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理论研究
重视理论研究推动改革实践
--学习窦玉沛副部长为《清明论坛优秀论文集》作的“序言”
安徽黄山龙裔公墓
卜维学
民政部清明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其意义十分重大。诚如窦玉沛副部长为2012年《清明论坛优秀论文集》作的“序言”所言:“殡葬理论研究以清明传统节日为依托,以学术交流活动为平台,以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为已任,立足当前殡葬改革发展现状,放眼国内外殡葬最新理论实践成果,聚焦殡葬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为完善殡葬基础理论、推动殡葬现代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我国殡葬改革向着纵深持续推进、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深刻变化,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殡葬改革新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接轨有待时日,殡葬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待需求尚有差距,法规不健全和体制机制不完善与殡葬改革动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窦部长在“序言”中清晰地梳理出当前殡葬改革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改革行进的态势,指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使殡葬改革更好地服务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先进文化潮流,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政策支撑,必须依靠各方面专家学者的热情参入和智力支持,必须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殡葬理论研究,支持殡葬实践创新的良好氛围。”窦部长“三个必须”关健词为清明论坛殡葬理论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
如何展开殡葬理论研究?窦部长强调“应当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对策研究与战略研究结合起来,将解决现实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增强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就当前殡葬工作而言,窦部长指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加强殡葬改革方向路径研究。一方面要尊重多样性,根据不同地域经济、人口、资源、交通状况,深入研究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的科学划分、不同生态环境中绿色殡葬的实现途径、多样习俗背景下文明丧葬礼仪的培育引导;另一方面,要强调趋同性,坚定不移地推进殡葬改革,力求殡葬改革与科学发展要求相符合,与群众意愿诉求相一致,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融合。二是加强殡葬管理方式创新研究。要按照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目标,明确宏观指导、行业监管、行政执法的职责权限,厘清政府基本殡葬服务、殡葬救助保障和选择性殡葬服务的关系,着力加强殡葬管理政策、办法、标准的制定、完善和研究,加强依法管理手段、程序和方法研究,促进殡葬管理服务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三是加强殡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要针对当前殡葬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深入研究殡葬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途径、供给模式及绩效评估,尤其要将面向困难群体乃至全民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救助保障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进一步探索惠民殡葬的实现途径,推动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惠民殡葬的理论和制度基础。四是加强殡葬文化传承发展研究。要正确认识殡葬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传承保护与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殡葬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与诠释,对愚昧的陈规陋俗加以摈弃,研究培育新时期先进殡葬文化的人文内涵和价值理念,探索贴进民众的亲和方式,并将其植入公众普遍认同的殡葬行为之中,达到逐步约定俗成,形成社会认同、引领文明风尚的功效。”
一年一度的民政部清明论坛及殡葬理论学术交流,如今已成为清明节工作少不了的一件要事备受殡葬业界关注。可喜的是不仅殡葬工作者积极参入,还吸引了社会上关注我国殡葬改革的专家学者的踊跃参入,尤其高等院校的参入,这种来自殡葬基层的实践总结与出自学府的理论研究,行业内外的互补、互动“跨界”交流,给清明论坛增加了学术氛围,拓宽了研究领域和思路,厚重了理论底蕴,提升了研究质量,出了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使得清明论坛真正成为国内高规格、高水平的殡葬理论研究交流、学术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成为规划和导向我国殡葬改革持续推进和现代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将更加给力改革的推进,更加给力实现改革宗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构筑和谐社会,打造美丽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篇:理论研究:企业文化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武装员工!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笔者结合马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建筑企业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非常必要” 马建集团公司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策划与实施!颁布了&企业文化手册'!确立了马建集团公司企业精神# 使命#愿景# 价值观和管理方针)建立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并围绕$创优% 计划# 科技示范工程等活动!在各施工现场统一进行形象策划与宣传!营造文明施工文化氛围“ 开展$评先树模% 活动!为员工树立比# 学# 赶# 超的榜样)建立了$互助帮困% 长效机制!形成了以人为本# 稳健经营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理念”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能动作用!使企业文化的道德# 精神纽带作用得到了很好发挥!企业管理迈上了新台阶“二”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企业的竞争能力体现于企业的战略策划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 生产经营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 其中最核心# 最根本的是将各种能力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 企业这种能力!是基于特定的市场# 企业历史# 文化背景!经过一段时间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无捷径可寻!也是其它企业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因而它具有独创性“ 学习和创新也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和创新不仅指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创新!关键在于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 无论是经久不衰的百年老店!还是快速成长的新兴企业!无不是在其企业价值观指导下!依据核心流程确定的行为模式!迎接挑战# 把握机遇# 持之以恒!在紧要关头做出正确# 果敢抉择的结果”企业价值观就像一支无形的手!左右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左右着企业的活力# 形象和业绩“ 毫无疑问!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马建集团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对业务流程再造和理念的创新!使$马建人% 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与时俱进的优秀管理理念得到引进# 应用和创新!规范化的严格管理与人本化的自主管理实现了有机结合!管理的规范和理念创新!这一切都强化# 提升了马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三” 企业文化建设要&重在建设'
