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管理概论
公共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09级文产一班
题型:单项选择、判断题、案例分析、看图分析
第一章:
1.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
(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3)制衡性与自主性
(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2.公共物品及特征:
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特征: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
3.公共管理:设立一类专门的、具有足够管理资源和合法性的公共组织,依照某些特定的规则来组织和执行公共物品供给,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公共管理的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与其它公共部门;
(2)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其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具体内容随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有直接的社会责任;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4.P途径的公共管理
P途径下的公共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但P途径看中政治和管理的层面。
(1)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的特征
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规范性的理论研究.第二章
1.政治和行政二分由威尔逊提出来的2.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1)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前后有所变化
(2)产生了官僚制理论,先后流行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思想。
3.新公共行政时期
(1)价值问题在公共行政中受到更多重视
(2)官僚制理论受到更多的批评;
(3)公共政策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
4.公共管理时期
(1)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
(3)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
5.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第三章
1.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
2.公共组织的结构及优缺点
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矩阵式、事业部制
(1)直线制的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缺点::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经营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限,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2)职能制的优点:各职能部门在其专项业务分工范围内都有权向下级下达命令和指示,直接指挥下属单位,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水平。缺点:但容易出现:多头领导,使下属无所适从; 协调困难
(3)直线职能制的优点:以直线为基础,既设置了直线行政领导,又在各级领导之下设置了相应的职能部分,分别从事职责范围内的专业管理。缺点:职能科室作为总经理的助手,仅起参谋作用不能对直线部门下达指令
(4)矩阵式的优点:(1)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
(2)具有较大的机动性。(3)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缺点:(1)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2)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5)事业部制的优点:a 权力下放,有利于管理高层人员从日常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考虑重大战略问题。
b各事业部主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增强其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c 各事业部集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
d 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缺点:a 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b 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3.管理幅度
指一个层级的行政机构或一位行政首长直接控制的下级机构或人员的数目。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组织结构中呈反比关系。两者间是一种制约关系。
5.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非官方性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具有社会服务、社会沟通、社会评价、社会裁判
非营利组织通常也被称为非政府部门、第三域、慈善部门、独立部门、志愿部门、免税部门等。
6.非营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区别
非政府组织是在政治领域中定义的,它主要包括各种利益群体的组织,例如工会、妇女组织、行业协会、职业团体等。
非营利性组织是在经济和社会服务领域定义的。它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科学、社会福利及其它福利组织。
7.领导者所具备的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领导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8.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1)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
(2)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移
(3)从职能的分化程度看,公共组织的职能由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
(4)从职能的行使方式看,公共组织由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
第四章
1.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区别
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的现实状态与社会公众期望之间的差距而引起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或冲突。
具有广泛性、持续性、社会性的特征
公共问题它是指那些具有广泛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具有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社会共享性、公共性等特点。
2.公共政策问题判断与确立的原则
A.公共政策问题应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问题。
B.公共政策问题应是影响程度大的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应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
D.公共政策问题应是政府及其公共组织职权范围内的问题。
3.自上而下的的执行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强调了从中央政策决定开始,容易忽视其他行动者的重要性; 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忽视了对周围环境的分析,尤其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此模式忽视了低层官员与政策标的团体采取的各种策略;
