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对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交流题纲
加强对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情况汇报
一、近几年来,我市对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主要成绩:
1、领导重视。几年来,市一直指定市委一名副书记挂驻我县。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经常深入我县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经常与党政一把手交流、谈心,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对我县的政治、经济及各项工作进展也比较了解。在检查指导要作过程中,市领导充分肯定成绩,对存在问题及时批评指正,引起县党政一把手的高度重视,起到了较好的诫勉作用。几年来,我县党政一把手没有出现滥用概权力及违纪现象。
2、措施得力。近几年来,我市开展了一系列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勤政廉政活动,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三讲”教育活动,县党政一把手敢于面向实际,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都比较实事求是地总结成绩;敢于揭短,敢于亮丑,都比较客观地查摆存在问题,深刻地揭示原因,使党政一把手进一步端正了思想认识,理顺了工作思路,规范了各项工作程序,在权力使用上接受群众监督、接受社会监督。同时,-1-
县党政领导班子每年都召开一至二次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加强了对党政一把手的制约和监督。
3、制度健全。几年来,根据市委的要求,我县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党政领导班子勤政廉政制度、县党政议政制度、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合作制度等,明确规定了县党政一把手参政、议政程序和权力范围。同时实施了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了党政一把手的制约和监督。
二、近几年来,我市对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存在的不是:
1、监督还不够。几年来,市向县(市、区)部署工作,下达任务多,与县级党政一把手一起开展工作少;到县(市、区)检查、指导工作多,检查监督党政一把手工作少;与县党政一把手见面多,与下级、党员、群众见面少。这“三多三少”的现象,导致市对县级党政一把手的了解有一定局限性。
2、制约还不够。几年来,市对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问题,一般都是对事不对人,责任也只追究班子不追究个人,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现象。
三、今后,加强对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权力和监督的几点意见。
1、增加议政透明度。在重大决策上,应事先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征求意见,然后才提交班子会议讨论决定;在贯彻落实上,要建立定期交流汇报制度,让班子成员了解落实情况;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决策决议,尽可能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加大监督力度。市委、市纪委、市监察部门要时时加强对县(市、区)的监督力度,采取多层次、多渠道了解掌握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权力使用。
3、加大制约力度。对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存在问题,要分清责任,及时批评指正,不要得过且过。
4、加强制度建设。使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行政权力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篇:浅谈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及其监督问题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全国掀起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潮,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寄予更大的希望。县级党委、政府的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贴得很近,处在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线,党政“一把手”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其决策与权力行使对整个县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与支配作用,其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所以,加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将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包装民主,以书记(县长)办公会作铺垫定格常委(常务)会
作为县级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议事机构的书记(县长)办公会,其会议主题和重点应当是研究县级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及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初步意见形成议题,提交常委、委员或政府组成人员及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后再提交常委(常务)会研究,科学、民主决策。然而,这一议事机构却被部分“一把手”们作为实现个人目的的决策机构予以滥用。时下,一些党政“一把手”为实现其个人目的既要主观武断又要体现“民主”,于是利用书记(县长)办公会和常委(常务)会作文章,将议事机构充当决策机构加之滥用。首先,通过书记(县长)办公会将个人主张强加于少数几个圈内人员之中,形成所谓的“共识”,之后拿到常委(常务)会上去进行民主包装。如在宁波原市委常委兼鄞县县委书记和县政协主席范文浩的一手把持下,县委常委班子中制度松散、民主尽失,特别是在投资立项等重大经济决策和用人问题上,多以书记办公会定调后在常委会上简单地以少数服从多数拍板通过,后期的常委会基本上由范一人布置、大家执行。又如吉林省靖宇原县委书记李铁成,几年间利用书记办公会的特权直接插手干部调动数百次,想升官的要向他送钱,想换个“好位置”的要向他送钱,即使是不想升官也不想换“好位置”的人,也得向他送钱,否则位置就被送钱的人顶掉了。以至到了年节,有的乡镇正副职之间还好心地互相提醒:“该去给李书记表示表示了。”在他家门口送钱的人甚至排起队来,成为一道“风景线”。尽管这是个别地方的现象,但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这种由不廉洁的“一把手”引发的大面积的不廉洁,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形象的损害极大。
(二)暗箱操作,绕开民主
县级“一把手”们掌握着支配本地区公共资源的大权,开发商、经销商为分享公共资源一杯羹,使尽浑身解数攀附“一把手”这棵大树,少数“一把手”在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低下其高贵的头颅,甘当开发商、经销商手中的棋子,官商勾结,为其奔走呼号、暗箱操作,插手矿产资源开发、土地使用、工程项目招投标等,致使公共资源领域民主尽失。
