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必须坚持”确立党的建设科学化新坐标

时间:2019-05-12 16:1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个必须坚持”确立党的建设科学化新坐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个必须坚持”确立党的建设科学化新坐标》。

第一篇:“五个必须坚持”确立党的建设科学化新坐标

“五个必须坚持”确立党的建设科学化新坐标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集中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五个必须坚持”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立了新的坐标。

“五个必须坚持”顺应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时代要求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主题。作为对这一重大命题和主题的深化和回应,胡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五个必须坚持”的重要思想。为什么要做到这“五个必须坚持”?我以为,我们要深刻体认讲话中反复使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状语的意蕴所在,换言之,这是新的历史条件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所提出的时代要求。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个基本结论具有真理性,蕴涵着两层意思:过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现在和将来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依然在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建设。

要抓好党的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那么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着什么样的新的实际呢?总书记讲话中深刻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就是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的实际。

这个新的实际最为核心的就是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今非昔比,需要我们准确研判。近年来,中央反复使用“深刻变化”这一提法,内涵十分丰富。就世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是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就国情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我们正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阔步迈进,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就党情来说,我们党成立90年、在全国范围执政62年,拥有8000多万党员,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否保

持“先锋队”的性质,我们面临着“四大考验”,存在着“四大危险”。

面临着这一新的实际,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顺应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时代要求,“五个必须坚持”的战略部署应运而生。

“五个必须坚持”揭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须坚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经验是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相互促进、相互统一。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正如党90年来的发展历程所昭示的,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离不开优秀人才,党要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离不开优秀人才。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宏伟目标,就必须继续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集聚优秀人才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我们要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群贤,要敢为事业用人才,对优秀人才不拘一格、唯贤是举、大胆使用,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集聚优秀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所在,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久发展的高度把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集聚优秀人才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育才

引才聚才用才,以干事创业的政策激励人才,以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选拔优秀人才,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传统的历史观从来都是把人民群众排除在历史活动之外,而用观念形态、绝对精神或神话宗教来解释历史,只有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一科学结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既是我们党基本的政治立场,更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的群众路线意味着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党的群众路线意味着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第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腐败是执政党的“天敌”,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第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五个必须坚持”的落脚点是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第二篇:2010.03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2010年03月思想汇报:提高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敬爱的党组织:

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以来,我一直以党员的责任来监督要求自己,时刻关注国家和党的发展变化,时刻学习党建知识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精神,按党章要求办事。最近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这个最新的战略思想。

其实,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已经在不同阶段都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过重要论述和要求。可以说,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追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第一次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全新重大命题。从80多年前的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科学化,到今天的党的建设科学化,这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意识上的进步,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鲜明标志。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推理等思维方式正确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来自于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引导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真理性和普世价值。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只有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正确合理的发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反之,违背科学原則,主观臆断,盲目行动,则必然遭致挫折和失败。基于这个认识,可将“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的基本内涵主要分为三点:

一是党的建设能够秉持、贯注尊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以此作为制定行动方略的基本原则,保证党的建设实践按照合乎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原则和要求来研究、部署和推进;二是党的建设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直面现实实际,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寻求推进党的建设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努力把党的建设置于科学理论、科学方略、科学制度的指导和规制下;三是在党内能形成探索、研究党的建设的内在本质,寻找、揭示其客观规律,并自觉地按照规律办事的浓厚氛围。也就是说,这种探讨、认同、尊重并运用客观规律来指导实践的行动能够在党内普遍地、常态地存在,能够渗透到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

因此,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依赖于实践中的探索,而且需要强化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手段,比如说现今问题较大的贪污腐败、行贿受贿问题、党内的民主发展问题(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党的结构体系优化的问题等等。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方法路径上执着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原则、“支部建在连上”原则、坚持“党性修养和锻炼”、根据形势和任务要求定期开展“整党整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等方法原则。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加强党员学习培训、落实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乃至改进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比如,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党员大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一方面对于广大党员开阔视野、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更加迅捷地了解和掌握各种有益的工作生活信息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网上信息良莠并存、真伪混杂,又难免会对党员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好全国性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目的就是要适应时代要求,运用网络技术来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建方法路径的科学性,拓展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我们要深刻体察其中包含的尊重科学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更加自觉地探索、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丰富拓展党建工作新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会不断汇报我的所思所想,希望组织不断教导、帮助我,使我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2010年03月20日

