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汇编)

时间:2019-12-27 19:5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

第一篇: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1

最近,一直在读《音乐教学新视角》,它是由特级教师吴文漪撰写,由教育部示范教育司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教学进行了新的阐释,运用形象思维的理论,在研究音乐特性的基础上对音乐思维、音乐情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观点,主张在文化的大背景中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发展音乐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建议。本书不仅有理论上的阐述,还有实践层面的探索,行文流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可读性较强,对中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中一篇文章中提到得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音乐教学,让我感触很深。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学的根本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创造这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

是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怎样才能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带着这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呢?文章中举了详细的课例。如:设计出多种趣味导入,有故事导入、表演导入、疑问导入等。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如教唱歌曲《火车开了》,可以把教室创造成一个火车站,学生的座位就是一列客车,教师是列车员,全体学生是乘客。把要学习的知识点设计成车票,回答对了才能检票上车。在教师和学生一起开火车的活动中,学会了歌曲,并表演“火车开了”的游戏。这种音乐情境既创设了火车的情境,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

文中他还重点阐述了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决定因素。比如说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尊重学生。教师的权威不是靠所谓的威严树立的,而是靠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的。那么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怎样以教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首先要对音乐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常常会在其他教育文摘中看到这句话:“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激励和鼓舞学生,这样才能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多亲历音乐实践,多听音乐、要从分析音乐结构的狭窄范围中跳出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2.运用语调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感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时而激动,时而平缓,时而亲切,时而威严,抑扬顿挫的语调表现了不同的情感。语调的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过不少优秀老师的课,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点——抑扬顿挫的语调。

3.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教师充满激情的范唱或范奏也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最佳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一直继续学习、深造我们的专业。

总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刚走在教育事业的起跑线上。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时刻面带微笑,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2

本周末,有幸拜读了吴文漪老师编写的《音乐教学新视角》一书,全书共分了十个章节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音乐、以及音乐课。分别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教学进行了新的阐释。

从阅读中我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一篇文章中提到得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音乐教学,让我感触很深。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学的根本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创造这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我忽然间明白了,所有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其实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亲自领略到音乐的这些属性,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健康的音乐审美。万变不离曲中,让学生们真正的感受音乐特有的特色才是音乐课最基础的目的。

我最得益的是第六章音乐教学与形象思维;我学到了许多的课堂中比较实际的东西。比如说第六章中的唱歌教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音乐不要哗众取宠,音乐本身就很美妙了,不需要太多的附加值,只需要将音乐本身的魅力发挥出来就好了。

同时这一章里还提到了音乐创作,这是我一直比较回避的问题,我觉得这样的创作比较的不靠谱。可是看完后,真是大大的改变了我的想法,其实音乐创作就是这么的随性这么的简单,不需要太多的章法,而每个人都会有一双鉴赏美的耳朵,那就够了,这样的条件就足以进行音乐创作了。看后很激动,决定在以后我的音乐课堂中也来这样的尝试一下。还有就是各种音乐教学的方法,最喜欢他介绍的参与教学法和开放性教学法,这也是我看的遍数最多的章节,收益匪浅。在自己的课堂中也经常的运用修改,很有意思,也很容易使学生们喜欢上这样的形式和课堂,学生们也一改往日的漠然的态度,更加喜欢积极的参与和表现。虽然我的使用还是不怎么的纯属,但是这让我看到了一种潜在的新的希望。而吴老师对于改革问题中的思考,也是我的一些想不明白的地方,通过他的解读和思索,我释然了很多的问题,也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也更加的明白了该如何上好音乐课和怎样的音乐课才是好的,值得欣赏和学习的。这种音乐教育理念促使我们对传统的音乐教学进行反思,也为我们进行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学。如果能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思维,通过音乐思维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并在文化的大背景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那么就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中他还重点阐述了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决定因素。比如说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尊重学生。教师的权威不是靠所谓的威严树立的,而是靠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的。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时刻面带微笑,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3

