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方面评估验收的说明讲话
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年文盲工作,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实现科教举国的伟大战略目标的奠基工程。
“普及程度”在“两基”检查和评估验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因为提高普及程度既是“两基”达标的出发点又是目的。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普及程度方面的检查验收和评估的几个问题。
一、“普及程度”验收标准及说明
(一)标准
按内教督发(1998)3号和(2004)9号、10号文件的要求,指标达到程度应该是:
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2、初中阶段入学率:城镇达100%,农村(牧区)达95%。
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城镇达80%以上,农村(牧区)达60%以上。
4、辍学率:城镇小学要控制在1%以下,农村(牧区)控制在1.5%以下,城镇初中要控制在2%以下,农村(牧区)初中控制在3%以下。
5、完成率: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城镇达到98%,农村(牧区)达到97%;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城镇达到95%,农村(牧区)达到90%。
6、15周岁人口文盲率:要控制在1%左右(识字人口含通过非正规教育达到扫盲要求的)。
(二)指标内涵要点与计算公式
1、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系指正常儿童入学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另项统计。
2、适龄人口以本旗(县、市、区)户籍为准。凡户籍在本旗(县、市、区),但在外旗(县、市、区)就读学生,应计入本旗(县、市、区)在校学生数中(要以旗[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盖章的借读生“回执”为依据)。户籍不在本旗(县、市、区)借读的学生,不计入本旗(县、市、区)在校学生数中,(计入“借读生”花名册)。
$$$$$$$$第二篇: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
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本世纪末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对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市、市辖区,下同)进行评估验收。为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评估验收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此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第三条 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现阶段初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五年、六年制的教育;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三年、四年制的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教育。
第四条 评估验收工作,应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分期分批进行。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在2000年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和初级中等教育普及情况,分段或一并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教育阶段普及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小学三年或四年义务教育的县,可组织阶段性评估。
第六条 评估验收以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和国家划定的其他实施义务教育的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
第二章 评估项目及指标要求
第七条 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普及程度的基本要求
1.入学率:
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都能入学;其他县达到95%左右。
各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达到80%左右,其他县达到60%左右(含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下同)。
2.辍学率:
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应分别控制在1%以下和2%以下;其他县应分别控制在1%左右和3%左右。
3.完成率: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一般达到98%左右。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4.文盲率:
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一般控制在1%左右(识字人口含通过非正规教育达到扫盲要求的,下同)。
5.全县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评估验收。
第八条 对2000年前只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普及程度的基本要求
1.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县城和集镇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大多数能入学。
2.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3.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4.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控制在5%左右。
5.适龄女童入学率、辍学率和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文盲率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第九条 师资水平的基本要求
1.小学、初中教师都能达到任职要求。
2.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和取得相应专业合格证书的,小学达到90%以上;初中达到80%以上,确有实际困难的县在1995年前亦不得低于70%。实施义务教育后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均符合国家规定。
3.小学、初中校长均经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条 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
1.小学、初中的设置符合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
2.小学、初中校舍均达到省级制定的分类标准要求,做到坚固、够用、适用。校舍中的危房能及时消除。
3.小学、初中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均达到省级制定的分类配备标准要求,满足教学基本需要。
第十一条 教育经费的要求
1.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了“两个增长”。在教育支出总额中做到了以财政拨款为主。
2.财政拨发的按每生平均计算的公用经费达到省级制定的标准,并逐年增长。
3.教职工工资(包括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按时足额发放。
4.在城乡均按规定足额征收了教育附加,并做到了专款专用,使用合理。
5.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坚持依法集资办法、捐资助学,开展勤工俭学。第十二条 教育质量的要求
小学、初中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第十三条 凡本章已量化的指标,各地不得自行降低要求;凡本章未量化的指标,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区别不同类型地区制定具体标准,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十四条 对已经普及初等教育,但居住特别分散的边疆地区、深山区、牧区等,因自然条件不利,达到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确有困难的,省、自治区可对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的要求做适当调整,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对2000年前只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的村办小学,可先要求做到:班班有教室,校校无危房,学生人人有课桌凳,教师教学有教具和必备的资料。
第三章 评估验收程度
第十五条 按省级确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期限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先根据本办法认真进行自查,在自查的基础上,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评估验收申请报告。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提出申请的县,应组织教育和财政、人事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按本办法进行评估验收。凡达到各项要求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核准,即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县。有关评估验收的报告、资料等,应于每年10月底以前报国家教育委员会。
地级人民政府在评估验收工作中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第十七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报评估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如发现有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可责成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复查,并有权对复查结论进行最终审核。