(三)疲劳战术,草率决策
部分县级党政“一把手”在召开常委(常务)会时,往往采取疲劳战术和突然袭击的手段,对本地区的重大事项,为达到个人说了算的目的,会前不打招呼、不通气、不让班子其他成员知道。会上,首先将一些无关紧要的议题放在前面进行,安排大家反复讨论或审议,东拉西扯拖延会议时间。在参会人员身心十分疲惫的情况下,才将早已盘算好但必须“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议题抛出来,昏昏愕愕中疲惫不堪的班子成员们一时拿不出建设性意见,又想急于休息,大家便唯唯诺诺,顺着“一把手”意图草率决策。
二、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顺、监督乏力
我国现阶段的监督体系,从形式上看是比较全面的,有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但监督力度和效果却不够理想。首先,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属于同体监督,这种监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上级监督不着。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最为有力的监督。但因人力、时空等原因,其监督形式大多数是以听汇报了解情况为主,辅以巡视、检查、届中届末考核。这种监督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很难深入其本质。群众戏称为“管得着的看不见”。二是同级不愿监督。县委常委、政府党组成员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最直接有效的监督。然而,同为一个班子成员,在“班长”面前,谁愿给“班长”提不同意见。谁提了,谁就有可能被扣上拆台、闹不团结的帽子谁就会受到打击和排挤。于是呼,对“一把手”的所作所为,班子成员只好看在眼里、封在心里,不愿履行监督职责。三是下级不敢监督。作为同体监督机构的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计部门,其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干部任免、供给关系均在地方,且为下级部门,级别低微,对涉及“一把手”的问题,谁敢过问?群众戏称为“看得见的管不着”。其次,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虽属异体监督,但
人大和民主党派一方面必须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另一方面其供给关系和个人仕途升迁与党政“一把手”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对县级党政“一把手”仍然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第三,群众、舆论媒体由于缺乏与党政“一把手”接触的渠道,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监督。
(二)渠道不畅,监督无门
党政“一把手”的权力运行是在特殊的环境里利用特殊的方式完成的。如各种形式的会议,上下左右打招呼、个别几个人的口头交代、电话指示等。当“一把手”不再用手中的权力为民谋利益时,其权力运行便由光明转入黑暗,重大项目决策、重要资源开发利用、重要人事安排、大额度资金和物资调度使用、工程项目实施、土地划拨出让等,事前事中不向社会公示,不搞评估论证,不搞专家咨询、不征求群众意见,不让群众旁听,规避招投标,在这种情况下,监督者对黑暗中运行的权力的监督便形同聋子和瞎子。监督渠道被堵塞,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四权”皆空。
(三)意识淡薄,缺乏责任
首先,部分县级党政“一把手”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根深蒂固,高高在上,没把自己摆在应受监督之列;有的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对来自上级的监督,认为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思想上闹抵触情绪;对来自班子内部的监督,看成是拆台,把不同意见看成是“杂音”,心里不痛快,利用权势将他人的意见压下去、顶回去;有的甚至对监督者、举报者进行打击报复,等等。在这种灰暗心态支配下,一些民主素质较差的县级党政“一把手”往往大权独揽,惟我独尊,缺乏被监督意识。至于那些有腐败行为的“一把手”根本就漠视对自己的监督。
其次,有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不愿履行监督职责。对“一把手”的权力运行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的担心给“一把手”提意见或建议会影响上下级关系,甚至遭到打击报复;有的从自身利益考虑,对“一把手”事事附和,甚至为了取悦领导而放弃党性原则;有些党员对歪风邪气不敢反对,只求自己安宁,而不愿监督;有些党员缺乏党的基本知识,对党内规章知之甚少或根本不了解,不知道监督什么、怎样监督。
实际上,对“一把手”不敢监督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较为普遍的。因此,无论对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增强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加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的对策
(一)理顺体制,强化监督
加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最根本的是要在确保县委、政府对该地区行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权力的前提下,加强“制度对权力的制约”和“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并在党内实行适度“分权制衡”,以防止“权力失监”以及权力过分集中而造成专断和腐败。一是加强上级监督。主要是加强上级党委、纪委对县委、政府“一把手”的监督,将巡视制度延伸至县级;二是加强同级监督。监督必须以权力、权威为后盾,否则对权力监督就是一句空话。要加强县纪委对同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的监督,首先可考虑探索改变县级纪委的领导关系和供给关系,改由目前的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领导为由上级党委和纪委领导;供给关系由地方供给改为中央直接供给。其次,将县纪委的机构级别提升,与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平行”。消除现行领导体制上客观存在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弊端,以保证纪检监察监督权的权威性和对县级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
(二)落实“四权”,畅通监督渠道
要认真抓好党务、政务、村务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的健全完善和落实,坚持做到重大事项事前公示,采取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召开听证会,让群众代表旁听会议等形式落实好党员干部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让党政“一把手”的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同时,通过加强县级党政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定期向人民群众发布政务信息,特别是认真搭建好“书记信箱”、“县长信箱”这个县委、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广大群众能够向县领导直接对话,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应该知道的事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确保广大监督者的监督渠道畅通无阻。
