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大关于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实施培养机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实施培养机制改革的意见(试行)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4-16 14:25共 16人浏览[大] [中] [小]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09]1号)文件精神,为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10年9月起,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纳入我校实施的培养机制改革体系。在《中国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农大研生字[2009]1号)的内容基础上,具体规定如下:
一、缴费标准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各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实行交费就读,除MBA、MPA、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招收的研究生以外,其他类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按6000元学年标准缴纳学费。
二、奖助政策
除MBA、MPA、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招收的研究生以外,其他类型的非定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由学校提供400元月的基础生活津贴,并鼓励导师提供助研津贴;非定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助管、助教岗位及医疗保障方面享受与其他非定向全日制研究生相同的待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均可参与研究生奖学金评选。
三、本方案自2010年9月起实施,2009年入学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并纳入。
二0一0年一月十三日
主题词: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改革意见
中国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2010年1月13日印发
第二篇:重庆邮电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重庆邮电大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为加强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总则。
一、培养目标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掌握所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我校研究生标准在校学习年限(学制)为三年,学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在校学习时间最短不得少于两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六年。
三、培养方式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二)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导师应根据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出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研究生的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低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低于1年。
(四)鼓励实行双导师制,一位研究生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研究生导师来自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论文工作须在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五)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设置应遵循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应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一)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每一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规定修满不低于33学分的课程,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6学分。
(二)学位课:学位课是反映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是获取硕士学位必须通过的课程。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相关要求分别如下:
1、公共必修课:7学分;
2、公共基础课:不低于3学分;
3、专业基础课:不低于6学分。
(三)非学位课:非学位课程是根据各学科研究方向的要求并结合研究方向的特点,为研究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以及为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反映现代科技水平和学术前沿的课程等。非学位课包括专业课、自选课和实践环节,相关要求分别如下:
1.专业课:为保证研究生有必需的专业知识,根据研究方向设置的课程。专业课学分不低于4学分。
2.自选课:为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而设置,包括第二外国语、公共选修课和研究生导师允许的跨学科专业选修的课程。
3.实践环节(必修)
(1)实践:2学分
主要指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实践,并写出总结报告,由实践单位给出评语,通过者记2学分。
(2)工程或项目实践:2学分
主要指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并写出论文或研究报告,由实践单位给出评语,通过者记2学分。
(3)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应参加不低于6次的学术报告。
(4)文献阅读综述或行业分析报告:1学分
研究生在开题报告前,必须阅读本学科基础理论、前沿技术或最新工程技术方法的国内外文献,文献数不低于25篇,其中中外文学术文献不低于8篇,并写出不低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或写出本行业的分析报告,或写出本行业现状及发展概述报告,由研究生导师指导并组织考核。
(四)其它
1.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
2.凡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研究生,应按本学院学位分委会和研究生导师的要求补修至少两门本学科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并将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补修课程只计成绩,相应学分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五、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内并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业务学习和科研能力等三个方面。其具体要求按《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管理办法》执行。
六、学位论文
(一)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
1.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
2.学位论文的开题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内完成,由各学院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后方能继续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会应公开举行。
(二)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重在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2.学位论文的答辩申请、评阅、答辩与学位授予原则上参照《重庆邮电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
七、其它
(一)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每三年作一次全面的修订,由研究生部组织,各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具体实施,并由研究生部汇总上报校学位委员会通过后执行。
(二)本总则涉及的“不低于”、“不得超过”、“不得少于”、“至少”均包括本数。
二○一○年九月
第三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
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本单位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和差异。
二、培养模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共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培养环节
(一)学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二)课程分类与学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类与结构参照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含必修环节)最低要求27 学分,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三种:
(1)基础理论课:以数学课程为主,全校设6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2门。
(2)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位”和“专业选修”两类。其中专业学位类设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业选修类设置若干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3)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类。其中:公共必修类课程
包括:政治理论课2门,外语1 门;公共选修类课程设置若干门,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三)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有别于我校现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为方便教学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原则上不应相同,名称相同的情况下,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区别。
(四)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专业实践阶段可以在研究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开始,也可与课程学习穿插进行,但累计时间必须达到要求。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②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1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上网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和选题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实践环节。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3学分:实践计划与选题报告(置换选题报告)1学分,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置换成绩单中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2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