第三篇:如何充分提高党的科学化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制度的保障。这是总结我们党90年的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就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按照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着眼于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健全民主集中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制度建设,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提供重要保证。

第一,加强教育,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一步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党员干部在制度规范前能够“自律”,这是制度建设和创新得以顺利推行的保证。要在党内深入细致地开展反封建教育,帮助党员干部认清封建主义的表现形式、内容及其严重危害,从思想上彻底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增强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民主习惯和民主知识;要深入开展党规党纪的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形成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尽职尽责地履行应尽的义务;要特别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制度水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领广大党员形成学好用好制度、严格遵守制度、自觉依章依规办事的风气。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

意见制度。

第三,努力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加强制度建设,仅提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定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制度建设的“深化”“细化”上下功夫。要重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配套性,发挥制度的整体作用。制定制度一定要注意相互配套,不能相互冲突;地方、单位、部门具体制度,要与党内根本制度协调统一。制定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既要注重配套完备,又要防止繁琐过滥,要便于执行、易于操作。要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把某些原则性的

第四篇:如何充分提高党的科学化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制度的保障。这是总结我们党90年的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就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

推进党的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按照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着眼于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健全民主集中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制度建设,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提供重要保证。

第一,加强教育,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一步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党员干部在制度规范前能够“自律”,这是制度建设和创新得以顺利推行的保证。要在党内深入细致地开展反封建教育,帮助党员干部认清封建主义的表现形式、内容及其严重危害,从思想上彻底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增强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民主习惯和民主知识;要深入开展党规党纪的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形成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尽职尽责地履行应尽的义务;要特别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制度水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领广大党员形成学好用好制度、严格遵守制度、自觉依章依规办事的风气。

第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第三,努力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加强制度建设,仅提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定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制度建设的“深化”“细化”上下功夫。要重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配套性,发挥制度的整体作用。制定制度一定要注意相互配套,不能相互冲突;地方、单位、部门具体制度,要与党内根本制度协调统一。制定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既要注重配套完备,又要防止繁琐过滥,要便于执行、易于操作。要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把某些原则性的规章制度,“分化”“细化”成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要充分考虑制度建设的后续措施和配套措施,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善已有的制度,过去不细的要细化,随着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加新的内容;纠正现有制度中已经过时的或明显不合理的内容;针对过去的弊病和漏洞,根据现实需要,制定出新的制度,使其形成严密的有机体系。

第四,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经验。另一方面,必须正视时代已经并且仍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党的制度创新。

既要总结加强和改进我们党自身建设实践的新经验,也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政党制度建设经验中那些反映政党建设普遍性和共性规律,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政治成果,特别是在一些具体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拓宽党的制度建设的思路,丰富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应当注意的是,吸收、借鉴不等于照搬照用,绝不能借吸收借鉴之名行“西化”之实。而必须从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党制度建设的精华,积极稳妥地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第五,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要建立完整配套的监督制度,逐步实现党内监督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拓宽监督渠道,把党组织监督、党员群众监督、党员干部之间的监督和专职机关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党内完善的监督体系,使党内监督既有制度上又有体系上的保证。完善党内监督责任制和检查制度,做到责任明确、功过分明,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按照加大对干部的监督力度,健全奖惩制度。要严格执行党的制度,强化制度的权威性。狠抓制度的落实,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力度,坚决克服制度挂在墙上、停在纸上、落不到地上的现象,切实提高制度的“落地率”。要加大处理力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针对以往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重实体性制度建设、轻程序性制度建设的问题,在强调要制定和执行各种实体性制度的同时,特别重视程序性制度建设,主要是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那些无视制度、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知法犯法者,要按照制度规定严厉惩处。

第五篇: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范文

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内容提要】 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曲折性和复杂性、始终以完善党章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基本特征。我们得出的基本经验是,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必须坚持科学建党的基本原则,坚持把制度建设同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应不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制度建设 科学化 民主集中制

