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40号令)

时间:2019-05-12 17:4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40号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40号令)》。

第一篇: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40号令)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第40号《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已经1999年6月2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公安部部长 贾春旺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一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正确履行职责,防止和纠正违法和不当的执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有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是指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本级公安机关对所属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及其人民警察的各项执法活动实施的监督。

第三条 各级公安机关及其业务部门应当建立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执法制度,制定、完善执法程序,加强对各项公安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

第四条 执法监督工作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有错必纠、监督与指导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在加强内部执法监督的同时,必须依法接受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的监督,接受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府的监督,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

第二章 执法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第六条 执法监督的范围:

(一)有关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及制度、措施是否合法;

(二)刑事立案、销案,实施侦查措施、刑事强制措施和执行刑罚等刑事执法活动是否合法和适当;

(三)有关治安管理、户籍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边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四)适用和执行行政拘留、罚款、没收非法财物、吊销许可证、查封、扣押、冻结财物、劳动教养、收容教育、强制戒毒等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是否合法和适当;

(五)看守所、拘役所、治安拘留所、收容教育所、强制戒毒所、留置室等限制人身自由场所的执法情况;

(六)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七)国家赋予公安机关承担的其他执法职责的履行情况。

第七条 执法监督的方式:

(一)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和制度进行的监督;

(二)对起草、制订的有关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及制度、措施进行法律审核;

(三)对疑难、有分歧、易出问题和各级公安机关决定需要专门监督的案件,进行案件审核;

(四)组织执法检查、评议;

(五)组织专项、专案调查;

(六)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听证、复议、复核;

(七)进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八)各级公安机关决定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八条 各级公安机关发现本级或者下级公安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措施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予以纠正或者通知下级公安机关予以纠正。

第九条 对案件的审核可以采取阅卷审查方式进行,就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意见是否适当,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法律文书是否规范、完备等内容进行审核,保障案件质量。

第十条 对公安行政管理执法行为的审核,可以采取查阅台帐、法律文书、档案等方式,就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等内容进行审核,保障公正执法。

第十一条 各级公安机关每年应当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对本级和下级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检查或者评议。

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发布实施后,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在一年内对该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组织执法检查,检查结果报上一级公安机关并在本级公安机关予以通报。

各级公安机关对本级和下级公安机关每年的执法工作情况应当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报上一级公安机关并在本级公安机关予以通报。考评结果与奖惩相结合。

第十二条 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公安机关交办复查的案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普遍性、倾

向性的公安执法问题,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项调查或者专案调查。在查明情况后,应当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和纠正措施,报本级公安机关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将查处结果报告交办机关和上级公安机关。

第十三条 在执法监督过程中,发现本级或者下级公安机关已经办结的案件或者执法活动确有错误、不适当的,主管部门报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直接作出纠正的决定,或者责成有关部门或者下级公安机关在规定的时限内依法予以纠正。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办理听证、行政复议、国家赔偿案件工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三章 执法监督的实施和处理

第十五条 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办理的案件或者执法行为不合法、不适当的,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予以纠正和处理。

第十六条 各级公安机关的行政首长是执法监督的责任人,负责对本级和下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组织实施监督。

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是本部门执法监督的责任人,负责对本部门及其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实施监督。

第十七条 各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是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主管部门,在本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协调和指导执法监督工作。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依照《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的规定,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进行现场督察。

第十九条 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不合法、不适当的执法活动,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错误的处理或者决定予以撤销或者变更;

(二)对拒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限内履行法定职责;

(三)对拒不执行上级公安机关决定和命令的有关人员,可以停止执行职务;

(四)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已经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损害,需要给予国家赔偿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予以国家赔偿;

(五)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有关责任人员在执法工作中有违法违纪行为需要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对上级公安机关及其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决定、命令,有关公安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必须执行,并报告执行结果。

对执法监督决定有异议的,应当先予执行,然后按照规定提出意见,作出决定的机关应当认真审查,执行后果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负责。

第二十二条 拒绝、阻碍上级机关或本级公安机关及执法监督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检查,拒不执行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有关决定、命令,或者无故拖延执行,对被监督的公安机关或者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第二十三条 对本级和上级公安机关作出的执法监督决定不服,有关单位和人民警察可以向本级或者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受理,并作出答复。

第二十四条 各级公安机关的执法监督责任人和执法监督主管部门必须严格依法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模范遵守法律,秉公执法,依法办事。对不严格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或者滥用职权,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给予通报批评;后果严重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公安部法制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大连市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实施办法

大连市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实施办法

大公发[2000]7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强化我市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准确、有效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规章,防止、纠正违法和不当的执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公安部《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结合我市公安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含公安机关派出机构以及列入公安序列的交通、林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均适用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是指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本级公安机关对所属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及其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实行监督。

第四条 执法监督工作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有错必纠,监督与指导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第五条 内部执法监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公安机关的行政首长是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责任人。

各级公安机关设内部执法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成员由政工、纪检、考核、法制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法制部门。

第六条 各级法制部门是执法监督主管部门,在本级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检查执法监督工作。政工、纪检、考核部门依据法制部门的执法监督意见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奖惩。

第七条 各级公安机关在加强内部执法监督的同时,必须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第二章 执法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第八条 执法监督的范围

(一)公安机关草拟或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与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抵触。(二)有关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公安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三)办理刑事案件情况:

1、案件的受理、立案、破案、销案,2、犯罪嫌疑人的处理;

3、办案程序和法律手续是否合法、完备;

4、刑事强制措施的执行情况:(1)拘传、取保侯审、监视居住的适用,(2)刑事拘留的适用、转捕和改作其他处理,(3)提请逮捕的适用、执行和不批捕的处理.(四)办理行政案件的情况:

1、案件的受理、立案、裁决、调解处理及执行;

2、案件的复议和申诉;