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百分制”评定并在网上录入成绩。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四、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且满足要求,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专业课程的设置等。学制、公共课、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由学校统一规定。
(四)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23前,启动布置
2011年12月26日-2012年3月23日,各单位制定
2012年3月26日-3月28日,各单位上报数据
2012年4月1日-4月30日,研究生院汇总数据
(五)本培养方案从2012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2011年12月19日
第四篇:重庆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范文)
重庆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试行)
重研院[2009]29号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 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积极开展学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特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制订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充分发挥各培养学院的专业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体现特色和差异,在确保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持同一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和积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
二、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应用型研究生,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以满足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组
制”,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或由多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应在1个月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并与导师一起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确定培养学制。
三、学制及总学分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为2~3年,具体学制在研究生入学选定导师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并经所在学院批准。在学制时间内,课程学习环节一般为一年,专业实践环节和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该类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时间为3.5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均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至少5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28学分,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12学分,学位论文不少于12学分。
四、课程学习
(一)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结构可参照2008版全日制普通硕士生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需要,改设部分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公共课程可采用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自然辩证法、外语与数学等教材,也可与校内学术型硕士要求一致;专门技术课程可根据领域的不同行业或工作性质设置;学院应保证为学生开设一定的面向行业实际的专业课程,安排一定学时的行业实践训练。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程(含基础必修、专业必修、公共必修)至少18学分,开设专业讲座课程至少两门,每门1学分;应设置不少于2门(4学分)应用性强的行业特色课程。
(1)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课堂讲授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数学基础课或专业基础理论课(3学分)
专业应用基础课(2~6学分)
专业应用技术课(4~8学分)
其中应用技术课应适当安排实验环节。
(2)选修课及实践教学(不少于10学分)
选修课主要应结合本学科主要应用研究方向及本领域工程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设置。选修课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界人士承担部分课程。选修课应包含2学分的人文管理类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课一般为考查课程。
非本专业报考的硕士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1~4门本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进行补修,该类课程不计学分。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每个专业领域应指定2门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由校内教师和现场专家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其中校内教师的授课时间不得少于1/2,一般以授课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外专家一般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累计时间不超过总学时数的1/3。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必须在完成全部的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② 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内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董事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研究生应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各单位汇总后于第二学期结束前2周内报研究生培养管理办公室。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该环节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360学时(每周30学时,按12周计算),计算总学分为12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应做好专业实践活动的登记工作(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工作日记》)。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12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采用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实际管理课题(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及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
(2)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的有关要求执行。
(3)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和进展;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等。
(4)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七、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获得硕士毕业证,并被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应按照以上要求做好相应培养方案的制定,工程硕士按专业领域制定培养方案,风景园林硕士、会计学硕士及法律硕士按专业大类制定培养方案。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及部分新增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等。学制、学习年限、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按学校统一规定执行。
(四)时间安排:各有关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于7月8日前报送到研究生院培养办。
(五)各单位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研究生院
2009年6月23日
第五篇: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解决现行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市场化分配程度不高、分配秩序不够规范、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的问题,保障国有企业职工切身利益,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8〕5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国家、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的要求,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升国有企业效率为中心,建立健全与我市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市属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市属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系,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方向与适应我市国企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党组)作用,坚持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保障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依法落实董事会工资分配管理权,使工资收入分配机制符合国企发展规律。根据我市国有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行业分布、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效益导向与兼顾公平相结合。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在经济效益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统筹处理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和企业内部不同岗位职工之间的工资分配关系,既充分体现效益和业绩,又保持相对公平。
坚持市场决定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发挥市场在国有企业工资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职工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适应,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相匹配,能增能减,富有弹性。更好发挥政府对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建立健全制度科学、程序规范、公正公平的事前引导和事后监管机制,规范工资分配秩序。
