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目前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党 基层组织 建设 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提到了全党面前。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科学化水平, 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目前需要深刻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机关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始终以“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的还提出“党建带工建、团建”的工作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担负的任务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不够”:
1、支委班子“三力”不够强。一是凝聚力不够强。有的班子不能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个别班子成员统揽全局能力较差。二是执行力不够强。有的班子年度工作思路不清,缺少有效工作计划。三是战斗力不够强。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
2、党务干部“内功”不够足。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教条主义比较明显,抓工作怕担责任;有的目光短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缺乏紧迫感、危机感。二是人文素质较低。有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知 1
识结构不够全面。三是工作本领较弱。有的谋划和落实能力比较弱,推动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比较缺乏。四是责任心不够强。有的服务意识淡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五是作风上不够实。有的精神松懈,工作懒散拖拉,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3、党员主体“作用”不够好。新时期“急、难、险、重”任务比较少,真正把党员放到风口浪尖上去考验的机会也不多。平时,一些党员放松对自身要求,混同于一般群众,个别的甚至落后于群众,表现有的在工作上拈轻怕重,在名利上“勇往直前”,有的事业心下降,当官不干事,干事不用心,在位不在岗,在岗不尽责,而党支部没有更好地对党员做教育督促工作,使党组织缺乏吸引力,降低了团员群众对加入党组织的热情。
4、组织生活“内容”不够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组织生活,一方面可以活跃气氛,有张有弛,更重要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但有的党支部很少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总是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照抄照搬,满足于一般地完成党委布置的任务;有的党支部抓党员教育的次数不算少,“三会一课”也能按规定进行,但是工作浮在面上,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形式,不求效果;有的党支部以改进党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为名,将党支部、党小组活动与打牌、吃饭等混为一体,使党的组织活动“变味”、“走形”,使组织生活变得庸俗化,久而久之,党员对活动失去了参加的兴趣和热情。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一定角度说,既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方面原因,也有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不到位”:
1、思想转变不到位。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党务干部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基层党建工作呈现出不适应状态。如,个别党支部的活动方式未作出相应调整,致使党员对党组织的依托感和归属感逐步淡化;又如,个别党务干部价值取向发生积极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
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些模糊的、错误的认识不自觉地表现在党的组织建设中。
2、责任意识不到位。有的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存在“抓党建是软任务,抓业务是硬道理”的观念,抓党建工作停留于会议、文件落实,缺乏实实在在的“硬手段”;有的党支部脱离党建工作现状开展党建“创新”,导致“创新”缺乏生命力,不能有效推动工作,提升水平;有的还存在“新瓶子装旧酒”、遍地开花等形式主义倾向,致使党员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学习培训不到位。目前还存在以会代训,以干代学的做法,致使一些党务干部,特别是一些新任党务干部,既缺少党务工作知识,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支部工作的开展。
4、主体地位不到位。从党员自身看,党员对主体地位认识不够,认为在党内工作、生活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是党的领导干部,而党员不过是被指挥、被管理、被教育的对象。从组织角度看,个别党务干部把党员仅仅作为党的工作对象,忽视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党的制度角度看,有的党支部忽视党员的民主权利。
5、教育监督不到位。有的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没有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这就形成了一种效应,导致个别党员有意识无意识地效仿,制度的权威性被虚置。
三、当前和今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各级机关党委正视存在的问题,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创造新环境,探索新思路,运用新办法,优化新机制,努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创新,具体是以下“增强五种观念”:
1、增强学习观念,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做到以学为荣、工学相融、学有所乐。一是要抓好支委班子建设,对支部书记要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新任支部书记要及时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党务工作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党务工作水平。二是要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党支部要把政治学习与业务探索有机结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学习跟进。
