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县党校创新发展的样板
市县党校创新发展的样板
早在1928年就曾办党训班、四十年代办“芦荡党校”、有着光荣历史的江阴市委党校,已走过80多年的历程。近年来,江阴党校面对县级党校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条例》,根据“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党的中心任务的落实”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大胆实践,勇于改革,在“办什么样的县级党校、怎样办好县级党校”这一基本问题上探索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
一、江阴市委党校创新发展的主要成就和成功实践
(一)以干部教育培训为中心,把党校办成“党员干部的大学堂”
1.强化主体班培训,打造 3万平方米的大学堂。江阴市委党校立足3万平方米的校园,把主体班干部培训作为立校之本。他们在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总的教学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专题库,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他们注重培训的实用性,推行“菜单式”自选培训、专题研讨式培训、互动式培训,通过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教学,突出能力培养和行为训练。他们注重培训的前瞻性,站在江阴经济社会和党员干部长远发展的高度,用最新发展理念、最优培训手段提供最佳的培训服务。此外,为广泛提高干部能力水平,他们还在全省县级党校率先举办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连续三年成为优秀教学点;还与南京大学联办 MPA学位教育,主动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集团、高校加强联系沟通,通过学历教育与干部能力培训相结合,探索多渠道培训干部的新途径。
2.推进开放式培训,打造 988平方公里的大学堂。新形势下,江阴镇村两级蕴含着大量的培训需求,基层党员干部需要加强学习,提高推动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本领。市委党校树立江阴市988平方公里都是党校“大学堂”的理念,主动把基层工作作为党校研究课题,下移并延伸培训教育对象。他们定期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培训需求,每年都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强、适合基层干部特点的“培训菜单”,印发全市,送教上门。他们还加强与 23所镇、街基层党校合作,组成“1+23”联盟,形成以市委党校为龙头,以基层党校为基础,开放兼容、优势互补、全面覆盖的“大党校”教育培训体系。联盟建立以来,市委党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基层党校阵地优势,每年召开一次教研碰头会,举办一期基层党员教育宣讲骨干培训班,开展一轮送课下基层活动。
3.开展外联式培训,打造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学堂。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一直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被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吸引了
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来学习考察和培训交流。江阴市委党校顺应“构建更加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的要求,在完成江阴市党员干部培训的同时,积极做好外省市干部培训工作。他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外省市干部的个性化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总结江阴经验,开发出4大类30多个专题的对外干部培训“菜单”,并采取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专题设置、互动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力图让外地领导干部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他们特别注重开发以 26家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成就、以华西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成就、以幸福江阴建设为载体的科学发展实践等为代表的江阴特色资源,为外省市干部提供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使学员将课堂教学与江阴发展现状考察结合,学到更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以幸福江阴研究为载体,把党校办成“市委政府的思想库”
1.以市委政府关注点为科研主攻方向,实施“决策服务工程”。江阴市委党校坚持科研为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服务,把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科研主攻方向,通过对江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出观点、提思路、当参谋。他们专门成立市情研究室,加强与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建立调研基地及时深入了解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创办《市情研究》及时地反映党校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尤其注重围绕本地发展目标与党校培训内容相一致的领域展开课题研究。江阴市委开展以“五民五有”为核心的幸福江阴建设后,市委党校围绕“幸福江阴”深入研究,形成一系列重要成果,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完善科研工作方式,整合科研资源优势,实施“科研精品工程”。江阴市委党校始终把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党校科研能力和党校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科研工作制度,健全科研保障机制,引导激励教研人员树立科研工作精品意识。他们在发挥个人科研能力优势的同时,实行强强联合,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助、集体攻关的科研工作格局,以优质高效的团队优势,全力做好研究咨询工作。他们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组建“现代化(江阴)研究中心”,以中心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有机整合校内外、省内外的相关研究力量,提高科研工作水平。他们与昆山、常熟、张家港等四家周边兄弟党校联合申报省党校《苏南城乡一体化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课题,开了县级党校联合研究区域发展的先河。此外,他们还寻求中央党校指导,通过与省市党校高级别合作进行专项调研。
