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研究:关于党群关系理论研究
党群关系是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对所有政党如此,对共产党更是如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保持密切而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目标。中国共产党有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当然,群众工作象党的全部工作一样,需要随着执政、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改革创新,建立密切党群关系的长效机制。
一、党群关系是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
政党是代表民意参与政治的组织。执政党则代表人民执掌公共权力。因此,在政党的所有特性里面,首先就是政党的代表性。几乎所有的政党都声称代表人民的利益,都力求得到人民最广泛的支持。人民的支持是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西方多党制下的政党比较注重与其基本群众的制度化的联系,经常通过各种民意调查来关注自己受到民众支持的比例,因为民众对政党的支持比例最终都会反映到下一次选举上来,直接决定该党是否能够获得执政地位或者能否继续执政。
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基本上都有依靠和领导群众通过革命夺取政权的历史,在革命时期保持着与群众的密切而良好的关系,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执政的时间比较短,其执政行为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比较大,传统上往往在强调不能脱离群众的同时,反对党群关系上的尾巴主义。同时由于选举制度上的不健全,群众在短期内对执政党的约束机制很难及时的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克服执政党的干部脱离群众,保持执政党和群众的经常联系,如何保证我们的政策真实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需要认真研究。
二、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目标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提高执政能力和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在阐述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完整地表述了增强执政科学性和执政合法性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目标和先进性建设成效的衡量标准: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曾庆红同志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先进,必须通过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衡量一个政党的进步与落后,最终要看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党执政的科学性和执政效率密切相关,执政能力是执政科学性和执政效率的体现。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可和支持程度与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密切相关,政治学所谓的执政合法性的基本意义就是人民对执政者的认可和支持。可以说,执政合法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应当把建立密切而良好的党群关系,不断增强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目标。
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主要体现为三点:第一,执政党的建立和运作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发展潮流要求的基础上,执政党应该有科学的和为人民接受的执政理念,执政党的政策是大众公共利益的真实反映。第二,政党的执政行为应该遵行民主和法治的程序,应该具备程序上的合法性。程序合法是对实质合法的保障,人民对执政党的认同和支持只有在程序合法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才可以通过选票等指标量化。第三,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归根到底来源于政府的良好政绩,体现为执政党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有效作为。
执政以后,作为党的先进性基础的党群关系面临权力腐蚀的考验。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权力对领导干部和执政党具有强大的腐蚀作用,有可能导致执政党脱离群众,甚至在执政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减少对群众利益的关注甚至损害群众的利益。这是一个政治常识。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多次对这个问题有过一针见血的论述。邓小平同志指出,执政党更有条件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提出,要防止执政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西方观察家也对国内的腐败问题很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托尼?赛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由腐败问题造成的内部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承担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不公或者社会不和谐。社会不公与权力腐败相互强化,不断恶化党群关系。
新挑战决定新课题。清醒地认识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挑战,有助于明确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问题何在,风险何在、机遇何在。把防范和遏制权力腐蚀作为重点,从党的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等方面有的放矢地设计和部署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执政条件下密切而良好的党群关系。
三、建立密切党群关系的长效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论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战略时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做好经常性工作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
第二篇:党群关系
党群关系:党的生命力之所在□黄苇町(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表明,如何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党成败的关键。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是组织党员深入工人区做教育发动工人群众的工作。从1922年2月至1923年3月,从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大罢工、香港海员罢工到京汉铁路工人总同盟罢工,党领导的工潮便达100多次,参加者超过30万人。无论对当时只有100多名党员的共产党来说,还是对总数仅有200万人的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来说,这种动员群众的能力和规模都是世所罕见的。党的组织也在群众工作中不断成长壮大。1924年末,共产党发展到900名党员,安源的工人党员就占了1/3。另外,从土地革命到农村抗日游击战争,中共始终与广大贫苦农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抗战胜利后,10万干部战士出关,3年后百万大军入关,一个重要原因是适时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在“保田参军”的口号下,仅东北解放区就有160多万人穿上军装。淮海战役表面上是60万我军与80万蒋军的对决,实际上各地踊跃支前的民工达543万人,平均每名战士背后就有9个民工。
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解放后,我们也不需要像苏俄那样搞余粮征集制,而是通过各级党组织,组织农民赶大车、拉小车、挑担子向城里送粮送菜送肉,击败了某些不法粮商囤积居奇、制造粮荒的阴谋。因此,群众工作不但是中共的“起家资本”、“看家本领”,还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发家途径”——不过这不是指每个党员干部的小家,而是指要让13亿人跨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家”。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群众工作的科学化。
