碳能力的主要指标,河南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偏低,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相反,河南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的5%左右,在全国位次靠前,全省庞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硬约束。

产业结构偏重。据统计,我省六大高耗能产业能耗占规上工业的86.3%。当前全省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其增加值占比仍低于六大高耗能产业10个百分点以上,不足以改变产业结构偏重的总体格局。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受疫情冲击,2020年行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回落,而全省工业中能源消耗大、碳排量高的生铁、粗钢、水泥熟料、电解铝等产品产量增速较快,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增加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难度。

可见,河南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面临严峻挑战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克难攻坚的思想准备。

重点与难点

强化能耗“双控”管理。建立健全能耗“双控”(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预警制度和用能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安排“十四五”新增能耗需求,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产业规模和项目数量。以涉煤工业企业和燃煤电厂为重点,科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展低碳试点创建,推进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适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深入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加强先进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应用。强化节能审查和监察制度落实,提升用能管理能力。推进矿产资源优质优用、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

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不同行业资源共享,建立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园区综合能源改造、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绿色化改造。着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建设一批高环保标准、高技术水准的废弃物综合处置示范基地,弥补城市绿色发展“短板”,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健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体系,探索形成一批与城市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严格落实相关环境标准,降低污染物排放,防控环境风险。支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创建,健全废旧物资规范回收和处置体系。

构建绿色屏障。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功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碳汇能力的强弱。要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围绕构建大河大山大平原生态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方位增强固碳能力。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警戒线。要持续打好造林增绿、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组合拳,守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生态优势,确保生态底色永不褪色、永不变色。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涵养水源生态,开展水权确权,兴修水利工程,建强水工队伍,做好水务产业,把水瓶颈变成水保障水支撑。

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形成与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相适应的技术、金融支持体系和制度政策环境。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转型,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供应链,打造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实施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等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健全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价格制度。完善体现环境损害成本的污水、垃圾、危险废物处理收费政策和动态调整机制。引导生活方式绿色化。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努力打造绿色出行友好环境。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引导电商、集贸市场、商超等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鼓励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

第四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五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辜胜阻

http://www.xiexiebang.com2012/7/23 09:46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总体上是正常的、健康的,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辜胜阻围绕本期主讲话题,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阐述。

①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低成本战略走向差异化战略,实现从拼劳力、拼资源、拼低价格向追求高附加价值的模式转变,提升价值链,完善产业链,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

从短期来看,低价策略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空间和稳定现金流,维持企业正常运营。但是,低成本竞争战略获利空间小、容易被模仿。在缺乏创新的条件下,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难以持久。而差异化战略所创造的产品、服务等“差异性”,短期内不易被模仿,能够创造并培育自己独特的细分市场,提升顾客忠诚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获取持久竞争优势。

因此,中小企业要积极实施差异化战略,主动研究消费者需求特征,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或服务,通过改善产品质量和性能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创新销售方式及分销渠道制造市场差异化,通过推进品牌战略培育企业形象差异化,通过完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链来强化服务差异化。制造业中小企业尤其应该重视服务差异化,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服务是企业价值链上最靠近消费者的一环。在制造业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服务差异化能有效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产业链完善和价值链提升。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网络、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提高服务响应速度、提供个性与多元化服务等途径,向产业链下游的服务环节延伸,提高企业对客户的差异化服务能力,获取产品溢价。此外,中小企业不仅要在当前已有行业空间内积极竞争,也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能力,积极开拓新的业务,从而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消费者。

②从过度多元化战略向归核化战略转变

中小企业应改变盲目多元化战略倾向,做好做强核心主业,实施归核化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平衡专注与多元的关系,专注特色,打造精品。

归核化战略强调将企业业务向其核心能力靠拢,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着力推动主营业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过度多元化的企业需要平衡专注与多元的关系,舍弃多元化的诱惑,实施“归核”战略,降低多元化经营程度,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或者将经营重点收缩于价值链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一方面,要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处置亏损资产、服务外包等途径,将非核心业务的资产、产品线、子公司或部门等出售或关停,收缩企业业务范围和产品种类。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归核化”是对多元化片面追求业务范围的修正,是从长远战略出发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之间的平衡。在确立企业核心业务时,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需求变化、科技发展方向、企业比较优势、行业竞争状况等进行相机抉择,规避风险,抢抓机遇。另一方面,要通过重新确立市场定位、推进内部组织优化、加强外部合作、强化竞争优势等措施,把主导产业做强、做优、形成特色,实现“回归”主业和主业重构,使企业在最有优势的环节上赢得竞争,获取发展。