(三)强化责任意识,形成监督合力
一是上级党委、纪委要履行好对县级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职能。要充分发挥上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和新闻宣传等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集体监督的合力。上级纪检、组织部门要会同审计机构严格把好党政“一把手”任前、任中和离任三个关口,对有调整意向的干部,结合班子考察、考核,提前进行审计,避免选用干部失察、失误;要发挥好任中审计的“预警”作用;加大离任审计的力度,分清经济责任,使离任干部不交马虎帐,上任干部不接糊涂班。二是加强巡视。巡视组要真正发挥“钦差大臣”的作用,切不可与县级党政“一把手”粘粘糊糊,沆瀣一气,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耐得住清贫,要能够沉到乡、村一级“微服私访”,才能真正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接触实际,听到实话,也才能切实履行好“巡视”职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三是依法依纪保障党员监督的权力。党员是监督的基本主体,能否动员广大党员行动起来,积极投身监督,关系重大。要把他们的监督权不折不扣地交给他们,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截留、剥夺。四是进一步加强县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在监督县级党政“一把手”问题上,按照职能做好分工,同时,还应加强彼此间的协作,在监督层面上密切配合,并重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的作用,以建立全方位、多途径的监督网络,制约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的行使。五是强化群众监督。坚持深化群众对县级党政“一把手”从政用权行为的监督,抓好政务、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增加透明度,为群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提供条件。六是保证县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确保其从法律的角度监督各类职务犯罪行为,这对于遏制县级党政“一把手”职务犯罪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加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及其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在于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多,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主力军,他们能否善用手中的权力,实施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培养一个在复杂形势下能够担负起一个县的稳定和发展重任的领导干部不容易,而在党风和社会风气还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要让这些基层领导干部垮下去却是很容易的。因此,无论是上级、同级还是下级,都要对县级党政“一把手”多敲警钟,对其权力运行加强监督,才能够帮助他们增强拒腐防变和民主执政的能力,让他们真正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第三篇:浅谈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及其监督问题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全国掀起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潮,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寄予更大的希望。县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贴得很近,处在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线,党政“一把手”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其决策与权力行使对整个县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与支配作用,其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所以,加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将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包装民主,以书记(县长)办公会作铺垫定格常委(常务)会
作为县级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议事机构的书记(县长)办公会,其会议主题和重点应当是研究县级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及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初步意见形成议题,提交常委、委员或政府组成人员及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后再提交常委(常务)会研究,科学、民主决策。然而,这一议事机构却被部分“一把手”们作为实现个人目的的决策机构予以滥用。时下,一些党政“一把手”为实现其个人目的既要主观武断又要体现“民主”,于是利用书记(县长)办公会和常委(常务)会作文章,将议事机构充当决策机构加之滥用。首先,通过书记(县长)办公会将个人主张强加于少数几个圈内人员之中,形成所谓的“共识”,之后拿到常委(常务)会上去进行民主包装。如在宁波原市委常委兼鄞县县委书记和县政协主席范文浩的一手把持下,县委常委班子中制度松散、民主尽失,特别是在投资立项等重大经济决策和用人问题上,多以书记办公会定调后在常委会上简单地以少数服从多数拍板通过,后期的常委会基本上由范一人布置、大家执行。又如吉林省靖宇原县委书记李铁成,几年间利用书记办公会的特权直接插手干部调动数百次,想升官的要向他送钱,想换个“好位置”的要向他送钱,即使是不想升官也不想换“好位置”的人,也得向他送钱,否则位置就被送钱的人顶掉了。以至到了年节,有的乡镇正副职之间还好心地互相提醒:“该去给李书记表示表示了。”在他家门口送钱的人甚至排起队来,成为一道“风景线”。尽管这是个别地方的现象,但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这种由不廉洁的“一把手”引发的大面积的不廉洁,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形象的损害极大。
(二)暗箱操作,绕开民主
县级“一把手”们掌握着支配本地区公共资源的大权,开发商、经销商为分享公共资源一杯羹,使尽浑身解数攀附“一把手”这棵大树,少数“一把手”在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低下其高贵的头颅,甘当开发商、经销商手中的棋子,官商勾结,为其奔走呼号、暗箱操作,插手矿产资源开发、土地使用、工程项目招投标等,致使公共资源领域民主尽失。
(三)疲劳战术,草率决策