企业文化因企而生!企业文化建设要因企制宜“ 因此!建筑企业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 要用企业精神凝聚员工“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精心培育而逐渐形成的!并为员工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 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它是企业行为中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企业运作
中作为$无形的手% 发挥着潜在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 马建集团公司在施工中形成了$铸造精品!创造一流% 的企业精神!把员工的工作提升到奉献社会# 造福社会的高度凝聚员工” 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相互依赖!互相合作!形成坚强的共同体“ 马建集团的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对员工起到了激励# 团结和促进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 要立足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植根于企业!而人的因素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建筑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影响工程质量因素中的人的因素占有很大比重!这就需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 针对建筑企业的特点!建立$人企合一% 的文化氛围!用优秀的$文化力% 协调和引导人的行为!统一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
# 要加强工地文化建设” 工地是建筑企业的$窗口%“
工地文化是构筑企业精神# 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工地文化建设“ 首先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工地设置报栏# 组织$四比四赛% 劳动竞赛活动# 开展$热爱岗位# 忠诚企业% 主题教育等)其次要开展工程$创优% 活动!实施奖罚措施!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 安全化# 优良化” 三是统一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将企业精神# 宣传口号# 员工行为规范等具有企业特色的标语图牌悬挂张贴“ 以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凝聚力!使员工对企业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建筑企业只有将工地文化扎扎实实做好了!才能真正使企业文化内化于员工心中“总之!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团结一致的努力!才能形成合力!唯有形成合力!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检察理论研究
检察理论研究之我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检察理论研究,就是对检察工作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更好的指导检察工作的开展。其指导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发现检察工作中的漏洞或不足,加以调查研究,寻求对策,改进工作;二是通过理论调研来促使检察干警学习、思考、创新、提高,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营造良好氛围;三是针对执法办案中发现的法律或规则中不明确、不完善、不现实的地方,集思广益,为完善立法奠定基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添砖加瓦。
基层检察院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比上级院更加“接地气”,所以其理论研究工作更应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是在检察工作中,基层检察的理论研究工作远没有达到上文分析的该项工作所应具有的意义。下面,本人将结合本院检察理论研究工作,分享和探讨类似于本院这样的基层院在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方面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基层检察院政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调研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检察系统内部就存在“重办案、轻研究”的思想,直接造成了检察干警对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于每年的检察理论研究任务必须“包产到户”才能完成,而完成情况也只是应付了上面的任务,很少有人认为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是检察干警根据检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调研分析,提升自己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与张军检察长提出的“检察理论研究要从检察实践中吸取营养、提升研究深度和精准度,更好引领、促进检察实践,实现‘双赢共赢’,要指导检察人员紧紧跟上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是被推着走”存在一定的差距,检察理论研究意识不够。
(二)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缺乏调研基础技能
目前,基层检察院的人员构成以法律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而且检察干警文化层次高低不同,以本科生、专科生为主,研究生的比例非常低。即使一些干警积极参加理论研究,研究具体检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由于理论研究水平有限,理论研究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层面,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分析研究往往停留在表层,对于具体问题不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干警理论研究水平影响着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虽然检察机关对加强学习培训、增强人员素质十分重视,但是检察理论研究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却不常见,而且理论研究工作高度和广度,单纯依靠从工作中挤出时间努力自学也是不容易养成的。
(三)缺乏理论研究人才,研究成果质量较低
检察理论研究的工作特点,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检察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丰富的办案经验,还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是基层院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缺少的问题,最基本的现状就是人员少、人才更少,精通法律、熟悉办案、善于思索、擅长写作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加稀有。但凡具备一定的法律政策知识水平、写作能力和钻研精神的检察人员,一般都是各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虽然确实有、也存在在办案过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值得去分析研究,但办案工作就十分繁忙辛苦,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再去开展检察理论,时间不够、精力不济、兴趣不浓,以致于法律政策研究方面调研成果较少,出现高质量、有水平的调研成果就难上加难。