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强调应该给予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构自主裁量权,使之能够适应复杂的政策情境;也就是使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关能够采取适当的权益措施,重新建构一个更能适应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4.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第五章
1.绩效评估指标
经济指标、效率指标、效能指标、公平指标
2.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分类:正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
3.正负外部效应的指标
正外部效应指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之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外部效应是指未能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成本费用。
第六章
1.公务员管理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与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原则4.分类管理原则5.法治原则
2.我国公务员的组建特点
(1.)反对“政治中立”
(2)从实际出发确定公务员的范围
(3)坚持党管干部,不实行“两官分途”
3.公务员的录用
公务员录用制度是指根据国家管理的需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公民中,择优录用担任某种职务的一种制度。
(一)适用范围: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二)录用标准:德才兼备。
(一)录用方法
1.公开考试2.严格的考察办法3.择优录取 录用程序:
1、编制录用计划
2、发布报考公告
3、对报考者进行资格审查
4、对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公开考试
5、确定考察人选并公示录用人员名单
4.考核
考核程序:平时考核、年度考核
考核标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考核的方法:(1)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2)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3)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5.培训的原则公务员培训属于继续教育。
(1)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方向)
(2)学用一致(培训目标方法)
(3)按需施教(培训内容
(4)讲求实效(培训效果)
(5)注重能力建设
(培训的价值取向)
6.奖励原则
1、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2、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并重原则
3、定期奖励和及时奖励相结合原则
7.公务员回避制度
公务员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保持清正廉洁,防止因亲属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而对公务员在担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作出的限制性规定的法律制度。
任职回避是指对有特定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密切的职务方面作出的限制。
任职回避的对象:夫妻关系、直系血亲、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
地域回避,又称地区回避或籍贯回避,是指为了避免亲属关系、宗族关系等影响公务员公正履行职务而对公务员在亲属比较集中的地域担任某些职务作出的限制。
回避对象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实行地域回避。
公务回避:指遇到涉及公务员利害关系等法定情形时,为避免影响公务员公正履行职责而对其执行公务作出的限制
公务回避的对象:1)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2)涉及与本人有比较密切的四种亲属关系(即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和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有利害关系;
(3)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8.公务员处分的种类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处分期间:
警告:6个月
记过:12个月
记大过:18个月
降级、撤职:24个月
第二篇:公共管理概论复习题
1.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B.单一性
C.效率性D.公共性
2.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3.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公民B.政府C.企业D.政党
4.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5.“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
A.凯恩斯B.布坎南C.韦伯D.威尔逊
6.对公职人员在科层制组织中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
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7.对科层制组织中各职位之间以及相应权力之间的关系规定的原则是【】
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
8.政府运用供应这个手段,所针对的对象是【】
公共产品B.私人产品C.半公共产品D.半私人产品
9.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为【】
A.竞争性和排他性B.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排他性和非竞争性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0.一个组织中,如果决策权高度集中,问题自下而上传递向高级管理人员,由他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这个组织的结构就倾向于【】
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
11.在组织人员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网状关系D.线性关系
12.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组织知识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私人组织还是公共组织的结
构设计越倾向于【】
A.锥形结构B.扁平结构C.塔形结构D.柱形结构
13.组织为确保在适当时间,为适当的职位配备适当数量和类型的工作人员,并使他们能够
有效地完成促进组织实现总体目标的任务的过程,称为【】
A.人力资源规划B.人力资源招募C.人力资源培训D.人力资源考核
14.确定不同的决策究竟需要哪些确切信息的环节为【】
A.决策分析B.信息需求分析C.决策集成D.决策反馈
15.对每位管理者的需求和职能范围进行识别后,将需求相互重叠的部分实施集成和共享,以便剔除多余信息,减少重复信息,提高决策和控制的有效性的环节为【】
A.决策分析B.信息需求分析C.决策集成D.决策反馈
16.最早的福利国家为【】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17.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实施全面干预,是一个【】
A.小政府B.间接的政府C.恰当的政府D.全能的政府
二、多项选择题(21.立基于韦伯的合理--合法的权力类型之上的科层制组织,其构建和运作的原则【】
A.知识性和职业化原则B.非人格化和执行能力原则
C.法定管辖范围原则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
E.灵活性与专业化
22.公共部门组织目标的特点为【】
A.多元化B.单一性C.整体性D.公共性 E.多样性
三、名词解释
26.公共组织沟通
27.财政预算
28.法制行政
29.领导权威
30.公共组织
四、判断题(31.公共性是指超越个人和特定私人组织的特殊利益而追求社会共同利益。
32.韦伯科层制组织的本质在于以人格化的制度取代非人格化的制度,使组织本身及其规定
比组织中任何个人更重要。
33.政府运用管制这个手段,所针对的主要是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对称问题和
内部性问题。
五、简答题(36.简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37.简述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38.简述完整制、分离制各有何优缺点
39.简述主要的政府治理工具。
六、论述题
40.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改善公共决策的质量?
