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代儿童音乐创作高潮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5:1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中国当代儿童音乐创作高潮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中国当代儿童音乐创作高潮的思考》。

第一篇:对中国当代儿童音乐创作高潮的思考

对中国当代儿童音乐创作高潮的思考

内容摘要:儿童音乐是儿童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十年间形成了两次儿童音乐的创作高潮。这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两次创作高潮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成就?为什么在生活日益改善提高的今天,儿童音乐创作反而跌入了低谷?

关键词:中国; 当代; 儿童音乐; 创作高潮; 思考;

儿童音乐,是儿童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为满足和丰富我国少年儿童的音乐文化生活,我国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词曲作者们创作了各种体裁和题材的儿童音乐作品。并在建国初的十七年间(1949——1966年)和改革开放初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1976——1986年)形成了两次儿童音乐创作高潮。在这两个时期里,我国的儿童音乐创作无论在数量、质量、体裁和题材的丰富程度上,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们以仰视的心情回顾的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思索——为什么他们能有如此的成就?为什么在生活日益改善提高的今天,儿童音乐创作反而跌入了低谷?

翻开中国当代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处在“百业待兴、朝气蓬勃”的时期。“秩序恢复了,经济条件正在逐渐改善,政府看上去富有效率且关心人民……这是一个十分乐观的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能创造许多奇迹。(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轻人能实现生活中许多美好的理想”。(《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下;P.72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7月第一版)

在这样的时代风潮下,我国的音乐界创作热潮迭起。正如诗人所形容的:“凡是能开的花,全在开放;凡是能唱的鸟,全在歌唱。”儿童音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总结这两个时期儿童音乐创作的发展:

一、创作队伍

儿童音乐创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中外音乐史上在这方面作出接触贡献的作曲家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1.)精通专业作曲技巧;(2.)理解少年儿童所处的时代背景,体察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天真无邪的心态;(3.)了解并精通各种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

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建国初期,我国的儿童音乐创作队伍十分强大。不仅参与创作的人数多——许多专业作曲家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儿童音乐创作;而且部分业余作者也积极投身于儿童音乐创作。创作队伍人数之多、水平之高,为建国至今所罕见。

那时投身儿童音乐创作的专业作曲家,像李群、张文纲、寄明、翟希贤等在抗日战争前后就开始音乐创作。建国以后,更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身于儿童音乐的创作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潘振声、龚耀年、晓丹、王效恭等一批作曲家,则一直从事或曾经从事少儿音乐教育。他们对儿童有着深刻的理解,在长时间与儿童生活之中取得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不仅仅局限于专业作曲家。散布在北京、上海及全国各地的众多业余儿童音乐作者也积极投身儿童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以王玉田、李葆春等为代表的各地业余儿童音乐工作者,他们大多在少年宫及各中小学工作,有着极为丰富的儿童工作经验和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他们为中国的儿童音乐创作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

在某种意义上讲,少儿歌曲要比成人的歌曲更难创作。因为它不仅仅是童心和技巧就能谱写的,它需要生命的折难、痛苦、破灭,甚至战火之后,依旧珍藏着少儿时的心灵,艺术的轻松、欢愉,恰恰蕴含在深积的风涛中,这不是苍白人生所能达到的境界。在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初这两个时期中,作曲家们对儿童音乐创作的指导思想都有着深刻的认识。李群的“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就是要通过音乐对这一代新人予以影响,应该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为孩子们多写歌,写好歌》 载《天津歌声》1981年第8期)及“必须更加从严要求自己,在创作上力求能够洞察、表现儿童的内心世界,用新的意境、新的手法,为不同层次的儿童写出更好的作品。”(《捧出心中的歌献给孩子们》 载《北京音乐报》1988年6月10日)许多专业作曲家和业余词曲作者们身体力行,在理解少儿艺术的特殊性、提出自己创作指导思想和实施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三、音乐观念

这里不仅有专业和业余作曲家们对儿童音乐创作和流传的看法和观点,也有社会的观念。在上述两个时代中,不仅作曲家热心少儿音乐事业;许多电台也专门开设了少儿音乐节目。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有关少儿音乐的图书和杂志,各大城市纷纷开办少年宫等少年儿童文娱场所。这就为儿童音乐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整个社会对于少年儿童美育和德育的重视和支持也是这两个时期儿童音乐能够兴旺的重要原因。