“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立场的根本体现。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现在社会上有什么成分,党内就有什么成分。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共产党员党性的基本要求。我们还要正确把握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不能以为了群众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也不能以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在某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简单地少数服从多数也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协商,尽量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否则少数人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证,党的群众工作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一切依靠群众”的基础是坚持群众观点。一要相信群众,二要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三要摆正自己与群众的位置。我们党9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发展得比较好的时期,群众工作就开展得有声有色,事业发展就顺利;如果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受到破坏,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更要坚持群众观点。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民生投入,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各级党和政府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恩赐”思想,更不能进行脱离监督的不规范操作。必须坚持“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的事大家议”,才能兼顾最多人的利益,坚持社会公正,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实现民生工程惠民、利民的初衷。那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多是少数人甚至 “个人说了算”的产物。
因此,一个堪当大任的领导者,首先要是个善于调动最多人的积极性,善于集中大家智慧的有凝聚力的领导者。与那些靠个人拍脑袋搞发展的人相比,前者才是“大聪明”、“大智慧”。他所领导的发展,必然是人们争议较少、群众获益最大、社会支持率高,因而也是较为平稳、上级也放心的发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面对群众,发现原来想法脱离实际的,要学会妥协让步;发现过去做错的,要勇于改过道歉。这样才能取得群众谅解,获得群众工作的主动权。有人看到个别干部面对媒体“祸从口出”,得出应“谨言慎行”的教训,这没有错,但治本之策还是真正树立公仆意识。那些说话“走火”的干部,无不和他们在骨子里就没有摆正自己与群众、与舆论监督的位置有关。只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而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正是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群众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等都已发生很大变化。例如,过去职工个人和家庭的很多需求都靠所在单位解决,“一切听组织的” 是与“事事依靠组织”、“有困难找组织”相联系的。现在国有单位对职工不再大包大揽,民营经济更多是雇佣关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人们对家庭、亲戚、朋友、同学等私人生活圈的依赖度增高,对单位和基层组织的归属感减少。而每年600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很多都成为社会人,再见他们,多是在“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网络上。随着公民意识的增长,人们既关心衣食住行,也关注自己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在企业改制、城镇拆迁、农村征地等过程中矛盾尤为突出,而且触点多、燃点低,演化为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增大。这些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有的地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旦离开行政权力,就不知怎么与群众打交道;有的地方党组织,在流动人员已超过户籍人口的情况下,还在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划分“分内”和“分外”工作 ;还有的做群众工作只会给钱给物,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和与群众的感情交流,更不善于通过协商对话消解社会关系的紧张与断裂。
要改变这些状况,首先要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实现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个基本事实,决定了我们的党和政府总体上是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的。但也要看到,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对群众感情淡薄的现象,有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就是老百姓找上门来反映问题,也官气十足。人前表态含糊,人一走就把事情扔在脑后。个别的甚至作风粗暴,造成干群矛盾激化。一些干部认为“眼睛向上才能上去,眼睛向下只能下来”、“领导喜欢的会进入领导层,群众喜欢的会留在群众中”。因此只怕上级批评,不怕群众反对,以作秀来代替做事,势必凉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对群众态度冷漠,群众也会对他离心离德。不会尊重群众的人,也不可能得到群众的尊重和信任,提高群众工作效果也无从谈起。
做好群众工作,要不断提高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做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一致。因为群众不仅会用耳朵听党员怎么说,更会用眼睛看党员怎么做,用心体会这位党员值不值得信任。
9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共产党人榜样的力量。中共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几位领导者,大多出身于地主富农家庭。广州农讲所第一任所长彭湃家的佃户超过1500人,他留学回来已当到县教育局局长,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荣华富贵,发动农民起来革命,甚至亲自带人分自家的土地,把父亲气个半死,却被农民呼为“彭菩萨”、“农民王”。当时的中国农村,文盲占90%以上,且绝大多数祖祖辈辈生活在闭塞的乡村,除了逃荒要饭外,很少有人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无论对他们讲马克思主义还是劳工权利,他们都很难听懂,更不要说理解和接受了,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共产党人极其“另类”的表现:他们家境优裕却无纨绔作风,身为富家子弟却为穷人谋解放,甚至不惜散尽家财、变卖祖产,直至为贫苦农民的翻身解放献出年轻的生命。是什么使他们变成如此与众不同的人?人们开始认真听他们讲道理,开始琢磨他们的“主义”为何有这么大的力量?如果说,在中国的城市,是先有马克思主义后有共产党人;那么在中国乡村,更大程度上是先有共产党人后有马克思主义。亿万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的群众,正是从这些共产党员身上,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第一次认识到共产党人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穷人的真理”。这也是大革命失败后,尽管到处都是白色恐怖,但彭湃振臂一呼,就有成千上万农民响应的根本原因。也是广州起义失败后,海陆丰能够成为共产党人的栖身地和新的出发点的重要原因。
