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课作业之论题:联系实际_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班级:13年建筑工程管理学号:03011301048姓名:刘金婷 论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江泽民同志把这样的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而上世纪末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状态。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一是指人均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发展不平衡,是讲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民主建设和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继续执行并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与人类能和谐统一。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说不仅物质生活富足殷实,而且人
民的民主权利、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
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
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
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
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
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
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
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
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
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则进入了矛盾凸显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篇:党课作业之论题:谈谈你对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论题:谈谈你对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中央明确提出:“要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是学好党章。”学好党章,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办事,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是党章的重要内容,是党员标准的具体化,也是衡量所有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作为一名党员只有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才能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党员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权利和义务是辨证统一的,只有切实履行党员的义务,才能切实有党员的权利。履行党员义务是共产党员的天职,是向党组织所做的庄严承诺。
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党员义务和权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履行义务是行使权利的前提,行使权利是履行义务的保证。
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一切行动均要以维护中国共产党和服务人民为宗旨。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做到正确认识权力,合理享有义务。
11级对外汉语胡洁
2012/12/15
第三篇:请阐述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请阐述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答:江泽民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我国人均生产的物质产品和社会财富较少,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均占有及能够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消费的物质产品较少。偏重于满足物质消费、生存性消费,而精神消费或文化消费,特别是发展性消费还得不到有效满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在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既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又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目标。这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目标。
第四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毛概作业
众所周知,十六大提出了我们党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等。十六大指出,“全面小康”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目标,但又不是一个一蹴而就、轻易实现的目标。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决不可盲目乐观、急于求成。
我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而农村的相对落后和发展的不平衡也决定了它的渐进性。我国人口的70%在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突出表现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仍占相当的比重,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观念亟待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限于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也必将更加幸福美好。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的又一有力证明.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看法
在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而经济建设位于“五位一体”的首位,因为经济建设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下面谈一谈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方面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建国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照搬苏联,从苏联学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计划期间,正是在这种体制的组织下,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任务的完成,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改革势在必行。在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之后又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2007年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