二、江阴市委党校创新发展的主要经验
1.确立远大的目标引领基层党校的发展。江阴市委党校努力通过中长期的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工作中心、工作目标。目前,江阴市委党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文化建设纲要已经确定。全体教职员参与并达成共识的规划和纲要,为党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选配高强的团队带动基层党校的发展。党校事业的发展,关键在队伍,重点在班子。江阴市历任市委书记都直接兼任党校校长。市委特别重视选拔忠于党的干部培训事业、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志担任常务副校长;注重选拔培养思想解放、年富力强、有能力、有魄力的优秀人才不断充实班子力量,增强班子领导党校发展的能力。近年来,还不断提拔使用新人,优化干部的能力水平、年龄层次、学历结构,保证了党校各项工作任务都能够取得出色的成绩。与此同时,他们还着力培养锻炼干部,多名党校中层干部和优秀教师走出校园,被选调到市委有关部门任职或挂职。
3.造就优秀的师资支撑基层党校的发展。江阴市委党校牢固树立队伍建设是党校第一建设的观念,在全面加强党校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同时,内外并举优化师资队伍。一是有序引进优秀教师,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二是实施“青蓝工程”,在教师中积极倡导“可以没有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地位,但必须有领导的能力、素养和水平”的发展理念,指导青年教师规划职业生涯,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实施TOT培训(培训者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浦东干部学院进修培训。三是通过承担课题、实践锻炼、调查研究等方式,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机制。四是组织教师读好书。此外,还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优秀人才的作用,从有实践经验的党政企领导干部中选聘36名客座教授,满足干部培训和科研工作的需求。
4.建立科学的机制推动基层党校的发展。江阴市委党校始终把构建科学的机制作为党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他们坚持制度建校。以以人为本、简约高效为目标,以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为核心,建立了5大类21项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系,形成了规范的干部培训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他们坚持民主办校。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全体教职工参与党校决策,参与管理党校事务;通过校务公开、定期报告工作、重大事项集体讨论等推进民主建设。
5.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基层党校的发展。江阴市委党校的发展得益于团结民主的内部环境,更得益于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把党校建设作为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放在江阴全市工作大局中去部署和推进。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市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确保党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行政后勤等各方面工作有效开展。党校优秀人才紧缺,组织人事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党校引进。另一方面,党校建立工作简报制度,主动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工作,争取对党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每年与组织部研讨一次干部培训工作,坚持深入乡镇调研,了解基层干部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和意见等等,取得全市上下对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篇:突出“三个创新”,推进党校发展
突出“三个创新” 促进党校发展
----江永县委党校积极创新教学科研,实现跨越发展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江永党校行政学校在江永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组织部门和省市委党校的关心指导下,以《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为准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强化教研立校的办学思想,突出科学发展主题,服从服务江永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规范管理,积极开拓进取,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促进教学提质、科研飞跃,在党校建设、干部培训、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新成绩,被评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先进单位”、市“廉政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市“学习型机关建设示范点”、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县级党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受到了市办学水平评估组的一致好评。