在建党9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些往事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心里想的、口里说的、手中做的不一致,效果就会完全相反。原苏联高级外交官舍普琴科曾这样描述苏共一些领导干部:“他想把某些东西攫取到手,却企图把自己描绘成正在向这些东西斗争;他批判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而自己却一心一意地追求这种生活方式;他谴责消费主义是庸俗思想的反映,是西方影响毒害的结果,但享有特权者对于西方的消费品和物质享受却视为珍宝。”显然,这种言行的高度脱节,是人民抛弃苏共领导集团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党能开创中华民族和国际共运历史的新辉煌,是同绝大多数共产党人为民族、为人民牺牲奋斗、克己奉公、勤政廉政分不开的,是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分不开的。但也不能否认确有这样一些领导干部,其特长就是用最冠冕堂皇的话来维护自身利益。明明是个人意见,却弄得仿佛是大家意见;明明为自己,偏说是为国家、为群众。他们对党的群众工作的破坏,是带有颠覆性的。因此,完善干部民主选拔和监督制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纯洁党员队伍和领导干部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未来10年即建党100周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党群关系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新形势下我们党把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群关系认识的深化,也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战略把握。新的形势下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和支持,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影响党群关系和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期待;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尤其是党风不正、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执政权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滞后,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管理国家事务等民主权利发挥的期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人民群众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了群众对党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执政理念的认同;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公共需要,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大肆造谣中伤离间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了群众对党的深厚感情等。营造和谐党群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营造”从技术层面上讲,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政治层面上讲,强调的是一种态度和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营造和谐党群关系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即党要在“营造”过程中明确主体责任,强化“营造”的意识,端正“营造”的科学态度,创建“营造”的载体,提高“营造”的综合能力,发挥“营造”的主导作用。新形势下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的主要战略对策:一是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包括以下内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使各级党员干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塑造和树立亲民爱民务实的形象;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始终成为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桥梁和纽带。二是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键是:一要着力提高全党深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要着力提高党的利益整合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四是加强责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过程中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五是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在组织、宣传、教育群众的互动中,不断深化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等。
第三篇:简论警察如何做好党群关系措施研究
简论警察如何做好党群关系措施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的进步,中国共产党也经历着一系列的改革变化,警察做好党群关系是走向和谐发展不变的工作理念。党群关系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政治关系。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党群关系和谐与否关系着社会和谐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和党的形象,同时也关系着党的执政合法性。中国共产党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党群关系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政治关系。在共产党员心中永远不变的原则则是,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
一、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现状及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完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个人深化意识觉醒的过程,市场的地位特殊主要体现在独立、平等,广泛的参与激发人们群众的利益追求和自我意识,党和政府决定着人们的市场行为。人们自主的选择在市场上的活动,对自己的市场行为负责。群众对党的依赖性逐渐的降低,自主性逐渐增强。这种自主权加强了人的出生平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平等概念变得更加流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党的努力下变得日益明显。同时,均衡的改革开放趋势下,体现了党和人们对执政党的依赖,这种根深蒂固的关系使得警方依照人民的意愿完善制度,规范的引导法律和政策,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社会境,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依法提供服务。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党和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是党最根本的事业。如果你有损害人民利益行为,将会阻碍民主法治法律建设发展的进程,破坏社会环境稳定有序的发展。因此,在国际国内形势下面对时代变迁,我们一定要适应新的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大力建设党和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构建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地理由。为促进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提供了保证。
二、现阶段协调党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收入差距的迅速拉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日益凸显,使部分群众感到一种不公正感,从而使群众怀疑党制定这一政策的初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领域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诱发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导致部分社会成员道德示范,诚信缺失,对群众的观念出现偏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群的关系,降低了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信任,有时还直接引发党群矛盾,严重威胁党群关系,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一)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执政党满足人们群众的公共认同和民主权利。自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进程在党的推动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对于经济发展,民主在发展过程比较缓慢,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些当地警方处理句柄群众的时候产生了很多随意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果不能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增加公众的不满。
(二)未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开展群众工作中来