2、增强党性观念,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积极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形象”、“亮出身份、作出表率、树立形象”等主题活动,使支部党员做到讲政治,立场坚定向我看齐;讲效率,服务高效向我看齐;讲服务,优质文明向我看齐;讲业绩,业绩突出向我看齐。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牢固树立集体、责任、荣誉的观念,通过“共产党员示范岗”、先进党支部、先进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以及执法示范岗、执法规范标兵等评选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3、增强组织观念,不断推进党组织工作规范化。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分工,形成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严格党内生活制度,支部要定期分析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委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和总结好的基层工作经验,注重培养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交流经验,以点代面,同时要加强对对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检查、督促和考核。
4、增强创新观念,不断提升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在工作形式上要结合实际,改革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形式,增强支部组织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力求新颖,丰富多彩。在工作内容上要具有时代性,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主题,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克服党建“老面孔”现象,增强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如户外拓展、体能竞技比赛等,让大家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激发集体荣誉感。
5、增强服务观念,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要在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党内情况通报反馈、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党员进步激励等制度上进行积极探索、实践,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要完善落实党内关怀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既要启发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又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广大党员在尽义务、做贡献的同时,切实感受到平时有人管、遇事有人帮,有效把广大党员群众凝聚在党
组织的周围。
第二篇:关于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纽带,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桥梁。基层组织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声誉,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这样的重大问题。公安边防部队基层党支部是基层单位履行新使命、实现科学发展的领路人,是深化爱民固边战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抓好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的实践人,因此,适应新形势,破除发展难题,推动基层党支部科学发展已成为牵动当前部队全面建设的重点戏。
一、目前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工作方法、活动内容,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诸多不适应。一些党的基层组织确实存在着软弱涣散的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一是抓党支部建设工作体系还不完善。目前,虽然按新形势任务要求建立了一系列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措施,每半年一次考评已成为“定式”,但就目前全部队来讲,对基层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培训帮带体系还不够具体,出现了对不同建制的党支部建设评定标准“一刀切”、管理教育“一般粗”、制度落实“一个样”现象,区分类型细化精化做得不够,机关对基层党支部的专门考核还未做到经常化,平时积累的量化成绩不够,易导致一次性评定结果“失真”。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机关的帮建不到位有关。未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界定共性标准与具体区分标准,对基层党支部日常量化考核施之偏软,导致基层支部成了“睁眼瞎”。另一方面与个别基层党支部未能将自身建设与其他基础性工作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有关。将党支部建设列于“三基三化”之外,使组织建设按部就班在“慢车道”行驶,出现“剃头挑子一头冷一头热”现象。三是与党支部建设形势分析制度未真正建立起来有关。一些基层单位建设形势分析会涉及党支部建设很少甚至“空白”,这使得基层党支部未能及时剖析整改不足,结果导致问题“累积”,可持续发展受累。
二是个别党支部抓组织制度落实还不够。个别党支部对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经常、不规范,为图省事,将政治教育与党课教育合并,以行政会议代替党的会议,出现不伦不类现象;有的党员干部参加组织生活不自觉,找借口逃避党内学习教育;有的支部民主生活会缺乏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氛围,变成“吹捧会”、“摆功会”。这些时间“挤占”、内容“跑题”、人员“溜边”、效果“打折”的问题,不仅使组织生活缺乏质量、落于“虚处”,更重要的是将组织功能弱化,对基层党组织发展建设危害极大。问题的产生,一是与支部日常管理教育不力有关。将党员队伍管理教育与部队行政管理混淆,对增强党员意识、先进意识、模范意识的教育不够,针对党员队伍现状经常查摆问题工作滞后,个别支部书记、副书记人为将党务工作行政化,使党内管理教育“党味”淡化。二是与督促罚后机制不完善有关。目前,部队对基层建设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奖优罚劣制度,对基层党支部每年开展评优,对获部局“先进党支部”的支部书记给予立功奖励,但在惩罚督促方面做得不够,虽然我们开展了大力度的建章立制工作,但对末位的支部整改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
支部抱着无所谓、“平常心”的态度对待自身建设、应付党建考评,易出现落实制度形式化、走过场现象,最终导致个别基层党支部发展滞后,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是个别党支部书记务党能力还需加强。部分党支部书记是业务出身,有的对党务工作不熟,开展工作易出现被动、穷于对付局面;有的虽掌握一些党建知识,但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思路不多、办法不多、创意不多;有的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依赖机关帮建,出现推一推、动一下,不推不动现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为基层党建发展带来了困难。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培训机制还有不足。对新任党支部书记集中时间岗前“恶补”有余,长期灌输教育不够,机关培训后不及时跟进问效终端效果,未经常深入基层就党支部建设开展专题辅导,使培训后的支部书记后劲明显不足。二是个别支部书记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不愿想党务难题、不善想党务新举措,结果只能原地踏步。
二、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对策建议