一年来,江永党校立足江永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突出“三个创新”,全面实施“课题带动”和“教研立校”战略,深化干部培训,强化县情研究,积极为促进江永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突出观念创新,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江永党校十分注重理论学习,积极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通过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三湘读书活动”及创建“学习型机关”等活动载体,在每周一例会及每周五的集中教研活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每次专题学习,江永党校都始终坚持做到“四个一”,即一个主讲人、一个专题、一本学习笔记、一篇学习心得,确保理论学习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组织建设,有效提高了党校全体党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理念,党校领导班子及教师队伍的战斗力得到极大强化,党校全体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加强。今年7月,党校支部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同时,江永党校全体教师牢固树立“教研立校”的理念,深化思想解放,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和社会调研创新,注重学习交流,积极拓宽学习渠道,不但向书本学,向他人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实践学,注 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社会调研的能力和水平,并使之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机结合,促进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以来,党校积极组织教职工走出校门,先后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委党校、钟山县委党校、八步区委党校及周边道县、江华、宁远、东安、双牌等兄弟县区党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校际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兄弟党校良好的工作风貌和先进的办学及管理经验,进一步促进党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突出管理创新,打造良好工作平台
党校结合创先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等主题活动,积极深化制度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为全校教职员工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发展平台。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江永党校积极根据以往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结合实践,不断充实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考评方案,使各项规章更加适合党校工作实际,做到制度管人,按章办事。同时,强化制度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对违法工作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党校各项管理进一步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是严肃工作纪律。党校始终把狠抓工作作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全面推行上班签到制,养成按时上下班的良好工作习惯。注重工作督察,落实工作纪律,消除串岗闲聊现象。在校领导的示范带动下,全体教职工养成了认真工作、自觉守纪、勤奋努力的良好工作作风,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效果。同时,进一步强化反腐倡廉工作,结合“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在全体党校教师中广泛开展“廉洁从教、增强党性”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推进党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三是强化激励约束。江永党校注重对年轻教师团队的培养与锻炼,通过“一帮一、一带一”结对帮扶,培养新人,加强对新进党校教师及跟班学习人员的管理,使新人新教师尽快适应党校工作,胜任党校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正、素质高的党校教师队伍。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从组织上给予关心,经济上给予奖励,优先提拔重用。2002年以来,党校提拔任用的校领导,都是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骨干,从而形成了一个“人人争先,个个创优”的良好公平竞争平台。
四是加强宣传推介。江永党校十分注重宣传效应,积极撰写关于党校建设发展、教学科研、规范管理等方面的通讯、信息和报道,通过党 校行政学校网站和市委党校网站及其他新闻媒介,推介党校教学科研及学校管理工作取得的新成效,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爱校、爱岗意识。同时,加强江永党校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网站功能,大力宣传党校改革、教学科研探索与取得的成绩。一年来,共在各类媒体中发表宣传党校建设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及教学科研工作等稿件40余篇,有效提升了党校的良好形象。
三、突出教研创新,铸造良好工作形象
教学科研始终是党校的中心工作,是党校工作的生命线。江永党校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和《2010-2020年干部培训改革纲要》精神,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求,扎实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江永党校积极创新教学培训模式,开展专题教学、座谈交流、主题讨论、学习考察、异地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员管理上,强化党性教育与日常课堂纪律,加强学员自我管理。每期主体班均安排正副班主任跟班管理,有效地加强了对学员的考察与考核。在教学上,坚持新课试教、示范观摩、集体备课、教学比赛等,全面推行案例式、菜单式教学,积极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全校90%以上的教师均能熟练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一年来,全校共举办科干班1期,中青班1期,培训党员干部135人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计生干部培训班、安全生产培训班、团队干部培训班、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等部门班8期,培训党员干部 900多人次;组织开展示范课、教学观摩课、教学比赛及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10次,有效地促进了党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积极组织骨干教师组成宣讲团,送课到机关、下乡镇,深入财政、公安、国土、民政、公路、纪委、国税、地税等县直部门和单位及乡镇、农村、社区等上党课,共外出上党课达20余场次,培训党员群众2500余人。