通过阅读《音乐教学新视角》,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音乐教学新视角》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第二篇:《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

《音乐教学新视角》这本书是特级教师吴文漪撰写,由教育部示范教育司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吴老1946年出生,江苏吴江人。199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着作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维。情感音乐教学》、《文化与音乐教学》等。

本书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教学进行了新的阐释,运用形象思维的理论,在研究音乐特性的基础上对音乐思维、音乐情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观点,主张在文化的大背景中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发展音乐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建议。本书不仅有理论上的阐述,还有实践层面的探索,行文流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可读性较强,对中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中一篇文章中提到得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音乐教学,让我感触很深。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学的根本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创造这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怎样才能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带着这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呢?文章中举了详细的课例。如:设计出多种趣味导入,有故事导入、表演导入、疑问导入等。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如教唱歌曲《火车开了》,可以把教室创造成一个火车站,学生的座位就是一列客车,教师是列车员,全体学生是乘客。把要学习的知识点设计成车票,回答对了才能检票上车。在教师和学生一起开火车的活动中,学会了歌曲,并表演“火车开了”的游戏。这种音乐情境既创设了火车的情境,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

文中他还重点阐述了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决定因素。比如说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尊重学生。教师的权威不是靠所谓的威严树立的,而是靠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的。那么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怎样以教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首先要对音乐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常常会在其他教育文摘中看到这句话:“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激励和鼓舞学生,这样才能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多亲历音乐实践,多听音乐、要从分析音乐结构的狭窄范围中跳出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2)运用语调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感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时而激动,时而平缓,时而亲切,时而威严,抑扬顿挫的语调表现了不同的情感。语调的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过不少优秀老师的课,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点——抑扬顿挫的语调。

(3)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教师充满激情的范唱或范奏也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最佳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一直继续学习、深造我们的专业。

总之,作为一名还刚走在教育事业的起跑线上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时刻面带微笑,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进入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管建华在《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从当今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来看,已经不把‘美育’、‘技术’作为音乐的目标,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放在人的发展上。如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音乐教育的目标从重‘艺术作品’转向重‘文化中的音乐’。

美国在音乐教育基础中强调的六个方面,也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的。这六个方面包括: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种民族,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这是当代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文化的理解将成为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

这种音乐教育理念促使我们对传统的音乐教学进行反思,也为我们进行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学。如果能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思维,通过音乐思维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并在文化的大背景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那么就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音乐,这既是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创造条件让他们表现自我,体现个性,让他们在游戏之中,在愉悦之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篇:《音乐教学原理》读后感

《音乐教育原理》读后感

通过学习音乐教育原理这门课程,能够使我学会将音乐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纳入多种学科的范畴内,因为本课程涉及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哲学原理、美学原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课程和教学原理、测量和评价原理等范畴,运用经过这些学科的传统和现代的观点,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音乐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为音乐教育工作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

1、了解本学科涉及的各个基本范畴和相应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掌握本学科各基本范畴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上相关的人物及其研究的对象、思想、方法和结论,构想进一步探究的可能性。

3、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5、了解主要的教育哲学、美学、心理学观点,在理解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并运用前人和自己的观点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

6、了解主要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相应问题。

7、了解课程的分类、要素和过程,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课程和教学课题。

8、理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工具,了解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际的评价新概念和方法。

9、理解研究型教师的含义,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课题。尝试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

10、了解音乐教育在国内国际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中运用这些知识。

学习音乐教育学原理,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些原则:(1)现实与历史、教科书与经典原著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本学科的现有范畴和知识,又选择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有关的教育原著,在浏览原著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教科书表达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各种观点的历史渊源,以及各种观点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2)系统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又引进本学科的最新进展,鼓励和敦促我们追踪最新的音乐教育观点和方法。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本课程的内容属于理论性质,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又顾及这些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4)知识与研究相接合的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既保证基本的知识,又着重考虑学习的内容能够激励我们进行自主研究。

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音乐教育原理》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第四篇:党群关系的新视角