一、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回顾

重视制度建设、善于从制度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根据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理论主张,逐步实现了由革命党的制度建设向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转变,不断提高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积极探索自身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着其所处社会环境以及革命的主题不断探求政党建设的内在规律,努力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

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武装自身,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以制定和修订党章为中心,积极探索党的制度建设。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关于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1925年,中共四大着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会议通过了《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决议案》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体制是中央集权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也有明确的、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随后,1927年“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进一步提出了集体领导制度,“中央应该实行强毅地集体的领导,从中央省委以至支部”[1](P88)。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和肯定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这一区域党的最高机关,管理这一区域内党的部分组织”。[1](P144)应当说,从建党初期到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初步建立了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先后三次修订党章,使各种规章制度不断趋于规范,有力地推动着党的制度建设的发展。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和党领导军队的原则。1927年,毛泽东领导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1928年11月,毛泽东总结党领导革命的经验,强调红军中的党代表制度。他指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2](P64)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更加明确了这一点。毛泽东指出:“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3](P88)古田会议在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还指出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错误倾向。这对于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探索具有积极意义。应当指出,这一时期由于党的连续三次“左”的错误,使党的制度建设探索也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挫折和困难。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抗战的历史任务,以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实现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结构的决定》、《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一系列决议,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系统地规定了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及各级党委、党部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这对于抗战时期巩固和发展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各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开始加强整顿党的组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保障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1945年中共七大党章明确规定:“党内民主的集中制,照党章规定,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党内的秩序,是由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部分组织统一服从中央的原则来建立的。”[4](P358-359)这一时期,为加强组织纪律性,实现党自身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又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使党的制度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1948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规定:“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5](P1264)同年9月,为加强各级党委统一领导,毛泽东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制度,“一切重要的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规定,然后分别执行”。[5](P1340-1341)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论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强调各级党委必须正确认识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一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更加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工作制度、党的纪律都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这说明党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制度框架,朝着制度建设科学化的趋势发展。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执政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由一个革命党向一个长期执政党的转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和继承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和传统,对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首先,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原则。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是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的统一,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957年2月,他提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6](P209)1957年7月,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实现民主集中制的目标。他指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7](P543)

其次,明确提出建立党代表常任制。1956年4月,毛泽东指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设常任代表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以一年开一次代表大会。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开党的代表大会了,有了常任代表制度,每年就非开会不可。是不是可以考虑采用这个办法,比如五年一任。”[6](P54)毛泽东的意见,很快被吸收到党章修改稿里。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贯彻了这一思想,他指出:“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8](P233)

最后,初步建立党内监督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曾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9](P328)章程就是制度,这对于党及其监督工作来说,同样如此。毛泽东还要求建立和健全党的各级监察机关,加强党内监督。中共八大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明确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中共八大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做出适当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8](P215)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执政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的深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阐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基本内容,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

首先,邓小平在深刻反思和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我们过去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0](P333)他还明确提出,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10](P175)他还强调:“各级党委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要明确哪些问题应当由集体讨论,哪些问题应当由个人负责。”[10](P341)邓小平还特别注重修改和完善党章,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他认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就是要加强党章建设,因为党章是党内根本大法,在党内法规体系中处于“宪法”地位。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干部制度等作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彻底纠正了九大、十大党章中的错误,消除了“左”的影响。

其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党的建设理论,提出了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的重要思想,并赋予党的制度建设新的丰富内涵。江泽民从理论高度总结对党的制度建设的认识,认为党的制度建设应包括强化党章约束、健全党的制度体系、完善民主集中制、深化干部制度建设改革等理论内容,这就使它和党的组织建设区别开来,并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制度建设独立地位的取得,为进一步拓宽党的制度建设领域创造了前提。江泽民主张必须建立科学的干部选任制度和管理机制。一是要对干部实行分类管理;改变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的现状,实现各负其责、责权统一;扩大干部公开选拔的比例。二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三是努力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选拔、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江泽民还主张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制度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内监督要有效,监督水平要提高,有赖于党内监督制度的加强。”[11](P207)江泽民多次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越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越要有严格的党内监督。”[11](P205)