今年5月在全市党校系统第九届教学比赛中,高润全的《从“孙中界事件”谈法治政府建设》获“一等奖”,陈韶辉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探索—以重庆模式为例》获“三等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是创新社会调研。江永党校积极强化社会调研实践活动,高度 重视课题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参与全县战略问题、现实问题和社情民意研究。每年均组建课题调研攻关小组,进行集体调研与课题攻关。在课题调研中,始终坚持“三个一”,即“一个调研课题、一个课题小组、一个主持人”,确保调研出实绩。同时,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帮扶,通过“以老带新”、“一带一”的方式,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经过扎实调研,党校科研不断取得新成绩。2010年课题《过山瑶“迁徙文化”与“千家峒文化”耦合研究》已顺利结题,2011年课题《江永兰溪“勾蓝文化”与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已完成课题申报并通过省委党校社科联审核获课题立项。周湘平的《江永兰溪“勾蓝文化”与生态旅游研究》、胡骏的《过山瑶“迁徙文化”与“千家峒文化”耦合研究》、高润全的《女书法律保护的实现途径与路径选择》、田丰明的《江永石窟女佛与女性文化研究》、周月春的《优势与成熟,困惑与展望----江永县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现实思考》等5个永州市党校系统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也顺利结项完成课题研究。党校课题组课题《女书文化保护与江永新农村建设》荣获永州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周湘平的《江永兰溪黄家村“勾蓝文化”与生态特色旅游开发》、胡骏的《试论过山瑶“迁徙文化”与“千家峒文化”的耦合》与《努力构建江永县实施节约型生态农业市场经济发展战略新格局》、田丰明的《江永石窟女佛与女性文化初探》、周月春的《依托“三千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胡国建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理论与江永对接东盟的比较优势及对策》等在省市理研会上分获一、二、三等奖,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2篇,实现了科研工作新跨域。
第三篇:常宁党校创新
常宁党校创新“三个理念”促进教研科学发展
吕志勇
教学科研是党校的中心工作。今年以来,常宁党校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健全教学科研制度为保障,以教学观摩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创新理念,促进教研科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教育理念创新,实现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创新是教育行为的灵魂。为此,常宁党校首先确立了以学员发展为本,为提升学员素质与能力奠基的教育理念,根据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学员学历参差不齐的校情,以先进教育理论和因材施教思想为指导,科学探索教育创新,依据不同班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员的学习需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其次,确立了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创新强校的治校方略,实现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教学科研是教育的载体,教育理念的创新需要通过教研来体现。常宁党校逐步建立健全了主体班次专题课试讲评课制度、质量考核制度、教学观摩活动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科研,使之走上制度化轨道。
二、教师培养创新,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常宁党校坚持用人先育人的原则,把教师队伍建设当作一项永无止境的课题来抓,全面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首先,以打造精品课为抓手,实施名师培养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工程。为此,学校提出了学科特色化、个性风格化、教改常态化、课堂高效化的教师追求四化目标,强力引领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其次,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突破口,内化转化教育理论。常宁党校坚持请进来战略,定期聘请省市委党校教授到校为教师授课,提升教师授课能力。在这种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开阔了教育视野,并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转化、内化为自己的主体性实践智慧。同时,还定期派教师参加衡阳市、省委党校举办的师资进修班,并要求教师主动走出去到党校主体班次、知名高校随堂听课,以拓宽知识面,积淀文化底蕴。
三、教学科研创新,实施课题带动战略。除继续使用菜单式教学方法外,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把研究式教学的理念贯穿在课堂研讨、小组讨论和双向交流等教学环节中,积极探索研究式教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互动。同时,始终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思路,突出理论先导,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向科研要教学质量。为此,学校首先成立了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完善了教学科研管理制度,着力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其次,积极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以课题研究推动教科研不断深入。目前,党校承担的市级以上课题有2项。此外,积极开展市情调研,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相结合,确立校级课题6项,就常宁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组织教师深入乡镇、社区、工厂分别就常宁新农村建设、党建等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调研报告,对常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四篇:党校教学方法创新(模版)