坚持分类规范和分级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性质定位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程度,充分考虑企业所属行业特点,合理划分类别,实施工资总额分类管理。按照企业国有资产产权隶属关系,落实政府职能部门和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或其他企业主管部门,下同)监管责任,形成与国资国企监管体制相匹配的工资分配监管体制。
三、健全工资总额决定机制
(一)合理确定工资总额。按照国家和省、市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政策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薪酬策略、生产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职工工资水平市场对标等情况,结合政府职能部门发布的工资增长调控目标,合理确定工资总额。
(二)完善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按照“工资总额和效益同向增减”原则,确定企业工资总额增长或下降幅度。
1.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且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文化类企业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同),当年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可在不超过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范围内确定,其中,以下企业当年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在不超过经济效益增幅的70%范围内确定:
(1)当年劳动生产率未提高、上年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
(2)商业一类企业上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人员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
(3)商业二类企业上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人员平均工资1.5倍以上的;
(4)公益类企业上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人员平均工资1.5倍以上的。
2.实现国有资本保值,但经济效益下降的企业,除受政策调整等非经营性因素影响外,当年工资总额按照以下原则调整:
(1)当年劳动生产率未下降、上年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者上年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未达到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80%的商业一类企业,当年工资总额降幅在不超过同期经济效益降幅的50%范围内确定;
(2)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企业、文化类企业,按时足额上交国有资本收益的企业以及其他未发生亏损的企业,工资总额可以少降或者适度下降。
3.政策性亏损型公益类企业根据功能发挥和社会效益指标确定工资总额是否增减。
4.剔除受政策调整等非经营性因素影响后,企业未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工资总额不得增长,或者适度下降。其中,国有资本减值幅度小于10%的,当年工资总额降幅不低于5%;
国有资本减值幅度大于等于10%的,当年工资总额降幅不低于10%。
5.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企业当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不得超过政府职能部门发布的工资增长调控目标。
6.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但对未完成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下达的经济效益考核目标值的,工资总额可适当少增。
企业按照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确定工资总额,原则上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但发生兼并重组或关闭退出、新设企业或机构、新建项目、增加生产线等情况而规模性增加或者减少人员的,可以参照本企业上一核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合理增加或者减少工资总额。
(三)分类确定工资效益联动指标。根据企业功能性质定位、行业特点,结合与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签订的《经营业绩责任书》,科学设置联动指标,合理确定考核目标,突出不同考核重点。工资效益联动指标原则上为2至3个,最多不超过4个。
1.商业一类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选取利润总额(或净利润)、经济增加值(或增加值)、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其中,确定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资本成本率要以行业平均水平为基础,依据资本市场对标结果确定;
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选取人均利润、人均经济增加值(或人均增加值)等指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指标选取人工成本利润率指标。
2.商业二类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选取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或任务完成率等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选取人均利润、人均工作量等指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指标主要选取人工成本利润率、人事费用率等指标。
3.公益类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选取营业收入或主营业务工作量、利润总额或减亏额等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选取人均营业收入、人均主营业务工作量等指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指标主要选取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等指标。
4.金融类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选取净利润(或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选取人均利润指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指标选取人工成本利润率指标;
风险成本控制指标主要选取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案件风险率、杠杆率等指标。
5.文化类企业社会效益指标主要选取文化任务完成率等体现文化企业社会贡献的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指标(如原创文化产品、演出场次、重大出版计划完成率、再版率、文化产品获奖等);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选取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选取人均利润、人均营业收入等指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指标主要选取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等指标。
6.与工资总额挂钩的效益指标,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因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确需变更的,要在一个会计清算完成后,经企业申请并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同意后方可变更。
四、完善工资总额管理方式
(四)全面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全市国有企业全面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由企业根据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和本企业实际自主编制,按规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备案或核准后执行。
1.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实行备案制:
(1)商业一类企业的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2)开展落实董事会职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改革试点的企业,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同意,可实行与改革试点相适应的工资总额预算备案制管理;
(3)已建立规范董事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近三年企业工资分配未发生违纪违规行为的商业二类企业和公益类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同意,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可实行备案制管理。
2.以下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实行核准制:
(1)商业二类企业和公益类企业的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原则上实行核准制;
(2)商业一类企业未建立规范董事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近三年企业工资分配存在重大违纪违规行为的企业,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认定,其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应实行核准制管理。
3.对实行备案制管理的企业,如发生超提、超发工资总额及其他违规行为的,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可将其工资总额预算调整为核准制管理。
(五)规范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的编制范围和程序。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编制范围原则上应与上财务决算合并报表范围相一致,包括企业(集团)本级的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编制和所属各级全资、控股子企业的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合并报表编制。企业应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依据国有资产产权隶属关系,以企业法人为单位,层层组织做好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编制工作。
(六)合理确定工资总额预算指标基数。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指标由工资总额预算指标和与工资总额联动的效益预算指标构成。工资总额预算指标由工资总额预算基数和预算增减两部分组成。预算增减包括因效益变动增减工资总额和因人员变动增减工资总额。
1.工资总额初始预算基数按照以下办法确定:
(1)已经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企业,工资总额预算基数以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清算确定的上工资总额为基数;
(2)未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企业,初始工资总额预算基数原则上以上企业实发工资总额或前三年工资总额的平均数为基数;
(3)对于新组建企业,可按照同级同类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实有职工人数合理确定工资总额预算基数。
2.效益指标按照以下办法确定:
(1)与工资总额联动的初始效益预算指标基数原则上以上财务决算表反映的效益指标完成值为基数;
(2)效益预算指标目标值要按照效益持续改善向好且具有一定挑战性和行业可比性的价值导向,结合与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签订的《经营业绩责任书》中约定的主要效益指标值合理确定;