部分县级党政“一把手”在召开常委(常务)会时,往往采取疲劳战术和突然袭击的手段,对本地区的重大事项,为达到个人说了算的目的,会前不打招呼、不通气、不让班子其他成员知道。会上,首先将一些无关紧要的议题放在前面进行,安排大家反复讨论或审议,东拉西扯拖延会议时间。在参会人员身心十分疲惫的情况下,才将早已盘算好但必须“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议题抛出来,昏昏愕愕中疲惫不堪的班子成员们一时拿不出建设性意见,又想急于休息,大家便唯唯诺诺,顺着“一把手”意图草率决策。
二、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顺、监督乏力
我国现阶段的监督体系,从形式上看是比较全面的,有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但监督力度和效果却不够理想。首先,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属于同体监督,这种监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上级监督不着。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最为有力的监督。但因人力、时空等原因,其监督形式大多数是以听汇报了解情况为主,辅以巡视、检查、届中届末考核。这种监督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很难深入其本质。群众戏称为“管得着的看不见”。二是同级不愿监督。县委常委、政府党组成员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最直接有效的监督。然而,同为一个班子成员,在“班长”面前,谁愿给“班长”提不同意见。谁提了,谁就有可能被扣上拆台、闹不团结的帽子谁就会受到打击和排挤。于是呼,对“一把手”的所作所为,班子成员只好看在眼里、封在心里,不愿履行监督职责。三是下级不敢监督。作为同体监督机构的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计部门,其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干部任免、供给关系均在地方,且为下级部门,级别低微,对涉及“一把手”的问题,谁敢过问?群众戏称为“看得见的管不着”。其次,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虽属异体监督,但
第四篇:浅谈国有企业“一把手”的权力制约监督和自我约束
摘要:纵观近几年查处的贪腐案件,身赋重权的企业“一把手”落马的案例逐年增多,这一现象令人深思亦令人警醒。如何加强对企业“一把手”的权力制约监督,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和自觉性,这是每个纪检监察干部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一把手” 权力制约监督 自我约束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这两句简短论述,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的决心,也反映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主要领导干部必然要作为权力监督的重点,也必须要带头遵纪守法。对企业“一把手”的认识
在我个人理解,“一把手”就是主要领导干部,对于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企业,“一把手”就是指矿长、厂长、经理、董事长等主要负责行政工作的领导干部。对于“一把手”的称呼,也许很多人会理解为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是组织、广大职工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的象征,在这种强烈的“权力”意识下,有的“一把手”没把握住自己,最终因权毁掉了美好前程,甚至丧失了宝贵的自由和生命。因此,手握重权的企业“一把手”,如何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权力为企业、职工服务,既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又用好权力,这是每个“一把手”都必须认清的问题。另外,“一把手”作为企业倍受关注的人物,言行举止在关系企业发展、职工利益、企业形象的同时,也会影响企业文化,“一把手”在用好权的同时,必须在各方面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成为遵纪守法、遵守道德、爱岗敬业的模范,真正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当好家、带好头,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对企业“一把手”的权力制约监督是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把手”的自我约束也是确保用好权的重要基础。对企业“一把手”的权力制约
制约就是制衡与约束,权力制约是反腐倡廉的保障力。有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身为统管企业发展全局的“一把手”,自然被赋予生产、经营、人事任用等重大权力,如果缺乏对权力的制约,必将导致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产生“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就为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制约,既规范管理,又能充分发挥“一把手”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骨干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制约。
3.1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系
全面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管用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在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形成权力制约大网,从制度上确保“一把手”的权力运行有章可循,避免制度漏洞给权力带来“自由发挥”空间,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
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经营、人事等事务性管理制度,对企业各类业务进行有序管理;二是建立“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即“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领导班子会议研究、集体讨论决定的制度),规范企业决策行为,防范决策风险,有效防止“一把手”个人独断,从源头预防腐败;三是建立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加强对领导人员的监督,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对“一把手”依法依规履职进行有效约束;四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防止“一把手”权力滥用导致腐败。
3.2 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领导班子合理分工,注重权力分配,对“一把手”权力进行有效制衡,企业“一把手”统管全局,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业务都是一个人管,要对整个领导班子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防止“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的同时,充分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团队作用。