党校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各行各业正掀起了改革创新的高潮。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校为适应新形势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建构“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其中,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级党校在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研究式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CASE STUDY)肇始于美国哈佛大学,后来在我国党校系统干部教学培训中被普遍应用。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在路径和方式上恰恰相反:案例教学是从实践到理论,传统教学是理论到实践;案例教学主要靠学员讨论,传统教学主要靠老师讲授。案例式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大家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通过对特定案例的讨论甚至争论,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提供给学员讨论的案例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关键是要有讨论空间,即最好是开放性问题,而非封闭性问题,“1+1=2”的问题无法让学员进行深入讨论;案例还要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重点在于讨论,必须为学员提供充分的讨论时间,最好是每个人都有发言时间,讨论时要做好记录;在讨论时不要担心争执,有时候争执恰恰说明了案例存在讨论空间。为了能够使讨论更加充分,在案例讨论前最好还要给学员熟悉案例的时间。案例教学关键在于点评,教师点评必须既要概括学员讨论的要点,又要能够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不亚于传统课堂上的教师,不仅要熟悉案例,还要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理论功底。
二、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因其灵活方便,形式多样。一是课堂研讨,主要形式有:“1.5+0.5”(1.5小时教师讲授,0.5小时课堂讨论)、“1+1(1小时教师讲授、1小时课堂讨论)”、“2+0.5”(2小时教师讲授,0.5小时课堂讨论)、“0+2”(课前将讲稿发给学员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员思考,课堂2小时教师与学员一起讨论)。二是课后研讨,包括双向交流、专题论坛、学员论坛、经验交流、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有的党校探索了结构化研讨方法,其突出特点是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做催化,注重输出、成果和实效。研讨中各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交替运用“头脑风暴法”、“团体列名法”、“六副眼镜法”,在各个阶段进行发散、聚焦,各种观点相互激荡,最后达成小组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这些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教与学、学与学的共同提高。
三、体验式教学
近几年,各级党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一方面,各级党校都较好地开展了以异地现场教学为主导的区内与区外、国内与国外、本校与教学基地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教学,如采用现场教学、社会考察、模拟法庭、庭审观摩、媒体采访、破冰活动、拓展训练等形式。另一方面,各地还坚持开放办学,搞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走出去”即开展异地现场教学。“请进来”就是办好“理论与实践讲坛”:一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时事或理论现实问题开设高层次的外请报告;二是邀请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围绕全党中心工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做报告。
在体验式教学中,各地还十分重视开展现场党性教育活动,促进学员党性修养的提高。如组织学员到革命圣地进行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监狱,观看警示教育片,听取职务犯罪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到法院旁听、了解司法程序和审判原则等,以此提高学员拒腐防变、判断是非和抵制诱惑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菜单式教学
为了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学员的学习空间,自治区党校及部分党校近几年坚持不断丰富和完善菜单式教学,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力度,充分利用晚上课余时间,发挥网络和信息化的功能,开设了“选听讲座”、“电视选修课”和“网上选修课”。选修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党史党建、礼仪、保健等各个方面,力求学术性与知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大丰富了党校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学员的学习空间。同时,将菜单式教学引入有关班次的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将若干专题研究课程改为菜单式课程,供学员自由选学。并且建立了菜单式课程的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对选学的学员实行了考勤和考核制度,保证了课程质量和学员的学习效果。
五、模拟式教学
针对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和领导干部的实际需要,一些党校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模拟式教学。如利用本地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公共应急培训基地;以应对城市地震、洪水、爆炸、卫生和群体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作为主要培训项目,利用防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综合显示系统,开展情景模拟演练。逼真的模拟场景演练,激发了学员们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危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握了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了准确分析判断情况和正确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五篇:浅议县级党校改革发展
