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群关系的新视角
党群关系的新视角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需要注意的党建问题
大兴安岭地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卢晓明
内容提要: 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党群关系的现状,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规律和方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我区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群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新的历史时期党群关系的新变化
党群关系指的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在执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问题。
从执政党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即“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及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课题。更重要的,党在执政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从人民群众的视角看,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同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从干群关系的视角看,执政条件下的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在这方面,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党的作风和腐败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的外部表现,而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但在实践中,作风和腐败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滥用权力本身就是作风不正的表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二、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有助于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以往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特别是在如何继承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上想了很多办法,这无疑也是必要的。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执政条件下,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公共权力,其运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评价。因此,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体现在党的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
1、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
在党群关系中,至关紧要的是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宗旨的发展、社会政治伦理的反映,又与党的社会工具性相吻合。正如邓小平所说:“(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从这一观点出发,“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在当前的条件下,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工具,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种理念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党的政策、治理模式符合人民利益;二是植根于社会之中的党组织和党员以自己的服务行为感召群众。
2、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
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社会越是分化,越需要整合。没有整合的社会只能是分裂的社会。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整合。
所谓社会整合,就是指调整或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或纠葛,使之成为大致统一体系的过程或结果。这种整合本质上就是沟通、协调,但不排斥异质性和多元状态,并不形成单一的支配关系。整合的目的或效果,就是社会各相离而有关系的不同主体,通过相互顺应,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整合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整合的具体手段、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社会整合可以由多种组织承担,在中国,最有效的整合力量就是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执政党与群众之间建立社会整合机制,是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基本环节。而党的社会整合,与公共权力机关的整合有相交融合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3、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上述民主的整合方式实施的结果,必然造成群众政治参与的局面。政党本来就是高度组织化了的群众参与的工具,为什么党还要提出扩大群众的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长期处于权力中心,是领导核心,党本身成为权力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就是执政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途径,可以通过群众参与在权力运作中更多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意愿,并且,群众参与本身就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是在新形势下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
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本身就具有民主特征。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原本是共产党的优势。在战争年代,恰恰是人民群众的参与,才使共产党获得了政权。在执政的条件下,群众的适度政治参与,恰恰可以构成党执政的合法性,形成党的支持系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主要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有了重大进步,一是体
现在群众参与决策方面,出现了各种听证会、质询会等多种形式;二是体现在选举方面,党政干部任用机制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扩大了群众的参与度。但是,在上述两个方面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党组织引导与群众选择之间关系;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内部的竞争与整合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仍需进一步发展才能适应人民的需求。第二,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的起点,也即政治参与的起点,是确认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正当性,构建多渠道沟通机制。没有这样的沟通机制,执政党的“最大危险”——脱离群众就会变成现实。第三,在党与群众之间,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使各种社会团体依法运作,成为他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渠道。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制度的包容性问题,以制度化的方式化解社会冲突的能力问题。