第十八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分期分批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规划的实施工作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进行评估。
第四章 表彰和处罚
第十九条 凡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相应的称号,发给奖牌,并予以奖励。
第二十条 凡被省、自治区、直辖市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称号的,经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分期分批公布名单。
国家教育委员会定期组织评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并予以表彰。
第二十一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依据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评估结果,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表彰。
第二十二条 凡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在接受评估验收后,必须继续采取措施,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
第二十三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撤消其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称号,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一)在评估验收活动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连续两年(非常情况除外)不能保持本办法规定各项要求的。
第二十四条 经评估因工作失职未能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目标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38条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方面评估验收的说明讲话
“两基”达标,是法律行为、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最为集中、明显地体现着县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意识和行为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和比例,将直接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的质量和水平。在国家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国家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力度,依法增加教育投入,确保义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真正达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的要求,是县级人民政府责无旁贷的法律职能和责任。
一、实施教育投入的法律、法规依据及要求
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教育法律法规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教育法》规定:一是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二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内教育经费,要按《预算法》的规定和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三是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定:要建立并不断地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制度,按照“省级统筹,县级管理”的原则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地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到位。
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落实《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执法高度来认识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因此,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确保义务教育达到“三个增长”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它也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同时,它更是共产党“执政为民”,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教育经费检查验收的指标内容及标准的变化和要求
在实施“两基”达标验收之初,原国家教委“关于1995年“两基”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中正式下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情况登记表”,在“教育经费情况”表中总计列三个25个栏次。近几年来,由于国家财政政策和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特别是2002年国家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6年又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家教育督导团基于这些原因,对教育经费检查验收的相关指标的内容及标准要求等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增加了新的内容,检查验收的指标由过去三个年份25个栏次,增加为三个年份34个栏次。二是取消了一些检查内容,如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是将过去教育经费的检查指标分为检查项目和调查项目两类。四是有些检查项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如过去的“经常性收入”,变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变为预算内教育拨款。教职工工资由过去一栏而为两栏进行分述表示等等。总而言之,教育经费各相关指标的调整变化,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受检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状况,同时,也更便于检查验收。
三、教育经费的检查验收标准及要求
(一)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和“三个比例”
1、关于“三个增长”的核查
第一个增长: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教育拨款每年的增长比例,是否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
第二个增长: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是否做到了逐年增长,是否达到自治区教督(1998)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即: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镇300—350元,农村、牧区200—250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镇350—400元,农村、牧区250—300元。
第三个增长: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否做到了逐年增长,是否达到自治区教督(1998)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即: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70—80元,农村、牧区45—55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90—100元,农村、牧区65—75元。
内财教[2002]603号文件规定,农村、牧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按不同类别学校计算,小学生均应达到300元左右,初中生均应达到400元左右。内财教[2003]1026号文件规定不同类别的农村、牧区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小学生均要分别达到100—110元以上,初中生均要分别达到130—140元以上。
2、关于“三个比例”的核查
第一个比例: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旗县区不低于20%以上。
第二个比例: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教育的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按内政教督(2004)13号文件要求处理。
$$$第四篇: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
国家教委关于颁发《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
行办法》的通知
【颁布单位】 国家教委
【颁布日期】 1994092
4【实施日期】 19940924
