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市司法系统法律服务工作存在问题的调查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笔者集中对分管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援助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着重就我市司法行政系统法律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律师法、公证法的颁布实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立法保障。但由于各部门的法律、法规缺少内在的制衡,导致部
门法和行业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现象。
(一)律师工作
按照司法部律师改革试点工作精神,我市律师94年开始脱钩改制试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甩下并沉积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律师执业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由于律师法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和部门法之间的立法冲突,对相关部门几乎没有约束力,律师法中规定的律师在执业过程中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如律师法规定会见、调查取证应持律师证、委托合同、会见证明,但律师拿着“三证”要求会见嫌疑人时,个别看守所以未接到上级通知为由,仍要上级公安机关批准的文件,而上级公安部门认为依照新修订的《律师法》不需出具相关证明。曾一度作为法治建设重要成果的律师可介入侦查阶段的法律规定,在我市尚未得到真正落实,律师会见难、调查取证难、阅卷难三难现象依然突出。
二是律师队伍建设现状难以适应律师事业发展的要求。律师改制过于匆忙,在约束、保障机制都不甚健全的情况下匆匆走向市场。一方面作为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法律工作者,理应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政治上行空间,缺少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致使部分律师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理想信念缺失,自身定位不准,在执业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收费不办案、多收费、乱收费、不讲诚信等有损律师队伍整体形象的行为。追求法律公平正义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困惑成为律师的艰难选择。由于律师、律师所的社会身份角色发生变化,以及律师行业的特殊性和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个别党员律师组织观念淡薄,党性意识薄弱,存在只办案挣钱、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的思想。律师队伍党建工作存在的组织关系不理顺、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影响了党员律师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是年轻律师的生存和成长缺少良性的机制和制度保障。新律师入所后或直接交办案子,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指导,或自己到处挖掘案源,解决生存问题。出现没人管、没人带,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状态,律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堪忧。
(二)公证工作
从93年开始的公证体制改革,由于缺乏立法保障,始终处在观望、尝试和探索之中。2006年《公证法》出台后,我市公证改革虽有突破,但由于改革配套措施缺失,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到位,目前我市公证法律服务市场存在的执业短期行为凸显、风险保障机制缺位、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亟待规范。
一是公证机构性质和法律地位不够明确。由于《公证法》对公证机构的性质和独立的法人地位规定过于宽泛和概念化,司法部也未对此作出准确及时的解释和规范,在实践中公证机构的性质和地位不明确,导致公证机构没有准确的编制定位和管理定位,负担繁重。《公证法》第六条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因此,公证处依法应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却要交纳25%的企业所得税,限制了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是公证的法定核实权难以得到保障。《公证法》第29条规定:“公证机构对公证事项及证明材料应当进行核实,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当依法予以协助。”实践中,个别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基层民政等部门对公证处的核实要求不予配合,不仅公证机构的正常业务难以开展,也加重了当事人的负担。
三是行业不正当竞争现象普遍,行业秩序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在分配机制上,我市公证机构主要采用工资加奖金和效益工资两种分配模式。有的公证处个人分配比例过高,公证处积累不够,公证事业发展后劲不足;有的公证处实行全员效益工资,办证数量与工资挂钩,导致公证人员质量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由于大部分公证人员纳入社保范畴,普通公证人员退休工资仅八百多元,难以安度晚年。行业内部“只顾挣钱不顾质量”、“分光吃净”等短期行为普遍存在。目前,在我市市区内设有省、市、区、农垦等多级公证处,执业区域交叉重叠,中心城区过于密集。如南岗区仅有70多万人口,却有4个公证处70多名公证员执业,争抢证源的现象十分严重。行业管理部门虽然明令禁止给付联络员酬金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但回扣仍以更隐蔽的方式普遍存在。公证机构的社会公信力不断下降,影响了公证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我市公证系统存在法律服务人才萎缩、流失现象。公证队伍在数量上呈逐年萎缩状态,1997年松哈合并时,注册公证员116名,现在只有92名,其原因有自然减员,有主动调出的,但主要还是由于用人机
制僵化,录用公证员既要具有司法考试资格,又要通过人事部门统一考试,虽然规范性增强,但也导致了公证处招录人员难度加大,甚至有的公证处无人可招。在2007年度的事业单位招考过程中,市第二公证处由于报考人员不足5人,职位被取消。个别公证员业务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公证事业发展的要求,而新录用公证员门槛偏高,造成公证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基层工作
我市八区十县(市)司法所共有司法干部486人。每个司法所平均不到两个人,却承担着普法依法治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指导和管理人民调解、参与综合治理、调访一体化、社区矫正、法律服务等十项工作职能。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量少质弱现象十分突出。
一是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量少质弱的状况与工作任务繁杂、待遇偏低的矛盾突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是基层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从业务发展看,收编直管便于规范、推动业务开展,但由于司法局无力解决办公用房、经费及福利待遇等问题,区街道司法所至今没有收编直管。司法所人员是政法专项编,街道办事处却可以不通过司法行政机关调剂工作人员,致使基层司法行政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缺少稳定性。乡镇司法所长的职级、待遇及人民调解和信访补贴至今难以落实。目前,我们已经起草了《关于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正在与有关部门沟通会签事宜,希望能对上述问题有所缓解。
