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作文
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冰和水蒸气都由水构成,何以有差别?分子间隙不同。天赋相同的人,为何做学问有差别?“做人不同”。于是,我站在时空的隧道中安步当车,感悟着这天地惠赐的哲理——做学问,搞艺术,先学做人。
高尔基说过:学习,永远不晚。做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人做好了,学习自然会上去。做人才是最难的,特别是做一个具有美德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的学者仁人志士因做人正确而成就辉煌。
南北朝时的江淹,少年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而晚年安逸享乐,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清朝时的曹雪芹孤傲不屈,嫉恶如仇,于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使得《红楼梦》屹立于章回小说的巅峰。但如果他像少年时那样“锦衣纨绔 ”“饮甘餍食”,他的一生可能会因此改写。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傅聪,在父亲傅雷的教导下,从小就明白肩负的责任,国家的荣誉,艺术的尊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以“赤子之心”为自己做人的原则,于是他的琴声纯洁,天然的感染人心,最后成为了一个“德艺双馨,蜚声中外”的钢琴大师。
总之,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的做人,为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反之,错误的做人方式也影响着做学问。
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为美人的妖艳所倾倒,后来痛苦地失去了写著作的安静生活,甚至因美人而受辱冲动,不幸饮弹身亡;周作人一生作文,却朝着反动阵营的方向生活,最终沦为汉奸走狗,万世唾弃。纵使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终究也只是在垃圾堆里翻几个烂萝卜“有滋有味”地乱啃。
总之,做人,做学问是一个整体。做人是目标,是一种素质要求;做学问,是基础,是一种知识要求。做人影响做学问,做学问,先学做人。
或许,做学问就像建房子,越是高楼大厦,越需要坚固的根基。我们必须从最基础的做人开始,步步前进,才能构建学问的摩天大楼。
由此可见,学会做人太重要了,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吧!让我们用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先学会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再学会做学问吧!
第二篇:先做人 后做学问 再做事
先做人 后做学问 再做事
——读《论语》一点体会
民航文化传播网 马玉堂
近日研读《论语》,深深领悟孔子的智慧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体会其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的根源。特别是对孔子关于“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相关语录感触颇深。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人要孝顺父母,要恭敬师长,要诚实可信,要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做到了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很显然孔子把人的品德放在了第一位,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懂得“孝、忠、信”的人,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左传》中也曾提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同样也论述这样的一个道理,即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近日,胡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这与孔子的“先做人,后做学问”的思想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党的宗旨不变、党的纲领实现。曾参观蒙牛生产车间,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倡导的“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的企业文化,更是道出了一个成功企业的用人标准。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何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尊重自己的师长,就更不可能虚心求教;不诚实,绝没有信誉可言,更谈不上敬业,甚至为事业献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有德之人是君子,无德之人是小人,亲君子,疏小人,事业成。
讲“先做人”,并不是说“做学问”不重要。打下了做人的根基,学习文化知识才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国之栋梁,这就为“再做事”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再做事”当然是指做好事,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并努力做出成绩。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党的90年历程中,的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身边事可以验证这一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体现。
孔子曰:“君使以礼,事君以忠。”这里的“忠”是诚信、忠诚之意。做事“忠”首先要爱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民族的荣誉大于生命;做事“忠”其次要爱党。要为党的事业奋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上级指示要求,履行自己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实现持续安全发展,这就是爱党的具体表现;做事 “忠”第三要敬业。“即来之,则安之”,自己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人“事”做好了,家之兴;家“事”做好了,国之安;国“事”做好了,民之福。
“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体现了孔子教书育人的重要思想,呈现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做人用人的标准,应是人生的座右铭。
第三篇:做人做事做学问
1、“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哄堂大笑:“珠穆朗玛峰!”老师追问:“第二高峰呢?”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老师在黑板上写:“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2、“有人要烧壶开水,等生好火发现柴不够,他该怎么办?”有的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去买。老师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大家一听,表示佩服。
3、“古代有一人,想学立身的本领。经过反复比较,决心去学屠龙之技。他拜名师,日夜苦练,终有所成。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兴致勃勃,说他能成为英雄、明星,受世人崇拜。老师摇头:“这个人一定会潦倒一生,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龙。”
这节课,这个老师要学生明白“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要力求出色,勇争第一,这样别人才能发现你、记住你;做事要敢于创新,方法灵活,千万不可墨守成规;做学问要学以致用,要懂得将知识转化为效益,闭门造车没有路。
第四篇: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 做事 做学问》读后感
通过青马班的课程,最近我接触了一本关于青少年成长成才讲座汇编而成的书籍《做人 做事 做学问》,一拿到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的开始读,此后,我便将这本书放置在床头,每晚睡前都会先看会再入睡,往往会边读边思考书中的一些道理和提出的新观点,有时也会颇有质疑,有时会感到疑惑,常常看着看着就到了深夜,才不舍的放下书。
时代篇和挑战篇我是粗略的看了一遍,看完后,大抵有了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21世纪,科技快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知识和创新始终都是关键,知识奠定实力,创新推动发展。对于青年人来说,创新不是天马行空,只有拥有丰厚得专业知识累积,才是创新的源泉,我们一直都在讲“创新”,可是真正去思考时,我们却发现创新不是口头上讲的那么容易,真正的创新,不是口头上的夸夸奇谈,不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迸发创新的火花。另一个关于“挑战”的介绍,我也只是大致的泛读了一遍。生活中到处都是挑战,有些是我们共同的挑战,就如田教授在书中所罗列的全球化经济挑战,科技化世界挑战,市场化社会挑战,数字化学习挑战。有些是个人所要面对的来自生活的不同挑战,个人情况不同,在应对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也造就了个体的差异。挑战时刻都存在,我们要时刻准备着!