再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和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伟大命题。2004年,中共中央正式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它坚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发展党内民主的原则,对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做出了更明确、更细致、更全面的规定。随后,中共中央又集中颁布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法规,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程序做了具体、全面的规定,使领导干部选拔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2006年,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文件,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对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巡视工作条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完善巡视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伟大时代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制度建设认识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2010年,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总之,这些规章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为新时期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依托和保障。

二、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

纵观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探索经过了曲折而又复杂的历程,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发展历程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时代特征、党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历史任务,对于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准则,使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根据革命的环境和任务,着重加强革命党的制度建设,使党的制度建设适应民主革命的要求,始终围绕着如何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来进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角色的变化,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题,及时转变制度建党思路,开始主张把党的制度建设围绕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来进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和时代特征,科学判断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更加明确制度建设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伟大命题。纵观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无论在革命还是在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一个重要任务,始终积极探索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律,始终把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作为自身的目标追求。因此,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又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探索革命党制度建设向执政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转变。

第二,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发展历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实现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成立的,从一开始它就注意强调自身的组织纪律性。然而,在复杂的革命环境中,急迫的革命任务使尚处于幼年的共产党还没有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一个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况且,在复杂多变的革命战争形势下,制度规范的条条框框并不容易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因此,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尚存有不少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虽然开始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革命的思维惯性继续存在,随之而来的“左”的错误以及“十年文革”,使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遭受到了重大挫折和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为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之一,这为新时期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始终伴随着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曲折复杂的历程。

第三,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发展历程还体现出始终以完善党章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基本特征。党章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活动原则,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关键。因此,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必须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完善党章和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非常注重党章和民主集中制建设。民主革命时期,为了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把制定、修改党章以及健全民主集中制作为建设革命政党的核心制度,保证了党实现强有力的革命领导。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强调党章建设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把修改党章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期间也曾因为“左”的错误,使党章和民主集中制建设遭受挫折。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历史特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重新修订党章,并且主张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要求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三、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经验总结

回顾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总结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经验,加深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制度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应当坚持科学建党的基本原则。科学性是党的实事求是路线在制度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科学是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用在党的制度建设上,是指党的制度建设符合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符合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就是党的制度建设,包括制度的制定、执行和修改,要遵循制度建设的科学理念,要符合一般制度建设的规律,以便使制度更趋完备和民主,从而使党的组织运转达到最大成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0](P333)。“好”与“坏”虽然是价值判断,但很大程度上是指制度的科学性问题。制度建设要善于从具体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尊重广大党员干部的意志要求和首创精神,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措施,尤其要注意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体制机制,把那些通过查处和解剖案例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法规制度,保证制定的各项法规制度行得通、做得到、有成效。实践证明,科学性是制度建设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基本保障。

第二,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要着眼于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把制度建设同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之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伟大工程。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方面的建设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科学、规范、有序的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其他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规范有序的进行,需要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因而离不开党的制度建设,离不开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这就需要把党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制度建设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仅仅加强制度建设本身,并不能有效地实现制度建设科学化,而应当把制度建设同其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融入各项建设之中,使党的其他方面建设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向科学化发展。

第三,深刻总结和运用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品格。民主革命时期,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先是历经了右的错误,又连续经历了三次“左”的错误,使党的制度建设和革命事业受到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错误中不断总结经验,认识到坚持真理的重要性,及时调整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使民主革命走向正确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一系列“左”的失误,致使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制度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确立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伟大历史命题。上述历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善于顺应时代发展,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的优秀政治品格。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还要求掌握科学理论和学习历史经验,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是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路径。实践证明,只有一个善于学习科学理论,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政党,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制度建设的科学化。

第四,牢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始终牢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才能充分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实现路径,也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党的制度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时代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结合新形势、新问题,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阶段,勇于突破旧思想、旧体制,不断推动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与时俱进,才能有效地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创新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活力之源,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党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下载“五个必须坚持”确立党的建设科学化新坐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个必须坚持”确立党的建设科学化新坐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