党群关系的新视角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需要注意的党建问题

大兴安岭地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卢晓明

内容提要: 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党群关系的现状,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规律和方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我区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群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新的历史时期党群关系的新变化

党群关系指的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在执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问题。

从执政党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即“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及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课题。更重要的,党在执政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从人民群众的视角看,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同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从干群关系的视角看,执政条件下的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在这方面,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党的作风和腐败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的外部表现,而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但在实践中,作风和腐败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滥用权力本身就是作风不正的表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二、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有助于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以往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特别是在如何继承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上想了很多办法,这无疑也是必要的。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执政条件下,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公共权力,其运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评价。因此,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体现在党的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

1、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

在党群关系中,至关紧要的是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宗旨的发展、社会政治伦理的反映,又与党的社会工具性相吻合。正如邓小平所说:“(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从这一观点出发,“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在当前的条件下,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工具,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种理念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党的政策、治理模式符合人民利益;二是植根于社会之中的党组织和党员以自己的服务行为感召群众。

2、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

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社会越是分化,越需要整合。没有整合的社会只能是分裂的社会。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整合。

所谓社会整合,就是指调整或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或纠葛,使之成为大致统一体系的过程或结果。这种整合本质上就是沟通、协调,但不排斥异质性和多元状态,并不形成单一的支配关系。整合的目的或效果,就是社会各相离而有关系的不同主体,通过相互顺应,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整合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整合的具体手段、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社会整合可以由多种组织承担,在中国,最有效的整合力量就是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执政党与群众之间建立社会整合机制,是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基本环节。而党的社会整合,与公共权力机关的整合有相交融合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3、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上述民主的整合方式实施的结果,必然造成群众政治参与的局面。政党本来就是高度组织化了的群众参与的工具,为什么党还要提出扩大群众的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长期处于权力中心,是领导核心,党本身成为权力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就是执政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途径,可以通过群众参与在权力运作中更多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意愿,并且,群众参与本身就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是在新形势下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

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本身就具有民主特征。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原本是共产党的优势。在战争年代,恰恰是人民群众的参与,才使共产党获得了政权。在执政的条件下,群众的适度政治参与,恰恰可以构成党执政的合法性,形成党的支持系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主要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有了重大进步,一是体

现在群众参与决策方面,出现了各种听证会、质询会等多种形式;二是体现在选举方面,党政干部任用机制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扩大了群众的参与度。但是,在上述两个方面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党组织引导与群众选择之间关系;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内部的竞争与整合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仍需进一步发展才能适应人民的需求。第二,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的起点,也即政治参与的起点,是确认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正当性,构建多渠道沟通机制。没有这样的沟通机制,执政党的“最大危险”——脱离群众就会变成现实。第三,在党与群众之间,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使各种社会团体依法运作,成为他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渠道。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制度的包容性问题,以制度化的方式化解社会冲突的能力问题。

4、改进党对主流媒体领导方式,增强党对群众的凝聚力

党与群众的关系也依赖于文化的连接。主流媒体在社会的文化整合中的作用是及其重要的,它可以造成强大的舆论,在反映民意方面起直接的作用,并对人的价值观、社会道德的整合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其重要,所以党历来坚持对主流媒体的领导。但是,党的领导方式应与时俱进。中国的主流媒体历来被赋有传播党的思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党的喉舌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来了。然而,只有当主流媒体同时成为人民的喉舌时,才能得到更广泛的群众的心理认同,其导向和整合功能才能在人民群众中转化成实际的效力。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改善党对主流媒体的领导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党在社会中的引导功能。

5、强化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增强党的凝聚力

在谈到党在社会中的作用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另一问题,即党对社会的影响力怎样获得?一方面,执政地位给我们带来了有利的影响,这对于全党来说,对于有实际决策权的党组织说尤其如此,而另一方面,基层大量的党组织并不掌握行政权力,要形成对群众的影响力凝聚力,还需要有服务的精神,强化服务功能,才能在社会整合中获得民众的响应。