本书的第三个篇章成才篇,我是细读并反复咀嚼其中的一些句子,有些细想后便会解开疑惑,有些话,至今还有困惑、不解,可能这些需要亲身的经历,才会有感悟,所以也便不那么纠结了。通读此书,感悟不必讲,定是有很多的,更多的会有一种共鸣。很多时候,我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正确的表达我的感悟,有些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的有些想法是否是正确的,是否能被大众广泛接受。在我这个年龄,我时常会陷入一种苦思,往往会被一个问题困扰,有时也会陷入一个思考的误区,过分的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一件事而有钻牛尖之嫌,读完此书,大有醍醐灌顶之效,很多之前纠结、不解的问题顿时茅塞顿开,得到很好的解答,有些句子,例子很好的加以佐证,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在书中,田教授问道,“素质的概念是什么?知识加能力,再加上一个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的东西——做人”。我们看一个人,常常会先看他的文凭,他的学历,再而是较直观的感受一个人的能力,所以,往往知识和能力会占据人们较多的视线,至于为人方面,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了解,而往往,取决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是他会否会“做人”。做人,不仅只做个有知识修养的人,还要做个有道德素质的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很难用知识去弥补。我们常说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
品,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学习做人是永恒的话题,对青少年而言,将来能不能成才,能力是一部分原因,思想品德也占据很大部分,一个人思想出了问题,就会影响人际交往,表现在无法和别人融洽合作,不能与人打交道,也就没有自己的社交网络。这又让我想到了之前葛红军老师和我们讲过的一句话:能力是铜牌,人际关系是银牌,思维是金牌,在具有同等水平的能力的基础上,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了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此书,我获益良多,一个人做人、做事是相通的,人生在世第一位的问题是学会做人。读此书,另一个大的收获来自书中的十一讲:保持健康心态。心态的健康等同于身体的健康,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往往身体的疾病会直接影响到个体,我们能直观的感受到身体的异样,而心灵的疾病不易察觉,往往会在一定量的累积下才会爆发,保持健康心态,关键在于会调整,要保持豁达,宽容的心态,人生在世,逆境多于顺境,凡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心存感激,保持乐观,生活会变得更有味!
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在20多岁这个人生的关键点,有太多需要学习积累的东西。此刻的我们怀揣着梦想,走向未知但也可预知的未来,心中有梦,未来就不远。时刻保持自己的健康,身体的,还有心灵的。多想、多思、多问,不要浪费这大好的光阴,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
第五篇:做人做学问
做人做学问
摘要: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做学问,考上大学,取得所谓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做学问,做人比做学问重要得多。最近社会上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以及学术批评扭曲等现象不断出现,这正是做人出现了严重问题。一个人做人、做学问是相通的,人生在世第一位的问题便是学会做人。
关键词:应试教育;学问;学风;做人
姓名:刘文丰
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班级:信息类数理提高班1101班
学号:u21113266
联系方式:手机(***)E-mail:384404822@qq.com
正文: 2012年高考终于在前几天落下帷幕,哭一批笑一批,惨淡一批灿烂一批。高考结束了,马上又将会有这么一群孩子,迫不及待的扔下书包,去聚餐,通宵上网,旅行,KTV,闲逛,狂欢……压抑了一年的精神终于能在敲响交卷铃的那一刻安然放下,对于他们而言,一切都随着那一声“铃铃铃”而悄然结束,接下来的便是期盼已久的安逸轻松的大学生活了。高考之前,被动而压抑的学习是学生们的全部,考完后便是理所应当的疯狂与狂欢吧。可想而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考成为人生的唯
一出路,而学习的唯一目的便是应付这一场决定命
运的考试,学生们毫无快乐自由可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
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半个多世纪前的呐喊,现在听来仍然振聋发聩。每个国家都想培养出卓越优秀的学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或是成风,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所成就,当然每个学生也都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于是,在高考这条路上,学生们都在艰辛地行走:家长们在学生上课时间之外,又为自己的孩子找家教、报辅导班;老师们加大作业量、延长上课时问;学生们也只能埋头苦读,只是偶尔抬起朦胧的双眼若有所思地望一下窗外,然后继续埋头读书、做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怎样来对待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应试教育面前,中学生们被训练成了做题机器,不关心国事,遇事麻木,而且经不起任何挫折。这样的“人才“被培养出来,于己、于民、于国又有何益处呢? 因此,要扭转这种风气,首先得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而成长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做学问,考上大学,取得所谓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做学问,做人比做学问重要得多。
很多人都说:“做人还不容易吗?”的确,做人是很容易,但要做对社会有用、对自己负责,而且每天都要有所创新的人却很难。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而这种“未完成的人”必须从他所处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知识和技能,这正是我们要去“做学问”的必要前提。