二是基层队伍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仅以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为例,作为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管理、矫正工作主体的基层司法所,其实不过是
一、两个人,既没有受过正规法律专业训练,又没有矫正工作经验;既没有立法的保障,又没有特定身份应具有的权威性和震慑力。他们面对的毕竟是服刑人员,行使的是刑罚执行职能,却要在承担其他9项工作职能的同时,承担如此艰巨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矫正队伍是社区矫正工作全面铺开的前提保证。另外,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着装问题影响了工作效果。面对监外服刑人员却没有制式服装,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时,常因分不清身份而被误认为是当事人双方中的一方,影响工作的开展。
三是“调访一体化”工作主体错位。“调访一体化”工作推行以来,形成了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的局面,从协助变成主办,一方面要完成上级的硬性工作指标,一方面却没有人、财、物的保障,工作开展步履维艰。
(四)法律援助工作
我市法律援助资源相对于法律需求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一是法律援助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法律援助的提供能力与困难群众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从全国范围看,**属于经济欠发达城市,法律资源本来就不够充分,贫困地区更是奇缺。例如,方正县至今既没有律师事务所,也没有律师。我市现有农业人口499.1万人,面向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只有42人,且集中在城镇之中。因而形成了越是偏远贫困地区,法律援助需求量越大,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越少、资金越是缺乏的局面,至使一些亟需援助的人得不到援助。
二是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与其应该发挥的职能作用相比存在差距。由于认识及宣传等多方面原因,群众对法律援助的范围、程序、渠道等知晓率偏低,特别是低学历、低收入、农民和农民工及老年人群,寻求法律帮助的能力较低。目前我市法律援助尚无法满足经济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打赢官司的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二、对策与措施
(一)针对律师法和公证法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实际问题,应尽快制定实施细则予以明确和规范。同时积极沟通立法及税务、财政、人事部门,建立部门法和行业法规的制衡、协调机制,争取符合实际的税收政策和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为改革提供配套保障措施。
建议借鉴北京、浙江、辽宁等省的做法,由人大牵头,协调公检法司部门共同出台一个通知,对贯彻实施《律师法》进行必要的司法解释,以解目前律师工作困境的燃眉之需。
同时,应出台与《公证法》相适应的体系化配套政策,在实施细则中明确公证机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以提供公益和公共服务为宗旨,不以获取利润为追求,并据此协调税收部门,不应按照企业标准征收税赋。同时,应确立公证机构的调查核实权和公证事项的公证法定性,保证公证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职能的发挥。在公证员的权益保护方面,应细化申诉、控告的理由和程序,对公证员的责任进行限制性和区别性规定。具体规定对当事人提供伪证的处罚权及其程序和标准,确保公证作为国家证明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在司法所建设上,应积极争取财政和人事部门的支持,为基层的和谐稳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中央提出要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省编办87号文件规定,乡镇司法所应为副科级,司法所编制2人以上,较大的乡镇司法所要达到3人以上。省财政厅下发了63号文件,明确要求基层司法所办公经费要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我们应督促各区、县(市)司法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司法所建设的工作推进力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汇报情况,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切实解决司法所建设中面临人员编制、工作经费、补贴和司法所长职级待遇等问题。要从加强内部管理和创造外部环境两方面来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就是要通过认真贯彻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纠纷排查、登记、例会、考评、回访、文书档案、信息反馈等规章制度,保障人民调解工作规范运行。创造外部环境就是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根据财政部、司法部有关文件精神,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员信访补贴报酬列入财政预算,为基层调委会和人民调解员解决后顾之忧。
应健全法律援助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建议建立协调公、检、法、司、工商、税务、人事、卫生、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配套制度,畅通法律援助工作渠道,共同降低成本,为法律援助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将法律援助案件涉及的法院诉讼费、劳动仲裁费、司法鉴定费及在办案中涉及到相关部门调查取证的相关费用问题,统一纳入法律援助的范畴。建议由计划、物价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开展法律援助所涉诉讼费、司法鉴定、仲裁等费用的减免收费标准和办法。可以尝试由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初审制度,并由法律援助机构为符合受援条件的申请人发放“法律援助绿色救助卡”,相关部门依此卡予以减免各项费用。
(二)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和行业保障机制,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积极落实律师和公证“两结合”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两支队伍的行业自律规则建设。严把“入口关”,建立一整套对律师、公证员诚信、执业水平和能力等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的指导,特别是政治指导,树立律师的公共责任心。加强诚信监管,建立律师、公证员电子诚信档案系统和统一的公证业务规范和信息共享机制,让社会掌握每个律师、公证员及律师所和公证处的基本情况、办案质量和诚信状况,为公众正确的评价提供导向;通过向社会公开行业处罚情况,引导市场否定损害队伍形象的律师和公证员,确实做到奖优罚劣。加强对年轻律师和公证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服务平台作用,畅通律师、公证员在受到权益侵害时的救济渠道,建立处罚听证制度,严肃查处违法执业、扰乱法律服务市场、危害人民群众和公共利益的案件和事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净化执业环境。
进一步理顺街道司法所管理体制。从加强街道司法所建设出发,将街道司法所正式立户列编,由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过渡为区司法局派出机构。实行区司法局和街道办事处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司法行政基层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克服管人与管事脱节的弊端,确保司法所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的发展。
