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你对德宏州建设“文化强州”的认识和思考?
谈谈你对德宏州建设“文化强州”的认识和思考?
答: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彻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全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鼓舞志气、激励斗志、真正做到文化兴、人心齐、边疆稳。二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国门书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芒市文化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州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全州各个县市(区)都有达到国家规范化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每个乡镇都有多功能综合文化站,每个行政村都有多用途文化活动室。三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德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德宏经济支柱性产业。德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充分挖掘其丰富资源,是德宏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真正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州的关键所在,可 -1-
以说产业强,强州才立。要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珠宝翡翠、红木家具等专业交易中心,全力打造“美丽德宏〃中国玉都”和“瑞丽东方珠宝城”、盈江 “翡翠毛料城”,芒市“珠宝文化城”。加快开发翡翠珠宝产品、民族工艺品、民族美术工艺品、民族服饰产品、民族乐器产品、生态文化产品、高档红木产品等七大系列特色文化商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具有南亚、东南亚区域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促进德宏旅游的崛起。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德宏旅游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化的魅力。要充分发挥德宏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优势,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打造“德宏响声系列”,巩固提升我州特有的节庆会展品牌,办好珠宝文化节、中缅胞波狂欢节、勐巴娜西风情节、葫芦丝文化节等四大文化节会。六是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强州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民族文化强州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更新思想理念,创新体制机制,不拘一格,海纳百川,最大限度地调动州内外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强大人才合力。
德宏州委党校第20期中青班学员 付正江
2013年6月10日
-2-
第二篇:关于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关于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社会各界的共识。抢抓当前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需要我们紧紧围绕“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下硬功夫,做大文章,见真成效。
做大产业规模,筑牢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根基
近三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领跑”产业。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文化产业总量仍相对较小、实力仍相对较弱。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必须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以赴推动产业上规模,发展上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我省环京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应当说,我省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印刷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未来发展应当以石家庄、保定、廊坊等城市为重点,以三河国家级印刷装订基地和河北数字印刷产业园为依托,整合区域印刷资源,建设2至3个印刷产业聚集区,打造环京津现代印刷产业带。并以此为基础,聚集区域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出版传媒、文化会展、版权贸易、发行物流等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与珠三角、长三角并驾齐驱的环京津文化产业隆起带。
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必须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数字传媒和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推动文化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应用新设备,发展新业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促进我省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实施项目引领战略,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所确定的“出版产业创新工程”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应抓住我省推进正定新区、黄骅新城、曹妃甸新城和北戴河新区开发建设的有利时机,规划实施一批高水准的文化产业项目,切实提高新兴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产值。
做强骨干企业,培育建设文化强省的主导力量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骨干文化企业的数量还不多,综合实力还不强,影响力还不大,还需要进一步形成使优秀文化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机制。
一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企业机制创新。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一方面,抓紧建立和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以适应国有文化企业在转企改制后对资产管理、干部管理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机制创新,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使企业不断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
二是整合资源,扶优扶强。打造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文化企业,不仅需要企业内生活力,积聚实力,也需要政府外加助力,整合资源,推动企业发展。在研究制定下一步文化改革发展战略规划时,应当像整合钢铁、煤炭和港口企业那样,制定实施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做大做强骨干传媒集团的战略举措。
三是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上市融资是做强骨干企业、做响企业品牌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已有近50家文化传媒企业上市融资,而河北尚无一家。我省应切实把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急事抓紧抓好,争取使1至2家文化企业早日上市融资。
做响文化品牌,打造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支撑
我省虽拥有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但缺乏深入挖掘、精心打磨和不断创新,迫切需要通过全方位努力,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品牌优势,打造出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一是深入实施精品战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打造精品力作,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也需要制定奖励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文化市场主体倾力打造河北的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推出能够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佳作,尽快形成能够代表河北水平、燕赵风范,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集群。
二是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提高河北文化的海内外影响力。要把文化走出去纳入全省对外开放大格局,支持优秀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河北、走出国门,支持和鼓励我省文化企业到省外、境外投资、贸易、办厂、办店和开发项目,组织或参与全国性、世界性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全面提升河北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三是大力强化人才战略,为河北文化品牌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企业的成长、产品的研发、品牌的打造,关键在人才。应进一步加大各类高端和紧缺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经营的文化企业领军人才,一批具备较高素养的文化创意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一批文化大家、创作名家和艺术名人。要真正拿出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人才成长的环境问题,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和社会氛围。
第三篇:扎实推进“文化强州”战略实施
扎实推进“文化强州”战略实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发展道路作出了明确指向,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战略性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全面准确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和“惠民”两大主线,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我州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文化强州”建设进程。