3.3 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监督
企业领导班子之间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中要经常沟通,相互提醒,做到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有责任予以劝阻。现实中有一种现象:领导班子成员发现当中有人违反制度规定甚至违纪,特别是“一把手”,其他成员既不敢说也不想说,怕被找“麻烦”也怕得罪人,甚至有人等待好戏上演,这些想法不仅害人,更有可能损害企业利益。因此,领导班子成员要积极发扬主人翁精神和真正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同志、企业怀有高度责任感,而不是事不关己、一团和气,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也要塑造自己博大的胸襟,能听取不同意见,更要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对企业“一把手”的权力监督
在企业管理中,对企业“一把手”的权力监督也很关键。“一把手”是否领导企业依法办企、是否执行企业规章制度、是否遵守党内法规和廉洁
从业各项规定等,这些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一把手”权力的行使不能仅靠个人自觉性,就当今社会关系的复杂和人性本身而言,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很难不产生腐败,因此,必须上、下级联动、内外部结合,编织权力监督大网,将“一把手”的权力置于组织之手、群众之眼下进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1 上级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按
照干部管理权限,上级有关部门要对“一把手”的监督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落实述职述廉、谈话、诫勉、函询、质询等制度,了解其勤政廉政情况及思想状况,发现不良苗头及时教育;二是建立“一把手”向上级进行廉洁承诺制度;三是加强对下属企业的巡查、审计以及对“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深入了解掌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切实加强对企业和“一把手”的监督;四是深入基层广泛收集职工群众意见,了解“一把手”的现实表现;五是加强教育,针对“一把手”开展反腐倡廉、勤政廉政教育,强化“一把手”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
4.2 同级监督部门大胆监督
同级党委、纪委、监督部门要发挥监督作用,大胆监督,加强教育。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企业同级纪委、监督部门对“一把手”确实难以独立行使监督权,但是,不论从工作职责、“一把手”的职工或党员身份,还是从爱护领导干部的角度,同级纪委、监督部门都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做到在企业内部监督客观公正,不留死角、不讲情面。一是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机制,对“一把手”权力运行情况、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等进行检查监督,防止滥用权力、实施贪腐行为;二是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做好对“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纪委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经常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使“一把手”从思想上提高和警醒,防患未然;四要党政组织要注重倾听职工心声,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党内监督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若发现不良反映及时了解情况、教育提醒,形成社会舆论和组织的威摄力。“一把手”的自我约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企业“一把手”,必须加强自我约束能力,苦练“内功”,凡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正人必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实际行动树好廉洁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5.1 注重党性修养
通过不断学习党的政治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内法规,更新知识和观念,不断进行思想改造,跟进时代要求,提高政治敏锐性,加强党性修养。“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作为“一把手”,必须用自己坚定的政治信念磨炼意志、砥砺诱惑,方能一身正气,廉洁从政。
5.2 注重作风建设
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反映党风,特别是作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一把手”,必须树立过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改进作风,为民务实,以自身过硬的作风影响和带动职工,打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和谐企业。
5.3 注重道德修养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道德是管人的灵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官要有官德,要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以德用权,廉洁奉公,从思想深处对腐败怀羞耻之心、敬畏之心,对腐败行为嗤之以鼻,不想为之,防微杜渐,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5.4 强化廉洁从业意识,慎用权力,知法守法
“一把手”必须要树立廉洁从业意识,树立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理念,“清正在德,廉洁在志”,从思想意识上拒绝贪腐。掌握权力就要承担风险,权力越大风险也越大,如果用不好或是滥用职权,不仅贻害人民、国家企业,也伤害自己,伤害小家。因此,要正确认识和运用权力,依法用权,慎用权力,不以权谋私,不权力滥用,要明白,权力是人民群众、广大职工赋予的,它寄予的是人民、是职工的信任和重托,有了权力,应考虑如何权为民所用,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告诫干部“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还要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一把手”必须知法守法,熟悉相关廉洁自律规定、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守,不越雷池半步,洁身自爱,清廉为官。结束语