四、评论、研究

儿童音乐创作的兴盛也带来了相关评论、研究事业的兴盛。特别是在儿童音乐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中,散见于各报刊、杂志的有关评论文章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些评论文章对于指导儿童音乐创作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使关心儿童音乐、关注儿童音乐创作事业的人们提供了了解、研究儿童音乐的文字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两本儿童音乐研究的专著:由龚

耀年著的《儿童歌曲作法》和由樊祖荫著的《儿童歌曲写作概论》。两书的出版,填补了在儿童歌曲创作理论著作上的空白,使儿童音乐理论研究上了一个大台阶。

散见于各报刊上有影响的儿童音乐理论文章目录如下:

《漫谈少年儿童歌曲创作(学习几首优秀作品的体会)》(龚耀年著 见《人民音乐》1979年第三期)

《儿童歌曲的题材与艺术表现》(李群著 见《人民音乐》1981年第十期)《跳脱窠臼,独辟蹊径——对某些儿童歌曲创作的看法》(周大风著 见《音乐生活》1983年第八期)

《少年儿童歌曲创作讲座系列》(鲍元恺著 见《音乐学习与研究》1985年各期)

《进一步繁荣少年儿童歌曲创作》(李群著 见《人民音乐》1986年第六期)《开拓儿童音乐创作的新径》(龚耀年著 见《人民音乐》1988年第六期)《开拓、耕耘、收获——建国以来少年儿童歌曲创作诌论》(郭文林、龚耀年著 见《人民音乐》1991年第六期)

《中国当代少年儿童歌曲的发展及其所引出的思考》(陈永连著 见《人民音乐》1992年第七期)

这些理论文章,对中国当代儿童歌曲的创作历史作了回顾和总结,对改善儿童音乐创作现状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人们研究中国当代儿童音乐提供了参考。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儿童音乐的创作由原来的高峰陷入了低谷。就让我们通过认真审视儿童歌曲创作萎缩的现象,来分析其中深层的原因吧:

一.市场经济的影响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音乐创作的市场化,儿童音乐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冲击。“一位作者投书报纸说,他有一位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朋友,名叫王君,很喜欢搞儿童音乐创作。也写了一些儿歌,有的还得了奖。但大多数曲子只能在汇演时唱唱,要么在大合唱时露一下脸。王君的一首在市里获了一等奖后,被主办者推荐出去,说找个杂志发表,推广一下,可半年之

后,主办者找到他说:王老师,很遗憾,几家杂志都说一般不发表儿歌了,实在要发也可以,花1000元买点版面。而且,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王君发现,同学中几乎没有一个人还在从事纯音乐创作。即使写歌,也只给那些广告片、电视剧或开幕式、酒会茶会之类写写曲、配配乐。在老师家中作客,老师指着豪华的布置和清一色的进口电器和钢琴对王君说:我写了一辈子曲子,我的好几首儿歌至今流行,可我那些年连买一台脚踏风琴也不可能。你们知道吗?这些东西是什么换来的?是一部20集电视连续剧曲子的报酬啊!”(《新人类的呼唤——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纪实》孙云晓 孙宏艳著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这就是无孔不入的商品经济!当儿童音乐作曲家们在忙了半晌,写作无数优秀儿童音乐,但回过头来,却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又会怎么想?

二.不健全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

儿童音乐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少年儿童。但在近年来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中小学音乐课普遍受到忽视,有的地方、学校甚至停开音乐课。这使得儿童音乐的重要园地——中小学音乐课堂受到很大影响,儿童音乐无法在学校得到传播。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电台、电视台、大街小巷全被流行歌曲所占领,孩子们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余无奈地被媒介所灌输的流行音乐所包围。儿童音乐受到冷遇,这本身也与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家庭因素考虑:试问一下,有多少家长能真正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良好、宽松的音乐环境让自己的孩子在健康、快乐、求知的氛围中愉快的成长呢?

三.创作队伍

目前在中国,从事儿童音乐创作的人可以说是寥若星辰。随着老一代儿童音乐工作者的衰老和辞世,新一代儿童音乐工作者又没有及时补充进来,使得我国目前的儿童音乐创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也使得我国儿童音乐创作陷入了一个低谷。这不能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经过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儿童音乐创作的萧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但儿童音乐创作的繁荣却是时代的要求。那么,怎么才能振兴儿童音乐创作呢?在此不揣冒昧,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新的儿童音乐创作队伍,使之胜任新形势下的儿童音乐创作任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儿童音乐作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专业音乐院校或艺术院校作曲系中设立儿童音乐创作专业,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2).在师范院校音乐系(科)中设立儿童音乐创作理论课,为师范院校音乐系(科)的学生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3).为在职中小学音乐专业教师定期举办有关培训,鼓励他们从事儿童音乐创作、传播。