进一步简化和规范法律援助申请、受理、审查等程序,建立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联系点。进一步畅通经济困难公民反映合理诉求的渠道,采取理性、制度化的方式表达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拓宽覆盖面,降低援助门槛,做到应援尽援。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的法律援助需求,科学合理确定阶段性的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使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在覆盖低保人群的同时,也能够涵盖低收入人群。
(三)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切实提高法律服务队伍素质。
要切实加强律师党建工作,提高律师队伍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强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律师党建工作实行行业管理,统一由律师协会党组织归口负责。把加强对党支部自身管理和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实现党对律师行业领导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律师队伍存在的思想自由化、理想庸俗化、信念淡化等问题,从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完善制度等方面入手,通过党建工作,带动律师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我市律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尽快细化律师、公证行业准入机制,对律师、公证员、司法助理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实现培训专业化、系统化。尤其是律师,要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按照“坚持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要求,引导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真正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努力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形成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的联动机制。采取激励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氛围,广泛吸引、整合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具有较高法学理论素养和法律实践能力的志愿者,大专院校法律系教师及学生,以及政法机关离退休人员等法律资源,参与基层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弥补法律资源相对不足和配置不平衡的缺陷。(市司法局供稿)
第二篇: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对我市依法行政情况的调查
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对我市依法行政情况的调查报告沈美树
依法行政就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笔者在政府经济监督部门工作多年,通过调查了解我市依法行政的现状,发现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将进行粗浅的分析,并不揣冒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我市依法行政的现状、问题和原因剖析:鄂州市得改革开放之大益,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全省领先地位,在打造法治政府,创建政治文明方面,同样走在全省的前面——在全省率先举行了立法听证会,率先进行了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调整了一些审批项目,率先依法开展了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活动。打造法治政府,依法治市在鄂州已经渐成氛围。但是,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我市一些部门,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违反法定程序;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主要证据不足或失实;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等等。
(一)某小区拆迁,市拆迁办与一拆迁户就拆迁补偿问题未达成协议进行了强行拆迁,拆迁户强烈不满,相关部门拖延履行法定职责迟迟未予妥善处理,导致拆迁到市、省、中央上访数次,并到处写标语,申诉违法拆迁,一时在社会上造成强烈影响。
(二)某检察院,因一被保解释犯罪嫌疑人出走,在没办任何手续的情况下,违反法定程序,将担保人关押了48小时。
(三)某价格监督部门,在某事业单位行政收费无违纪情况下,请该收费单位支持,强行罚款5000元,该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三)某企业一投资项目效益不错,政府某部门为了引进项目,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强行要该企业将该受益项目低价转让给投资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一千多万元。
(四)某公安派出所,在主要证据不足或失实情况下,逮捕一犯罪娣人,致使该犯罪嫌疑人被判刑。以上依法行政的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的原因,当然更不能排除人为的原因。
(一)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和个人素质不高是依法行政的瓶颈。当前,在我市35周岁以上的行政执法工作人员中,极少有从全日制大专院校毕业的人员,而大量的干部都是通过后续教育取得的大专学历,他们在个人素质锻炼方面相对要欠缺些,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短期的培训班。而法律是成系统、成体系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仅仅依靠短期的突击培训是难以吸收、消化和具体操作的。这样,自身素质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的不足,加上客观上学习深度的不够,造成了执法主体“依法”行政的先天残缺,暴露出了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意识的不足。同时,一些执法干部大摆“官老爷”架子,认为自己就是“通判”,遇事不分青红皂白,惟我独尊,我行我素,奉行“顺我者荣耀,逆我者倒霉”,盲目行政,充分暴露了个人素质的欠缺,导致违法行政、土法行政的事例屡见报端。
(二)部门“红头文件”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违背,削弱了群众对“依法行政”的认同度。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很大一部分在内容上是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但是一些部门往往为了解决某一时期的突出问题或急于推进某一个方面的工作而拍脑袋出台一些举措,最后往往是“文件出台之日,也是废止之时”。如部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中,就曾经出台过一个政策,鼓励镇干部带头外出经商(停薪不停职的),这明显与《公务员暂行条例》中规定的“国家公务员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相违背,造成百姓对干部法律素质、法律知识的怀疑。