(一)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所谓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知识及方法特别是公共决策(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
程序。实现决策科学化的要求是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提高决策参与人员素质,按照科学的决策原则进行决策。1)建立健全公共决策系统。现代化的公共决策系统是由以决断子系统
为核心,以信息、参谋、监控子系统为支持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健全决策系统,应做到:
a合理设置各子系统。b充实参谋咨询机构和信息工作机构。2)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3)
提高决策者和参与者的素质。决策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决策的水平,提高决策人员素质是
决策系统改进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所谓决策民主化是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
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在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及气氛。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目标
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包括把民主机制引人决策系统,营造良好的决策氛围;
重视发挥参谋咨询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提高政治生活透明度,实现决策目标的民主化。
(三)公共决策的法制化。所谓决策法制化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和约束决策主体的行
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特别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民主权利,并使党政机关及领导者的决策权力受到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决策法制化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1)理顺公共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2)决策程序法制化。决策程序法制化,就是将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程序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其目的是防止少数决策者草率行事、滥用职权,或有意把一些方案不经过审议而出台的行为。3)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在我国当前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十分重要。总之,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的三个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方面,民主化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的基础,科学化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的主导,而法制化则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的保证。
41.试述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公共管理伦理教育。良好的公共管理伦理,有赖于正确的行政价值观的确立,行政意识、行政理论、行政认知、行政情感、行政态度等行政文化的诸多要素构成了行政模式取向,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伦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加强行政文化建设,使行政系统各层级人员树立正确的公共管理伦理观,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
(二)强调公共管理伦理立法。公共管理伦理立法,是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监督、执法权力的法律效力和作用。
(三)发展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在民主政治中,行政人员的公务活动是公共责任的行为,应当面向整个公民社会而不是一部分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们,发展这种公共政治传统是消除公共生活中私人化倾向和无契约、无承诺、无准则的行为倾向的基本方法。促进社会成员对公共决策的干预和参与,加强公民的政府责任意识,尤其在行政系统的输人方面要强化,民众不仅仅是行政系统输出方面的被动接受器,而应该在输人与输出双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公民社会应当创造出更多的途径和机会,例如社区与团体的讨论,以及公共媒体上的讨论等,鼓励社会成员关合并参与有关重要的公共管理的讨论,从而对重大的公共决策发生影响和进行民主的干预和监督。
第三篇:公共管理概论重点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10×1分=10分)
二、多项选择题(8×2分=16分)
三、填空题(10×1分=10分)
四、名词解释(5×3分=15分)
非盈利组织:定义: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
基金会:定义:是一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有其自己的基金,由其受托人或董事管理,以维持或协助教育、社会、慈善、宗教等公共服务目的,而且提供补助金的公益性组织。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
公共事业组织:定义: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
公共事业决策:决策定义: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并准备实施的活动,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公共事业激励:含义:公共事业管理者针对成员的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激发人们为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积极自觉地行动的过程。
公共事业协调: 定义:公共事业协调是指公共事业组织机关及工作人员运用各种方法,调整系统内部个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管理活动个阶段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以便和谐合作的达成管理目标。
公共事业战略决策: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了能在社会中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针对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所制定的长远发展规划。它是公共事业组织的最高层根据公共事业的发展目标、资源状况和外部环境而制定的,指明了整个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方向。