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力推进全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以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管理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平台。加快推进延边图书馆新馆、延边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内部管理进程,全面实现明年州庆前顺利开馆。认真实施一乡(镇)一个综合文化站、一村一个文化大院、一个社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的“三个一”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建立健全乡镇综合文化站相适应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做到建好一处,用好一处,管好一处,确保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挥好作用。
二、以迎州庆60周年为契机,繁荣艺术精品创作
紧紧围绕明年建州60周年重大节庆日契机,精心组织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演出,调动和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与活力,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认真策划和创编州庆60周年重点献礼剧目,尤其是策划好大型歌舞表演节目(剧目)。
三、以文化阵地为依托,以“送戏下乡”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的文化阵地作用,发挥好免费开放的平台作用,引导和服务广大群众。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增加基层服务站点,大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认真组织各艺术团体深入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精心组织群众文化馆(站)创编适合基层群众演出的文艺作品,并深入基层开展演出活动。积极开办各种辅导班和培训班,辅导和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和相关群众,提升基层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村屯、进社区活动,不断满足各类群体的欣赏需求,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
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继续做好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做好我州渤海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期保护管理工作,积极推动渤海中京考古遗址公园申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程;加强朝鲜族古村落及传统民宅“百年老屋”的保护力度,全面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加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展示点、传习所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图们江—中国朝鲜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进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点到面的转变。积极做好联合国、国家、省和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
五、坚持繁荣与监管有效结合,促进文化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以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为重点,大力开展文化市场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积极培育新兴文化市场的发展,加快建立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挖掘、培养和引进国内外动漫创作和动漫制作人才,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继续扶持和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向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转型。
六、积极实施项目带动,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大力促进演艺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长白山阿里郎》、《四季如歌》等精品剧目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深度整合延边歌舞,打造延边歌舞的优势品牌。继续遵循“规范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的思路,引领网吧服务业、休闲娱乐业、工艺美术业等产业健康发展。
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
按照国家和省文艺院团改革的精神,全面做好专业艺术院团的整合工作,优化配置资源,提升延边歌舞的竞争力。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新动力,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期,为不断提升延边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州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谈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谈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我们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 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来看一下,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形成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既尊重差异,又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领域,不断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祖国培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们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要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要有发达的经济外,还要有繁荣的文化作支撑和指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
动力。当今世界,在和平发展的趋势下,一个国家国民的现代化素质、科技教育水平、民族文化精神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是现在国与国竞争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的武器,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促使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文化蕴含着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进行生产的热情。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物质文明也要受到损害。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信念,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已经越出国界。文化的对外交流虽然促进了文化上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由此引起世界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斗争,相互吸纳和排斥。而我们作为以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大国,我们应该学会在变动的世界格局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事务,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我们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要博采世界文化之长,不断丰富和发展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民族的尊严,保护国家的利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更大的增强中国国威,争取实现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对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上,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文化产业来说,不少人还只是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表层上来认识的。事实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主要是以知识创新为依托,而不是以物质的生产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是产品中文化含量的增加和文化附加值的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资源的配置上以智力、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来进行,而不是依赖于土地、石油等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知识经济使人类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日益攀升,并逐步推动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的转轨。它一方面反映出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劳动力结构和产值结构方面的巨大变化,代表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步转换到心理、审美、意志、娱乐为中心的新层次上。这都需要我们在文化建
设中逐步体验和实现,变成自己的文化创新。
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为中国文化能够引领世界文化潮流奠定重要基础的必要准备。
第五篇:浅谈你对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浅谈你对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从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国家对“校安工程”尤为重视,针对校园安全的话题也称出不穷,在校园里不仅仅是学校的基础施设是大问题,对学校的的消防安全教育也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如何在校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消防环境是我们消防部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难题。本人通过对近几年学校消防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发现,学校火灾事故有的是主观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客观防范不力造成的。因此,如何将消防安全教育与消防安全管理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消防安全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成为当前学校、消防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体会,就良好安全习惯养成和校园消防安全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把握的特性来与大家深入探讨,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现状
