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7:0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

第一篇: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

公共政策概论单选题

D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

D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D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公事公办)。

G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G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G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G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G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G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G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G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

G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G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G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G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

G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G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J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J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J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J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J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J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

K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

Q(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

Q(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

R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

R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R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R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S(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S(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S(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

S(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S(D简单矩阵法)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S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S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S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活动程序)。S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T(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W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

W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X“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X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Y(顺序决策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

Y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Z“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Z(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

Z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组织层级化)

Z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

Z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Z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Z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

Z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Z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Z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折扣)型 Z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Z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Z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Z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多选题

A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A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

C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C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全选)。

C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全选)。

C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支持、反对)。

D(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D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D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F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民主观念、公平优位观念、创新超前观念E人本观念)

G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全选)等子系统。

G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公共机构的特性)

G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核心主体)。

G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行为的规范程度、行为的模范程度)。

G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全选)。

G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过程大致经历以下环节:(全选)G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全选)。

G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全选)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包括(全选)公共政策科学化.G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全选)。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G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G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分配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G公共政策突出了“公共”二字,这意味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行为特征,应充分体现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维护者、倡导者)的角色。

G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G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是(公共政策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公共政策的评价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公共政策的评价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G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全选)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G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包括:(绩效、效率、充分性)G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全选)。

G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G公共机构的特性是(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G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自觉性),也是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G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完全公共政策案例、未来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G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会受到(全选)。J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全选)。J决策支持系统由(斯科特、基恩)提出。

J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明确决策方案的运用期限、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J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包括(全选)。

J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说服、强制、交换)。

J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职业团体、群众团体、工作团体)。

J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共同负责)。

L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N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全选)。Q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全选)。S史密斯认为,(全选)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S史密斯认为,(全选)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T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全选)。

T通常情况下,下列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W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W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等组成。

X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公共政策的执行)。X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社会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社会主体知识化)。

X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可归结于以下因素:(全选)。

X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全选)。X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全选)。

X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全选)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标。

X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这体现了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X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所遵循的原则包括(全选)。X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

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Y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Y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Y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Y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Y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耗损失效)等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Z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Z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党、政府)。

Z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全选)。

Z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全选)。Z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全选)。

Z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Z政策的导向是(观念、行为)的导向。

Z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Z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全选),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Z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多者博弈决策体制、化决策体制)的公共决策体制。

Z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全选)。Z追踪决策的特征包括(全选)。

判断题

D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错)

D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错)F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有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错)

G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不涉及个人。(错)G公共政策体制,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并非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错)

G公共政策是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错)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德尔菲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1)明确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G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错)

G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错)

G公共政策系统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要素,不包括外在环境。(错)

G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与他们对其个人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无关。(错)G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错)

J剧烈变革思维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这种思维方法最初用于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后来逐渐用于其他领域。(错)

J绩效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绩效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但不包括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错)R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错)

S顺序决策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主张走一步看一步。(错)

T头脑风暴法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错)

W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错)

X系统理论认为政策制定是一个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错)

Y由于公共政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不宜放到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错)

Z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是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不独立行使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错

Z中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但不包括行政机构的公安、国家安全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错)

Z中国的职业团体不属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错

Z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不具备独立性、但有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错

Z在各个国家中,议会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错)

Z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只要坚持使用系统分析法就可以解决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错)

Z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并不影响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错)

第二篇: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2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1.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3、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构成基本政策的主要因素。(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格或级别(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4)在权威性上,政策是否构成相关政策的依据。

4、方面政策:方面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主要指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5、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是指那些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法律对他们的合法参与提供保护,但由于地位的限制,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6、社会非法权主体: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

7、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职位(个人)。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

8、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9、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那些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程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政府议程包括界定问题议程、规划议程、议价议程和循环议程。

10、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11、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

12、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和。

13、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指既定政策的两种属性:即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符合传统。

1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15、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多余的、不必要或无效的政策的过程。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具有双重的地位。

16、政策议程:称之为政策日程,通常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17、政策问题:是指由于客观情势发生了变化,特定的主体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并由于自觉价值标准、经济利益、自我意识等受到伤害而发生困惑、不满、愤怒等,于是向政府提起有关政府公共政策的既定诉求。

18、政策诉求:是指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上述某一面临的问题向政府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