服务功能是指广义的服务。这里既指传统上所说的推动所在单位、社区、村庄的各项工作,做好一切于群众有益的事情,即群众看得见的狭义上的服务;也包括沟通、协调、引导群众的政治参与等等。既包括对权力资源的运用,即利用这种资源来服务于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包括党组织、党员个人在权力范围之外的服务行为。

6、形成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受群众欢迎的新作风

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群众往往通过身边的领导者、党员来判断党的性质。这就需要党有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作风。这种新作风,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行为中表现比较鲜明。如务实、与时俱进、民主、亲民、勤政廉政等等。这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新的群众特点形成的新作风,需要全党从上到下身体力行,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巩固,在全党形成不以领导者个人的去留、个人注意力转变而转变的风气。

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得好,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护、调动、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反之,如果党群关系不佳、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不良,势必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党群关系与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使党群干群关系越趋融洽,从而更加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写作指导新视角

浅谈写作指导新视角

——以一堂写作指导课谈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措施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认为,在语文“听说读写”教学中既要抓住那些显而易见的资源和机会,更要发掘语文的人文风情,在潜移默化中求得领悟。

初中学生仍然怕写作,很多学生埋怨“不会写作文”,是真的“不会写”吗?

我常看到他们在网络上“激扬文字”,其速度、其思维广度令人咋舌,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素材缺乏,而是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对近在咫尺的“真情”熟视无睹,没有养成观察、体验、积累、反馈的习惯,当然就难于写作了。

为此,我设计了写作指导——“平淡生活见真情”这一课,试图引导学生开掘生活中的“真情”并对写作情感进行自我调整,懂得“真”的才是“善”的、“美”的,锤炼文字,从而深化主旨。而“教育无痕”是我在本课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要求的。

二、几点措施:

1.“教育无痕”第一式: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穿针引线”

本课是一堂写作指导课,对平常生活中的“真情”进行把握,要借助体验直观的语段来达到效果的,这既要求材料的“质”(真情感人),又要求材料的“量”(一定数量的“真情”语段),同时为增加视听效果,编辑了图表、声音材料,整堂课的容量较大,按常规的写作教学方法难以组织,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来“穿针引线”,才能把整堂课都盘活。我先从学生前期的写作训练:“以《父子情深》(或父女、母子、母女)为题写一篇情真意切的记叙文”谈起,把学生的写作内容汇总后用“三维饼图效果”呈现,一下子指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内容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然后顺势引出写作指导目标:“在平淡生活中发现真情,使文章有真情实感”。

经过反复斟酌、比较,我从网络和各类书籍上找到了分别表现父子、母子、父女情深的精彩片段,其中选择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选段与班内优秀学生习作《父子情》中相似的“父亲背影” 选段来比较体验真情,这个环节引起了学生们小小的波澜。在学生体会时,他们谈道“原来大文豪的作品也是很普通的生活感受,我们也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使教学过程表现手法更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拓展学习的时空,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但它毕竟是一种操作技术,如果运用时缺乏“情感因素”,那么非但制约了语文课特有的师生之间亲密的感性交流,课堂效果也会压制在预设的“技术效应”中而得不偿失。所以我更强调把语文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从多媒体课件中释放出来,课堂上遵循“发现写作问题→比较体验→感悟启示→选段深入体会→推荐进一步体验→写作迁移”的序列,用多媒体课件画面、音响“穿针引线”,重视了教师自身引导语言的要言不烦,最大限度地适合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做到每一幅画面、每一篇文章、每一段导语、每一个提问都恰到好处。

2.“教育无痕”第二式:借师生全情投入产生“共鸣”