第三篇: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司法行政队伍承担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重任,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县司法行政队伍进一步壮大,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主要表现在: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步增强,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明显好转;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系、协作日益紧密,整体作战优势得到较好发挥;队伍的活力明显增强;各类管理、考核和奖励制度日趋完善,争先创优的氛围日益浓厚;教育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司法所专项编制偏少,队伍不够稳定。按照派驻司法所或规范化司法所建设标准,司法所一般应有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1-2名工作人员。由于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矛盾纠纷多、群众法律意识弱,司法所任务十分繁重。而我们目前可用的司法行政专项编制平均每所仅0.84人,只有中心镇及光华、度门等27个乡镇司法所配备有专职司法助理员,其余30个乡镇仅靠兼职司法助理员勉强运行。但兼职司法助理员一般都是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工作经费也未纳入财政预算,致使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二)干部流动机制不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存在进人难、对外交流难、提拔使用难的“三难”局面。目前编制严重缺乏,按最低标准每所3人计算,全县应配别司法助理员171人,现仅配48人,下差编制123人;提拔使用难,主要是非领导职数少、横向交流少,系统内外领导干部进出极不平衡;各级文件中明确指出“司法所人员队伍管理参照派出所执行”,但我县没有将司法助理员的管理、交流权限下放给司法局,优秀的司法助理员想交流到局机关没有权限,还得经人事调配小组研究,严重挫伤了基层司法助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司法行政单位地位低、职能弱,严重影响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司法行政各项职能靠的大多是嘴功、腿功和磨功,既没有经济部门立竿见影的突出贡献,又没有公、检、法等部门强制执法权。现有的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工作均需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司法行政队伍在接触社会不同区域、各个阶层的人和事,正面的积极作用,负面的消极作用同时影响着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少数司法行政干警的价值取向在其中悄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部分干部职工责任意识不强,创新意识不够,视野不够开阔,工作要求标准低,工作热情衰减,甚至不安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予以逐步解决:
(一)进一步加强干部横向交流力度。要注重政法队伍建设,组织人事部门要形成职能强的部门与司法行政部门间横向交流机制,让司法行政部门工作的同志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二)加强机关与基层的纵向交流力度。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要求并结合工作需要,将工作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基层干部选拔到局机关或重要部门工作,政进一步加大机关与基层之间的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参照公安派出所的管理模式,由司法局决定编制内干部的任用。
(三)充实基层司法行政力量。在继续向上争取增加政法专项编制的同时,用足、用好现有司法所专项编制。加强司法所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司法所专编人员管理。
(四)落实从优待警的有关措施。重点解决事关司法行政工作发展大局的突出问题。司法所干部的职级津贴有待进一步调高,他们的住房、办公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通讯等条件有待进一步保障,以更好地发挥他们为各级政府决策参谋,服务群众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对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市人事劳动局牢固树立为基层、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强化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了三到基层(宣传政策到基层、工作到基层、服务到基层)活动,使劳动者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市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几年来,我市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六县(市)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一、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状
1、鉴定人数逐步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向纵深发展
自1999年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市人事劳动局团结一致,勇于探索,层层落实,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到去年底全市企业技能培训8689人(其中高级工789人,中级工4333人,初级工3567人),考评技师38人,社会办学技能鉴定1226人(其中高级工43人,中级工1030人,初级工153人),受到了省、市劳动部门好评。今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展顺利,第一季度共鉴定315人(其中高级工28人,中级工275人,初级工12人)。从鉴定对象看,已从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毕业生,扩展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及个体私营门店的在职技术工人。从鉴定工种来看,已从美容美发、服装定制、计算机操作、中式烹调等几个工种扩展到汽车修理、电焊、电子维修、起重装卸机械操作等十几个工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办理职业资格证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重视。
2、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制逐步健全
2001年市人事劳动局在**六县(市)率先组建了培训考试中心,增挂了新密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牌子,具体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现了上下接轨、专业对口。2002年又在鉴定中心的基础上,报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了“新密市劳动就业培训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和“新密市职教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所”,为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工作的规范化、社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劳动者对职业资格证书认知度低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和市场就业的通行证,社会各界对此认识还很不到位。我市技术人员虽然有一定技能,但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的现象,不少从业人员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资格证书。而用人单位招用技术人员时不看职业资格证书,不考虑招用人员实际技能是否与岗位所需技能相匹配,完全从实用主义出发,招用人员只要可以干活就行,用人单位对技术人员的招用和管理很不科学。