3、办案程序和法律手续是否合法、完备。

(五)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行政拘留、罚款、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和执照、查封、扣押、冻结财物、劳动教养、收容教育、强制戒毒的执行是否合法、适当。

(六)看守所、拘役所、行政拘留所、收容教育所、强制戒毒所、留置室等限制人身自由场所的管理及执法情况。

(七)实施有关治安、交通、消防、边防、户籍和出入境管理等法律法规及公安行政管理情况。

(八)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九)其他需要监督的公安机关执行法定职责情况。第九条 执法监督的方式

(一)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和制度,对本级公安机关所属的业务部门和下级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指导;

(二)对本级公安机关及所属业务部门代人大或政府草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以本级公安机关的名义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及制度、措施进行法律审核;

(三)对查获的刑事案件作案成员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四)对不予立案;撤销案件;不提请逮捕(起诉);刑拘后变更为取保侯审或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取保侯审;监视居住;不批捕案件不要求复议复核;批捕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罪犯保外就医;罪犯留所执行及减刑、假释;精神病鉴定;刑事案件转外处理的;刑事案件成员拟作劳动教养、治安处罚、收容教育、强制戒毒或者做其他处理的;取保侯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解除或不做追责处理的案件及疑难、有分歧、易出问题和各级公安机关认为需要监督的案件依法进行审核;

(五)对行政处罚个人2000元以上、法人10000元以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价值在20000元以上,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执照;收容教育需要提前解除的案件及疑难、有分歧、易出问题和各级公安机关认为需要监督的案件依法进行审核;

(六)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听证、复议、审核;

(七)拟定本级公安机关执法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评议,纠正公安机关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

(八)组织专项、专案调查和处理并进行执法过错的检查和认定,提出处理意见;

(九)本级公安机关决定采取的其他监督方式。

第十条 负责清理本级公安机关制定和地方政府发布的有关公安工作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作好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呈报和备案工作。

第十一条 调查了解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并提出意见。

发现本级或者下级公安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制度和措施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的,应予以纠正或通知下级公安机关予以纠正。

第十二条 审核案件采取阅卷审查为主的方式进行,对案件的事实、证据、程序、定性、处理意见,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法律文书等内容等进行全面审核。

第三章 执法监督的措施

第十三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本级或下级公安机关执法活动进行检查、评议,并将每年的执法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的结果报上级公安机关,并在本级公安机关内部予以通报。

第十四条 新颁布的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地方性法规、规章实施后,各级公安机关应在1年内对其执行情况,组织1次全面的执法检查,井将检查结果逐级上报。

第十五条 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府或上级公安机关交办的案件,群众反映强烈、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公安执法问题,应进行专项性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整改措施、处理童见报本级公安机关,待批准后报交办机关或上级公安机关。

第十六条 在执法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违法问题的,应视情节较重作如下处理

(一)对认定的违法行为,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限期改正;

(二)对本级和下级公安机关制定的违法的规范性文件或实施的违法的具体行政管理措施,应及时纠正;

(三)对违法情节严重或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应及时作出处理。第十七条 行政复议、应诉、听证、国家赔偿案件的执法监督检查工作,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办理。

第四章 执法监督员

第十八条 基层公安机关除法制部门外,还应在其他各业务部门和派出所设立执法监督员。

第十九条 执法监督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二)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精通公安业务,责任心强、刚直不阿、敢于秉公执法;(三)责任心强,刚正不阿,敢于秉公执法;

(四)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丰富的办案经验。

第二十条 执法监督员受公安机关的委托,在本级和上级公安法制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行使执法监督检查权。

第五章 执法监督的程序

第二十一条 涉及全局的执法监督活动,必须在本级公安机关主管领导直接领导下进行。第二十二条 对轻微违法行为,法制部门可以口头纠正,对情节严重,或轻微违法行为经口头纠正未改的,应填写《纠正违法审批表》,报主管领导批准后,下达《纠正违法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三条 对需要核查的违法行为,应经法制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发出《执法查询通知书》,经查确实存在问题的,被查询单位或部门应按要求改正。对未改正的,可按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下达《纠正违法通知书》。

第二十四条 各级公安机关及其业务部门应主动接受监督,并及时将纠正结果报告执法监督部门。

第二十五条 接到《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单位或部门及其责任者,对纠正意见有异议的,可在接到《纠正违法通知书》15日内填写《提请复查审批表》,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向上级法制部门递交《提请复查意见书》,但纠正意见必须先予执行。上级法制部门接到复查申请后,应填写《纠正违法复查决定审批表》,报主管领导批准后,进行复查,并在30日内复查结果,填写《纠正违法复查决定书》告知申请单位。复查决定作出后应立即执行。

第二十六条 执法监督人员办理的执法检查案件,如与本人及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或者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经领导批准后回避。第二十七条 法制部门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对涉及本办法第二章规定以外的案件,应移送有管辖权的单位,并登记备案。

第六章 奖 惩

第二十八条 执法监督检查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据有关规定对单位或部门及负直接责任的领导和民警给予通报批评,停止执行职务,或给予必要的行政、纪律处分

(一)接到《执法查询通知书》后,无故拖延逾期不作答复或拒绝答复的;

(二)接到《纠正违法通知书》后,不按要求纠正又不申请复查的;

(三)对复查决定拒不执行的;

(四)拒绝阻碍执法监督工作进行的。

第二十九条 考核部门依据法制部门下达《纠正违法通知书》情况及其他执法监督意见,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扣除考核分数。

第三十条 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依据《大连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予以追究。

第三十一条 对拒不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或滥用执法监督权,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三十二条 对严格依法办事,并在执法监督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公安机关应根据《人民警察奖惩条例》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下级公安机关每半年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1次执法监督工作情况。

法制部门对发现和纠正的违法案件,应逐项登记并按季报上级法制部门,严重违法案件要随时上报,上报的内容包括

(一)违法单位的名称及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违法事实;

(三)纠正违法和改正的情况.