4、改进党对主流媒体领导方式,增强党对群众的凝聚力
党与群众的关系也依赖于文化的连接。主流媒体在社会的文化整合中的作用是及其重要的,它可以造成强大的舆论,在反映民意方面起直接的作用,并对人的价值观、社会道德的整合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其重要,所以党历来坚持对主流媒体的领导。但是,党的领导方式应与时俱进。中国的主流媒体历来被赋有传播党的思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党的喉舌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来了。然而,只有当主流媒体同时成为人民的喉舌时,才能得到更广泛的群众的心理认同,其导向和整合功能才能在人民群众中转化成实际的效力。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改善党对主流媒体的领导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党在社会中的引导功能。
5、强化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增强党的凝聚力
在谈到党在社会中的作用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另一问题,即党对社会的影响力怎样获得?一方面,执政地位给我们带来了有利的影响,这对于全党来说,对于有实际决策权的党组织说尤其如此,而另一方面,基层大量的党组织并不掌握行政权力,要形成对群众的影响力凝聚力,还需要有服务的精神,强化服务功能,才能在社会整合中获得民众的响应。
服务功能是指广义的服务。这里既指传统上所说的推动所在单位、社区、村庄的各项工作,做好一切于群众有益的事情,即群众看得见的狭义上的服务;也包括沟通、协调、引导群众的政治参与等等。既包括对权力资源的运用,即利用这种资源来服务于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包括党组织、党员个人在权力范围之外的服务行为。
6、形成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受群众欢迎的新作风
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群众往往通过身边的领导者、党员来判断党的性质。这就需要党有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作风。这种新作风,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行为中表现比较鲜明。如务实、与时俱进、民主、亲民、勤政廉政等等。这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新的群众特点形成的新作风,需要全党从上到下身体力行,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巩固,在全党形成不以领导者个人的去留、个人注意力转变而转变的风气。
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得好,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护、调动、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反之,如果党群关系不佳、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不良,势必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党群关系与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使党群干群关系越趋融洽,从而更加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党群关系
党群关系:党的生命力之所在□黄苇町(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表明,如何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党成败的关键。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是组织党员深入工人区做教育发动工人群众的工作。从1922年2月至1923年3月,从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大罢工、香港海员罢工到京汉铁路工人总同盟罢工,党领导的工潮便达100多次,参加者超过30万人。无论对当时只有100多名党员的共产党来说,还是对总数仅有200万人的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来说,这种动员群众的能力和规模都是世所罕见的。党的组织也在群众工作中不断成长壮大。1924年末,共产党发展到900名党员,安源的工人党员就占了1/3。另外,从土地革命到农村抗日游击战争,中共始终与广大贫苦农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抗战胜利后,10万干部战士出关,3年后百万大军入关,一个重要原因是适时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在“保田参军”的口号下,仅东北解放区就有160多万人穿上军装。淮海战役表面上是60万我军与80万蒋军的对决,实际上各地踊跃支前的民工达543万人,平均每名战士背后就有9个民工。
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解放后,我们也不需要像苏俄那样搞余粮征集制,而是通过各级党组织,组织农民赶大车、拉小车、挑担子向城里送粮送菜送肉,击败了某些不法粮商囤积居奇、制造粮荒的阴谋。因此,群众工作不但是中共的“起家资本”、“看家本领”,还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发家途径”——不过这不是指每个党员干部的小家,而是指要让13亿人跨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家”。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群众工作的科学化。
“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立场的根本体现。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现在社会上有什么成分,党内就有什么成分。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共产党员党性的基本要求。我们还要正确把握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不能以为了群众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也不能以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在某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简单地少数服从多数也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协商,尽量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否则少数人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证,党的群众工作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一切依靠群众”的基础是坚持群众观点。一要相信群众,二要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三要摆正自己与群众的位置。我们党9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发展得比较好的时期,群众工作就开展得有声有色,事业发展就顺利;如果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受到破坏,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更要坚持群众观点。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民生投入,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各级党和政府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恩赐”思想,更不能进行脱离监督的不规范操作。必须坚持“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的事大家议”,才能兼顾最多人的利益,坚持社会公正,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实现民生工程惠民、利民的初衷。那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多是少数人甚至 “个人说了算”的产物。