【章名】 通知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现90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 务教育的目标,在一年多工作实践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委对《普 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办法(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普 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正式颁发,请 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 《暂行办法》精神,修订本地区的评估验收办法。要坚持并正确掌握“普 九”标准,实事求是地制定有关省级评估项目的指标要求,适时组织评估 验收。要把评估验收工作与巩固发展“普九”成果,加强学校管理,提高 办学效益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 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同各有关部门一道,积极进取,为实现90年代基 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努力。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本世纪末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对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市、市辖区,下同)进行评估验收。为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评估验收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此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第三条 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现阶段初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五年、六年制的教育;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三年、四年制的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教育。
第四条 评估验收工作,应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分期分批进行。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在2000年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和初级中等教育普及情况,分段或一并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教育阶段普及情况进
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小学三年或四年义务教育的县,可组织阶段性评估。
第六条 评估验收以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和国家划定的其他实施义务教育的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
编辑本段第二章 评估项目及指标要求
第七条 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普及程度的基本要求入学率: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都能入学;其他县达到95%左右。
各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达到80%左右,其他县达到60%左右(含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下同)。辍学率: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应分别控制在1%以下和2%以下;其他县应分别控制在1%左右和3%左右。完成率: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一般达到98%左右。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文盲率:
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一般控制在1%左右(识字人口含通过非正规教育达到扫盲要求的,下同)。全县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评估验收。
第八条 对2000年前只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普及程度的基本要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县城和集镇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大多数能入学。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控制在5%左右。适龄女童入学率、辍学率和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文盲率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第九条 师资水平的基本要求
小学、初中教师都能达到任职要求。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和取得相应专业合格证书的,小学达到90%以上;初中达到80%以上,确有实际困难的县在1995年前亦不得低于70%。
实施义务教育后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均符合国家规定。小学、初中校长均经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条 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
小学、初中的设置符合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小学、初中校舍均达到省级制定的分类标准要求,做到坚固、够用、适用。校舍中的危房能及时消除。小学、初中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均达到省级制定的分类配备标准要求,满足教学基本需要。
第十一条 教育经费的要求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了“两个增长”。在教育支出总额中做到了以财政拨款为主。财政拨发的按每生平均计算的公用经费达到省级制定的标准,并逐年增长。教职工工资(包括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在城乡均按规定足额征收了教育附加,并做到了专款专用,使用合理。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坚持依法集资办法、捐资助学,开展勤工俭学。
第十二条 教育质量的要求
小学、初中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第十三条 凡本章已量化的指标,各地不得自行降低要求;凡本章未量化的指标,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区别不同类型地区制定具体标准,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十四条 对已经普及初等教育,但居住特别分散的边疆地区、深山区、牧区等,因自然条件不利,达到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确有困难的,省、自治区可对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的要求做适当调整,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对2000年前只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的村办小学,可先要求做到:班班有教室,校校无危房,学生人人有课桌凳,教师教学有教具和必备的资料。
编辑本段第三章 评估验收程度
第十五条 按省级确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期限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先根据本办法认真进行自查,在自查的基础上,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评估验收申请报告。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提出申请的县,应组织教育和财政、人事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按本办法进行评估验收。凡达到各项要求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核准,即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县。有关评估验收的报告、资料等,应于每年10月底以前报国家教育委员会。
地级人民政府在评估验收工作中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第十七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报评估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如发现有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可责成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复查,并有权对复查结论进行最终审核。
第十八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分期分批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规划的实施工作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进行评估。
编辑本段第四章 表彰和处罚
第十九条 凡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相应的称号,发给奖牌,并予以奖励。
第二十条 凡被省、自治区、直辖市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称号的,经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分期分批公布名单。
国家教育委员会定期组织评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并予以表彰。
第二十一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依据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评估结果,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表彰。
第二十二条 凡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在接受评估验收后,必须继续采取措施,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