(4).定期举办儿童音乐创作大赛,并设立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社会上业余爱好者的创作活动。

二.整顿目前的文化市场,大力推广宣传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各媒体开设儿童音乐节目、频道,使真正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能深入到儿童心里。抑制一些粗制滥造、没有任何价值的流行歌曲的传播。

三.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审美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中小学校园内定期开展少年儿童歌咏活动、演唱比赛等。

四.鼓励倡导儿童音乐理论研究和探讨的学术风气,增强儿童音乐理论研究水平。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下一代之间的竞争。少年儿童能否健康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为了能给他们创作更多更好的儿童音乐精品,我们应该怎么做?又应该做些什么?

请关注儿童音乐创作!

参考文献:

书目:

《中国当代音乐一九四九——****》;作者:梁茂春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三版;

《新人类的呼唤——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纪实》作者:孙云晓、孙宏艳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者:[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儿童歌曲作法》作者:龚耀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文目:

《开拓、耕耘、收获——建国以来少年儿童歌曲创作诌论》作者:郭文林、龚耀年 载《人民音乐》1991年第六期

《中国当代儿童歌曲的发展及其所引出的思考》作者:陈永连 载《人民音乐》1992年第七期

《论我国儿童歌曲创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者:刘济远 见

第二篇:对“留守儿童”的思考

对“留守儿童”心里疏导的思考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在改革开放与打工浪潮下的新群体,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受到很在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尤其是我们当班主住的,更应该搞好这方面的工作。

在我们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

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没有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没有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

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3.内心失衡。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家庭方面。

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

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

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

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亲情缺失,同时也有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监护也主要是学校监护和家庭监护。对于未成年人,亲情、教育以及监护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也负担着部分的教育和监护,而学校和家庭必然离不开社会,所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隐患,这不是哪一方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关爱,更需要有关部门给出具体的措施。这是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第三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这样在农村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随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形成隔代监护。对这些孩子的监护重点是:养而不教,要么过份溺爱、娇纵,要么是粗暴、冷漠、放任自流。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这种情感的欠缺影响了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出现性格孤僻和无助,自卑、封闭、逆反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引致这些孩子有的迷上电子游戏,有的学会打麻将、赌博,有的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夜不归宿、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留守儿童现已成为社会现象,是学校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思考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

二、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有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无心向学。

三、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治安安全稳定。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

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

第四篇:中国当代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概述

一、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

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的社会公育被家庭承担学前儿童教育所取代,尤其到了春秋末年,中国开始进人封建社会,私学大兴,学前教育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对艺术教育曾有精当的论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仁人君子修身的完成是通过艺术的学习达成的,因此,儒家十分强调礼、乐的美育作用,认为礼能使人的外在行为得到规范,乐能使人的内在精神得到陶冶。

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基本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的,因为涉及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又分为以物质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前者被称为重“技”的美术教育,后者则被称为重“艺”的美术教育。劳动者学习美术是为了谋生,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而达官贵族则多为了“陶冶情操、附庸风雅”而学习美术,主要学习绘画和书法,重视精神文化。统治阶层奉行“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对以物质性为特征的工艺采取了鄙视的态度,使工艺的传授只能以世代相继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所谓的世业。

二、中国近代儿童美术教育

清末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幼儿教育,包括从胎儿到6岁儿童的教育,妇女怀孕应人“人本院”,婴儿在育婴院养育,3—6岁儿童则进慈幼院。康有为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但以大同理想改良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1912年任教育总长时提出《对教育方针之意见》,致力于通过美育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从而将美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还提出以儿童为根本,在审美教育中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并认为应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美育;同时提出婴儿出生后为其提供优美的环境,入幼儿园后,更要重视儿童的美感发展。他还设置美术馆,举办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召开儿童艺术展览会审査会,编印《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纪要》和《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报告》,为儿童美术教育做出了贡献。

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是从20世纪开始的。辛亥革命以后,按照西方模式,学习西洋绘画和西洋音乐的艺术专科学校相继成立,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探索和开创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