要想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最关键的是要将科学发展观扎实落实于基层组织建设之中,形成一套边防特色的评价体系、推进落实组织制度常规化与制度化、加大党支部书记能力建设,多形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驶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是着力基层党支部科学评价体系建设。要加大基层党支部建设在基层基础建设中的比例,作为单独一项考虑。可对研讨基层党支部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项会议制度、将党支部建设状况作为支队级单位基层建设考核必考单独一项,做到支队级党委谋划基层建设必议、基层形势分析会必议、支委会研究自身建设必议,推动建设长效化、考查经常化、督促常规化。
二是着力落实组织制度规范化机制建设。要严格坚持党委统抓,借鉴基层包干点制经验,将支队、大队级党委班子成员参加“双重”民主生活会扩大至经常性参加基层党支部其他组织生活,规定年内参与时限、参与类型、参与方式,在指导中实现督促效应、在帮建中推动落实。要建立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质量评定“指南”,尤其是指导组织民主生活会与党员思想汇报时“如何谈、怎样谈”的方法,为基层提升落实实效指好路子。要加强党员意识的培养教育,在组织生活考勤制度基础上,适当建立党员个人问题点评制度,通过个别教育、集体谈话、党小组会、支委会、支部大会等形式,发动大家对个别党员进行帮教,使其增强党员意识,增强参与组织生活积极性。要将基层党支部建设调研摸排工作转化为全省定期考核大排名措施,建立支队级、大队级党委、基层支部一把手责任,动真格、勇碰硬、敢亮丑,促进各级真正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关心组织建设、支持组织建设。
三是着力基层党支部书记能力建设。要注重完善培训机制,将支部书记培训与干部队伍建设挂钩,在对新任、现任支部书记、副书记培训同时,可考虑将党务知识作为干部日常培训考核“选修课”。对培训后的党支部书记,要坚持长期教、点滴教、随机教原则做好传帮带,通过开展“上岗前谈一次话”、开设“党务难题点将台”、支队、大队两级对点帮扶等,帮助基层党务工作者纠偏正误、充实知识,在不断积累经验中提升能力。要注重支部书记任期考核机制的建立,不仅在培
训中通过理论考试与“实操”方式考核,而且在平常工作中定期以量化形式评定基层党支部书记务党能力,侧重于履职情况、班子建设现状、部队各项工作成效等,合格者保留任用、基本合格者离岗培训、不合格者连同行政职务一并撤换,激发基层党务工作者努力进取、增强素质、尽心工作。
(作者: 广西公安边防总队靖西县化峒公安检查站彭宏辰)
第三篇: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黄石市大部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现状
黄石市残疾人联合会邵诗武
基层残疾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保证,其机构建设、人员编制、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背景下,我市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状况如何?9月上旬,市残联组织开展铁山区、下陆区(以下简称“两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实地走访座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基本现状 2007年市发改委、财政、民政、编办、残联联合发文,明确了乡镇(街道)残联的工作职责,同年黄石市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申请省级和国家级达标。为切实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对残疾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市残联编印了《基层残疾人工作手册》。在全面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中,全市建立健全了以市(县)、区残联为主导、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残疾人组织网络。目前,全市各市、区残联机构全部实现独立,均为正科级单位,实行计划单列,理事长专职,落实了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理顺了组织关系;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配备了享有公益性岗位经济待遇的残疾人专职委员。
2009年3月,在黄石市委、市政府《关于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完善铁山区管理体制的意见》(黄发〔2008〕12号)的指导
下,铁山区2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对社区进行了归并调整,原有的16个社区整合为9个,减少社区7个;按照职能整合原则,对事业单位进行保留、归并、撤销,改革后,铁山区残联机构单列,与区民政局合署办公。改革前,铁山区残联总编制数2个,改革后,核定铁山区残联总编制3个,增加1个编制。目前,铁山区配备9名残协专委和1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铁山区残联各项经费实行单列,区财政每年下拨0.9万元办公经费给区残联。每年征收的残保金用于残疾人事业开支。
2011年4月,黄石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推进下陆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下陆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机构,减少管理层面。改革后,下陆区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原有的39个社区整合为26个,减少社区13个,下陆区残联机构单列,与民政局合署办公。改革后,核定下陆区残联总编制4个,3个行政编、1个事业编。目前,下陆区配备2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6名阳光家园辅导员。同时,为促进下陆区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下陆区委决定在下陆区残联正式成立党组,结束自2005年2月下陆区残联从区民政局独立出来后,一直与区民政局共一个党支部的局面。
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经验分析 两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上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加强和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初步建立了高效精干、办事快捷的政府管理体制,为我市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管理层级。撤销街道办事处,街道残联政府职能由区残联接管,社会职能移交给社区(村)残协,社区(村)残协工作由区残联直接指导、协调,减少了街道残联一级管理层次。通过改革,一方面是精简了机构,合并了社区,达到了减人、减事、减开支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实行“扁平化”管理后,减少了行政管理层级,减少了办事环节,直接提高了办事效率;加之市残联向铁山区残联下放的残保金征收与使用权限逐步到位,铁山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各级责任。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后,区残联由原来的直接对街道残联,变为现在的直接对社区(村)残协,所有的工作必须一竿子插到底,没有中间环节,责权利实现了统一,做得好功劳是你的,出了问题责任也是你的,非常明确。这样就“逼”着区残联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加大自身业务学习力度和对社区(村)残协工作的指导力度及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也“逼”着社区(村)残协不得不积极主动地履行好自己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为残疾人解难事、办实事,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区残联和社区(村)残协形成了很好的良性互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三)夯实组织基础,转变工作作风。