邓小平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消防教育同样需要从娃娃抓起。目前我国学校课程中很少开设消防课程,部分学校消防宣传也只是走个过场,没有从开发学生兴趣,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入手,让学生切实掌握消防基本知识。部分学校甚至存在学生消防观念淡薄,如何报火警、如何逃生自救、如何灭火等基本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有的学校领导没有忧患意识,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只顾保证升学率,面对火灾教训不以为然,认为学校近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主观上对消防安全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很少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更不提组织学生进行灭火逃生演习了。
二、加强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的目的现实告诉我们,教育是引导防护的核心手段。重视消防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宣传,只有宣传到位了,宣传质量提高了,才能扩大消防知识的普及面。消防文化进校园首先应当走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集体观念,使学生掌握消防知识和逃生技术,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火灾的危害,懂得防止火灾的基本措施和扑灭火灾的基本方法,更要增强他们生命意识,教育他们珍惜生命,远离火灾,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加强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几点想法
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林曾这样说过:“只有自救的人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如果在学生时代注重培养内在的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学会在灾难与危险时的预防与自救常识,掌握生存与救助的技巧,就能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临危不乱,成功化解危机和风险。学校应将消防科学纳入教学日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开设专门的消防课程,形成一门专业课,也可把消防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和技能训练或军训过程之中,把消防文化纳入人文文化教育范畴。
1、成立职责分明的领导小组
学校应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将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列为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重视消防安全宣传,真正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应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消防教育工作小组,加大消防安全意识宣传力度,力求达到师生人人懂得消防知识、懂得火灾预防措施、懂得火灾时的逃生自救方法。
2、编制消防教材,力求科学实用
学校消防安全教育仅靠宣传标语和聘请消防部队进校进行简单的授课等形式来完成是不够的,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不久便会忘得一干二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应根据中不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编写一套系统全面、易学易懂的消防安全教材。除了从正面宣传安全防火的意义和义务,大力宣传《消防法》,讲解消防安全常识外,还可以借“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穿插介绍国内外消防技术手段和世界防火趣闻,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方法来吸引教育学生,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消防知识的兴趣。
3、扩大校园消防宣传途径
(1)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除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外,消防安全知识教育也应列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周安排课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学习与消防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共场所及家庭消防安全知识。切实做到课时、教材和师资“三落实”,确保学生受教育率达到100%。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当地消防机关工作人员来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使师生对火灾的预防、灭火常识、逃生自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学习。学校也可组建师生义务消防队,加强灭火实战演练。
(2)制作消防安全警示牌、消防安全知识挂图,分别挂到校园的各个场所,如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场所、图书馆、食堂等场所,便于学生随时了解、学习、警示,做到警钟长鸣。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网络、周末录像等播放防火科教片,定期举办消防安全知识“墙报”“专刊”“校园消防橱窗”“标语”等加强消防知识的宣传。
(3)举行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教师在每项活动中要制定好评分标准,尽量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辅助学生制定好评定表格,并把评分标准量化,教师到最后再去总评,并且要十分注意学生实践过程时的情况打分。
(4)利用全国“119消防日”加强消防宣传,广泛向师生发放消防常识资料等。
(5)突出应急消防实战演练。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重大的跨越,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把从书本、课堂、培训等平时教育学习获取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自防自救的技能。一方面要加强疏散逃生的能力实战训练,定期的组织学校师生开展逃生疏散演练,模拟烟雾环绕,某点着火的环境,引导学生如何在有限的逃生时间里,处危不乱,辨明逃生方向,避开有毒烟雾,实施科学避险,尽可能的减少盲目、慌乱和踩踏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初期火灾处置能力的实战训练。由消防部门派专业人员面对面地向学校师生讲解灭火器的种类、性质和使用方法。现场点燃火点,组织学生进行扑灭活动,以类似这种直观的灭火演练,使学生们盲目无意识不科学的应对火灾事故的行为转变成有意识、科学而规范的判断处置能力,安全防范意识入脑入心。
4、上街宣传消防安全知识,让社区人人了解消防,注意消防。同时,开展调查活动。调查学校、家庭、社区消防知识的普及程度,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向家庭、社会宣传。真正起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效果,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5、加强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的长期性 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消防安全素质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接受安全教育的环境感染和教育暗示是一个长期被动的过程,学校应充分担当主动宣传教育引导的重任,按照新《消防法》第一章总则第六条规定的“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纳入校园经常性工作及安全系统化教育范畴,制定专门的校园消防安全教育读本,每年定期的让学生接受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6、突出学生成长特点和接受特性,分阶段进行校园消防安全的教育
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人的知觉行为通常表现出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和组织性的心理特征。依赖着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人的知觉,而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学生时代贯穿了小学、中学、大学的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各阶段人的心理特征也是变化不定的。小学生阶段,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而情绪、性格往往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方式需要在提高提高趣味性方面入手,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中学生阶段,他们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对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对社会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消防安全教育工作领域可以向社会层面过渡,多组织开展一些与社会面互动的活动,譬如举办消防夏令营、消防体验日等。大学生阶段、他们心理发展完善,社会化程度提高,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了正确的认识,社会需求迫切。这个阶段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应在社会领域的基础上进行,可以由大学生组成消防志愿者团队,承担一些消防职能部门的辅助工作。譬如向社区居民、单位场所发放消防宣传资料,开展消防安全咨询日,开办消防知识讲座。自行组织模拟实战的应急疏散逃生及灭火演练等。
7、突出榜样表率的激励作用
结合青少年青春期模仿、崇拜的心理特征,校园消防安全教育要注重消防安全先进模范的培养和宣传,以榜样的思想来激励学生,用榜样的行为来指导学生。譬如学校可以每年评选“消防志愿者”,“消防小卫士”等,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消防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促使被评选上的学生更加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增长防范自救技能,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维护消防安全的行列中来,影响周边更多的人参与消防安全工作。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是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几辈人甚至数辈人的不懈努力。紧抓起孩子稚嫩的手,坚实的走好迈向未来的每一个脚步,今日一小步,明天一大步,消防事业将前景无限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