警察的工作包罗万象,维护社会治安,维护社会和谐,保护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制止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但忽略了如何切合实际的为群众办实事,怎样才能贴近群众生活等,警察的所有工作都应该是围绕群众所展开进行的,故工作重点应以建立和谐党群关系为中心。我们党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面还有不小差距。
(三)应加强具备做好党群关系的能力
新社会在不断进步,学习是党和人民群众及每个公民进步的重要途径,警察在处理党群关系的同时还需不断的学习进步,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具备处理群众关系的能力。
(四)需要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处理好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怎样与群众沟通,一个良好的沟通会是建立党群关系桥梁良好的开端,警察在与群众处理关系时应注意方法,注意沟通方式,注意协调等。
三、对警察做好党群关系的措施
(一)树立良好的形象始终保持密切的党群关系
在不断的深化改革形势下,警方有效地解决我们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响应群众,鼓舞群众,发动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关系。必须坚持把握党的作风建设,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按照中央的“8八个反对”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自我批评,大力气解决领导干部在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存在问题。反腐倡廉工作,要坚持先行教育,以法治为为主,以监督为重点,注重预防,坚持改革创新,扎实的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以诚信取信于人。注意把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开展群众工作中来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自愿的参加公共安全工作,警方积极开展党的工作,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宣传的这一大难题的重要途径,是发动群众,耐心做好群众工作。首先,坚实打好群众的思想基础,把握好党的地位,大力推进安全系统的开放性,使群众充分理解公众的安全性,保证人民群众顺利的开展工作。二是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用群众的语言来沟通,向群众学习,发动群众,鼓励群众,组织和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三是加强法制宣传和防御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防御意识,同时参与安保人员的安全工作意识。
实现成果共享。必须在树立法制观念上下功夫。引导群众知法守法、以法办事。必须尽忠尽职的责任心上下功夫。做好群众工作是历史责任、是政治任务,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责任要落实在行动中、体现的作风里、服务在群众中,以公仆情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注意把握做好群众工作的艺术性。我们在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艺术技巧的同时,要善于挖掘群众工作艺术。一是察言观色:用细节决定成败的方法认真观察群众情绪动态,脸色变化。二是聆听呼声:贴近群众,认真、坦诚、全面、细心、深入地聆听群众言语。三是主动引导:交流过程中要善于互动,注意把握心理和气氛,注意把握空间和时机,引导群众产生共鸣,在认同中提高认识,从而向着正确目标靠近。四是分清主次:针对不同的人和事,科学区分主次,把握群众脉搏,摸清底数,掌握主动,要因人施策,逐个化解。五是把握环境:把握时机环境,切实感染群众。六是投入感情:树立公仆意识,亲情意识。七是注意礼节礼貌:了解社情风俗,做到礼下于人。八是提前做好功课:要灵活应用民主、法制、实事求是、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组织实施等工作方式方法,必要时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措施。注意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三)加强培训、切实提高警察做党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警察在与群众协调方面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群众工作能力,要想群众配合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创警民合力的工作氛围,同时要有较强的工作魄力,当机立断处理问题,协调各方,找准结合点,使问题圆满地得到解决。二是要有较强的执法办案能力。比如社区民警服务业主,但是必须具备办案所需要的基本法律素质和办案技能。三是宣传服务能力,社区民警即是信息员、宣传员、战斗员。其宣传服务能力可以理解为群众的法律普及和实施,培育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指导方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观点、群众立场”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条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保证。
(四)学会协调沟通、及时把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做好群众工作,处理群众纠纷,这就是要求警察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警察首先考虑的是党群的共同利益是什么?其次是找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有效途径。协调沟通有了基础。在处理矛盾纠纷时,要做到一视同仁,办事公道,不能有任何偏心,如果站错位,有一方不服,反而导致矛盾更加复杂,处理问题会更加棘手。只有找准矛盾的结合点,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注意言语的修饰,这样沟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四个方面的多样化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向我们党执政和领导的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来提高我们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要善于总结,科学实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一个优秀人民警察只有善于协调党群工作中各个方面环节,才能将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才能为共筑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明白党群关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人物等,和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党群关系问题。警察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来提高群众能力水平,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善于总结、科学实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做好工作的本领。党群关系还需要群众和党共同努力完成,只有这样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四篇:党群关系学习心得
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群关系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靠群众工作起家的党,是一个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宗旨、在扎实的群众工作中获得群众支持并不断发展进步的党。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群关系正面临着挑战。做为一个大学生,我想谈谈如何去加强和改善我们国家的党群关系的看法。