做人是做学问的前提,而做学问则是改变世界的金钥匙。21世纪,科技快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知识和创新始终都是关键,知识奠定实力,创新推动发展。知识与创新永远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生产力,因而对于青年人来说,踏踏实实的做好诚实的学问显得尤为重要。
我想如今现状是一目了然的,表面的安逸之下却处处是危机——当我们重温优良传统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我们远不如古人的感悟与慧性而遗憾,为我们的过错而忏悔;当人们在住宅区重造绿地,在城市修建假山假水的人造公园时,人才发现被破坏的大自然原本是多么迷人;当水源污染、土地荒漠,人的生存状况已经出现红色警告时,人才醒悟“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只是相对的;当地球上每天都有许多生物在灭绝时,人类才意识到自身也可能走向濒危。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而在这个茫茫世界中,我们的学问太少了,有许多现象和事物是我们人类无法去驾驭的,我们只能树立“终身学习”的处世观,做好学问才能完善人生。而学问无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顾名思义,学问是既学又问。学,就是吸取已有的知识;问,就是探索和研究,就是提出和回答问题。如何“学”,如何“问”,本身就有学问。做学问是一项十分严肃的科学研究和探索活动,因此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就是对人
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理解和说明,达到对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
只可惜近年来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以及学术批评扭曲等现象不断出现,比如求数量、追速度而不求质量;东拼西凑,求大而不求精;缺乏学术道德自吹自擂,目空一切,借端炒作,欺世盗名;抄袭剽窃,招摇撞骗;违背事实,不求实证;教条主义严重,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言必称本本或外国;理论脱离实践,闭门造车,无的放矢,脱离现实等等。这些现象任其泛滥下去,不仅会贻害学术界,而且将贻害子孙后代。己风不正,焉能匡世正人?学问家也是人师,师不正,真学若何,怎能教人?不良学风已成治学之大乱,犹如“瘟疫”,需要下决心祛除。如不适时整治,不良之风就会积重难返,对社会科学研究事业造成严重危害。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术规范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全面走向理性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良性发展的事物,都少不了规范与界定,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术生态、学术环境与相关的制度保障,就不会有良性发展的学术循环。做人、做事、做学问,都离不开“规”、“矩”,都必须“有章可循”,这应该是一条普世原则。诚如曾做过12年斯坦福大学校长的《科学》杂志主编唐纳德·肯尼迪所言:“就为学术生涯做准备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比正当的学术行为更为重要的了。”
与此相比,国内一些大学问家却能自觉地探求为学济世之精神,既给学术界留下了学问,留下新的知识,又留下了人格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治学之道、做人之道。“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中国“863”高技术计划主要倡导者王大珩便是后世做人做学问的典范。王老有个学生叫赵文兴,1982年赵文兴要去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前,他把准备在这个会议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拿给王大珩看。文章写得很好,但王大珩一眼就发现他把自己的名字署到前面了。这篇文章的整个观点是王大珩在英国时就想到的问题,但王大珩一直没有机会去做,没有得到证实,就把这个题目交给了赵文兴。是赵文兴成功地作出了这个实验,又是他据此写出了这篇论文,因此,这篇论文的署名理应是他在前王大珩在后。王大珩毫不犹豫地把名字的顺序改过来了。
王大珩说,署名的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做导师的在署名问题上应该严肃。不能仗着自己是导师,就不管做没做工作也要署名,不管做没做主要工作也要把名字署在前面。这种署名是丢人格的。做导师的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证实这个道理: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王大珩先生的执着与善良令我们后辈感动,而这边是他留给后人最伟大的财富,他在用行动证明着做人的重要性。记得田建国教授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一书中写道,“素质的概念是什么?知识加能力,再加上一个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的东西——做人“。我们看一个人,常常会先看他的文凭,他的学历,再而是较直观的感受一个人的能力,所以,往往知识和能力会占据人们较多的视线,至于为人方面,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了解,而往往取决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是他会否会“做人"。做人,不仅只做个有知识修养的人,还要做个有道德素质的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很难用知识去弥补。我们常说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要成才先
成人,不成人宁无才.一个人做人、做学问是相通的,人生在世第一位的问题便是学会做人。
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在 20 左右这个人生的关键点上,站在世纪的前沿和时代的顶峰上,有太多需要学习积累的东西。我们应该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观,要知道自己是“学有所为”,给自己的人生发展有所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做学问”。此刻的我们怀揣着梦想,走向未知但也可预知的未来,心中有梦,未来就不远。时刻保持自己的健康,身体的,还有心灵的。多想、多思、多问,不要浪费这大好的光阴,学做人、学做学问,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做人做事做学问》 2.裘法祖《做人做事做学问》
3.赵涣光《明德修身 求学是问-漫谈做人做事做学问》
4.施一公《做学问与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