公共事业监督 :公共事业监督是指管理系统内外监督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运用适当的监督手段对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组织作业程序和工作制度全面、准确、有效地执行,以使系统各环节的管理活动更加规范合理,从而推进组织目标的达成。
五、简答题(4×4分=16分)
1、根据公共价值与私人价值的不同取向,可以把人分为哪几种
①为公共利益而调节私人利益的公共价值的追求者;
②享受公共利益而不愿“让渡”部分私人利益的公共价值的搭便车者;举例:逃票攻略
③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而使私人利益无限膨胀的公共利益的破坏者。
2、政府将一部分公共物品供给交给公共组织的原因
3、公共事业领导应具备的能力:
形成组织远景的能力
定义组织使命和宗旨的能力
制定战略和目标的能
建立组织文化的能力
建立制度和系统的能力
.执行任务的能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建立交流和联系的能力
4、公共事业决策的程序:识别问题,诊断原因。确定目标,制定标准。制定可供选择方案。评估比较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效果。反馈偏差。
5、公共事业激励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认同原则
2、公平公正原则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
4、随机制宜原则
使公共事业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
使决策更加合理。
6、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作用:
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各部门协调发展。
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统一公共事业组织成员的行为。
促使公共事业组织成员更加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7、公共责任在工事业组织中被重视的原因
公共事业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责任
公共事业的产生途径要求公共事业组织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
公共事业的运作机制要求公共事业组织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
公共事业环境压力也使公共事业组织必须强化其公共责任
8、事业管理的监督方式:
第一道防线:来自政府的监督。
政府采取认证制度来监督。
第二道防线:来自独立第三方的评估。
第三道防线:非营利组织的同行互律
第四道防线:媒体与公众的监督
第五道防线:非营利组织的自律
六、比较题(1×8分=8分)
1、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的区别(3题)
2、①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
3、②公共事业管理客体是公共事业,收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4、③公共事业管理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
5、④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是对公共事业调节控制,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6、⑤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绩效,要以社会效益作为标准尺度。
与企业管理:①管理目的不同:公益性/营利性
②管理的运行轨迹不同:法律轨道/利益轨道
③物质资源来源不同:
收入、政府补助、捐赠/投资的回报
④绩效评估不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与行政管理:①管理主体不同:公共事业组织/政府机关
②管理方式不同:
协调讨论的方式/命令与服从的方式
③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
直接性管理/间接性管理
④管理的独立性不同:独立性/非独立性
⑤阶级性与社会性不同:社会性/阶级性
二.公共事业组织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的区别
同:都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期:有任期/无任期。
2、工资:来源国家财政/来源企业利润。
3、自身素质:讲究政治素质/讲究经营管理素质。
4、工作方式:公开/隐蔽。
5、人事权限:权限受到限制/相当大的人事自主权。
6、大众传媒:接触多/接触不多。
7、绩效评估:社会效益/利润。
8、公共监督:受到各方面监督/个人行动自由
七、论述题(2题,共25分)
一.事业组织存在的意义
1.推动社会创新与思想创新。
2.提供社会福利。
3.丰富文化生活。
4调适社会生活。
5.传承社会文明。
6.促进自我实现。
1、在公共事业管理中会遇到那些障碍,如何提高沟通的效果
2、面对公共事业组织中的腐败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3、公共事业组织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第四篇:公共管理基础概论
试论述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并举出西方国家实践的案例来加以说明。
一、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工业变革的带动下,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的科层制越发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其僵化、刻板的管理方式使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如政府机构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等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政府的运作效率,新的公共管理应运而生,它发端于英国,并迅速扩展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各国,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时代需要。
二、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和不足之上的,其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对私营管理部门管理方式和手段变革的成功借鉴上。
第一,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与“自我服务”的管理机构,官僚机构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公众则是向政府提供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的“顾客”,提倡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在这种新的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英、德等国政府采取了简化服务手续、制定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政区域或行业开办“一站商店”服务等一些具体措施。