一、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念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血肉关系。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我们共产党员是来自于群众并生活在群众之中的,因此我们应当关心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疾苦。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当把人民交给我们的权力,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事,关心群众的生活,解决群众的困境,而决不能拿人民交给的权力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近年来,少数党员视群众为愚氓,以职务的大小、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生的价值,私心膨胀,损害群众利益违背群众意愿,严重地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随时掌握人民群众的心理情绪 共产党员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重视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心理情绪,以自己的言行起好先锋模范作用,确保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前,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民谣就是群众情绪的一种折射。在改革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类美好和丑恶并存的局面,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民谣是国民心声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往往反映的是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例如讽刺腐败现象的民谣有:“包公在舞台,真理在讲台,劣官去后台,发财靠乱来”。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应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情绪,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爱护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情绪,克服和改变群众和消极情绪。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凡是群众路线坚持得好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会少走弯路,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反之,必然遭受挫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要求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虚心向群众学习,先做学生,后做先生。2.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3.通过群众的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正确的领导意见。唯有如此,才能把我们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坚持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目前,少数党
员领导干部利欲熏心,贪污受贿日益猖獗。一是红包风盛,几乎到了不塞“包袱”不办事的地步;二是拉帮结伙,依仗权力,以权敛财。而且一些舆论导向有时讲发展经济,就不要规则;讲纪检、政法工作为经济服务,就要“松绑”、“宽松”。廉洁是改革的天然要求,反腐败、反贪污贿赂,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推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要求全党同志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员干部必须要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好我国的党群关系,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五篇:党群关系调查报告
关于党群关系的调查报告
电科二班
季鹏
080403227
关于党群关系的调查报告
080403227季鹏
党群关系问题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党群关系好,就表明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执政行为得民心顺民意,就表明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执政基础就牢,政权就稳。反之,党就有失掉执政的群众基础,甚至丧失政权的危险。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优良传统。过去,我们依靠它,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夺得了全国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今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必须保持和发展这种政治优势,切实采取措施,坚决克服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更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为此,我利用课余的时间,采取网上问卷调查与实际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总共收回问卷82份。从问卷的反映结果来看,我党在现阶段和人民群众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依然把党的宗旨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依然对党充满信心。但是在某些方面,我党依然存在着一些缺点,需要再接再厉,发扬党的先进性。党群关系依然存在着十分尖锐的问题。
一、调查结果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总共收回调查问卷82份,应该说还是能够一定程度上真实的反映问题。本次调查一共有十四个问题,涉及到被调查人的年龄与职业背景,党群关系,人们对党的看法,以及党群交流方面。这次调查对象总共82人,其中男性52人,女性30人;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有59人,31——40岁之间的有23人,被调查人的职业涉及到学生,教师,工人,商人,公务员,农民和其他职业。大部分为中低阶层收入者。在问及对于党的了解程度时,仅有9%的人表示很了解,有36%的人表示了解,有27%的人表示一般知道,有27%的人明确表示不了解。这说明我党在关于我党宣传的方面还有待提高,大部分人对于我党的宗旨性质没有完全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点。在问及对于党的工作评价的时候,有45%的人表示满意,有27%的人表示一般,这说明在工作上,我党还有待提高工作水平,要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在问及
对当地职能部门的工作满意程度时,仅有18%的人表示满意,有36%的人表示一般,还有45%的人明确表示不满意。这表明在党的领导下,部分职能部门人浮于事,不能切实解决群众问题,脱离于群众之外,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有关的职能部门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困难,才能解决群众的困难。在问及认为党还存在什么问题时,矛盾比较突出的是有些领导的贪污腐败问题和社会生活保障问题。在遇到问题时,仅有9%的人表示会向我党进行求助。但是在对党的工作支持方面,有64%的人表示非常支持。在问及当地职能部门是否深入群众解决问题时,有64%的人表示有时候会。有36%的人认为现阶段党群关系一般,仅有18%的人表示党群关系非常好,有18%的人认为党群关系不好,甚至有27%的人认为党群关系极差。这表明在现阶段,党群关系并不是十分良好,在这方面,我党要加强党群关系的建设。
二、对党群关系的总体评价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倡导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十分注意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上维护、关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入手来改善党和政府的形象,增强群众对党的信心;从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信访工作入手来缓和、化解社会矛盾,树立了亲民爱民的好形象。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基于自己的亲身感受,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实践普遍表示认可,满意度较高,并对未来寄予厚望。这样就从整体上,从全局上,树立了党的威信,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安抚了民心,缓和了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党群关系。但是在整体关系改善的情况下,党群关系依然存在着十分尖锐的问题。主要表现是:
1、处于弱势地位的低收入群众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满意,对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悬殊不满意,这种不满意逐渐演化成对执政党的不满。
2、弱势群体——主要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效益较差的企业员工、退休老工人、农民、学生,对就业困难,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强烈不满。
3、绝大部分群众对党和国家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不满意,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不瞒意,甚至有少数群众因此失去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和信