二、改进基层检察院政研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正确定位检察理论研究
要清醒地认识到,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是检察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检察业务整体健康发展的重要肌体。如果检察理论研究搞得不好,对检察工作方方面面不进行实事求是、认真充分的调查研究,那么有了漏洞和不足就极可能不知情,出现了问题就极可能搞不清原因,遇上了困难就想不出解决办法,就极可能像盲人摸象,可能像又聋又瞎的人走路一样瞎闯一气,检察工作有时甚至可能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境地。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检察理论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必备手段,是促进检察业务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催化剂,是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善于创新、勇于进取的检察队伍的强大武器。检察人员要在思想上走出轻视、冷漠甚至反感的误区,在行动上要走出敷衍、应付的误区,在调研写作习惯中要走出凑篇幅、凑字数等误区,在调研质量上要走出内容空洞、无价值、无创新等误区。要通过在思想上重视、态度上端正、调研中勤奋,把检察理论研究的强大功能充分释放出来,带动整体检察工作蓬勃发展。
(二)注重吸收、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实队伍力量
把优秀的年轻检察干警安排在业务科室,使其熟悉检察工作,积累办案经验。经过一个时期的培养和锻炼,选调一部分人到理论研究岗位兼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使其能量得到更为充分发挥。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提高理论研究工作水平
将检察理论研究纳入培训计划,每年定期组织集中教育培训,积极学术界人士与从事政研工作的检察人员对接交流;组织理论研究会、检察官论坛等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干警深入调研,踊跃写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创造检察政研新成绩。
(四)提高理论研究质效,推动理论研究见实效
检察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服务于检察工作、推动检察工作,从事检察理论工作,要自始至终牢记这一根本。在选题、立意、调研和写作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切忌华而不实、形式主义,切忌内容空洞、远离实际;要使调研成果做到确实发现了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到了真实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对检察工作确实能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为调研成果向检察工作业绩转化打好理论基础。
第四篇:领导力理论研究
关于领导力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领导力在领导系统中是一个根本性、战略性的范畴,是领导者凭借其个人素质的综合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对特定个人或组织所产生的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保持组织卓越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今时代,领导力已经成为综合领导能力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之一。鉴于领导力对组织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各国研究者对于领导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了多种领导力理论。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从不同的领导力理论展开,第二部分介绍了中西领导力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介绍了不同领导力的提升方式。
二、不同的领导力理论
㈠变革型和交易型领导力
变革型领导力具有强适应性,高可塑性,强灵活性等特点,它能够使团队及企业在快速变化、具有高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更高效地生存与发展。虽然变革型一交易型领导力的研究已经开展了20多年。但在概念,结构,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有待发展的窄间。杨凯,马剑虹对变革型和交易型领导力研究进行了归纳与评价。首先,杨凯,马剑虹对变革型—交易型领导力的概念及定义进行了阐述,杨凯,马剑虹认为变革型—交易型领导力并不属于领导行为理论,因为变革型领导力中最核心的一项—魅力领导,是很难用行为来描述的,很难通过培训来进行显著改善。变革型一交易型领导力是一种对于领导力的有效分类,它通过对领导的风格,上下级问的互动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它其实包括了以上三种理论的全部,与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或权变理论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杨凯,马剑虹从研究思路的角度总结以往领域的研究,认为变革型—交易型领导力研究可分为四类:变革型—交易型领导力的有效性比较,“输入—过程—输出”范式研究,领导—员工—任务情景匹配研究,变革型—交易型领导力的预
测因子研究。
变革型领导力的组成结构由Bass等人大量的定性分析(访谈)和定量分析(因素分析)而得出并制成“多因素领导力问卷”(MLQ)。它包含了变革型领导力和交易型领导力各个维度的评定项目。其中变革型领导力包含了以下4个维度,即模范影响、鼓舞动机、智力激发、个性化关怀。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力与团队绩效呈显著正相关(Howell 1993,Schaubroeck 2007,Dvir 2002),交易型领导力同样也被证明能够积极预测团队绩效(Kahai 2003L9』,Sosik 1997),甚至在一些苛刻的任务情景下也有相关研究证明了这些结果。
同时杨凯,马剑虹通过研究得出变革型领导力与交易型领导力都能够积极地预测团队任务绩效,消极领导力与任务绩效呈负相关,虽然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但研究结果的方向都支持了实验假设。
㈡愿景型领导理论
Bemais和Nanus总结出变革型组织中领导者常用的四种策略,与Bass的理论相比较,该理论的重点不在领导者对追随者的关怀与支持,而强调领导者本身如何在了解员工的前提下建立组织共同奋斗的愿景。因此被命名为愿景型领导理论。该理论阐释了愿景型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和重要特质,还用大量篇幅描述他们所担当的“组织设计师”角色,指出领导者行为不仅旨在激发追随者动机。还出于构建组织文化目的。
Sashkin的愿景型领导理论最初建立在Bennis和Nanus研究基础之上,经过多次修订、扩展,其研究成果反映在不同版本的测评工具“预导者行为问卷/ 愿景型领导者LBQ(Leadership Behavior Quesfiormair/The Visionary Leader)”和“领导概貌TLP(Vae Leadership Profite)”中。2003年版的愿景型领导理论详细论述了4种行为方式(交流、建构信任、关怀追随者和创造授权机会)、3种个性特征(自信,授权和有远见)和1个情境因素(组织文化)。
㈢安全领导力
杜学胜等人对企业安全领导力研究进行了总结。根据一般的领导概念,引申得到安全领导的概念,即安全领导(safety leadership)是某个人指引和影响其他个人或群体,在完成组织任务时,实现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对于企业安全生产来讲,安全领导和安全管理是互为补充、不可缺少的。安全管理决定了企业安全
管理系统的实施和运行,而安全领导则决定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吴聪智认为安全领导力有3个组成要素,即安全指导、安全关心和安全控制,安全指导和安全关怀属于变革型领导力范畴,而安全控制则表现为交易型领导力的特征。安全指导是指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安全关怀是指领导者对下属的尊重和信任,而安全控制是指领导者制定安全规则、纠正违章行为以及注重安全绩效。
0’Dea和Flin认为安全领导有4个重要议题:1)能见度:领导者出现在工作场所及领导典范的可见程度,包括工作任务的参与,贯彻执行规则及公司安全政策,以及扮演安全角色楷模。2)关系:通过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员工的心声,采纳他们的建议,发展开放、坦诚及信赖的关系,随时保持门户开放的政策。3)员工参与:员工参与到安全计划和决策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自主权和责任。