浅议县级党校改革发展
抓好党校改革发展,是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每一个党校人的职责与使命。围绕县级党校的改革发展,我一直在思考:影响和困绕县级党校发展的问题和县级党校教学改革涉及的问题该如何认识和解决?遵照《党校工作条例》精神,结合自己多年党校工作的经验,现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影响和困绕县级党校发展的问题
县级党校作为基层党校,其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其中带有普遍性又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地位尴尬、师资尴尬、资金尴尬。正确认识和解决好这三方面的问题,对县级党校的改革发展很重要。
1、关于地位问题
党校素有“黄埔军校”之称。黄埔军校是何等强势的概念。而县级党校被边缘化、呈弱势化,则是不争的事实。这同党校应有的地位和形象是不相称的。
要提高县级党校地位,实行全国党校一条线模式值得探索。从中央到地方党校一条线垂直管理,虽说不上是什么新观点,但我认为是可推行的好方法。这样有助于明确党校的性质和地位,体现党校的权威性与党校作用的特殊性;有助于建立上下一盘棋的格局,诸如培训内容、经费配给、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成效;有助于增强党校人的归属感和事业心,激发其工作潜力与热情。
严格将学员在校学习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程序,既是对党校教育重要性 的肯定,也是提高党校地位的具体体现。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到党校学习就是捞资本、走过场。至于学习表现的好坏和学习收获的多少,反正又没有列入干部考核内容,所以根本不把党校培训当回事。其原因就在于对干部的考核缺少党校学习这一环节。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的学习教育,将学员在党校学习的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程序是非常必要的。对此,《党校工作条例》已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必须认真执行。
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观念,是提高党校地位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单位,要想有较高的地位,就必须积极有为,大有作为,有声有色地干出一番事业。反之,只图完成任务被动式地工作,或把党校当作养老单位而碌碌无为,要想受到上级的重视和社会的尊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每一个党校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乘十八大的春风,在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中大显身手,着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党校地位的提升才顺理成章,值得期待。
2、关于师资问题
队伍建设事关党校的兴衰,建立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资队伍对党校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于县级党校师资队伍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师资素质的提高及其合理权益的维护和实现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资素质的提高必须要加强师资培训与锻炼。建立健全教师进修机制,完善教师下基层挂职锻炼体制。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着手,使党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得以常态化。师资合理权益的维护和实现主要表现在职务、职称的晋升和“参公”的选择上。在职务晋升上,县级党校教师要想谋个 副科级或正科级非常难。很多部门的公务员,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年纪轻轻的就已经是副科级或正科级了。而党校教师不少人终其一身还是个科员。这很伤感情,也很不合理。我认为凡党校教师,“参公”人员只要具备能力,符合条件,都应正常晋升主任科员或副主任科员。在职称晋级上,标准要坚持,但尽可能少些条条框框。比如英语这根杠子,对于县级基层党校教师从事教学来说未必有用,完全可以取消。要让广大教师能获得更多的职称晋级机会。与其它行业相比,同等情况下,别人早就是中级或高级职称了,而党校教师还是个初级或中级。这让人情何以堪!在“参公”选择上,应尊重教职工选择。教职工作为党校一员,为啥不可自主权衡与选择“参公”与否(通过公招新进党校就已明确了身份者除外)。这又不违背政策,还能体现党校的优越性和增强教职工的优越感,何乐而不为呢?现在的情况是要想进党校确实不易,但进了党校“人在曹营心在汉”,想“攀高枝”者却又大有人在。加强队伍建设,必须确保队伍的稳定性,没有队伍的稳定这个前提,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3、关于资金
办学经费严重短缺,是县级党校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绝大多数县级党校主要是靠收费来维持运转。九年制义务教育都可免费,共产党培养自己的干部还要收费,这实在说不过去。培训收费既增加了参训人员所属单位的负担,又使党校有乱收费的嫌疑。更何况县级党校经转制后其属性已经是“参公”单位,连收费的资格都没有,想收费都不行了。因此,实行全额财政拨款是突破党校改革发展资金瓶颈的唯一选择。《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 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党校教学设施建设,加大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以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条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内干部教育培训的法规,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只有将党校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统筹安排,才能彻底解决县级党校的资金问题,解决县级党校改革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县级党校教学改革涉及的问题
党校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县级党校也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其中有些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