第三十四条 本实施办法由市局法制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实施前制定的其他有关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凡与本实施办法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实施办法为准。

第三篇:国土资源执法监督规定(第79号令)

国土资源执法监督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 第79号

《国土资源执法监督规定》已经2017年12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姜大明 2018年1月2日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土资源执法监督行为,依法履行国土资源执法监督职责,切实保护国土资源,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国土资源执法监督,是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执行和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查处的行政执法活动。

第三条 国土资源执法监督,遵循依法、规范、严格、公正、文明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强化遥感监测、视频监控等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也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发挥现代科技对执法监督工作的支撑作用,提升执法监督效能。第五条 对在执法监督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依法执行公务成绩显著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由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给予通报表扬。

第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履行下列执法监督职责:

(一)对执行和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

(二)对发现的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制止,责令限期改正;

(三)对涉嫌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调查;

(四)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

(五)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依法应当追究国家工作人员行政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提出行政处分建议;

(六)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涉嫌犯罪的,向公安、检察机关移送案件有关材料;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国土资源执法监督队伍行使执法监督职权。具体职权范围由委托机关决定。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和指导。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沟通和协作,依法配合有关机关查处涉嫌国土资源犯罪的行为。

第九条 从事国土资源执法监督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明;

(二)熟悉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

(三)取得国土资源执法证件。

第十条 国土资源执法人员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国土资源执法证件。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执法人员不得超越法定职权使用执法证件,不得将执法证件用于国土资源执法监督以外的活动。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部负责省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执法证件的颁发工作。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执法证件的颁发工作。

国土资源执法证件的样式,由国土资源部规定。

第十二条 单位名称、执法人员信息等发生变化的,应当申领新的执法证件。

遗失执法证件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书面报告。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门户网站声明作废后,核发新的执法证件。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通过国土资源执法综合监管平台将上执法人员基本信息、培训、发证以及变更、注销、撤销等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备案情况定期审验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因调离、辞职、退休或者其他情形不再履行国土资源执法监督职责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收回其执法证件,由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收回其执法证件,并报发证机关备案:

(一)因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二)暂时停止履行执法监督职责的;

(三)擅自涂改、转借执法证件的;

(四)有利用执法证件开展与执法监督职责无关的活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因其他原因应当收回执法证件的。本条第一、二种情形消除后,经审查合格,可以继续履行执法监督职责的,应当将执法证件及时发还。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收回其执法证件,逐级上报发证机关,由发证机关予以撤销,并在门户网站上公布:

(一)弄虚作假取得执法证件的;

(二)在执法监督活动中存在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不再适合履行执法监督职责的;

(三)利用执法证件开展与执法监督职责无关的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有其他依法应当撤销执法证件情形的。执法证件被撤销的,不得再重新申领。

第十六条 国土资源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时,应当主动出示执法证件,并且不得少于2人。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参与国土资源执法监督活动,为国土资源执法监督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

第十八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聘任信息员、协管员,收集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信息,协助及时发现国土资源违法行为。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履行执法监督职责,依法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询问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违法现场进行勘测、拍照、录音和摄像等;

(四)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实施的违法行为,限期改正;

(五)对当事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应当将违法事实书面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也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相关措施;

(六)对涉嫌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暂停办理其与该行为有关的审批或者登记发证手续;

(七)对执法监督中发现有严重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混乱,未积极采取措施消除违法状态的地区,其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建议本级人民政府约谈该地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

(八)执法监督中发现有地区存在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苗头性或者倾向性问题,可以向该地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反馈,提出执法监督建议;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国土资源执法监督工作的经费、车辆、装备等必要条件,并为执法人员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职业风险保障。

第二十一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执法巡查制度,制订巡查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巡查活动,及时发现、报告和依法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 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部署开展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组织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并向国土资源部报告结果。第二十三条 省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和公开通报制度。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违法案件可以挂牌督办:

(一)公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

(二)给国家、人民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三)造成耕地大量破坏,或者非法采出矿产品价值数额巨大的;

(四)其他需要挂牌督办的。

省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重大典型案件和挂牌督办案件的案情、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通报。

第二十四条 对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交办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拖延办理的,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发出督办通知,责令限期办理;必要时,可以派员督办或者挂牌督办。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根据情况可以采取下列记录方式,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一)将行政执法文书作为全过程记录的基本形式;

(二)对现场检查、随机抽查、调查取证、听证、行政强制、送达等容易引发争议的行政执法过程,进行音像记录;

(三)对直接涉及重大财产权益的现场执法活动和执法场所,进行音像记录。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在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前,由该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对拟作出决定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包括没收违法采出的矿产品、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建筑物、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吊销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等。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机构提请法制审核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处罚决定文本;

(二)案件调查报告;

(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

(四)相关的证据材料;

(五)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八条 法制审核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核的方式,审核以下内容:

(一)执法主体是否合法;

(二)是否超越本机关执法权限;

(三)违法定性是否准确;

(四)法律适用是否正确;

(五)程序是否合法;

(六)行政裁量权行使是否适当。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自收到送审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情况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超过10个工作日。

经过审核,对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符合本规定第二十八条的,法制工作机构出具通过法制审核的书面意见;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通过法制审核。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立行政执法公示平台,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下列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一)本部门执法查处的法律依据、管辖范围、工作流程、救济方式等相关规定;

(二)本部门国土资源执法证件持有人姓名、编号等信息;

(三)本部门作出的生效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处理决定;

(四)本部门公开挂牌督办案件处理结果;

(五)本部门认为需要公开的其他执法监督事项。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应当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履行执法监督职责:

(一)对于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后制止无效的,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应当作出明确记录。

第三十二条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检查、抽查等方式,评议考核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执法监督工作。