③从偏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偏重规模扩张走向注重质量提升,实现规模至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时期,主要是基于“高物质消耗、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许多企业过于偏重规模扩张。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但盲目规模扩张不一定带来规模经济。因为,企业规模越大,内部管理层次越多,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也更高,甚至给企业发展带来陷阱:伴随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将会出现品牌、声誉和管理“稀释”的现象,导致管理失控、企业经营效益下降。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方式,致力于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挖掘企业潜力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效益。要从重规模变为重质量,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的局面。具体来讲,中小企业要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合作创新机制、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等来加强核心技术开发。要重视关键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除了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还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采用新型管理手段来培育企业管理优势型核心竞争力。在当前高成本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尤其要引进精益生产管理手段,要加强生产流程改造,缩短生产周期;要突出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消除无效生产和浪费;要加强质量检测,对生产流程的每一道工序进行全面质量控制;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实施专业化协作生产;要建立业绩评估体系,鼓励员工参与生产和管理的改进,从而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实现企业集约式发展。

④从盲目求快向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

中小企业应实现从急功近利式的做“快”向追求基业长青的做“久”转变,突破家族企业的人才瓶颈和企业传承难题,重视商业道德,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的超高速成长必须尊重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规律,缺乏扎实基础的跨越式发展往往难以持续。我国有许多曾经风光的明星企业“走得快”,但“未走远”。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而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为12.5年、美国企业平均为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四分之一都存活了100年以上。同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通过保障消费者权益、重视商业道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措施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当前,我国8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家族化治理”存在治理结构封闭性、管理决策随意性、代际传承排他性等诸多局限。为此,广大中小企业应改变盲目求快的发展思路,重视可持续发展,变革过分依靠“人治”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关键时期,要营造一种公平的接班人选择标准及机制,选择合适的企业接班人。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积极引入独立董事、完善董事会等,建立公司权力的制衡机制。要明晰产权,尤其是家族成员间的产权,降低“内耗”,提高经营绩效。同时,还要改良企业文化。

⑤从无序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赢”,由个体分散的无序竞争向联盟竞合转变,推动各类战略联盟和集群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技术创新加快、消费升级等因素的作用下,现代商业竞争进入了竞合时代,强调企业间合作双赢胜于竞争单赢。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和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市场进入成本,扩大业务范围。中小企业要明确企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战略伙伴,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和需求,选择供应链联盟、生产联盟、技术研发联盟等形式,加强对联盟关系的管理,完善双方契约关系,通过建立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等,推进战略双方的互信、共赢。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入产业集群,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根据自身条件对企业进行价值链定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产销结构等实现与集群内大中企业的多层次分工协作;利用集群条件重构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机制,并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适应集群文化环境。

⑥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向高层次国际运营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做好风险防控,积极稳健推进企业海外拓展,融入国际高端供应链,融合全球资源。

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OEM(代工生产)的低层次模式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使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当前,这种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战略不可持续。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应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国际分工重组的机遇,既要通过融入国际高端供应链,借国际知名公司之力提升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谈判地位,提高“议价权”;又要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加强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企业要知己知彼,循序渐进。海外投资有并购和新建企业两种,各有利弊。中小企业要根据目标市场、产业及产品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因素,进行灵活选择。同时,中小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跨文化管理,通过借鉴国际通用的管理模式、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跨文化交流等途径,实现管理国际化。要积极推进品牌国际化,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渠道布置、广告策略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塑造自有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中小企业要积极推进人才多元化,一方面,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聘请具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优秀人士加盟;另一方面,选派企业内部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去海外深造,定期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此外,企业要借助海外华商的力量,克服资金、人才、管理和品牌等国际化障碍。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灵活运用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网络搜集世界范围内的商务信息,寻找消费者和合作伙伴,进行分工协作,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在国际化过程中,还要重视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组织建设,健全企业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理机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下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参与全球化分工最直接的贸易方式,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早,受影响程度也最深。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企业新订单大幅下降,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

    从经济转型升级中大力分享红利[大全]

    从经济转型升级中大力分享红利■ 李孟书 当前,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一样,早已进入后危机时代,都在力图从转型和调整中再度崛起。我们必须通过市场战略定位,科技创新,创意营销,以全球......

    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国际金融危机后,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悄然涌动: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

    锻造项目链条推进转型升级

    锻造项目链条 推进转型升级 万国光 2013年第10期 ——经济建设 今年以来,鄂城区按照“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要求,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着力锻造项目建设链条,推进......

    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策略探讨

    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策略探讨 刘贵清 【摘要】农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贯......

    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传......

    科学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科学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吴巨培 “四化两型”是光前裕后的顶层设计,是蓄势而为的战略决策,是集思广益的共识共为。如何围绕“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既是当......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2008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