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最近,我们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近几年来,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的基层组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领导和保证作用。
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强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市层层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形成了“党委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组织部门具体抓、职能机构配合抓”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格局;采取领导挂点联系、党建创新项目化管理、试点工作目标化管理等方式,有效加强了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
坚持围绕“第一要务”抓党建,使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大局中有作为。市以服务群众更直接,推动发展更有力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党员带头建基地、建公司,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建双带”活动。
坚持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目标,不断拓宽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域。市根据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农村向城市社区延伸,由国有集体企业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由机关事业单位向社团、中介组织延伸,通过发展、推荐、委派的方式使绝大多数单位有了党员,同时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依托建等方式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形成了较为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党的工作网络。
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从对市调查的情况看,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执政能力,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理念明显的不适应。调查反映,由于过去长期党政不分,把领导与执政等同,当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之后,一些同志对基层党组织不再直接行使行政权利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有的认为执政是中央和地方党委的事,还有的基层组织的党务干部,在改革中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认为基层党组织处于一种“配角”或“从属”地位,是专做思想工作的“政工部”,是负责党员干部教育的“培训处”,是处理群众意见的“信访办”,而忽视了加强政治上、思想上的领导,忽视了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忽视了对党员进行执政为民责任感的教育。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环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明显的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带来了多个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伴生着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党员的封闭性减弱、流动性增加和社会化特征日益明显党建资讯网,使党的基层组织“空白点”增多,党员管理难度加大。据市统计,所谓的“地下”党员、“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呈上升趋势,“党找党员”和“党员找党”、“三不”党员(不交纳党费、不参加党的活动、不履行党员义务)和“三无”党员(无基层组织管理、无法交党费、无处过组织生活)的现象并存。
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明显不适应。当前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基层党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基层党务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习惯于行政命令,以权代法,会议动员,行政推动。许多基层干部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党”的意识很浓,“执政党”的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干部被“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所困扰,作风不实,方法简单,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迫命令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改革创新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大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在继承中改革,在创新中发展,在求实中前进,才能不断得到加强。
强化功能、明确职能,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通过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这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方式之一,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基层组织在党的执政体系中处于“微观执政”的地位,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必须对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职责和功能进行准确界定,并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
拓宽领域、健全网络,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控制力。拓宽工作领域,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增强渗透力,提高控制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篇: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进入关键期,发展进入黄金期,稳定进入矛盾凸现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从我任公司党委书记的一段时间对基层党员的考察情况看,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执政能力,面临以下几个“不适应”:一是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理念明显不适应;二是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环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明显不适应;三是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明显不适应;四是面对思维观念多样性的新考验,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观念明显不适应。
一、针对这些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提高以下能力:
强化功能,明确职能,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通过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必须对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职责和功能进行准确界定,并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如各个分公司、各个机组),其职能是负责领导本地的全面工作,要正确处理“领导”与“执政”的关系,实行职能分开,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发挥“政 1
治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其职能主要是实施党的政治领导,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正确处理“领导”与“管理”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使党委班子成员依法进入经理层和监事会,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并逐步建立“党政机构融合、党政职能复合、党政干部整合”的工作格局。发挥“协助、监督”作用(如党和国家机关)和“引导、监督”作用(如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也应根据其职能要求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单位的有效贯彻和落实。
二、拓宽领域,健全网络,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控制力。
拓宽工作领域,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增强渗透力,提高控制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根据当前无上级行政主管、无资产纽带关系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现实,要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管理模式,按照“有单位就要有党员,有党员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要有上级,有党组织就要发挥作用”的“四有”要求,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便于管理的原则,以“支部建在单位上”、“支部建在岗位上”、“支部建在党员
活动场所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多种方式,建立党组织,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组织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推动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在农村,要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城市社区,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重点,发挥领导作用;在国有、集体企业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非公有制企业,要围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引导监督作用;在机关事业单位,要紧紧围绕业务工作,发挥保证监督作用。要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来谋划和确定基层党建工作,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和衡量基层党建工作。
四、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采取培训提高、一线锻炼等方法,重