因此,一个堪当大任的领导者,首先要是个善于调动最多人的积极性,善于集中大家智慧的有凝聚力的领导者。与那些靠个人拍脑袋搞发展的人相比,前者才是“大聪明”、“大智慧”。他所领导的发展,必然是人们争议较少、群众获益最大、社会支持率高,因而也是较为平稳、上级也放心的发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面对群众,发现原来想法脱离实际的,要学会妥协让步;发现过去做错的,要勇于改过道歉。这样才能取得群众谅解,获得群众工作的主动权。有人看到个别干部面对媒体“祸从口出”,得出应“谨言慎行”的教训,这没有错,但治本之策还是真正树立公仆意识。那些说话“走火”的干部,无不和他们在骨子里就没有摆正自己与群众、与舆论监督的位置有关。只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而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正是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群众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等都已发生很大变化。例如,过去职工个人和家庭的很多需求都靠所在单位解决,“一切听组织的” 是与“事事依靠组织”、“有困难找组织”相联系的。现在国有单位对职工不再大包大揽,民营经济更多是雇佣关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人们对家庭、亲戚、朋友、同学等私人生活圈的依赖度增高,对单位和基层组织的归属感减少。而每年600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很多都成为社会人,再见他们,多是在“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网络上。随着公民意识的增长,人们既关心衣食住行,也关注自己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在企业改制、城镇拆迁、农村征地等过程中矛盾尤为突出,而且触点多、燃点低,演化为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增大。这些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有的地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旦离开行政权力,就不知怎么与群众打交道;有的地方党组织,在流动人员已超过户籍人口的情况下,还在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划分“分内”和“分外”工作 ;还有的做群众工作只会给钱给物,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和与群众的感情交流,更不善于通过协商对话消解社会关系的紧张与断裂。
要改变这些状况,首先要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实现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个基本事实,决定了我们的党和政府总体上是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的。但也要看到,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对群众感情淡薄的现象,有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就是老百姓找上门来反映问题,也官气十足。人前表态含糊,人一走就把事情扔在脑后。个别的甚至作风粗暴,造成干群矛盾激化。一些干部认为“眼睛向上才能上去,眼睛向下只能下来”、“领导喜欢的会进入领导层,群众喜欢的会留在群众中”。因此只怕上级批评,不怕群众反对,以作秀来代替做事,势必凉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对群众态度冷漠,群众也会对他离心离德。不会尊重群众的人,也不可能得到群众的尊重和信任,提高群众工作效果也无从谈起。
做好群众工作,要不断提高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做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一致。因为群众不仅会用耳朵听党员怎么说,更会用眼睛看党员怎么做,用心体会这位党员值不值得信任。
9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共产党人榜样的力量。中共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几位领导者,大多出身于地主富农家庭。广州农讲所第一任所长彭湃家的佃户超过1500人,他留学回来已当到县教育局局长,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荣华富贵,发动农民起来革命,甚至亲自带人分自家的土地,把父亲气个半死,却被农民呼为“彭菩萨”、“农民王”。当时的中国农村,文盲占90%以上,且绝大多数祖祖辈辈生活在闭塞的乡村,除了逃荒要饭外,很少有人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无论对他们讲马克思主义还是劳工权利,他们都很难听懂,更不要说理解和接受了,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共产党人极其“另类”的表现:他们家境优裕却无纨绔作风,身为富家子弟却为穷人谋解放,甚至不惜散尽家财、变卖祖产,直至为贫苦农民的翻身解放献出年轻的生命。是什么使他们变成如此与众不同的人?人们开始认真听他们讲道理,开始琢磨他们的“主义”为何有这么大的力量?如果说,在中国的城市,是先有马克思主义后有共产党人;那么在中国乡村,更大程度上是先有共产党人后有马克思主义。亿万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的群众,正是从这些共产党员身上,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第一次认识到共产党人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穷人的真理”。这也是大革命失败后,尽管到处都是白色恐怖,但彭湃振臂一呼,就有成千上万农民响应的根本原因。也是广州起义失败后,海陆丰能够成为共产党人的栖身地和新的出发点的重要原因。
在建党9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些往事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心里想的、口里说的、手中做的不一致,效果就会完全相反。原苏联高级外交官舍普琴科曾这样描述苏共一些领导干部:“他想把某些东西攫取到手,却企图把自己描绘成正在向这些东西斗争;他批判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而自己却一心一意地追求这种生活方式;他谴责消费主义是庸俗思想的反映,是西方影响毒害的结果,但享有特权者对于西方的消费品和物质享受却视为珍宝。”显然,这种言行的高度脱节,是人民抛弃苏共领导集团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党能开创中华民族和国际共运历史的新辉煌,是同绝大多数共产党人为民族、为人民牺牲奋斗、克己奉公、勤政廉政分不开的,是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分不开的。但也不能否认确有这样一些领导干部,其特长就是用最冠冕堂皇的话来维护自身利益。明明是个人意见,却弄得仿佛是大家意见;明明为自己,偏说是为国家、为群众。他们对党的群众工作的破坏,是带有颠覆性的。因此,完善干部民主选拔和监督制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纯洁党员队伍和领导干部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未来10年即建党100周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党群关系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新形势下我们党把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群关系认识的深化,也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战略把握。新的形势下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和支持,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影响党群关系和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期待;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尤其是党风不正、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执政权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滞后,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管理国家事务等民主权利发挥的期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人民群众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了群众对党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执政理念的认同;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公共需要,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大肆造谣中伤离间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了群众对党的深厚感情等。