4)主动管理:包括在安全事务方面采取行动,对意外事故采取适当的后续行动,获得员工及下属的支持,建议有效的对策及奖励系统,以及为事故报告建立开放的气氛。
㈣危机领导力
基于五个企业危机管理要素,刘崇瑞给出危机领导力的定义:危机领导力指企业领导者对危机事件能准确预见,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全面深入的识别和了解提高企业的危机反应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尽快恢复,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反思提高企业的危机学习能力最终使企业对危机有更强的免疫力的能力。
危机领导力包括五个要素:危机预见、危机识别、危机恢复、危机学习。危机预见可以使企业有充分的准备应对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小危机事件对企业的冲击。危机识别是危机反应的基础,只有对危机事件充分识别,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来控制和处理危机。危机处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企业危机后恢复工作的效果和进度。危机学习统领整个企业危机管理的其他四个要素,通过危机学习,对企业 危机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企业的危机预见能力和危机识别能力,通过对整个危机事件处理过程的反思摸索经验,提高企业对危机的反应能力。这些要素及其关系就构成了危机领导力模型。
㈤无形领导力
在西方,“无形领导”一般包含共同的驱动目标、个体成员对目标的崇高信
仰和感情投人、汇聚集体力量的人力资源、超越个人利益的意愿等方面的含义。贺善侃从领导力的构成、本质和实施途径出发,在拓展“无形领导”含义的基础上,从“无形领导力”这一角度对领导力作出一些新的阐释。贺善侃认为无形领导力作为一种文化力,构成领导力的灵魂,决定着决策力和执行力;作为一种影响力,体现领导力的实质;作为一种领导魅力,实施领导力的有效通道。
二、中西领导力体系的关系
柏学翥认为中西领导力的关系是“道中有术、术中有道、殊途同归”的关系,在二者存在明显差异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共通性,中西领导力理论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柏学翥指出中西领导力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它们不仅具有统一的物质基础(人脑机能),还有统一的内在理论基础(领导力要素关系)。同时,中西领导力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共通的普世价值。
中西文化与领导力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一阴一阳”对立的两个体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太极阴阳图。虽然二者逻辑起点不同,但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共通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殊途同归。应该说,中西领导力都在各自的范畴中具有独立性,各自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又都具有片面性,不完整性。
三、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
㈠基于情商的领导力缔造
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只占20%,情商占80%(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估计)。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能仅靠职位权力去命令下属,而更应该靠“情商”、靠“价值观”去影响下属。林昭文,吴维库认为领导力是可以培养的,基于情商的领导力缔造指出,领导行为的实质是影响追随者的情绪。如果在情商基础上采用领导行为,就可以有效地调动追随者的积极性。
㈡企业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于企业领导力的提升,胡继华,张再生总结出五个要素:实现领导者个人能力提升,为企业领导力提升打下基础;提升被领导者的素质和工作满意程度,实现企业领导力的提升;完善企业作业流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企业提升领导力提供保障;建立合适的领导力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为领导力提升指明方向#帮助领导者提升领导力;建设适用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领导力。
王东宇对于企业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制定与公司战略相一致的领导力发展规划,构建适合企业公司领导能力模式。构建适合公司自身的领导力开发模式,是公司领导力培育的基础和关键。不同的公司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由此决定了其不同的领导能力模式。二是选择有效的领导力开发方式。建立领导力发展培训教育系统领导能力模式和领导发展规划的确定只。是领导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要真正落实领导能力发展规划还必须有效的领导力开发,通过企业自身的领导力发展的培训教育系统来实现和完成。三是造就学习型领导团队。培育高效领导团队决策力领导者个体必须融于领导者团队中,才能产生领导团队的合力。四是倡导全面领导力建设理念,实施全员领导力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凯,马剑虹.变革型和交易型领导力研究的归纳与评价.人类工效学,2010,16(1)
[2]杨凯,马剑虹.变革型领导力和交易型领导力:团队绩效的预测指标.心理学探新 2009,29
(5)
[3]文茂伟.当代英美组织领导力发展研究
[4]柏学翥.道中有术、术中有道:中西领导力殊途同归.理论探讨 2010,(6)
[5]林昭文,吴维库.基于情商的领导力缔造 学术论坛 2007(6)
[6]陈尤文 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力变革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9(7)
[7]金建萍 领导力的当代发展及开发路径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王通讯 领导力理论的创新性突破 理论研究 2008(8)
[9]杜学胜等 企业安全领导力研究进展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20(2)
[10]胡继华,张再生 企业领导力提升与对策分析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23(3)
[11]王东宇 浅析企业领导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商场现代化 2008(19)
[12]刘崇瑞 危机领导力:内涵、要素和模型 中国商贸 2010(25)
[13]贺善侃 “无形领导力”:对领导力的一种新认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37(4)
第五篇: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
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
摘要: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
献。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由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受到严格限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普遍面临严峻困境,因此,城市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转型战略是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的重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是,转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必然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决策内容和决策实施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必然会造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战略风险。如何制定和正确有效实施转型战略政策措施,已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产业链优化