点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领导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身份意识、形象意识,激发党员身份上的光荣感、事业上的责任感、学习提高的紧迫感。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还要使党员干部这一群体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一方面要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好党员“入口关”,积极而又慎重地把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另一方面要保持党的纯洁性,疏通党员出口,建立党内自我纯洁机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从而使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三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和战斗力的基础。
最近,我们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近几年来,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的基层组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领导和保证作用。
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强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市层层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形成了“党委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组织部门具体抓、职能机构配合抓”的基层组织建设格局;采取领导挂点联系、党建创新项目化管理、试点目标化管理等方式,有效加强了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
坚持围绕“第一要务”抓党建,使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大局中有作为。市以服务群众更直接,推动发展更有力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目标,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党员带头建基地、建公司,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建双带”活动。
坚持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目标,不断拓宽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域。市根据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农村向城市社区延伸,由国有集体企业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由机关事业单位向社团、中介组织延伸,通过发展、推荐、委派的方式使绝大多数单位有了党员,同时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依托建等方式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形成了较为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党的网络。
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从对市调查的情况看,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执政能力,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理念明显的不适应。调查反映,由于过去长期党政不分,把领导与执政等同,当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之后,一些同志对基层党组织不再直接行使行政权利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有的认为执政是中央和地方党委的事,还有的基层组织的党务干部,在改革中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认为基层党组织处于一种“配角”或“从属”地位,是专做思想的“政工部”,是负责党员干部教育的“培训处”,是处理群众意见的“信访办”,而忽视了加强政治上、思想上的领导,忽视了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忽视了对党员进行执政为民责任感的教育。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环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明显的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带来了多个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伴生着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党员的封闭性减弱、流动性增加和社会化特征日益明显党建资讯网,使党的基层组织“空白点”增多,党员管理难度加大。据市统计,所谓的“地下”党员、“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呈上升趋势,“党找党员”和“党员找党”、“三不”党员(不交纳党费、不参加党的活动、不履行党员义务)和“三无”党员(无基层组织管理、无法交党费、无处过组织生活)的现象并存。
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明显不适应。当前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基层党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基层党务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做新时期群众的能力不强,习惯于行政命令,以权代法,会议动员,行政推动。许多基层干部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党”的意识很浓,“执政党”的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干部被“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所困扰,作风不实,方法简单,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迫命令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改革创新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大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在继承中改革,在创新中发展,在求实中前进,才能不断得到加强。
强化功能、明确职能,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通过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这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方式之一,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基层组织在党的执政体系中处于“微观执政”的地位,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必须对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职责和功能进行准确界定,并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
拓宽领域、健全网络,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控制力。拓宽领域,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增强渗透力,提高控制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的客观要求。根据当前无上级行政主管、无资产纽带关系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现实,要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管理模式,按照“有单位就要有党员,有党员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要有上级,有党组织就要发挥作用”的“四有”要求,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便于管理的原则,把“支部建在单位上”与“支部建在岗位上”、把“支部建在楼上”与“支部建在党员活动场所上”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党组织,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扁平式和网络化的组织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推动力。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从服务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使党员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是基层党组织全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干部是党的骨干。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的客观要求。根据当前无上级行政主管、无资产纽带关系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现实,要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管理模式,按照“有单位就要有党员,有党员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要有上级,有党组织就要发挥作用”的“四有”要求,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便于管理的原则,把“支部建在单位上”与“支部建在岗位上”、把“支部建在楼上”与“支部建在党员活动场所上”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党组织,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扁平式和网络化的组织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推动力。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从服务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使党员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是基层党组织全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干部是党的骨干。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
第四篇: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浅议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整个执政能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弱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与否。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功能