区残联经历这次大部制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夯实了组织基础,做到了责任上移、重心下移;服务前移、管理后移,实现了区残联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逐步转变。改革后,区残联的触角直接到了社区和村,区残联的直接服务对象也到了社区和村,这样,区残联更多的职能是如何为社区和村这一级搞好服务,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对街道残联履行的管理职能,对区残联而言是下移了一级,对社区(村)残协而言则是上移了一级,无形中就加强了社区(村)残协的组织基础。街办撤销后,区残联的一些服务职能直接延伸到了社区和村,残疾人办事就比以前更快捷方便了。如改革后,为了方便残疾人,铁山区冶矿路社区实行“一站式”服务,建立了残疾人便民窗口,制作了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服务家园卡,公开了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职责和联系方式,原来要到街道残联“多头”往返办理的事项,现在到社区就可办结。改革后,区残联工作量相应加大,区残联干部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扎根在基层、工作在一线,竭尽全力为残疾人排忧解难。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干部作风转变了,干群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区残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更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把更多财力投入到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两区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良好开局,为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撤并机构,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把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努力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进一步科学制定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工作思
路。一是以健全和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基层残疾人组织基础,切实履行职能,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台账等资料的规范化建设、残疾人服务流程等规章建立和对残疾人工作队伍的奖惩考核机制。三是以加强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综合素质,增强残疾人工作者群众工作能力。四是大力发挥社团、协会作用,团结、教育残疾人,激励自强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五是创新服务方式,加大志愿者助残工作力度,提高志愿助残服务质量。
(二)进一步理清区残联、社区(村)残协之间的管理职能。撤销街道残联,实质上是减少了一级管理层次,区残联直接面对的就是社区(村)残协,社区(村)残协的工作能否开展好,直接关系区残联的工作成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社区(村)残协的工作以前由街道残联布置,街道残联撤销后,区残联直接向社区(村)残协布置工作,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我们认为,一是要优化和精简区残联和社区(村)残协间的管理线条。精简管理线条不是集中管理线条,要切实优化组合社区(村)残协的职责,使社区(村)残协专注于做自己应该做、能够做、做得好的事情,其他的事务能减则减。二是要为社区(村)残协开展好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严格执行社区(村)残协事务“费随事转”,人、财、物相配套。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村)残协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区残联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社区(村)残协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上
探索创新,发挥社区(村)残协联系残疾人的纽带作用,把残疾人的矛盾解决在社区(村),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另一方面社区(村)要将残协工作纳入全局工作的范畴中,同步推进、同步布置、同步检查、同步考核。一要配齐残协班子,社区(村)残协主席由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担任。二要保证残协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社区(村)可以依托当地的公共服务社区(如党员活动室)建立残疾人之家。三要着力培养残疾人专职委员,提升其社会化的工作能力,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四)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大残协”,创新残协“网格化”管理模式。在社区(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将社区(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包含辖区单位、楼栋、约300户居民,将残协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个网格,将残协干部、专职委员、阳光家园辅导员等分布到各个网格中,实行包片负责制度。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村)资源,及时收集各类信息,强化综合管理,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村),就地化解。
(五)进一步总结和推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经验成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尽管是在我市部分城区的先行先试,但在黄石各城区中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其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认真加以总结、提炼和推广。对于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我们也应认真加以分析和对待,不懈地进行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第四篇:关于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深入,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显得日趋紧迫。纪检监察干部既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者,又是开展反腐败工作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近年来,市纪委、监察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省纪委有关要求和规定,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切实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全市反腐倡廉工作保持了平稳健康、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济源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全市纪检监察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以改革、完善和创新。