评议考核结果应当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并作为责任目标考核、评优、奖惩的重要依据,以及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评议考核不合格的,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责令限期整改。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国土资源执法人员在查办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过程中,因过错造成损害后果的,所在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予以纠正,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过错责任。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发现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未依法制止的;

(二)应当依法立案查处,无正当理由,未依法立案查处的;

(三)已经立案查处,依法应当申请强制执行、提出处分建议或者移送有权机关追究行政纪律或者刑事责任,无正当理由,未依法申请强制执行、提出处分建议、移送有权机关的。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销毁、藏匿证据,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篡改案件材料,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案件调查、审核出现重大失误的;

(四)违反保密规定,向案件当事人泄露案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越权干预案件调查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有其他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行为的。第三十六条 阻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执法监督职责,对国土资源执法人员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故意伤害,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6月12日发布的《土地监察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第四篇:广东省公安机关管理规定1到六号令

广东省警车使用管理规定(广东省公安厅第1号令)

为加强对警车使用的管理,根据公安部《警车管理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警车是指符合公安部《警车管理规定》悬挂粤警字号牌的机动车。警车必须按规定喷涂车身外观标志和安装固定式警灯。不准悬挂放置非法定标志。

二、驾驶警车必须着统一制式服装,携带驾驶证、行驶证和人民警察证(或警车所属单位系统的工作证)。驾驶警车必须服从交通警察和警务督察人员的检查和纠察。

三、警车只限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执行下列公务:

公安机关用于侦查、警卫、治安、交通管理。

国家安全机关用于执行侦查任务。

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狱、劳动教养管理部门用于押解罪犯、运送劳教人员和追缉逃犯。

人民法院用于押解人犯、刑场指挥和法医勘察。

人民检察院用于侦查刑事犯罪案件和押解人犯。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执行其他紧急公务。

四、警车不准配给个人作交通工具,不准用于办私事,不准乘载与执行公务无关的人员。非执行公务不准将警车停放在高级宾馆、饭店或娱乐场所门口。

严禁挪用、转借警车牌证和将警车转借给警车使用范围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五、在执行下列公务时方可使用警灯、警报器:

(一)赶赴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事故、火灾及其它突发事件现场;

(二)执行警卫任务;

(三)追捕犯罪嫌疑人和在逃犯;

(四)追缉交通肇事逃逸人员和车辆;(五)押解人犯或者赶赴刑场;

(六)执行其它特殊公务和紧急公务。

六、除护卫国宾车队和追捕重大现行犯罪嫌疑人、赶赴火灾现场等特别紧急情况外,在使用警灯、警报器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般情况下,只使用警灯;通过车辆、人员繁杂的路段、路口或者警告其它车辆让行时,可以断续使用警报器。

(二)两辆以上警车列队行驶时,前车如使用警报器,后车不得再使用警报器。

(三)执行公务遇道路阻塞等待通行时,应间断使用警报器,不得连续长时间使用警报器。

(四)夜间11时至次日早上6时,在城区内禁止使用警报器的扩声器。

七、凡违反警车使用规定的,执勤交通警察、警务督察人员有权检查和纠正。

八、违反警车使用规定的,视其情节分别给予口头批评、发给督察通知书、扣留车辆、收缴警车牌证、停办警车牌证业务和对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给予政纪处分。

(一)违反规定情节较轻,且能接受纠正,未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口头批评并将有关情况登记后通知警车所属单位。

(二)严重违反规定或违反规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处罚外,扣留车辆并发督察通知书给警车所属县级以上公安、司法机关派人领回限期整改。

(三)严重违反规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违反规定三次以上或不服从检查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政纪处分。

(四)对多次违反警车使用管理规定、整改措施不力的单位,由省公安厅车管部门收缴违反规定的警车牌证或暂停其单位办理警车牌证业务直至整顿改正为止。

九、《违反警车使用规定督察通知书》由县以上公安机关督察队签发。接到《违反警车使用规定督察通知书》的县级以上公安、司法机关必须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教育处理,并在20天内将处理结果回复督察单位。逾期不回复的,属本市管辖范围的由执行督察的单位将情况报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部门处理。不属本市管辖范围的,报省公安厅督察队转有关市公安、司法机关督察或监察部门处理。

十、本规定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十一、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广东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规定(广东省公安厅第2号令)

第一条 为加强公安机关精神文明建设,规范人民警察的警容警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和公安部《人民警察警容风纪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人民警察制式服装,是指制式“八九”式夏服、冬服,制式立领、反领衬衣和制式大衣。

第三条 人民警察在工作或值勤时,除因执行不适宜着装的任务外,均应着警服。参加隆重集会时应着式样一致的警服。

第四条 人民警察非因公外出应穿便服。身躯有明显伤残的人民警察和怀孕期间的女人民警察,不应着警服。

第五条 人民警察着装,须按规定缀订、佩带警徽、警衔标志和警号。着“八九”式夏服,须内着制式立领衬衣;着“八九”式冬服须系风纪扣;着制式立领衬衣,须系警用蓝色领带,并将下摆扎进裤腰内,使用警用皮带;着制式反领衬衣,不得将下摆扎进裤腰内。除在办公区和宿舍区外必须戴警帽。

第六条 人民警察着装应整洁大方,不得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脚、歪戴帽子、穿拖鞋、赤足;不得穿黑色以外的皮鞋,黑色、棕色以外的凉鞋和草绿色以外的胶鞋;不得围围巾、丝巾;不得外套非警用服饰;不得戴首饰、染彩发。男人民警察不得留长发、留大鬓角、卷发、蓄胡子。女人民警察不得描眉、涂口红、染指甲,不得穿高跟鞋,长发不得披肩。除路面执勤交警和驾驶警车、摩托车的人民警察外,不得戴有色眼镜。