1、关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明确和规范,是党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当前,县级党校的教学存在两个问题,即缺乏统一的培训教材和教学内容过于庞杂。
统一培训教材的缺乏,实际上成了党校教学改革的盲区。县级党校开展培训工作,最伤脑筋的就是没有统一的培训教材。不同班次或不同层次对象的培训,教学课程的编排随意性较大。这就需要上级党校(最好是中央党校)汇编一套权威教材,作为培训的必修课程。有了必修课,然后才是各地党校根据当地实际设置选修课。根据党校姓党的原则和当前干部的实际状况,我认为,培训教材应该包括三大块,即政治理论、重大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道德和法律知识。这三大块内容应该有一套权威的教材供县级党校使用,从而使教学格式化。这绝不是教条,而是促进党校教学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培训系统性和有效性的保障。
教学内容过于庞杂,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缺少一条主线,没有明确的主题,专题涉及面广,其中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容过多。学员进党校主 要学什么?这是务必搞清楚的问题。根据 “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办学理念,我认为,学员进党校主要就是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即俗话说的“洗脑”。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涌动,拜金主义泛滥、功利思潮汹涌、道德观念沦丧、法律意识淡薄。我们的党员干部难免受其影响或身陷其中。党校教学就是要立足于上层建筑,以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教学内容,加强对学员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除此之外其它方面的内容设置不宜喧宾夺主。经济发展的内容不是不讲,而是不要占据比例过大。说老实话,就地方经济发展而言,学员掌握的情况往往比老师的了解还多,其见解可能比老师还深。学生强过了老师,这课还怎么讲?所以,讲经济发展的课,最好的方式就是组织学员实地参观,为学员了解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交流、取经的平台。
2、关于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问题实际上是有关教学内容的延伸。在教学中开设能力训练课,其主观愿望是好的。问题是通过课堂教学就能提高学员应对各类事件的能力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相对来说,理论就是那么几个理论,能力却有亿万个能力。面对亿万个能力,能训练得过来吗?哪些能力该训练?哪些能力又不该训练?开设能力训练课必然是挂一漏万,无所适从。何况党校的老师也不可能是万金油、全面手。老师可能都不具备能力,谈何指导学生提高能力。到党校学习主要就是充实理论、统一思想、增强党性。就是让学员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的本领,通过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想想延安抗大时期,抗大教学主要 讲的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理论。抗大是不会将如何打仗或如何土改的能力训练搬进课堂的。但抗大却培养出了我党我军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作战能力强的干部人才。因此,进党校学习,理论学习就是培训的主要内容。这才符合党校是理论学习、教育、研究的阵地的定位。
3、关于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各县级党校尝试最多的改革。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模拟式、情景互动式、案例式、演讲式、开放式、研究式等等教学方式,我总觉得似是而非。这些方式,作为尝试与探索可以,但要把它作为改革的经验加以推广并不可取。方式方法可以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知识和真理的传播、党的指导思想的灌输,这一党校教学的宗旨是不可能变的。世界虽然千变万化,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存在。就学习知识而言,课堂教学就是讲课一种方式。这是不会变的。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老师讲,学生听,道理就这么简单。教学方式的改进,就是利用当代科技的成果,实施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这才是值得倡导的。
4、关于科研工作
教学与科研是党校的两大任务。因此,加强科研工作,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党校科研,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两个部分。而当前县级党校的科研工作则有失偏颇,存在重调查研究而轻理论研究的现象。厚此薄彼,一定会得不偿失。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上级党校科研主题的确定和成果的鉴定,差不多都是以调研文章为主。这就是导向性,导致了基层党校以偏概全,把抓调研工作当成了全部科研工作,把写调研文 章当成了科研的全部内容。科研工作一年(或一段时期)一个主题完全正确,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有所侧重也无可厚非。但大兴调研之风不应以牺牲理论研究为代价。在拟定主题和成果鉴定时,应多关注一下理论课题和理论成果。这不但必要,而且很重要。作为上级党校要作好示范和引领,从而带动基层党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加强科研工作,要重视理论研究,要鼓励教师专注学科知识的专研,专注自身理论素养的积淀,争取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这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基本功扎实了,再争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调研上多出成果。这样,党校的科研才能真正强大。同时,还要积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只要不反党反社会主义,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理论研讨无禁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锋才是科研的正常现象,这就是和而不同。如果搞科研全是一个声音,这不是科研,是教研。教学只有一个声音是必须的,但科研只有一个声音就不正常,这就是同而不和。科研需要的是和而不同而非同而不和。只有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科研才会进步和繁荣。简言之,撰写好的调研文章值得鼓励与表彰,撰写好的理论文章更值得鼓励与表彰;党校人不仅应成为调研的高手,更应成为理论的专家。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