一、队伍现状
我市现有1个市级纪检监察机关,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纪委(纪工委)、43个市直派驻纪检组和系统纪委。全市专职纪检监察干部25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25人,占人员总数的89.3%,45岁以下干部205人,占人员总数的81.3%。市纪委监察局现有在编干部职工47人,其中干部44名,领导班子成员9人,内设科室14个,7个正科级科室,7个副科级科室。
二、当前纪检监察组织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同级党委尤其是“一把手”监督缺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以来,重视和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现行的体制、机制等原因,尽管相关法律法规赋予了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对同级党委(党组)的监督职责,但基层纪委(纪检组)在实际操作中显得力不从心,对同级党委(党组)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很难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方法,致使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一把手”长期处于监督的“空档”。
(二)基层纪检书记(组长)兼职太多,负担过重。这个问题在乡镇、街道办事处表现尤为突出。我市十六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90%以上纪委书记分管工作在十项以上。除纪检工作外,纪委书记分管工作涉及宣传、信访、稳定、综治、政法、农经(审计)、消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等,分工太多,负担过重,造成纪委书记精力不足,顾此失彼,影响了工作成效。除此之外,部分乡镇纪委书记同时分管土地、城建、工业、环保、招商引资等工作,这些工作工作量都比较大,日常性事务多,造成“副业”冲击“主业”,党政工作交叉不分,很多时候是纪检员在应付纪检工作,而纪委书记则游离于纪检工作之外,对纪检监察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部分基层干部对纪检工作认识不到位。调查发现,部分基层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对纪检工作重视不够,业务生疏,对市纪委安排的各项工作配合不力。尤其在查办案件方面,存在对涉及本辖区的案件不仅不予积极配合,反而极力袒护、掩护,四处说情,干扰案件查办的现象。还有的纪检书记(组长)认为纪检监察机构不过是查办案件,平时又没有什么案件可查,兼几项工作理所当然。有的甚至热衷于干其他,不愿意搞纪检,忘记了自己的监督检查职责,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其他工作上,结果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四)一些单位专职纪检干部长期缺位,影响工作正常开展。调查发现,在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的新形势下,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存在一定的弱化现象。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人员裁减等原因,基层单位普遍存在人手不够问题,有的单位专职纪检员只有一人,办案时临时抽调人员,造成案件办理质量不高,同时案件积压,不能及时查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稳定。由于人手不够,在对待市纪委安排的各项工作上也存在疲于应付现象,纪检监察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素质参差不齐。队伍素质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在客观上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然而,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中,仍存在部分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由于岗位调整、人员经常变动等原因,有的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生疏,知识面窄,理论水平、工作思路等相对滞后,一些干部甚至有“干纪检是暂时的”等消极思想,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纪检监察工作质量的提高。
(六)执纪环境导致畏难情绪。当前,个别纪检监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一怕得罪领导。监督检查、查办案件,担心领导不支持,更怕查出问题领导不满意,以后工作难以开展。二怕影响人际关系。监督上级怕遭打击报复,监督同级怕妨碍团结,监督下级怕伤和气,影响今后工作和自身的发展。担心自己管多了,干部不理解,甚至产生反感心理,使自己原本融洽的人际关系恶化了。三怕影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怕自己管严了、限制多了,会成为干部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绊脚石”,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可查可不查的案件便不了了之。有的同志缺乏工作主动性,坐等领导指示。
三、原因浅析
(一)机制体制不完善,监督制约工作不力。当前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机构不完善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导致基层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不能也不可能加强监督工作。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必须接受同级党委(组)的领导,其实质就是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必须接受党委(组)书记的领导。既要接受其领导,又要对其实施监督,在这种管理体制及特殊情况下,基层纪委和纪检监察干部的“生杀大权”掌握在同级党委和“一把手”手中,对其不能也不敢监督。
(二)考评体系不健全,缺乏工作量化标尺。目前对基层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的绩效考评仅限于一年一度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百分量化和派驻纪检组长述职评议,对其本人具体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以及工作能力、工作效率等情况没有更加科学完善的考评办法,容易造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工作量化标尺和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造成纪检干部工作缺乏积极性。
(三)工作环境不优化,外界干扰因素多。部分基层主要领导存在求稳怕乱心理,对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抓的力度大、查的案件多就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损害当地形象,出于“保护”干部、“维护稳定”的需要,对一些已经发现的案件线索提出不予立案的要求,从而造成基层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在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时受到很大程度的掣肘,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工作,更难有所创新。