营造和谐党群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营造”从技术层面上讲,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政治层面上讲,强调的是一种态度和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营造和谐党群关系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即党要在“营造”过程中明确主体责任,强化“营造”的意识,端正“营造”的科学态度,创建“营造”的载体,提高“营造”的综合能力,发挥“营造”的主导作用。新形势下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的主要战略对策:一是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包括以下内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使各级党员干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塑造和树立亲民爱民务实的形象;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始终成为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桥梁和纽带。二是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键是:一要着力提高全党深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要着力提高党的利益整合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四是加强责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过程中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五是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在组织、宣传、教育群众的互动中,不断深化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等。
第三篇:党群关系学习心得
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群关系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靠群众工作起家的党,是一个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宗旨、在扎实的群众工作中获得群众支持并不断发展进步的党。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群关系正面临着挑战。做为一个大学生,我想谈谈如何去加强和改善我们国家的党群关系的看法。
一、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念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血肉关系。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我们共产党员是来自于群众并生活在群众之中的,因此我们应当关心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疾苦。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当把人民交给我们的权力,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事,关心群众的生活,解决群众的困境,而决不能拿人民交给的权力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近年来,少数党员视群众为愚氓,以职务的大小、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生的价值,私心膨胀,损害群众利益违背群众意愿,严重地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随时掌握人民群众的心理情绪 共产党员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重视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心理情绪,以自己的言行起好先锋模范作用,确保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前,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民谣就是群众情绪的一种折射。在改革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类美好和丑恶并存的局面,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民谣是国民心声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往往反映的是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例如讽刺腐败现象的民谣有:“包公在舞台,真理在讲台,劣官去后台,发财靠乱来”。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应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情绪,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爱护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情绪,克服和改变群众和消极情绪。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凡是群众路线坚持得好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会少走弯路,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反之,必然遭受挫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要求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虚心向群众学习,先做学生,后做先生。2.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3.通过群众的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正确的领导意见。唯有如此,才能把我们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坚持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目前,少数党
员领导干部利欲熏心,贪污受贿日益猖獗。一是红包风盛,几乎到了不塞“包袱”不办事的地步;二是拉帮结伙,依仗权力,以权敛财。而且一些舆论导向有时讲发展经济,就不要规则;讲纪检、政法工作为经济服务,就要“松绑”、“宽松”。廉洁是改革的天然要求,反腐败、反贪污贿赂,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推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要求全党同志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员干部必须要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好我国的党群关系,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四篇:党群关系调查报告
关于党群关系的调查报告
电科二班
季鹏
080403227
关于党群关系的调查报告
080403227季鹏