心。
4、一部分地方的党委政府、某些领域的党政干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农村征地补偿问题、城市居民房屋拆迁问题、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等等,制定政策不当,措施不当,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
这些问题有些是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积累的问题,有些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问题,在个别地方已经演变成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它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不满情绪增加,甚至产生了对立情绪,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
三、党群关系尖锐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党群关系出现问题,不是因为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出了问题,也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出了问题,而往往是在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具体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具体政策没有制定好,利益关系没有协调好,政策执行当中的“度”没有把握好。
1、我国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悬殊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首先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策上鼓励一部分人通过正当手段与诚实的劳动先富起来,从而先富带领后富,达到总体富起来的目的。但是在政策之下,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亿万富翁已经过万,而百万富翁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在富翁阶层越来越富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生活在贫困线一下的那一部分人的基数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于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从以上情况来看,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了一个严重贫富不均的国家。贫富差距过大会破坏社会公平,从而引发贫困者强烈的仇富心理,以及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冲动,甚至引发**,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在中国,庞大的弱势群体,把自己相对贫困的加剧归咎于改革开放政策,归咎于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甚至归咎于共产党的领导。因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群众对执政党的不满,必须引起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
2、就业困难,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使广大群众的生存压力巨大。
就业问题在今后若干年内是中国十分重要的问题,形势严峻。我国每年要安排数千万人的就业问题,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就住房问题,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福利分房的取消,陡然增加了工薪阶层的生活成本。按现在的商品房价格,一套商品房至少也要要花去一个工薪阶层人士十几二十年左右的积蓄。而且最近几年,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收入的增加,普通百姓不堪重负。而医疗费用的昂贵,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使许多人看不起病,每年都有一些人因病致贫,在农村有些人患了大病没有能力积极治疗只有在家里等死。教育产业化的推广,教育高收费制度的实行,使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上不起学,特别是上不起大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初创阶段,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较少,特别是广大农民基本上没有养老保险。由于以上几个因素,中国普通百姓,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生存压力是巨大的,这种压力甚至影响到许多人的身心健康。在这种压力下面,一部分人就不免把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发泄的执政党——共产党身上。
3、改革开放以来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呈逐步发展的态势,并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
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群众,它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泛滥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腐败,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加了一部分人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和怨恨。
4、长期以来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习惯做法,使党政领导干部的利益和特权固定化、合法化,使党政领导干部拥有了一定的特殊利益。
这种特殊利益主要表现在住房、较好的办公条件、交通工具或者交通补贴、通信工具及通信补贴、高中级干部的特殊医疗服务(如高干病房)、奖金、福利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领导干部获得的利益明显高于一般群众。这种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权现象,这种做法本身拉大了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群众之间的利益差距,普通群众明显感觉到自己与领导干部不是一个社会阶层,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这种利益差距,加大了群众与领导干部之间感情沟
通的难度,增加了相互之间的隔阂。
5、某些地方党委政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侵犯群众切身利益。最近一二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一些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比如土地征用,建开发区,建厂房,但是农民又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还有比如城镇拆迁,原住户得不到妥善的安置,补偿也得不到保证,这就使得一部分人仇视政府。
三、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的几点政策建议
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真心实意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必须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各级干部的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必须从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入手,从解决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入手。
为此,我有一下几条建议:
1、调整政策,关照社会弱势群体。
调查显示出人们对于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很不满意,这就要求我党
从政策上作出调整,关照社会弱势群体,从民生出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基本的保障。
2、加大纠正不正之风和反腐败工作力度,增加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直接侵害群众的利益,伤害群众的感情,影响
党和政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必须下大决心治理。
3、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错误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4、为了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必须反对领导干部特殊化,反对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