(四)忙于日常性工作多,业务学习少。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一项纪律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搞好专业培训,保持知识更新,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纪检书记(组长)对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缺乏兴趣,缺乏热情,心浮气燥,坐不住,学不进,工作中忙于应付,满足于得过且过,对政策法规知识一知半解,遇到具体事情,往往凭主观意识和老套路、老经验办事,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不够,钻研不深,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造成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滞后于实际工作。
(五)政治生活待遇低,影响工作积极性。纪检干部往往局限于本系统内提拔任用,“出口”不畅。如从市纪委、监察局选拔的干部,大多交流到相关乡镇或局委担任纪委书记或纪检组长,向系统外交流使用的很少,给纪检干部整体能力的提高带来一定的局限,同时影响了纪检干部工作积极性。
四、对策初探
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并进行认真剖析,我们认为,要解决当前纪检监察组织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以人为本,从机制创新入手,着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切实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和纪检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一)创新干部管理体制,强化对同级党委监督。积极探索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管理新模式,试行对乡镇、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统一管理,实行编制和工资单列。实行统一管理后,派驻机构直接受上级纪委、监察局领导,重要情况和问题直接向上级纪委、监察局请示、报告,它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并有权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违反党纪政纪的问题进行初步核实、参与调查,独立性、权威性愈加突出,既可以有效加强对同级党委(党组)的监督,又可以解决基层纪检干部分管工作过多、“专职不专”问题,同时加强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
(二)完善组织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干部队伍。所有纪检机构都要配齐配强人员,每个纪检机构至少要配备2名以上的专职干部,规模大一些的单位和乡镇可适当增加。纪检干部务必做到专职专用,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纪检工作。乡镇纪委书记分工要与纪检监察工作相近,对分管工作过多没有足够精力抓纪检监察工作的纪委书记,由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协调,合理调整其分工。同时要紧紧抓住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的有利时机,主动加强与组织、人事、编制部门的沟通联系,明确派驻机构纪检监察室级别,理顺纪检监察工作体制,为纪检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纪检工作是一项原则性、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纪检干部是监督查处违纪党员干部的干部,这就要求纪检干部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学习、实践才能造就。要经常性地开展纪检监察干部专题业务培训,在培训范围上尽可能地扩大,培训内容上尽可能地丰富,培训方式上尽可能地多样,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培训成效,不断提升纪检纪监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纪检监察干部的要求。
(四)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激发干部工作热情。一是加强对基层纪委(纪检组)工作的整体考核。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体系,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使考核结果尽可能客观、全面、真实、准确,把考核的最终目标定位在有效地促进并落实工作上。二是对基层纪检干部的个体考核。要把纪检工作的整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对查案办案、执法纠风、宣传教育、源头治腐、信访调研等各项工作进行量化管理。要进行业绩综合评分排位,并把考评结果与干部使用、评先评优相结合,充分调动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的内在积极性。对那些理论基础差,实际工作能力低,又缺乏上进心的同志,应调离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五)加大人员交流力度,提高纪检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要建立纪检监察干部交流制度,加大纪检监察干部交流力度,尤其是适当考虑在非系统内的流向问题。对在纪检监察机关工作时间较长且成绩突出的干部,原则上通过提拔、转任的办法,交流到其他部门工作。在关心爱护纪检监察干部的同时,要加快队伍更新步伐,严格选调干部,把那些政治基础好、原则性强、学历较高、专业对口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志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使基层纪检干部队伍结构更趋合理、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要切实关心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想方设法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五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部署。社会管理的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突破点也在基层,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武进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近年来我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成效