第七条 着装时的人民警察在街上和公共场所,不得吸烟、吃零食,不得背手、袖手、搭肩、挽臂、嘻笑打闹、席地而坐;二名以上人民警察徒步巡逻、执勤时,应做到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威严有序。

第八条 人民警察驾驶和乘坐两轮摩托车必须戴头盔;着装驾驶摩托车非因工作需要和紧急情况,不得搭载非人民警察人员。

第九条 人民警察非工作需要,不得着装进入宾馆、饭店和营业性娱乐场所。

第十条 人民警察着装时不得在公众场合饮酒;执行任务时,严禁饮酒;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酗酒。

第十一条 人民警察不着装时,也要保持仪表端庄。

第十二条 严禁将警服赠送、转卖或借给非人民警察人员。

第十三条 人民警察须随身携带人民警察证。

第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人民警察,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队和执勤巡警依照公安部《人民警察警容风纪管理办法》进行纠察和处理。情节轻微的当场教育、纠正;情节严重或虽情节轻微但不服从检查、纠察的,可扣留其人民警察证,并向其所在单位开具《警容风纪纠察通知书》。

违规者所在单位收到《警容风纪纠察通知书》后,要对违规者进行教育和处理。对初次违规者,责成写出书面检查,进行批评教育;对再次违规者,在县以上公安机关范围内予以通报,并扣发当月民警岗位津贴;对屡教不改或后果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受到纪律处分者,当年不能参与评功授奖。

违规者所在单位须向发出《警容风纪纠察通知书》的机关报送处理结果。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政治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广东省公安机关禁酒规定(广东省公安厅第3号令)

第一条 为加强公安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发生因饮酒而引发的影响人民警察形象的问题,严整警容风纪,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全省公安机关(含边防、消防、警卫部门)实施以下禁酒令:

(一)禁止在工作时间饮酒(含啤酒及其它带酒精饮料)。

(二)禁止公休期间有值班、值勤、备勤任务时饮酒。

(三)禁止携带枪支、警械、内部文件资料时和驾驶车辆前饮酒。

(四)禁止着警服或驾驶、乘坐警车到公众场合饮酒。

(五)禁止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饮酒。

(六)禁止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酗酒。

第三条 违反前五项禁令之一者,发现一次警诫一次。一年累计三次者,在县以上公安机关通报批评,当年不予评先进。因饮酒耽误工作的,以旷工论处。

第四条 违反第六项禁令者,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安全有威胁的,应将其约束到酒醒。

酗酒滋事的,由县以上公安机关对其实行禁闭措施,禁闭的时间不少于二日;禁闭期满后,责令当事人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离岗学习,向组织写出书面检查和不再酗酒的保证书,并在县以上公安机关予以通报,当年不予评先进;禁闭和离岗学习时间按天数扣发工资,并扣发三个月的民警岗位津贴和各种奖金;再次酗酒滋事者,当年的公务员考核为不称职,列入不适合公安工作人员对象,限期调离公安机关,或作辞退处理。

第五条 因饮酒和酗酒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警纪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六条 二名以上民警集体违反规定饮酒或酗酒的,在场职务最高者从重处理。

第七条 对执行本规定的教育、检查、监督,以及对有关人员的警诫、禁闭、离岗学习和扣发工资、津贴、奖金,由县以上公安机关政工、纪检、监察、督察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实施。对有关人员的纪律处分,按干部、职工、党员的管理权限办理,并将处理情况抄报省公安厅政治部和监察室。

第八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政治部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广东省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规定(广东省公安厅第4号令)

第一条 为加强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等有关法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公务用枪是指各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按规定配备用于执行公务的枪支,包括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等致命性警用武器。

第三条 枪支的配备以工作必需为原则,以单位集体配备集中保管为主,配备给个人负责保管的枪支须从严控制。配备个人用枪的工作人员,必须从事公安工作满一年以上。

(一)下列人员可以配备手枪,执行公务时可以佩带,执行公务后集中保管:

(1)市、县(含县级市)公安局和所属公安分局的领导;

(2)市、县(含县级市)公安局和所属公安分局的刑侦、治安、警卫、预审、政保、经文保、防暴队、特警队、巡警队、交警巡逻队的外勤人民警察;

(3)城市公安派出所的外勤人民警察。

(二)下列人员可以配备个人专用手枪,由个人妥善保管,有集中保管条件的,也应集中保管:

(1)城市郊区公安派出所的外勤人民警察;

(2)县城镇公安派出所的外勤人民警察;

(3)农村乡镇公安派出所的外勤人民警察。

(三)省公安厅以处(局、室)为单位集体配备枪支;市、县以下公安机关未配备枪支的人民警察,按所在单位集体配备枪支。执行公务需携带枪支的,经单位领导人批准,可以领用枪支,执行公务后交回。

(四)人民警察院校根据教学、训练需要,可以配备教学、训练用枪,由院校集中管理。

(五)枪支的配备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配备枪支必须经县以上公安机关政工部门和治安部门审查同意,报分管枪支工作的领导批准。

第五条 手枪必须系上保险绳,装在专用的手枪套内,贴腰佩带。

执行警卫和特殊侦察任务时,在确保枪支安全的情况下,可贴身灵活佩带。

携带枪支必须同时携带持枪证和人民警察证(或枪支所属单位的工作证)。

第六条 枪支弹药发生丢失、被盗、被抢或者因各种原因开枪的,必须立即向发案地公安机关和本单位报告,并逐级上报。

第七条 配备枪支人员因离休、退休、工作调动等原因不再符合持枪条件时,在办理有关手续前必须将配枪和持枪证上交治安部门。

第八条 携带、使用枪支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准将枪支存放在家里或者办公室文件柜、办公桌内;

(二)不准将枪支直接插在腰带内或者采用放在公文包、手提袋、衣裤口袋内以及挂、放在车上等方式离身携带;

(三)不准携带枪支饮洒;

(四)不准携带枪支离职学习、休假探亲、参观、旅游、疗养;