2、劳动监督监察力度不强
依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6号令《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对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和招用无证人员从业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部门要进行严厉查处。由于我市劳动监督监察工作不到位,致使无证人员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有证无证一个样,缺乏参培办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职业技能鉴定基础性工作薄弱
我市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鉴定考核体系还不很健全,不少人员想参加某种职业培训和考核,但由于缺乏场地、师资及考核鉴定能力,最终导致某些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无法进行。另外,我们在统一鉴定条件、统一考评人员资格、统一命题管理、统一考务管理、统一核发证书等环节,还有不规范、完善的地方。
4、技能人才不被重视,缺乏职业技能鉴定的动力
在薪酬、福利待遇上,技能人才与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相比明显偏低,相当部分企业未能将技能人才的技术等级与工资福利挂钩,这是长期影响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问题。不少企业仍持有落后的人才观,认为只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是人才,注重培养的只是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不被重视,导致企业在职技术工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率较低。
三、对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建议
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1、加大职业技能鉴定的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各界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认知程度,提
高技术工人技能鉴定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强化服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我们要全方位多媒体地对国家有关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政策进行宣传。一是媒体宣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培训考试和技能鉴定的政策和工作动态;常年对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宣传;二是信息宣传。把培训、鉴定方面的信息发布在政府、人事、劳动等部门内部刊物上,进行政策、工作动态宣传;三是节日宣传。在大型节日期间采用办板报、设立咨询点、发传单和宣传手册、在主要街口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四是会议宣传。除召开全市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会议外,充分利用全市劳动保障、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会议进行宣传。五是培训考试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深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给学生讲课进行宣传。
2、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找文章到文秘资源-/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劳动法》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由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强制推行的。实践中: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仅靠宣传教育、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法规规定等强制措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国家劳动法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6号令和**市政府117号令《**市技术工种职业培训管理办法》。在劳动行政部门查出招用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用工单位后,应责令用人单位限期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再上岗。并处以2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今后,劳动部门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过程中,必须加大检查力度,调整、充实劳动监察人员力量,使检查“持证上岗”成为劳动监察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监察工作任务。在必要情况下,可成立一支专门监察“持证上岗”的工作队伍,以保证监察工作到位。对部分行业的反面典型予以曝光,对那些无视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单位和无证从业人员进行坚决处罚,以达到“典型示教”、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3、加强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工作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应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将有培训基地,师资力量雄厚,鉴定程序相对比较简单的工种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示范工种,在此基础上,重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积极拓宽职业技能鉴定领域,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第二,要努力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人员素质。通过轮训等方式提高鉴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完善考评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格认证办法及考评人员的聘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搞好专家队伍建设,为鉴定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第三,选择一批在设备、场地和技术等方面有优势的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或其他培训机构作为试验基地,加强新技术工种技能鉴定项目的开发,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使其成为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鉴定方法和考试技术的实验中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