第二,在私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上,新公共管理强调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以及竞争机制等,通过“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招标”等方式,取消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垄断性。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理所当然的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服务都应该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可以根据服务的内容和特点、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把服务出租给其他公营或私营部门,政府只要对其绩效目标进行测定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报酬,通过这种方式,到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三,新公共管理倡导企业型的领导者,认为公共管理人员与市场中的理性经济人一样,具有自我利益最大化、逃避责任、自我服务、欺诈及导致道德风险的内在倾向,因此私营管理人员与公共管理人员在管理绩效上的优劣之分不在于自利的人性,而在于管理环境的不同;在公共管理中,繁荣的程序规则恶化了管理环境,使管理者的情绪变得压抑,导致低劣的政府绩效;相反,私营管理能够有效利用管理人员的自利、机会和风险意识,使他们适应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管理绩效。因此,新公共管理改革强调恰当的制度环境,保证公共管理人员拥有充分合理的权威,赋予他们企业领导者的角色。
第四,政府应采取广泛的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极其困难,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政府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做出迅速的反应;企业界经理采取分权的方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授权或分权的办法提高对外界变化的反应。同时,政府应将
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位,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第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新公共管理认为,虽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行,但过于刻板的规章则会适得其反,它们会使政府的办事效率下降,并对正在迅速变化中的环境不能做出反应;但企业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他们规定自己的基本使命,并让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使命,这比照章办事的组织具有更高的士气和灵活性以及创新精神。
第六,政府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这点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相反,新公共管理鉴于行政所具有的浓厚政治色彩认为,公务员与政务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使他们主动设计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三、英国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英国保守党政府推行了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开始了以注重私部门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以雷纳(Rayner)评审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开始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调查评估;1983年“财政管理创议”启动,建立起一个自动化信息系统来支持财政管理改革;1987年著名的《改变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提倡采用更多的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政府改革的顾客导向和改善服务的特征,特别明显地体现在1991年梅杰政府的“公民宪章”的白皮书上;而引入市场竞争则明显地体现在英国公共企业和公共机构的私有化浪潮之中,也反映在1992年梅杰政府的“为质量而竞争”的政策文件上。
1997年上台的英国工党政府一直致力于新一轮政府改革。对于英国的行政现代化,布莱尔政府采取的是积极的态度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改革深化的过程中,英国政府主要通过在地方政府实施的一些计划来体现其改革的取向。在这一系列地方政府改革计划中,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一)“合作政府”计划。
“合作政府”是布莱尔政府改革的一个目标框架,其含义在于整合相互隔阂的不同政府组织,以实现政府整体的共同目的。其目标是要超越以往只关注以功能为导向的预算、目标、激励、机构管理和责任机制方面的改革,转向追求包括在政策制定、机构内部和机构之间、财政预算以及信息系统上的整合,以此打造
[10]以包容性和整合性为特征的合作政府。
合作政府产生的缘由在于:此前政府所实施的改革,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和缺陷。这些缺陷在于: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时的转化成本难以克服,企业管理模式在与公共组织兼容过程中产生摩擦,更大的缺陷在于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造成机构林立的局面,忽视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形成了“碎片化”的制度结构。
合作政府就是要克服这些缺陷而进行相应的努力。1999英国政府发表了《现代政府白皮书》,提出了在10年内的“合作政府”计划,目标在于打造一个更加侧重结果导向、顾客导向、合作与有效的信息时代政府。为此,工党政府在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信息技术和公务员体系等方面都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计划:
1.注重结果和参与的政策制定:主张政策目的以结果为导向,鼓励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政策内涵上注重对各种政策相关者的影响,强调政策制定的广泛参与;
2.高质量和回应的公共服务:在引进竞争机制时,明确公共服务的主体和提供方式,改进绩效评估和审查的原则,成立公民评估质量组织,加强与民众互动;
3.改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促使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注重公务员伦理精神和传统核心价值的培养;