(五)不准在禁止携带枪支的区域、场所携带枪支;

(六)不准携带枪支到本市、县以外地区(执行公务的除外);

(七)不准携带枪支进入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执行公务的除外);

(八)不准出租、出借、转让、赠送枪支;

(九)不准违法使用枪支和用枪恐吓、敲砸群众;

(十)不准使用配枪狩猎或者从事经营活动。

第九条 配备枪支的单位必须明确枪支管理责任,指定专人负责,设置牢固的枪支弹药存放库(柜),枪支、弹药分开存放,并建立登记、交接、保管、保养、查验等管理制度。

第十条 配备枪支单位的主要领导人是本单位枪支管理的领导责任人,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对配备的枪支弹药,要严密制度,严格管理;对携带、使用枪支的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明纪律。因教育管理不力,违反本规定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还要视情追究领导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由所在的县以上公安机关给予政纪处分:

(一)尚未造成枪支弹药流失或者其它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警告、记过处分。

(二)造成枪支弹药流失或者其他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直至开除处分;对领导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警告、记过处分,后果严重的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三)违法配备、出租、出借、转让、赠送枪支或者违法核发持枪证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记过直至开除处分;

(四)一年内三次或者累计五次违反本规定的,或者造成后果而不宜给予行政开除处分的,应予以辞退。

第十二条 使用枪支造成无辜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由该人民警察所在机关依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赔偿。

违法使用枪支造成无辜人员死亡的,该人民警察所在的县(市)公安机关领导责任人要到省公安厅作检查。

第十三条 县以上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队、执勤巡警和政工、纪检、监察、治安部门,负责对公务用枪的携带、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督察。

第十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企事业单位公安机构的公务用枪管理。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关于追究公安机关领导和责任人员在扫除

“黄、赌、毒”工作中失职、渎职责任的暂行规定

(广东省公安厅第5号令)

第一条 为了更好好地履行国家赋予公安机关扫除“黄、赌、毒”的职责,严厉禁止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贩毒活动,净化社会环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报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追究领导干部在扫除“黄、赌、毒”工作中失职、渎职责任的暂行规定》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扫除“黄、赌、毒”的日常工作由县(市、区)公安局(分局)、乡镇公安分局、派出所负责组织落实。县(市、区)公安局(分局)的局长、分局长,或代行局长、分局长职权、主持全面工作的其他领导是公安机关扫除“黄、赌、毒”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人;分管扫除“黄、赌、毒”工作的局(分局)领导是分管领导责任人;治安科(股)负责人、乡镇公安分局、派出所的负责人是直接领导责任人。

第三条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必须认真受理、查处群众举报的“黄、赌、毒”线索。对群众举报的线索,受理单位必细认真登记造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发案所在地公安机关核查处理。

(一)属本级机关查处的,必须在接到线索之日起3日(工作日,下同)内查处。

(二)需转下一级公安机关或报上一级公安机关查处的,必须在接到线索之日起2日内办理转接手续。转下一级公安机关查处的线索,由上一级公安机关负责督办。

(三)对上一级公安机关转来的线索,必须在接到线索之日起3日内查处,并在10天内将查处结果报上一级公安机关。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并说明原因。

第四条 凡群众举报或上、下级公安机关要求查处的“黄、赌、毒”线索,有关单位或个人在本规定期限内不查不转或贻误时机的,对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政纪警纪处分;对因违反本规定被处理的单位或个人再次违反本规定的,对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要调离工作岗位或就地免职。

第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要严格遵守有关保护举报人的规定。凡因泄密,致使举报人被打击报复的,应视其情节,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政纪警纪处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条 公安派出所因管理不力;致使辖区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被县(含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查处的,撤销派出所负责人的行政职务,调离工作岗位;对责任区民警进行离岗培训,培训结束后,原则上不得回原岗位工作。

(一)在公共场所设“百家乐”、“大小”等形式公开聚众赌博,设赌超过一周;

(二)设有各种赌博机30台以上的大型赌场,设赌超过一周;

(三)现场一次查获30名以上参赌人员的聚赌窝点,设赌超过一周;

(四)在同一场所一次查获7对以上卖淫嫖娼人员的;

(五)在同一派出所辖区内卖淫嫖娼、色情活动泛滥,现场一次查获5家以上容留卖淫嫖娼活动的经营场所的。

第七条 乡镇公安分局因管理不力,致使辖区内发生第六条规定情况之一,被县(含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查处的,免去分局治安股负责人的行政职务,责令分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出书面检查。一年内被查处二宗的,免去分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行政职务,调离工作岗位。

第八条 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因管理不力,致使辖区内发生第六条规定的情况之一,被市以上公安机关查处的,责令治安科(股)负责人作出书面检查。一年内被查处二宗的,免去治安科(股)负责人行政职务,责令分管领导责任人作出书面检查;年内被查处三宗的,免去分管领导责任人行政职务,责令主要领导责任人作出书面检查;年内被查处四宗以上的,主要领导责任人要引咎辞职。

第九条 各级公安机关必须秉公执法,严禁办人情案、关系案。对“黄、赌、毒”窝点坚决予以取缔。对被多次查获涉嫌“黄、赌、毒”的旅馆业和娱乐服务业等场所,要吊销其特营许可证或安全合格证,并建议文化、卫生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吊销其有关证照。对查处的赌具、毒品、淫秽物品等违禁物品要坚决予以销毁。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从重处理