4、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定期开展各类型各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社会中积极倡导科学人才观,推行我市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化工作。我市可借鉴外地的做法,把技能型人才列入人才规划,让有特殊贡献的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通过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带动技术工人参加技能鉴定,办理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第五篇:对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状存
在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市人事劳动局牢固树立为基层、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强化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了三到基层(宣传政策到基层、工作到基层、服务到基层)活动,使劳动者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市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几年来,我市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六县(市)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一、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状
1、鉴定人数逐步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向纵深发展
自1999年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市人事劳动局团结一致,勇于探索,层层落
实,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到去年底全市企业技能培训8689人(其中高级工789人,中级工4333人,初级工3567人),考评技师38人,社会办学技能鉴定1226人(其中高级工43人,中级工1030人,初级工153人),受到了省、市劳动部门好评。今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展顺利,第一季度共鉴定315人(其中高级工28人,中级工275人,初级工12人)。从鉴定对象看,已从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毕业生,扩展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及个体私营门店的在职技术工人。从鉴定工种来看,已从美容美发、服装定制、计算机操作、中式烹调等几个工种扩展到汽车修理、电焊、电子维修、起重装卸机械操作等十几个工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办理职业资格证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重视。
2、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制逐步健全 2001年市人事劳动局在**六县(市)率先组建了培训考试中心,增挂了新密
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牌子,具体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现了上下接轨、专业对口。2002年又在鉴定中心的基础上,报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了“新密市劳动就业培训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和“新密市职教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所”,为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工作的规范化、社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劳动者对职业资格证书认知度低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和市场就业的通行证,社会各界对此认识还很不到位。我市技术人员虽然有一定技能,但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的现象,不少从业人员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资格证书。而用人单位招用技术人员时不看职业资格证书,不考虑招用人员实际技能是否与岗位所需技能相匹配,完全从实用主义出发,招用人员只要可以干活就行,用人单位对技术
人员的招用和管理很不科学。
2、劳动监督监察力度不强 依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6号令《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对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和招用无证人员从业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部门要进行严厉查处。由于我市劳动监督监察工作不到位,致使无证人员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有证无证一个样,缺乏参培办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职业技能鉴定基础性工作薄弱 我市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鉴定考核体系还不很健全,不少人员想参加某种职业培训和考核,但由于缺乏场地、师资及考核鉴定能力,最终导致某些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无法进行。另外,我们在统一鉴定条件、统一考评人员资格、统一命题管理、统一考务管理、统一核发证书等环节,还有不规范、完善的地方。
4、技能人才不被重视,缺乏职业技能鉴定的动力
在薪酬、福利待遇上,技能人才与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相比明显偏低,相当部分企业未能将技能人才的技术等级与工资福利挂钩,这是长期影响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问题。不少企业仍持有落后的人才观,认为只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是人才,注重培养的只是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不被重视,导致企业在职技术工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率较低。
三、对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建议 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1、加大职业技能鉴定的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各界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认知程度,提高技术工人技能鉴定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强化服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我们要全方位多媒体地对国家有关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政策进行宣传。一是媒体宣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培训考试和技能鉴定的政策和工作动态;常年对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宣传;二是信息宣传。把培训、鉴定方面的信息发布在政府、人事、劳动等部门内部刊物上,进行政策、工作动态宣传;三是节日宣传。在大型节日期间采用办板报、设立咨询点、发传单和宣传手册、在主要街口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四是会议宣传。除召开全市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
对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