4.建设信息时代的政府:信息技术是改革政府间割裂的有效方式,同时还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通过这些计划中,可以看出“合作政府”计划在整合政府不同部门、政府与民众、政府工作人员、不同地方政府所进行的努力。布莱尔的工党政府在2001年再次获胜后,这一计划继续得以实施,对英国政府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灯塔政府”计划。
在布莱尔的政府现代化计划中,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灯塔计划,也叫“灯塔地方政府计划”。这一创意来自1998年布莱尔首相发表的《政府白皮书》中的《地方政府:接近人民》,1999年1月,英国环境、运输和地方事务部下发了关于实施灯塔计划的征求意见书,结果大多数地方政府对此持欢迎态度。1999年5月,由地方政府改进发展并具体组织实施。
在灯塔计划中,灯塔是一种荣誉称号,它由英国环境、运输和地方事务部颁发,以表彰那些通过评审产生的在某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最优质服务的地方政府。但是,灯塔政府又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其他地方政府学习和赶超的榜样。灯塔计划的设立,为地方政府间相互学习、改进工作提供了载体和机会,目的在于帮助所有地方政府为其社区和人民提供高质量服务,从而推动地方政府持续改进。
灯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使所有地方政府向某方面做得最好的典型学习,以提高自己提供服务的质量。1999年是灯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确定了7个地方政府主要职能作为评比的主体,2000年增加到11个。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评优活动,评选出具有良好绩效的地方政府,某个地方政府在其申请的领域做得最好,会获得灯塔的称号,并且将他们的经验进行推广,以促使其他地方政府学习,经验共享。通过相互共享,形成一种彼此相互推进的氛围,进而形成政府整体绩效的提高。
总之,英国的行政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样的阶段主要涉及到政府绩效的提升所需要的各种具体的技术。可以看出,这样的改革是在以前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以前改革的反思和改进。正是由于以前改革所进行的引进竞争机制、公私改革的完成,所以当前的改革就更关注于政府之间的整合与政府绩效提升的技术。
第五篇: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次作业(导论—第2章)一.名词解释 1.授益性应急措施
是行政机关为遭受突发公共事件损害的公民和组织,提供救助和保护的应急措施。2.一致性危机p13 一致性危机是可以使整个社会在外部压力之下,更加团结的社会扰动性事件。3.应急行政权p30 应急行政权是指在应对各类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依法享有、行使的各类职权和职责。二.简析突发事件管理的比例原则及其具体要求。
公共应急管理中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应当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采取对公民权益造成限制或者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并且使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付出的成本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
比例原则包括:适合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称性原则
具体要求:
(1)应急管理措施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应当与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发展阶段相适应,以有效控制危机为必要;
(2)如果有多种手段可以同等地实现某一应急管理目的,应当选择其中对公民权益影响最小的一种;
(3)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所付出的代价不得与突发事件本身所可能造成的损害丧失均衡。
三.如何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特征?p22 1.全社会共同参与,成功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构成一个公共危机管理的网络,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形成自救互救与公就并存的局面。
2.全风险,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一风险,而是多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公务机关要建立以政府为核心和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网络,将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力量协调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
3.全阶段,无论应对哪种风险,政府都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重建等阶段,完成公共危机的应对与管理。
第二次作业(第3章—第5章)一.名词解释
1.“应急社会动员”p55 应急社会动员是指为了有效预防和成功应对危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等方式,调动企业、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形成预防与应对危机的合力。2.应急规划p97 应急规划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主要指对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修改活动。二.如何增强灾区对未来灾害的控制力和承受力,降低灾区的脆弱性。p93 1.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减少引发危机的致灾因子。2.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推行与自然合作、而非征服自然的理念。在灾害易发区,避免开展重建工程,从源头上杜绝危机的发生。
3.对于不能规避、不得不建在灾害易发区的建筑或基础设施,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设计与建筑安全标准,严把建筑施工的质量关,增强其抗毁损的能力,并采取严密的防护性措施。4.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在危机发生后有效应对,尽可能减轻灾害的影响。5.建立良好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灾后重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裕。三.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志愿者、社区与公民个人应对危机各有什么优势?p60-企业:企业有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装备。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使公共危机管理更加灵活。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