(一)凡为“黄、赌、毒”违法人员说情开脱责任、通风报信或包庇、纵容“黄、赌、毒”活动的,视情节轻重予以政纪警纪处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在查处涉嫌“黄、赌、毒”人员中,对已触犯刑律构成犯罪而故意包庇不追究的,依照《刑法》规定,以渎职罪论处,追究审批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对“黄、赌、毒”违法人员,不依法处理,该送劳动教养、收容教育而不送或降格处理以及不按规定收缴、销毁赌具、毒品和淫秽物品的,对审批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给予政纪警纪处分;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予以撤职,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对主要领导责任人、分管领导责任人和直接领导责任人的政纪处分和降低、取消警衔,由各级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广东省公安机关警务规范化建设规定(广东省公安厅第6号令)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全省公安机关警务工作,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警务管理体制,加强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警务活动的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警务规范化建设坚持以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依法、便民、廉政、高效”的要求,遵循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以工作规范、行为规范和装备规范为主体的警务规范体系。

第三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全面实行警务规范化建设,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应当遵守警务规范化建设的各项规定。

第四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建立职责明晰、相互制约、廉政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第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实行执法质量考核制度,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执法办案程序,统一使用公安部和省公安厅规定的法律文书和内部行政文书。

第六条 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公安机关应当明确审批范围和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审批责任制和重大审批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公平、公正办理行政审批事务。

第七条 实行警务公开制度。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向社会公开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结果、服务承诺、收费依据、收费标准以及监督投诉渠道等警务活动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第八条 推行集中办证制度。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应当逐步设立综合办证窗口,对群众前来办理有关牌证照实行集中办理,方便群众。

第九条 实行报案、办事回执制度。群众到公安机关报案、投诉或申办有关牌证照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处理。未能当即办结的,应当开具回执。回执应当注明经办民警姓名、查询方法、监督投诉电话;有时限要求的,应注明办理时限。

第十条 依法实行公开听证、公开调解、公开裁决制度。公安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对符合条件要求听证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举行听证会。在调解、裁决治安案件、交通事故时,应当公开进行。

第十一条 完善内部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人民警察录用、职务任免晋升、轮岗交流、奖惩等管理制度。规范经费预算、重大经费开支、大宗物品采购、基建项目招投标等工作程序和审批制度。规范请示、报告、会议、值班、备勤、交接班制度和日常办公秩序。

第十二条 实行人民警察全员培训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根据上级公安机关制定的培训目标和大纲,有计划地对人民警察实行全员培训,提高人民警察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执法水平和实战能力。人民警察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培训工作由政工部门负责规划、组织、落实。

第十三条 人民警察应当严格执行公安部和省公安厅制定的行为规范,警容严整,仪表端庄,文明用语,举止大方,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执勤、值班的人民警察应按规定携带装备。

第十四条 人民警察必须严格执行工作规范,认真、负责、高效地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禁刁难群众或故意拖延、推诿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事项。严禁索取或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及贵重物品。

第十五条 接待群众办理牌证照、报案、投诉、咨询等窗口单位的民警工作时必须按规定着装,公开姓名、职务、警号,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第十六条 逐步建立符合警务工作需要的装备体系。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依靠党委和政府,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统一制定的基本装备标准,保障必需的警用器材、装备配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人民警察装备的现代化建设。

第十七条 加强对警务规范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单位的警务规范化建设。实行领导责任制,局(分局)长负总责。省公安厅各业务部门负责指导本警种、本部门警务规范化建设,上级业务部门领导对下级业务部门警务规范化建设负上级领导责任。

第十八条 完善警务规范化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各级公安机关必须严格执行省公安厅制定的警务规范化建设监督管理办法,制定监督管理措施,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把警务规范化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建设的内容和责任目标,政工部门应当把警务规范化建设列为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公务员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对警务规范化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对违反本规定的有关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诫勉谈话或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或作辞退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精选)

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

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第 80 号

《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已经2005年9月8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

二○○五年九月十七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规范公安行政许可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法律、法规授权实施行政许可的公安机关内设机构,适用本规定有关公安机关的规定。

第三条 公安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等原则。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四条 公安机关依照《行政许可法》第三十条规定进行公示可以采取设置公告栏、触摸屏或者查阅本等方式进行。已经建立公共信息网站的公安机关还应当将该条规定的公示内容以及受理机关的地址、咨询电话在网站上公示。

第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需要取得公安行政许可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也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但是依法应当由申请人到公安机关办公场所当面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除外。

对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公安机关应当要求当事人出具授权委托书或者在申请表上委托栏中载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简要情况,并签名或者盖章,出示委托人身份证件。

第六条 公安机关应当在办公场所便于公众知晓的位置公布受理行政许可的内设机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办公场所分散、行政许可工作量大的公安机关可以设立统一对外、集中受理公安行政许可申请的场所。

第七条 同一行政许可需要公安机关多个内设机构办理的,由最先收到申请的机构或者本机关指定的机构统一受理,并负责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接到申请的机构应当将行政许可申请转告有关机构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机构联合办理。

第八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将自己负责实施的行政许可,委托县、区公安机关受理。

第九条 申请材料有更正痕迹的,受理机关应当要求申请人在更正处签名、盖章或者捺指印确认。

第十条 受理机关接到行政许可申请后,应当就下列事项进行初步审查:

(一)申请事项是否属于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事项;

(二)申请事项是否属于本机关管辖;

(三)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法定形式,内容填写是否正确。

第十一条 受理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经初步审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作

出处理:

(一)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口头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申请人要求书面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口头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申请人要求书面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并由申请人签字或者捺指印确认;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申请事项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第十二条 对申请人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的,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按照第十一条的规定分别情形作出处理,并通知申请人。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受理。但因为申请人原因无法通知的除外。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应当出具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凭证。受理凭证应当注明申请事项和办理时限、联系人、咨询电话和收到的申请材料的目录,加盖本机关专用章,并注明受理日期。公安机关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无需出具受理凭证。

公安机关依据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项和第(二)项出具的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决定书应当写明理由,告知申请人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加盖本机关专用章,并注明日期。