党群关系问题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党群关系好,就表明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执政行为得民心顺民意,就表明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执政基础就牢,政权就稳。反之,党就有失掉执政的群众基础,甚至丧失政权的危险。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优良传统。过去,我们依靠它,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夺得了全国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今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必须保持和发展这种政治优势,切实采取措施,坚决克服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更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为此,我利用课余的时间,采取网上问卷调查与实际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总共收回问卷82份。从问卷的反映结果来看,我党在现阶段和人民群众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依然把党的宗旨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依然对党充满信心。但是在某些方面,我党依然存在着一些缺点,需要再接再厉,发扬党的先进性。党群关系依然存在着十分尖锐的问题。
一、调查结果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总共收回调查问卷82份,应该说还是能够一定程度上真实的反映问题。本次调查一共有十四个问题,涉及到被调查人的年龄与职业背景,党群关系,人们对党的看法,以及党群交流方面。这次调查对象总共82人,其中男性52人,女性30人;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有59人,31——40岁之间的有23人,被调查人的职业涉及到学生,教师,工人,商人,公务员,农民和其他职业。大部分为中低阶层收入者。在问及对于党的了解程度时,仅有9%的人表示很了解,有36%的人表示了解,有27%的人表示一般知道,有27%的人明确表示不了解。这说明我党在关于我党宣传的方面还有待提高,大部分人对于我党的宗旨性质没有完全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点。在问及对于党的工作评价的时候,有45%的人表示满意,有27%的人表示一般,这说明在工作上,我党还有待提高工作水平,要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在问及
对当地职能部门的工作满意程度时,仅有18%的人表示满意,有36%的人表示一般,还有45%的人明确表示不满意。这表明在党的领导下,部分职能部门人浮于事,不能切实解决群众问题,脱离于群众之外,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有关的职能部门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困难,才能解决群众的困难。在问及认为党还存在什么问题时,矛盾比较突出的是有些领导的贪污腐败问题和社会生活保障问题。在遇到问题时,仅有9%的人表示会向我党进行求助。但是在对党的工作支持方面,有64%的人表示非常支持。在问及当地职能部门是否深入群众解决问题时,有64%的人表示有时候会。有36%的人认为现阶段党群关系一般,仅有18%的人表示党群关系非常好,有18%的人认为党群关系不好,甚至有27%的人认为党群关系极差。这表明在现阶段,党群关系并不是十分良好,在这方面,我党要加强党群关系的建设。
二、对党群关系的总体评价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倡导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十分注意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上维护、关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入手来改善党和政府的形象,增强群众对党的信心;从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信访工作入手来缓和、化解社会矛盾,树立了亲民爱民的好形象。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基于自己的亲身感受,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实践普遍表示认可,满意度较高,并对未来寄予厚望。这样就从整体上,从全局上,树立了党的威信,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安抚了民心,缓和了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党群关系。但是在整体关系改善的情况下,党群关系依然存在着十分尖锐的问题。主要表现是:
1、处于弱势地位的低收入群众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满意,对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悬殊不满意,这种不满意逐渐演化成对执政党的不满。
2、弱势群体——主要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效益较差的企业员工、退休老工人、农民、学生,对就业困难,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强烈不满。
3、绝大部分群众对党和国家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不满意,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不瞒意,甚至有少数群众因此失去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和信
心。
4、一部分地方的党委政府、某些领域的党政干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农村征地补偿问题、城市居民房屋拆迁问题、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等等,制定政策不当,措施不当,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
这些问题有些是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积累的问题,有些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问题,在个别地方已经演变成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它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不满情绪增加,甚至产生了对立情绪,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
三、党群关系尖锐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党群关系出现问题,不是因为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出了问题,也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出了问题,而往往是在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具体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具体政策没有制定好,利益关系没有协调好,政策执行当中的“度”没有把握好。
1、我国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悬殊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首先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策上鼓励一部分人通过正当手段与诚实的劳动先富起来,从而先富带领后富,达到总体富起来的目的。但是在政策之下,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亿万富翁已经过万,而百万富翁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在富翁阶层越来越富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生活在贫困线一下的那一部分人的基数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于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从以上情况来看,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了一个严重贫富不均的国家。贫富差距过大会破坏社会公平,从而引发贫困者强烈的仇富心理,以及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冲动,甚至引发**,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在中国,庞大的弱势群体,把自己相对贫困的加剧归咎于改革开放政策,归咎于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甚至归咎于共产党的领导。因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群众对执政党的不满,必须引起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