19、政策分析:是指政府面对复杂的政策诉求和复杂的价值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起以政策问题专家为主体的政策分析者的组织,而政策分析者会根据一定的理念、应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预测研究、可行性研究,并以此作为政策选择和决定的选择基础。

20、政策选择:是指在政策分析者所提出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基础上,政策决定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人生态度、谋略思想判断客观情势、权衡利弊、确定价值,择优选择自认为最佳的政策方案。

21、政策决定:是指政策决定者最终作出的、用以“确立公共政策行动的法律地位、指导公共政策的活动方向、确定公共政策的活动内容的决定”。

22、政策宣示:是指在政策决定最终作出之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

23、政策规划:指的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过程。

2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第三篇:公共政策概论试卷

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3、完全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行动是或者应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社会组织层级化)。

6、公共政策策的强制性经常与(奖励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能力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合法性),即鲜明的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8、在拟定公共政策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

9在某些人是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11、新型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12、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13、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14、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时的失效。

15、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16、公共政策是(政府)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8、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智囊、信息、监控、决断)等子系统。

19、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体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2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多变化、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

21、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22、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23、公共决策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24、决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多样性、动态性、交叉性、突发性)。

25、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政策信息评价)。

26、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顿悟、判断、灵感、直觉)。

27、决策执行系统是由(基恩、斯科特)提出来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1、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2、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管理 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地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2、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有那几种态度?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实际中有三种态度:

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4分)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3分)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3分)

3、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

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许多社会可以自身完成而且可能比公共组织完成得更好的事务,公共决策就不应当积极介入;许多需要待以时日才可见分晓,需要长期观察才可以作定论的事情就不应当匆忙地下结论、作决策——在这些情况之下,公共决策者必须注重无为思维的运用。

但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4、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2分)(2)超前性;(2分)(3)层次性;(2分)(4)多样性;(2分)(5)合法性。(2分)

5、政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1)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3分)

(2)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设计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3分)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2分)

(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方案的力度标准用以评估方案的力度是否适宜。(26、简述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4分)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4分)

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2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公共政策的功能有哪些?

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3分)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政策的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上。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其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4分)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3分)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3分)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3分)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离开了“究

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4分)

2、追踪决策与一般决策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追踪决策与一般决策相比,具有一下特征:

(1)回溯分析。一般决策是在分析当时条件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选优。而追踪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回溯分析开始,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之上(5分)。

(2)非零起点。一般决策是以零为起点的。而追踪决策所面临的对象和条件已经不是处于初始状态,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非零起点。非零决策的含义是,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即把原决策作为零,从而考虑实施结果与原决策标准之间的距离。(5分)

(3)双重优化。一般决策的优选是从几个并列的方案中一次选优即可。而追踪决策的方案选优,必须具有双重优化的特点。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诸多新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以获得最佳效益。(5分)

(4)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追踪决策的影响更为强烈。因为,追踪决策是在已经实施而又要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变化。所以,当改变原决策,进行追踪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各种利害关系。(5分)

3、试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1)人本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帮助人们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创新,从而使人们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4分)

(2)公共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本目标。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是效率优位,知识经济时代,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公共政策作为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价值目标页应当是公平优位。(4分)

(3)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主体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3分)

(4)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与的大众化时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仅仅指政策方式的民主化,而且指政策目标的民主化。(3分)

(5)法制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断提高,还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法决策的观念。(3分)

(6)创新超前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要高度前瞻性地预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还必须树立创新观念。(3分)

4、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包括八个方面:

(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3分)

(2)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分)

(3)效率。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3分)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2分)

(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2分)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2分)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3分)

(8)社会发展总指标。(2分)

第四篇:《公共政策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事例选择:

浙江公车改革急刹车

3月4日,浙江《今日早报》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小消息:“记者昨天获悉,受人关注的我省公车改革将‘暂缓’。也就是说,已经在实施的试点将继续实施,尚未开始实施的要‘暂停’实施。” 浙江早在2001年就从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开始试点实行公车改革。轰轰烈烈的车改怎么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叫停呢?