第二十三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撤消其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称号,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一)在评估验收活动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连续两年(非常情况除外)不能保持本办法规定各项要求的。第二十四条 经评估因工作失职未能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目标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38条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章名】 对《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中有关评估项目指
标要求的说明
学年初小学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数
一、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 00%
学年初小学适龄人口总数
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数
初中阶段入学率=-------------×100%
13周岁~15周岁人口总数
1.入学率按正常儿童、少年与残疾儿童、少年分项统计。
2.正常儿童、少年在校学生数系指在小学(初中)上学、已毕业或 在更高一级学校上学的学生数。残疾儿童、少年在校学生数指在普通学校 和特殊学校(班)上学的学生数。
3.适龄人口以户籍、当地现行学制和规定入学年龄为准。
4.由于目前小学未完全取消留级制度,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 中尚有少数仍在小学就读。因此,1995年前在评估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阶段入学率时,可把15周岁及以下的初级中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尚 在小学就读的人数从这个年龄人口总数中减去,不作计算。但从1996 年起,不得再按此办法计算。
5.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在“八五”期间可按第七条第一款规 定的要求进行评估(即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三类生理残疾儿童、少年分 别达到80%或60%)。“九五”期间应适当提高此项指标要求。学年内辍学学生总数
二、小学(初中)在校生辍学率=-----------×100 %
上学年初在校学生总数
1.学年内系指从上学年初到下学年初。
2.辍学学生指除正常的毕业(结业)、升级、留级、转学、死亡和 按规定办理了休学手续以外,其他所有中途不再上学而离开学校的学生。
三、15(17)周岁人口中初等(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5(17)周岁人口中小学(初中)学业完成人数
=-----------------------×100%15(17)周岁人口总数
学业完成人数,系指该年龄人口中小学(初中)毕业人数、结业人数、读满规定年限人数以及经过非正规教育达到相应学业水平或年限的人数 之和。
15周岁人口中文盲人数
四、15周岁人口中文盲率=-----------×100%15周岁人口总数
脱盲标准:识1500个汉字,能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能记 简单的帐目,能书写简单的应用文。
五、根据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各地在检查实施义务教育后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时,可按小学教师从1990年、初中教师从1993 年起计算。
实际毕业生人数
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
学年初毕业班学生总数
第五篇:开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专项督导自查报告
商州城关小学开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专项督导
工作自查报告
商州区政府教育督导室:
根据商政教发(2007)244号文件安排,依据陕政督团(2007)12号文件要求,我们抽调人力,对照标准,对我校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标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商州区教育局直属完全小学。学校创建于1907年,位于商州城区东背街中段,占地9071.2平方米,校舍总面积 7753.8平方米,现有36个教学班,2400余名学生,124名教职工。
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广大教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义务教育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现代办学新理念,提出了“培养学生聪明才智的学园、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乐园、陶冶学生情操的花园、学生未来成才的摇篮”的“三园一摇篮”办学思想,形成了“用严格制度约束人,用班子成员模范带头作用感召人,用一流的科学管理引领人,用公平公开民主的决策凝聚人”的管理特色,构建了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质量立校意识、品牌意识”政治思想工作模式,形成了勤奋求实的校风、敏思好问的学风和严谨创新的教风,使学校成为当地教育界的一面旗帜,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从而誉满三秦内外。
二、达标情况
我校2006在校学生2395人,一年级设6个教学班,招收新生395人,学区内适龄儿童395人全部入学,入学率达100%,应届生397人,全部参加考试并毕业,合格率100%。2007在校学生 1
2409人,一年级设6个教学班,招收新生394人,其中学区内适龄儿童342人,农民工子女52人,城市低保家庭子女29人,全部入学,入学率达100%,应届毕业生405人,其中农民工53人,城市低保家庭子女41人,全部入学进入六年级接受本年段的义务教育。学校在国省“两基”验收后,不断强化“两基”巩固工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近视率低于20%,无不安全事故,无一人犯罪。
三、主要做法
为了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巩固我校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全面实施新《义务教育法》,为学生人生奠基,为学生未来成才创造条件,我们以控缀保学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保障措施为普及点,以责任落实为重点,以档案建设为依托,认真开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专项督导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加强领导,确保落实。
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法》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工程中研究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我校在国省“两基”工作验收的基础上,依据“两基”工作要求和商政教发(2007)244号文件安排,及时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吸纳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总务主任、年级组长为成员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督导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从教育教学到总务后勤、从教师到学生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控辍保学制度建设,本着求实求真的原则,克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确保督查工作落到实处,使广大教职工牢固树立以法执教意识,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各层面的工作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2、规范科学,注重档案建设。
档案是载体,是“两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领导小组反
复召开会议,选拔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书写水平高的人员进行档案工作,建立了科学规范的“两基”工作档案。我校“两基”工作档案分五大类,其中把“普及程度”放在第一类的显要位置,分26项建档,全面反映了我校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集中体现了我校积极实施素质的办学思想,充分体现了省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的办学成果。
3、质量立校,硕果累累。
由于重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不断强化质量立校意识和品牌意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花。学校年年获得商州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连续多年被商州区教育局考评为教育工作一级达标单位。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红领巾示范学校、陕西省家长示范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陕西省少先队工作特色学校、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陕西省国防教育“十佳”先进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助残工作先进集体、全国PowerPoint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幼苗培养基地,全国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全国少年儿童平安活动示范学校、商洛民主管理示范学校、商州区行风评议先进集体,商洛市创建中小学和谐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被确定为区、市、省、国家级课题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示范小学。学校被《中国教育报》录入《全国名校600家》,正在向全国标准化小学迈进。
特此报告
商洛市商州城关小学
2007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