针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建双赢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居(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对接与融合,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服务力得到有效提升,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在条块结合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覆盖。近年来,我区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突破传统“单位式”的党组织组建模式和城乡界限,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党组织,切实提升基层组织设置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形态稳定、机制开放的区域性组织网络。根据全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和优化村域布局的需要,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将全区有关村党组织升格为党委或总支;按照城市社区模式建立农村社区和拆迁安置小区党组织,探索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根据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推行村企联建、企企联建等党组织设置模式,使行业党组织活动与行业自身的特点紧密结合。统筹城乡党建,打破城乡界限,推行机关事业单位与村、社区、企业结对共建党组织模式,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在经费保障、人才聚集、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镇、开发区成立流动党支部,加强对流动党员 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规范建设,目前全区269个村,98个社区,已建立31个村(社区)党委,286个村(社区)党总支,41个村(社区)党支部,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有效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在开放互动中实现基层党群工作优势互补。整合党群资源,牢固树立大党建意识,积极推进党群工作一体化,通过整合阵地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行政资源等,将党群工作统一部署、统一配置力量,使党群组织在人、财、物的利用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合城乡党建资源,积极适应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组织联建、队伍联抓、活动联办、信息联通、发展联促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组织联建,共促党建”活动,通过机关党组织与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结对联建,大力推进城乡党建工作的对接与融合,有效建立起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发展共赢的长效机制。整合党组织自身资源,利用武进党建网、武进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组织工作视频会议系统等平台,建成了武进区党建信息化系统,为共享党建信息资源,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在村居自治中促进基层管理服务规范民主。在村委、居委的日常建设中,实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方针,村里的重要公务、公益事业、财务管理等变过去的干部“说了算”为村民“说了算”,变“行政命令式”为“民主商量式”,变过去的“为民作主”为现在的“由民作主”。如今,村中的大事都由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全区镇、村自觉按照《组织法》办事已经蔚然成风,村务公开率达100%,涌现了一大批村民自治模范村。特别是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中,礼嘉镇、湖塘镇、邹区等镇把涉农、惠农政策交给群众,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决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在强化服务中保障基层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预防化解发展中的各类矛盾为着力点,切实加强群众工作,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及时详细将党的方针政策和区有关政策宣传贯彻给全体居民,确保政令畅通,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相对复杂的征地拆迁工作中,基层干部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全力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推进了农村城镇化步伐。同时,村级组织积极组织开展基层社会治安防范和群防群治建设,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村级治安监控系统建设等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并通过细致入微的群众工作,在源头及时预防和化解大量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仅今年以来,村级组织调解和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就达8000余起。
二、当前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区基层组织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社会管理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都与基层基础工作跟不上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为:
1、部分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与领导核心地位还不相适应。少数村“两委”关系不顺,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一些村党支部越权包办,把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归为己管,村委会只是形式。一些村委会位置不正,揽权越权。村委会认为他们是全村村民选举产生的,比数量不多的党员选举产生的党支部应该更有权威,不愿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导致领导关系错位。同时,村委会还认为他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不用党支部领导。少数党支部自身建设不过硬,凝聚力不强,难以起到领导核心作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2、基层组织建设的推进水平与改革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撤村建居、村居合并、大型安置小区的管理及组织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各类大型安置小
区的服务管理中,由原来多个村委拆迁安置到一个社区的,基层党组织还未能有效整合设置,组织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社区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未理顺,服务管理工作出现真空,社区居民缺乏归属感,对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带来严重隐患。
3、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社会发展变化还不相适应。农村地区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少数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一些基层党组织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缺乏发展农村经济新举措新办法。部分基层干部自身素质较差。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漂浮,作风不深入,等靠要依赖思想仍然存在;做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手段方式还有不足,对如何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办法措施不多,影响了基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措施的落实。