2、就业困难,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使广大群众的生存压力巨大。
就业问题在今后若干年内是中国十分重要的问题,形势严峻。我国每年要安排数千万人的就业问题,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就住房问题,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福利分房的取消,陡然增加了工薪阶层的生活成本。按现在的商品房价格,一套商品房至少也要要花去一个工薪阶层人士十几二十年左右的积蓄。而且最近几年,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收入的增加,普通百姓不堪重负。而医疗费用的昂贵,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使许多人看不起病,每年都有一些人因病致贫,在农村有些人患了大病没有能力积极治疗只有在家里等死。教育产业化的推广,教育高收费制度的实行,使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上不起学,特别是上不起大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初创阶段,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较少,特别是广大农民基本上没有养老保险。由于以上几个因素,中国普通百姓,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生存压力是巨大的,这种压力甚至影响到许多人的身心健康。在这种压力下面,一部分人就不免把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发泄的执政党——共产党身上。
3、改革开放以来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呈逐步发展的态势,并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
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群众,它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泛滥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腐败,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加了一部分人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和怨恨。
4、长期以来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习惯做法,使党政领导干部的利益和特权固定化、合法化,使党政领导干部拥有了一定的特殊利益。
这种特殊利益主要表现在住房、较好的办公条件、交通工具或者交通补贴、通信工具及通信补贴、高中级干部的特殊医疗服务(如高干病房)、奖金、福利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领导干部获得的利益明显高于一般群众。这种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权现象,这种做法本身拉大了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群众之间的利益差距,普通群众明显感觉到自己与领导干部不是一个社会阶层,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这种利益差距,加大了群众与领导干部之间感情沟
通的难度,增加了相互之间的隔阂。
5、某些地方党委政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侵犯群众切身利益。最近一二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一些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比如土地征用,建开发区,建厂房,但是农民又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还有比如城镇拆迁,原住户得不到妥善的安置,补偿也得不到保证,这就使得一部分人仇视政府。
三、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的几点政策建议
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真心实意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必须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各级干部的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必须从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入手,从解决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入手。
为此,我有一下几条建议:
1、调整政策,关照社会弱势群体。
调查显示出人们对于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很不满意,这就要求我党
从政策上作出调整,关照社会弱势群体,从民生出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基本的保障。
2、加大纠正不正之风和反腐败工作力度,增加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直接侵害群众的利益,伤害群众的感情,影响
党和政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必须下大决心治理。
3、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错误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4、为了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必须反对领导干部特殊化,反对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第五篇:党群关系、鱼水情
党群关系,鱼水情
-----观永恒、力量之心得体会
近几天,一直在学习党的群众路线,说实在的,有点抽象。因为对于我这个普通党员来说,有点遥远。
没想到,今晚的纪录片洗涤了我的灵魂,震撼了我的心灵。山东人民、尤其是沂蒙山区人民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纪录片讲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其中,有用乳汁喂养伤员、用肩膀搭起 “桥梁”的伟大沂蒙女性,以及可歌可敬的沂蒙六姐妹和沂蒙母亲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秉持 “最后一块布做军衣,最后一口粮食送前线,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伟大信念,表现出了对党和军队的无限忠诚和信任。陈毅元帅说:我们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担架抬出来的,小车推出来的。这是沂蒙人民的光荣,是山东人民的光荣,是全国人民的光荣,更是我们党的光荣。
纪录片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感动的我热泪盈眶。我们的军队,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军事力量极为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战胜了装备精良、拥有飞机大炮加牛肉罐头的国民党军队。凭的是什么?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军民之间打不断的血肉情,靠的是人民群众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精神!正如罗东进同志说的,我党不是用60万军队打败了国名党80万军队,同时我党还有百万的人民在后方支援着我们。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人民群众才会拥护我们,才会信任我们,才会贴了心的跟党走。我们的胜利怎么来的?是人民群众把我们托上来的。我们不能忘恩呢?!
党是否走群众路线,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生死存亡。要想赢得人民群众的长期拥护,就要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真心做人民群众的公仆,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沂蒙山区的人民只是一个缩影,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党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程光远
201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