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予以制止,他的思想对当时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指出:“做一桩事情,画一幅图画,写一张字,能自慰和慰人就叫作美。”同时他还认为真、善、美合一的教育,必须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陈鹤琴等人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采取了一些平民化、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艺术教育活动。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对包括造型性游戏在内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他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中都设专章论述了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玩具,对儿童游戏发展的价值、游戏的学说和种类等理论作了阐述,并进行了儿童游戏发展的实验。他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要知儿童之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绘画”的主张。关于艺术教育中技能技巧训练和儿童个性、创造性培育的关系问题,陈鹤琴在《创造的艺术》一文中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但是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儿童,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断画不出很好的作品。艺术是—定要教的,我们人类所有的经验,是应当利用的,不然让儿童自己去瞎摸,就是摸了一辈子顶多不过能画出像初民时代的作品罢了。但是技能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应当怎样教,这是我们研究教育的应当解答的。”经过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大概九岁、十岁以前,要注意想象的一面,就是注重儿童天真的作品,就是尊重儿童的个性。”也就是说,陈鹤琴先生认为,至少在幼儿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是更重要的,技能、技巧的训练相比较而言应是第二位的。1923年,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他将艺术纳人幼稚园教学内容之中,在造型美术教学中,主要围绕某个主题来展开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及图画活动。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就参照了陈鹤琴的研究成果。

三、中国现当代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1904年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实用与技能教授成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始重视儿童心理需要、技能及个性品质的培养,虽然当时吸收了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但实用与技能教授依然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还没有挖掘出美术的审美功能。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定》和《幼儿园暂行教学大纲》,使得苏联式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分科课程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主体课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社会本位倾向更为明显,儿童的主体性特征被严重忽视。198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较之前面的儿童教育文件,在目标定位上有了很大的完善,但对儿童情感发展与表达和美术本身价值的挖掘不够。

1989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之前忽视情感态度和个性表达的美术教育缺失作了强调,提出美术教育应“萌发儿童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这种说法仍旧比较笼统。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学前教育分成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社会五大领域,在艺术领域中包含了音乐与美术教育的内容,规定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这个目标中,儿童的情感、个性、自我的体验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对实用性的美术技能的要求降低了,体现对儿童个体的尊重。在课程建设上,也从法规的高度开始引领幼儿园课程从分科课程走向整合。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2012年10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面世,这份纲领性文件更加强调学前美术教育要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儿童对美的感受和表现,反对用成人标准评价儿童作品,反对千篇一律的技能训练。美术教育除了要注重美术知识经验积累,更注重儿童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感受和欣赏”“表现和创造”两个维度来阐释儿童的美术和学习发展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建议。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正越来越好地实现着社会本位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整合。

第五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低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甘肃张掖民乐三堡寄宿制小学:项秀兰

内容摘要:“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一个独特的问题,思考并探寻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学校关心、社会关注、自我教育、家庭关爱

一、综合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的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的思考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造成他们性格内向,自卑感强,性格孤僻,有的在爷爷奶奶姥姥等老年亲人身边,由于“隔辈亲”或出于某种愧疚、溺爱心理,无形中助长了这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蛮横霸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二)行为偏差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差,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及时客观的管教约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为行为散漫,目无组织纪律,存在着严重的行为偏差,迟到、旷课、逃学、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与社会闲杂人员纠合在一起等现象屡见不鲜,家长困惑,学校茫然。

(三)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扭曲的思考

通过调查、访问、咨询等渠道获悉,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来钱快,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多数人对孩子除了给予“经济补偿”外,几乎是放任自流。孩子暂时衣食无忧,极易养成好逸恶劳、攀比享乐等不良习惯,“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也大行其道。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进取心,视节俭朴素为“另类”,却崇尚虚浮奢华,甚至直接导致辍学——跟随父母一起“挣大钱过好日子”。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

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2.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臵。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

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下载对中国当代儿童音乐创作高潮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中国当代儿童音乐创作高潮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或外地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生活,这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

    城管制度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利弊

    事例:1.从贵阳市城管局获悉,国庆长假期间,城市管理“12319”服务热线24小时值班受理市民投诉和游客咨询电话,7天累计接听、处置城市管理方面的举报、投诉、咨询电话591个,派遣、......

    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的再认识

    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的再认识 政治经济学中所论述的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

    (观点)中国当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问题思考

    中国当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伍江 同济大学副校长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到2009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6.6%,接近全......

    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与思考

    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早期经验的分析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组 刘芳摘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早期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各种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心理学进一步研究显示:个体的心理......

    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点滴思考(推荐阅读)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点滴思考 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外出务工,这种特殊的环境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在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呵护,是典型的弱势......

    关于对华裔儿童汉语汉字教学的思考专题

    关于对华裔儿童汉语汉字教学的思考 汉字教学作为语言要素教学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华裔儿童学习汉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传统的教学经验不能依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