第三章 审查与决定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除依法可以当场作出许可决定外,应当指定工作人员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审查人员审查后应当提出明确的书面审查意见并签名。第十五条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公安机关应当指派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核查可以采取实地或者实物查看、检验、检测以及询问、调查等方式进行。核查应当制作核查记录,全面、客观地记载核查情况。核查记录应当由核查人员和被核查方签字确认。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在审查行政许可申请时,涉及专业知识或者技术问题的,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或者专家进行评审,由专业机构或者专家出具评审意见,也可以召开专家评审会。公安机关不得事先公开专家名单。专家评审会不公开举行,申请人不得参加专家评审会。公安机关作出最终决定时应当参考专业机构或者专家评审意见。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或者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行政许可事项,并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申辩和要求听证。

对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公安机关应当记录在案,并纳入行政许可审查范围。

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公安机关应当在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申请之日起20日内组织听证。

第十八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举行听证的事项,或者公安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安全等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公安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公告期为10日,并在公告期满后20日内举行听证,公告期不计入公安机关办理行政许可的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公告期内报名参加听证的,公安机关应当登记。公告期内无

人报名参加听证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案卷中载明,不再举行听证。报名人数过多难以组织安排的,公安机关可从报名者中采取随机方式确定5至10人参加听证。

第十九条 行政许可听证由负责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组织听证的费用。

经过听证的行政许可,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未经听证的证据,不得作为行政许可决定的根据。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应当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工作人员批准。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拟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对申请人申请的行政许可范围、数量、期限、内容等事项有重大改变的,应当事先告知申请人,征得其同意,并在申请材料上注明。申请人不同意的,依法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许可,必须遵循《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依法应当先经下级公安机关审查后报上级公安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公安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并将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上级公安机关,上级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下级公安机关报送的审查意见和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依法收取行政许可费用,必须向交费人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票据。

第二十四条 被许可人申请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按照行政许可申请程序和期限办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第六章的规定加强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实地检查;

(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

(三)查阅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相关资料;

(四)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监督检查方式。

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人员公开对被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向被许可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对公共场所监督检查时,可以采用暗查方式。

第二十八条 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公安机关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督促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单位建立健全相应的自检制度。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人员在监督检查时,发现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能够当场改正的,应当责令设备、设施所属单位当场改正;不能当场改正,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当场口头或者书面责令暂时停止建造、安装或者使用,并在24小时内向所属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日内向建造、安装或者使用单位送达正式处理决定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属于其他行政机关管辖的,应当及时通知其他行政机关。

被许可单位存在安全隐患,拒不整改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处罚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督促其整改,并可以向社会公布其安全隐患情况,在隐患单位挂牌警示。

第三十条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被许可人档案。

公安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签

字后归档,保留期限为两年,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被许可活动属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直接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安机关可以公布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以及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活动的评价意见。

被许可活动涉及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可以建立被许可单位的公共安全等级评定制度,并向社会公布被许可单位的公共安全等级。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依照《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撤销行政许可时,应当作出书面决定,并告知被许可人撤销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和事实基础,同时责令当事人自行政许可撤销之日起停止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撤销行政许可应当收回许可证件。当事人拒绝交回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注销,并予公告。

第三十三条 公安机关鼓励个人和组织参与对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

个人或者组织向公安机关举报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经查证属实的,公安机关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第三十四条 对利害关系人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提出的撤销行政许可请求,公安机关应当进行调查,并自收到撤销行政许可请求之日起1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告知利害关系人。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调查清楚,作出处理决定的,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时限。延长时限不超过1个月。

对在法定复议期限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撤销行政许可请求的,按照行政复议程序处理。

第三十五条 公安机关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应当事前告知被许可人或者向社会公告,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六条 公民依法要求查阅行政许可决定或者监督检查记录的,应当出示身份证明。公安机关不能安排当时查阅的,应当向申请人作出解释,并在5日内安排查阅。

查阅人要求复制有关资料的,应当允许。复制费用由查阅人负担。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许可资料,不予公开。

第五章 执法监督

第三十七条 上级公安机关及其业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公安机关及其业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并将其纳入执法质量考评范围,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应当加强对行政许可工作的现场督察。

第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实施行政许可的举报和投诉制度,公布投诉电话或者信箱。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举报或者投诉,应当及时查处。

第三十九条 公安机关从事行政许可工作的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可以视情调离行政许可工作岗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二)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的;

(三)1年内受到2次以上投诉,且投诉属实,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

(四)其他违法违纪情形。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从事行政许可的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工作中有执法过错的,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办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公安部其他规章对实施某项行政许可有特别规定的,依照特别规定执行。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5年12月1日起实行。

下载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40号令)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40号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构公安机关有效执法监督模式探讨

    摘要:有效的执法监督模式必须是一个全流程、全时段、全方位的立体化监督体系;是一个集案(事)件事前预警、源头把关、过程跟踪、环节审核、事后倒查、过错追究一体化的机制;是......

    国土资源执法监督规定

    国土资源执法监督规定 (2017年12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 第79号 《国土资源执法监督规定》已经2017年12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

    公安机关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安机关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公安机关执法监督是国家民主与法治建设、约束警察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以及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当前,公安机关执法监督工作还存在......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接受地方人大的执法监督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接受地方人大的执法监督 赵光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公安机关是国......

    辽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

    辽宁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 (2010年1月6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0年1月13日省政府令第241号公布 自2010年2月22日施行 1992年3月1日省政府令第17号......

    公安机关鉴定规定

    公安机关鉴定规定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为规范对涉案枪支、弹药的鉴定工作,确保鉴定合法、准确、公正,特制定本规定,公安机关鉴定规定。一、鉴定范围。公安......

    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

    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信访工作机构及职责 第三章 信访事项的管辖 第四章 信访事项的办理 第五章 信访事项的督办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北京市养老保险规定(183号令)(范文)

    北京市养老保险规定(183号令) 已经2006年12月4日市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王岐山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四日目录 第一章 总则......