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车贴标准成争议焦点

事实上,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进行补贴成为“货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江干区的计划制定中,刘峰他们一直想以需求为标准。“但在操作中发现很难量化。从目前看,行政职务级别是用车频率可以参照的重要标准,所以最后还是按职务划定。”刘峰道出了苦衷,“我们尽可能做到合理。比如从事副职的正处级干部,就只能享受副处级的那个标准,因为他的岗位决定了用车频率”。

“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

“实施车贴后,杭州江干区四季青街道节约了68.2%,丁桥节约了18%,全区平均节约率在43.5%左右,效果应该非常明显。”刘峰很乐观,“而老百姓对车贴意见大,因为发车贴他们看得到,但并不知道原来的公车隐形开支远比车贴大得多。”

车改的直接初衷,就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现在大家都只和改革前比,节约了多少。事实上,按照中央对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标,这本来就严重违反规定,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

“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界在哪里?”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春节前浙江省召开了一次党风廉政会议,会上对公车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反映较多。那次会议结束后,省里有关部门作出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的决定。

“改革标准不统一,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应强烈,改革后到底提高了多少效率,是暂缓车改的主要原因。”汪国政一针见血。“车改”的初衷,就是让公务员在一定范围内享受到某些利益,而防止他们去侵犯更多的公共利益,其实就是高薪养廉的一种措施。“从这次突然叫停来看,给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界在哪里,成为一个新问题。” 据悉,四月份,浙江省纪委将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就“公车改革”下去进行调研。

“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公平,无论公车怎样改,都要朝公平的方向上走。”浙江省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汪国政说。

相关链接

全国“车改”背景

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浙江、江苏、湖南、重庆等省市都进行过试点,有的地方把公车拍卖,有的地方把公车组建出租车队进行市场运营;而对公务员用车则实行货币化补贴,补贴标准各地不一,有的每年补贴2400元到3000元,有的每月补贴300元到2000元。

目前,上海、浙江、广东、江苏、湖北、江西、黑龙江、辽宁等14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5-3-29

(二)、个人发言提纲:

1、政策问题:关于公车改革试点的问题

2、政策目标: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主要目的为提高行政效率。

3、政策方案:浙江的车改模式,主要存在着“购车优惠+每月补贴模式”和“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两种。前一种是目前比较通行的,采用公车机关内公开拍卖的形式,领导干部有优先购买权,并给予拍卖价一定的优惠。另外,全体镇干部发放交通补贴。第二种模式,有些银行系统和一些开发区基本上沿用这种思路在进行改革。但购车补贴是仅限于少数领导。

4、政策评价标准:车改实施中,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进行补贴成为“货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江干区的计划制定中,想以需求为标准的操作很难量化。行政职务级别是用车频率可以参照的重要标准,所以最后还是按职务划定。

5、政策资源:全国各地有实行公务员用车使用货币化补贴方式,补贴标准各地不一,有的每年补贴2400元到3000元,有的每月补贴300元到2000元。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境未确定,标准也不一定全部合理,超标的话也是货币资源的浪费。

6、政策效果:车改后,大家之和改革前比,按照中央对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标;改革标准不统一,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应强烈,改革后到底提高了多少效率等众多反应的问题,导致浙江地区车改暂缓。

7、政策信息:浙江省在春节前召开党风廉政会议,会上反映了众多车改存在的问题,使省里有关部门作出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的决定。四月份,浙江省纪委将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就“公车改革”下去进行调研,加强沟通、了解,目的使车改往公平的道路上行使。

(三)、小组讨论总结:

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分析可以减少政策的失误,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和严格决策程序,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消除 ,确保制定的政策是优化的,提高决策的效率。

1、政策目标: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这也是响应了民众的呼声。政策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应变能力。浙江省在车改中发现反映的问题,及时暂缓车改,也是为寻求更好、更公平的改革方案。

2、政策方案:为实现并提高行政效率,车改方案因因地制宜,选择实施不同、最可行的方案,浙江的车改模式,主要存在着“购车优惠+每月补贴模式”和“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为实现车改目标,应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3、政策评价标准:整个过程,无论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是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改革标准不统一,导致车改暂缓。

4、政策效果: 从经济效益看,实行车改的地区的确效果很明显;从社会效益来看,老百姓看到了车贴的实际发放,各有意见不同。车改还是需要加大前后对比的透明度与民众知晓度。