我觉得既然学生怕写作,那么就得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为师者不妨来一试身手。课前我也写了几个片段:《我和母亲》、《我和女儿》。引导学生真情感悟,须“以小见大,抓住细节,描写精彩”,我选择给母亲买漂亮衣服、教一岁的女儿认字的典型事例,特意表现生活化的内容,还配以我和母亲及女儿的温馨生活照片,课堂效果极好,学生们一下子就被感动 1 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因为有精彩片段,我特意设置了各种朗读方式,有意识地在“朗读”技巧上做引导。学生优秀片段由原作者朗读,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欣喜之情;朱自清的《背影》片段是有名的播音员朗读的,淳厚深情;我又亲自示范读自己写的两个片段,亲切真实;而最精彩的是男女两位学生配的《围巾》、《散步》录音,女同学读出了委屈、骄傲,男同学由于模仿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形象,就有些拘谨,但也读出了几分味道。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在学生们心中却产生了惊鸿一瞥的美感。我想:这正是“教育无痕”的写照。

从作品体验到写作迁移,我尤其重视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品读、感知。写作迁移时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关于场合、氛围、焦点等的提示,进行具有“真情实感”的片段写作,如:饭桌旁、电灯下、电视机前、电话机旁等场合,这些生活中最温馨、最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有感而写,有话可谈。

3.“教育无痕”第三式:善于把握课堂亮点让灵光闪现

一堂好课应该是老师善于把握课堂上的亮点,灵活机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灵光闪现,收获更多的体验。

课前,我有意调查:班中多少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结果大多数的同学都自豪地举起手来。我说:“我很为你们自豪,你们的父母有你们这样孝顺的子女真幸福。”学生们很得意。我又说:“可我觉得你们未必了解、关心你们的父母,因为最近的写作训练反映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们在吃惊中听我反馈了“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的问题后,接着我又指出:“怎么会有这么多同学共有一位父亲(母亲)的奇怪现象呢?”学生们哑然失笑,一下子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有同学提出要写“真情实感”的文章,那就一定要写自己的经历,从别人那儿听到、看到的材料写进自己的文章是不行的。我先肯定了写作要忠于生活的看法,也委婉地指出可以对材料进行艺术的加工,只要不违背生活的真实,要合情合理。为加深印象,我特意举例:有的同学为了煽情,把父母写成过世了,那简直是“大逆不道”。全班轰笑。而我则适时指出:感人的未必是惊天动地的,但感人的一定是普通的!

三、教学后的体会:

“二期课改”目标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行为表现,才能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因此,总体来说,我觉得这堂课教学过程进行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尽管运用多媒体技术,但不囿于这种技术的使用,强调了听、说、读、写的语文特质的培养,而且在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与写作教学的整合中进行了深入探索,也体会了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无痕”的魅力,它建立在为师者豁达、宽广的思想境界上,建立在倾听、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更建立在为师者深厚、扎实的语文素养和敏锐的感官体验上。

给空间,就是给发展。

也许今日看似波澜不惊的教育,可能是明天许多成功学子津津乐道的话题。“天空了无痕迹,鸟儿已经飞过”,我始终坚信:如果天空是湛蓝澄静的,它必然能勾起人们对小鸟的美好记忆。

下载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教学新视角的读后感(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新视角之企业文化

    《论语》新视角之企业文化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里面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并解决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如:在困境中应该怎么做,怎么交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精选合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以“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为例随着建构主义逐渐成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主旨也转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①。从这样的......

    《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指导》读后感

    《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指导》读后感 普陀二中周薇薇 《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指导》一书紧密结合目前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要求,体现了音乐教学法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阐述了......

    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唱主角的新时代。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来了新的重大的课题,学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要求。20世纪末,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及运用为学校......

    新视角看感动中国(汇编)

    新视角看《感动中国》 11新闻周成洋 笔者在观看了“感动中国2012年十大人物”视频后百感交集,遂撰文用一种新的视角解读笔者所看到的《感动中国》。 首先,《感动中国》推选的......

    感觉统合幼儿教育的新视角

    感觉统合──幼儿教育的新视角【刊名】 学前教育研究, 编辑部邮箱 2000年 02期【作者】 王芙蓉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关键词】感知觉 统合 训练 【中英文摘要】......

    音乐马克思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abmbmbdmbmbcmbmb50年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

    音乐之声读后感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