(3)劳动生产率指标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应与相同行业、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对标;对缺少行业对标主体的,应选取同功能性质企业或具有较强可比性的竞争类行业(企业)对标;
对相同对标信息缺失的,可与近三年内的同行业劳动生产率先进指标进行对标;
对在本市范围内缺少对标企业的,可与省内其他市州同类企业进行对标。
(七)合理确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周期。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一般按进行管理。对行业周期性特征明显、经济效益间波动较大的企业,或者企业处于筹建期、初创期以及企业存在其他特殊情况的,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同意,工资总额预算可按周期进行管理,周期最长不超过三年。周期内的工资总额年均增长应符合工资与效益联动的要求,不得超过周期内年均效益增长幅度。
(八)强化工资总额预算执行。国有企业应严格执行经备案或核准的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并应与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联动。执行过程中,因企业外部环境或自身生产经营等编制预算时所依据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的,应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原则上不得高于调整前的工资总额增长幅度。
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应加强对监管企业执行工资总额预算情况的动态监控和指导,并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清算和批复。
五、加强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管理
(九)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在经备案或核准的工资总额预算内,依法依规自主决定内部工资分配。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根据企业功能性质定位、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等情况,科学自主编制工资总额预算方案,逐级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动态监控机制,确保实现工资总额预算目标。企业集团应合理确定集团总部工资总额预算,其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原则上应低于本企业全部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十)规范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国有企业应健全以工资总额管理为核心的人工成本调控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工成本不合理增长,健全职工工资增长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立健全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位价值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并结合企业经济效益、发展战略和薪酬策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等形式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岗位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合理拉开工资分配差距,调整不合理过高收入。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岗位价值度较高的岗位,薪酬水平原则上坚持逐步向劳动力市场价位的中高分位接轨;
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岗位,薪酬水平应坚持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中分位接轨;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岗位价值度较低的岗位,薪酬水平应坚持按照不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中低分位确定。加强全员绩效考核,使职工工资收入与其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挂钩,切实做到能增能减。
(十一)规范企业工资列支渠道。国有企业应调整优化工资收入结构,明确工资发放渠道,逐步实现职工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发放透明化。严格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将包括各种津贴、补贴等在内的所有工资性收入一律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不得在工资总额之外以其他形式列支任何工资性支出。
六、严格落实工资分配监管制度
(十二)加强和改进工资宏观调控指导。市人社局负责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会同市统计局定期发布不同职业的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
同时,根据省政府职能部门发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非竞争类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调控水平和工资增长调控目标,切实做好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宏观调控工作。
(十三)落实企业主管部门和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职责。企业主管部门和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负责指导所监管企业编制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做好所监管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的备案或核准工作,加强对所监管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监控和执行结果的清算和批复,并于每年6月底前将所监管企业上工资总额预算执行情况报市人社局备案,由市人社局汇总报告市政府;
同时,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可按规定将有关情况直接报告市政府。
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报送所监管企业工资总额执行结果备案的内容和材料包括:企业报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备案或核准的工资总额;
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清算确定的应发工资总额;
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及职工年平均工资;
与工资总额联动的企业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完成情况及与市场对标情况;
工资总额预算和执行情况的总结分析报告;
企业劳动工资年报和经审计的财务决算表。核准制、备案制实施办法由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负责制定下发。
(十四)加强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内部监督。国有企业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的运行。董事会应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工资分配事项,加强对工资分配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企业监事会应加强对工资分配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工资分配制度并督促落实。企业应将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情况作为厂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定期向职工公开,接受职工监督。
(十五)建立国有企业工资分配信息公开制度。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国有企业应结合负责人薪酬信息披露工作,将企业上应付职工工资总额、实付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增长幅度等信息,于每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信息披露办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
(十六)落实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制度。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政府国资委等部门,按照国有企业工资收入监督检查相关规定,定期对各企业执行工资收入分配政策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发放工资、滥发工资外收入等行为。加强与出资人监管和审计、税务、纪检监察等监督的协同,建立工作会商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监督效能,形成监督合力。
对国有企业存在超提、超发工资总额及其他违规行为的,扣回违规发放的工资总额,并视违规情形对企业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认真组织实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为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做好统筹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同时,各单位、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和时限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十八)统筹推进改革。各企业要自觉树立大局观念,认真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改革规定,确保改革政策落到实处。各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要根据本意见,抓紧制定所监管企业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于2018年12月底前报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后实施。
(十九)做好宣传引导。各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解读,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重大意义,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正确理解和支持改革,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凝聚放大社会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良好氛围。
(二十)适用范围。本实施意见适用于市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包括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资监管机构和政府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部门(机构);
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企业本部及其所出资的各级独资、控股的企业;
其他市属各部门、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企业主管部门)所管理的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依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由政府有关部门或机构作为实际控制人的企业和市属集体企业,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本意见所称工资总额,是指由企业在一个会计内直接支付给与本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本意见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我市现行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规定,凡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