身为“一把手”,意味着拥有重权,更意味着承担重任,对于这一特殊岗位人员,必须监督好、教育好。要建立健全下下级联动、党内外协调、专门机构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同时,“一把手”要加强自身修养,用自身“内功”和外部监督约束好自己,诚实做人,廉洁做事,用“越清廉,越轻松”的健康心态为自己赢得一个廉洁幸福的人生,为推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创造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制约监督交流材料
在省纪委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重点课题及相关工作调研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武山县审计局局长 杨效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是对领导干部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审计机关只有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组织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审计机关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究竟如何开展基层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才能有效发挥审计机关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结合实际工作,这里我尝试着提出几点思考与个人看法,谨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对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行驶权利制约监督的特点
近年来,武山审计局根据中办、国办及审计署、省审计厅有关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若干意见,边摸索、边总结、边实践,稳步推进党政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好评。2011年-2013年共完成60名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责任人任期各项经济活动的全面审计,揭露违纪违规行为,规范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向相关部门单位和责
任人提出大量的合理化建议意见,促使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按照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责任人分清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基层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适当分解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方式。绝大部分单位都能够按照分工负责原则来确定主要领导干部分管的事项、掌握的权力以及应负的责任,以减少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对具体事务过多插手干预,形成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与权力制约;二是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经济“卫士”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决策情况的审查,重点审查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特别是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分析财政收支的完成及其增长情况,核实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检查是否遵循了“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原则,是否存在财政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等问题,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推动完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体系建设;三是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相互协调。审计机关充分发挥自身熟悉财政财务工作、精通查账业务等专业优势,通过领导干部任中、离任审计,进一步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和财经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监督。近年来,县纪委、监察和审计机关加强了协作配合,特别是实现了资
源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线索移送、案件协查、结果运用等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从而增强了行政监察和审计的合力和效果;四是形成了职能部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一种直接方式,具有其他监督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法律监督是促使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审计监督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政资金安全、推进法治、保障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促进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规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监督作用,特别是但近年来,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等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和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今后将加大对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公务支出预算管理、会议和培训管理、公务接待管理、公务用车配置和管理使用、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管理和机构编制管理的审计力度,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配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进了廉政建设;二是经济责任审计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四是为组织考察干部提供依据,促进了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的完善。因此,审计
工作将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干部管理、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工作围绕加强和改进对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所采取的有效探索