1.引言
资源型城市有明显的资源比较优势,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开发,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缓慢等,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兴衰,还影响到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许多学者从资源利用的效率上,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政策等方面做了许多探讨。本文从资源型城市的界定,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2.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确定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2年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报告中,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三个界定原则和四个界定标准。其原则为:
2.1发生学原则
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讲,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邯郸等。
2.2动态原则
即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关注他的全过程,既要看他的过去,更要看他的现在。因为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经过若干年的经济转型之后,资源性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已很小、甚至微不足道,城市经济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程度不大或者已经很低,这类城市在过去某个阶段可以叫资源型城市,但转型后已不
再是资源型城市了,他的本质特征已与资源型城市相差很远。
2.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仅从定性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主观因素太多,难以做到科学、准确;同
理,仅从定量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过于机械,难以将很多不宜用数据表示的复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难免偏离现实。因此科学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其四个界定标准为: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一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两亿元。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万人,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万人。
3.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由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开发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主导产
业在城市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型城市是由于对某种自然资源的开采、采掘、开发而设立发展的。
如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乌海,安徽淮北。
二,资源型城市一般只对特定的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限于开采,采掘和初加工
领域,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型城市以上游产业为主,能源、原材料构成了城市产业的主体。
三,资源型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在城市以及城市经济发展
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资源型产业是指包括从事资源性产品的生产,销售的企业,也包括直接为资源型企业服务的企业与行业。
4.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资源型城
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国家持续、无偿的提供了大量的原煤、原木、原油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物原材料,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资源型城市的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也为其他城市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城市也是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然而目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面临“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尴尬局面,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已近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迫在眉睫。
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的储备严重下降,按照现有的开采能力测算,可供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年限已经大大缩短。目前,我国铜资源的静态可开采年为 16.9年,铅6.7年,锌5.4年,形式十分严峻。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390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退期。全国有400多座煤矿已经或即将闭坑,大约50多座矿业城市的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云南东川,甘肃玉门,贵州铜仁都是因为资源的枯竭而走向了衰落。
资源型产业生产的主要资源性产品产量开始或已经下降。作为老工业基地之
一,甘肃白银市为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和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白银工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铜、锌等主要资源的探明储量已日趋
枯竭。
资源开采的成本上升,生产率下降,效益降低。主要资源型企业生产率的下
降和经济效益的降低使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入减少。近年来,吉林省工业企业的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都很低。
5.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5.1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原则,二是可持续原则。人类
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以增加投入、增加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必然使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增强。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传统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下去。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是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中,依赖外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集中投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对本地资源和外部的投入依赖性大。随着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或资源型产品市场发生变化,这种资源危机会引发城市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已经日益凸显,只有发展城市转型才能使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2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但由于资源型城市依赖发展的资源