第五篇:公共政策概论03任务

对别让带薪年休假成了少数人的盛宴的分析报告

1995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12年过去了,劳动法规定的具体办法一直没有出台,因此导致劳动者的带薪休假没有得到实施。据资料统计,除在部分国家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部分试行外,全国大部分的企业均未执行。因此,要想使大多数的劳动者享受这一待遇,(草案)的颁布势在必行。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务员法第76条也明确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相关规定操作性不强,加之缺乏刚性约束,使得带薪年休假被公众批评为“一项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权利”。可见最理想化的政策在实践中并不事实上是最具可行性的政策。《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7日刊登杨涛的文章说,国务院法制办11月5日公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这一草案明确规定了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单位范畴,但比“规定”更重要的是执行,如果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它所赋予的权利就很容易沦为一种纸面上的权利。为此,人们不禁担心,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盛宴。

与机关事业单位不同,一些企业主希望休假越少越好,以便多创造利润。有关调查显示,80%的企业存在加班现象;而许多农民工更是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文章提出,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应当让更多的人受益,应当成为全体劳动者的盛宴。可是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党政机关实行强制休假制度之外,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很少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首先,我国的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城镇,双职工家庭占家庭比例的70%以上。带薪年休假制度要求双职工家庭同时安排休假,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家庭乐趣。但是,从操作层面来看,双职工同时带薪年休假不具有可行性。特别是夫妻同在一个单位的双职工家庭,如果实行带薪年休假,必须与用人单位进行协调。事实证明,在单位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双职工带薪年休假几乎不可能。

其次,中国的就业环境发生了深层次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如果享受带薪年休假福利,那么必然会降低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外出务工人员放弃带薪年休假福利的原因。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虽然不存在直接的就业竞争压力,但由于存在着潜在的升职、晋级、岗位调整等压力,所以职工也不愿意享受这项福利。在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除非单位领导安排带薪年休假,否则谁会主动提出休假呢?“带薪年休假制度”前有“强制”二字,说明国家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决心很大。它的核心是带薪,必须得到严格的落实。要落实带薪休假,首先要让广大劳动者和企事业单位都认识到带薪休假制度的意义,让所有具有劳动关系的单位都能依法办事,自觉实施。劳动者本身也应增强法律意识,把带薪休假当作维护自身权益。“其次要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督促实施,行政介入。”对于拒不执行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者有权申诉,政府主管部门有责任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的法律 2014年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计价 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规定。对于劳动者的申诉,应当由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并强制实施。“最后一步就需要司法部门的介入,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了。对拒不执行带薪休假的单位进行重罚,从经济上进行严厉的惩罚。此外,舆论监督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为更好地保障这一制度的落实。

虽然,任何制度的颁布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带薪年休假制度也是如此。职工的收入结构透明稳定,就业结构相对科学,特别是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禁止用人单位通过剥夺职工休假福利来提高劳动效率。所以,如果没有实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没有解决我国的就业结构问题,特别是没有规范用人单位的各项制度,那么,带薪年休假制度仍将是墙上画饼。从此项事例可以看出,此项政策不符合公共政策所应遵循的可行性原则,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目标并非囿于一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实际上它要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有限理性政策,从多种可用的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基于这一原则,最理想化的政策在实践中并不一事实上是最具可行性的政策。

下载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政策概论考核要求

    (此方案仅限于2013年秋季参加基于网络课程考核改革试点使用) 一、课程基本说明 《公共政策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公共政策是政府依......

    公共政策概论04任务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第一题.案例:某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失误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徘徊在全省倒数 1~3 名的位置。1998 年,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为了建立政......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精选合集)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例如:公务车改革的探索对齐市车改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

    公共政策概论学习心得(合集五篇)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作业心得 本学期周老师讲授的课是《公共政策概论》,已经数不清周老师给我们上了多少门课,但在我记忆中,周老师的课都是相对比较有趣和轻松的。这门课老师......

    公共政策概论选择题5篇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A)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D),即......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4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八至第九章之后。 运用公共政策概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字数在1500字左右) 指导:题目要求撰写一份调......

    公共政策概论选择题15篇

    1、( )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A.政治思想 B.经济思想 C 社会思想 D.文化思想 2、( )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荷马史诗》 D.《法律篇......

    公共政策概论 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 )可看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