(1)贴近社会公众,可以反映社会公众在紧急状态下的利益诉求,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2)汇集着大量掌握应急救援相关技术的人才。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基础是成员,具有某一方面的思想共识,志趣偏好或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往往可以在危机处置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反应灵活而迅速。非政府组织具有分散独立决策,且可灵活调动组合各种力量的优势,组织成员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对危机进行有效全面的监控,可及时发现问题的征兆并加以解决 社区与公民个人:
(1)社区是因地缘关系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危机来临时,社区中的公众是最直接的承灾主体。由于危机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区公众一旦被动员起来,便具有很高的防灾抗灾意识与热情。
(2)社区中蕴藏着大量可调配的的人力、物力、财力。
(3)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社区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熟人社区”的基础土崩瓦解。因此我们需要推动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以此来增强社区责任意识,培育自主的公民精神,塑造现代意义上的新型,相互守望制度,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的滋生
(5)社区参与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防止危机,比如社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习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四.“预案综合症”有什么表现?如何解决?p105-107 表现:一方面,应急响应需要精明的组织和计划;另一方面,应急响应又是自发的,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临机决断能力。解决:建立高可靠性组织
1.关注故障。认为每一次微小的差错都是系统问题的征兆,鼓励人们呢报告失误,从最近的危机中学习永不自满。
2.拒绝解释的简单化。鼓励个人看得更远,对人们所公认的智慧提出质疑。
3.运行的敏感性。鼓励持续性的调整以防止错误的累计扩大,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隐忧。4.重视弹性。不仅形成检测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故障发生的时候继续工作。
5.尊重专家。决策权授予处于一线并且在相关领域具备最权威专业的知识者。
第三次作业(第6章—第7章)一.名词解释 预测预警系统p116 预测预警的是在危机发生前对致灾因子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评估的系统。
二.如何理解预测预警的人本理念?p129-131 1.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横跨全过程、整合式的预警系统。2.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还要体现受众导向的特点,需要开展对预警技术的绩效评估,并对公众安全意识和预警服务满意度实施测评。
3.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需要有相应的预警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三.如何理解危机响应的目标?p134 1.应急响应者的保护。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注意保护应急救援队员的安全,还包括对应急救援队员及时地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公共危机管理者应注意救援队员的轮换和劳逸结合,尽快建立应急救援队员的资格考评与分类体系。
2.次生灾害的防范。危机的危害具有很强的连带性和扩散性,在处置过程中,必须以动态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眼光来观察危机。我们不仅要具备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也必须注重在寻求安全过程中的风险。3.减轻原生灾害的损失。
四.危机发生后救人响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p137 1.搜索与救援。寻找被困者,将其转移到远离危险的地带。2.医疗急救。对伤者进行检伤分类,分轻重缓急予以救治。
3.进行疏散。要求人们预先指定集合地点,沿着安全的疏散路线进行,到达安全的避难场所。4.开展灾害评估。包括灾情评估和需求评估。公共危机管理者要进行损失评估,以便协调装备和物资,还需要对恢复阶段进行前瞻,根据损失评估确定恢复阶段的资金、政策需求。5.处置危险源影响。6.提供水、食品及避难场所。
7.进行卫生管理。对人与动物尸体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8.维持治安。维持社会秩序,避免趁火打劫等刑事犯罪的发生。9.提供社会心理咨询服务。10.恢复关键性基础设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服务应尽快恢复。11.对捐赠进行管理。
12.协调。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与专业人员、志愿者进行良好的合作,形成应急响应的合力。第四次作业(第8章—第9章)一.名词解释 1.总体灾害恢复p163 总体灾害恢复是指人们在灾害恢复与重建活动中,要改善生活质量,维护公共安全,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2.应急沟通p190 应急沟通,就是指应急管理者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交流信息、互动反馈的双向过程。二.结合我国的国情,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方面?p171-172 1.做好灾民的安置。灾区恢复重建已原地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还必须对由此可能引发的群体认同性冲突系米高度的重视,做好协调工作,灾区政府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应鼓励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开展生产自救,鼓励合作自救,启动和完善社会化的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未来可能发生的巨灾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补偿与安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不仅要防止社会公众因灾致病因灾致贫,还要防范心理问题带来的公众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因此而引发的反社会行为。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灾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的发展。灾区要因势利导,不仅要努力消除灾区的负面影响,更要除旧布新吐故纳新,在新起点上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如何实现危机合作与协调?p207-209 1.在应急合作与协调中沟通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沟通是合作与协调基础,为了增进应急沟通,应建立一个应急管理的网络体系,建立全社会动员机制,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目的的合力。