4、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力度与实际工作需要还不相适应。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经济实力不强,党组织发挥作用缺乏物质基础,影响了农村干部的积极性,没有经济基础为民办实事好事。特别是在城镇社区方面,受经费保障不足等限制,社区工作人员配备不到位,日常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的情况相对突出。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建议
在城镇化全面加速的大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树立强基固本的思想,以“一村一社区”为模式,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和城镇社区建设,重点围绕组织网络构建和服务管理工作做好文章,在工作重心上进一步下移,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创新,在人财物保障上进一步强化,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切实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末梢,真正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一是加强城乡社区组织建设。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
主体、管理服务站和综治办为依托、以物业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将社区党建工作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纳入总体规划,确保撤村建居、村居合并等工作落实后,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创新社区管理格局,全面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推广“网格化管理”和楼道长、志愿者队伍建设,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建立区级机关与社区挂钩联系制度,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加大对社区工作的扶持力度。
二是推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始终把服务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在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加大区、镇两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重点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拓展社区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扶贫济困、就业社保、综治平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切实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理顺行政事务与社区服务的关系,把社区工作从纷繁的部门条线下派任务中解放出来,全心投入服务管理工作。积极打造服务品牌,通过设置“一站式”、“一门式”的社区服务站,通过资源整合,在社区内逐渐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社区服务社会化引入机制,通过培育中介组织和服务实体,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服务,扶持、培育和发展贴近社区居民需求的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服务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三是推动基层民主自治落实。把人民群众依法直接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最广泛途径,着力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保障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尊重群众合理意愿的基层民主制度,提高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建立健全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科学界定决策范围,严格规范决策程序,坚持实行“一事一议”,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群众当家作主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有力 的监督机制,疏通干部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渠道,构筑起增强提升干部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平台”。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建立社区居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关系,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树立关口前移理念,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四是拓宽畅通的诉求渠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使社区真正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成为反映居民诉求、协调利益关系的重要渠道。继续推进和完善社区民主议事、民主评议等制度,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善于用民主、法制和示范的方式方法来指导工作,通过协调、协商、教育、引导的方法,使各方利益主体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反映诉求,并积极主动地协助党和政府及时妥善处理各类事件,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社区、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切实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建设者、管理者、受益者。
五是强化群众工作能力水平。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深入做好群众工作。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开展经常化业务培训,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管理社区事务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加大对基层工作经费的支持保障力度,推行职业认证制度,配齐配强社区工作人员,落实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保障队伍的稳定。以改进作风为根本,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串千家门,知千家情,理千家事,解千家难,暖千家心,真正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让广大居民群众感到温暖。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把量化考核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完善社区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充分释放广大社区工作者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