型产业的竞争力弱,因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也较弱。根据周德群对中国51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得出结论,矿业城市的经济增长明显滞后于全国其他城市。资源型产业竞争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资源型产业的附加价值低。二是资源产业的波动性较大。三是资源型产业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点。四是资源型产业不是持续产业。五是资源型产业的有机构成低。
5.3我国的实际国情也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型。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大,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都已具有了中
等以上的规模,如唐山、抚顺、徐州、鞍山都已经是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如此庞大的人口想实现异地移民是不可能的,资源型城市的衰退会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案就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就地安置这些人员。
6.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其独特性,结构过于单一,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等特点都是限制资源型城市的关键因素,只有大力深化制度改革和改变产业结构才能摆脱这一困境。而市场对技术进步虽有需求,但由于创新的周期长、投资的风险大或由于设备的更新改造的短期代价太大,使实际的产业结构难以升级。这时,需要政府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
6.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失血过多而“造血”
能力不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处于劣势,单凭自身的力量实现经济发展有些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6.1.1产业政策。
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等方面,对
资源型城市采取适度的产业倾斜优惠政策。产业布局上,优先安排能够发挥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
6.1.2财政税收政策。
资源型城市因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财政税收体系使地方利益受到很大损害,导
致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欠账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税收倾斜政策。如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建立专项基金。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合理利用有限资金。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展科技产业,加强对资源型城市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
6.2制度创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在制度创新中,产权是重要的变量,有什么样产权就会有什么样组织,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效率。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深,导致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所有制结构单一等,这些原有的产权内容严重约束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适应资源型城市发展需要的新体制。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成立全国资源型产业的统一管理机构,专门研究制订科学的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和长期发展规划,协调中央、省级、地方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各资源型城市根据全国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的战略,依据各自资源型城市产业现状,进行详细论证并及时反馈。加快政企分开的改革步伐,明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力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运行的主体,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成为为企业提供服务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调控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硬环境,为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协调内外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资源型城市中,国有企业经济成份偏重导致城市经济缺乏活力,应积极进行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探索。可以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股权多元化,创办中小企业的孵化器,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成份。
7.结语
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资源枯竭是每个资源型城市都面
临或将来要面临的问题。资源的枯竭时的这些地区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产业集群更加难以形成,对当地的经济乃至所在区域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这类城市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市的再生。只有这样,这些资源日益枯竭,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型城市才能摆脱困境,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的地区才能找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和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2002:37-39.[2] 杨彬彬.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2007,11(4):27-33.[3] 张新颖,吕萍.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7(05)
[4] 吴春玲.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5] 李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J].城市问题,2008(03)
[6] 叶蔓.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低温建筑技术,2006(05)
[7] 刘玉宝.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特点及其历史贡献评述[J].湖北社会科学,2006(04)
[8] 周晓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湖南耒阳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04)
[9] 吴前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模式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10]汤凤丽.资源型城市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途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