2.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部门分割,各自为战是大忌,它不利于我们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处置。
3.条块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属地政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主动联系属地内的中央直属部门,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
4.地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相邻省市应建立地域联动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相互支持。5.军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武装力量与人民之间要相互配合合作。
第五次作业(第10章—第11章)一.名词解释 1.舆情监控p222 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汇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宗教恐怖主义p247 以宗教为驱动力的恐怖主义 3.双应一体化p248 双应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是指一国政府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既考虑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也考虑非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实现应急与应战的一体化。4.国防动员 p257 国防动员是指国家在由平时进入战争状态的过程中,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确保国家赢得战争的一系列行动。二.媒体与政府、公众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p215 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两组重要的互动关系。
1.媒体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从事媒体具有一定的议程设置功能,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媒体既满足公众需求要引导公众,但是媒体不是一般的商业实体,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就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要引导公众。
第六次作业(第12章)一.名词解释 1.灾害外交 p272 灾害外交指国家行为体或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对其他国家提供灾害援助而增进国家间的关系,是外交行为在危机应对里的一种特殊延伸。2.海外承包工程危机p280 指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识别并化解各种风险因素而造成的企业人员伤亡、工程无法完工、发包方以各种理由拒付、延付工程款、企业效益亏损等不利局面。
二.危机管理国际合作可以采取哪些形式?p271-272 1.从层次和范围上看,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球合作、区域合作、双边合作。
2.从合作伙伴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非政府组织合作、救援企业合作、政府间合作。
(1)非政府组织合作。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一方面它具有国际组织的特征,可以与地方政府结成危机管理伙伴,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草根组织的特点,组织结构分散化反应灵活,处置效率高。
(2)救援企业合作。它是政府救援的有益与必要补充。
(3)政府间合作,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离不开民族国家,其形式可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国家参与地区或国际合作等。军事合作是政府合作的特殊表现形式。三.我国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危机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如何应对。p280-281 风险:
1.政治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稳定的政治和政策环境,即所在国政治稳定,政策具有连续性。
2.社会风险。工程所在地的社会安全形势,对业务开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会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不能顺利进行。
3.自然风险。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大。极端气候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导致工期延误,其它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海外承包工程工期延误。
4.合同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在所在国经济社会环境中经营。所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直接对企业运营收益产生影响。
5.组织管理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较国内企业可能更为复杂。不仅要遵守我国法律,还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组织管理工作也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习俗等。6.恐怖主义。在海外,恐怖主义更加猖獗,这也影响了海外承包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应对:
1.我国在海外的公民企业应积极寻求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援助。
2.在发生可能危及企业人员安全的危机事件时,应首先保障企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必要时可撤回部分甚至全部工作人员。
3.除积极主动寻求援助外,还应积极主动向相关国际机构寻求帮助。4.与总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报告事态发展情况。5.不参与和本企业无关的纷争。6.积极与客观公正的新闻媒体进行沟通。7.依据我国和所在国法律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