根据工作经验,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对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借鉴和总结一些方式方法,具体归纳为:一是我局按照监督关口前移的要求,每年在工作计划安排中逐年加大任中审计比重,采取主动出击,深入到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建设和“三公”经费使用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及时发现和纠正主要领导干部用权不当行为,揭露和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并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建议,推动建章立制,堵塞各种制度漏洞;二是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监督。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每年从中央、省、市及相关部门争取到的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涉及资金越来越大,财政资金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大。我县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个别项目资金效益低下,财政资金损失浪费。我们按照项目资金使用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将审计工作贯穿于工程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招标、施工图设计、概算、施工、监理、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有效渗透到项目各个环节,发挥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县直各单位、各部门严格执行《天水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办法》和《武山县人民
政府关于加强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实施意见》,加强工程项目监管行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投资绩效,促进政府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当前对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审计对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制约和监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单位存在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不到位、不彻底,存在屡查屡犯的问题。主要因为单位领导对查出问题重视不够,单位内部控制不严,制度形同虚设造成的。二是极个别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加强监督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资金使用中时存在不遵守财经纪律的违纪违规问题。这与领导干部错误政绩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密不可分;三是按照县局现有人员和技术力量,还不能实现和达到审计署提出的审计“全覆盖”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审计监督将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重,上级和社会对审计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局审计人员明显不足,建设项目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空缺,致使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只能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对项目工程预(决)算、工程造价核算等方面监督存在盲区;四是潜在的审计风险较大。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跨度大,工作量大,审计时间紧迫,加上一些单位内部管理薄弱,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资料和手续不全等原因,给审计取证、责任界定和评价增加了难度,从而加大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经济责任不明确。由于没有将单位违纪问题落实到领导者个人头上,没有划清直接责任或间接责任,致使党政领导和组织部门不重视审计结果,进而也不重视整改落实工作;二是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鉴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对每个审计项目、审计环节都要抓狠、抓细、抓紧、抓紧实,一丝不苟。目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各种困难、阻力和干扰依然存在,审计中或多或少存在怕惹人、求稳思想,反映单位问题的多反映个人问题的少,避重就轻的多,一针见血的少;三是审与使用脱节,使审计对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打了折扣。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是为各级党委正确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但在实际中,存在着一方面是审计机关辛辛苦苦查出大量违纪违规问题,另一方面是干部管理部门却不重视审计结果,存在被审计对象已经提拔重用而后审计,形成审计结果与干部使用两脱节,两张皮;你审你的,我用我的现象。
四、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制约监督的建议
一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强化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检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光靠审计部门的努力的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成效。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党政和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工作纳入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总体规划,认真查处审计部门移送的干部违纪问题。组织人事部门要结合干部管理工作需要,真正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杜绝不合理预算支出;二是合理应运审计成果。经济责任审计能否有效地发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应用。组织人事部门在培养选拔党政主要负责人要重视审计成果应运,切实把审计成果运用到干部选任工作中去,作为识别、了解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坚持审用结合,先审后用,不审不用的原则,多听取纪检监察及审计部门意见,把好推荐关;三是建议上级能在人员编制上给审计部门一定倾斜,以解决基层审计机关人员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实际问题。
2014年5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