当前,在少数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中,认识上存在着危险的误区,认为执政是中央以及省、市、县等各级地方党委的事,农村、新经济组织、党政机关等单位中的基层党组织不具有“执政”功能,只起到“执行”作用。这种错误的认识,在较大程度上阻碍和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拥有执政功能。只是由于基层组织类型众多,与之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的类型也各有不同,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所表现出来的“执政行为”和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有所不同。比如,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党组织,它们发挥的是领导核心的作用,直接体现着党的执政内涵,属于直接执政。又比如,1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它们主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党的基层组织,主要发挥协助、监督的作用;各种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主要的任务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利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些基层党组织则间接体现党的执政内涵。并且从共性上来说,基层党组织还都拥有贯彻、落实并反馈党的大政方针,组织、宣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监督管理党员干部等三方面的基本执政功能。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领导经济能力不强,尤其是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欠缺。在思想认识上,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经济的领导是政府的事,从而放松甚至放弃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有的基层党组织中存在失去执政的物质基础的危险。在具体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普遍存在领导经济能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干部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领导经济,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的素质却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不能够有效地驾驭市场经济,起不到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农民发展经济中的领头雁作用。二是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控制力不强。与有的基层党组织忽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相反,也有一些基层党组织把党的工作等同于经济工作,缺少政治意识,认为经济工作搞好了,单位的效益好了,就等于党组织的工作做好了。这样带来了比较多的问题。从基层党组织层面来说,导致了党组织对社会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不断减弱。比如,有的党员过分强调自主意识,忽视作为执政党党员的整体意识,不与党组织的决议保持一致,甚至在群众中散布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有的党员根本不发挥或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些党员缺少起码的政治热情、组织观念,对党组织的活动不积极参与,甚至消极应付。“没有好处,谁当干部”,这些与党的宗旨根本相违背的观念,在党员干部中有一定的市场。三是处理复杂问题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较弱。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群众生活保障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如何正确地依法处理好这些问题,既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又确保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基层党组织显得办法不多,能力不够。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开辟新途径
执政能力体现在实践中,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执政能力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来实现。一要在实践中努力掌握新知识。党员干部是党的执政系统的“骨干”和“细胞”,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具体执行者,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对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农村党员干部在新知识的掌握方面是相对落后的。基层党组织要执好政,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抓紧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重点要抓牢两个关节点:一是抓好 “龙头”。通过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活跃“细胞”。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不懈地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
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二要在实践中努力学习新本领。重点要增强四种意识和能力:一是领导经济、率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基层党组织的中心工作。二是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基层党组织能否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关键所在。三是处理复杂问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基层社会组织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经常性工作,也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功。四是依法执政的意识和能力。这是真正实现让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三要在实践中努力开拓新思路。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必须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自觉地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这就需要在执政的实践中不断开拓新思路,通过思路的创新不断积累新的执政经验,同时运用于新的执政实践中。为此,在工作中要把能否有所创新,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准;把能否总结出执政的新经验,作为考评基层党组织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供稿:中共洋县县委办公室 马俊)
第五篇: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其他区县各镇提高基层执政能力信息摘阅
“三结合”增强干部执政能力 一是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对干部进行集中辅导,并组织科级以上干部进行研讨交流,提高其理论水平。二是坚持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要求科级以上干部和村级两委班子主要领导结合实际撰写心得体会,确保学懂、学透、用实。三是坚持学习与考核相结合,组建考核机构,定期检查干部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并组织开展相关知识考试,保证学习质量。
夯实“五个基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一是夯实思想基础,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和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讲话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树立全新的执政理念。二是夯实经济基础,牢牢把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步伐,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实惠和成果。三是夯实组织基础,完善村民议事规则,落实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四是夯实群众基础,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推进各项民心工程进度,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五是夯实制度基础,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五个一”提高干部执政水平一是讲一课,组织领导干部结合全会精神、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讲话和本职工作,有针对性地讲一堂党课,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水平。二是些一片体会,结合学习全会精神,对照工作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不断增强干部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召开一次交流会,组织干部开展学习心得交流,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落到实处。四是进行一次考试,组织干部进行全会知识考试,并将考试成绩纳入年终考核范围,确保学懂、学透。五是进行一次测评,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测评,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是坚持“六五四”社区党建制度,全面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就开展创建社区示范党组织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不定期召开政协委员座谈会,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帮助扶持弱势群体,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切实做到办实事办好事。三是通过专家辅导、党员自学、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传达贯彻四中全会和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讲话精神,提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处理问题能力。四是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设臵举报箱,公开监督电话,广开监督渠道,督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做到依法执政。三项措施提高干部执政能力 一是结合实际,开展“作为一名农村干部,如何面对父老乡亲”和“我应该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大讨论活动,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强化干部的执政意识。二是实行机关干部下村建制和支部书记工职化管理,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三是健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
抓好思想工作切实服务基层 一是深化全程办事代理制,规范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方便群众办事,截至目前共办结各类事项665件。二是以强镇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特色种养业,同时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目前已培训农民600人次,解决就业500人。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完成年初确定的10项重点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提高城市化率。四是完善帮扶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爱心助残、希望助学等活动,切实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